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初一生物和地理上册总复习
注意生物是北师大版的,地理是中图版的,列成像笔记那样的看清楚版本,生物是北师大版,地理是中图版...
注意 生物是北师大版的,地理是中图版的,列成像笔记那样的
看清楚版本,生物是北师大版,地理是中图版 展开
看清楚版本,生物是北师大版,地理是中图版 展开
4个回答
展开全部
初中地理知识复习提纲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是一个两极部位略扁的不规则的球体,它的平均直径为6371千米。
2、纬线与纬度 在地球仪上,顺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所有的纬线都是圆,可称为纬线圈;纬线圈的长度有长有短,赤道最长,往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成一点。纬线都 指示东西方向。
赤道 是最长和纬线,长约4万千米。它与两极之间的距离相等,把地球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是地球仪上的零度纬线。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习惯上用"N"作代号;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习惯上用"S"表示。
3、经线和经度 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叫做经线,也叫子午线。所有的经线都是半圆状;长度都相等,都指示南北方向。
本初子午线 地球仪上的零度经线叫做本初子午线,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分作1800,以东的1800属于东经,习惯上用“E”为代号,以西的1800属于西经,习惯上用“W”为代号。
国际上习惯用200W和1600E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
4、地球自转与昼夜交替 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这叫做地球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也就是一天。这样就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
5、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又围绕着太阳公转,地球公转的方向也是自是自西向东,公转一周的时间就是一年。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地轴总是保持着66.50的夹角。由于地球的公转,产生了季节的变化。
6、五带的划分 热带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之中有阳光直射现象,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最多,气候终年炎热。回归线是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
寒带在北极圈以北和南极圈以南的地区,有极夜和极昼的现象。极圈是寒带和温带的分界线。温带在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南回归线和南极圈之间的地区,一年中没有极夜和极昼的现象,地面得到的太阳光热比热带少,比寒带多,气候上的四季变化比较明显。
7、地图三要素 比例尺、图例与注记。在地图上所画地区的范围越小,要表示的内容越详细,选用的比例尺应越大;反之选用的比例尺越小。在地图上,通常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8、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 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做海拔。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叫做相对高度。
9、等高线 把海拔高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每条等高线都有相应的海拔数值。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
10、世界海陆的分布 地球上海洋面积占了71%,而陆地面积仅占29%。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合起来叫做大洲。全部位于北半球的有欧洲、北美洲。大部分
人们习习惯把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和大高加索山脉一线作为欧洲和亚洲大陆的分界线。亚洲和非洲以苏伊士运河作为分界线。北美洲和南美洲在西半球,全称为美洲。巴拿马运河是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分界线。南极洲主要位于南极圈内,四周被大洋环绕。
11、陆地地形 人们把地形分为山地、平原、高原、盆和丘陵五种基本类型。
山地 海拔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地面峰峦起伏,坡度陡峻,有的山地呈条带状分布。其中最突出的是两条由若干条高大山脉组合而成的巨大山系:一条是横穿亚欧大陆中南部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另一条是纵贯南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系,由落基山,安第斯山等山脉组成。
平原 海拔较低,一般在200米以下,地面平坦或起伏较小,常用“一望无际”来形容平原的坦荡。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平原是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
欧洲和非洲的地形分别以平原和高原为主;亚洲的地形则比较复杂,地势中部高,四周低,高原、山地面积广,平原分布在大陆周围地区。
12、促使地形变化的力量 地球内部所产生的作用称为内力作用,如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都是地球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世界上火山和地震,大多分布在地壳活动比较活跃的地区,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沿岸的地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脉地带。来自地球外部的力叫做外力作用,如流水、风、海浪和冰川等。
13、天气和气候 天气是一个地方短时间里阴晴、风雨、冷热等的大气状况。它是时刻在变化的。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
14、气温的变化 一天当中,气温有时高,有时低。陆地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正午过后(约14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一年当中,世界陆地上大多数地方的月平均最高气温,北半球出现在7月,南半球出现在1月。月平均最低气温,北半球出现在1月,南半球出现在7月。一个地方的月平均气温最高值同月平均气温最低值之差,叫做该地的气温年较差。
15、世界气温的分布 世界气温从低纬度向极地逐渐降;同纬度的海洋和陆地气温并不一样。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山地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会逐渐降低。海拔大致每升高100米,气温约降低0.6℃。
16、世界降水量的分布 一般规律:赤道附近地带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西岸降水少,大陆东岸多;中纬度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17、降水的季节变化 全年多雨区:在赤道附近地带各月降水都很多,如新加坡;全年少雨区:在内陆地区、两极地区各月降水都很少,如埃及开罗;夏季多雨区:在南、北纬300~~400附近的大陆东岸,夏季多雨,冬季少雨,如中国北京;冬季多雨区:在南北纬300~~400附近的大陆西岸,冬季多雨,夏季少雨,如意大利罗马;常年湿润区:在南、北纬400~~600的大陆西岸,全年受从海洋上吹来的西风影响的地区,各月湿润,雨量适中,如英国伦敦。
18、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
一、热带主要气候类型
1、热带雨林气候 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地区,全年高温多雨。
2、热带草原气候 主要分布在非洲和南美洲赤道雨林气候的南北两侧。终年高温,一年中有明显的干季和雨季。
3、热带季风气候 以亚洲南部、东南部的印度半岛和中南半岛最为显著。这种气候终年高温,一年中也可以分为旱雨两季,风向随季节而变化。旱季,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干旱少雨;雨季,风从海洋吹向陆地,降水集中。
4、热带沙漠气候 主要分布在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和内陆地区,这种气候降水量稀少,终年炎热干燥,地面有大片的沙漠。
二、温带的主要气候类型
1、温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 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地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大致以1月平均气温0℃等温线为界,此线以北为温带季风气候,以南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2、地中海气候 主要位于大陆西岸的中低纬度地区,以地中海沿岸分布最,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3、温带大陆性气候 主要分布在中纬度内陆地区,冬冷夏热,气温变化大,降水量较少,集中夏季。
4、温带海洋性气候 位于中纬度地区大陆西岸,以欧洲西部分布最广,温和多雨,气温和降水的年变化比较小。
19、自然资源 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土地、阳光、水、矿产、森林等,都是自然资源。按其形成的特点,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可再生资源;一类是非可再生资源。可再生资源,是指在较短时间内即可再生,或是可以循环使用的资源;非可再生资源,是指在人类历史时期,用完了就不能再生产的资源。
20、土地的利用类型 土地的利用类型可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建筑用地等类型。
21、土地资源的分布 温带湿润的平原地的地势平坦,气候温暖,适宜发展农业,是世界耕地的主要分布地区。气候冷湿的亚寒带地区和炎热多雨的热带地区,保留了大片的针叶林和雨林。热带和温带半干旱地区草地面积广阔,是世界畜牧业的主要分布区。
22、地球上水资源的分布 地球上的水主要有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三种存在形式。陆地水又有冰川水、地下水、湖泊水、沼泽水、河水和生物水等多种存在形式。地球上的水总量很多,但是96%以上的是海洋水。在淡水资源中,冰川中储存的水量最多,现在人们大量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水、湖泊水(淡水湖的水)和部分地下水。保护水资源,主要途径有:节约和合理用水,减少对水资源的浪费;防止和治理水污染;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淡化海水,扩大淡水来源。
23、大自然的总调度室 森林有调节大气成分、净化空气、含蓄水源、增加空气湿度、防风护田、保持水土等作用。所以,人们把森林叫做“大自然的总调节室”。世界有森林面积40亿公顷,主要在以针叶林和阔叶林为主。全球森林资源绝大部分分布在北半球。
1.1 亚洲及欧洲
“亚细亚”和“欧罗巴”:亚细亚:东方日出之地 欧罗巴:西方日落之地
亚洲和欧洲的大陆部分连为一体,合成亚欧大陆。亚洲东、南、北三面濒临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西与欧洲相连,西南与非洲为邻,东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亚洲面积约4400万平方千米,是世界第一大洲。欧洲北、西、南三面濒临北冰洋、大西洋、地中海,东与亚洲相连,南与非洲相望。
高原山地为主的亚洲地形:三大特征:1. 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平均海拔高;
2.地面起伏大,高低悬殊。3.地势中部高,四周低。
地形差异:
亚洲 欧洲
平均海拔 高 世界上海拔最低的大洲
相对高对 地面起伏大,高低悬殊 小
主要地形 高原、山地 平原
地形分布 中部高,四周平原 山地主要分布在南、北两侧
复杂多样的亚洲气候:复杂多样:大陆性特征显著;季风最强盛,最典型,影响范围也最广。
大河众多的亚洲:大河多发源于中部的高原山地,顺地势呈放射状向四周奔流入海;
内流区面积广大
亚洲的人口与国家: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2000年总人口达36.72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60%。世界上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大多数在亚洲
1.2 非洲
国家最多的大洲:“阿非利加”是“阳光灼热”。非洲位于东半球的西部,地跨赤道南北。它东濒印度洋,西临大西洋,北隔地中海及直布罗陀海峡与欧洲相望,东北与亚洲之间隔着狭长的红海,并以苏伊士运河为陆上分界。非洲有54个独立国家,是世界上国家最多的国家。非洲大陆高原面积广大,被称为“高原大陆”。
位于非洲北部的撒哈拉大沙漠,是世界最大的沙漠,约占全洲面积的。
炎热的气候:非洲是世界上干旱区面积最大的一个洲。
非洲热带草原的面积在各大洲中最大。
气候特点:气温高;干旱地区广;气候类型成南北对称分布。
丰饶的资源:非洲地域辽阔,物产丰富多样,被誉为“富饶大陆”。
金刚石、黄金、铬铁矿、磷酸盐等的储量和产量都居世界前列。
