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个回答
展开全部
同学们好,下面讲一讲议论文的写作。应当说,议论文的写作,总体上来讲,可能它的难度显得要比记叙文大一点。上句下句之间有一种什么逻辑联系呀?材料跟观点之间是不是有个严密的因果关系呀?根据我曾经参加过高考阅卷,我得到的印象,好多同学这一方面好像水平不太高,注意得不够。议论文很需要语言的连贯,一句接一句,一句接一句,语气很畅地下去,把一个理讲了,才能服人,但是不少同学那个语言疙疙瘩瘩的,不是很好。
下面我来结合我在高考阅卷过程当中看到大家的作文,我认为需要注意的问题,我来说一说。议论文刚才我讲了,要以理服人,是不是?那么以理服人,人家怎么服你呀?觉得你这个理对他才服你,没理搅理谁服你?怎么才能让人觉得你的理对?你要用材料证明你的观点,你的材料跟你的观点之间必须有一种很严密的因果关系。你在用每一个材料甚至于你在写每一句话的时候,你都要考虑:这个是不是能得出那个果来呀?因为什么什么所以什么啊,要考虑这个;我写的这个跟因果关系能搭得上吗?你要琢磨这个。我打个简单的比方,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或者两边加一角,或者两角加一边,角A等于角AP,角B等于角BP,AB等于AB,所以两个三角形全等。你写了这个,对证明这个结论就管用。我发现有的同学写作文,我仍然用这个比方,角A36度,角BP71度,这玩意跟三角形全等有什么关系?没关系,没关系你写它干嘛?咱们这个注意得不够。议论文里面,这是一个问题。
咱们许多同学写作文有一个习惯,给我一个观点我立刻一个例子、两个例子、三个例子,还有什么理吗?没了。有的同学再多,四个例子五个例子,只是写成了证明文,没有写成议论文。论证论证,要论要证,你不论哪行?当然事实论证是一种方法,但是,仅仅是一种啊,你只用这个,不大容易使人服。我们有的同学一到写艰苦朴素,张三艰苦朴素,李四艰苦朴素,王五艰苦朴素,所以我们要艰苦朴素。为什么所以我们要啊?你这个文章能让人服吗?我们现在有些人包括有些搞自然科学的,真的,我对有些博士不大感兴趣,美国就是这么做的,日本就是这么做的,英国也这么做的,所以我们该这么做。谁说的?国情一样吗?理在哪呢?好多国家都是这么做的,当然,我不反对你作为一种经验来说一说。中国的国情适合不适合,你为什么不从这儿讲?要学会讲理。好了,我要讲的第一个大问题就是要变单纯举例为就例说理。就例说理,就是结合着这个例子,就着这个例子我来讲一点理。咱们要学会掌握这种方法,例子举完了,然后马上我紧接着这个例子我来讲一点理,使得这个例子更好地为证明观点服务。而我讲这个分析这个例子说的话,也是更好地为观点服务,把这个例和理拴得紧紧的。要做到这一点,或者,我换句话来说,你们不是以例代理吗?用例子代替道理吗?好了,现在就例说理,这个很重要。
下面我想我用你们同龄人的作文来做例子,讲一讲怎样就例说理。讲几种方法吧。第一种方法,我把它叫做假言因果法。就是说,用假设性的语言,把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讲出来,使得人们服你。我想,先说一个例子,你听一听。
欧立西为了发明一种新药,坚持进行实验,失败了,总结教训再干,一直实验了606次,才获得了成功,制出了以实验次数命名的新药606。我们有的同学写到这儿可能底下就来,“由此看来,坚持到底就是胜利”。应当说这个例子是能说,证明这个道理,但是我觉得不够。你为什么不对这个例子再进行一点分析呢?好,大家接着往下听。“新药的问世是坚持的结果。假如欧立西仅仅实验一次,失败后就撒手不干了,新药当然不会问世。就是他实验了605次,失败了以后不再坚持,也绝不可能有新药的制成;正是因为他坚持到了最后,才获得了最后的胜利。所以,可以说,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你看看假如他仅仅实验一次就停下来了,是不是假设,进行假设性的分析?那么,进行假设性的分析,它当然有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大家要注意:进行假设性的分析,就是你举的例子是正面的,那么你就从反面来假设分析;你举的例子是反面例子,你就从正面来进行假设。基本要求,因为它是假设性的,所以叫做假言因果法。是吧,用假设性的语言,这是第一个办法。
