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一个主板的好坏,可以从品牌、做工、价格三个方面观察,具体分析如下:
1、从品牌来看
一线的品牌有:微星、华硕、技嘉,这些一般都没问题,质量较好,但要注意看是否是代工厂的产品;接下来是七彩虹、双敏、萨巴达克这类,性价比较高,价格实惠,但是总体性能一般。
2、从做工上看,可以分为一下几个模块:
(1)PCB是印刷电路板的简称,由于它是采用印刷技术进行电路走向设计,电路用绝缘层一层一层的隔开来,普遍用于比较精密的电路设计。
早期的一些主板是四层PCB,现在则为六层或是八层,而在显卡或内存的PCB甚至可以达到十二层。也并不是说PCB印刷层多越多越好,PCB的层数越多意味着工序越复杂,对设计者的布线功底要求也越高。PCB的印刷层数只能做为一个参考,并不起主导作用。
(2)插件,拿到一片主板首先看到的是各种各样的插槽、接口,这些插槽被俗称为插件。看主板的外置接口是否丰富。主板的外置接口可以为电脑提供更好的扩展性,选购主板的时候建议主要参看USB接口的个数,视频接口,内存插槽,显卡插槽,网络接口,音频接口等。
世界一流主板厂商像Intel、ASUS等大厂很多时候都会使用富士康(Foxconn)做的插件,从PCI插槽、鼠标键盘接口到CPU底座都会有Foxconn的标致在上面。富士康也是好的插件的代名词。
(3)看供电系统,电感和Mosfet管,这个要数一下主板上的电感有多少个,现在大多使用铁素体电感,因此也很容易数的。
我们常说的主板有四相、六相供电实际上指的就是CPU周围电感所能提供电源的相数。主板的供电相数可以通过数CPU周围电感的数目得出,有些高端的华硕或是技嘉主板甚至采用了32相供电。采用多相供电的好处就是每一相供电线路的负载都很均衡,CPU在更稳定的电压与电流下工作,计算机性能就越稳定。以前的电感是完全开放式,也就是立在主板表面一个磁环上缠绕着线圈的东西。
而现在的电感则是全封闭,做的像个立方体一样在主板上,相比之前的开方式电感,全封闭的电源具有发热小,效率高等优点。现在不少主板上出现了陶瓷电感和烤漆电感。Mosfet管长的有点像三极管,一般分布在电感附近。通常一个电感对应两个或三个Mosftp管,当然对应的越多就越好。
当然你要考虑进去有些主板是带有内存控制器的,因此内存控制器会需要一个单独的供电。每个供电铁素体电感都会有MOS管和电容搭配,看MOS管的数量有多少,看电容是全固态还是液态的。这些都是做工好坏的差异。
(4)电容是主板最容易偷工减料的地方。电容起到保证电压及电流的移动作用,过虑掉不利的杂波,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高端的主板电容通常全部采用固态电容,低端的则部分采用固态电容。
液态电容用过一段时间就会失效,具体表现为发鼓,而固态电容则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固态电容又分为好多种,以日本产的电容最为出名。一般的固态电容寿命长、耐高温,能在100度的温度下工作50余年,稳定性自然不用多说。
(5)插件排列整齐,走线细而不乱是大厂的一贯作风。当拿到一款主板,如果看到的是电容或电感排列杂乱,布线没有头绪就不用指望是什么好主板了。
(6)使用芯片,芯片组以VIA(威盛)、SIS(矽统)的比较差。PCB的颜色并不重要,要知道作为常年不关机的服务器主板,几乎是清一色的绿色PCB,它的稳定性就足以说明一切。
然而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服务器主板的PCB所用的芯片却是最好的,网卡的芯片用的最多的是Intel、Broadcom、3com,没有最常见的Realtek。显示芯片通常是ATI,虽然集成,但并不由北桥控制,它集成的是一个独立的显示芯片,在桌面电脑的主板中这种方式的集成芯片极为罕见。
目前桌面常见的芯片组有三家,INTEL自家就产芯片组,比如P43,P45,X58之类。然后是AMD(ATI)770,790,这类。还有NVIDIA的芯片组。NVIDIA的芯片组大多集成了了显卡,并支持SLI,对两家的CPU各有支持。
(7)观察扩展槽插卡方法是先仔细观察槽孔的弹簧片的位置形状,再把板卡插入槽中后拔出,观察现在槽孔内的弹簧片位置形状是否与原来相同,若有较大偏差,则说明该插槽的弹簧片弹性不好,质量较差。
