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个回答
展开全部
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全国一样,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党和国家始终坚持把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坚持国家帮助、发达地区支援、民族地区自力更生相结合,实现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进步,实现了少数民族群众生产方式和生活水平的历史性飞跃,实现了少数民族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全面提高,民族地区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这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的重大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胜利,也是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工作的巨大成功。
这60年,是民族地区经济实力极大增强的60年。过去,人们一提到民族地区脑海里浮现的就是“刀耕火种”、“手无寸铁”、“羊肠小道”、“人背马驮”……但是,仅用了半个多世纪的时间,民族地区就彻底改变了一穷二白的面貌。2008年,民族地区GDP已达到3062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 1978年增长了17.4倍,比1952年增长了92.5倍。南昆铁路、南疆铁路、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一批重大工程开工建设,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面貌一新。新疆从没有一寸铁路到铁路营运里程达3000多公里,从没有一家像样的工矿企业到先后建成了六道湾露天煤矿、乌拉泊水电站、克拉玛依油田等一批大型企业。旧西藏没有一条公路,如今公路通车里程达到5.13万公里,基本实现了县县通公路。今天的民族地区,已成为我国农畜产品和工业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成为国内外向往的旅游胜地。
这60年,是民族地区社会事业成果丰硕的60年。过去民族地区几乎没有现代意义的学校,文盲率非常高。如今民族地区的各类学校已达72711 所,在校学生3450.3万人,基本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少数民族在校大学生达115.35万人,比1950年增长了886倍,占全国高等学校在校生的7.14%。民族地区文化设施条件得到普遍改善,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大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抢救、挖掘和整理。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超过85%和90%。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已拥有卫生机构达4.7万个、床位45.8万个、卫生技术人员57.9万人,均比 1978年增长了近1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现了全覆盖,地方病和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各族群众的健康水平不断提高。
这60年,是民族地区各族人民生活根本改善的60年。从大面积贫困到温饱再到总体小康,民族地区人民的生活实现了历史性跨越。2008年,民族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07元增加到13170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38元增加到3389元。60年来,民族地区农村贫困人口减少了近4000万,部分少数民族已实现整体脱贫。在新疆,昔日牛拉犁,今日现代农机具飞奔田野;昔日牧民逐草而居,今日在定居点里过上了安稳幸福的新生活。
这60年,是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蓬勃发展的60年。“同心掬得满庭芳”。60年来,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得到扎实推进,法制化建设成效显著,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确立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得到坚持和完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在全社会广泛开展,民族团结的观念牢牢扎根于千家万户,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处处绽放。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不断巩固。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三个离不开”思想日益深入人心,各族群众建设现代化的热情空前高涨,祖国大家庭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不断增强。国务院先后召开了4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表彰了56个民族的4000多名先进集体和个人,在全社会唱响了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各族人民好、伟大祖国好、民族团结好的时代主旋律。
回首60年,民族地区经历了从落后走向进步、从贫穷走向富裕、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历史巨变。我国民族地区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欣欣向荣、蒸蒸日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生机勃勃、充满活力,中华民族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扬眉吐气、傲立东方。60年的成就辉煌灿烂,60年的经验弥足珍贵。我们坚信:只要始终不渝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任何艰难险阻、任何外部力量,都不能阻挡紧密团结的中华各族儿女创造幸福生活的坚定步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景必将越来越灿烂。