下面我想说第二个办法,第二个办法叫做论据引申法。你举了一个例子,是吧?这个例子是不是论据呀?由这个论据里面你可能看到了一定的苗头,看到了某种苗头,然后你就就着这个苗头你给它引申出去,这是看出苗头来了。而你由这个事例里面,你可以设想出某种结果,你就往那个方向引申一下。那么它跟假言因果有什么不同呢,或者说区别在哪儿呢?就是这个例子里面,它已经有某种苗头可以看出来了,刚才那个是不是完全假设,是不是?人家没有停过,第一次没停,到605次人家也没停。我下面要讲的就是这个例子里面它有一种苗头,好,我现在我先把这个例子说一说。
缪贤心胸开阔,他发现蔺相如的才德,并不因为他出生卑贱而瞧不起他,而是不怕群臣嘲笑,把蔺相如推荐给赵王,得以出使秦国。蔺相如此去吉凶难料,虽然他有勇有才,但未必能旗开得胜,若是此去非但没有换回秦国的城池,连“天下所共传宝”的和氏璧也被秦国夺走了,辱没了赵国的威名,那么赵王一怒之下,恐怕不只是杀了蔺相如一个了事,连缪贤也将因推荐庸才之过而受到牵连。但缪贤并不惧怕这些,他识才敢用,非常信任蔺相如,置个人安危于不顾,毅然把蔺相如推荐到赵王面前。若非出于对国事的关心,是难以做到的。
好了,这个例子,请看从这儿开始,“若是此去非但没有换回秦国的城池,连天下所共传宝的和氏璧也被秦王夺走”,这个是不是出现苗头了?这个璧丢了就不是假设吧?差一点丢,苗头出现了,就此我来引申。假如这个璧丢了,倒霉的恐怕不只是蔺相如了,是不是?你这个缪贤怎么把这个大草包推荐给我呀?必然除了蔺相如要被杀,缪贤也要倒霉。缪贤没有顾虑,是吧?推荐人才要出于公心,从国家利益出发,不要考虑个人,一引申把这个道理是不是讲得很清楚了?更能服人了,是吧?所以,第二种方法我把它叫做论据引申,就是它是有这个苗头的,有这种可能性。
第三个方法,我把它叫做例后解说法。这个例后解说法,怎么用?用在哪儿?我要提醒大家。你举了一个例子,当这个例子比较长的时候,可能你有一个担心:对于这个事例的中心,别人认识会不会和我不一样呢?你把它解说一下;二,同样你举的那个例子比较长了,可能你会有一个考虑,我这个例子跟观点是个什么关系,别人会不会跟我认识不太一样?或者觉得我这个例子跟我要讲的观点关系不那么密切。这个时候你来把这个例子解说一下,这个例子或者解说它的中心是什么,或者解说这个例子跟中心有什么关系,在这个范围内你解说一下。我同样用一个事例来说话。
从前有一种病,这种病使人食欲不振,最后导致人死亡,在当时几乎是不治之症。有一位化学家,也得了这种病。有一天他路过一个村子,村里的人听说他有这个病,于是乎告诉他,我们这个村里面有一种神水,一口井里的水,能治你的病。化学家听了,照办了,就去喝那个水,结果病好了。病好了以后,化学家就想:为什么这个水能救我啊?结果就是这么一个村子里的人们从来不曾想过的问题,促使化学家去研究,最后化学家发现水里含有芒硝,芒硝救了他,因此他发现了芒硝的药用作用。
大家听到这个故事了,这故事的中心是什么,你清楚吗?也许你想到一点。我用这个我想证明哪个观点呢?好,下面往下听,
正所谓“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宋代张载语)古人的话,在别人没有产生疑问的地方,你产生疑问了,你这就是比别人前进了一步了。村里的人就知道能治病,想了没有,从来不想;化学家想了,发现芒硝了,说什么,
正所谓“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宋代张载语)。“疑”是发现矛盾的钥匙,“思”与“学”是解决矛盾的方法,发现矛盾是解决矛盾的开端,“疑”便是“思”与“学”的“端”和“始”了。
一个人要善于质疑,善于质疑你才会去学,才会去思,最终可能才能解决问题。我这儿讲什么,善于质疑和学、思的关系,因为你善于质疑了,你才会去学,才会去思,还暗含着一个才可能得出一个最终结果。我解说一下目的是为了说明这个。好了,这样子这个例子就能很好地为中心服务了。
第四个方法,我把它叫做正反对比法。我说的这个正反对比可不像你们那个作文里面,一个正面的例子,一个反面的例子,还是两例子往这放在一块。当然,免不了要举例,因为我这说了正反对比,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我可能一个正面的例子,一个反面的例子搁在这里。但是,我并不是搁在这儿就算数了,我要对这个例子还要进一步进行分析。或者,我举一个例子,这个例子里面含有正反两种因素,这个例子举完了,我从正反两个方面我来加以对照性分析,重在分析,不是例子。跟你们说举一个例子、举两个例子一对比就完了不是一回事。好,我用一段文章来告诉你们。