(8)看散热系统,散热系统一般不宜过于庞大,一体式最好。MOS管附近和南北桥芯片(P55无北桥)上最好有散热。
(9)看硬件接口支持,包括PCI-E口,S-ATA口,磁盘RAID阵列,内存口,CPU接口。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比如技嘉现在有款P55A-UD3R的主板就主持USB3.0接口,这对以后的升级也会很有帮助。
扩展资料:
芯片组成
芯片组(Chipset)是主板的核心组成部分,几乎决定了这块主板的功能,进而影响到整个 电脑系统性能的发挥。按照在主板上的排列位置的不同,通常分为 北桥芯片和 南桥芯片。北桥芯片提供对 CPU的类型和主频、内存的类型和最大容量、 ISA/ PCI/ AGP插槽、 ECC纠错等支持。南桥芯片则提供对 KBC(键盘控制器)、 RTC(实时时钟控制器)、USB( 通用串行总线)、Ultra DMA/33(66)EIDE数据传输方式和 ACPI(高级能源管理)等的支持。其中北桥芯片起着主导性的作用,也称为主桥(Host Bridge)。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主板
1、首先看主板插槽
主板最容易偷工减料的地方莫过于主板上的插槽(如内存插槽、PCI插槽等),因这部分是很多人不了解和注意到的盲区。
一款做工优秀的主板是不会在这方面偷工减料的,它们往往使用FOXCONN(富士康)、AMP(安普)、LOTES等品牌的插槽。
如下图的铭瑄A85FU3 Pro采用的是FOXCONN(富士康)底座。
而劣质主板为了节省成本,往往会使用杂牌或假冒的名牌插槽。杂牌与劣质插槽的主要问题在于插槽里面的弹簧片弹性不足、触点镀金层太薄、抗氧化能力差等,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和多次插拨后,会有明显耗损。
这类主板用户在使用初期不会有什么问题,但在使用一年半载后小问题就会开始出现。
2、然后看插槽旁的滤波电路
一款主板是否偷工减料,还可以通过主板的PCI-E和PCI插槽旁的滤波电路用料上看出来,一些低价劣质主板在PCI-E、PCI插槽附近的滤波电容是能省则省。
原因在于目前主板的整合度非常高,声卡、网卡都己经整合到主板上,需要用到这些插槽的几率非常低,厂商即使在这些滤波电路上偷工减料也不易被发觉。
如果你只是一个普通用户,那么你对于上面所说的插槽旁的滤波电路并不会太在意,因为你有可能永远都不会用到这些插槽。
但下面要说的却是你绝不能忽视的,那就是主板扩展芯片的滤波电路。平时我们在使用的时候有时候网络传输速度奇慢,就有可能是因为网卡芯片的滤波电路偷工减料造成的。
3、最后看自恢复保险丝
下面要说的是更加重要的主板自保护元件,主要是指主板上一颗颗很小的自恢复保险丝,主要集中在USB接口和I/O接口旁,
外设在插拨时有可能会产生较强的瞬间电流、如果没有保护电路,小则击穿电容,后果严重的有可能让相关芯片直接报废,而自恢复保险丝就是为了防止这种事情的发生。
总结:
总之,在主板硬件里低价并不就等同于劣质。产品的好坏还需要看整体的设计用料。入门级产品中主板质量差距明显,用户需要仔细挑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主板
解析如下:
1、观察主板电池
电池是为保持CMOS数据和时钟的运转而设的。电池没电就不能保持CMOS数据。选购时,要留心观察电池是否生锈、漏液。若生锈漏液,可能会导致整块主板因腐蚀而报废。
2、观察扩展槽插卡
方法是先仔细观察槽孔的弹簧片的位置形状,再把板卡插入槽中后拔出,观察现在槽孔内的弹簧片位置形状是否与原来相同,若有较大偏差,则说明该插槽的弹簧片弹性不好,质量较差。
3、看主板的外置接口是否丰富。
主板的外置接口可以为电脑提供更好的扩展性,选购主板的时候建议主要参看USB接口的个数,视频接口,内存插槽,显卡插槽,网络接口,音频接口等等。
扩展资料
主板结构:
主板结构分为AT、Baby-AT、ATX、Micro ATX、LPX、NLX、Flex ATX、EATX、WATX以及BTX等结构。其中,AT和Baby-AT是多年前的老主板结构,已经淘汰;而LPX、NLX、Flex ATX则是ATX的变种,多见于国外的品牌机,国内尚不多见;EATX和WATX则多用于服务器/工作站主板;ATX是市场上最常见的主板结构,扩展插槽较多,PCI插槽数量在4-6个,大多数主板都采用此结构;Micro ATX又称Mini ATX,是ATX结构的简化版,就是常说的“小板”,扩展插槽较少,PCI插槽数量在3个或3个以下,多用于品牌机并配备小型机箱;而BTX则是英特尔制定的最新一代主板结构,但尚未流行便被放弃,继续使用ATX。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主板
