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说一个人的好话为什么会让听者对被说好话的人态度变差
展开全部
要想解释这个问题,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个心理学效应叫做“阿伦森效应”。
所谓的阿伦森效应指的是:随着奖励减少而态度逐渐消极,随着奖励增加而态度逐渐积极的心理现象。
通俗地说,就是从倍加褒奖到小的赞赏,乃至不再赞赏,这种递减会导致一定的挫折心理,而这种递增的挫折感很容易引起人的不悦及反感。
为了验证这个效应,心理学家阿伦森曾做过一个心理实验:
他邀请了四组志愿者,并让其中一人担任项目临时负责人,负责在每次实验的间隙向阿伦森汇报他对其他志愿者的印象和评价。
整个汇报过程是在阿伦森的办公室里完成的,但是,其他志愿者却都能“恰好”听到汇报内容。
他们不知道的是,这个临时负责人是个“伪装者”,即俗称的“托儿”。而汇报也是被提前安排好的,分为四种情景:
第一种:让“托儿”对A组志愿者每次都给予正面评价。
第二种:让“托儿”对B组志愿者每次都给予负面评价。
第三种:让“托儿”先对C组提出负面评价,然后逐渐转向正面评价。
第四种:让“托儿”先对D组提出正面评价,然后逐渐转向负面评价。
——当然,这个过程都确保被志愿者们“偷听”到了。
最后,阿伦森发起一个调查:这些志愿者们有多喜欢这个“临时负责人”。调查发现,A组的喜欢程度是6.42分,B组2.52分,C组7.67分,D组最低,为0.87分
所谓的阿伦森效应指的是:随着奖励减少而态度逐渐消极,随着奖励增加而态度逐渐积极的心理现象。
通俗地说,就是从倍加褒奖到小的赞赏,乃至不再赞赏,这种递减会导致一定的挫折心理,而这种递增的挫折感很容易引起人的不悦及反感。
为了验证这个效应,心理学家阿伦森曾做过一个心理实验:
他邀请了四组志愿者,并让其中一人担任项目临时负责人,负责在每次实验的间隙向阿伦森汇报他对其他志愿者的印象和评价。
整个汇报过程是在阿伦森的办公室里完成的,但是,其他志愿者却都能“恰好”听到汇报内容。
他们不知道的是,这个临时负责人是个“伪装者”,即俗称的“托儿”。而汇报也是被提前安排好的,分为四种情景:
第一种:让“托儿”对A组志愿者每次都给予正面评价。
第二种:让“托儿”对B组志愿者每次都给予负面评价。
第三种:让“托儿”先对C组提出负面评价,然后逐渐转向正面评价。
第四种:让“托儿”先对D组提出正面评价,然后逐渐转向负面评价。
——当然,这个过程都确保被志愿者们“偷听”到了。
最后,阿伦森发起一个调查:这些志愿者们有多喜欢这个“临时负责人”。调查发现,A组的喜欢程度是6.42分,B组2.52分,C组7.67分,D组最低,为0.87分
展开全部
一个人总是说一个人的好话会让听者对被说好话的人有消极的态度是因为这种情况中可能存在做作或者虚伪,会让听者觉得有心有意,同时,如果一直说别人的好话,会让听者感到被说好话的人没有特别,以至于大家都说别人的好话,对方也就不会显得特别了。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这种现象往往是因为听者认为说好话的人没有客观不带偏见地评价被说好话的人,而是歪曲事实或过于客气。因此,他们可能怀疑说好话者是在强行掩饰事实,从而让被说好话的人变差。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属于逆反心理吧!
从心理学上看由于有些过的褒奖某人,使听者有一种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的逆反心理,即这人越是说好就可能有问题。
这是被过头的行为驱使而产生反向的心理。
从心理学上看由于有些过的褒奖某人,使听者有一种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的逆反心理,即这人越是说好就可能有问题。
这是被过头的行为驱使而产生反向的心理。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