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十二时辰是什么?

 我来答
不避讳真心丶
高粉答主

2023-06-20 · 每个回答都超有意思的
知道答主
回答量:24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3576
展开全部

1、【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23时至01时)。

2、【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01时至03时)。

3、【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03时至05时)。

4、【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05时至07时)。

5、【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07时至09时)。

6、【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09 时至11时)。

7、【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11时至13时)。

8、【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昳。(13时至15时)。

9、【申时】晡时,又名日铺、夕食等:(15时至17时)。

10、【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17时至19时)。

11、【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19时至21时)。

12、【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21时至23时)。

扩展资料

十二时辰制的起源:

西周开始,中国的历法逐渐稳定了一岁十二个月的概念。以日比作岁,也采用十二时辰划分一日、并将日期切分点(换日点)固定在夜半。十二时辰的十二个时间节点(起点),为十二时。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随着人们工作、生活的多元化,逐渐词不达意,遂改用十二地支来表示。

宋代开始,中国出现了机械式司辰,通过齿轮带动转盘,带动持时辰牌的小木人出现在视野中。当时间处于两个时辰之间时,出现在视野的时辰牌与原先的表述方式不一致。于是,时间的表述方式采用两个基准:时辰牌初现、时辰牌居正位,亦即时初、时正。

时辰制的古代意义:

一般地说,日出时可称旦、早、朝、晨,日入时称夕、暮、晚。太阳正中时叫日中、正午、亭午,将近日中时叫隅中,偏西时叫昃、日昳。日入后是黄昏,黄昏后是人定,人定后是夜半(或叫夜分),夜半后是鸡鸣,鸡鸣后是昧旦、平明——这是天已亮的时间。

古人一天两餐,上餐在日出后隅中前,这段时间就叫食时或早食;晚餐在日昃后日入前,这段时间叫晡时。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子时



职场方舟
2023-07-04 · TA获得超过4.9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5032
采纳率:99%
帮助的人:160万
展开全部

中国古代的十二时辰是一种时间划分系统,用于将一天分为十二个时间段,每个时间段约两个小时。它起源于古代天文学和地理学,并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下面是中国古代的十二时辰及其对应的时间:

  • 子时(凌晨11点-1点):夜晚最深沉的时候,万物沉睡。

  • 丑时(1点-3点):子时之后,天色渐亮,人们开始苏醒。

  • 寅时(3点-5点):黎明时分,夜幕渐渐散去。

  • 卯时(5点-7点):早晨,太阳刚刚升起。

  • 辰时(7点-9点):早晨的时候,太阳已经高照。

  • 巳时(9点-11点):上午,太阳已经过中天。

  • 午时(11点-13点):正午,太阳位于最高点。

  • 未时(13点-15点):午后,太阳开始偏西。

  • 申时(15点-17点):下午,太阳逐渐偏西。

  • 酉时(17点-19点):黄昏,太阳落下。

  • 戌时(19点-21点):傍晚,夜幕开始降临。

  • 亥时(21点-23点):夜晚,人们进入梦乡。

  • 十二时辰的使用在古代中国社会非常常见,人们根据时辰来安排日常活动和作息时间。虽然现代的时间制度已经有所变化,但十二时辰仍然被保留在文化传统中,被用于节气的划分和一些特殊场合的称谓。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书迷老王
2023-07-03
知道答主
回答量:21
采纳率:0%
帮助的人:4049
展开全部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每一时辰相当于现代的两个小时。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1)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