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否继续霸榜日产轩逸对比丰田雷凌

 我来答
云霆G27
2023-06-12
知道答主
回答量:68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3万
展开全部

在国内紧凑级轿车市场,朗逸一直处于垄断地位,它凭借出色的大空间和成熟稳定的技术,加之高性价比,月销量常常突破3万+,可谓相当惊人。如今轩逸和雷凌都已换代,全新的造型设计将轩逸最后一个短板补齐。而全新雷凌在TNGA架构下换发新机,后悬挂更换成多连杆独立悬挂,成为为数不多的逆流选手。作为对手,轩逸和雷凌到底谁才称得上是“日系家轿王”呢?

此次对比的车型分别是轩逸 1.6L TOP CVT奢享版(后简称轩逸)和雷凌 185T CVT尊享版 国VI(后简称雷凌),两款车均为顶配车型,无论是舒适配置还是安全配置都十分丰富,而且官方指导价也很接近。

外观方面,轩逸采用的是日产最新的V-motion 2.0设计语言,相较现款车型来说,新车的立体感更强,整车的线条更加硬朗,给人的视觉冲击力也更强,活脱脱一辆“小天籁”,这样的越级外观也更符合年轻消费者的口味。此外,轩逸还配备了主动闭合式进气格栅,降低风阻的同时,也可降低油耗,冬季也能让发动机更快进入工作温度。

轩逸车身侧面线条十分流畅,略带溜背的造型和悬浮式车顶,更是让人眼前一亮。相较现款更大的车身尺寸也让轩逸看起来更加修长(现款车型的长、宽、高分别为:4631*1760*1503mm,轴距为2700mm)。

轩逸的尾部造型简单干练,略微上翘的车尾和下包围处的扩散器更是带来了更强的运动感,只可惜排气为隐藏式设计,略显低调,如果能在两侧配以装饰性排气或许视觉效果会更好。

轩逸和雷凌的LED大灯均带有大灯高度可调和自动大灯功能,但远近光自动切换功能是雷凌独有的。

雷凌基于TNGA架构下的GA-C平台打造而来,外观造型与北美版本保持一致.前脸采用Keen Look & Under Priority理念设计,黑色蜂窝状进气格栅搭配两侧犀利的大灯,让前脸更具视觉张力,镀铬饰条的点缀也让雷凌的前脸更加精致。

雷凌造型流畅修长,硬朗的腰线搭配前低后高的车身设计,营造出较为优雅舒展之姿。16英寸的轮圈略小,如果能配备售价更低的运动版车型上的17英寸轮圈,或许会更好,毕竟是顶配车型,这样的配置不免让人觉得有些寒酸。至于车尾,三厢的设计或许符合中国消费者的购车需求,海外版车型的两厢掀背设计才更对得起车尾的“Levin”。

车尾部分,雷凌基本延续了老款车型的造型设计,黑色饰条贯穿车尾与两侧尾灯相连,下方大面积的黑色护板提升了视觉重心,尾灯除倒车灯和转向灯为卤素光源外,刹车灯和示宽灯均为LED光源。 

轩逸和雷凌在外观方面,相较老款车型都有着巨大的变化,全新的家族化设计让它们更加动感、更加精致,也更符合时下年轻消费者的审美。不过车尾的设计上,轩逸会更胜一筹,简洁干练的线条和细长的尾灯都与车辆的整体的造型相得益彰,十分协调。而雷凌的车尾设计则过于简单,与犀利的前脸反差过大,缺少了一点整体感,如果能像马自达那样多一些不为什么的坚持,引进两厢版车型,将运动进行到底,或许就可以不再屈居卡罗拉之后了。

内饰方面,轩逸和雷凌有着完全不同的设计趋向。轩逸明显在往豪华方向靠拢,车内大量使用皮革进行包裹,让兼具功能性和舒适性的内饰更有档次感;雷凌则更多强调一种简约化设计理念,中控台造型简洁但不单调,堆叠的设计看起来错落有致极富层次感。

轩逸

内饰设计上,轩逸采用了最新的家族式扁平化中控台设计,整车内部均采用了高级感十足的真皮双色拼接设计,中央扶手区更加宽大,使舒适感更上一层楼。新加入的飞机引擎造型的空调出风口也是内饰设计的点睛之笔。

轩逸的三辐平底多功能方向盘使用银色饰件装饰,整体造型时尚动感,表面采用皮革包裹,手感细腻握感出色,只是三点位置的按键区域显得有些空,不知厂家出于何种考虑,全系均为配备自适应巡航或定速巡航,期待后期可以补足这一缺憾。

虽然轩逸没有配备自适应巡航或定速巡航,但却配备了疲劳驾驶提示、并线辅助、车道偏离预警、主动刹车等主动安全和驾驶辅助功能。

轩逸没有配备电子手刹,而是用脚刹替代了老款的机械手刹。

雷凌

雷凌在内饰上几乎找不到老款车型的设计元素,整体氛围更年轻时尚,紧贴时代的潮流。不同于轩逸,雷凌采用层次感强烈的切面设计,非常前卫,也很符合年轻人的诉求,只是用料方面还有提升空间。

雷凌的三辐式方向盘尺寸适中,手感也比较细腻,握感出色。两侧多功能按键分别为多媒体控制、语音控制、定速巡航、车道偏离预警系统等,使用起来十分顺手。此外,雷凌搭载了新一代DRCC(动态雷达巡航控制系统),支持在30-180km/h之间进行巡航。