这60年,是民族地区经济实力极大增强的60年。过去,人们一提到民族地区脑海里浮现的就是“刀耕火种”、“手无寸铁”、“羊肠小道”、“人背马驮”……但是,仅用了半个多世纪的时间,民族地区就彻底改变了一穷二白的面貌。2008年,民族地区GDP已达到3062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 1978年增长了17.4倍,比1952年增长了92.5倍。南昆铁路、南疆铁路、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一批重大工程开工建设,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面貌一新。新疆从没有一寸铁路到铁路营运里程达3000多公里,从没有一家像样的工矿企业到先后建成了六道湾露天煤矿、乌拉泊水电站、克拉玛依油田等一批大型企业。旧西藏没有一条公路,如今公路通车里程达到5.13万公里,基本实现了县县通公路。今天的民族地区,已成为我国农畜产品和工业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成为国内外向往的旅游胜地。
这60年,是民族地区社会事业成果丰硕的60年。过去民族地区几乎没有现代意义的学校,文盲率非常高。如今民族地区的各类学校已达72711 所,在校学生3450.3万人,基本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少数民族在校大学生达115.35万人,比1950年增长了886倍,占全国高等学校在校生的7.14%。民族地区文化设施条件得到普遍改善,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大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抢救、挖掘和整理。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超过85%和90%。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已拥有卫生机构达4.7万个、床位45.8万个、卫生技术人员57.9万人,均比 1978年增长了近1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现了全覆盖,地方病和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各族群众的健康水平不断提高。
这60年,是民族地区各族人民生活根本改善的60年。从大面积贫困到温饱再到总体小康,民族地区人民的生活实现了历史性跨越。2008年,民族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07元增加到13170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38元增加到3389元。60年来,民族地区农村贫困人口减少了近4000万,部分少数民族已实现整体脱贫。在新疆,昔日牛拉犁,今日现代农机具飞奔田野;昔日牧民逐草而居,今日在定居点里过上了安稳幸福的新生活。
这60年,是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蓬勃发展的60年。“同心掬得满庭芳”。60年来,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得到扎实推进,法制化建设成效显著,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确立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得到坚持和完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在全社会广泛开展,民族团结的观念牢牢扎根于千家万户,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处处绽放。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不断巩固。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三个离不开”思想日益深入人心,各族群众建设现代化的热情空前高涨,祖国大家庭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不断增强。国务院先后召开了4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表彰了56个民族的4000多名先进集体和个人,在全社会唱响了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各族人民好、伟大祖国好、民族团结好的时代主旋律。
回首60年,民族地区经历了从落后走向进步、从贫穷走向富裕、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历史巨变。我国民族地区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欣欣向荣、蒸蒸日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生机勃勃、充满活力,中华民族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扬眉吐气、傲立东方。60年的成就辉煌灿烂,60年的经验弥足珍贵。我们坚信:只要始终不渝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任何艰难险阻、任何外部力量,都不能阻挡紧密团结的中华各族儿女创造幸福生活的坚定步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景必将越来越灿烂。

2023-10-12 广告
产业园区规划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产业园区规划是园区建设的龙头,它决定了园区的发展高度、方向和品位,直接影响着园区的定位和产业布局。2. 产业园区是执行城市产业职能的重要空间形态,在改善区域投资环境、引进外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中研普华提供
展开全部
为生命扣上“安全带”
安全生产是党和政府重点监管的领域之一,《安全生产法》出台、改革国家安全监管体制、违法违规行为被严惩等举措,受到广泛关注。但我国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煤矿等高危行业事故多发。按照安全生产中长期奋斗目标,到2007年,我国将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安全监管体系,全国安全生产状况将稳步好转,重点行业和领域事故多发状况将得到扭转,工矿企业事故死亡人数、煤矿百万吨死亡率、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等指标将出现一定幅度的下降。
孩子上得起学
2004年,我国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3年,超过世界平均水平1年。但教育从业人员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仅为7.2%,教育投依然严重不足。2006年,普及和巩固农村义务教育将成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财政性教育支增长将高于财政支出的增长,教师工资、生均公用经费等逐步增长,办学条件差、运转困难、教育乱收费等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将逐步得到解决。到2010 年,全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人口覆盖率将接近100%。
