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人给人感觉很假

 我来答
呆萌小怪兽17
2022-07-27 · TA获得超过9071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758
采纳率:94%
帮助的人:94.5万
展开全部

什么样的人给人感觉很假

什么样的人给人感觉很假,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这是我们 对虚假的人最直接明了的观点,其实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很奇妙的,一个人也有很多种面貌,以下什么样的人给人感觉很假。

  什么样的人给人感觉很假1

  在跟人交往的时候,我们都希望能够有“君子之交”。老人也常告诉我们要“亲君子,远小人”,所以对于“小人”我们都会避而远之,尽可能不与之深交。

  然而世间万物其实并不能只用一个简单的“是非”来评断,自然人也无法单纯地分为“君子”和“小人”。

  甚至在人际交往时,我们情愿遇到“真小人”也不愿遇到那些虚伪的“伪君子”。因为“真小人”在明处,可以有所防备;而那些虚伪之人却时常让你难以看透,防不胜防,反而还更为可怕。

  所以我们需要在跟人交往是擦亮眼睛,细心观察,通过对方的言行举止来进行一定的判断。

  往往越是虚伪的人,越会有以下4种表现,发现一种都要尽量远离。

   言而无信,唯利是图

  为何会将“言而无信”和“唯利是图”放在一起呢?就是因为很多时候我们对于言而无信之人容易分辨,这类人属于“真小人”。

  但是“伪君子”却让你难以分辨,主要原因是他们属于有时候言而有信,但有时候言而无信。

  每个人在做事情的时候总会遇到一些意外情况,有时候答应了别人的事情可能会因为这些意外情况而耽搁,从而造成了“失信于人”的情况。

  偶尔遇到这样的情况其实算不得是一个“言而无信”之人。

  而那些虚伪的人往往在“言而有信”和“言而无信”的问题上会有一个规律可循:跟利益有关的,时常“言而有信”;跟利益无关的或者很少的,就会常常“言而无信”。

  也就是说,当有利可图时,他们可以“言而有信”;当无利可图时,他们就会“言而无信”。他们的信誉是建立在利益的前提下而非品德,所以这也算是“唯利是图”之人。

  单独看“言而无信”或者“唯利是图”,其实都属于“真小人”。

  只有这两者结合在一起的人,我们无法清晰地分辨出来,才算是真正的“虚伪”之人。

   沽名钓誉,借善博名

  这个观点在《菜根谭》中有明确的说法:“君子好名,便起欺人之念;小人好名,犹怀畏人之心。故人而皆好名,则开诈善之门;使人而不好名,则绝为善之路。此讥好名者当审责夫君子,不当过求于小人也。”

  意思大致就是说太喜欢名声的人,会为了维护自己的名声或者提高自己的名声而去欺骗他人。

  但是我们要“当审责夫君子”,而不要“过求于小人”。因为真小人易防,伪君子难辨。

  沉迷于追求名声的人,通常不过就是两种:真小人会直白;伪君子善欺骗。

  沽名钓誉本就是虚伪之人,这无可厚非。但往往在交往时难以让人分辨的,其实是“借善博名”的人。

  这类人平时表面上看起来属于淡泊名利之人,但只要遇到一些能够让他显示自己才能、展示自己内涵、秀出自己品德的事情,往往都会非常热心。

  他们喜欢“做善事”,但往往会有一个明显的特点:需要曝光出来。

  比如有些人喜欢打着做慈善的名目来给自己贴金,这就是典型虚伪的人。

  善良本是一种品德,在虚伪人的世界里,却变成了一种交易的筹码。这样的虚伪之人,还尽量远离的好。

   道貌岸然,表里不一

  有这么一类人,满嘴跟你讲仁义道德,俨然一副谦谦君子之态。然而等到你深入了解之后,发现他们背地里什么坏事都做尽了。

  然后还劝你说:“做人要厚道。”

