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中张良出来找谁?
1、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邀请。
2、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通“背”,违背。
3、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参,通“骖”,古时乘车。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蚤,通“早”,早些。
5、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不,通“否”。
6,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内,通“纳”。
7,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坐,通“座”。
8、令将军与臣有却。
却,通“隙”,隔阂,嫌怨。
9、秋豪不敢有所近。
豪,通“毫”。
10、吾令人望其气……成五采。
采,通“彩”,颜色。
11、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具,通“俱”,全部。
扩展资料:
鸿门宴创作背景:
司马迁在元封三年(前108年)接替其父担任太史令,从太初元年(前104年)开始创作《太史公书》(后来称为《史记》)。后因向汉武帝为李陵战败投降匈奴之事辩护而被捕入狱并处以腐刑,在形体和精神上遭受巨大的创伤。
出狱后任中书令,忍辱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大约在征和二年(前91年),终于完成了全书的撰写和修改工作。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其中第七篇即为《项羽本纪》。
项羽作为汉朝开创者刘邦的劲敌,曾与刘邦争夺天下,汉朝历代君主对项羽的态度多是贬大于褒。而司马迁却不同。
扬雄《法言》云:“太史迁,曰实录。”“子长多爱,爱奇也。”正因为司马迁的“实录”精神和“爱奇”思想,不以成败论英雄,才刻画出具有鲜明个性的项羽形象。而鸿门宴是项羽一生成败的一个重要节点,因此司马迁浓墨重彩地再现了这一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