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谈骨气》 吴晗 1961年
初中语文初三第二册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战国时代的孟子,有几句很好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所谓大丈夫。大丈夫的这种种行为,表现出了英雄气概,我们今天就叫做有骨气。
我国经过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漫长时期,每个时代都有很多这样有骨气的人,我们就是这些有骨气的人的子孙,我们是有着优良革命传统的民族。
当然,社会不同,阶级不同,骨气的具体含义也不同。这一点必须认识清楚。但是,就坚定不移地为当时的进步事业服务这一原则来说,我们祖先的许多有骨气的动人事迹,还有它积极的教育意义,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南宋末年,首都临安被元军攻入,丞相文天祥组织武装力量坚决抵抗,失败被俘后,元朝劝他投降,他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就看怎样死法,是屈辱而死呢,还是为民族利益而死?他选取了后者,要把这片忠心纪录在历史上。文天祥被拘囚在北京一个阴湿的地牢里,受尽了折磨,元朝多次派人劝他,只要投降,便可以做大官,但他坚决拒绝,终于在公元1282年被杀害了。
孟子说的几句话,在文天祥身上都表现出来了。他写的有名的《正气歌》,歌颂了古代有骨气的人的英雄气概,并且以自己的生命来抗拒压迫,号召人民继续起来反抗。
另一个故事是古代有一个穷人,饿得快死了,有人丢给他一碗饭,说:“嗟,来食!”(喂,来吃!)饿人拒绝了“嗟来”的施舍,不吃这碗饭,后来就饿死了。不食嗟来之食这个故事很有名,传说了千百年,也是有积极意义的。那人摆着一副慈善家的面孔,吆喝一声“喂,来吃!”这个味道是不好受的。吃了这碗饭,第二步怎样呢?显然,他不会白白施舍,吃他的饭就要替他办事。那位穷人是有骨气的:看你那副脸孔、那个神气,宁可饿死,也不吃你的饭。
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中国人民的骨气。
还有个例子。民主战士闻一多是在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枪杀的。在这之前,朋友们得到要暗杀他的消息,劝告他暂时隐蔽,他毫不在乎,照常工作,而且更加努力。明知敌人要杀他,在被害前几分钟还大声疾呼,痛斥国民党特务,指出他们的日子不会很长久了,人民民主一定得到胜利。毛主席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高度赞扬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孟子的这些话,虽然是在2000多年以前说的,但直到现在,还有它积极的意义。当然我们无产阶级有自己的英雄气概,有自己的骨气,这就是决不向任何困难低头,压不扁,折不弯,顶得住,吓不倒,为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建设的胜利,我们一定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奋勇前进。
这篇课文写于我国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的六十年代初期。
为了鼓励全国人民战胜困难,奋发图强,勇敢前进,著名的历史学家及文学家吴晗同志饱含爱国主义热情,带着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民族正义感,写下了这篇谈论“骨气”的好文章。
文章以中国古代大思想家孟子的至理名言为纲,以三个典型史实为论据,分别明确阐释了什么叫做“有骨气”,怎样做方可称之为“有骨气”,进而充分论证了中心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我们不但有做人的骨气,而且有民族的骨气,正是这种优良的民族传统精神,英雄的气概,使得我们曾经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提出课文的中心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第1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这句话起了三个作用。第一,使中心论点明确,突出,一目了然。第二,开篇点题。第三,限定了本文议论“骨气”的范畴——只谈“我们中国人”的“骨气”。“我们”二字带有一种亲切感和民族自豪感。
第2段谈什么叫做“有骨气”。
“骨气”是一个很抽象的名词,指一种刚强不屈的气概。而什么叫做“有骨气”,就似乎很难以一言而蔽之来阐述清楚了。作者因此并不单刀直入地去做一些牵强附会的解释,而是巧妙地采用了大思想家孟子的“几句很好的话”,先从谈论何谓“大丈夫”入手,逐步说明什么叫做“有骨气”。所谓“大丈夫”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继而再用这三种大丈夫的英雄气概为“有骨气”做出精辟的诠注。这一笔又恰到好处地点明了本文命题的意义之所在,为下文进一步从不同角度全面展开论证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孟子的这三句话可以看作是全篇的“纲”,它贯穿于文章的始终,使三个论据显得十分有力,论证的条理清晰可辨,因而令人信服地阐明了中心论点。
第3段,作者纵观中华民族的漫长历史,点明“我们是有着优良革命传统的民族”,把“有骨气”上升到民族传统精神的高度来议论,使中心论点具有不可辩驳、锐不可当的气势。
综上所述,开头第一部分紧扣文题,理清概念,蓄足气势,为下文展开论证做了必要而又充足的准备。
第二部分(第4—9段)作者选用三个典型事例,通过摆事实的方法,从不同角度证明中心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第4段是一个过渡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这段虽小,却能充分体现出作者的写作态度十分严谨,一丝不苟。论证的语言非常周密恰当,既把握住了论点的准确性,又把握住了使用论据的原则性。