亟待发展的经济:
1.3 美洲: “新大陆”:美洲是“亚美利加洲”的简称。
南北各异的自然环境:北美洲平均海拔较高,地势起伏较大,地形分为三大南北纵列带:西部是高大的山系,中部是广阔的平原,东部是低缓的高地。 移民与经济:
第二章 了解地区
2.1 东南亚:包括中南半岛与马来群岛。
东南亚位于亚洲的东南部,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的大部分。中南半岛北部地势高峻,与我国山水相连,高山和大河有北向南延伸,形成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地表形态。马来群岛是散布在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2万多个大小岛屿的总称。马来群岛的大多数岛屿地势崎岖,山岭河多,平原较少,河流湍急。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国家,被称为“火山国”。日本被称为“地震国”
地区 地形特征 河流特征
中南半岛 山河相间 由北向南
马来群岛 地势崎岖 短小湍急。
马六甲海峡:东南亚处在亚洲与大西洋、印度洋与太平洋的“十字路口”,是世界海洋运输和航空运输的重要枢纽。
富饶的矿产:世界上天然橡胶、油棕、椰子等热带经济作物的重要产地。泰国天然橡胶和棕榄油的产量、出口量均居世界首位。菲律宾是世界上出产椰子、出口椰油最多的国家。印度尼西亚的石油,马来西亚的锡都居世界第一位。
海外华人的最大聚居地:东南亚是世界上人口稠密的地区之一。
人口集中分布在大河的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以及沿海平原,而山区和岛屿的热带雨林地区则人口稀少。
2.2 南亚
南亚次大陆:南亚指位于亚洲南部喜马拉雅山脉中、西段与印度洋之间的广大的地区。它东濒孟加拉湾,西濒阿拉伯海,总面积约430万平方千米。
三大地区:喜马拉雅山↓恒河平原↓德干高原
一年分三季:三季分为3-5月为热季;6-10月为雨季;11至次年2月为凉季
宗教与社会:佛教;印度教;巴基斯坦伊斯兰教。
人口与经济:南亚是世界人口稠密地区之一,人口约13亿,占世界人口的1/5强。
2.3 西亚
五海三洲之地:地中海;黑海;里海;红海;阿拉伯海。亚洲;非洲;欧洲。
这也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丝绸之路“。
干旱环境中的农牧业:农作物需要引水灌溉,以色列国做得最突出。
阿拉伯国家:宗教: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的发源地
世界石油宝库:占世界总产量的25%。通过波斯湾运出。石油输出路线:
2.4 欧洲西部
位置与范围:欧洲西部是指欧洲的西半部,面积约500万平方千米,包括30多个国家。从经济发展水平看,大多数属于发达国家。
雄厚的经济实力: 繁荣的旅游业:
2.5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
冰雪世界:北极地区指北极圈以北的区域,包括北冰洋、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部及一些岛屿。北极圈内的陆地面积约800万平方千米,北冰洋面积约1310万平方千米。 南极地区包括南极大陆及其海岛屿和陆缘冰,还包括南太平原、南大西洋和南印度洋的一部分。 极地酷寒,多狂风,降水稀少。
在北极圈内,长期居住的人口已接近300万。当地的土著居民主要是因纽特人和拉普人。南极洲则没有国家和定居人口。 极地科学考察:中国的长城站(6213′S;5858′W)中国的中山站(6925′S;7610′E)
第三章 走进国家
3.1 日本(Japan):东亚岛国:日本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部,领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国和九州四个大岛及其附近的3900多个岛屿组成。首都东京。通用语言:日语。 多山的地形:日本是一个多山的岛国,国土的3/4为山地丘陵。关东平原是日本最大的平原。富士山:著名的活火山,海拔3776名,为日本最高峰。
湿润的气候:日本主要属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
东西融合的文化:在古代,日本文化受我国影响。在近代,欧美文化广泛影响到日本。日本人的衣服:和服;日本人最喜爱的传统食品:寿司
发达的经济:二战后,日本发挥自身的人力资源和海上运输优势,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科技,努力开拓国际市场,从而使本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目前日本的国内生产总值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也居世界前列。日本是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加工制作业、高科技产业、国际贸易、金融业和信息产业都位居世界先进行列。主要工作部门有电子、家用电器、汽车、造船、钢铁、化学、纺织、精密机械等。日本耕地面积狭小,农业劳动力不足,但农业生产水平提高。
日本是世界上著名的渔业生产大国。日本的交通运输也相当发达。主要城市:东京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是世界特大城市之一,人口达1200多万。
3.3 俄罗斯(Russia):面积最大的国家:俄罗斯幅员辽阔,令图1708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也是唯一地跨两个大洲和东西半球的国家。
平原广大:俄罗斯地势东高西低,大河和山脉呈伟大的地形区的重要界线。俄罗斯领土中,有70%是旷阔的平原。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俄罗斯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漫长而严寒,夏季短促而凉爽。丰富的资源:西伯利亚的贝加尔基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也是世界上淡水最多的湖泊。俄罗斯的石油开采量居世界第三位。黄金产量居世界第2位。改革中的经济:俄罗斯是重要的工业大国,能源、钢铁、机械、化学、航空航天等部门地位突出。俄罗斯主要的农产品有谷物、马铃薯、亚麻和乳肉制品。东欧平原的伏尔加河流域和顿河流域是主要的农业区。俄罗斯在1991年由苏联解体为俄罗斯。首都莫斯科位于东欧平原。西伯利亚的开发:
3.5 美国(United States):美国的领土:组成:阿拉斯加州、“本土”、夏威夷州。国旗:星条旗。 高度发达地经济:美国是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二战后,他的工业总产量一直居世界首位。美国是世界上的农业大国。美国自然资源丰富,交通运输发达,科技力量雄厚,发展工业具有许多优势。美国是世界上的工业大国。在对外贸易方面,美国既是输出工农业产品最多、出口贸易额最大的国家,也是世界进口小汽车、石油、纺织品最多的国家。
人口与城市:人口在2000年为2.82亿;人种绝大多数为欧洲迁移的白种人,也有美国原来的少部分黑人。美国人口分布不均。美国人口稠密地区是沿海平原和五大湖附近。而西部高原山地人口稀疏。 美国首都华盛顿,位于哥伦比亚特区。纽约是美国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最大的港口,世界四大金融中心之一。洛杉矶是美国太平洋沿岸的最大港口城市和经济、文化中心。圣弗朗西斯科由名旧金山、三藩市,是美国太平洋沿岸的金融、贸易、教育和文化中心之一,也是著名的天然良港。
3.6 巴西(Brazil):亚马逊(孙)平原与亚马孙(逊)河:巴西是南美洲面积最大国家,国土面积854.7万平方千米。巴西的地形主要是平原和高原,亚马逊平原部分约占全境的1/3,其余部分基本上属巴西高原。这里森林茂密,动植物种类繁多,有“世界动植物王国”之称。林中幽暗湿润,人烟稀少,通行苦难。亚马逊河支流众多、水流平缓,航运便利。河口为喇叭形海湾,宽达300多千米,洪水季节一片汪洋,号称“河海”。 发展迅速的经济:巴西是南美洲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巴西拥有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工业发展水平比较高。巴西农业机械化程序较高,是世界最大的咖啡生产国和出口国。巴西的铁矿储量大,且大部分是富铁矿。巴西水力资源丰富,水电在国内供电量中的比重逐渐提高。
人口与城市:巴西是南美洲人口最多的国家,2000年总人口达1.70亿人。巴西的最大城市圣保罗城市。里约热内卢是巴西第二大城市。巴西的首都是巴西利亚。
3.7 澳大利亚(Australia):拥有一个大陆:澳大利亚是大洋洲最大的国家,西北面与亚洲相邻,东濒太平洋,西临印度洋,南与南极大陆遥遥相望,是世界上唯一拥有整个大陆的国家。澳大利亚领土包括澳大利亚大陆、塔斯马尼亚等周围岛屿,面积约774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六位。澳大利亚首都是堪培拉。通用语言是英语。
低平的地形:澳大利亚大陆地势低平,平均海拔近300米,是世界上地势起伏最和缓的大陆。西部是宽广平坦的高原;中部平原区面积约占大陆总面积的25%;东部山地北起的约克角半岛。 古老的动物:
发达的农牧业和工矿业:澳大利亚是南半球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澳大利亚的自然条件和适宜发展农牧业。由“骑在羊背上的国家”之称。澳大利亚矿产资源十分丰富,许多矿产储量居世界前列。有“坐在矿车上的国家”美誉。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是一个两极部位略扁的不规则的球体,它的平均直径为6371千米。
2、纬线与纬度 在地球仪上,顺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所有的纬线都是圆,可称为纬线圈;纬线圈的长度有长有短,赤道最长,往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成一点。纬线都 指示东西方向。
赤道 是最长和纬线,长约4万千米。它与两极之间的距离相等,把地球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是地球仪上的零度纬线。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习惯上用"N"作代号;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习惯上用"S"表示。
3、经线和经度 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叫做经线,也叫子午线。所有的经线都是半圆状;长度都相等,都指示南北方向。
本初子午线 地球仪上的零度经线叫做本初子午线,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分作1800,以东的1800属于东经,习惯上用“E”为代号,以西的1800属于西经,习惯上用“W”为代号。
国际上习惯用200W和1600E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
4、地球自转与昼夜交替 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这叫做地球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也就是一天。这样就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
5、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又围绕着太阳公转,地球公转的方向也是自是自西向东,公转一周的时间就是一年。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地轴总是保持着66.50的夹角。由于地球的公转,产生了季节的变化。
6、五带的划分 热带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之中有阳光直射现象,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最多,气候终年炎热。回归线是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
寒带在北极圈以北和南极圈以南的地区,有极夜和极昼的现象。极圈是寒带和温带的分界线。温带在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南回归线和南极圈之间的地区,一年中没有极夜和极昼的现象,地面得到的太阳光热比热带少,比寒带多,气候上的四季变化比较明显。
7、地图三要素 比例尺、图例与注记。在地图上所画地区的范围越小,要表示的内容越详细,选用的比例尺应越大;反之选用的比例尺越小。在地图上,通常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8、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 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做海拔。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叫做相对高度。
9、等高线 把海拔高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每条等高线都有相应的海拔数值。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
10、世界海陆的分布 地球上海洋面积占了71%,而陆地面积仅占29%。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合起来叫做大洲。全部位于北半球的有欧洲、北美洲。大部分
人们习习惯把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和大高加索山脉一线作为欧洲和亚洲大陆的分界线。亚洲和非洲以苏伊士运河作为分界线。北美洲和南美洲在西半球,全称为美洲。巴拿马运河是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分界线。南极洲主要位于南极圈内,四周被大洋环绕。
11、陆地地形 人们把地形分为山地、平原、高原、盆和丘陵五种基本类型。
山地 海拔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地面峰峦起伏,坡度陡峻,有的山地呈条带状分布。其中最突出的是两条由若干条高大山脉组合而成的巨大山系:一条是横穿亚欧大陆中南部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另一条是纵贯南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系,由落基山,安第斯山等山脉组成。
