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滚历史
摇滚乐的产生
1、背景
回顾20世纪上半叶的美国历史,从20年代末到30年代中期,欧美发生经济危机,出现了经济大萧条;30年代末,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1941年日本袭击珍珠港,美国投入反法西斯战争,直到1945年战争才结束。
再看50年代以后,50年代,美国是一个相对稳定和繁荣的时期,也经常被视为美国人的繁荣时代。
60年代是美国历史上最动荡的年代之一。
由于出兵参加越南战争,遭到人民的反对,使全国处于社会、政治极不安宁的状态。
?
恰好在50年代,特别是1952年艾森豪威尔就任总统后,美国经济开始稳定,整个社会也处于安居乐业的状态。
于是,中产阶级逐渐增多,他们养儿育女,出现了一个生育高峰期。
青少年的数量空前增长,一下子这个世界成了青年人的天下。
当时,孩子们在课余生活里,一般都与家人呆在一起。
电视节目也比较健康,在音乐趣味上也没有太大的鸿沟。
青老年人欣赏的音乐也基本相同,都是40年代和50年代的\“大乐队\“演奏的音乐,还有就是延续了几十年的叮砰巷歌曲,歌词经常表达单纯的爱情,音乐也不带威协性,尽量给人一种舒适、安宁的感觉。
到了50年代中期,这批青少年由于生活条件优越,没有像父辈那样经历过战争和苦难,同时又倍受家庭的宠爱,因此,他们开始不理解父母们的思维和生活方式,不愿意走父母为自己安排好的道路。
他们有了自己的追求和爱好,而且由于人多势众,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他们不再跟随父母欣赏那些多愁善感的流行歌曲。
这时,他们正好在摇滚乐中找到了自己的声音。
摇滚乐简单、有力、直白,特别是它那强烈的节奏,与青少年精力充沛、好动的特性相吻合;摇滚乐无拘无束的表演形势,与他们的逆反心理相适应;摇滚乐歌唱的题材,与他们所关心的问题密切相关。
2、摇滚乐的出现
20世纪50年代初期,美国的流行音乐市场出现了一个三足鼎立的现象。
黑人欣赏的音乐基本上以节奏布鲁斯为主,中产阶级以上的白人听的都是叮砰巷歌曲,而中西部的农村听众所喜欢的都是与农村生活有关的乡村音乐。
然而,到了50年代中期(约1954~1956年期间),唱片市场出现了两个明显的现象,即\“市场交叉\“和\“翻唱版\“的出现。
\“市场交叉\“是指原来在一个市场发行的唱片,同时在另一个市场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如有些歌曲在节奏布鲁斯销售榜上名列前茅,同时在波普(指当时的流行歌曲,叮砰巷歌曲的延续)榜上也倍受欢迎。
看到这种有利可图的市场交叉情况,有些大唱片公司很快根据正流行的节奏布鲁斯歌曲制作出自己的版本,由此导致了大量\“翻唱版\“的出现。
这个时候,原来隔开的三个市场突然间感觉中间的围墙倒了,在这片废墟中一种新的风格--摇滚乐正式诞生了。
摇滚乐的正式产生是在50年代中期,但是这个名词却在50年代初期就已出现。
1951年,克利夫兰电台唱片节目主持人艾伦·弗里德(Alan?Freed)从一首节奏布鲁斯歌曲《我们要去摇,我们要去滚》(We\’re?Gonna?Rock?,We\’re?Gonna?Roll)中创造出了\“摇滚乐\“(Rock?n\’?Roll)这个名词。
1955年,电影《黑板丛林》(Blackboard?Jungle)的上映对摇滚乐的产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它讲述的是一群学生造反的故事。
一位中学教师面对这群学生唱起了一首歌,这首歌就是影片的插曲《昼夜摇滚》(Rock?Around?The?Clock,例16)。
这首歌曲在青少年中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1955年7月,《昼夜摇滚》在波普排行榜上获得第一名,标志着摇滚时代的到来。
它的演唱者比尔·哈利,也因此成了青少年崇拜的第一个摇滚乐偶像。
从此,摇滚乐开始风靡全国。
作者:冰海蓝辰月梦 回复日期:2005-5-17 14:42:00
1、?摇滚乐的来源
