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第十六章 一般性的结论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2020年2月6日 正月十三 周四 晴
富有成效的反省的探究需要一些因素的相互平衡相互协作,不是分离和对抗。这几个因素是谁?我们是如何思维的?又应当如何思维?
一、无意识的和有意识的
1、什么是无意识?
无意识就是已经被理解的事物是当然如此的,无须再有明确的说明。如不言而喻。共同的经验是相互之间理解各自言谈的背景,是无意识的,无须探讨和阐明的。
2、什么是有意识?
若各自意见是矛盾的,需要以各自的意见为基础,去查找和比较他们的前提,隐含的关系。隐含的就变成明确的,无意识就变成有意识的。
3、二者的作用是什么?
一切富有成效的想法都包含有意和无意的节律。对思维不断训练的人,都承认这些理念,并坚持这些理念。明确的思路仅在有暗示或能理解的内容的范围内奏效,某些情形、条件、或控制目的完全支配了他的思想,这就必须要进行有意识的构造和阐述。
4、二者如何平衡?
无法拟定规则,没有条例。
必须进行足够的检测和防范,使个人知道他是如何指导他自己的思维;必须进行足可以发觉和预防一些错误的感觉和推理,并可以获得研究的方法。特殊事件中,我们依靠的是个人的倾向和机智。
检验教育的成功与否,最重要的是看这种教育是否培养出一种思维形式,能够在无意识和有意识的之间保持平衡的关系。
5、可能会走入的误区是什么?
1)过度分析
“分析”教学法的错误就是放弃了无意识的态度和有效的假定,而追求直接明确的注意和阐述,以求得较好的效果。单纯为了有意识去阐述它,而把眼睛紧盯熟知的、一般的、机械的事物,这是不恰当的干涉,也会引起厌烦。被迫去阐述习惯了的事物,是无聊的本源,减弱了好奇心。(也就是说,对于不言而喻的东西不需要分析,若老师强迫学生去分析,会引起厌烦,无聊,遏制好奇心。)
2)对错误无察觉
眼睛紧盯顺利有效的事,不去有意识地搞清楚错误或反复失败的根源,也会导致有效思维的失败;过分地简单化,以及为了追求迅速的技能而排斥新异的情景,为了防止错误而故意回避障碍是有害的。
要提出真正的问题,提出新异的事物,获得大量的一般意义,其重要性也应加以考虑。
遇到困难问题,进行分析性的检查,解决了一个难题,就应该把有关的这一问题的知识积存起来,使之成为解决更深一层的有效资源。因此有意识的总结和组织是绝对必要的。任意一学科的后阶段,应该鼓励意识的阐述和复习。推测和反省,直接前进和回顾检查,应当交互为用。(复习阶段是必要的。目的是反思和推测,回顾检查)
无意识为我们提供了自发性行为和新鲜的兴趣,而意识则为我们提供了控制和掌握思维的能力。
二、过程与结果
以游戏和工作为例谈二者的平衡。
游戏中,兴趣集中于活动,与结果无关。工作中,结果来控制着注意力和手段。二者只是兴趣的方向有所不同,强调的重点有差异,并不分割开来。若分割,游戏就成“傻打傻闹”而工作就变成苦役了。
1)傻打傻闹是指,依靠一时的怪想和偶发事件,来发泄过剩的精力的一系列毫不相关的即时活动。如儿童和动物。唯一可以预防的就是使儿童能在某种程度上预测他们的活动结果,以及大体上可能产生的影响。
2)苦役是指工作唯一的兴趣就是结果,就是苦役。只对结果产生兴趣,对过程没有兴趣。
儿童应当去干一些苦差事,从而养成忠于令人生厌的职责能力,这个观点对不?
强制儿童去做令人生厌的工作,结果是对于职责的厌恶、躲避和推诿,而不是对于职责的忠诚和热爱。
要使儿童愿意做不吸引人的工作,最好的办法是让他理解工作结果的价值,使对于价值的意识转移到工作过程之中。(如高中读书本身是枯燥的,不吸引的,但若从理解结果,考个好大学这个角度上谈,孩子会转移到努力读书这个过程中来)工作本身无兴趣,只是借用了结果的兴趣,过程与结果联系起来。
3)工作与游戏的关系是什么?