平原 海拔较低,一般在200米以下,地面平坦或起伏较小,常用“一望无际”来形容平原的坦荡。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平原是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
欧洲和非洲的地形分别以平原和高原为主;亚洲的地形则比较复杂,地势中部高,四周低,高原、山地面积广,平原分布在大陆周围地区。
12、促使地形变化的力量 地球内部所产生的作用称为内力作用,如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都是地球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世界上火山和地震,大多分布在地壳活动比较活跃的地区,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沿岸的地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脉地带。来自地球外部的力叫做外力作用,如流水、风、海浪和冰川等。
13、天气和气候 天气是一个地方短时间里阴晴、风雨、冷热等的大气状况。它是时刻在变化的。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
14、气温的变化 一天当中,气温有时高,有时低。陆地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正午过后(约14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一年当中,世界陆地上大多数地方的月平均最高气温,北半球出现在7月,南半球出现在1月。月平均最低气温,北半球出现在1月,南半球出现在7月。一个地方的月平均气温最高值同月平均气温最低值之差,叫做该地的气温年较差。
15、世界气温的分布 世界气温从低纬度向极地逐渐降;同纬度的海洋和陆地气温并不一样。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山地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会逐渐降低。海拔大致每升高100米,气温约降低0.6℃。
16、世界降水量的分布 一般规律:赤道附近地带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西岸降水少,大陆东岸多;中纬度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17、降水的季节变化 全年多雨区:在赤道附近地带各月降水都很多,如新加坡;全年少雨区:在内陆地区、两极地区各月降水都很少,如埃及开罗;夏季多雨区:在南、北纬300~~400附近的大陆东岸,夏季多雨,冬季少雨,如中国北京;冬季多雨区:在南北纬300~~400附近的大陆西岸,冬季多雨,夏季少雨,如意大利罗马;常年湿润区:在南、北纬400~~600的大陆西岸,全年受从海洋上吹来的西风影响的地区,各月湿润,雨量适中,如英国伦敦。
18、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
一、热带主要气候类型
1、热带雨林气候 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地区,全年高温多雨。
2、热带草原气候 主要分布在非洲和南美洲赤道雨林气候的南北两侧。终年高温,一年中有明显的干季和雨季。
3、热带季风气候 以亚洲南部、东南部的印度半岛和中南半岛最为显著。这种气候终年高温,一年中也可以分为旱雨两季,风向随季节而变化。旱季,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干旱少雨;雨季,风从海洋吹向陆地,降水集中。
4、热带沙漠气候 主要分布在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和内陆地区,这种气候降水量稀少,终年炎热干燥,地面有大片的沙漠。
二、温带的主要气候类型
1、温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 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地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大致以1月平均气温0℃等温线为界,此线以北为温带季风气候,以南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2、地中海气候 主要位于大陆西岸的中低纬度地区,以地中海沿岸分布最,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3、温带大陆性气候 主要分布在中纬度内陆地区,冬冷夏热,气温变化大,降水量较少,集中夏季。
4、温带海洋性气候 位于中纬度地区大陆西岸,以欧洲西部分布最广,温和多雨,气温和降水的年变化比较小。
19、自然资源 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土地、阳光、水、矿产、森林等,都是自然资源。按其形成的特点,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可再生资源;一类是非可再生资源。可再生资源,是指在较短时间内即可再生,或是可以循环使用的资源;非可再生资源,是指在人类历史时期,用完了就不能再生产的资源。
20、土地的利用类型 土地的利用类型可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建筑用地等类型。
21、土地资源的分布 温带湿润的平原地的地势平坦,气候温暖,适宜发展农业,是世界耕地的主要分布地区。气候冷湿的亚寒带地区和炎热多雨的热带地区,保留了大片的针叶林和雨林。热带和温带半干旱地区草地面积广阔,是世界畜牧业的主要分布区。
22、地球上水资源的分布 地球上的水主要有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三种存在形式。陆地水又有冰川水、地下水、湖泊水、沼泽水、河水和生物水等多种存在形式。地球上的水总量很多,但是96%以上的是海洋水。在淡水资源中,冰川中储存的水量最多,现在人们大量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水、湖泊水(淡水湖的水)和部分地下水。保护水资源,主要途径有:节约和合理用水,减少对水资源的浪费;防止和治理水污染;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淡化海水,扩大淡水来源。
23、大自然的总调度室 森林有调节大气成分、净化空气、含蓄水源、增加空气湿度、防风护田、保持水土等作用。所以,人们把森林叫做“大自然的总调节室”。世界有森林面积40亿公顷,主要在以针叶林和阔叶林为主。全球森林资源绝大部分分布在北半球。
1.1 亚洲及欧洲
“亚细亚”和“欧罗巴”:亚细亚:东方日出之地 欧罗巴:西方日落之地
亚洲和欧洲的大陆部分连为一体,合成亚欧大陆。亚洲东、南、北三面濒临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西与欧洲相连,西南与非洲为邻,东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亚洲面积约4400万平方千米,是世界第一大洲。欧洲北、西、南三面濒临北冰洋、大西洋、地中海,东与亚洲相连,南与非洲相望。
高原山地为主的亚洲地形:三大特征:1. 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平均海拔高;
2.地面起伏大,高低悬殊。3.地势中部高,四周低。
地形差异:
亚洲 欧洲
平均海拔 高 世界上海拔最低的大洲
相对高对 地面起伏大,高低悬殊 小
主要地形 高原、山地 平原
地形分布 中部高,四周平原 山地主要分布在南、北两侧
复杂多样的亚洲气候:复杂多样:大陆性特征显著;季风最强盛,最典型,影响范围也最广。
大河众多的亚洲:大河多发源于中部的高原山地,顺地势呈放射状向四周奔流入海;
内流区面积广大
亚洲的人口与国家: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2000年总人口达36.72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60%。世界上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大多数在亚洲
1.2 非洲
国家最多的大洲:“阿非利加”是“阳光灼热”。非洲位于东半球的西部,地跨赤道南北。它东濒印度洋,西临大西洋,北隔地中海及直布罗陀海峡与欧洲相望,东北与亚洲之间隔着狭长的红海,并以苏伊士运河为陆上分界。非洲有54个独立国家,是世界上国家最多的国家。非洲大陆高原面积广大,被称为“高原大陆”。
位于非洲北部的撒哈拉大沙漠,是世界最大的沙漠,约占全洲面积的。
炎热的气候:非洲是世界上干旱区面积最大的一个洲。
非洲热带草原的面积在各大洲中最大。
气候特点:气温高;干旱地区广;气候类型成南北对称分布。
丰饶的资源:非洲地域辽阔,物产丰富多样,被誉为“富饶大陆”。
金刚石、黄金、铬铁矿、磷酸盐等的储量和产量都居世界前列。
亟待发展的经济:
1.3 美洲: “新大陆”:美洲是“亚美利加洲”的简称。
南北各异的自然环境:北美洲平均海拔较高,地势起伏较大,地形分为三大南北纵列带:西部是高大的山系,中部是广阔的平原,东部是低缓的高地。 移民与经济:
第二章 了解地区
2.1 东南亚:包括中南半岛与马来群岛。
东南亚位于亚洲的东南部,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的大部分。中南半岛北部地势高峻,与我国山水相连,高山和大河有北向南延伸,形成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地表形态。马来群岛是散布在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2万多个大小岛屿的总称。马来群岛的大多数岛屿地势崎岖,山岭河多,平原较少,河流湍急。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国家,被称为“火山国”。日本被称为“地震国”
地区 地形特征 河流特征
中南半岛 山河相间 由北向南
马来群岛 地势崎岖 短小湍急。
马六甲海峡:东南亚处在亚洲与大西洋、印度洋与太平洋的“十字路口”,是世界海洋运输和航空运输的重要枢纽。
富饶的矿产:世界上天然橡胶、油棕、椰子等热带经济作物的重要产地。泰国天然橡胶和棕榄油的产量、出口量均居世界首位。菲律宾是世界上出产椰子、出口椰油最多的国家。印度尼西亚的石油,马来西亚的锡都居世界第一位。
海外华人的最大聚居地:东南亚是世界上人口稠密的地区之一。
人口集中分布在大河的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以及沿海平原,而山区和岛屿的热带雨林地区则人口稀少。
2.2 南亚
南亚次大陆:南亚指位于亚洲南部喜马拉雅山脉中、西段与印度洋之间的广大的地区。它东濒孟加拉湾,西濒阿拉伯海,总面积约430万平方千米。
三大地区:喜马拉雅山↓恒河平原↓德干高原
一年分三季:三季分为3-5月为热季;6-10月为雨季;11至次年2月为凉季
宗教与社会:佛教;印度教;巴基斯坦伊斯兰教。
人口与经济:南亚是世界人口稠密地区之一,人口约13亿,占世界人口的1/5强。
2.3 西亚
五海三洲之地:地中海;黑海;里海;红海;阿拉伯海。亚洲;非洲;欧洲。
这也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丝绸之路“。
干旱环境中的农牧业:农作物需要引水灌溉,以色列国做得最突出。
阿拉伯国家:宗教: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的发源地
世界石油宝库:占世界总产量的25%。通过波斯湾运出。石油输出路线:
2.4 欧洲西部
位置与范围:欧洲西部是指欧洲的西半部,面积约500万平方千米,包括30多个国家。从经济发展水平看,大多数属于发达国家。
雄厚的经济实力: 繁荣的旅游业:
2.5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
冰雪世界:北极地区指北极圈以北的区域,包括北冰洋、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部及一些岛屿。北极圈内的陆地面积约800万平方千米,北冰洋面积约1310万平方千米。 南极地区包括南极大陆及其海岛屿和陆缘冰,还包括南太平原、南大西洋和南印度洋的一部分。 极地酷寒,多狂风,降水稀少。
在北极圈内,长期居住的人口已接近300万。当地的土著居民主要是因纽特人和拉普人。南极洲则没有国家和定居人口。 极地科学考察:中国的长城站(6213′S;5858′W)中国的中山站(6925′S;7610′E)
第三章 走进国家
3.1 日本(Japan):东亚岛国:日本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部,领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国和九州四个大岛及其附近的3900多个岛屿组成。首都东京。通用语言:日语。 多山的地形:日本是一个多山的岛国,国土的3/4为山地丘陵。关东平原是日本最大的平原。富士山:著名的活火山,海拔3776名,为日本最高峰。
湿润的气候:日本主要属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
东西融合的文化:在古代,日本文化受我国影响。在近代,欧美文化广泛影响到日本。日本人的衣服:和服;日本人最喜爱的传统食品:寿司
发达的经济:二战后,日本发挥自身的人力资源和海上运输优势,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科技,努力开拓国际市场,从而使本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目前日本的国内生产总值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也居世界前列。日本是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加工制作业、高科技产业、国际贸易、金融业和信息产业都位居世界先进行列。主要工作部门有电子、家用电器、汽车、造船、钢铁、化学、纺织、精密机械等。日本耕地面积狭小,农业劳动力不足,但农业生产水平提高。
日本是世界上著名的渔业生产大国。日本的交通运输也相当发达。主要城市:东京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是世界特大城市之一,人口达1200多万。
3.3 俄罗斯(Russia):面积最大的国家:俄罗斯幅员辽阔,令图1708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也是唯一地跨两个大洲和东西半球的国家。