节奏布鲁斯(Rhythm&Blues)
美国的种族隔离一直很严重,在住宅区、学校、教堂和各种社会设施中,白人和黑人都是分开的。
在种族隔离的政策下,黑人保留着自己的宗教、语言、服饰、舞蹈和音乐。
节奏布鲁斯像其他黑人音乐一样,拥有自己的群体。
它被称作\“种族唱片\“,与白人音乐市场是分开的。
节奏布鲁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布鲁斯音乐继续发展的结果。
它在城市布鲁斯的基础上结合了摇摆乐和钢琴音乐布吉-乌吉的特点,声音变得更加有力,更加突出持续不断、向前推进的节奏。
它还保留了黑人音乐即兴演奏的传统,合奏时仍然采用可以不断反复的12小节布鲁斯曲式与和声框架。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布鲁斯唱片一直由小唱片公司经营,战后,由于黑人社会地位的改变,几家大唱片公司对黑人音乐产生了兴趣,此时,排行榜也开始用\“节奏布鲁斯\“来代替原来\“种族唱片\“的称呼。
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有路易斯·乔丹(Louis?Jordan,1908~1975)、乔·理京斯(Joe?Liggins)等。
节奏布鲁斯的特点在很多摇滚乐中得到了直接的体现,特别是早期的摇滚乐,好多都是节奏布鲁斯的\“翻唱版\“。
70年代,节奏布鲁斯与福音歌(Gospel)相结合之后,使它的发展步伐逐步加快。
以致70年代所有的黑人音乐都带有一股浓烈的节奏布鲁斯气息,特别是索尔音乐(详见索尔音乐部分)有时和节奏布鲁斯几乎难以区分(如马文·盖伊、杰克逊五兄弟等人的作品)。
80年代以后,节奏布鲁斯融进了更多的流行音乐成分,使其变得更加商业化。
比如当今的节奏布鲁斯,好多都已经失去了原有布鲁斯的特征,而强调反拍的律动成了它的主体,有时偶尔在演唱中还能找到几个由滑音而带出的布鲁斯音符。
像近几年出现的所谓的节奏布鲁斯歌手白兰蒂和莫尼卡(Brandy&Monica)、布莱恩·麦克奈特(Brian?Mcknight)等人的音乐,其实已经不是真正的节奏布鲁斯了,如果硬要从理论上分析的话,只能把它看作是一种被商业化了的,被流行音乐市场漂白过的节奏布鲁斯。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节奏布鲁斯都是如此,比如1997年的两首格莱美获奖作品:埃里克·克莱普顿(Eric?Clapton)的《改变世界》(Change?The?World)和翠西·查普曼(Tracy?Chapman)的《给我一个理由》(Give?Me?One?Reason,例17)就是既融进流行音乐成分又保持布鲁斯特征的现代节奏布鲁斯佳作。
节奏布鲁斯作为摇滚乐的重要来源之一,已成了历史的见证,它在影响了摇滚乐之后,自身的不断发展,又使其变成了当今流行乐坛最受宠爱的乐种之一。
一、叮砰巷歌曲(Tin?Pan?Alley)
20世纪50年代初,全国大多数人所听的流行音乐\“波普\“(POP)就是叮砰巷传统风格的延续。
它带有好莱坞电影音乐、百老汇音乐剧和三四十年代盛行的摇摆乐的影响。
叮砰巷是个地名,位于纽约第28街(第五大道与百老汇街之间)。
从19世纪末起,那里集中了很多音乐出版公司,各公司都有歌曲推销员整天弹琴,吸引顾客。
由于钢琴使用过度,音色疲塌,像敲击洋铁盘子似的,于是有人戏称这个地方为\“叮砰巷\“(或译为\“廷潘胡同\“)。
叮砰巷不仅是流行音乐出版中心,也成为流行音乐史上一个时代的象征、一种风格的代表。
它差不多延续了半个多世纪,从19世纪末直到20世纪50年代末。
叮砰巷歌曲一般都由白人专业作曲家所创作。
不同时期、不同作者的风格各不相同,但有共同点。
从内容来看以爱情为主,充满浪漫情调,或略带怀旧、伤感,或比较欢快、风趣,不管国内外发生什么事情,都很少在叮砰巷歌曲中得到反映。
它主要表现生活中阳光的一面,好像美国人都在无忧无虑地享受人生;从表现形式来看,歌唱性的旋律、不复杂的节奏、自然音体系的和声(有时也出现变化 *** 和乐句之间的转调),大都采用\“节歌-叠歌\“(Verse-Chorus,即主歌加副歌)形式(例18)。