看一个主板的好坏,可以从品牌、做工、价格三个方面观察,具体分析如下:
1、从品牌来看
一线的品牌有:微星、华硕、技嘉,这些一般都没问题,质量较好,但要注意看是否是代工厂的产品;接下来是七彩虹、双敏、萨巴达克这类,性价比较高,价格实惠,但是总体性能一般。
2、从做工上看,可以分为一下几个模块:
(1)、PCB是印刷电路板的简称,由于它是采用印刷技术进行电路走向设计,电路用绝缘层一层一层的隔开来,普遍用于比较精密的电路设计。
早期的一些主板是四层PCB,现在则为六层或是八层,而在显卡或内存的PCB甚至可以达到十二层。也并不是说PCB印刷层多越多越好,PCB的层数越多意味着工序越复杂,对设计者的布线功底要求也越高。PCB的印刷层数只能做为一个参考,并不起主导作用。
(2)、插件,拿到一片主板首先看到的是各种各样的插槽、接口,这些插槽被俗称为插件。看主板的外置接口是否丰富。主板的外置接口可以为电脑提供更好的扩展性,选购主板的时候建议主要参看USB接口的个数,视频接口,内存插槽,显卡插槽,网络接口,音频接口等。
世界一流主板厂商像Intel、ASUS等大厂很多时候都会使用富士康(Foxconn)做的插件,从PCI插槽、鼠标键盘接口到CPU底座都会有Foxconn的标致在上面。富士康也是好的插件的代名词。
(3)、看供电系统,电感和Mosfet管,这个要数一下主板上的电感有多少个,现在大多使用铁素体电感,因此也很容易数的。
我们常说的主板有四相、六相供电实际上指的就是CPU周围电感所能提供电源的相数。主板的供电相数可以通过数CPU周围电感的数目得出,有些高端的华硕或是技嘉主板甚至采用了32相供电。采用多相供电的好处就是每一相供电线路的负载都很均衡,CPU在更稳定的电压与电流下工作,计算机性能就越稳定。以前的电感是完全开放式,也就是立在主板表面一个磁环上缠绕着线圈的东西。
而现在的电感则是全封闭,做的像个立方体一样在主板上,相比之前的开方式电感,全封闭的电源具有发热小,效率高等优点。现在不少主板上出现了陶瓷电感和烤漆电感。Mosfet管长的有点像三极管,一般分布在电感附近。通常一个电感对应两个或三个Mosftp管,当然对应的越多就越好。
当然你要考虑进去有些主板是带有内存控制器的,因此内存控制器会需要一个单独的供电。每个供电铁素体电感都会有MOS管和电容搭配,看MOS管的数量有多少,看电容是全固态还是液态的。这些都是做工好坏的差异。
(4)、电容是主板最容易偷工减料的地方。电容起到保证电压及电流的移动作用,过虑掉不利的杂波,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高端的主板电容通常全部采用固态电容,低端的则部分采用固态电容。
液态电容用过一段时间就会失效,具体表现为发鼓,而固态电容则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固态电容又分为好多种,以日本产的电容最为出名。一般的固态电容寿命长、耐高温,能在100度的温度下工作50余年,稳定性自然不用多说。
(5)、插件排列整齐,走线细而不乱是大厂的一贯作风。当拿到一款主板,如果看到的是电容或电感排列杂乱,布线没有头绪就不用指望是什么好主板了。
(6)、使用芯片,芯片组以VIA(威盛)、SIS(矽统)的比较差。PCB的颜色并不重要,要知道作为常年不关机的服务器主板,几乎是清一色的绿色PCB,它的稳定性就足以说明一切。
然而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服务器主板的PCB所用的芯片却是最好的,网卡的芯片用的最多的是Intel、Broadcom、3com,没有最常见的Realtek。显示芯片通常是ATI,虽然集成,但并不由北桥控制,它集成的是一个独立的显示芯片,在桌面电脑的主板中这种方式的集成芯片极为罕见。
目前桌面常见的芯片组有三家,INTEL自家就产芯片组,比如P43,P45,X58之类。然后是AMD(ATI)770,790,这类。还有NVIDIA的芯片组。NVIDIA的芯片组大多集成了了显卡,并支持SLI,对两家的CPU各有支持。
