
明朝太监的祖师爷王振,他都有什么成就?
出生于河北的王振从小心怀大志,也算是饱读诗书,他曾满腔热血地想要考取功名,中了举人之后他嫌弃官太小,工作太清闲难以施展自己的一腔抱负,于是他开始另辟新路。正直当时皇宫传来要招聘教书先生,但想要进宫就必需净身,王振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自宫成为了一个太监。
如愿以偿的进宫之后,王振开始了他的伟大抱负。他善于察言观色受到明宣宗的喜爱被封为东宫局郎,服侍当时的太子朱祁镇。朱祁镇继位时才九岁,不能亲身处理政事便由张太后及三位内阁大臣辅助处理。朱祁镇正式开始处理朝政之后,重用王振,将王振提拔到宦官中权力最大的一个官职就任,就算是如此还是满足不了王振的野心。但当时张太后和三位内阁大臣都在劝诫皇帝谨遵祖训,不许宦官干政。因此,王振只好私下结党营私,慢慢扩大自己的势力。几年之后,王振想要干涉朝政的机会来了,随着太皇太后张氏和内阁大臣杨荣病逝、杨士奇辞官,只剩下一个年老的杨溥,于是他利用花言巧语蒙骗朱祁镇获得了掌管朝政的权力。
掌权之后,他马上将朱元璋挂在宫门口的那块禁止宦官干政的牌子砸碎,在宫外为自己建造豪华府邸,还专门为自己修建了一座寺庙用于祈福。他对那些阿谀奉承自己的人许以高官,不服气想要与他对抗的大臣王振便用奸计陷害除之而后快。
就这样从中央官员到地方的父母官都形成了一个以王振为中心的集团,他权倾朝野的梦想得以实现。后来瓦剌军与明军发动战事,王振随朱祁镇出征,不懂军事的王振一意孤行最终导致朱祁镇被俘虏,而他自己则死在了战场之上。
改变知识的命运,我们都听腻了这句话,但不可否认的是,知识真的可以改变我们普通人的命运。一运二运三运四德五学。虽然阅读排名第五,但前四名看不见摸不着。只有读书才是真的。它能让你感受到知识的力量,让你在机会来临时发挥巨大的作用。王镇不同于其他宫殿里的迟钝太监和需要处处回避问题的老师。王镇是一个学者,他知道从古代到现代的一切,自然很受欢迎。
他知道要想在皇宫中出人头地,他必须依靠他在朝廷中的重要靠山。后来他成功找到了自己的大靠山:当时的太子朱祁镇,后来的明英宗。因为王镇不同于其他太监和老师,他知道许多朱祁镇从未听说过或见过的事情。他们很快就走得很近,王子甚至称呼王镇为“先生”。当王镇受到赏识时,他从一群太监中脱颖而出。王镇想要的不是金钱和名誉,而是无限的权力和地位。太监的角色,我们在很多历史书或者电影电视剧小说中都见过很多,但是受过教育的太监很少,对吧?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太监就是在皇宫里打零工、干活的人。至于受过教育的太监,那是胡说八道。有知识有文化的人都会进宫做太监。这不是脑袋被门挤了吗?说实话,真的有一种“脑袋被门挤”的感觉。他就是明朝第一个太监王镇。王镇在王子心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当时,九岁的朱祁镇在继位八个月后任命王镇为李思的监国。这个职位是明代宦官二十四个衙门中最高的。由于明朝中央集权,皇帝的权力是一元化的,但由于政务复杂,不是一个皇帝能管得了的,政务自然就落到了宦官手里。
这家伙和历史上那些专制的太监不一样。其他人都是小时候净身入宫,一步步走上皇权巅峰。但是王镇是一个“半路出家的和尚”。不,他在“半途”清理自己。入宫前,他的身份是儒生。什么是儒生?他只是进入了明朝的知识分子圈子,但要走得更远是极其困难的。可能我还没到家,连做学问的资格都没有,所以不能一次又一次的尝试。绝望之下,他觉得法院对他不公平。你为什么不让我通过考试?就像当年的黄巢一样,也是屡试不爽。然而,一怒之下,黄巢反叛大唐,王镇不是黄巢,黄巢无能为力。他不小心做了违法的事情,被驱逐了。对于一个带着罪的人来说更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