分离会造成对理智的危害。既爱游戏又严肃正经是可以做到的。这是理想的心智生活的状态。(连玩带干)心智针对一个主题,在自由的游戏中,表现出理智的好奇心和灵活性,而没有独断和偏见。这种自由的游戏,并不鼓励把某一问题当成玩耍取乐的手段,而是超脱成见和习惯的目的,其兴趣在于剖析问题的各个方面,使其意义充分的表现出来。理智的游戏具有开通的头脑,相信思维的力量,保持思维的完整性,不受外部的诱惑或专横的限制。因此,理智的游戏包含严肃性,要精确说明取得的结果,使每一个结论有更长远的用途。
4)对于儿童来说,自由的游戏和认真的思考能实现不?
儿童时期,自由的游戏和认真的思考结合起来是可以实现的。儿童既可以现实他们对未来的成功描绘,也可以表现他们专心致志的沉思。为现在的生活,同提炼现在生活中的深远意义不矛盾。现实生活是儿童的继承物,也是将来成长的保障。过早关心遥远的经济结果,需要付出代价:漠不关心和感觉迟钝。(小孩子说大人话,过早成熟是不好的,什么年龄做什么事是合适的)
5)杜威拿艺术谈手段和目的的意图是什么?
艺术起源于游戏。艺术家过多地专心于方法和材料上,可获得精妙的技巧,却没有得到优秀的艺术精神;若生动活泼的意念超过了技巧,可表现出艺术的感觉,但艺术的表现过于贫乏,也就不能彻底的表现艺术的感觉。目的要适当才能转化为手段,是手段体现适当的目的,或者通过对目的的认识,又激发了为此目的服务的手段,这样,才会有艺术家的典型的态度。这个态度在一切活动都可表现出来,即使不是传统的“艺术”。
6)老师教学的艺术是以养成这种态度而告终
教学是一种艺术。教师就是艺术家。是否是艺术家,要看他能否培养青年或儿童也具有艺术家的态度。既要提出激动人心的目的,又能训练实施的手段,并使两者和谐一致,这既是教师的难题,又是对教师的酬报。
三、远和近
1、新旧材料的关系是什么?
儿童对熟悉的事物不感兴趣。熟悉和相近的教材,本身并不能引起思维或使思维作出反应,只有用他们来理解陌生的和相远的教材时,才是有用处的。
心理学说,新环境不断地要求人们去适应,如果仅仅注意于旧的事物,那就会浪费精力,思维必须准备用来对付新的,不确定的和疑难的问题。因此,若使学生的思维仅限于他们业已熟悉的教材上,便会压制他们的理智,涣散他们的感觉能力。要利用熟悉的材料,让他们提供解决问题的材料。
2、远和近的相互关系是什么?
比较远的提供刺激和动机;比较近的提供观点和可以利用的材料。也就是说,难易合适时。才会出现更好的思维。
相互作用不可缺少,这是由思维的本质决定的。只要有思维,那当前存在的事物就可以暗示或象征尚未出现的事物。同样,熟悉的旧的事务必须在新的情景中提示出来,才能推动思维前进。若全是新奇的事物,那就失去了可以用来理解任何事物的暗示的基础。新教材通过思维变成了熟知的旧经验之后,又用来判断和融化更新的教材,这种螺旋上升的过程是永远没有止境的。
3、教学中的想象与事实的辩证关系说明了什么?
观察提供了相近的和遥远的想象。
如“实物教学”,学生被新课程吸引,但一旦新课程变成理所当然,他们就感到单调和厌倦。想象不仅拘泥于实物,应使之丰富起来。“从事实到事实”的教学使学生追求狭隘,只要是因为没了想象的余地。提出事实是为了刺激想象,在新情景中提出事实,想象也会丰富;反过来讲,想象不一定是空幻的,不一定不是真实的。想象是在现在特有的感官知觉条件下,发现不能显示的现实性和可能性。现象的目标是对于遥远的,模糊的、难以理解的事物有明晰的洞察力。
4、杜威提到的近和远的另一对辩证关系是谁?对我们的教学有什么样的现实意义?
对于接触的人和物所获得的狭隘的经验,以及知识传播中所获得的广泛的种族经验,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也可以表示近和远所要求的平衡。现实中大量经验要传播的条件下,教育上有淹没学生个人的生活经验的危险。有老师能够传播知识,激励学生通过感官知觉和肌肉活动,进入更完满,更有意义的人生。真正的传播知识,包含着思想的传导,若知识传播不能使儿童和他的民族之间发生共同的思想和目的,那知识传播也就不是知识传播而是徒有虚名。(真实的知识传播是结合学生实际生活的传播,不能成为死知识。)
富有成效的反省的探究需要一些因素的相互平衡相互协作,不是分离和对抗。这几个因素是谁?我们是如何思维的?又应当如何思维?
