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知识
国际数学奥林匹克作为一项国际性赛事,由国际数学教育专家命题,出题范围超出了所有国家的义务教育水平,难度大大超过大学入学考试。以下是由我整理关于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知识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奖项介绍
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是国际青少年数学大赛,在世界上影响非常之大。国际奥林匹克竞赛的目的是:发现鼓励世界上具有数学天份的青少年,为各国进行科学教育交流创造条件,增进各国师生间的友好关系。这一竞赛1959年由东欧国家发起,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资助;第一届竞赛由罗马尼亚主办,1959年7月22日至30日在布加勒斯特举行,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和苏联共7个国家参加竞赛。以后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都是每年7月举行(中间只在1980年断过一次),参赛国从1967年开始逐渐从东欧扩展到西欧、亚洲、美洲,最后扩大到全世界。2013年参加这项赛事的代表队有80余支。美国1974年参加竞赛,中国1985年参加竞赛。经过40多年的发展,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的运转逐步制度化、规范化, 有了一整套约定俗成的常规,并为历届东道主所遵循。
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由参赛国轮流主办,经费由东道国提供;但旅费由参赛国自理。参赛选手必须是不超过20岁的中学生,每支代表队有学生6人;另派2名数学家为领队。试题由各参赛国提供,然后由东道国精选后提交给主试委员会表决,产生6道试题。东道国不提供试题。试题确定之后,写成英、法、德、俄文等工作语言,由领队译成本国文字。主试委员会由各国的领队及主办国指定的主席组成。这个主席通常是该国的数学权威。
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委会职责
1)、选定试题;
2)、确定评分标准;
3)、用工作语言准确表达试题,并翻译、核准译成各参加国文字的试题;
4)、比赛期间,确定如何回答学生用书面提出的关于试题的疑问;
5)、解决个别领队与协调员之间在评分上的不同意见;
6)、决定奖牌的个数与分数线。
考试分两天进行,每天连续进行4.5小时,考3道题目。同一代表队的6名选手被分配到6个不同的考场,独立答题。答卷由本国领队评判,然后与组织者指定的协调员协商,如有分歧,再请主试委员会仲裁。每道题7分,满分为42分。
奥林匹克数学竞赛规定
(1)一年一度的IMO的东道国由参赛国(或地区)轮流担任,所需经费由东道国负担,整个活动由东道国出任主席,由各国领队组成的主试委员会主持,试题和解答由参赛国提供,每国3—5题(也可不提供),东道国不提供试题,而由东道国组成选题委员会,对各国提供的试题进行评议与初选,主要考虑试题是否与以往的试题重复,并把试题按代数、数论、几何、组合数学、组合几何等分类,确定试题难度(A、B、C三级),选择30题左右。如果这些题有新解法的话,还要求提供原解法以外的解答,译成英文供主试委员选用。
(2)每个参赛团组织一个参赛队,成员不超过8人,其中队员不超过6人(是中学或同等级学校学生),正、副领队各1人,考试分两天两试,每试3题,每试4.5小时,每题7分,所以每个选手的最高得分是42分。
(3)IMO的官方用语为英、法、德、俄语,而参赛国大约需要26种文字,届时由各领队把试卷译成本国语言,并经协调委员会认可。度卷先由各国的正、副领队评判,再与协调委员会协商(每个协调员负责一个试题的评分),如有分歧,由主试委员会仲裁,协商工作是在信任与友好的气氛中进行的。
(4)IMO的获奖人数约占参赛人数的一半,评奖根据分数段评出一、二、三等奖获得者,其比例平均为1:2:3。此外,主试委员会还可因在某个试题上作出了非常漂亮(指思路简捷巧妙,有独创性)或在数学上有意义的解答的学生给予特别奖。
为避免再次出现1980年那样的中断,IMO设立一个专门的委员会(有的译为场所委员会)负责确定各届的东道主。
按IMO的规定,每一届的东道主必须向上一届的所有参赛国发出邀请,而新参加的国家则应当向东道主表明参加的意愿,再由东道主发出邀请。
东欧外的国家中,第一个加入的是芬兰(1965年第7届),接着法国、英国、意大利、瑞典、荷兰等也都在60年代陆续加入。1974年,美国、越南加入。此后,参加国逐年增加,并遍布欧、美、亚、非及大洋洲,IMO才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性的数学大赛。
1988年第29届,根据香港的建议,IMO首次设立了荣誉奖,奖给那些虽然未得金、银、铜牌,但至少有一道题得满分的选手。这一措施,大大调动了各参赛国及其参赛选手的积极性。
IMO的精神就是奥林匹克精神:“重要的不在于取胜,而在于参加。”据此,自1983年第24届以来,虽然每一个代表队(6个人为组员)都计算自己的总分,且知道按总分的顺序排在多少名,但组织委员会不向团体优胜者颁奖,因为IMO只是个人的竞赛,不是团体的竞赛。
1981年第22届,美国是IMO的东道主。美国数学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席格雷策发信邀请我国参加,中国数学会复信同意参加,后因故未能成行,只派了当时在美的访问学者作为观察员参加了。
到了1984年,在宁波召开的中国数学会首次普及工作会议上,确定1985年派两名选手参加第26届IMO,以了解情况、取得经验。由于选拔时间仓促,只指派了北京、上海各1名优秀学生参加。结果有1人得三等奖,两人平均成绩与以色列第17位,两人总分则排在32位。1986年起,我国均派6名选手参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