平原广大:俄罗斯地势东高西低,大河和山脉呈伟大的地形区的重要界线。俄罗斯领土中,有70%是旷阔的平原。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俄罗斯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漫长而严寒,夏季短促而凉爽。丰富的资源:西伯利亚的贝加尔基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也是世界上淡水最多的湖泊。俄罗斯的石油开采量居世界第三位。黄金产量居世界第2位。改革中的经济:俄罗斯是重要的工业大国,能源、钢铁、机械、化学、航空航天等部门地位突出。俄罗斯主要的农产品有谷物、马铃薯、亚麻和乳肉制品。东欧平原的伏尔加河流域和顿河流域是主要的农业区。俄罗斯在1991年由苏联解体为俄罗斯。首都莫斯科位于东欧平原。西伯利亚的开发:
3.5 美国(United States):美国的领土:组成:阿拉斯加州、“本土”、夏威夷州。国旗:星条旗。 高度发达地经济:美国是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二战后,他的工业总产量一直居世界首位。美国是世界上的农业大国。美国自然资源丰富,交通运输发达,科技力量雄厚,发展工业具有许多优势。美国是世界上的工业大国。在对外贸易方面,美国既是输出工农业产品最多、出口贸易额最大的国家,也是世界进口小汽车、石油、纺织品最多的国家。
人口与城市:人口在2000年为2.82亿;人种绝大多数为欧洲迁移的白种人,也有美国原来的少部分黑人。美国人口分布不均。美国人口稠密地区是沿海平原和五大湖附近。而西部高原山地人口稀疏。 美国首都华盛顿,位于哥伦比亚特区。纽约是美国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最大的港口,世界四大金融中心之一。洛杉矶是美国太平洋沿岸的最大港口城市和经济、文化中心。圣弗朗西斯科由名旧金山、三藩市,是美国太平洋沿岸的金融、贸易、教育和文化中心之一,也是著名的天然良港。
3.6 巴西(Brazil):亚马逊(孙)平原与亚马孙(逊)河:巴西是南美洲面积最大国家,国土面积854.7万平方千米。巴西的地形主要是平原和高原,亚马逊平原部分约占全境的1/3,其余部分基本上属巴西高原。这里森林茂密,动植物种类繁多,有“世界动植物王国”之称。林中幽暗湿润,人烟稀少,通行苦难。亚马逊河支流众多、水流平缓,航运便利。河口为喇叭形海湾,宽达300多千米,洪水季节一片汪洋,号称“河海”。 发展迅速的经济:巴西是南美洲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巴西拥有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工业发展水平比较高。巴西农业机械化程序较高,是世界最大的咖啡生产国和出口国。巴西的铁矿储量大,且大部分是富铁矿。巴西水力资源丰富,水电在国内供电量中的比重逐渐提高。
人口与城市:巴西是南美洲人口最多的国家,2000年总人口达1.70亿人。巴西的最大城市圣保罗城市。里约热内卢是巴西第二大城市。巴西的首都是巴西利亚。
3.7 澳大利亚(Australia):拥有一个大陆:澳大利亚是大洋洲最大的国家,西北面与亚洲相邻,东濒太平洋,西临印度洋,南与南极大陆遥遥相望,是世界上唯一拥有整个大陆的国家。澳大利亚领土包括澳大利亚大陆、塔斯马尼亚等周围岛屿,面积约774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六位。澳大利亚首都是堪培拉。通用语言是英语。
低平的地形:澳大利亚大陆地势低平,平均海拔近300米,是世界上地势起伏最和缓的大陆。西部是宽广平坦的高原;中部平原区面积约占大陆总面积的25%;东部山地北起的约克角半岛。 古老的动物:
发达的农牧业和工矿业:澳大利亚是南半球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澳大利亚的自然条件和适宜发展农牧业。由“骑在羊背上的国家”之称。澳大利亚矿产资源十分丰富,许多矿产储量居世界前列。有“坐在矿车上的国家”美誉。
展开全部
地理复习要点:
一、地球和地图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①地球是一个球体。
②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
③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4万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
2.纬线和经线
①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纬线是不等长的,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
②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经线是等长的。
3.纬度和经度
①纬度的变化规律:由赤道(0°纬线)向南、北两极递增。最大的纬度是90度,在南极、北极。
②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S”表示。
③以赤道为界,将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⑤本初子午线以东的经度叫东经,用“E”表示;本初子午线以西的经度叫西经,用“W”表示。
⑥20°W以西到160°E属于西半球(大于20°W或大于160°E)
20°W以东到160°E属于东半球(小于20°W或小于160°E)
4.地球的运动
① 地球运动 自转 公转
绕什么转 地轴 太阳
方向 自西向东 自西向东
周期 约24小时 一年
产生的自然现象 昼夜交替 形成四季
②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季节相反(春——秋;夏——冬)
③地球表面五带的划分:北寒带(66.5°N--90°N)、北温带(23.5°N--66.5°N)、热带(23.5°N--23.5°S)、南温带(23.5°S--66.5°S)、南寒带(66.5°S--90°S)
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 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
温带:既无阳光直射现象,又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变化明显
④低纬:0°--30°;中纬:30°--60°;高纬:60°--90°
⑤自西向东拨动地球仪,从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逆时针方向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顺时针方向转。
5.地图
①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
②比例尺类型:线段比例尺、数字比例尺
③比例尺大小的判断:分母愈小,分值愈大,是大比例尺;分母愈大,分值愈小,是小比例尺。
④大比例尺,表示范围小,表示内容详(如东台市地图)
小比例尺,表示范围大,表示内容略(如江苏省地图)
⑤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称为海拔。将海拔高度相等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用等高线可以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
二、陆地和海洋
1.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极周围却是一片海洋(北冰洋);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北球,但南极周围却是一块陆地(南极洲)
2.地球表面71%是海洋,29%是陆地。(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3.半岛是陆地伸进海洋的凸出部分;海峡是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
4.七大洲:亚洲 非洲 北美洲 南美洲 南极洲 欧洲 大洋洲
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5.海陆变迁的原因: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人类活动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
6.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的假说。
7.20世纪60年代,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
8.六大板块示意图参看课本第37页。
9.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是世界火山、地震的集中分布地带。
三、天气与气候(P42)
1.天气有两个重要特点:天气反映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同一时刻,不是地方的天气可能差别很大。
2.风向及风力参见课本第45页图3.4。
3.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①一天中的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②一年中,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最高,1月最低。
一年中,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最低,1月最高。
③从赤道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
④据观测,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⑤用等温线图表示气温的水平分布。
4.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①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②由赤道往两极,总的趋势是年降水量逐渐减少。
③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
④在温带地区,大陆内部降水较少,沿海地区降水较多。
⑤用等降水量线图表示降水量的分布情况。
⑥世界“雨极”——乞拉朋齐;世界“干极”——阿塔卡马沙漠。
⑦通常情况下,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4.世界的气候
①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
②世界气候分布图参见课本第58页。
③赤道附近(热带雨林气候);两极地区(寒带气候);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热带沙漠气候);中纬度内陆地区(温带大陆性气候)。
④热带雨林气候特点:全年高温多雨;地中海气候特点:高温时期少雨,低温时期多雨。
⑤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也是影响气温和降水的主要因素。
⑥《地理图册》中的有关本节内容。
四、居民与聚落
1.人口与人种
①人口增长的速度是由出生率与死亡率决定的。
②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③人口密度表示人口疏密的程度。人口密度一般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
某区域的人口数(人)
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该区域的面积(平方千米)
④人口稠密地区:中低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区。
人口稀疏地区: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气候过于潮湿的雨林地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或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
⑤白种人主要分布地区:非洲北部、欧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东岸、亚洲西部
黄种人主要分布地区:亚洲东部、北美洲北部、南美洲西北部
黑种人主要分布地区:非洲南部、大洋洲西北部
⑥从16世纪中期开始,欧洲殖民者开始掳夺非洲黑人贩卖到美洲为奴隶,以弥补美洲劳动力的不足。
2.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①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英语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
语言
主要分布地区
汉语 中国
英语 欧洲西部、北美洲、亚洲的南部等
俄语 俄罗斯
法语 法国、非洲的中部和南部
西班牙语 西班牙、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
阿拉伯语 亚洲西部、非洲北部
③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
④基督教是世界上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
⑤伊斯兰教徒称为穆斯林。伊斯兰教在中国又称为回教或清真教。
⑥基督教——教堂;伊斯兰教——清真寺;佛教——寺庙。
3.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①聚落不仅是人们的居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
②一般来说,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
③乡村聚落的居民主要从事耕作、放牧、捕鱼、伐木等生产活动。城市聚落的居民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
五、发展与合作
从陆地面积看,最大的是俄罗斯,中国位居世界第三位。
从人口来看,最多的是中国,印度居世界第二。
国界主要依据山脉、河湖、海洋、经纬线来划分。
国界范围以内的领陆、领水和领空,总称领土。
“南”——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南半球及北半球的南部。
“北”——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也有少数分布在南半球。