一、无意识的和有意识的
1、什么是无意识?
无意识就是已经被理解的事物是当然如此的,无须再有明确的说明。如不言而喻。共同的经验是相互之间理解各自言谈的背景,是无意识的,无须探讨和阐明的。
2、什么是有意识?
若各自意见是矛盾的,需要以各自的意见为基础,去查找和比较他们的前提,隐含的关系。隐含的就变成明确的,无意识就变成有意识的。
3、二者的作用是什么?
一切富有成效的想法都包含有意和无意的节律。对思维不断训练的人,都承认这些理念,并坚持这些理念。明确的思路仅在有暗示或能理解的内容的范围内奏效,某些情形、条件、或控制目的完全支配了他的思想,这就必须要进行有意识的构造和阐述。
4、二者如何平衡?
无法拟定规则,没有条例。
必须进行足够的检测和防范,使个人知道他是如何指导他自己的思维;必须进行足可以发觉和预防一些错误的感觉和推理,并可以获得研究的方法。特殊事件中,我们依靠的是个人的倾向和机智。
检验教育的成功与否,最重要的是看这种教育是否培养出一种思维形式,能够在无意识和有意识的之间保持平衡的关系。
5、可能会走入的误区是什么?
1)过度分析
“分析”教学法的错误就是放弃了无意识的态度和有效的假定,而追求直接明确的注意和阐述,以求得较好的效果。单纯为了有意识去阐述它,而把眼睛紧盯熟知的、一般的、机械的事物,这是不恰当的干涉,也会引起厌烦。被迫去阐述习惯了的事物,是无聊的本源,减弱了好奇心。(也就是说,对于不言而喻的东西不需要分析,若老师强迫学生去分析,会引起厌烦,无聊,遏制好奇心。)
2)对错误无察觉
眼睛紧盯顺利有效的事,不去有意识地搞清楚错误或反复失败的根源,也会导致有效思维的失败;过分地简单化,以及为了追求迅速的技能而排斥新异的情景,为了防止错误而故意回避障碍是有害的。
要提出真正的问题,提出新异的事物,获得大量的一般意义,其重要性也应加以考虑。
遇到困难问题,进行分析性的检查,解决了一个难题,就应该把有关的这一问题的知识积存起来,使之成为解决更深一层的有效资源。因此有意识的总结和组织是绝对必要的。任意一学科的后阶段,应该鼓励意识的阐述和复习。推测和反省,直接前进和回顾检查,应当交互为用。(复习阶段是必要的。目的是反思和推测,回顾检查)
无意识为我们提供了自发性行为和新鲜的兴趣,而意识则为我们提供了控制和掌握思维的能力。
二、过程与结果
以游戏和工作为例谈二者的平衡。
游戏中,兴趣集中于活动,与结果无关。工作中,结果来控制着注意力和手段。二者只是兴趣的方向有所不同,强调的重点有差异,并不分割开来。若分割,游戏就成“傻打傻闹”而工作就变成苦役了。
1)傻打傻闹是指,依靠一时的怪想和偶发事件,来发泄过剩的精力的一系列毫不相关的即时活动。如儿童和动物。唯一可以预防的就是使儿童能在某种程度上预测他们的活动结果,以及大体上可能产生的影响。
2)苦役是指工作唯一的兴趣就是结果,就是苦役。只对结果产生兴趣,对过程没有兴趣。
儿童应当去干一些苦差事,从而养成忠于令人生厌的职责能力,这个观点对不?
强制儿童去做令人生厌的工作,结果是对于职责的厌恶、躲避和推诿,而不是对于职责的忠诚和热爱。
要使儿童愿意做不吸引人的工作,最好的办法是让他理解工作结果的价值,使对于价值的意识转移到工作过程之中。(如高中读书本身是枯燥的,不吸引的,但若从理解结果,考个好大学这个角度上谈,孩子会转移到努力读书这个过程中来)工作本身无兴趣,只是借用了结果的兴趣,过程与结果联系起来。
3)工作与游戏的关系是什么?