  像这类道貌岸然之徒,往往我们是难以分辨的。因为在我们没有深入了解之前,他们表面功夫都做得非常好。

  一个真正有操守,心存道义之人,往往都会表现得很低调。他们的操守是一种品德,是对内心的敬畏,对底线的坚守而表现出来的。

  而那些道貌岸然,表里不一的人往往喜欢做足表面文章,生怕谁不知道他们就是一个集仁义与道德于一身的圣贤之人。

  这类人往往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就是喜欢在言谈之时不断给自己的仁义道德“加戏”。

  哪怕你们是在谈论“一加一等于几”的话题,他们也会把道德仁义挂在嘴边。

  这样的人,有极大概率是表里不一的人。所以遇到了要尽量远离,不可深交。

   眼高手低,思想巨人

  曾国藩曾说过:“眼高手低、不讲事理和标新立异,这三种人不能共事。”

  眼高手低之人,往往都会高估自己,低估他人和困难。这种人一般都难成大业,只要遇到一些阻碍就会选择逃避,甚至不惜拉上同下水以免他人说自己能力不济。

  而不讲事理的人,则通常都会以自我为中心,不论是非对错,只需要别人能听他的就行。这类人最怕的就是不被认可,但能力又不行,所以只能通过“不讲理”的手段来获得他人的认同。

  标新立异的人在做事的时候,喜欢“博眼球”,为此他们甚至不惜牺牲团队的利益。

  一般来说,这三类人都会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思想巨人,行动矮子。

  这样的人喜欢跟你讲理论,而且可能因为自己理论知识比较丰富,所以“纸上谈兵”的功夫非常了得。

  稍不注意就会让人觉得他们似乎是一个很牛的人,可真正行动的时候,往往第一个退缩的就是他们。

  生活中这类人通常让我们很难分辨,因为在实际行动的时候遇到困难时是大家一起在解决,所以很少会去注意到他们的“退缩”。

  不过如果仔细观察,那么就可以找到一些突出的表现:遇到困难大家一起解决,有所成就他定会邀功,认为之所以能够成事全凭他此前的“理论”。

   写在最后

  正所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在大千世界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有些人值得深交,有些人却需要疏远。

  真小人易辨,伪君子难防。如果我们不能练就一双火眼金睛,那么可能就会被一些表象所迷惑,从而错交了一些虚伪之人。

  最后只能感叹“交友不慎”,悔之晚矣。

  面对虚伪之人,我们需要疏远、多加防范;遇到真正君子,我们需要真心、诚意相交。

  与此同时,也要提醒自己不要去做“言而无信,唯利是图”、“沽名钓誉,借善博名”、“道貌岸然,表里不一”、“眼高手低,思想巨人”这样的虚伪之人。

  我们不仅要善于辨别,还要克己修身。

  不与虚伪之人深交,不做虚情假意之人,此乃善身之道也

  什么样的人给人感觉很假2

   虚假的老实人。

  第1种特征、眼神漂浮不定。正常跟别人聊天的时候,是看到别人的眼睛或者是鼻子,这是对人的一种尊敬、尊重,让对方知道你是在安静地聆听,用心听他说话,给他一种很重视的感觉。第二,就是一种沟通,我们通过对眼睛的观察,其实能捕捉很多种信息,也可以从眼神中辨别一个人的说话的真假。

  真正的老实人,他说话眼神都是很坚定的,有什么说就说什么,但是那些假装老实的人,他说话眼神是飘忽不定的,因为他们的心理可能还在想着别的`事。所以眼睛带飘,这种人通常是装的老实假老实。

  第2种特征、皮笑肉不笑。我们现实生活当中,笑容能拉近两个人的关系与距离。但是笑也分很多种,一种是很真诚的笑,还有一种是假笑很虚伪的笑,也就我们说的皮笑肉不笑,这种笑会让人觉得很不舒服。老实人对别人的过失不会太斤斤计较,所以他们的笑容很真实,有什么事一笑了之,而且他们是那种发自内心的。

