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色,性也。是什么意思?
喜欢美好的事物,是人的天性。
“食”指代的是喜爱的意思,色也不是一般认知中的好色,而是指美好的事物。性也不是男女之间的性,而是天性。所以连起来的意思就是喜欢美好的事物,是人的天性。
还有一种理解是这样说的,食广泛的代指衣食住行,也就是物质上的事物,色笼统的代指感官上的事情,所以意思大致为人们喜欢物质和感官上的事物,这是天性。
食色性也出自先秦·孟子《孟子·告子章句上·第四节》:告子曰:“食色,性也。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
译文:告子说:“对于人来说,吃喝拉撒睡也好,喜怒哀乐也好,都是人的本性罢了,宽厚善良,同样是本性,而高尚正直却是需要后天的培养,无可厚非。”
扩展资料
孟子则论述观点:“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翻译过来就是:“仁义礼智都不是外界锻造给自我的,而是自我本来就有的”。
孟子并未驳斥告子对食和色的论述,而是强调了义也是本性,这已经很能说明儒家的观念了。
儒家首先是把仁义道德放在第一位的,把人的欲望放在第二位,但儒家并未否定人的欲望;
在儒家的经典《礼记》中有:“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由此可见儒家是主张人有基本的欲望和需求的,孔子在卫国见卫灵公和南子时感叹也体现了孔子自己的主张,也就是追求道德应该是和追求美好事物(即好色)的这种天性是一样的。
另外,孔子名句:“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粮食舂得越精越好,肉切得越细越好。)”也足以说明孟子为何不反驳“食”了。
2023-07-11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