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国际组织是联合国,正式成立于1945年,总部设在美国纽约,其基本宗旨是“促进国家发展,维护世界和平”。
生物
1、 生物的特征:
(1) 应激性
(2) 生长
(3) 繁殖
(4) 新陈代谢
2、 什么是生物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概念以及最大的生态系统?
(1) 我们把生物的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统称为生物。
(2)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3、 了解生物适应环境的例子。
(1) 同样生物之间的影响可以使互助,也可以是相互斗争。
4、 分类单位的顺序及名称。
(1) 界、门、纲、目、科、属、种
5、 实验法步骤,设计实验方案一般考虑几个变量?并且还有什么实验作比较?
(1) 一个变量
(2) 一个对比组,一个实验组
6、 生物圈中哪类生物没有细胞结构?细胞是生命体的什么基本单位?
(1) 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的
(2) 细胞是生命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7、 组织、器官的种类、系统的概念以及动物体的结构层次。组织是通过什么过程形成的?
(1) 上皮组织:细胞排列紧密,细胞间质少
(2) 结缔组织:细胞间质发达
(3) 肌肉组织:主要有肌细胞构成
(4) 神经组织:主要有神经细胞构成
(5) 上皮组织由上皮细胞构成
(6) 结缔组织细胞排列疏松,种类很多,具有支持、连接、保护、营养等功能。骨组织、血液、皮下脂肪、肌腱等都属于结缔组织。
(7) 肌肉组织主要有肌细胞构成,具有收缩、舒张等功能。
(8) 神经组织主要有神经细胞构成,能够接受刺激,产生和传导兴奋
8、 细胞分裂的过程和意义
(1) 当细胞生长到一定大小是就会停止生长,有些细胞可以一分为二,成为两个相似的新细胞,这就是细胞分裂
(2) 动物细胞分裂时,是细胞核分裂为两个细胞核;然后,细胞中央部分的细胞膜,从四周逐渐的向内凹陷,最终是细胞质一分为二,每部分细胞中含一个细胞核
(3) 植物细胞分裂时,当细胞核分裂为两个新的细胞核后,在两个新细胞和之间的细胞质中央形成新的细胞膜,并且产生新的细胞壁
9、 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1) 绿色植物是生产者
(2) 维持大气中的二氧化氮和氧的平衡
(3) 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
10、合成淀粉试验中为什么要暗处理?
(1)这样才能消耗原有淀粉
11、光合作用的原料、场所、实质、概念。为什么叶片的正面比背面颜色深?气孔是怎形成的?气孔的功能是什么?
(1) 原料:水、二氧化氮
(2) 场所:绿叶的叶肉
12、有机物+氧气--------------------二氧化氮+水+能量
13、
14、
(1) 导管----------木质部
(2) 筛管----------韧皮部
15、
(1) 成熟区
(2) 水高处流
16、
(1) 氮(N)
(2) 磷(P)
(3) 钾(K)
17、
(1) 场所:叶绿体
(2) 产物:淀粉+氧气
(3) 实质:光
18、种子萌发的条件:有完整的胚,有营养的胚
19、见P78、P60、P102、P43、P116
20、银杉
一、地球和地图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①地球是一个球体。
②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
③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4万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
2.纬线和经线
①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纬线是不等长的,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
②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经线是等长的。
3.纬度和经度
①纬度的变化规律:由赤道(0°纬线)向南、北两极递增。最大的纬度是90度,在南极、北极。
②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S”表示。
③以赤道为界,将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⑤本初子午线以东的经度叫东经,用“E”表示;本初子午线以西的经度叫西经,用“W”表示。
⑥20°W以西到160°E属于西半球(大于20°W或大于160°E)
20°W以东到160°E属于东半球(小于20°W或小于160°E)
4.地球的运动
① 地球运动 自转 公转
绕什么转 地轴 太阳
方向 自西向东 自西向东
周期 约24小时 一年
产生的自然现象 昼夜交替 形成四季
②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季节相反(春——秋;夏——冬)
③地球表面五带的划分:北寒带(66.5°N--90°N)、北温带(23.5°N--66.5°N)、热带(23.5°N--23.5°S)、南温带(23.5°S--66.5°S)、南寒带(66.5°S--90°S)
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 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
温带:既无阳光直射现象,又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变化明显
④低纬:0°--30°;中纬:30°--60°;高纬:60°--90°
⑤自西向东拨动地球仪,从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逆时针方向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顺时针方向转。
5.地图
①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
②比例尺类型:线段比例尺、数字比例尺
③比例尺大小的判断:分母愈小,分值愈大,是大比例尺;分母愈大,分值愈小,是小比例尺。
④大比例尺,表示范围小,表示内容详(如东台市地图)
小比例尺,表示范围大,表示内容略(如江苏省地图)
⑤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称为海拔。将海拔高度相等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用等高线可以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
二、陆地和海洋
1.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极周围却是一片海洋(北冰洋);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北球,但南极周围却是一块陆地(南极洲)
2.地球表面71%是海洋,29%是陆地。(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3.半岛是陆地伸进海洋的凸出部分;海峡是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
4.七大洲:亚洲 非洲 北美洲 南美洲 南极洲 欧洲 大洋洲
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5.海陆变迁的原因: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人类活动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
6.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的假说。
7.20世纪60年代,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
8.六大板块示意图参看课本第37页。
9.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是世界火山、地震的集中分布地带。
三、天气与气候(P42)
1.天气有两个重要特点:天气反映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同一时刻,不是地方的天气可能差别很大。
2.风向及风力参见课本第45页图3.4。
3.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①一天中的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②一年中,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最高,1月最低。
一年中,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最低,1月最高。
③从赤道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
④据观测,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⑤用等温线图表示气温的水平分布。
4.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①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②由赤道往两极,总的趋势是年降水量逐渐减少。
③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
④在温带地区,大陆内部降水较少,沿海地区降水较多。
⑤用等降水量线图表示降水量的分布情况。
⑥世界“雨极”——乞拉朋齐;世界“干极”——阿塔卡马沙漠。
⑦通常情况下,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4.世界的气候
①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
②世界气候分布图参见课本第58页。
③赤道附近(热带雨林气候);两极地区(寒带气候);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热带沙漠气候);中纬度内陆地区(温带大陆性气候)。
④热带雨林气候特点:全年高温多雨;地中海气候特点:高温时期少雨,低温时期多雨。
⑤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也是影响气温和降水的主要因素。
⑥《地理图册》中的有关本节内容。
四、居民与聚落
1.人口与人种
①人口增长的速度是由出生率与死亡率决定的。
②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③人口密度表示人口疏密的程度。人口密度一般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
某区域的人口数(人)
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该区域的面积(平方千米)
④人口稠密地区:中低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区。
人口稀疏地区: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气候过于潮湿的雨林地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或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
⑤白种人主要分布地区:非洲北部、欧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东岸、亚洲西部
黄种人主要分布地区:亚洲东部、北美洲北部、南美洲西北部
黑种人主要分布地区:非洲南部、大洋洲西北部
⑥从16世纪中期开始,欧洲殖民者开始掳夺非洲黑人贩卖到美洲为奴隶,以弥补美洲劳动力的不足。
2.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①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英语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
语言
主要分布地区
汉语 中国
英语 欧洲西部、北美洲、亚洲的南部等
俄语 俄罗斯
法语 法国、非洲的中部和南部
西班牙语 西班牙、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
阿拉伯语 亚洲西部、非洲北部
③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
④基督教是世界上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
⑤伊斯兰教徒称为穆斯林。伊斯兰教在中国又称为回教或清真教。
⑥基督教——教堂;伊斯兰教——清真寺;佛教——寺庙。
3.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①聚落不仅是人们的居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
②一般来说,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
③乡村聚落的居民主要从事耕作、放牧、捕鱼、伐木等生产活动。城市聚落的居民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
五、发展与合作
从陆地面积看,最大的是俄罗斯,中国位居世界第三位。
从人口来看,最多的是中国,印度居世界第二。
国界主要依据山脉、河湖、海洋、经纬线来划分。
国界范围以内的领陆、领水和领空,总称领土。
“南”——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南半球及北半球的南部。
“北”——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也有少数分布在南半球。
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国际组织是联合国,正式成立于1945年,总部设在美国纽约,其基本宗旨是“促进国家发展,维护世界和平”。
生物
1、 生物的特征:
(1) 应激性
(2) 生长
(3) 繁殖
(4) 新陈代谢
2、 什么是生物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概念以及最大的生态系统?