  但是那些假装老实的人,他们在遇到同样事情的上面,他们也会笑,但是他们的笑容很不自然,很虚假,皮笑肉不笑,表情特别的僵硬,眼神很伶俐,这样的笑容后面可想而知他心怀恶意。有可能想着怎么报复你,他们可能会用一些手段,用一些阴损的招来报复。而且他们这种人是不会念旧情的,表面上看起来很和善,其实内心十分阴险狡诈。

  如果你的身边有这种皮下肉不笑的人,一定要防范,多留个心眼,他们有可能就是假老实人。

  第3种特征、言行不一。大家都知道老实人,都不善于言辞的。他们一般说话很少,但是说到的话他们一定会去做,如果遇到利益冲突的时候,他们宁愿自己吃亏,也不会去撕破脸皮,能让能忍。但是还有一些人,他们平时也不爱说话,看起来也有点呆呆的,但是这种人出现利益冲突的时候,就算是关系好的朋友,他也会翻脸不认人的。

  这种人自己一点亏都吃不得,这样的人也是假装老实人。所以看一个人不要看表面,不要看他说什么,要去看他做什么,所以言行不一的人就是假老实人。

  不知道在我们的身边有没有这种人呢?总之假的真不了,真的假不了。如果在我们身边表面是看起来很老实,但是真正交往当中,有言行不一的、皮笑肉不笑的、眼神漂浮不定的人,那我们还是尽量远离,不要深交。多留心一些,因为8成这种人就是假装老实的人。

  什么样的人给人感觉很假3

   为什么有些人总是看着假假的?

  意识层面微风吹过,潜意识层面波浪滔天。很多人不敢表达愤怒,因为意识层面的愤怒很合理,但潜意识层面的愤怒却到了恨不得别人去死的地步。

  很多人不敢表达渴望,因为意识层面的看起来很正常,但潜意识层面,却恨不得独占全世界。精神分析特别强调攻击性的普遍,咨询中的各种拖延、迟到,乃至早到、讨好,也许都是在表达愤怒和不满。

  每个人都不好惹,包括自己,看似老好人,其实一样有根本性的自恋,容易愤怒,只是没有表达。一旦有机会,就会展现自己的报复心。那么这些人性深处的攻击性,有什么意义呢?

  攻击性让人更有魅力

  从心理学的视角,看美国大片就会发现,所有的超级英雄电影,首先讲的都是全能自恋,那些英雄担负着拯救整个城市乃至地球的重担。

  其中两个系列都讲了攻击性,并直接用了黑色做隐喻。蝙蝠侠永远都是一身黑色装束;蜘蛛侠第一部讲到了纯白的蜘蛛侠,只有爱和真善美,同时你会看到一个经典的好男人羞涩、封闭、宅,有点弯腰驼背,虽然会感动你,但似乎缺少魅力。

  第二部讲外星的黑色能量附在蜘蛛侠身上,他立即化身为有点邪气的男人,有意思的是他一下子变帅了,走路昂首挺胸,浑身都放着电,所到之处,女人被迷倒一片,有了超凡魅力。

  为什么蜘蛛侠黑化之后,突然有了魅力?

  如果明白了,攻击性是人类的一个本性,那就可以有一个推论:剥离了攻击性的男人,也剥离了自己的本性;而具有攻击性的男人则是真实的,因此后者比前者更有魅力。

  同样的放到女人身上:简单的好女人,被人称道,但有攻击性的女人,更容易生动有魅力。

  获得幸存的感觉

  精神分析的咨询和治疗,把修通攻击性视为核心部分,可为什么大多数人活不出攻击性,甚至容易将攻击性视为破坏性,而倾向于压制它呢?

