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实例 紧急!!

详细一点,要文章2个以上... 详细一点,要文章 2个以上 展开
 我来答
紫林公主
2010-01-05 · TA获得超过1万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418
采纳率:0%
帮助的人:317万
展开全部
  和来福在一起
  在我5岁那年,外婆家养了一只活泼可爱的小狗,取名叫“来福”。意思是希望它的到来能给我们带来福气。

  每次我去外婆家的时候,还没进大门,来福老远就会对我不停地摇尾巴,蹭我的身子,好像在说:“我好想你哟!”

  来福是外婆从路边捡来的。刚来时身上脏兮兮的,一双眼睛布满了恐惧,一见到人,就想躲起来。它肯定很饿,我想了想,立刻从背包里拿出一根火腿肠。小狗看见我手上有火腿肠,怯怯地走到我跟前,一下子就把火腿肠吃完了。从那天起,来福就开始亲近我了。我每走一步,它总是调皮地跟在我的身后,巴望我随时给它一点什么吃的。

  我和来福经常做游戏。虽然它听不懂我说的话,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交流。记得有一次我和它“捉迷藏”,我故意装作要外出的样子,来福就悄悄地跟在我身后。我快走几步,趁它不注意,闪身躲藏起来,谁知转身就被它找到了。外婆说,谁有本事能逃开狗鼻子?狗鼻子灵光哩!

  还有一次,我们玩追赶游戏,又是来福赢了。它赢后就得意地站在我前面,调皮地盯着我,耸耳朵摇尾巴,还打响鼻。我故意生气,干脆不跑了,索性席地而坐。这时,来福就回头小跑到我身边,舔我的手,咬我的衣角拉我起来。看它讨好的样子,我忍不住把它抱在怀里。

  我很喜欢和来福玩。和它在一起的日子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后来,我回城里上学,和它见面的机会逐渐减少,每次想起它,什么烦恼都没了
残剑2号
2010-01-03
知道答主
回答量:18
采纳率:0%
帮助的人:7.6万
展开全部
——《珍珠鸟》一课的启示

10月27日至29日上午在东南大学的大礼堂由东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和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共同主办了“第三届 ‘现代与经典 ’全国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笔者赶上了最后半天的活动,终于欣赏到了心仪已久的窦桂梅老师和孙双金老师的课。窦桂梅老师执教的《珍珠鸟》一课引起了听课老师的一些不同意见。原因大概出在第二教时。人给予鸟的信赖创造出了美好的境界是窦老师第一教时引导学生解读文本得出的结论。而第二教时,窦老师根据主题教学的特点,匠心独具,以“大鸟在笼里生气地叫……”和“天色入暮,它就在父母的再三呼唤声中……”两句契入,引导学生思考:鸟对于人的又是一种怎样的信赖时,学生的反应出现了与老师的预设相悖的情况,而且还不止一生,甚至有学生跟老师有一辩究竟的意味。这不由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

“主题”不是思想主题,不是知识主题,也不是写作主题,而是文化主题……(窦桂梅语)“主题教学是要从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认识课堂教学,整体构建课堂教学。简单说,它围绕一定的主题,充分重视个体经验,通过与多个文本的碰撞交融,在重过程的生成理解中,实现课程主题意义意建构的一种开放性教学。”(《窦桂梅与主题教学》)窦老师本着这样的初衷对文本进行了重构运用。她提炼的“主题”是“信赖”——人与鸟的信赖和鸟与人的信赖。这样一个文化意义上的主题并不复杂。窦老师在第二课时告诉学生,从森林里捉一只鸟并成功地运到养鸟人的手中要付出二十只的代价,即从捉到运到卖给买主的过程中,二十只的珍珠鸟只能有一只存活下来。然后她问学生:大鸟为什么在笼里生气地叫?学生回答:大鸟忘不了人类对它们的伤害;大鸟喜欢宝宝,担心小鸟受到危害,不愿它与人交往……于是窦老师又提供了欧阳修的“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等古诗,帮助学生体会鸟笼的可恶,鸟儿失去自由的可悲。可是,当窦老师问学生:如果你是作者或者你是珍珠鸟你会想到什么会怎么做时,有不少学生不同意把小鸟放归大自然。学生们的理由是:在鸟笼里不愁吃喝,又安全,外面反而有危险。老师又进一步的引导:鸟儿的翅膀是用来做什么的呢?如果你是有一双翅膀的鸟你会怎样?可是孩子仍然坚持自己的意见。窦老师最后只好说:“好了,我们不说了,说也说不清!……”

什么地方出了问题?我想问题应该出在窦老师的主题的确立上。作者给予了鸟应有的关怀和尊重获得了小珍珠鸟的信赖,所以才会出现小家伙趴在作者肩头睡熟的美好境界。可是在大珍珠鸟对人的信赖方面,窦老师想让学生明白由于人类对鸟类的伤害,已无信赖可言,所以大鸟才会生气地叫,才会再三地呼唤小鸟。窦老师想让学生明白,人类应该爱护小鸟,应该给它们以自由,给它们以合适的生存家园和幸福生活。这样鸟与人之间才会建立起一种平等的信赖关系。超越文本所选择的一些古诗用意也概在于此。

这样的主题选择恰当吗?我们不妨看看文本的价值取向。“信赖,往往可以创造出美好的境界。”人和鸟之间要和谐相处,当是文本所倡导的价值取向。正因这种和谐相处才产生了信赖,才产生出这种美好而动人的情景。文本的描写给予学生的正是这样一种暗示,它并没有“告诉”学生人类或是作者是如何的伤害珍珠鸟儿,相反的它“告诉”学生,无论是大鸟还是“小家伙”都已经对作者产生了信赖。这样的暗示,你再让学生把鸟与人的关系放到对立面去,学生就很难接受这样的反差了。从这点来看,窦老师对文本主题的选择和提炼在超越文本的同时已经在一定程度上与文本的价值取向相悖离。你在第一节课中带着学生那么细腻地学习体会人与鸟之间的信赖,学生当然就不会同意把珍珠鸟放了。因为作者并没有伤害珍珠鸟,小鸟在这儿生活得很好,要是放出去了就一定安全、自由、幸福了吗?起码在孩子的心里产生这样的想法是无可厚非的。由此我想,根据这样的课文内容,在确立教学主题时,我们是否可以不必牵涉到诸如培育学生保护环境爱护动物等等过大的文化背景呢?在提倡对文本的多元解读时,我们要尊重文本的价值取向;那么在进行主题教学时我们是否也该尊重文本的价值取向呢?因为主题教学的主题是文化意义上的,所以主题的内涵比价值取向更丰厚,它可以超越文本的价值取向,比如窦老师对《晏子使楚》的主题确立,但是这种超越应以文本的价值取向为基础,而不能相悖,否则学生就可能陷入文本的价值取向和教师确立的主题之间的巨大反差中而茫无所从。这恐怕是窦桂梅老师《珍珠鸟》一课给我最深的启示

参考资料: 百度知道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