(1) 我们把生物的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统称为生物。
(2)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3、 了解生物适应环境的例子。
(1) 同样生物之间的影响可以使互助,也可以是相互斗争。
4、 分类单位的顺序及名称。
(1) 界、门、纲、目、科、属、种
5、 实验法步骤,设计实验方案一般考虑几个变量?并且还有什么实验作比较?
(1) 一个变量
(2) 一个对比组,一个实验组
6、 生物圈中哪类生物没有细胞结构?细胞是生命体的什么基本单位?
(1) 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的
(2) 细胞是生命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7、 组织、器官的种类、系统的概念以及动物体的结构层次。组织是通过什么过程形成的?
(1) 上皮组织:细胞排列紧密,细胞间质少
(2) 结缔组织:细胞间质发达
(3) 肌肉组织:主要有肌细胞构成
(4) 神经组织:主要有神经细胞构成
(5) 上皮组织由上皮细胞构成
(6) 结缔组织细胞排列疏松,种类很多,具有支持、连接、保护、营养等功能。骨组织、血液、皮下脂肪、肌腱等都属于结缔组织。
(7) 肌肉组织主要有肌细胞构成,具有收缩、舒张等功能。
(8) 神经组织主要有神经细胞构成,能够接受刺激,产生和传导兴奋
8、 细胞分裂的过程和意义
(1) 当细胞生长到一定大小是就会停止生长,有些细胞可以一分为二,成为两个相似的新细胞,这就是细胞分裂
(2) 动物细胞分裂时,是细胞核分裂为两个细胞核;然后,细胞中央部分的细胞膜,从四周逐渐的向内凹陷,最终是细胞质一分为二,每部分细胞中含一个细胞核
(3) 植物细胞分裂时,当细胞核分裂为两个新的细胞核后,在两个新细胞和之间的细胞质中央形成新的细胞膜,并且产生新的细胞壁
9、 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1) 绿色植物是生产者
(2) 维持大气中的二氧化氮和氧的平衡
(3) 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
10、合成淀粉试验中为什么要暗处理?
(1)这样才能消耗原有淀粉
11、光合作用的原料、场所、实质、概念。为什么叶片的正面比背面颜色深?气孔是怎形成的?气孔的功能是什么?
(1) 原料:水、二氧化氮
(2) 场所:绿叶的叶肉
12、有机物+氧气--------------------二氧化氮+水+能量
13、
14、
(1) 导管----------木质部
(2) 筛管----------韧皮部
15、
(1) 成熟区
(2) 水高处流
16、
(1) 氮(N)
(2) 磷(P)
(3) 钾(K)
17、
(1) 场所:叶绿体
(2) 产物:淀粉+氧气
(3) 实质:光
18、种子萌发的条件:有完整的胚,有营养的胚
19、见P78、P60、P102、P43、P116
20、银杉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
第一章 认识生物
第一节 生物的特征
一、 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能排泄废物
4、有应激性 5、由细胞构成(病毒除外) 6、生长发育 7、能繁殖 8、遗传变异
二、 观察法 P2
第二节 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
一、 调查的一般方法
步骤: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撰写调查报告
二、 生物的分类
按照形态结构分:动物、植物、其他生物
按照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水生生物
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第二章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第一节 生物圈
一、 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可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
水圈的全部:距海平面150米内的水层
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二、 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第二节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一、 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光、水分、温度等
二、 光对鼠妇生活影响的实验(中考卷子的题目理解掌握)
三、 探究的过程:1、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作出假设 3、制定计划 4、实施计划 5、得出结论 6、表达和交流
四、 对照实验 P15
五、 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根据同种或异种的关系,生物因素可分为两种:1、种内关系:种内互助(蚂蚁搬食)、种内斗争(两豹争夺羚羊、争夺栖息地)
2、种间关系:寄生(蛔虫)、竞争(狮子和豹争夺食物)、互助(犀牛和犀牛鸟)
第三节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一、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P19的例子
二、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调节空气湿度、植物的枯叶枯枝腐烂后可调节土壤肥力、动物粪便改良土壤、蚯蚓松土
第四节 生态系统
一、 生态系统的组成:
1、 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2、 非生物部分:阳光、水、空气、温度
二、 食物链和食物网:
1、 食物链以生产者为起点
2、 物质&能量沿着食物链&食物网流动
3、 营养级越高,生物数量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积聚更多,譬如日本的水吴病。
三、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则会遭到破坏。
第五节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一、 生态系统的类型p29
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二、 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p30
注意DDT的例子 (平时练习卷子的题目)
第二单元 生物和细胞
第一章 观察细胞的结构
第一节 练习使用显微镜
一、1. 显微镜的结构
镜座:稳定镜身;
镜柱:支持镜柱以上的部分;
镜臂:握镜的部位;
载物台:放置玻片标本的地方。中央有通光孔,两旁各有一个压片夹,用于固定所观察的物体。
遮光器: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圆孔,叫光圈。每个光圈都可以对准通光孔。光线用来调节光线的强弱:
反光镜:可以转动,使光线经过通光孔反射上来。其两面是不同的:
镜筒:上端装目镜,下端有转换器,在转换器上装有物镜,后方有准焦螺旋。
准焦螺旋:粗准焦螺旋(又称粗调):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大;细准焦螺旋(又称细调)。
转动方向和升降方向的关系:顺时针转动准焦螺旋,镜筒下降;反之则上升
三、 显微镜的使用 P37-38 的图要掌握
1、 观察的物像与实际图像相反。
2、 放大倍数=物镜倍数X目镜倍数
3、 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生物标本,应该薄而透明,光线能透过,才能观察清楚。因此必须加工制成玻片标本。
第二节 观察植物细胞
一、 切片、涂片、装片的区别 P42
二、 实验过程P43-44
三、 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1、 细胞壁:支持、保护
2、 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3、 细胞质:液态的,可以流动的
4、 细胞核:贮存&传递遗传信息
5、 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6、 液泡:细胞液
7、 线粒体:呼吸的场所
第三节 观察动物细胞
一、 观察口腔上皮细胞实验P47
二、 动物细胞的结构
1、 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2、 细胞核: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
3、 细胞质:液态,可以流动
第二章 细胞的生活
第一节 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一、 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以白糖融解的实验为例说明。
分子并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颗粒,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而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二、 细胞中的物质
有机物(一般含碳,可烧):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这些都是大分子
无机物(一般不含碳):水、无机物、氧等,这些都是小分子
三、 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对物质有选择性,有用物质进入,废物排出。
四、 细胞内的能量转换器:
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是细胞内的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糖,并产生氧。
线粒体:进行呼吸作用,是细胞内的“动力工厂”“发动机”。
第二节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
一、 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核中
多莉羊的例子p55
二、 细胞核中的遗传信息的载体——DNA
1、 DNA的结构像一个螺旋形的梯子
2、 基因是DNA上的一个具有特定遗传信息的片断
三、 D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体
1、 不同的生物个体,染色体的形态、数量完全不同
2、 同种生物个体,染色体在形态、数量保持一定
3、 染色体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
4、 染色体数量要保持恒定,否则会有严重的遗传病
四、 细胞的控制中心是细胞核
第三节 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一、 生物的由小长大是由于:细胞的生长和细胞的分裂
二、 细胞的分裂
1、染色体进行复制
2、细胞核分成等同的两个细胞核
3、细胞质分成两份
4、植物细胞:在原细胞中间形成新的细胞膜和细胞壁
动物细胞:细胞膜逐渐内陷,便形成两个新细胞
期中考后内容(重点复习)
第三章 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
第一节 动物体的结构层次
一、细胞分裂、细胞分化概念
三、 经细胞分化形成的各种各样的细胞各自聚集在一起才能行使其功能,这些形态结构相似、功能相同的细胞聚集起来所形成的细胞群叫做组织。
四、 几种组织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在一起,相互联系,构成一个具有一定形状,能够完成多种功能的结构才能够满足植物体某一方面生命活动的需要,这样的结构叫做器官。
五、 动物和人的基本组织可以分为四种: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
六、 四种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构成,并且以其中的一种组织为主,形成器官。
七、 动物或人体内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构成了系统。
八、 动物和人的基本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和人体
九、 P65题3
十、 八大系统的名称
第二节 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一、 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
1、 养器官:根、茎、叶 2、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
二、 植物的组织
分生组织、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等
第三节 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体
一、单细胞生物:酵母菌、草履虫、衣藻、眼虫、变形虫
二、草履虫
结构:纤毛、表膜、收集管、收缩泡、胞肛、口沟、食物泡、细胞质、细胞核(大核、小核)
功能:笔记
三、 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1、 有益方面:笔记
2、 有害方面:笔记
第三单元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第一节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一、 蕨类植物的地上部分不是茎,而是它的复叶;地下部分是地下茎和根。
