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分为哪些宗派
中国佛教的宗派,共有十三宗。十三大宗派分别是天台宗、涅槃宗、三论宗、法相宗、摄论宗、禅宗、成实宗、净土宗、华严宗、地论宗、俱舍宗、律宗、密宗。
其中,前七宗属于空宗,第八到十一宗属于有宗,最后两宗空有兼具。因此有的时候也将佛教宗派划分为八大宗。
以下对其中三宗进行阐释:
1、禅宗
禅宗是中国佛教各宗派中影响最大的一派,法系至今传承,并且流传到世界许多国家。由于本宗以禅来概括其全部教理和修行实践,故名。因为奉菩提达摩(也作磨)为中土始祖,也称“达摩宗”,又因自称“传佛心印”,被称为“佛心宗”,或简称“心宗”。
2、天台宗
智者大师可说是天台宗的开创者,因其完成“天台三大部”,使本宗思想完备。
智者大师的思想承袭于南岳慧思,慧思又承袭于北齐慧文,这是中土的渊源。又因慧文思想系统来自于龙树所撰《大智度论》、《中论》,因而远溯印度龙树菩萨为初祖。《摩诃止观》卷一载:“台衡慧文,宗于龙树。”所谓“台”,即天台智顗。“衡”,即南岳(衡山)慧思。
3、律宗
律宗是佛教徒专精戒学的一宗。
戒律,是当年释迦牟尼佛随缘制戒的具体规范。《四分律》卷一载,佛告舍利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因不结戒、说戒,所以法不久住,舍利佛于是请佛陀制戒说法。佛陀为保持僧团的纪律与纯洁,为保持佛法能久住世间,针对僧团中出现的种种不当行为,制定出若干戒律,并嘱在他涅槃后要依戒律为师。
相关内容:
在中国的八大宗派中,其共同的特点就是同时兴盛于隋唐盛世。佛教自从印度传入中国。在中国经过五六百年的发展,到隋唐时进入了创宗立派的新时期。
南北朝时由于政治上的分裂,佛教也形成了南北不同的学风,佛教理论虽然趋向独立,但还没有能够对佛教本身不同的观点加以系统的综合和会通,独立的寺院经济也是处于形成发展之中。因此当时无佛教宗派的出现,只有众多的佛教学派。
隋唐时,随着封建统一王朝的建立和寺院经济的充分发展,佛教各家各派得到进一步融合发展的机会,顺应着思想文化大统一的趋势,一些学派在统一南北学风的基础上,通过“判教”而形成宗派。
这些宗派各具独特的教义,教规和修持方法,并为了维护自己宗教的势力和寺院经济财产,而模仿世俗封建宗法制度,建立了各自传法世系。他们的思想体系中,都融合吸收了大量的传统思想和方法。中国化佛教各宗派的建立,标志着佛教在中土的发展进入了鼎盛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