  介绍一个,精神分析中有意思的一个说法:儿童需要获得,母亲或客体可以在他发出攻击后,而得以幸存的感觉。

  逻辑推理一下:既然婴儿一开始觉得自己是无所不能的,那么自然会担心自己一旦发出攻击,母亲乃至整个世界都会被毁灭,各种超级英雄片,都刻画过这种感觉,好像地球和宇宙太脆弱了。

  武老师真正理解这一点,还是在一次咨询中,来访者说:武老师,我不敢对你表达愤怒,是因为我担心,我一对你表达愤怒,你就会被我摧毁。

  如果有些来访者,小时候遭遇过亲人离世等不幸,那么他们理性上知道,这不是他们的罪过,但在潜意识深处,他们真的觉得这好像是因为他的攻击性所导致的。

  比如一位来访者的姐姐,在她小时候遭遇车祸死亡,长大后她自然知道,这是车祸,客观意外;但潜意识深处,真切地觉得,这是她的攻击性导致的。

  这种心理现象可以延伸到很多地方,引出这样一个推论:孩子天然地认为,家里的所有不幸都是,他的攻击性导致的结果,比如亲人意外死亡,父母离婚,从而导致他压抑自己的攻击性,或即便释放攻击性,也是以破坏性的方式呈现。

  比如武老师,他的妈妈有严重的抑郁症,她从来在没在语言说过,要他为她的痛苦负责,但通过深度的精神分析,发现武老师内心深处会真切觉得,妈妈的脆弱和痛苦是自己导致的。

  孩子因为有全能自恋加攻击性,所以以上推论是很自然的部分。父母需要特别提醒孩子,家里的这些事情不是他导致的。

  但相反,在很多家庭里,会看到父母会一遍遍对孩子说,我们离婚是因为你,我们不幸是因为你……这对孩子的心灵是摧毁性的。

  武老师的一位朋友和前妻已离婚多年,他儿子上小学三四年级时,问他:爸爸,你和妈妈离婚,真的不是因为我学习不好吗?

  朋友听到儿子这么说,心痛至极,眼泪刷一下就流了下来,抱着儿子安抚说:这是我和妈妈两个大人的事,怎么会是你导致的呢,再说爸爸觉得你的学习挺好的。他这样对孩子说,是很棒的做法。

  不过在咨询中,武老师发现对一些全能感特别强的来访者,做这样的解释后,他们常常显得没有感觉,甚至怅然若失。

  再谈下去就会发现,他们希望自己有影响乃至决定周围一切的能力,所以人性真的是很有意思。

  攻击性等同于生命力

  攻击性是人类的本性,攻击性又容易带来罪疚感,那该怎么办呢?

  强调一下温尼克特的理论:攻击性等同于活力或动力。每个人的自我就像是一个能量球,能量球伸展自己时,自然就会有攻击性产生。

  武老师引申了一下,认为:当一个人向外界伸展自己的意志时,就像是伸展出了一个能量触角,如果这个能量触角与其他存在建立了好的关系,那么这个能量触角就被照亮了,变成了热情、创造力等生命力;

  如果这个能量触角,没有和其他存在建立关系,被忽略或被拒绝了,那它就会变成黑色能量,成为攻击性,攻击性向外,就变成了破坏性;而攻击性向内,就变成了抑郁。

  这是形象化的说法,而温尼科特则说,攻击性是天然的活力。在好的促进性环境中,儿童的攻击性,得以整合;而在坏的剥夺性环境中,攻击性就会变成破坏性,并以反社会的方式显示。

  还说,如果母亲在婴儿攻击下,得以存活,那会让婴儿意识到,母亲不是他的一部分,不在他的控制之下,是他之外的另一个存在。

  母亲得以存活的意思是,母亲既没有死去,也没有离开,同时也没有报复惩罚她。

  对小婴儿而言,还没有形成“客体稳定性”的概念,所以母亲离开,就会让婴儿觉得,母亲好像被他的攻击性杀死了。

  因此母亲或第一养育者,在孩子小时候,和孩子保持一个基本稳定的关系,非常重要。

  所谓客体稳定性是指,维持客体稳定形象的能力,特别是维持母亲。研究发现,孩子在一岁半时才能形成“客体稳定性”的概念,就是一个事物从他眼前拿走,他不会太慌,因为他知道这个事物仍然存在。