孙膑与庞涓同出于鬼谷子门下。他们二人可说是精于谋略,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当孙膑来到庞涓任职的魏国时,庞涓嫉妒他的才能,表面恭敬,内心狠毒,多次向魏王进谗言,以致使孙膑被挖去膝盖骨,不得展其才志。而,转到另外一个方面。而齐王听说孙膑之才,不惜费尽心力,将孙膑请到齐国,委以重任。齐军终于有了马陵道之胜。例子是不是完了?想说什么,想说“好集体不会埋没人才”?但是人家没有就此而止,下面做对比性分析。要害在这儿呢。
同是孙膑,为何落得两种境遇呢?就是因为他效劳于优劣不同的两个统治集团。在魏国,庞涓只为私利,妒贤嫉能,魏王昏庸,偏听偏信,而且缺乏识别千里马的伯乐眼光。试想孙膑在这么一个集体中,如何施展大志呢?而,又出现“而”了,又转向另一面了。而齐王任贤用能,身边的臣子也不像庞涓那样谋私,因而上下齐心,孙膑在此,可说计出即行,正得以充分发挥作用。可见,好集体不会埋没人才。
你看看,如果仅仅是刚才这个例子,跟多了这个对于事例的对比性分析,你觉得效果怎么样?是不是多了分析,说服力就更强了?议论文,议论文,你要议论,这就是议论。
我想顺便再介绍另一种方法,这个不叫事例分析。我顺便介绍什么呢!咱们同学们写作文啊,还有一个习惯,喜欢引用名言名句。某某某说得好,说什么什么,说的正是这个意思,就完了。某某某这么这么说,他的这个说法不是证明了这个道理吗,这就证明道理了。那么你要不要对某某某的话分析一下呢?我觉得要分析,不能简单地引一下就完。简单地引一下就完效果不好。我给大家举个例子说说。这个例子干嘛?告诉你,这个方法叫做披文示意。披露一段文字解释它的含义。披露文字解释含义在解释含义过程当中,使得这一段话更有说服力,更能证明观点。当然解释意思本身也是在证明观点,我给大家读一个你听一听。
“常见有这种人,遇事总是自惭形秽。我认为,做人还是不要妄自菲薄。”观点出来了没有?出来了。“俄国作家契诃夫曾经说过:“有大狗,有小狗,但小狗无需因大狗的存在而惶惑”。我们有的同学写作文,到了这儿,契诃夫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啊,完了。你能有说服力吗?不行。好,你听下面,人家有一句话过渡了一下,“天下人也是如此这般。“有大狗,有小狗”就如人世间存在有能力、有风度、有才华的人们,也存在各方面略有些不足的人。天下事纷繁复杂,天下人更是多种多样,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但小狗无需因大狗的存在而惶惑”。是的,小狗的存在自有其价值,自有其自然选择的位置,何必因为“小”就在“大”者面前惶惑不安呢?大狗是小狗长成的,如果小狗们自轻自贱,纵使长成大狗,也会在自卑的压迫下碌碌无为。何况,小狗的娇媚,表演技能的高超,也是大狗们望尘莫及的。”
大家听出来了,是不是还是沿着契诃夫那个比喻的意思继续延伸比喻下去的,是不是?下面我再告诉你一个例子,就这一段话引用完了,有的同学用比较直白的语言就说,不是用比喻了,把这个道理也说出来了。
“契诃夫曾经说过:“有小狗,有大狗,但小狗无需因大狗的存在而惶惑”。小狗,比喻那些初出茅庐的青年人,大狗则比喻那些有名望的老前辈。青年人应该尊重老前辈,虚心向他们学习,但也不能妄自菲薄。正像契诃夫所说的:“小狗无需因大狗的存在而惶惑”。有些青年人把老前辈历年言语作为金科玉律,哪怕是错误的言论,也不敢加以评论。这种做法只能使他们的思想凝滞,缺乏创造性活力。这种现象在自然科学界和社会科学界尤其明显。老前辈的理论被奉为金科玉律,无人敢提出异议,而真正有作为的青年人向来是自信的,他们敢向科学权威挑战,在事业上取得了成就。因此,劝君不要妄自菲薄,应该有自己的主见。”
你看这段是不是用比较直白的话,把道理说出来了,是吧?“不要自惭形秽,不要妄自菲薄,要有主见。”人家不只是说把名人的话一引就完。我想这种方法也该学一学,这会增加议论文的说服力。
第二个大题,我想说的就是咱们是不是变换一下思路求变求新。也就是说,改变一下习惯性思维。有的同学一看到这个试卷上给了一个材料,马上就想起了一个什么东西。但是呢,缺乏创新,习惯性思维起作用了。我觉得咱们是不是能够改变改变思维的方向,一个材料一个话题,你是不是要想到许多相关的方面?你有相关的方面,我确立,从哪个方面来说。你找到一个新的方面,可能就比较好。我举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