(7)、观察扩展槽插卡方法是先仔细观察槽孔的弹簧片的位置形状,再把板卡插入槽中后拔出,观察现在槽孔内的弹簧片位置形状是否与原来相同,若有较大偏差,则说明该插槽的弹簧片弹性不好,质量较差。
(8)、看散热系统,散热系统一般不宜过于庞大,一体式最好。MOS管附近和南北桥芯片(P55无北桥)上最好有散热。
(9)、看硬件接口支持,包括PCI-E口,S-ATA口,磁盘RAID阵列,内存口,CPU接口。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比如技嘉现在有款P55A-UD3R的主板就主持USB3.0接口,这对以后的升级也会很有帮助。
扩展资料:
主板(英语:Motherboard,Mainboard,简称Mobo),又称主机板、系统板、逻辑板、母板、底板等,是构成复杂电子系统例如电子计算机的中心或者主电路板。
典型的主板能提供一系列接合点,供处理器、显卡、声效卡、硬盘、存储器、对外设备等设备接合。它们通常直接插入有关插槽,或用线路连接。
主板上最重要的构成组件是芯片组(Chipset)。而芯片组通常由北桥和南桥组成,也有些以单片机设计,增强其性能。这些芯片组为主板提供一个通用平台供不同设备连接,控制不同设备的沟通。它亦包含对不同扩充插槽的支持,例如处理器、PCI、ISA、AGP,和PCI Express。
芯片组亦为主板提供额外功能,例如集成显核,集成声效卡(也称内置显核和内置声卡)。一些高价主板也集成红外通讯技术、蓝牙和802.11(Wi-Fi)等功能。
在电路板下面,是4层有致的电路布线;在上面,则为分工明确的各个部件:插槽、芯片、电阻、电容等。当主机加电时,电流会在瞬间通过CPU、南北桥芯片、内存插槽、AGP插槽、PCI插槽、IDE接口以及主板边缘的串口、并口、PS/2接口等。随后,主板会根据BIOS(基本输入输出系统)来识别硬件,并进入操作系统发挥出支撑系统平台工作的功能。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主板)
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判断:
1、主板PCB板
早期的一些主板是四层PCB,现在则为六层或是八层,而在显卡或内存的PCB甚至可以达到十二层。也并不是说PCB印刷层多越多越好,PCB的层数越多意味着工序越复杂,对设计者的布线功底要求也越高。
2、插件
世界一流主板厂商像Intel、ASUS等大厂很多时候都会使用富士康(Foxconn)做的插件,从PCI插槽、鼠标键盘接口到CPU底座都会有Foxconn的标致在上面。富士康也是好的插件的代名词。
3、电感和Mosfet管
主板的供电相数可以通过数CPU周围电感的数目得出,有些高端的华硕或是技嘉主板甚至采用了32相供电。
采用多相供电的好处就是每一相供电线路的负载都很均衡,CPU在更稳定的电压与电流下工作,计算机性能就越稳定。以前的电感是完全开放式,也就是立在主板表面一个磁环上缠绕着线圈的东西。
4、电容
高端的主板电容通常全部采用固态电容,低端的则部分采用固态电容。液态电容用过一段时间就会失效,具体表现为发鼓,而固态电容则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5、走线
插件排列整齐,走线细而不乱是大厂的一贯作风。当拿到一款主板,如果看到的是电容或电感排列杂乱,布线没有头绪就不用指望是什么好主板了。
6、使用芯片。芯片组以VIA(威盛)、SIS(矽统)的比较差。PCB的颜色并不重要,要知道作为常年不关机的服务器主板,几乎是清一色的绿色PCB,它的稳定性就足以说明一切。
拓展资料:
在PC刚起步时代,主板技术落后,集成度远没有现在这么高,许多功能需要配上相应的扩展卡才能实现,如网卡、显卡、声卡等。
这时候,拥有更多扩展插槽的ATX大板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最受大众青睐的产品,而与之相反,扩展性不强的MATX和MINI-ITX等小型主板,就难免成了姥娘不亲、舅舅不爱的鸡肋产品。
这一印象,随着时代的发展,被一些人顽强地继承了下来,并进而发生扭曲,最终演变成了小板性能不如大板的谬论。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