分离会造成对理智的危害。既爱游戏又严肃正经是可以做到的。这是理想的心智生活的状态。(连玩带干)心智针对一个主题,在自由的游戏中,表现出理智的好奇心和灵活性,而没有独断和偏见。这种自由的游戏,并不鼓励把某一问题当成玩耍取乐的手段,而是超脱成见和习惯的目的,其兴趣在于剖析问题的各个方面,使其意义充分的表现出来。理智的游戏具有开通的头脑,相信思维的力量,保持思维的完整性,不受外部的诱惑或专横的限制。因此,理智的游戏包含严肃性,要精确说明取得的结果,使每一个结论有更长远的用途。
4)对于儿童来说,自由的游戏和认真的思考能实现不?
儿童时期,自由的游戏和认真的思考结合起来是可以实现的。儿童既可以现实他们对未来的成功描绘,也可以表现他们专心致志的沉思。为现在的生活,同提炼现在生活中的深远意义不矛盾。现实生活是儿童的继承物,也是将来成长的保障。过早关心遥远的经济结果,需要付出代价:漠不关心和感觉迟钝。(小孩子说大人话,过早成熟是不好的,什么年龄做什么事是合适的)
5)杜威拿艺术谈手段和目的的意图是什么?
艺术起源于游戏。艺术家过多地专心于方法和材料上,可获得精妙的技巧,却没有得到优秀的艺术精神;若生动活泼的意念超过了技巧,可表现出艺术的感觉,但艺术的表现过于贫乏,也就不能彻底的表现艺术的感觉。目的要适当才能转化为手段,是手段体现适当的目的,或者通过对目的的认识,又激发了为此目的服务的手段,这样,才会有艺术家的典型的态度。这个态度在一切活动都可表现出来,即使不是传统的“艺术”。
6)老师教学的艺术是以养成这种态度而告终
教学是一种艺术。教师就是艺术家。是否是艺术家,要看他能否培养青年或儿童也具有艺术家的态度。既要提出激动人心的目的,又能训练实施的手段,并使两者和谐一致,这既是教师的难题,又是对教师的酬报。
三、远和近
1、新旧材料的关系是什么?
儿童对熟悉的事物不感兴趣。熟悉和相近的教材,本身并不能引起思维或使思维作出反应,只有用他们来理解陌生的和相远的教材时,才是有用处的。
心理学说,新环境不断地要求人们去适应,如果仅仅注意于旧的事物,那就会浪费精力,思维必须准备用来对付新的,不确定的和疑难的问题。因此,若使学生的思维仅限于他们业已熟悉的教材上,便会压制他们的理智,涣散他们的感觉能力。要利用熟悉的材料,让他们提供解决问题的材料。
2、远和近的相互关系是什么?
比较远的提供刺激和动机;比较近的提供观点和可以利用的材料。也就是说,难易合适时。才会出现更好的思维。
相互作用不可缺少,这是由思维的本质决定的。只要有思维,那当前存在的事物就可以暗示或象征尚未出现的事物。同样,熟悉的旧的事务必须在新的情景中提示出来,才能推动思维前进。若全是新奇的事物,那就失去了可以用来理解任何事物的暗示的基础。新教材通过思维变成了熟知的旧经验之后,又用来判断和融化更新的教材,这种螺旋上升的过程是永远没有止境的。
3、教学中的想象与事实的辩证关系说明了什么?
观察提供了相近的和遥远的想象。
如“实物教学”,学生被新课程吸引,但一旦新课程变成理所当然,他们就感到单调和厌倦。想象不仅拘泥于实物,应使之丰富起来。“从事实到事实”的教学使学生追求狭隘,只要是因为没了想象的余地。提出事实是为了刺激想象,在新情景中提出事实,想象也会丰富;反过来讲,想象不一定是空幻的,不一定不是真实的。想象是在现在特有的感官知觉条件下,发现不能显示的现实性和可能性。现象的目标是对于遥远的,模糊的、难以理解的事物有明晰的洞察力。
4、杜威提到的近和远的另一对辩证关系是谁?对我们的教学有什么样的现实意义?
对于接触的人和物所获得的狭隘的经验,以及知识传播中所获得的广泛的种族经验,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也可以表示近和远所要求的平衡。现实中大量经验要传播的条件下,教育上有淹没学生个人的生活经验的危险。有老师能够传播知识,激励学生通过感官知觉和肌肉活动,进入更完满,更有意义的人生。真正的传播知识,包含着思想的传导,若知识传播不能使儿童和他的民族之间发生共同的思想和目的,那知识传播也就不是知识传播而是徒有虚名。(真实的知识传播是结合学生实际生活的传播,不能成为死知识。)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