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伤简介
目录
- 1 拼音
- 2 英文参考
- 3 概述
- 4 病因之一类·内伤
- 5 病名·内伤
- 6 参考资料
- 附:
- 1 治疗内伤的穴位
- 2 治疗内伤的方剂
- 3 治疗内伤的中成药
- 4 内伤相关药物
- 5 古籍中的内伤
1 拼音
nèi shāng
2 英文参考
an internal injury [21世纪英汉汉英双向词典]
internal damage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内伤出自《黄帝内经素问·疏五过论》:1.病因之一类;2.病名。
4 病因之一类·内伤
内伤为病因之一类[1]。泛指内损脏气的致病因素[1]。如七情不节、饮食饥饱、劳倦损伤、房事过度等致病因素导致气机紊乱,脏腑受损而发病的过程[2] [1]。
5 病名·内伤
内伤为病名[1]。指创伤损及肢体深部组织及脏腑、气血的病患[1]。见《外台秘要》卷二十九。又名内损[1]。因跌打、坠堕、碰撞、用力举重、旋转闪挫等外力过重所致,好发于胸及腹部[1]。一般有伤气、伤血及伤脏腑之分[1]。若伤处肿痛不明显,痛无定处则为伤气;若伤处疼痛显著,皮色发红或青紫,甚则血溢妄行,出现发热、寒战、呕吐、便血、尿血、咯血等症者为伤血;若胸胁或腹中疼痛剧烈,伴有昏厥、吐血、便血等症者为伤脏腑[1]。若伤头部,损及脑髓,则症见头晕目眩、额部有冷汗、言语不清、恶心呕吐、甚至口眼㖞斜[1]。治宜手法外治;合并伤气者,服复元通气散;伤血及损伤内脏者,以活血化瘀为主,可服桃仁承气汤[1]。
参见伤气、伤血、伤脏腑及脑骨伤:
伤气指外伤后由于气闭、气滞引起的病[3]。多因跌仆、挤压、坠堕、打击,致使体内气机闭阻或凝滞不行所致[3]。气闭者,可见人事不省;气滞者,可见胸胁胀闷窜痛,痛无定处,甚则呼吸牵掣作痛,心烦、气急、咳嗽,但胸腹触诊无异常,脉多沉[3]。治宜行气开闭,疏通气机为主,内服复元通气散[3]。局部施治舒筋通络手法[3]。
伤血指外伤后瘀血和失血的病证[4]。前者多见瘀血肿块,胀痛固定不移;后者或因体内某部出血,或血自诸窍溢于体外,并见头晕、心悸、口干等症[4]。根据“血为气守”的理论,治以复元活血汤为主,酌加补气之品[4]。
伤脏腑为外伤引起内脏损伤的总称[5]。见《世医得效方》卷十八。因跌仆、碰撞、挤压所致[5]。临床多见有胸胁及腹部内脏受伤[5]。前者证见胸胁疼痛或窜痛、胀满,呼吸、咳嗽均牵掣疼痛,甚或咳血、吐血,喘促不能平卧,烦躁不安,口唇发绀,肤色苍白等危重症;后者可见腹痛、腹胀、发热、便血及尿血,严重者出现恶心、呕吐、烦躁不安、口干、心悸、面色苍白,神疲气短、四肢厥冷和晕厥[5]。治宜行气活血止痛为主,内服复元活血汤或复元通气散;有内出血者,应益气补血,止血化瘀,内服当归补血汤,独参汤加参三七,云南白药等,必要时应中西医结合抢救[5]。各个脏腑的损伤,尚有其各自的特征[5]。
脑骨伤为病名[6]。见《仙授理伤续断秘方》。脑骨包括囟骨、颠顶骨、凌云骨、山角骨、后山骨等[6]。多因跌打、碰撞等暴力所致[6]。一般常有头颅骨折和脑髓损伤[6]。伤处可伴有局部肿胀,甚则颅骨凹陷,眼结合膜出血,或流出脑脊液,昏睡不知人事[6]。轻者伤后出现暂时性昏迷,逐渐清醒,但以后多留有头昏、头痛、恶心、呕吐和嗜卧一类后遗症;重者清醒一段时间,再度陷入昏迷,丽瞳孔不对称,或伴有抽搐、惊厥、偏瘫、脉数而弱,呼吸不规则,渐趋危亡;严重者可立即死亡[6]。初起昏迷时,治宜宣窍开闭,内服八厘散、苏合香丸、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伴高热时用紫雪丹;外敷混元膏;伤重颅骨凹陷者,应即配合手术急救处理[6]。清醒后,宜接骨散瘀,服八厘散、正骨紫金丹,仍有抽搐者,宜平肝息风,兼服天麻钩藤饮;头晕,恶心,呕吐者,和胃降逆、活血化瘀,服柴胡细辛汤、玉枢丹[6]。后期恢复时,益气养阴,用补中益气汤、杞菊地黄汤、八珍汤等[6]。
6
2024-11-29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