比方说这个成语,滥竽充数。你们是不是脑子里边马上反应到那个南郭先生不怎么样,凑数呢,不学无术,不求上进。但是仅仅想到这个行吗?我觉得还有新的方面可以想。齐王能不能想到,比方讲,齐王是不是冒充内行?他假如真正地懂音乐,一个乐队里面那个叽哩哇啦的声音他发现不了,他的听觉不敏锐,并不是很懂音乐,还是外行。好了,话题出来了,担任领导工作的人要尽量使自己成为内行,不要仅仅靠权力去领导,要靠学识去领导。这个话题是不是出来了?好了,上百人的乐队大家想一想看,是不是得有一个队长吧?这个队长为什么没有发现南郭先生那个声音吹得那么难听?好了,用人不当,这个话题是不是又找出来了?领导干部要把人放到适合他的位置上去,让他充分发挥作用,尤其不要让那种不大负责任的人去负责某项工作。这个话题是不是又出来了?我说的用人不当,不是说用南郭先生。你这个队长不行,又有新话题了,比方说,从乐队的其他竽手那儿能不能找到话题?也能找到,他南郭先生身边的人是不是能听出南郭先生吹得不怎么样?好了,为什么不揭发?“报告队长,这位南郭同志不怎么样,混事呢。”不揭发,混下去了,好了,老好人要不得,是吧?又有话题来了。我认为我们需要的就是这个,要向多向去想去,去联想。这个材料里边我能看出这个来,我能看出那个来,你能看出来,看到一个新的,你这个作文绝对有新意了。但是我觉得,咱们同学们有的时候缺乏这个,从新角度去考虑。我还可以教给你们一种练习方法,这个方法谁都做得到。说下课了,不就十分钟嘛,三个同学五个同学到一块,我说一个材料你们看,可以从哪儿写,可以从哪儿写,得,几个人一说,怎么样,是不是思路打开了?互相启发了,这三个月同学们做做这个拓展思路,我相信应当会对你们有所帮助的,这是一个叫做变定向思维为多向思维,求变。
第三个问题叫做不要端着金饭碗讨饭。哎呀,咱们同学们,有好多同学手里端着金饭碗,这个金饭碗多值钱,但是他却讨饭:“老爷爷给点吧,太太给点吧。”你那么富有。我说的富有是什么?许多同学手里有理,没有自觉地想到用。“老师,怎么说理呀?我不会,我哪来那么多理?”其实你手中理有的是。因此,怎么改变端着金饭碗讨饭的现象?我建议临考之前,你把你手头掌握的理,梳梳辫子,整理整理看看你有哪些方面的理,到考场上根据需要你来用,当然考前也要做做训练。下面,举几个例子来说说,你手头有哪些理。
比方量变和质变的理,你不懂。政治课学过,语文书的议论文里面是不是有时也讲过这个道理?讲过。比方讲,量变和质变的理。说写诚信。过去人们比较讲诚信,但是诚信不是一天就形成一个好品质,也不是短时间形成的社会风气。讲诚信,现在有些人不大讲诚信了,是不是也是并不是一下子就变成这样的,不讲诚信了,社会风气这方面好像也显得不大够了。好了,我们要让不太讲诚信,重新变成让诚信之风蔚然成风。只要我们大家去共同努力,假以时日,诚信之风又会重新强劲地刮起来的。比方讲,你从这个角度讲一讲,是不是量变和质变?是,坚持不懈地搞下去。我这个里面还暗着一个理呢,是不是有静止和运动的理在里面?也就是说,事物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总是在运动过程当中的,因此一种状态是可以变成另一种状态的。你不是也可以吗?是吧?高考那个题讲规则,现在有些人不大讲规则了,我们经过努力,讲规则的风气又会起来。我又看到了现在有些规则确实是不大合乎时宜了,那么我们改它,相信新的规则同样会深入人心;有些规则可能完全过时了,那我们废除它。这里面是不是又有静止和运动的关系的理在里边,是不是?这样的理我觉得多了:内因和外因的理,原因和结果的理,是吧?现象和本质的理,多了,这方面的理,目的和手段的理......你们手头掌握这么多理,考前我觉得梳理梳理,把它梳成辫子。到考场上,讲这个事的时候,我要说个什么理,讲那个事的时候我要讲个什么理,哪几种理可以用上。好了,你用上了不是很好吗?因为这个例子我觉得不需要多举,所以我概括地说一说。我建议你们一定要在高考之前,把自己掌握的理梳梳辫子,考试的时候你就能够自觉地用上。当然考前也可以多做一点这方面的训练,这样子考场上绝对应对自如了,我认为大家是不是在这方面多做点工作。
最后我再给大家提一个建议,考前多看一点好的作文,多看一点由老师指点的、有评语的作文,看看人家好在哪儿,而且这个看我认为是有讲究的。我想我建议你这么去看:第一步先看题目;第二步想,我要写这个我怎么写;第三步对照,看看人家这个作文是怎么写的,这是第三步;第四步分析,人家的写法比我强在什么地方,我自己刚才想的写法是不是也有比他强的,他这个写法哪些地方还可以提高,我刚才想的是不是有些地方还可以提高。最后,你再去看老师的评语去,老师怎么评的,老师说的这篇文章的优点缺点,跟你刚才对这篇文章的评价一样不一样。读好文章不要傻读,读、读、读完了算完;不行,要会读,如果多读几篇文章,像刚才讲的我那几个步骤你用上,我相信在高考之前,尽管只有三个月了,你的水平还能提高一步。