雷凌不仅采用了电子手刹,还配备了AutoHold功能,这方面的表现要比轩逸好。

雷凌不仅为后排乘客提供了空调出风口,还配备了两个USB接口,使用更加便利。而轩逸仅提供了后排空调出风口。

由于此次对比的两款车均为顶配版本,所以配置都十分丰富,发动机自动启/停、主/副驾驶座安全气囊、头部气囊(气帘)、前排侧气囊、胎压监测装置、上坡辅助、车道偏离预警系统、主动刹车、四向调节多功能方向盘、后泊车雷达、倒车视频影像、无钥匙进入/启动、主驾驶座电动调节等均有配备。不过在部分配置上还是有所差异的,轩逸更注重豪华感的营造和乘客的乘坐体验,雷凌更注重车内乘客的安全。

从上表可以看出,轩逸虽然相比雷凌少了膝部气囊、自动驻车、定速巡航、自适应巡航、远近光自动切换、车内空气调节/花粉过滤等“看不见”的安全配置,但远程启动、HUD抬头数字显示、车内氛围灯、防紫外线/隔热玻璃、后视镜加热、雨量感应雨刷、双温区自动空调这些科技、舒适性配置,车主却可以轻易拿来向别人炫耀。当然,不是说雷凌注重安全不好,但是如果能更注重车主的“面子”,或许轩逸“日系家轿销冠”的位置就不会这么稳固了。

乘坐空间一向都是日系车的强项,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出更宽敞的乘坐空间这一技能是德系、韩系、美系甚至国产车都掌握的。

轩逸乘坐及储物空间展示

轩逸配备的Multi-Layer人体工学座椅,采用航天零重力科技理念,确保驾驶者尽可能处于舒适、放松状态的同时,也能对脊柱起到有效的保护。空间方面,身高170cm的小姐姐,将前排座椅调至最低时,可获得一拳四指的头部空间。

得益于全新CMF平台的车身和底盘优化,轩逸有效降低了乘员坐姿,所以增加坐垫厚度也并不会影响头部空间,提升乘坐舒适性的同时也可以保留原有的纵向空间表现。乘坐空间方面,保持前排位置不变,同一体验者来到后排,此时后排可获得四指的头部空间和两拳有余的膝部空间。

后排中间位置的座垫柔软度和舒适度在同级车型中是首屈一指的,后排地板有约10cm的隆起,但隆起的长度和宽度表现还是不错的,短途出行可以兼顾一定的舒适性。

轩逸的行李厢开口低且宽度很大,拿取大件物品十分方便,内部也十分规整。轩逸虽然后排座椅不能按比例放倒,但整体放倒的形式在搬运较长的物品时也很实用。

雷凌乘坐及储物空间展示

雷凌的座椅采用了类似一体式座椅的设计,舒适性与支撑性都不错,尤其是对肩部的支撑表现很好。空间方面,身高为172cm的体验者坐进前排,将座椅调至最低并调整好坐姿,此时头部可以获得一拳一指的空间。

雷凌的后排座椅舒适度在同级车型中也有着不错的表现,坐垫填充物较软,下陷感较强,此外靠背角度也比较合适。乘坐空间也十分宽裕,保持前排位置不变,同一体验者来到后排,此时头部剩余四指,腿部仍有超过两拳的余量。

雷凌后排中间地台凸起不算高,并且长度较长,对于中间乘客的舒适性影响不大。

雷凌行李厢内部较为规整,有着不错的储物能力,并且后排座椅可按比例放倒,将后排座椅按比例放倒后,空间可进一步拓展。

动力方面,轩逸依旧采用1.6L自然吸气发动机和CVT变速箱的动力组合,雷凌则继续搭载1.2T发动机并匹配CVT变速箱。虽然雷凌的1.2T发动机最大功率仅为85kW(116Ps),要弱于轩逸,但这台1.2L小惯量涡轮增压发动机在1500rpm时就可爆发出185Nm的最大扭矩,因此对比轩逸也是各有千秋。

轩逸搭载了第三代代号为HR16的1.6L自然吸气发动机,在发动机技术上,HR16发动机增加了GT-R级镜面熔射缸孔技术、e-VTC智能电动连续可变气门正时控 制技术、TCV智能扰流控制技术、EGR冷却循环再燃烧系统、智能主动进气格栅、ECO模式和ISS智能启停系统。

与这台发动机匹配的依旧是CVT变速箱。

雷凌搭载的是一台1.2L D-4T直喷涡轮增压发动机,通过减小发动机内摩擦、更改进气管以及进气歧管,提高了发动机的燃烧效率、增强加速感。

与发动机相匹配的是一台全新的模拟十速S-CVT变速箱,提升操控体验的同时保证燃油经济性。

底盘悬挂方面,轩逸依旧采用前麦弗逊后扭力梁的悬挂结构,而雷凌则成为了为数不多的逆流选手,前悬挂依旧为麦弗逊式独立悬挂,而后悬挂则由扭力梁改为双叉臂结构。

轩逸底盘调校仍是偏重舒适性,悬挂的前段比较柔软,后段富有一定韧性,并且对于震动的过滤也比较积极。

雷凌搭载的是麦弗逊式独立前悬挂与新型双叉臂独立后悬挂的组合,取代了现款车型的后扭力梁式非独立悬挂,兼具了行车稳定性与舒适性。

雷凌作为一个“新秀”,在知名度上不如卡罗拉,这一就导致其销量始终低于轩逸和卡罗拉。如今轩逸和雷凌都走向了运动化路线,便有了可比性。如果您更注重驾驶感受,那基于TNGA架构的雷凌一定更得您心;如果空间需求的占比高于运动需求,那么轩逸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