  但在客体稳定性的概念没有形成前,他要么会很慌,要么根本不在乎,因为他认为这个事物,一旦在他眼前不存在了,那就彻底消失了。

  有个经典的例子就是“躲猫猫”,等孩子长大后,形成了这个能力,这个游戏就玩不下去了。用武老师的话说,就是“心中住下了一个爱的人”,当内在有一个爱的客体住进来以后,一个人才有了真正能承受孤独的能力。

  同样,如果母亲报复惩罚孩子,会让孩子觉得,攻击性真的是可怕的东西,真的可以毁灭世界,所以外在世界要压制他的攻击性,要惩罚他,让他知道不能随意释放。

  当然有两种情况下,仍然可能会培养出攻击性爆棚的孩子,但这时的攻击性已经严重偏向了破坏性。

  逻辑是:攻击性是不好的,于是一宣泄攻击性,就会用不好的方式来表达。再强调一下,在温尼科特这里,攻击性就等同于生命力,它是小孩子,伸展自己是一种非常天然的东西。

  自体都在寻找客体,我永远都在寻找你,攻击性,可以理解为,我在寻找你时,自然产生的一种东西。

  在婴儿这,攻击性是:“原始的爱的表达的一部分,最初的爱的冲动,具有一种破坏性,但破坏不是婴儿的目的,因为这个时候他还不知道什么是怜悯。”

  当母亲能接住婴儿的攻击,这时母亲就与婴儿建立了联系,可以说婴儿的自体就找到了客体。而在关系中,一元关系里的攻击性变成了二元关系中的热情。

  科胡特认为,心理健康就是,活力能滋养自体就是自信;活力能滋养客体就是热情。活力必须能在关系中流动,否则关系双方会感觉到,这个关系是空的。

  活力总是带着攻击性,所以不管我们怎么惧怕攻击性,其实都体验到,如果一个人身上没有攻击性,这个人就好像是虚假的,他很难和别人建立起生动真切的关系来。

   总结

  1、攻击性是人类的一个本性,剥离了攻击性的人,也剥离了自己的本性;而具有攻击性的人则是真实的,因此更有魅力。

  2、精神分析有个说法:儿童需要获得这种感觉——母亲或客体可以在他发出攻击后而得以幸存。

  孩子因为全能自恋加攻击性,所以天然地认为,家里的所有不幸,都是他的攻击性导致的结果。

  从而会压抑自己的攻击性,或者即便释放,也是以破坏性的方式呈现,父母需要特别提醒孩子,家里的这些事情不是他导致的。

  3、温尼科特认为,攻击性等同于生命力。如果母亲在婴儿攻击下得以存活——母亲既没有死去,也没有离开,同时也没有报复惩罚他,那会让婴儿意识到,母亲不是他的一部分,不在他的控制之下,是他之外的另一个存在。

  当母亲能接住婴儿的攻击,母亲就与婴儿建立了联系,一元关系里的攻击性就变成了二人关系中的热情。

  4、活力总是带有攻击性的。不管怎么惧怕攻击性,我们其实都体验到,如果一个人身上没有攻击性,他很容易像是虚假的,很难和别人建立起生动真切的关系。

   思考

  文中爸爸的话让我瞬间泪崩,我被他感动了,原来我也一直以为,父母之间的问题,是我的攻击性导致的,所以我才会瞬间泪如雨下。

  在生活中,在尝试建立和走进一段亲密关系,但是总感觉碰触不到对方,现在想来可能是,因为攻击性从他身上被抽离了。所以才觉得他是虚假的。

  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攻击性,把真实的不好的感受说给对方;同时也要学习接的住对方的攻击性,让黑色能量遇到光。让能量流动起来,也许这就是自信和热情。

  人需要有阴影,有了阴影会立体、真实,不再是单维二维。不要惧怕阴影,它的反面是光,而光是有可能穿过阴影。裂缝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