下面我来结合我在高考阅卷过程当中看到大家的作文,我认为需要注意的问题,我来说一说。议论文刚才我讲了,要以理服人,是不是?那么以理服人,人家怎么服你呀?觉得你这个理对他才服你,没理搅理谁服你?怎么才能让人觉得你的理对?你要用材料证明你的观点,你的材料跟你的观点之间必须有一种很严密的因果关系。你在用每一个材料甚至于你在写每一句话的时候,你都要考虑:这个是不是能得出那个果来呀?因为什么什么所以什么啊,要考虑这个;我写的这个跟因果关系能搭得上吗?你要琢磨这个。我打个简单的比方,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或者两边加一角,或者两角加一边,角A等于角AP,角B等于角BP,AB等于AB,所以两个三角形全等。你写了这个,对证明这个结论就管用。我发现有的同学写作文,我仍然用这个比方,角A36度,角BP71度,这玩意跟三角形全等有什么关系?没关系,没关系你写它干嘛?咱们这个注意得不够。议论文里面,这是一个问题。
咱们许多同学写作文有一个习惯,给我一个观点我立刻一个例子、两个例子、三个例子,还有什么理吗?没了。有的同学再多,四个例子五个例子,只是写成了证明文,没有写成议论文。论证论证,要论要证,你不论哪行?当然事实论证是一种方法,但是,仅仅是一种啊,你只用这个,不大容易使人服。我们有的同学一到写艰苦朴素,张三艰苦朴素,李四艰苦朴素,王五艰苦朴素,所以我们要艰苦朴素。为什么所以我们要啊?你这个文章能让人服吗?我们现在有些人包括有些搞自然科学的,真的,我对有些博士不大感兴趣,美国就是这么做的,日本就是这么做的,英国也这么做的,所以我们该这么做。谁说的?国情一样吗?理在哪呢?好多国家都是这么做的,当然,我不反对你作为一种经验来说一说。中国的国情适合不适合,你为什么不从这儿讲?要学会讲理。好了,我要讲的第一个大问题就是要变单纯举例为就例说理。就例说理,就是结合着这个例子,就着这个例子我来讲一点理。咱们要学会掌握这种方法,例子举完了,然后马上我紧接着这个例子我来讲一点理,使得这个例子更好地为证明观点服务。而我讲这个分析这个例子说的话,也是更好地为观点服务,把这个例和理拴得紧紧的。要做到这一点,或者,我换句话来说,你们不是以例代理吗?用例子代替道理吗?好了,现在就例说理,这个很重要。
下面我想我用你们同龄人的作文来做例子,讲一讲怎样就例说理。讲几种方法吧。第一种方法,我把它叫做假言因果法。就是说,用假设性的语言,把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讲出来,使得人们服你。我想,先说一个例子,你听一听。
欧立西为了发明一种新药,坚持进行实验,失败了,总结教训再干,一直实验了606次,才获得了成功,制出了以实验次数命名的新药606。我们有的同学写到这儿可能底下就来,“由此看来,坚持到底就是胜利”。应当说这个例子是能说,证明这个道理,但是我觉得不够。你为什么不对这个例子再进行一点分析呢?好,大家接着往下听。“新药的问世是坚持的结果。假如欧立西仅仅实验一次,失败后就撒手不干了,新药当然不会问世。就是他实验了605次,失败了以后不再坚持,也绝不可能有新药的制成;正是因为他坚持到了最后,才获得了最后的胜利。所以,可以说,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你看看假如他仅仅实验一次就停下来了,是不是假设,进行假设性的分析?那么,进行假设性的分析,它当然有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大家要注意:进行假设性的分析,就是你举的例子是正面的,那么你就从反面来假设分析;你举的例子是反面例子,你就从正面来进行假设。基本要求,因为它是假设性的,所以叫做假言因果法。是吧,用假设性的语言,这是第一个办法。
下面我想说第二个办法,第二个办法叫做论据引申法。你举了一个例子,是吧?这个例子是不是论据呀?由这个论据里面你可能看到了一定的苗头,看到了某种苗头,然后你就就着这个苗头你给它引申出去,这是看出苗头来了。而你由这个事例里面,你可以设想出某种结果,你就往那个方向引申一下。那么它跟假言因果有什么不同呢,或者说区别在哪儿呢?就是这个例子里面,它已经有某种苗头可以看出来了,刚才那个是不是完全假设,是不是?人家没有停过,第一次没停,到605次人家也没停。我下面要讲的就是这个例子里面它有一种苗头,好,我现在我先把这个例子说一说。
