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书指的是什么(汉字的创造方法遵循六书)

 我来答
华源网络
2022-06-28 · TA获得超过5557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2486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143万
展开全部

世界上的任何一门语言,都存在一个共通的普遍现象,那就是一词多义,就拿我们的汉语来说,一个简单的词汇,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演变,自然产生了各种不一样的含义,可以简单归纳为三大类:本意、引申义、假借义。这在我以前的文章中已经详细写过,这里就不再赘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链接阅读:从甲骨文到简体字,汉字词汇演变了3000多年,总结出了3个规律

再说我们熟悉的英语,入门级别的单词如can、have、play,同样有多重意义。这也是学习英语最大的难点之一:太多的词义并没有明显的规律可循,只能死记硬背,更别说要搞清一个英语单词的本义了,这压根儿不是普通学生能做到的。

对英语成绩好的同学来说,看到一个单词就能立刻拼出它的读音,但却未必能知晓其义,而汉语恰巧相反,我们看到一个陌生汉字,往往可以猜出其大致的意思,却不能读出来。

这是两种语言的特点所决定的,英语是表音文字,汉字是表意文字。

表意文字

用“豆”字举例,豆的本义是指 高足的用以盛放食物的器具 。豆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兴盛于商周时期,通常为陶制或青铜制,也有木制,盛放食物或用作礼器,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豆有如下解释:

“豆,古食肉器也。”

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豆

你看上图中的豆,是不是像个大号的高脚杯?确实,古代在描述豆的时候,也是这样说的:“形似高足盘,或有盖。”

豆字的结构也是根据豆的形状创造出来的,甲骨文的豆一眼看过去(如下图),就能知道豆是什么,后来经过演变,才成了我们现在书写的豆字。

这就是汉字表意的特征。因此,我们想要弄清汉字的意思,最好的方法就是从字的结构入手。

豆字的演变

汉字的创造

汉字究竟是怎样创造的,最著名的说法当然是仓颉造字,故老相传,黄帝令仓颉造文字,文字既成,“天雨粟,鬼夜哭”。

古人对文字的敬畏,创造出了仓颉造字的美丽传说,但传说不能完全当真,文字也绝不可能是某一个人创造发明,文字究竟是如何创造出来的,文字的起源是怎样的,说法多样,尚无定论,但每一种说法都无一例外地承认文字产生的伟大性,也确实对得起 “天雨粟,鬼夜哭” 这六字评语。

虽然文字产生的源头没有定论,但创造文字的规律我们还是基本可以确定的:

文字是原始人类长期生活的产物,最开始可能只是一些简单的图案(标记),用以记事;

人们通过已有图案的结构和使用情况,将其归纳,总结出规律;

规律被提出并且被承认后,人们便根据这些规律,有意识地进行造字。

当汉字被创造出来,人们又根据其形体结构和使用方法,总结出了 “六书” ,也就是汉字的六种条例: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六书的说法最早见于《周礼》,《说文解字》中又给六书下了具体的定义。

六书·四体二用

六书的基础建立在小篆上,是战国到汉代及后世人们对汉字结构和使用归纳出的系统理论,有了六书理论之后,人们再造新字,都会以此为依据,因此可以说六书对汉字的发展和演变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古时小孩启蒙学习文字,也要先从六书学起:

“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许慎·《说文解字∙叙》

清朝语言学家讲“六书”归纳为 “四体二用” ,四体就是指事、象形、会意、形声四种造字法,是汉字造字的基础,基本上所有汉字都必然符合这四种结构方式,六书中另外两种特殊情况,转注和假借,其本身不是汉字的结构方式,但是在使用过程中,有时候会因其特殊性,产生了新的用法,这就是“二用”。

指事

“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说文解字》

指事是一种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当一个事物不方便用具体形象表达出来时,就用抽象的符号来表示,指出了事物的特征,自然一看便知其意。

比如“上下”两个字,甲骨文中的“上”字,一笔长画上面加一短横,指“上”;“下”字也一样,长画下面加一短横,便是“下”了。

“上”、“下”甲骨文字形

再如“本末”二字,本末一词的本义就是指树木的根部和梢部,物有本末,事有始终,所以在造字时,也就抓住了这一特点来指事,“本”字是在木的根部加上一点,指树根;“末”是在木的上面加一点或短横,指树梢:

“本”、“末”甲骨文字形

象形

“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说文解字》

原始先民造字时,最先是以图画文字出现,后来图画性质减弱,象征性加强,这便是象形字,象形字在六书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几乎所有其他的造字方法,都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拼合删减而成的,汉字也是从象形字开始,逐渐成为表意文字的。

古老文字中的象形字非常可爱,比如太阳是圆的,那么“日”就是一个圆,月亮是弯的,所以“月”字是就是一道弯,中间一点,分别表示日的精光、月的阴影(也有无点的写法);看见鱼儿,就画成鱼的样子;看见鸟儿,那就画个鸟的样子:

“日”、“月”、“鱼”、“鸟”

会意

“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武信是也”——《说文解字》

相比起指事和象形,会意就复杂一点了,因为前两者都是独体汉字,每个字都是独立的形体,而会意字则是由两个或以上的形体组合而成,同时也将各部件的意义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新的字。

左边一头牛,右边一个人手中拿着木棍,好像是个放牛娃在放牧,这就是“牧”字的来源;放牛娃累了,一个人靠在树上休息,就有了“休”字;休息够了,站起身来走动几步,两只脚一前一后,这就是步伐的“步”,是不是非常有意思呢?