看病心里舒畅
过去的5年,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突破了靠政府单一发展的模式,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展最快的时期。但医疗体制、机制还存在着诸多障碍,公立医疗机构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倾向严重,小病“大处方”、“滥检查”,看病难、看病贵成为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2006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面将扩大到40%,群众因病致贫、返贫现象将得到进一步遏制;国家将落实必要的经费,支持乡卫生院和县医院的建设,为农民提供安全、廉价的基本医疗服务;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将为城市低收入者提供基本医疗服务保障。
放心喝水吃肉
2005年,为加强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推进重点流域区域污染防治工作,着力解决严重危害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的环境污染,特别是水污染、大气污染等问题,国家关闭了15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小企业,实行工业污染源限期达标排放。2006 年,让百姓喝上洁净的水,呼吸新鲜的空气,已成为各级政府的重要目标之一。国家已经明确,到“十一五”末期,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要比“十五”末期降低20%左右,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越来越成为全社会共识。
支起“保护伞”
2005年前10个月,我国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人员880万人,“十五”期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4000万人的目标已提前实现。但我国已进入劳动年龄人口增长高峰期,今后几年里,每年劳动力供求缺口仍将达到1300万~1400万人。今后,企业不得集中将富余人员推向社会,国家也将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培训机构指标体系。“十一五”期间,将新增4500万个就业岗位。一些歧视性就业协议将被禁止。优化就业环境,成为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居者有其屋
2005年,在国务院统一部署下,多部门联手出击调控房地产市场,市场秩序得到好转。但对普通百姓而言,商品房价格仍然“高高在上”。随着中央稳定住房价格政策的陆续实施,房地产市场将朝着遏制投资、控制投资、引导合理消费、稳定房价的预期目标方向发展,投机性购房行为将得到遏制,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将会得到更多关注,房价将在更大范围与百姓对接。
老有所养
统计显示,全国离退休人员社会保险费19年增长119倍。但目前我国公共养老覆盖面只占总人口的15%,一部分退休人员生活窘迫,农村老人基本不享受社会保障。随着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不断完善,以非公有制企业、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参保工作为重点,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将逐步扩大。国家逐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越来越多的人将过上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生活。
共享发展的成果
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但目前占全国总人口20%的最贫困人口的收入或消费的份额只有4.7%,而占总人口20%的最富裕人口其收入或消费的份额高达50%。2006年,政府将从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制度和国家财政支出结构入手,建立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体系,让公共服务惠及农民;今后,新增财力将重点投向农村、农业和农民,而且增长幅度还会大大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战略举措,也将加快共同富裕的步伐。
农民工及时拿到工钱
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各地陆续掀起清欠农民工工资行动。截至2005年9月,全国累计清偿2003年以前竣工项目拖欠工程款1410亿元,占拖欠总额的75.82%。但漠视、侵害农民工利益的现象仍时有发生,务工环境仍待根本改观。2006年,让农民工按时、足额拿到工钱,成为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随着国家有效加强对企业的监管,业主行为将会得到进一步规范,在建和新建项目拖欠工资的现象将得到遏制;农民进城务工的环境将更加宽松。
生活更有质量
统计显示,目前我国城乡居民平均出游率达到84.8%,文化产品也大大丰富。但和老百姓日益高涨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文化服务网点还很不健全,一些景点高昂的票价依然让百姓“望景却步”。2006年,让普通百姓看得起风景,享受更有质量的生活,给政府留下了更多思考和努力的空间。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推进,百姓将享受到日益完善的文化服务;在农村,影院、文化馆、图书馆等设施的普及,将把农民的传统日常生活概念大大拓展。
安全生产是党和政府重点监管的领域之一,《安全生产法》出台、改革国家安全监管体制、违法违规行为被严惩等举措,受到广泛关注。但我国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煤矿等高危行业事故多发。按照安全生产中长期奋斗目标,到2007年,我国将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安全监管体系,全国安全生产状况将稳步好转,重点行业和领域事故多发状况将得到扭转,工矿企业事故死亡人数、煤矿百万吨死亡率、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等指标将出现一定幅度的下降。
孩子上得起学