缪贤心胸开阔,他发现蔺相如的才德,并不因为他出生卑贱而瞧不起他,而是不怕群臣嘲笑,把蔺相如推荐给赵王,得以出使秦国。蔺相如此去吉凶难料,虽然他有勇有才,但未必能旗开得胜,若是此去非但没有换回秦国的城池,连“天下所共传宝”的和氏璧也被秦国夺走了,辱没了赵国的威名,那么赵王一怒之下,恐怕不只是杀了蔺相如一个了事,连缪贤也将因推荐庸才之过而受到牵连。但缪贤并不惧怕这些,他识才敢用,非常信任蔺相如,置个人安危于不顾,毅然把蔺相如推荐到赵王面前。若非出于对国事的关心,是难以做到的。
好了,这个例子,请看从这儿开始,“若是此去非但没有换回秦国的城池,连天下所共传宝的和氏璧也被秦王夺走”,这个是不是出现苗头了?这个璧丢了就不是假设吧?差一点丢,苗头出现了,就此我来引申。假如这个璧丢了,倒霉的恐怕不只是蔺相如了,是不是?你这个缪贤怎么把这个大草包推荐给我呀?必然除了蔺相如要被杀,缪贤也要倒霉。缪贤没有顾虑,是吧?推荐人才要出于公心,从国家利益出发,不要考虑个人,一引申把这个道理是不是讲得很清楚了?更能服人了,是吧?所以,第二种方法我把它叫做论据引申,就是它是有这个苗头的,有这种可能性。
第三个方法,我把它叫做例后解说法。这个例后解说法,怎么用?用在哪儿?我要提醒大家。你举了一个例子,当这个例子比较长的时候,可能你有一个担心:对于这个事例的中心,别人认识会不会和我不一样呢?你把它解说一下;二,同样你举的那个例子比较长了,可能你会有一个考虑,我这个例子跟观点是个什么关系,别人会不会跟我认识不太一样?或者觉得我这个例子跟我要讲的观点关系不那么密切。这个时候你来把这个例子解说一下,这个例子或者解说它的中心是什么,或者解说这个例子跟中心有什么关系,在这个范围内你解说一下。我同样用一个事例来说话。
从前有一种病,这种病使人食欲不振,最后导致人死亡,在当时几乎是不治之症。有一位化学家,也得了这种病。有一天他路过一个村子,村里的人听说他有这个病,于是乎告诉他,我们这个村里面有一种神水,一口井里的水,能治你的病。化学家听了,照办了,就去喝那个水,结果病好了。病好了以后,化学家就想:为什么这个水能救我啊?结果就是这么一个村子里的人们从来不曾想过的问题,促使化学家去研究,最后化学家发现水里含有芒硝,芒硝救了他,因此他发现了芒硝的药用作用。
大家听到这个故事了,这故事的中心是什么,你清楚吗?也许你想到一点。我用这个我想证明哪个观点呢?好,下面往下听,
正所谓“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宋代张载语)古人的话,在别人没有产生疑问的地方,你产生疑问了,你这就是比别人前进了一步了。村里的人就知道能治病,想了没有,从来不想;化学家想了,发现芒硝了,说什么,
正所谓“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宋代张载语)。“疑”是发现矛盾的钥匙,“思”与“学”是解决矛盾的方法,发现矛盾是解决矛盾的开端,“疑”便是“思”与“学”的“端”和“始”了。
一个人要善于质疑,善于质疑你才会去学,才会去思,最终可能才能解决问题。我这儿讲什么,善于质疑和学、思的关系,因为你善于质疑了,你才会去学,才会去思,还暗含着一个才可能得出一个最终结果。我解说一下目的是为了说明这个。好了,这样子这个例子就能很好地为中心服务了。
第四个方法,我把它叫做正反对比法。我说的这个正反对比可不像你们那个作文里面,一个正面的例子,一个反面的例子,还是两例子往这放在一块。当然,免不了要举例,因为我这说了正反对比,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我可能一个正面的例子,一个反面的例子搁在这里。但是,我并不是搁在这儿就算数了,我要对这个例子还要进一步进行分析。或者,我举一个例子,这个例子里面含有正反两种因素,这个例子举完了,我从正反两个方面我来加以对照性分析,重在分析,不是例子。跟你们说举一个例子、举两个例子一对比就完了不是一回事。好,我用一段文章来告诉你们。
孙膑与庞涓同出于鬼谷子门下。他们二人可说是精于谋略,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当孙膑来到庞涓任职的魏国时,庞涓嫉妒他的才能,表面恭敬,内心狠毒,多次向魏王进谗言,以致使孙膑被挖去膝盖骨,不得展其才志。而,转到另外一个方面。而齐王听说孙膑之才,不惜费尽心力,将孙膑请到齐国,委以重任。齐军终于有了马陵道之胜。例子是不是完了?想说什么,想说“好集体不会埋没人才”?但是人家没有就此而止,下面做对比性分析。要害在这儿呢。
