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维新和清末新政是怎样的改革?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评述清末改革戊戌维新和清末新政
(一)戊戌维新和清末新政的必然性
1、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帝国主义侵略加剧,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不断扩大;爱国工商人士“实业救国”主张的推动,振兴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通过“商战”同外国资本主动进行竞争;清政府为了增加收入支付巨额的赔款,被迫调整工商政策,放松限制,允许民间设厂;部分官僚、地主和商人积极投资新式企业。3、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4、早期改良思潮出现。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为了解救民族危难和缓和社会矛盾,早期改良思潮主张思想:兼采西学,变法自强;学习西方先进的社会政治制度,设立议院。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形成社会思潮,为维新变法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1清政府近代以来所实行的每一次变革,大多是在国家经历了外来侵略、民族面临危机的背景下所做出的被动反应。主要目的当然是为了生存与自救,但也正是如此推动了清政府自觉不自觉地进行现代化的尝试和努力,也才有了洋务运动、维新变法、清末新政这三次一浪高过一浪的改革,因此,清末新政是中国早期现代化历史发展的必然。 二戊戌维新和清末新政的意义 1. 进步意义。在政治上,维新派深刻地批判了封建制度,主张设立议会,限制过重的皇权,希望通过改良的道路逐步变封建专制制度为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度,虽然最终失败了,但他们的宣传、影响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在经济上,维新派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这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 2. 爱国意义。面对着19世纪末帝国主义掀起的瓜分狂潮,为救亡图存奔走呼号,呼吁“保国”,反对“瓜分”,是近代中国摸索救国救民真理的一场爱国运动。对激发人们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起了重要的作用。因此,维新运动带有全民政治运动的性质. 3. 启蒙意义。维新派在中国最早创办近代报刊,把旧式书院和私塾逐渐转变为近代学校,广泛建立了政治性和学术性的社团。他们大力提倡西方的社会政治学说和科学知识,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观念,打开了知识分子的眼界,使他们重新认识世界,为后来人们接受新思想扫除了一些障碍,这种思想影响不会因政变而消失。 1.政治:增设新机构,裁撤冗官、冗衙。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封建顽固势力,但也反映出清政府已沦为维护帝国主义的工具,增设机构维护帝国主义利益。
2.军事:编练新军。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中国国防实力,但后来兵为将有,形成了近代军阀。
3文化教育:废科举,颁行新学制和设立各式新学堂、派遣留学生。形成了重视西方科技与社会政治学说的风气,培养了近代科技、教育、法政、军事人才。
4.振兴商务、奖励事业。促进了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
然而,清末新政说到底是为了维护清朝统治,不可能真正促进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它只是一个骗局,改革并未使矛盾缓和。 三经验与教训 1. 敌强我弱。维新运动时期,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虽有初步发展,但还极其微弱。甲午中日战争之后严峻的民族危机,迫使他们仓促上阵,其经济实力、理论体系、思想酝酿、政治主张等都准备不足。而维新派所面对的封建顽固势力却十分强大。 2. 脱离民众。维新派没有掌握政权,仅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发号施令,希望通过和平的、自上而下的改革来实现他们的理想。原本维新派应该与会党民众的斗争相结合,以造成强大的声势,迫使当权者采取相应的改革措施,但维新派却采取了脱离人民群众的方针,甚至害怕和敌视民众。还缺乏军队的支持。 3. 抱有幻想。维新派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只采取改良的办法,他们虽提出了“救亡图存”的响亮口号,但认为要挽救民族危亡,不必正面反对帝国主义,只要向西方学习,实行资本主义改革,使中国富强起来,就可免于侵略。他们甚至幻想英、美、日等帝国主义来帮助变法。这反映了维新派的妥协性。同时,维新派既不满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和破坏,却又与封建主义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1901年,慈禧太后发布"预备立宪"的上谕.以后,清政府连续颁布谕旨,推行新政.
清政府在经济方面宣称要奖励实业,令各省设立商会,并创立大清银行;在军事方面,编练新军,裁汰旧军;在文化教育方面,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并于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此外,还准许满汉通婚,劝止妇女缠足.戊戌变法想做却做不到的事情,一下子实现了不少.当然,清政府并不是真心进行改革,不过是装点门面,以求维持残局.但是像废科举,兴学校等措施,在改变社会风气方面起的作用,确实相当大.
而且新政中编练的新军许多在资产阶级革命党的宣传下变成推翻清朝统治的重要力量.兴办学堂和选派留学生,出现了一大批新型知识分子,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起了重要作用."预备立宪"骗局的暴露,使许多主张君主立宪的立宪派开始另找出路,使清政府更加孤立.