2004年,我国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3年,超过世界平均水平1年。但教育从业人员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仅为7.2%,教育投依然严重不足。2006年,普及和巩固农村义务教育将成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财政性教育支增长将高于财政支出的增长,教师工资、生均公用经费等逐步增长,办学条件差、运转困难、教育乱收费等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将逐步得到解决。到2010 年,全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人口覆盖率将接近100%。
看病心里舒畅
过去的5年,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突破了靠政府单一发展的模式,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展最快的时期。但医疗体制、机制还存在着诸多障碍,公立医疗机构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倾向严重,小病“大处方”、“滥检查”,看病难、看病贵成为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2006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面将扩大到40%,群众因病致贫、返贫现象将得到进一步遏制;国家将落实必要的经费,支持乡卫生院和县医院的建设,为农民提供安全、廉价的基本医疗服务;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将为城市低收入者提供基本医疗服务保障。
放心喝水吃肉
2005年,为加强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推进重点流域区域污染防治工作,着力解决严重危害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的环境污染,特别是水污染、大气污染等问题,国家关闭了15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小企业,实行工业污染源限期达标排放。2006 年,让百姓喝上洁净的水,呼吸新鲜的空气,已成为各级政府的重要目标之一。国家已经明确,到“十一五”末期,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要比“十五”末期降低20%左右,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越来越成为全社会共识。
支起“保护伞”
2005年前10个月,我国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人员880万人,“十五”期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4000万人的目标已提前实现。但我国已进入劳动年龄人口增长高峰期,今后几年里,每年劳动力供求缺口仍将达到1300万~1400万人。今后,企业不得集中将富余人员推向社会,国家也将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培训机构指标体系。“十一五”期间,将新增4500万个就业岗位。一些歧视性就业协议将被禁止。优化就业环境,成为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居者有其屋
2005年,在国务院统一部署下,多部门联手出击调控房地产市场,市场秩序得到好转。但对普通百姓而言,商品房价格仍然“高高在上”。随着中央稳定住房价格政策的陆续实施,房地产市场将朝着遏制投资、控制投资、引导合理消费、稳定房价的预期目标方向发展,投机性购房行为将得到遏制,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将会得到更多关注,房价将在更大范围与百姓对接。
老有所养
统计显示,全国离退休人员社会保险费19年增长119倍。但目前我国公共养老覆盖面只占总人口的15%,一部分退休人员生活窘迫,农村老人基本不享受社会保障。随着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不断完善,以非公有制企业、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参保工作为重点,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将逐步扩大。国家逐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越来越多的人将过上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生活。
共享发展的成果
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但目前占全国总人口20%的最贫困人口的收入或消费的份额只有4.7%,而占总人口20%的最富裕人口其收入或消费的份额高达50%。2006年,政府将从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制度和国家财政支出结构入手,建立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体系,让公共服务惠及农民;今后,新增财力将重点投向农村、农业和农民,而且增长幅度还会大大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战略举措,也将加快共同富裕的步伐。
农民工及时拿到工钱
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各地陆续掀起清欠农民工工资行动。截至2005年9月,全国累计清偿2003年以前竣工项目拖欠工程款1410亿元,占拖欠总额的75.82%。但漠视、侵害农民工利益的现象仍时有发生,务工环境仍待根本改观。2006年,让农民工按时、足额拿到工钱,成为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随着国家有效加强对企业的监管,业主行为将会得到进一步规范,在建和新建项目拖欠工资的现象将得到遏制;农民进城务工的环境将更加宽松。
生活更有质量
统计显示,目前我国城乡居民平均出游率达到84.8%,文化产品也大大丰富。但和老百姓日益高涨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文化服务网点还很不健全,一些景点高昂的票价依然让百姓“望景却步”。2006年,让普通百姓看得起风景,享受更有质量的生活,给政府留下了更多思考和努力的空间。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推进,百姓将享受到日益完善的文化服务;在农村,影院、文化馆、图书馆等设施的普及,将把农民的传统日常生活概念大大拓展。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09-12-31
展开全部
从弱到强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