同是孙膑,为何落得两种境遇呢?就是因为他效劳于优劣不同的两个统治集团。在魏国,庞涓只为私利,妒贤嫉能,魏王昏庸,偏听偏信,而且缺乏识别千里马的伯乐眼光。试想孙膑在这么一个集体中,如何施展大志呢?而,又出现“而”了,又转向另一面了。而齐王任贤用能,身边的臣子也不像庞涓那样谋私,因而上下齐心,孙膑在此,可说计出即行,正得以充分发挥作用。可见,好集体不会埋没人才。
你看看,如果仅仅是刚才这个例子,跟多了这个对于事例的对比性分析,你觉得效果怎么样?是不是多了分析,说服力就更强了?议论文,议论文,你要议论,这就是议论。
我想顺便再介绍另一种方法,这个不叫事例分析。我顺便介绍什么呢!咱们同学们写作文啊,还有一个习惯,喜欢引用名言名句。某某某说得好,说什么什么,说的正是这个意思,就完了。某某某这么这么说,他的这个说法不是证明了这个道理吗,这就证明道理了。那么你要不要对某某某的话分析一下呢?我觉得要分析,不能简单地引一下就完。简单地引一下就完效果不好。我给大家举个例子说说。这个例子干嘛?告诉你,这个方法叫做披文示意。披露一段文字解释它的含义。披露文字解释含义在解释含义过程当中,使得这一段话更有说服力,更能证明观点。当然解释意思本身也是在证明观点,我给大家读一个你听一听。
“常见有这种人,遇事总是自惭形秽。我认为,做人还是不要妄自菲薄。”观点出来了没有?出来了。“俄国作家契诃夫曾经说过:“有大狗,有小狗,但小狗无需因大狗的存在而惶惑”。我们有的同学写作文,到了这儿,契诃夫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啊,完了。你能有说服力吗?不行。好,你听下面,人家有一句话过渡了一下,“天下人也是如此这般。“有大狗,有小狗”就如人世间存在有能力、有风度、有才华的人们,也存在各方面略有些不足的人。天下事纷繁复杂,天下人更是多种多样,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但小狗无需因大狗的存在而惶惑”。是的,小狗的存在自有其价值,自有其自然选择的位置,何必因为“小”就在“大”者面前惶惑不安呢?大狗是小狗长成的,如果小狗们自轻自贱,纵使长成大狗,也会在自卑的压迫下碌碌无为。何况,小狗的娇媚,表演技能的高超,也是大狗们望尘莫及的。”
大家听出来了,是不是还是沿着契诃夫那个比喻的意思继续延伸比喻下去的,是不是?下面我再告诉你一个例子,就这一段话引用完了,有的同学用比较直白的语言就说,不是用比喻了,把这个道理也说出来了。
“契诃夫曾经说过:“有小狗,有大狗,但小狗无需因大狗的存在而惶惑”。小狗,比喻那些初出茅庐的青年人,大狗则比喻那些有名望的老前辈。青年人应该尊重老前辈,虚心向他们学习,但也不能妄自菲薄。正像契诃夫所说的:“小狗无需因大狗的存在而惶惑”。有些青年人把老前辈历年言语作为金科玉律,哪怕是错误的言论,也不敢加以评论。这种做法只能使他们的思想凝滞,缺乏创造性活力。这种现象在自然科学界和社会科学界尤其明显。老前辈的理论被奉为金科玉律,无人敢提出异议,而真正有作为的青年人向来是自信的,他们敢向科学权威挑战,在事业上取得了成就。因此,劝君不要妄自菲薄,应该有自己的主见。”
你看这段是不是用比较直白的话,把道理说出来了,是吧?“不要自惭形秽,不要妄自菲薄,要有主见。”人家不只是说把名人的话一引就完。我想这种方法也该学一学,这会增加议论文的说服力。
第二个大题,我想说的就是咱们是不是变换一下思路求变求新。也就是说,改变一下习惯性思维。有的同学一看到这个试卷上给了一个材料,马上就想起了一个什么东西。但是呢,缺乏创新,习惯性思维起作用了。我觉得咱们是不是能够改变改变思维的方向,一个材料一个话题,你是不是要想到许多相关的方面?你有相关的方面,我确立,从哪个方面来说。你找到一个新的方面,可能就比较好。我举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
