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书为什么被提拔?
因为一系列的偶然事件。
刘玉书出生在一个富商之家,父亲望子成龙,希望他能早日中举以光耀门楣,所以很早就给他请了先生。
可刘玉书生性愚钝,到十四五岁时连字都认不全,他的父亲心急如焚,觉得照这样下去,肯定什么都考不上,甚至家业传到他手中他都保不住。
因此,刘玉书的父亲就通过捐官的制度,为刘玉书谋了一个从九品的芝麻小官。刘玉书不懂得争取,所以自从捐官之后,足足等了二十年才得了个广东巡检的官职。
得到官职后刘玉书去京城叩谢隆恩,到了京城后,他听人说,捐纳得缺后应该与第二日黎明前往午门谢恩。于是他也效仿此例,一大早穿好了官府,整理衣冠,到了午门就行三跪九叩谢恩礼。
就在此时,一个亲王去上朝,恰好看到了这一幕,感到好奇,让仆人前去问了个究竟。原来是一个名叫刘玉书的从九品广东巡检把自己当回事儿了,竟然前去谢恩,亲王听后忍俊不禁,随即入宫去了。
那位亲王到了朝房后,遇见了两广总督,就想起在午门谢恩的刘玉书,便随口和两广总督说:“贵属下某县巡检刘某……”,还没等话说完,亲王就被太后召去了。
两广总督听了个没头没脑,还以为亲王和刘玉书有交情,本想向亲王问清楚,但再也没有碰到他。后来总督从京城回广东去了,刘玉书也上任了。
刘玉书去拜见总督时,自报了姓氏,两广总督突然想起了在京城时亲王和他说的话,便问刘玉书说:“亲王还好吗?”
刘玉书感到莫名其妙,但也只得随口应付过去了。后来,刘玉书在任上干了一年就被提拔为知县了。
过了些时候,总督要给亲王送礼,并点了名要刘玉书亲自前去。刘玉书到了京城亲王府送礼,王府管家接了礼物和总督写的信。
信中说:王爷啊,刘玉书是您的旧相识,做事情十分勤勉,我已经将他提升为道员了。亲王看完信后一脸懵,根本记不得刘玉书这个人。后来皇帝召见亲王,商量广东布政使的任免问题。
皇帝问亲王有没有什么合适的人选,亲王一时想不起什么人,就随口说了刘玉书的名字。就这样阴差阳错的,刘玉书从一个小小的从九品芝麻官,最终成为布政使。
扩展资料:
清朝时期,军费开销较大,导致国库空虚,所以朝廷不得不想个办法增加国库收入。清朝官员们想到了一个来钱最快的方式,那就是卖官鬻爵。
虽然是卖官鬻爵,但明面儿上却不能这么叫,这种制度有一个学名,叫做“捐纳”。
捐纳成了与科举相互补充的一个重要制度。既有例捐,也有常捐,且统一管理,明码标价。人们捐的是红顶、黄顶、蓝顶等官帽,而没有“黑顶”。
捐纳越来越泛滥,多的时候60%的官员都出自捐纳。此外,士民不仅可以“捐官”,还可以捐封典、捐虚衔和穿官服的待遇,甚至可以捐国子监的监生,也就是所谓的“花钱买文凭”。
捐纳泛滥的结果,是官员腐败,贿赂公行,贪污成风。所谓“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买一个知县要4600两银子,但其薪俸只有60两银子。
为尽快拿回“捐官”钱,当事官员多会选择收受贿赂,只管捞回本钱,却无心做事。吏治一坏,盗贼四起,严重的政治社会问题随之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