二、 蕨类植物出现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而且还具有输导组织、机械组织,所以植株比较高大。
三、孢子是一种生殖细胞,孢子囊也不是在任何时候都能看到,只是在夏天生殖时可见到,当孢子萌发时可形成原叶体。
四、蕨类植物的经济意义在于:①有些可食用;②有些可供药;③有些可供观赏;④有些可作为优良的绿肥和饲料;⑤古代的蕨类植物的遗体经过漫长的年代,变成了煤。
五、 苔藓植物的植物体有两种类型:一种有茎、叶的分化,但茎很细小,叶又小又薄,如葫芦藓、墙藓;另一种没有茎、叶的分化,植物体只是扁平的叶状体,如地钱。
六、苔藓植物的根是假根,不能吸收水分和无机盐,而苔藓植物的茎和叶中没有输导组织,不能运输水分。所以苔藓植物不能脱离开水的环境。
七、 苔藓植物密集生长,植株之间的缝隙能够涵蓄水分,所以,成片的苔藓植物对林地、山野的水土保持具有一定的作用。
八、 苔藓植物对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十分敏感,在污染严重的城市和工厂附近很难生存。人们利用这个特点,把苔藓植物当作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九、 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结构简单,是单细胞或多细胞个体,无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细胞里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大都生活在水中。
十、 藻类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可以作为鱼的饵料,放出的氧气除供鱼类呼吸外,而且是大气中氧气的重要来源。
十一、 藻类的经济意义:①海带、紫菜、海白菜等可食用②从藻类植物中提取的碘、褐藻胶、琼脂等可供工业、医药上使用
第四章 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病毒
一、 病毒的种类
以寄主不同分: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噬菌体)
二、 病毒的结构
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
三、 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看笔记
第二节 种子植物
一、 种子的结构
蚕豆种子:种皮、胚(胚芽、胚轴、胚根)、子叶(2片)
玉米种子:果皮和种皮、胚、子叶(1片)、胚乳
二、 种子植物比苔藓、蕨类更适应陆地的生活,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能产生种子。
三、 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要求记住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四、果皮的作用(看笔记)
第二章 被子植物的一生
第一节 种子的萌发
一、 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
环境条件: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
自身条件:子粒饱满,胚完整,具有生命力,已度过休眠期。
二、 测定种子的发芽率和抽样检测
三、 种子萌发的过程
吸收水分——营养物质转运——胚根发育成根——胚芽胚轴发育成茎、叶
第二节 植株的生长
一、 根尖的结构和各部分的功能
二、 幼根的生长
1、 生长最快的部位是:伸长区
2、 根的生长一方面靠分生区增加细胞的数量,一方面要靠伸长区细胞体积的增大。
三、 芽的结构
1、 芽轴——发育成茎
2、 芽原基——发育长成侧芽
3、 生长点——使芽轴不断伸长,并产生出新的芽原基和叶原基
4、 叶原基——发育成幼叶]
四、 植株生长需要的营养物质
氮、磷、钾
第三节 开花和结果
一、 花由花芽发育而来
二、 花的结构
花瓣、花托、花萼、雄蕊(花药、花丝)、雌蕊(子房、花柱、柱头)
三、 传粉和受精
看笔记
四、 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子房——果实 受精卵——胚 受精极核——胚乳
胚珠——种子 珠被——种皮
五、 人工受粉
当传粉不足的时候可以人工辅助受粉。
第三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循环
第一节 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
一、 水分在植物体内的作用
1、 水分是细胞的组成成分
2、 水分可以保持植物的固有姿态
3、 水分是植物体内物质吸收和运输的溶剂
4、 水分参与植物的代谢活动
二、 水影响植物的分布
三、 植物在不同时期需水量不同 P109
第二节 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
一、 根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成熟区,成熟区有大量的根毛。
二、 根的结构
从外到里:树皮:韧皮部(有筛管)、形成层;木质部(有导管)
三、 水分的运输途径
导管:向上输送水分和无机盐
筛管:向下输送叶片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
第三节 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一、 叶片的结构
上下表皮、叶肉(栅栏组织、海绵组织)、叶脉、气孔
二、 气孔的结构,保卫细胞吸水膨胀,气孔张开;保卫细胞失水收缩,气孔关闭。
白天气孔张开,晚上气孔闭合。
三、 蒸腾作用的意义:
1、 可降低植物的温度,使植物不至于被灼伤
2、 是根吸收水分和促使水分在体内运输的主要动力
3、 可促使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在体内运输
4、 可增加大气湿度,降低环境温度,提高降水量。
第四章 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
第一节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一、 天竺葵的实验
1、 暗处理: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夜
2、 对照实验:将一片叶子的一半的上下面用黑纸片遮盖
3、 脱色:几个小时后把叶片放进水中隔水加热
4、 染色:用碘液染色
5、 结论:淀粉遇碘变蓝,可见光部分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二、 光合作用
1、 产生了淀粉等有机物
2、 并将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里
第二节 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
一、 绿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
1、 用来构建之物体
2、 为植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二、 呼吸作用
1、 在线粒体里进行
2、 有机物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储存的能量也被释放,供生命活动需要。
第五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一、 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光
无机物+水 ———— 有机物+氧气
叶绿体 (储存能量)
二、 光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作为原料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产生氧气,维持了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三、 栽培作物时要注意合理密植
第六章 爱护植被,绿化祖国
一、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
草原、荒漠、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
二、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
1、 植被覆盖率低
2、 森林资源和草原资源破坏严重
第一章 认识生物
第一节 生物的特征
一、 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能排泄废物
4、有应激性 5、由细胞构成(病毒除外) 6、生长发育 7、能繁殖 8、遗传变异
二、 观察法 P2
第二节 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
一、 调查的一般方法
步骤: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撰写调查报告
二、 生物的分类
按照形态结构分:动物、植物、其他生物
按照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水生生物
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第二章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第一节 生物圈
一、 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可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
水圈的全部:距海平面150米内的水层
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二、 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第二节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一、 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光、水分、温度等
二、 光对鼠妇生活影响的实验(中考卷子的题目理解掌握)
三、 探究的过程:1、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作出假设 3、制定计划 4、实施计划 5、得出结论 6、表达和交流
四、 对照实验 P15
五、 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根据同种或异种的关系,生物因素可分为两种:1、种内关系:种内互助(蚂蚁搬食)、种内斗争(两豹争夺羚羊、争夺栖息地)
2、种间关系:寄生(蛔虫)、竞争(狮子和豹争夺食物)、互助(犀牛和犀牛鸟)
第三节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一、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P19的例子
二、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调节空气湿度、植物的枯叶枯枝腐烂后可调节土壤肥力、动物粪便改良土壤、蚯蚓松土
第四节 生态系统
一、 生态系统的组成:
1、 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2、 非生物部分:阳光、水、空气、温度
二、 食物链和食物网:
1、 食物链以生产者为起点
2、 物质&能量沿着食物链&食物网流动
3、 营养级越高,生物数量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积聚更多,譬如日本的水吴病。
三、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则会遭到破坏。
第五节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一、 生态系统的类型p29
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二、 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p30
注意DDT的例子 (平时练习卷子的题目)
第二单元 生物和细胞
第一章 观察细胞的结构
第一节 练习使用显微镜
一、1. 显微镜的结构
镜座:稳定镜身;
镜柱:支持镜柱以上的部分;
镜臂:握镜的部位;
载物台:放置玻片标本的地方。中央有通光孔,两旁各有一个压片夹,用于固定所观察的物体。
遮光器: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圆孔,叫光圈。每个光圈都可以对准通光孔。光线用来调节光线的强弱:
反光镜:可以转动,使光线经过通光孔反射上来。其两面是不同的:
镜筒:上端装目镜,下端有转换器,在转换器上装有物镜,后方有准焦螺旋。
准焦螺旋:粗准焦螺旋(又称粗调):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大;细准焦螺旋(又称细调)。
转动方向和升降方向的关系:顺时针转动准焦螺旋,镜筒下降;反之则上升
三、 显微镜的使用 P37-38 的图要掌握
1、 观察的物像与实际图像相反。
2、 放大倍数=物镜倍数X目镜倍数
3、 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生物标本,应该薄而透明,光线能透过,才能观察清楚。因此必须加工制成玻片标本。
第二节 观察植物细胞
一、 切片、涂片、装片的区别 P42
二、 实验过程P43-44
三、 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1、 细胞壁:支持、保护
2、 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3、 细胞质:液态的,可以流动的
4、 细胞核:贮存&传递遗传信息
5、 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6、 液泡:细胞液
7、 线粒体:呼吸的场所
第三节 观察动物细胞