叮砰巷歌曲通常由职业歌手按谱演唱,讲究声乐技巧,有乐队或小合唱队伴奏,经常采用弦乐群作为伴奏的背景音色。
如当时的著名流行歌手平·克劳斯比(Bing?Cro *** y,1904~1977)、富兰克·辛纳特拉(Frank?Sinatra,1915~1997)等都以演唱叮砰巷歌曲为主。
叮砰巷歌曲流传的范围主要是城里的白人,很少扩展到黑人或下层人民中去。
50年代摇滚乐的出现,使传统的叮砰巷歌曲在整个流行音乐中的地位受到了挑战。
著名的叮砰巷作曲家有欧文·伯林(Irving?Berlin,1888~1992),代表作品有《白色圣诞》(White?Christmas);科尔·波特?(Cole?Porter,1891~1964),代表作品有《白天与黑夜》(Night?and?Day);杰若米·科恩(Jerome?Kern,1885~1945),代表作品有音乐剧《老人河》(Old?Man?River);理查德·罗杰斯(Richard?Rogers,1902~1979),代表作品有音乐剧《音乐之声》(The?sound?of?music)、《蓝月亮》(Blue?Moon);乔治·格什温(Gee?Gershwin,1898~1937),代表作品有《夏天时光》(Summer?Time)、《蓝色狂想曲》(Rhapsody?in?Blue)。
作者:冰海蓝辰月梦 回复日期:2005-5-17 14:43:00
二、早期摇滚乐
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期,摇滚乐从一个刚学会走路的幼儿迅速的成长起来,在这期间,摇滚乐舞台显现出了一片繁荣盛景。
首先是两位先行者为摇滚乐的概念作出了更加完整的定位,接着又在众位摇滚明星的拥护下使其呈现出了三种不同的风格倾向。
1、比尔·哈利(Bill?Haley?,1925?~1981)
比尔·哈利,第一位被青少年崇拜的摇滚乐偶像,经常被人称作\“摇滚乐之父\“。
他的音乐风格涉及乡村音乐、节奏布鲁斯和波普三个方面,也正好说明了50年代中期摇滚乐产生的三个源头。
1925年,比尔·哈利生于密西根州,父亲是纺织工人,会弹班卓琴,母亲是钢琴教师。
比尔·哈利从小学习吉他,演唱乡村歌曲,也喜欢和熟悉节奏布鲁斯,并于1950年成立\“骑马人\“(Saddlemen)乐队。
比尔·哈利在演唱乡村歌曲的同时,偶尔发现用乡村音乐风格演唱节奏布鲁斯歌曲也能被白人听众接受。
1953年,他把乐队改名为\“彗星\“(ets),并有意识地把乡村音乐与节奏布鲁斯强劲有力的节奏结合在一起。
1954年,比尔·哈利录制了《昼夜摇滚》,起初只有一般的效果,但当它于1955年与电影《黑板丛林》结合在一起时,却产生了巨大的轰动。
70年代,比尔·哈利患上了狂想症,再加上酗酒的习惯,于1981年死于心脏病。
作为摇滚乐先行者之一,比尔·哈利为摇滚乐的产生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2、埃尔维斯·普莱斯利(Elvis?Presley,1935~1977)?
50年代最有影响的歌手是埃尔维斯·普莱斯利,素有\“摇滚乐之王\“的称号,他为摇滚乐的推广和普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普莱斯利,1935年出生于密西西比州的图佩洛。
自幼家境贫寒,父亲是一名卡车司机,生活在白人社会底层,因与黑人杂居,社会地位与黑人同等。
普莱斯利从小就接触白人与黑人两种文化,并在教堂福音歌的熏陶下长大。
11岁开始学习吉他,因此,他既吸收白人音乐,又吸收黑人音乐。
1948年普莱斯利全家迁往孟菲斯,他经常去城里的黑人区听B·B金等人的演唱。
1953年,普莱斯利中学毕业后,找到了一份卡车司机的工作。
那年夏天,他到\“太阳\“唱片公司录音棚录制了两首歌曲,作为给他母亲的生日礼物。
这时,唱片公司老板萨姆·菲利普斯(Sam?Phillips)发现了普莱斯利的潜力,一个白人,却有着黑人的声音和感觉,于是便与他签约。
1954年7月,发行了第一张唱片《那很不错》(That\’s?All?Right),在当地获得了出乎意料的成功。
他的舞台表演(如扭动臀部等大幅度的动作),更是赢得了众多青年人的喜爱。
1955年秋,他转签RCA胜利唱片公司。
