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的大脑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续昨日更文 《不可思议的睡眠》 ——
生存本能决定了人脑的记忆是模糊的,我们必须依靠过去的记忆来应对千变万化的环境,在变化莫测的环境中,过于精确的记忆反而会变得无用。假若被老虎攻击过的人遇到长相有些类似的狮子,还不知道躲避,那就有可能命丧狮口。饥饿的时候,可以寻找一些外形特征类似的食物充饥。所以,模糊的记忆更有利于人类生存。
人脑与计算机虽都具有“记忆”功能,但其记忆的性质有很大不同。计算机可以通过按“保存”键完全记住所学内容,而且不会出错。是不是很羡慕计算机的这种“记忆”能力?如果人脑也有如此特性,我们就不会有那么多记不住的尴尬和苦恼。
而实际上,人脑不仅健忘,而且很难做出准确的判断,因此经常会得出错误答案。与计算机相同的一点是在人脑的神经回路中传递的也是电信号,只不过计算机通过电流传递信号,而人脑神经则是通过钠离子来传递信号。由于二者都传递数字信号,所以在传递过程中,从信号源发出的信息不会发生任何变化。
那为何人脑总会出错呢?那是因为形成神经回路的各个神经纤维之间并没有物理性接触,纤维之间存在着微小的间隙,因此在纤维上传递电信号必须通过‘换乘’才能传递到下个神经元,这个换乘站就是“突触”,虽然突触之间的间隙很小,只有头发丝的五千分之一,但这样微小的间隙,还是会导致电信号无法传递下去。
模拟信号意味着信息可能发生变化,也就是会变得模糊。正因为人脑具有信息模糊的性质,所以要想得到正确答案,我们就必须反复摸索尝试,人脑更擅长使用“排除法”。面对未知复杂的自然环境,动物采用模拟式的排除法也更有利于生存。
所以人脑和计算机原理是完全不一样的,人脑的记忆是模糊的,在不断的犯错纠错中,运用排除法,逐渐地变得精确。这就得出了人类学习的三要素:
排除的过程中,要反复探索试错,所以要有勇往直前的强大毅力,并形成积极乐观面对问题,抓住事物本质特质,以解决问题的能力。
既然人脑的记忆是模糊的,需要运用排除法不断地思考调整,那么掌握知识就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应该是分步骤逐步学习,逐渐减少失败的次数,这种分步骤记忆的方法称为“循序渐进法”。
为了记住“相似的事物”,人脑会首先排除那些“不相似的事物”,在犯错的过程中逐渐变得“明白”,明白也就是“能区分”。尽可能将学习过程分解成一个个小部分,步骤分得越详细,学习效率越高。
在这个过程中客观评估自己的学习实力很重要。因为人脑使用的是排除法,具有保留事物精髓的策略,也就是一旦掌握了某一领悟的理解方法,就能帮助理解其他领域的知识。所以,可以优先扩大自己擅长科目的优势,借助于脑能发现潜藏于不同事物之间的“法则”和“共同点”的特性,实现“能力迁移”。
另外,在明确自己的弱点之后,也要分阶段逐步克服,时刻牢记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正如英国历史学家卡莱尔所说:“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去看远方模糊的目标,而是要做手表最具体的事情。”小目标慢慢进步才是高效的学习方法,一步步脚踏实地前进。
“干劲儿”是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学习行为的触发点。
孩子缺乏“干劲儿”也是很多父母苦恼的问题,那么怎样才能提起“干劲儿”呢?这是由人脑中的伏隔核等部位产生的。它接近人脑中心,尺寸很小,直径不足一厘米,但性质比较复杂,要想让其活跃起来,必须给予一定程度的刺激,否则伏隔核运转不起来。
其实刺激伏隔核非常简单,只要你开始行动即可,这种现象被称作“行动兴奋”。一旦开始行动,就会渐入佳境,注意力慢慢集中,但唤醒它需要一定时间,所以不管你愿不愿学习,先在书桌前坐足十分钟再说。一般只要你开始动笔慢慢做,就会越做越快,这就是伏隔核在起作用了。
在《微习惯》中提到的“一天一个俯卧撑,一个一页书,一天50字”等无负担习惯养成以改变拖延症患者,实际上就是从不可能失败的“做”开始,刺激伏隔核,激发出做此事的“干劲儿”。
还有《掌控习惯》中谈到培养习惯的有效方法——两分钟规则,从两分钟开始养成一个习惯。这也是通过两分钟的行动刺激伏隔核,唤醒人的“干劲儿”。
陀斯绥耶夫斯基说:“魔鬼同上帝在进行斗争,而斗争的战场就是人心”。当你对做一件事情感到纠结时,先行动起来吧,百思不如一试,开始行动就已经战胜了自己!
