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断孩子是否自闭症
如何判断孩子是否自闭症
如何判断孩子是否自闭症,自闭症又称孤独症,自闭症分很多类型,越小的孩子,越难确诊,但在早期,自闭症孩子的社交不足和部分刻板行为就会出现,下面就来看看如何判断孩子是否自闭症。
如何判断孩子是否自闭症1
1. 不(少)看:
就是指目光接触异常,对人尤其是人眼部的注视偏少;
2. 不(少)应:
包括叫名反应和共同注意。孩子对父母的呼唤声充耳不闻;
3. 不(少)指:
即缺乏恰当的肢体动作,无法对感兴趣的东西提出请求。如不会点头表示需要、摇头表示不要、有目的的指向、手势比划等。
4. 不(少)语:
就是语言出现延迟。
5. 不当:
指不恰当的物品使用及相关的感知觉
异常,很多孩子从12月龄起可能会出现对于物品的不恰当使用,包括旋转、排列以及对物品的持续视觉探索。比如将小汽车排成一排,旋转物品并持续注视等。言语的不当也应该注意,表现为正常语言出现后言语的倒退,难以听懂、重复、无意义的语言。
如何判断孩子是否自闭症2
对视差
自闭症普遍对视差,但这里要讲述两个特殊情况:一是部分孩子有可能会在一岁半前眼神好,但是当逻辑思维觉醒后眼神丢失;
二是有些家长错误的抱起孩子观察眼神,这个行为本身是错的,因为近距离对视成年人也会回避眼神,所以要观察眼神需保持一定距离。
唤名不应
在孩子做一件事情时,呼唤孩子的名字并给予指令,观察孩子是不是会抬头响应。这里有两个重点,一是不能在孩子看专注于另一件事时测试;
二是一定要给指令,光喊名字孩子可能会忽略,这个错误很多家长都在重复,认为不应名就是不应名字。
不会寻求帮助
比如孩子要开门开不开,于是就拿起家长的手尝试开门。这就是联合关注的问题,当他想开门时,联想不到是人给他开的门,于是拿着家长的手去开,同时不会跟家长有眼神和动作的互动。
物权不清
比如孩子看到人的玩具也会去玩,占有。具有自闭特质的孩子,由于缺乏联合关注,注意力全程都在玩具上,会意识不到主人的存在。同理,当自闭特质的`孩子在玩玩具时,其他人孩子面拿走他面前的玩具(不是手上正在玩的),同样也不会保护。
举止不合时宜
孩子会不合时宜地怪叫、怪笑或自言自语。因为他们容易忽然想起以前的某个场景,然后陷入高专注度,不在乎别人的眼光。
其中,自言自语就是回声语言,如果仔细倾听,自言自语的内容往往是重现过去的某个场景,这可能与镜像神经元差异有关。
对人缺乏兴趣
有自闭症特质的孩子,都会对自己比较喜欢的玩具、食物等满足基础需求的物品比较专注,而不会关注于身边的人和事。
延伸一下:孩子不愿意指物、分享、炫耀都是对人缺乏兴趣,所以孩子有没有频繁的分享、炫耀行为,就是用来判断与人互动的意愿。
刻板行为
自闭症最具代表性的症状之一,比较典型的刻板行为有:转圈走路、观察手、观察轮胎、看电风扇、拉移门、反复洗手、踩井盖看下水道、来回坐电梯、走固定的路线等具有重复性的行为。
当孩子出现刻板行为往往伴随着高专注度,从而陷入沉浸状态,不做干预可以持续很久。
如何判断孩子是否自闭症3
一是注视
正常宝宝不到半岁就会注视他人的脸,大约半岁左右,宝宝开始认生,表现为不愿意与妈咪或者亲近的监护人分离,如果有陌生人靠近,会哭闹或表现出明显的不高兴。
自闭症宝宝不会注视***脸,也不会对人微笑,眼睛也不正视搂抱他的人,对他人的逗弄与亲近没有反应。
二是交流
正常宝宝周岁之后比较粘人,喜欢跟着父母或其他亲近的监护人,模仿他们的动作,并以眼神、动作、简单的词句主动与人交流。
一旦遇到困难或者感觉身体不舒服、情绪不好等都会寻求成人的安慰。
自闭症宝宝对父母没有依恋的感觉,与陌生人相处也没有畏缩的感觉,更不懂得与人主动交流,遇到困难或者感觉身体不舒服通常也会显得无动于衷或者不知道该如何寻求帮助,从不粘人。
三是反应
正常宝宝两岁以上会对周围的一切充满了好奇,热衷于各种有趣的游戏与活动,玩玩具和游戏时内容丰富,花样繁多,并且和其他小朋友玩耍时已经懂得遵循游戏规则。
自闭症宝宝对周围发生的一切漠不关心,以自己独特的方式玩耍,对一些不是玩具的物件十分迷恋,特别喜欢作单调、重复的动作,对物品摆放的位置十分敏感,不喜欢任何形式的变化。
如果有人试图改变他,会表现得非常烦躁。有时候也想与小朋友交流,但是不懂得交流技巧。
比如,可能突然跑去拍人一下、打人一下或者揪人一下,然后又若无其事地离开。他的行为看起来显得毫无意义。
关于自闭症,以下三点不可不知!
1、自闭症先天会有,但若后天没有进行教导,会导致二次行为障碍,自闭症患者与家庭环境和父母教导不无关系,比如父母关系不和谐,经常当着孩子的面前争吵就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伤害,从而患有自闭症。
2、自闭症患者应该采取早发现早治疗的原则,治疗的越早康复的可能性越大,并且要促进家庭参与,父母悉心教导孩子,多亲近孩子,给他们带来温暖,多陪伴患儿,对孩子的康复会有很大的好处。
3、应该坚持以家庭教育为主,药物治疗为辅,自闭症更是一种心理疾病,要让孩子走出病痛的阴影,在医生的指导下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多和孩子交流,经常外出活动,和陌生人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