第5段至第9段是全文的重点部分。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入手,以三个有骨气的人的典型事例为论据,采用叙述与议论相结合的方法,充分证明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个中心论点。
第一个论据(第5—6段);作者选用了南宋名将文天祥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一个民族英雄的典型事例。
第5段用的是夹叙夹议的写作方法。
先简叙事实:在元军破城攻入的危急关头,南宋丞相文天祥率众坚决抵抗;不幸战败被俘,文天祥大义凛然,忠贞不贰,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对待敌人的劝降。一个民族英雄的形象跃然纸上。
诗句后,作者紧接引发了关于“人总是要死的,就看怎样死法”的议论,自问自答。这是作者对人生价值的阐释,是对文天祥“丹心一片,永垂青史”的赞颂,是对读者的启发和引导。由于作者及时穿插了议论,并恰当地运用了设问句式,使文章的语言论辩性很强,极富说服力。
最后讲述了故事的结局:文天祥在阴湿的地牢里,受尽折磨,坚决拒绝高官厚禄的收买,慷慨就义。
这一段语言平实、简洁,语气沉稳,语意直白,感情充沛,观点鲜明,论证有力。
第6段是对第5段的概括、补充和小结。
第1句是这样写的:“孟子说的几句话,在文天祥身上都表现出来了”。这就明确地表达了作者的本意;文天祥不仅“富贵不淫”,而且“贫贱不移,威武不屈,”是集大丈夫气概于一身的英雄典范。
第2句不仅补充介绍了文天祥的另一首名诗《正气歌》,并且再次赞颂了文天祥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首反抗压迫,英勇斗争的《正气歌》,再一次证明文天祥是一位“值得我们学习的”有骨气的民族英雄。
这样写不但丰富和加强了第一个论据,使论证更加完整、充分,而且使文章结构十分严谨,前后呼应。
第一个论据可看作是三个论据中的主要论据,是重点部分的重点。
第二个论据(第7—8段)作者选用了一个流传千百年的故事,一个穷人“贫贱不能移”的典型事例。
先简述故事的梗概:中国古代一个穷人宁愿饿死也决不吃嗟来之食。
然后予以论证。论证过程分三步完成。首先,稍加评论:这则故事“很有名,传说了千百年,也是有积极意义的”,接着进行分析:为什么那位穷人不肯吃嗟来之食?第一,看别人的脸色吃舍来的饭,“这个味道是不好受的”。第二,“吃他的饭就要替他办事”。最后阐明观点:“那位穷人是有骨气的”。
为了突出和强化中心论点,作者又单独成段,添上一笔:“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中国人民的骨气”。直截了当地用事实支持中心论点,论证有力,观点鲜明,说理性强。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这句话具有双关语的语言特色。从字面上看,“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那个古代中国人的骨气。从内涵来理解,是赞颂了六十年代初期,面对严重的经济困难,中国人民决不向超级大国低头的英雄气概。
作者的观点不仅在当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即使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仍然具有不可低估的教育意义。
第三个论据(第9段)作者引述了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民主战士闻一多先生的事迹,一个“威武不能屈”的典型实例。
需要注意的是,这段用作论据的内容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事实论据——闻一多的动人事迹;另一部分是理论依据——毛泽东同志的评论。而作者的评论只有段末最后一句话。
这段的论证采用了先叙后议,以叙为主的方法。在叙述中又用了倒叙的顺序。
先叙结果:“民主战士闻一多是在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枪杀的”。
再叙面对国民党的暗杀,面对死亡时闻一多的英雄气概:“毫不在乎,照常工作,而且更加努力”,“大声疾呼,痛斥国民党特务,”坚信“人民民主一定得到胜利”。
这样安排材料的顺序,可以使论据本身说服力更强,文章更具感染力。
叙述事实之后,作者直接引用毛泽东主席的论述作为依据:“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在议论文中,恰当地引用领袖的言论来证明论点,往往可以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综上所述,纵观第二部分,作者从不同的角度选用的三个证据包容了中华民族从古到今各个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三个人物形象代表了从士大夫阶层的平民百姓,从古代文官武将到现代知识分子各种不同类型的典型;三个论据分别围绕孟子说的三个方面阐述了论点。他们都是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做到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表现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英雄气概,充分证明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中心论点。
第三部分(第10段)总结全文,重申中心论点,表明坚定的信念。
这段结尾部分总共有两句话。
第1句话再次重复强调孟子两千多年前的这些话,至今“还有它积极的意义”,提倡“古为今用”。这句话既是总结性的,又分别与前文一一照应,贯彻始终,使全篇结构严谨,一脉相承。
第2句从现实出发,阐明什么是我们无产阶级的英雄气概,无产阶级的骨气:“这就是决不向任何困难低头”。结尾句表明信念:“为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建设的胜利,我们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奋勇前进!”