1956年随着《伤心旅店》(Heartbreak?Hotel,例19)的发行,使其名声大振。
1958年在他事业步入辉煌之时,他却离开了歌坛,放弃了演唱,应征入伍,直到1960年复员。
从1962年到1968年,普莱斯利除了拍电影外,很少与听众接触,隐居在孟菲斯老家。
1967年,普莱斯利与博利尤(Priscilla?Beaulieu)结婚。
婚后生有一女,但6年后他们因婚姻破裂而离婚,女儿判给了女方,他精神受到 *** ,意气消沉。
他的体重超过200磅,有损舞台形象。
因此,他开始节食、吃减肥药,加上吸毒,健康大受影响。
1977年8月16日因心脏病在家中去世,终年42岁。
一代歌王离开了人间,全国为之震动。
截止他死时为止,至少售出了5亿张唱片。
确实,普莱斯利的成功不是偶然的,有人说他是摇滚乐的化身。
他的模样逗人喜欢,带有一种不落俗套的反叛性;他信仰宗教、孝顺父母、爱国(如志愿入伍)、从不逃税。
最重要的是他比任何一位歌手都更出色地把两种文化(黑人文化和白人文化)结合在一起。
而且,普莱斯利还在两种文化的基础上唱出了更多的音乐风格。
他的歌唱既有呼喊型的,也有温和型的,内容涉及爱国的、宗教的、逃避现实的、社会评议的、乡土气息的、浪漫情调的不同方面,以此满足了不同阶层的需要。
他成了不同音乐爱好者都喜欢的人物。
普莱斯利死后,音乐产业很想再找一位像他那样多面的歌手,但一直没有成功。
?3、三种风格倾向
主流摇滚(Main?Stream?Rock)
在摇滚乐的三个来源中,我们已经提到过,节奏布鲁斯是摇滚乐最重要的来源。
节奏布鲁斯的特点也在摇滚乐中得到了保留和发展,由此形成了50年代摇滚乐中的主流风格。
节奏的作用在所有摇滚乐中都很明显,但在主流摇滚中更被突出。
摇滚乐一般为四拍子,在传统的四拍子中二、四拍是弱拍,许多主流摇滚却强调二、四拍力度,也有的主流摇滚对每小节的四拍同等强调。
主流摇滚比节奏布鲁斯在节奏上的变化更快些,反拍的力度更厚重,感觉更强烈。
在乐队中,鼓手与其他乐手一样重要,不只是单纯的敲击拍子,钢琴和吉他也经常参与节奏的组成。
而且他们还与贝司一起形成明显的低音线条。
乡村音乐和波普的低音通常是每拍或每隔一拍有个低音,主流摇滚像节奏布鲁斯那样吸收了布吉-乌吉的元素后,不只是提供简单的 *** 低音,而是一个短小的旋律音型,提供 *** 的三四个音,有的还增加一二个 *** 外音(例20)。
主流摇滚继承了节奏布鲁斯强劲有力的演唱风格。
对于白人来说,过去很少有这样的类型,但在节奏布鲁斯那里却有几十年的发展历史了。
主流摇滚还经常采用12小节布鲁斯曲式结构,或以此为基础加以变化。
如普莱斯利演唱的《猎犬》(Hound?dog)、《监狱摇滚》(Jailhouse?Rock),小理查德(Little?Richard)演唱的《露西》(Lucille,例21)等。
50年代最能体现这种呼喊型摇滚乐特点的歌手是小理查德。
小理查德,1932年出生于美国左治亚州的梅肯,是全家12个小孩中的第三个。
他从小家境贫寒,在家庭的影响下虔诚的信仰上帝,参加当地教堂的唱诗班。
小理查德的演唱十分狂热,连唱带喊加上跳,总是满头大汗的样子。
1957年,他投身于宗教,断绝了一切演出活动。
1962年,他赴英国巡回演出时受到披头士的鼓舞,又决心重返摇滚乐坛。
到了60年代末,他的风格显得有点过时了,但他的影响仍可从其他摇滚歌手中显示出来。
70年代,他企图重整旗鼓,但因卷入吸毒、酗酒和同性恋而未能如愿。
80年代初,他再一次放弃狂放的生活方式而转向宗教。
温和摇滚(Soft?Rock)?
主流摇滚受波普的影响很少,但其他摇滚乐结合了波普的成分,则形成了一种比较温和的摇滚乐风格。
有人对这种摇滚乐嗤之以鼻,称它为\“廉价摇滚\“,但它却有着自己的市场。
事情往往是相对的,有了比较强劲的主流摇滚风格,一定会出现它的对立面--温和摇滚。
普莱斯利为发展温和摇滚树立了样板,如50年代的《想你、要你、爱你》(I?want?you,I?need?you,I?love?you)、《别》(Don\’t)、《温柔地爱我》(Love?me?tender,例22)等歌曲。
60年代,他有更多的作品朝着温和摇滚的方向发展,有的简直与波普没有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