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曾因育儿想自杀再成功的父母在孩子面前也曾无计可施

唔哩头条
2024-09-21 · 专注提供新鲜的综合新闻资讯
唔哩头条
向TA提问
展开全部
朱自清,知名散文家,以其作品《荷塘月色》和《背影》广受欢迎。在《背影》中,他描绘了一位充满慈爱的父亲形象,但鲜为人知的是,他在年轻父亲的角色中曾感到极度困扰,甚至因育儿之苦,向朋友表达过想要自杀的念头。
19岁结婚,21岁迎来了长子朱迈先(小名阿九),23岁又有女儿朱采芷(小名阿莱)的诞生。朱自清那时正忙于文学创作和教书育人,孩子们的啼哭和吵闹对他而言,虽夹杂着甜蜜,却也成了负担。例如,朱迈先两岁半时,特别爱哭,又害怕陌生人,一旦母亲不在或家中来客,他便会放声大哭。朱自清为了不影响客人或邻居,甚至曾将妻子骗出门,然后对孩子实施体罚。
另一次,女儿朱采芷在台州,周岁生日刚过,因纠缠母亲而惹恼了朱自清,他将她按在墙角,直至她哭泣了三四分钟,结果她因此病了好几天。妻子武仲谦形容那时感到非常心寒,朱自清自己也深感痛苦,认为孩子众多是一种折磨。在这种压力下,他在给叶圣陶的信中提到孩子们时说:“想到孩子们的折磨,自己觉得实在无可奈何,有时竟觉得还是自杀的好。”
然而,到了1928年,在清华园写《儿女》时,朱自清回顾这些对孩子们的粗暴行为,心中充满了愧疚,他自认为从前是个不成材的父亲。他反思,孩子的调皮可能源于他的抚养方式不当,年轻时只是一味责备孩子,让他们为成人的责任买单。作为一个中年父亲,他意识到:“让孩子替自己负起责任来,却未免是可耻残酷的。”
《背影》这篇散文,不仅是朱自清对父亲的怀念与赞美,更是他与父亲关系的一种和解,是对过去种种的一种释怀。他的父亲朱鸿钧,曾是读书人,做过“烟酒公卖局长”,后因私生活问题被免职。1917年,朱自清在上大学,父亲因经济问题依赖朱自清,甚至未经允许取走他的工资,导致朱自清决定离开扬州。1921年,他将家人接到杭州,而父亲因儿子的独立而愤怒,宣布断绝关系。1922年,朱自清试图和解,但父亲拒绝相见。
在1925年发表的《背影》中,朱自清没有指责父亲,反而强调了父亲的关怀和细心。据说父亲读到这篇文章后,感动得老泪纵横。通过这篇文章,父子关系得到了某种程度的修复。
朱自清对育儿方式的反思开始于中年,而在原生家庭中,长辈的反思和愧疚常常是和解的开始。尽管父亲可能没有反思的能力,朱自清在回忆父亲时,选择强调父亲的关爱而非缺点,这种积极的视角不仅促进了与父亲的关系和解,也帮助他自己的心灵从家庭关系的纠葛中解脱出来。
育儿之路并无绝对的成功,也没有天生就懂得如何成为儿女的父母。父母的反思和愧疚常常能够赢得儿女的理解。作为儿女,从积极的角度看待过去的关系,不仅是为了宽恕长辈,更是为了自身的心理健康。积极心理学强调,我们如何选择看待人生的角度,因为这决定了我们看到的世界。
--------------
欢迎关注【五花马积极心理】
愿积极心理学带你活出丰盈蓬勃的人生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