与计算机相比,人脑的记忆模糊而随意,这不免让我们心生遗憾,但人脑这种稍显笨拙的特性却有着深刻的意义。因为我们的生存环境复杂多变,模糊随意比准确无比的记忆更能被有效利用,模糊的记忆更具有灵活性和变通性,也才能更好的帮助我们适应变幻莫测的环境。
未完……
生存本能决定了人脑的记忆是模糊的,我们必须依靠过去的记忆来应对千变万化的环境,在变化莫测的环境中,过于精确的记忆反而会变得无用。假若被老虎攻击过的人遇到长相有些类似的狮子,还不知道躲避,那就有可能命丧狮口。饥饿的时候,可以寻找一些外形特征类似的食物充饥。所以,模糊的记忆更有利于人类生存。
人脑与计算机虽都具有“记忆”功能,但其记忆的性质有很大不同。计算机可以通过按“保存”键完全记住所学内容,而且不会出错。是不是很羡慕计算机的这种“记忆”能力?如果人脑也有如此特性,我们就不会有那么多记不住的尴尬和苦恼。
而实际上,人脑不仅健忘,而且很难做出准确的判断,因此经常会得出错误答案。与计算机相同的一点是在人脑的神经回路中传递的也是电信号,只不过计算机通过电流传递信号,而人脑神经则是通过钠离子来传递信号。由于二者都传递数字信号,所以在传递过程中,从信号源发出的信息不会发生任何变化。
那为何人脑总会出错呢?那是因为形成神经回路的各个神经纤维之间并没有物理性接触,纤维之间存在着微小的间隙,因此在纤维上传递电信号必须通过‘换乘’才能传递到下个神经元,这个换乘站就是“突触”,虽然突触之间的间隙很小,只有头发丝的五千分之一,但这样微小的间隙,还是会导致电信号无法传递下去。
模拟信号意味着信息可能发生变化,也就是会变得模糊。正因为人脑具有信息模糊的性质,所以要想得到正确答案,我们就必须反复摸索尝试,人脑更擅长使用“排除法”。面对未知复杂的自然环境,动物采用模拟式的排除法也更有利于生存。
所以人脑和计算机原理是完全不一样的,人脑的记忆是模糊的,在不断的犯错纠错中,运用排除法,逐渐地变得精确。这就得出了人类学习的三要素:
排除的过程中,要反复探索试错,所以要有勇往直前的强大毅力,并形成积极乐观面对问题,抓住事物本质特质,以解决问题的能力。
既然人脑的记忆是模糊的,需要运用排除法不断地思考调整,那么掌握知识就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应该是分步骤逐步学习,逐渐减少失败的次数,这种分步骤记忆的方法称为“循序渐进法”。
为了记住“相似的事物”,人脑会首先排除那些“不相似的事物”,在犯错的过程中逐渐变得“明白”,明白也就是“能区分”。尽可能将学习过程分解成一个个小部分,步骤分得越详细,学习效率越高。
在这个过程中客观评估自己的学习实力很重要。因为人脑使用的是排除法,具有保留事物精髓的策略,也就是一旦掌握了某一领悟的理解方法,就能帮助理解其他领域的知识。所以,可以优先扩大自己擅长科目的优势,借助于脑能发现潜藏于不同事物之间的“法则”和“共同点”的特性,实现“能力迁移”。
另外,在明确自己的弱点之后,也要分阶段逐步克服,时刻牢记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正如英国历史学家卡莱尔所说:“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去看远方模糊的目标,而是要做手表最具体的事情。”小目标慢慢进步才是高效的学习方法,一步步脚踏实地前进。
“干劲儿”是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学习行为的触发点。
孩子缺乏“干劲儿”也是很多父母苦恼的问题,那么怎样才能提起“干劲儿”呢?这是由人脑中的伏隔核等部位产生的。它接近人脑中心,尺寸很小,直径不足一厘米,但性质比较复杂,要想让其活跃起来,必须给予一定程度的刺激,否则伏隔核运转不起来。
其实刺激伏隔核非常简单,只要你开始行动即可,这种现象被称作“行动兴奋”。一旦开始行动,就会渐入佳境,注意力慢慢集中,但唤醒它需要一定时间,所以不管你愿不愿学习,先在书桌前坐足十分钟再说。一般只要你开始动笔慢慢做,就会越做越快,这就是伏隔核在起作用了。
在《微习惯》中提到的“一天一个俯卧撑,一个一页书,一天50字”等无负担习惯养成以改变拖延症患者,实际上就是从不可能失败的“做”开始,刺激伏隔核,激发出做此事的“干劲儿”。
还有《掌控习惯》中谈到培养习惯的有效方法——两分钟规则,从两分钟开始养成一个习惯。这也是通过两分钟的行动刺激伏隔核,唤醒人的“干劲儿”。
陀斯绥耶夫斯基说:“魔鬼同上帝在进行斗争,而斗争的战场就是人心”。当你对做一件事情感到纠结时,先行动起来吧,百思不如一试,开始行动就已经战胜了自己!
与计算机相比,人脑的记忆模糊而随意,这不免让我们心生遗憾,但人脑这种稍显笨拙的特性却有着深刻的意义。因为我们的生存环境复杂多变,模糊随意比准确无比的记忆更能被有效利用,模糊的记忆更具有灵活性和变通性,也才能更好的帮助我们适应变幻莫测的环境。
未完……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