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间的情感沟通,该怎么顺利进行?如何开展情感教育?
一、情感教育的内容
(一)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
培养学生得爱国主义情感、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让学生学会关心,学会爱,学会尊重别人,产生亲情、友情,学会用自己正确、健康的心理去体验、感知社会,分辨真善美、假恶丑。
(二)培养学生对情绪情感的自我调控能力
培养学生对情绪情感的自我调控能力,使他们对自己对别人的喜怒哀乐能做出正确的情绪反应。想别人之所想,急别人之所急;视他人的幸福就是自己的幸福。对自己,要胜不骄,败不馁,经得住挫折、打击、委屈、胜利,用理智控制自己的感情,同时又不缺乏感情,实现人格的健康、和谐发展。
二、教师如何开展情感教育
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应该怎样开展情感教育呢?下面就这个问题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创设最佳教学情境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共同的双向的活动。在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积极定势下,在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下,最佳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十分必要的。对于学生来说良好的学习环境,不仅包括教室、教学设备、仪器和挂图等,更重要的是情感因素、心理环境。其表现为教师愿意教、善于教,学生喜欢学、勤于学。所以,当教师进入课堂后,必须要有饱满的热情、最佳的心境和高昂的教学激情,以此感染学生,从而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教学过程不但是信息交流的过程,同时也是情感双向交流的过程。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既有认识成分也有情感成分。所以,一位好的教师,在备课时就要千方百计地考虑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使他们一上课就进入“角色”,投入到良好的教学情境中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有新鲜感,时时处于学习的最佳情绪状态。从而得到师生间的情感沟通,使教与学成为愉悦的情感交流。
(二)寓情于声
教师的情感是借助声音,通过语言来表达的。声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它由不同的思想感情引起的,也是按照思维规律进行的。“说话的声音”通常被人称作“副语言”,它包括音量、音质、速度、节奏、语调等。副语言不仅能辅助语言沟通,同时在表达情感方面,它的意义甚至超过语言本身。教师在教育教学上的语言不同于生活中的语言,它是在生活语言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艺术加工,有计划、有安排的语言。
在发音方面不仅要求字音准确,能把每个字音清楚地送到学生的耳朵里,同时还要求音质优美动人,音量运用适当,该响亮时响亮,该柔和时柔和,音调该高的高、该低的低,语速也要根据不同的内要进行不同的处理。通过音量的高低变化,语速的快慢交替,表达出语言特定的节奏感来。就声调而言,必须抑扬顿挫,因为不同的声调总是与特定的思想感情相对应的。只有这样,教师的情感才能被真实地表达出来,从而对学生产生感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