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中印战争:大唐联手吐蕃大败天竺
贞观年间,出使天竺的使者王玄策恰逢印度国内发生叛乱,便以一人之力联合吐蕃和尼婆罗等军事力量大败天竺。这场战争可以说是凸显了唐朝在军事武器方面的先进性,但是较为遗憾的是,史书上对这段历史的记载较少。
战争起因
公元7世纪初,天竺分为东、南、西、北、中五个部分。唐朝在当时与天竺各部都相处较为和睦。贞观初,天竺各部曾经多次派遣使者前往唐朝。唐太宗也曾派遣梁怀敬、王玄策等人出使天竺,并且派人到天竺"取熬糖法,即诏扬州上诸蔗,作沈如其剂,色味愈西域远甚"。此外,唐太宗还曾经派遣玄奘去天竺游学,玄奘在印度历时十五年,广泛学习佛经,并且四处游历,遍游天竺,回国时也带回大量经文。
中天竺王尸罗逸多通过武力征服天竺各部,但尸罗逸多仍然和大唐保持友好的关系,贞观十五年,尸罗逸多遣使朝贡,唐太宗因为天竺偏远,对使者礼遇有加,同时另派唐使前往天竺。尸罗逸多与大臣在郊外迎接,城内都来观望,焚香夹道,尸罗逸多和大臣们跪拜接受敕书,又赠送郁金香、菩提树、火珠等礼物。
看起来大唐与天竺之间关系密切,也非常友善。然而,意想不到的是,唐朝与天竺之间却实实在在的爆发了一场战争。这场战争的核心人物便是大唐使者王玄策。
王玄策,唐朝河南洛阳人,唐朝贞观十七年至龙朔元年间三次出使印度(也有一说是四次)。关于他的出使细节,他曾著书《中天竺行记》,然而这本书已经失传。
《资治通鉴》里面写道:"玄策奉使至天竺,诸国皆遣使入贡。会尸罗逸多卒,国中大乱,其臣阿罗那顺自立,发胡兵攻玄策。玄策帅从者三十人与战,力不敌,悉为所擒,阿罗那顺尽掠诸国贡物。"可见战争爆发的原因是因为中天竺王阿罗那顺抢掠天竺诸国进贡给唐朝的聘礼。王玄策本人没有思想准备,寡不敌众,最终在混战中得到尸罗逸多之妹拉迦室利公主的帮助而逃走。
但是由于王玄策多年来多次出使印度,对天竺、尼婆罗(今尼泊尔)、吐蕃一带十分熟悉,所以王玄策直奔吐蕃。松赞干布闻讯,当即派出一千二百名精兵,会同尼婆罗七千余骑一同前往中天竺。王玄策与其副手蒋师仁负责指挥。王玄策利用唐朝各种先进的武器,只用了三日就攻破城池,斩杀三千人,而溺水而亡的天竺士兵则超过万人,阿罗那顺及其嫔妃和孩子也被俘虏。军队大获全胜。松赞干布派遣使者随同王玄策一起前往长安献俘。
可见这次战争的实质是一场劫掠与反劫掠的战争。唐太宗在见到成为俘虏的阿罗那顺时也说到:"夫人耳目玩声色,口鼻耽臭昧,此败德之原也。婆罗门不劫吾使者,宁至俘虏邪?"意思就是说,人的眼睛和耳朵之沉迷于好听的和好看的,嘴巴鼻子只沉溺于好吃的和好闻的,这就是道德败坏的原因,你若是不去劫掠我们的使者,今日又怎会沦为俘虏呢?
唐太宗作为一代明君,在处理边疆和少数民族问题上具有真知灼见。或许是因为本身拥有胡人的血统,唐太宗认为自古中华民族看轻少数民族,但是唐太宗本人却对他们青睐有加:"中国,根干也;四夷,枝叶也。"所以唐太宗一直奉行民族团结和睦邻政策。他总结了处理各民族关系的经验:"朕于戎、狄所以能取古人所不能取,臣古人之不能臣者,皆顺众人之所欲也。"贞观十五年,唐室宗女文成公主嫁予松赞干布,进一步加强了吐蕃与大唐的亲密关系。
而同时代的松赞干布也在采取内向中原,与唐友好的政策,主动向唐朝求婚,不断引进唐朝先进的封建文化,通过各种方式,与中原王朝加强政权的联系。
至于尼婆罗国,则位于吐蕃西边,臣服于吐蕃,与唐朝的关系也十分友善。贞观年间,卫尉丞李义表出使天竺,途中经过尼婆罗国,尼婆罗过往十分高兴,亲自带李义表观赏尼婆罗国内火山熔岩池,这种奇观让李义表极为惊讶,其时,与李义表一同出使的副使正是王玄策。所以当王玄策去往吐蕃寻求帮助的时候,尼婆罗也发兵与吐蕃共同援助王玄策。
这次战争的影响
第一,这场战争扩大了唐朝在西域一带的影响力。王玄策击败中天竺后,并且俘虏其王阿罗那顺,天竺各部反应极为强烈,一同投降的城池就有五百八十所。诸小国纷纷前来归顺,献上牲畜劳军,献上刀弓案图于王玄策表示臣服。如伽湿弥罗国(今克什米尔)便献上了地图。伽没路国不仅派出使贡送上奇珍异物及地图,还向王玄策请了老子像及《道德经》回去。历来不信神的中国人搞的宗教也有输出的时候,而且输出的是宗教非常发达的印度。可见其降服的诚意。天授二年,东天竺王摩罗枝摩、西天竺王尸罗逸多、南天竺王遮娄其拔罗婆、北天竺王娄其那那、中天竺王地婆西那,并来朝献。
第二,这场战争也进一步加强了大唐与吐蕃之间的亲密关系。唐太宗去世后,唐高宗李治封松赞干布为驸马都尉、西海郡王,松赞干布也立刻上书表达自己的中心。唐高宗还派人刻松赞干布的石像,和其他王公将相的石像一起,陈列于唐太宗的陵墓。
唐高宗永徽元年,松赞干布病死拉萨,唐朝派专使右武卫将军鲜于匡济持诏书到吐蕃吊祭。自松赞干布发兵助唐使王玄策始,唐、蕃之间的"甥舅情谊",汉藏两族人民的友谊更加发展。双方你来我往,关系极为密切,王辅仁、索文清先生的《藏族史要》作了如下统计:"自公元634年(贞观八年)开始,直到846年(会昌六年)吐蕃王朝崩溃,在长达二百一十三年间,双方来往共达一百九十一次,平均每一年零一个月,就有官员来往一次,其中唐朝官员入吐蕃的六十六次,吐蕃官员到唐朝来的有一百二十五次之多。
这些友好往来,形成了'金玉绮绣,问遗往来,道路相望,欢好不绝,的亲密关系,为此后汉藏两族人民之间更进一步的频繁往来,开辟了宽广的道路。"
不过,历史上对这场战争虽有记载,但是中原王朝却没有当成重点来看待。或许是因为印度本是边陲小国,加之四分五裂,对唐朝影响甚小;或许是王玄策本人年少时父丧未奔的污点所致;又或许是新中国一直想要宣扬中印历史友好情谊的目的,刻意将这段历史隐去,总之,王玄策本人及这场战争都隐没在历史中,反倒是在西藏和印度,甚至是日本广为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