“牧”、“休”、“步”

形声

“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江河是也”——《说文解字》

形声字,顾名思义就是形体加上发音,形声字由意符(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意符表示意义,声符表示读音,形声字没有什么局限性,可造性很强,而且结构形式非常简洁明晰,所以汉字中的形声字是占比重最大的一类,从汉代起就占据了汉字的大半江山。

“江河”二字都是形声字,左边三点水是意符,重点在右边,“江”字声符从“畺”,原指国家的疆土、边疆,因此水与江组合起来,就是属于疆土和国家的水道;“河”字声符从“可”,本义是肩挑、负荷,水与可结合起来,就是以肩挑土石,修筑河堤防汛的意思。

“江”、“河”

值得一提的是,大部分形声字遵循“左形右声”的规律,此外也有左声右形、上形下声和上声下形,我们再分别举几个例子:

“棋”,原本是上下结构,表示桌上有像簸箕一样,横竖成行条纹的木制品,指棋盘,现在是左右结构,左边“木”为意符,右边“其”为声符,左形右声;

“期”,左右结构,本义是预定的日子,指期限,右边“月”为意符,左边“其”为声符,左声右形;

“箕”,上下结构,本义是竹条编成的器具,指簸箕,“”为意符,”其“声,上形下声;

“基”,上下结构,本义是用箕畚挑土石筑墙,指墙基,“土”为意符,“其”声,上声下形。

“棋”、“期”、“箕”、“基”

这四个字同样都以“其”为声,组合之后表达的意思却完全不一样,十分有趣,并且我们会发现,很多形声字的读音与声符并不完全一致,这是古今语音变化导致的,一些地方方言还保持着古音,比如前面提到的“江”字,很多地方读作“gang”。

转注

“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说文解字》

古今学者对转注的解释纷繁复杂,有说“形转”,有说“义转”,有说“音转”,许慎在《说文解字》中也没说清楚这件事,所以至今学界对专注字还尚无定论,但有一个基本共识: 转注是汉字的使用方式,而非结构形式

许慎的定义是“建类一首,同意相受”,清朝戴震、段玉裁认为转注就是互训,指意义上相同或相近的字,互相解释,但这依然不能清晰定义形、义、音三种说法。

比如“考、老”二字,本义都是老的意思,“形转说”认为,两个字都是同一部首作意符,符合“建类一首”,因此两字可以互训;而“音转说”认为,建类一首并非指部首,而是指同韵或同音的字,考、老二字同韵,这么说来,似乎也有道理。

那么,到底应该怎样解释转注呢?著名文字学家裘锡圭表示:不要管它!

“在今天研究汉字,根本不用去管转注这个术语。不讲转注,完全能够把汉字的构造讲清楚。……总之,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卷入到无休无止的关于转注定义的争论中去。”——《文字学概要》

“考”、“老”

假借

“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讬事,令长是也”——《说文解字》

六书中最让人头疼的就是假借了,可以说这是个跨界难题,因为不止文字有假借,词汇也有假借,它还和语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假借一般可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是语言中常用的,但却没有对应的字,于是就找到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替代,这种还比较容易理解,但需要注意的是: 假借字都是同(近)音字,但同音字并不一定是假借字

比如北方的“北”,本来是一个象形字,两个人背对背站立,非常形象,后来引申为人体部位、又引申为战败,叫做败北。但我们现在说到“北”,首先想到的肯定是北方,而实际上,北作为方位词,就是假借,这叫 旧字翻新 ,却往往借而不还,两人相背的本义,已经被淘汰了。

假借的另一种情况,是指原本有其字,但写的人却用了另一个字替代,也叫通假。上学时,想必大家都经历过被通假字支配的恐惧吧?比如《礼记·乐记》中记载的“发扬蹈厉之已蚤”,这段话中的“蚤”,实际上是“早”的通假字。

我们常说通假字就是古人写的错别字,但实际上,这些错别字,也有一定规律可循:

必须是同音或近音替代,否则严重影响阅读,就真大错特错了;

用简单的字代替复杂的字,毕竟写字太多也是挺累的事情,能少写一笔算一笔吧。

但这里也给后人造成了一个难题,因为文字是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不但写法上演变,读音上也有演变,写法变了还有图形资料可以查证,而读音变了却没有语音资料为我们解决困惑,要搞懂语音变化的文字,还得作古音研究,这就太难懂了。

小结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距今已有6000余年的历史,在形体上,由图形转变为笔画,在造字原则上,遵循形、意、声,在使用上,除了字的本义,还有转注、假借,可以说汉字的创造和演变,是丰富而璀璨的,同时又是优美而富有逻辑的。

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汉字承载了中华民族太多荣辱和兴衰,传承了中华民族太多的灿烂与辉煌,数千年来,不但影响着每一个炎黄子孙,更是影响到了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家的历史和文化,造就了共同的繁荣。因此,了解汉字,学习汉语,应当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

千秋笔墨惊天地,汉字,生生不息。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