比方说这个成语,滥竽充数。你们是不是脑子里边马上反应到那个南郭先生不怎么样,凑数呢,不学无术,不求上进。但是仅仅想到这个行吗?我觉得还有新的方面可以想。齐王能不能想到,比方讲,齐王是不是冒充内行?他假如真正地懂音乐,一个乐队里面那个叽哩哇啦的声音他发现不了,他的听觉不敏锐,并不是很懂音乐,还是外行。好了,话题出来了,担任领导工作的人要尽量使自己成为内行,不要仅仅靠权力去领导,要靠学识去领导。这个话题是不是出来了?好了,上百人的乐队大家想一想看,是不是得有一个队长吧?这个队长为什么没有发现南郭先生那个声音吹得那么难听?好了,用人不当,这个话题是不是又找出来了?领导干部要把人放到适合他的位置上去,让他充分发挥作用,尤其不要让那种不大负责任的人去负责某项工作。这个话题是不是又出来了?我说的用人不当,不是说用南郭先生。你这个队长不行,又有新话题了,比方说,从乐队的其他竽手那儿能不能找到话题?也能找到,他南郭先生身边的人是不是能听出南郭先生吹得不怎么样?好了,为什么不揭发?“报告队长,这位南郭同志不怎么样,混事呢。”不揭发,混下去了,好了,老好人要不得,是吧?又有话题来了。我认为我们需要的就是这个,要向多向去想去,去联想。这个材料里边我能看出这个来,我能看出那个来,你能看出来,看到一个新的,你这个作文绝对有新意了。但是我觉得,咱们同学们有的时候缺乏这个,从新角度去考虑。我还可以教给你们一种练习方法,这个方法谁都做得到。说下课了,不就十分钟嘛,三个同学五个同学到一块,我说一个材料你们看,可以从哪儿写,可以从哪儿写,得,几个人一说,怎么样,是不是思路打开了?互相启发了,这三个月同学们做做这个拓展思路,我相信应当会对你们有所帮助的,这是一个叫做变定向思维为多向思维,求变。
第三个问题叫做不要端着金饭碗讨饭。哎呀,咱们同学们,有好多同学手里端着金饭碗,这个金饭碗多值钱,但是他却讨饭:“老爷爷给点吧,太太给点吧。”你那么富有。我说的富有是什么?许多同学手里有理,没有自觉地想到用。“老师,怎么说理呀?我不会,我哪来那么多理?”其实你手中理有的是。因此,怎么改变端着金饭碗讨饭的现象?我建议临考之前,你把你手头掌握的理,梳梳辫子,整理整理看看你有哪些方面的理,到考场上根据需要你来用,当然考前也要做做训练。下面,举几个例子来说说,你手头有哪些理。
比方量变和质变的理,你不懂。政治课学过,语文书的议论文里面是不是有时也讲过这个道理?讲过。比方讲,量变和质变的理。说写诚信。过去人们比较讲诚信,但是诚信不是一天就形成一个好品质,也不是短时间形成的社会风气。讲诚信,现在有些人不大讲诚信了,是不是也是并不是一下子就变成这样的,不讲诚信了,社会风气这方面好像也显得不大够了。好了,我们要让不太讲诚信,重新变成让诚信之风蔚然成风。只要我们大家去共同努力,假以时日,诚信之风又会重新强劲地刮起来的。比方讲,你从这个角度讲一讲,是不是量变和质变?是,坚持不懈地搞下去。我这个里面还暗着一个理呢,是不是有静止和运动的理在里面?也就是说,事物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总是在运动过程当中的,因此一种状态是可以变成另一种状态的。你不是也可以吗?是吧?高考那个题讲规则,现在有些人不大讲规则了,我们经过努力,讲规则的风气又会起来。我又看到了现在有些规则确实是不大合乎时宜了,那么我们改它,相信新的规则同样会深入人心;有些规则可能完全过时了,那我们废除它。这里面是不是又有静止和运动的关系的理在里边,是不是?这样的理我觉得多了:内因和外因的理,原因和结果的理,是吧?现象和本质的理,多了,这方面的理,目的和手段的理......你们手头掌握这么多理,考前我觉得梳理梳理,把它梳成辫子。到考场上,讲这个事的时候,我要说个什么理,讲那个事的时候我要讲个什么理,哪几种理可以用上。好了,你用上了不是很好吗?因为这个例子我觉得不需要多举,所以我概括地说一说。我建议你们一定要在高考之前,把自己掌握的理梳梳辫子,考试的时候你就能够自觉地用上。当然考前也可以多做一点这方面的训练,这样子考场上绝对应对自如了,我认为大家是不是在这方面多做点工作。
最后我再给大家提一个建议,考前多看一点好的作文,多看一点由老师指点的、有评语的作文,看看人家好在哪儿,而且这个看我认为是有讲究的。我想我建议你这么去看:第一步先看题目;第二步想,我要写这个我怎么写;第三步对照,看看人家这个作文是怎么写的,这是第三步;第四步分析,人家的写法比我强在什么地方,我自己刚才想的写法是不是也有比他强的,他这个写法哪些地方还可以提高,我刚才想的是不是有些地方还可以提高。最后,你再去看老师的评语去,老师怎么评的,老师说的这篇文章的优点缺点,跟你刚才对这篇文章的评价一样不一样。读好文章不要傻读,读、读、读完了算完;不行,要会读,如果多读几篇文章,像刚才讲的我那几个步骤你用上,我相信在高考之前,尽管只有三个月了,你的水平还能提高一步。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