(一)戊戌维新和清末新政的必然性
1、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帝国主义侵略加剧,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不断扩大;爱国工商人士“实业救国”主张的推动,振兴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通过“商战”同外国资本主动进行竞争;清政府为了增加收入支付巨额的赔款,被迫调整工商政策,放松限制,允许民间设厂;部分官僚、地主和商人积极投资新式企业。3、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4、早期改良思潮出现。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为了解救民族危难和缓和社会矛盾,早期改良思潮主张思想:兼采西学,变法自强;学习西方先进的社会政治制度,设立议院。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形成社会思潮,为维新变法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1清政府近代以来所实行的每一次变革,大多是在国家经历了外来侵略、民族面临危机的背景下所做出的被动反应。主要目的当然是为了生存与自救,但也正是如此推动了清政府自觉不自觉地进行现代化的尝试和努力,也才有了洋务运动、维新变法、清末新政这三次一浪高过一浪的改革,因此,清末新政是中国早期现代化历史发展的必然。 二戊戌维新和清末新政的意义 1. 进步意义。在政治上,维新派深刻地批判了封建制度,主张设立议会,限制过重的皇权,希望通过改良的道路逐步变封建专制制度为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度,虽然最终失败了,但他们的宣传、影响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在经济上,维新派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这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 2. 爱国意义。面对着19世纪末帝国主义掀起的瓜分狂潮,为救亡图存奔走呼号,呼吁“保国”,反对“瓜分”,是近代中国摸索救国救民真理的一场爱国运动。对激发人们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起了重要的作用。因此,维新运动带有全民政治运动的性质. 3. 启蒙意义。维新派在中国最早创办近代报刊,把旧式书院和私塾逐渐转变为近代学校,广泛建立了政治性和学术性的社团。他们大力提倡西方的社会政治学说和科学知识,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观念,打开了知识分子的眼界,使他们重新认识世界,为后来人们接受新思想扫除了一些障碍,这种思想影响不会因政变而消失。 1.政治:增设新机构,裁撤冗官、冗衙。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封建顽固势力,但也反映出清政府已沦为维护帝国主义的工具,增设机构维护帝国主义利益。
2.军事:编练新军。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中国国防实力,但后来兵为将有,形成了近代军阀。
3文化教育:废科举,颁行新学制和设立各式新学堂、派遣留学生。形成了重视西方科技与社会政治学说的风气,培养了近代科技、教育、法政、军事人才。
4.振兴商务、奖励事业。促进了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
然而,清末新政说到底是为了维护清朝统治,不可能真正促进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它只是一个骗局,改革并未使矛盾缓和。 三经验与教训 1. 敌强我弱。维新运动时期,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虽有初步发展,但还极其微弱。甲午中日战争之后严峻的民族危机,迫使他们仓促上阵,其经济实力、理论体系、思想酝酿、政治主张等都准备不足。而维新派所面对的封建顽固势力却十分强大。 2. 脱离民众。维新派没有掌握政权,仅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发号施令,希望通过和平的、自上而下的改革来实现他们的理想。原本维新派应该与会党民众的斗争相结合,以造成强大的声势,迫使当权者采取相应的改革措施,但维新派却采取了脱离人民群众的方针,甚至害怕和敌视民众。还缺乏军队的支持。 3. 抱有幻想。维新派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只采取改良的办法,他们虽提出了“救亡图存”的响亮口号,但认为要挽救民族危亡,不必正面反对帝国主义,只要向西方学习,实行资本主义改革,使中国富强起来,就可免于侵略。他们甚至幻想英、美、日等帝国主义来帮助变法。这反映了维新派的妥协性。同时,维新派既不满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和破坏,却又与封建主义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1901年,慈禧太后发布"预备立宪"的上谕.以后,清政府连续颁布谕旨,推行新政.
清政府在经济方面宣称要奖励实业,令各省设立商会,并创立大清银行;在军事方面,编练新军,裁汰旧军;在文化教育方面,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并于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此外,还准许满汉通婚,劝止妇女缠足.戊戌变法想做却做不到的事情,一下子实现了不少.当然,清政府并不是真心进行改革,不过是装点门面,以求维持残局.但是像废科举,兴学校等措施,在改变社会风气方面起的作用,确实相当大.
而且新政中编练的新军许多在资产阶级革命党的宣传下变成推翻清朝统治的重要力量.兴办学堂和选派留学生,出现了一大批新型知识分子,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起了重要作用."预备立宪"骗局的暴露,使许多主张君主立宪的立宪派开始另找出路,使清政府更加孤立.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