一、 观察口腔上皮细胞实验P47
二、 动物细胞的结构
1、 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2、 细胞核: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
3、 细胞质:液态,可以流动
第二章 细胞的生活
第一节 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一、 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以白糖融解的实验为例说明。
分子并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颗粒,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而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二、 细胞中的物质
有机物(一般含碳,可烧):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这些都是大分子
无机物(一般不含碳):水、无机物、氧等,这些都是小分子
三、 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对物质有选择性,有用物质进入,废物排出。
四、 细胞内的能量转换器:
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是细胞内的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糖,并产生氧。
线粒体:进行呼吸作用,是细胞内的“动力工厂”“发动机”。
第二节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
一、 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核中
多莉羊的例子p55
二、 细胞核中的遗传信息的载体——DNA
1、 DNA的结构像一个螺旋形的梯子
2、 基因是DNA上的一个具有特定遗传信息的片断
三、 D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体
1、 不同的生物个体,染色体的形态、数量完全不同
2、 同种生物个体,染色体在形态、数量保持一定
3、 染色体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
4、 染色体数量要保持恒定,否则会有严重的遗传病
四、 细胞的控制中心是细胞核
第三节 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一、 生物的由小长大是由于:细胞的生长和细胞的分裂
二、 细胞的分裂
1、染色体进行复制
2、细胞核分成等同的两个细胞核
3、细胞质分成两份
4、植物细胞:在原细胞中间形成新的细胞膜和细胞壁
动物细胞:细胞膜逐渐内陷,便形成两个新细胞
期中考后内容(重点复习)
第三章 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
第一节 动物体的结构层次
一、细胞分裂、细胞分化概念
三、 经细胞分化形成的各种各样的细胞各自聚集在一起才能行使其功能,这些形态结构相似、功能相同的细胞聚集起来所形成的细胞群叫做组织。
四、 几种组织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在一起,相互联系,构成一个具有一定形状,能够完成多种功能的结构才能够满足植物体某一方面生命活动的需要,这样的结构叫做器官。
五、 动物和人的基本组织可以分为四种: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
六、 四种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构成,并且以其中的一种组织为主,形成器官。
七、 动物或人体内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构成了系统。
八、 动物和人的基本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和人体
九、 P65题3
十、 八大系统的名称
第二节 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一、 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
1、 养器官:根、茎、叶 2、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
二、 植物的组织
分生组织、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等
第三节 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体
一、单细胞生物:酵母菌、草履虫、衣藻、眼虫、变形虫
二、草履虫
结构:纤毛、表膜、收集管、收缩泡、胞肛、口沟、食物泡、细胞质、细胞核(大核、小核)
功能:笔记
三、 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1、 有益方面:笔记
2、 有害方面:笔记
第三单元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第一节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一、 蕨类植物的地上部分不是茎,而是它的复叶;地下部分是地下茎和根。
二、 蕨类植物出现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而且还具有输导组织、机械组织,所以植株比较高大。
三、孢子是一种生殖细胞,孢子囊也不是在任何时候都能看到,只是在夏天生殖时可见到,当孢子萌发时可形成原叶体。
四、蕨类植物的经济意义在于:①有些可食用;②有些可供药;③有些可供观赏;④有些可作为优良的绿肥和饲料;⑤古代的蕨类植物的遗体经过漫长的年代,变成了煤。
五、 苔藓植物的植物体有两种类型:一种有茎、叶的分化,但茎很细小,叶又小又薄,如葫芦藓、墙藓;另一种没有茎、叶的分化,植物体只是扁平的叶状体,如地钱。
六、苔藓植物的根是假根,不能吸收水分和无机盐,而苔藓植物的茎和叶中没有输导组织,不能运输水分。所以苔藓植物不能脱离开水的环境。
七、 苔藓植物密集生长,植株之间的缝隙能够涵蓄水分,所以,成片的苔藓植物对林地、山野的水土保持具有一定的作用。
八、 苔藓植物对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十分敏感,在污染严重的城市和工厂附近很难生存。人们利用这个特点,把苔藓植物当作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九、 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结构简单,是单细胞或多细胞个体,无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细胞里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大都生活在水中。
十、 藻类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可以作为鱼的饵料,放出的氧气除供鱼类呼吸外,而且是大气中氧气的重要来源。
十一、 藻类的经济意义:①海带、紫菜、海白菜等可食用②从藻类植物中提取的碘、褐藻胶、琼脂等可供工业、医药上使用
第四章 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病毒
一、 病毒的种类
以寄主不同分: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噬菌体)
二、 病毒的结构
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
三、 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看笔记
第二节 种子植物
一、 种子的结构
蚕豆种子:种皮、胚(胚芽、胚轴、胚根)、子叶(2片)
玉米种子:果皮和种皮、胚、子叶(1片)、胚乳
二、 种子植物比苔藓、蕨类更适应陆地的生活,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能产生种子。
三、 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要求记住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四、果皮的作用(看笔记)
第二章 被子植物的一生
第一节 种子的萌发
一、 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
环境条件: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
自身条件:子粒饱满,胚完整,具有生命力,已度过休眠期。
二、 测定种子的发芽率和抽样检测
三、 种子萌发的过程
吸收水分——营养物质转运——胚根发育成根——胚芽胚轴发育成茎、叶
第二节 植株的生长
一、 根尖的结构和各部分的功能
二、 幼根的生长
1、 生长最快的部位是:伸长区
2、 根的生长一方面靠分生区增加细胞的数量,一方面要靠伸长区细胞体积的增大。
三、 芽的结构
1、 芽轴——发育成茎
2、 芽原基——发育长成侧芽
3、 生长点——使芽轴不断伸长,并产生出新的芽原基和叶原基
4、 叶原基——发育成幼叶]
四、 植株生长需要的营养物质
氮、磷、钾
第三节 开花和结果
一、 花由花芽发育而来
二、 花的结构
花瓣、花托、花萼、雄蕊(花药、花丝)、雌蕊(子房、花柱、柱头)
三、 传粉和受精
看笔记
四、 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子房——果实 受精卵——胚 受精极核——胚乳
胚珠——种子 珠被——种皮
五、 人工受粉
当传粉不足的时候可以人工辅助受粉。
第三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循环
第一节 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
一、 水分在植物体内的作用
1、 水分是细胞的组成成分
2、 水分可以保持植物的固有姿态
3、 水分是植物体内物质吸收和运输的溶剂
4、 水分参与植物的代谢活动
二、 水影响植物的分布
三、 植物在不同时期需水量不同 P109
第二节 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
一、 根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成熟区,成熟区有大量的根毛。
二、 根的结构
从外到里:树皮:韧皮部(有筛管)、形成层;木质部(有导管)
三、 水分的运输途径
导管:向上输送水分和无机盐
筛管:向下输送叶片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
第三节 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一、 叶片的结构
上下表皮、叶肉(栅栏组织、海绵组织)、叶脉、气孔
二、 气孔的结构,保卫细胞吸水膨胀,气孔张开;保卫细胞失水收缩,气孔关闭。
白天气孔张开,晚上气孔闭合。
三、 蒸腾作用的意义:
1、 可降低植物的温度,使植物不至于被灼伤
2、 是根吸收水分和促使水分在体内运输的主要动力
3、 可促使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在体内运输
4、 可增加大气湿度,降低环境温度,提高降水量。
第四章 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
第一节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一、 天竺葵的实验
1、 暗处理: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夜
2、 对照实验:将一片叶子的一半的上下面用黑纸片遮盖
3、 脱色:几个小时后把叶片放进水中隔水加热
4、 染色:用碘液染色
5、 结论:淀粉遇碘变蓝,可见光部分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二、 光合作用
1、 产生了淀粉等有机物
2、 并将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里
第二节 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
一、 绿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
1、 用来构建之物体
2、 为植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二、 呼吸作用
1、 在线粒体里进行
2、 有机物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储存的能量也被释放,供生命活动需要。
第五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一、 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光
无机物+水 ———— 有机物+氧气
叶绿体 (储存能量)
二、 光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作为原料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产生氧气,维持了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三、 栽培作物时要注意合理密植
第六章 爱护植被,绿化祖国
一、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
草原、荒漠、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
二、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
1、 植被覆盖率低
2、 森林资源和草原资源破坏严重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