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欧美日韩不存在加班文化?
在中国,加班文化一直盛行,996几乎是普遍性,标配性的。
对比欧美等发达国家,中国的加班现象确实是挺严重的。其实不止一直被吐槽加班过度的互联网行业,房地产行业,咱们除去国企看看这遍地的餐馆,超市,零售业,文娱,民营医疗教育等,哪一行不是996地卷着?
加班,对于中国职场人来说,已然是家常便饭。甚至对一些责任心高,积极主动意识强的人来讲,不加班反倒觉得对不起公司的培育,上司的栽培。
对个人工作时间设定无上限,天天加班不加薪十分心安理得。
到底是为什么呢?我们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职场文化?为什么加班现象普遍而严重?
加班文化的形成有其历史背景
不是欧美等国家不加班,而是各国工业化进程不一样。欧美先辈们996血汗工厂还少么?想想那些国家曾经的雇佣童工历史,想想美洲曾经的奴隶政策,还有华尔街那响亮的“金钱永不休眠”口号,以及马克思的那句:“资本主义来到人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资本主义为了积累更多的原始资本,不但压榨劳动力,还不断的抢掠殖民地资源,把他们近乎免费的劳动力和原始资料抢夺过来,生产加工成工业品,再倾销回去,从而赚的盆满钵满。而在欧美资本通过抢掠积累财富的历史阶段,中国还是个被殖民者,被掠夺者,被倾销者。
整个世界被列强以殖民地的形式瓜分,因为分赃不均,也因为重复出现的产能过剩导致的经济危机,连续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国家之间互相开炮抢夺殖民地,通过军工产业链消化国内过剩产能,并掠夺其他国家的科技,人才,财富等资源。一些人口被消灭,世界资源得到重新分配,打赢得拿到更多,输得则失去了军事,政治和经济主导权,只能依靠着原有的工业基础一点点从头再来,德日二国便是这种典型。
再然后就是发达国家通过工业的先发优势,资本积累,技术壁垒等优势,开始收割羊毛了。并把一些低端的,污染环境的,劳动密集的产业链往这些战败国或贫困国家转移。人家留一些附加值高的,可以躺赢的产业。比如说美国用一架飞机换中国一亿件的确凉衬衫。这种情况说白了就是人家用1个工时的劳动价值换你10000个工时的劳动价值,这就是高附加值产业与低附加值产业的区别,在后发国家,劳动力是不值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