结尾部分体现了作者的写作宗旨:以“古为今用”的态度,学习前辈的英雄气概,宏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以无产阶级大无畏的斗争勇气,战胜一切困难,推动时代车轮奋勇前进!
本文观点鲜明,论据典型;语言朴实,通俗易懂;真切感人;叙议结合,论证周密;前后照应,结构严谨,不愧为一篇优秀的说理短文
初中语文初三第二册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战国时代的孟子,有几句很好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所谓大丈夫。大丈夫的这种种行为,表现出了英雄气概,我们今天就叫做有骨气。
我国经过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漫长时期,每个时代都有很多这样有骨气的人,我们就是这些有骨气的人的子孙,我们是有着优良革命传统的民族。
当然,社会不同,阶级不同,骨气的具体含义也不同。这一点必须认识清楚。但是,就坚定不移地为当时的进步事业服务这一原则来说,我们祖先的许多有骨气的动人事迹,还有它积极的教育意义,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南宋末年,首都临安被元军攻入,丞相文天祥组织武装力量坚决抵抗,失败被俘后,元朝劝他投降,他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就看怎样死法,是屈辱而死呢,还是为民族利益而死?他选取了后者,要把这片忠心纪录在历史上。文天祥被拘囚在北京一个阴湿的地牢里,受尽了折磨,元朝多次派人劝他,只要投降,便可以做大官,但他坚决拒绝,终于在公元1282年被杀害了。
孟子说的几句话,在文天祥身上都表现出来了。他写的有名的《正气歌》,歌颂了古代有骨气的人的英雄气概,并且以自己的生命来抗拒压迫,号召人民继续起来反抗。
另一个故事是古代有一个穷人,饿得快死了,有人丢给他一碗饭,说:“嗟,来食!”(喂,来吃!)饿人拒绝了“嗟来”的施舍,不吃这碗饭,后来就饿死了。不食嗟来之食这个故事很有名,传说了千百年,也是有积极意义的。那人摆着一副慈善家的面孔,吆喝一声“喂,来吃!”这个味道是不好受的。吃了这碗饭,第二步怎样呢?显然,他不会白白施舍,吃他的饭就要替他办事。那位穷人是有骨气的:看你那副脸孔、那个神气,宁可饿死,也不吃你的饭。
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中国人民的骨气。
还有个例子。民主战士闻一多是在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枪杀的。在这之前,朋友们得到要暗杀他的消息,劝告他暂时隐蔽,他毫不在乎,照常工作,而且更加努力。明知敌人要杀他,在被害前几分钟还大声疾呼,痛斥国民党特务,指出他们的日子不会很长久了,人民民主一定得到胜利。毛主席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高度赞扬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孟子的这些话,虽然是在2000多年以前说的,但直到现在,还有它积极的意义。当然我们无产阶级有自己的英雄气概,有自己的骨气,这就是决不向任何困难低头,压不扁,折不弯,顶得住,吓不倒,为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建设的胜利,我们一定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奋勇前进。
这篇课文写于我国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的六十年代初期。
为了鼓励全国人民战胜困难,奋发图强,勇敢前进,著名的历史学家及文学家吴晗同志饱含爱国主义热情,带着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民族正义感,写下了这篇谈论“骨气”的好文章。
文章以中国古代大思想家孟子的至理名言为纲,以三个典型史实为论据,分别明确阐释了什么叫做“有骨气”,怎样做方可称之为“有骨气”,进而充分论证了中心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我们不但有做人的骨气,而且有民族的骨气,正是这种优良的民族传统精神,英雄的气概,使得我们曾经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提出课文的中心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第1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这句话起了三个作用。第一,使中心论点明确,突出,一目了然。第二,开篇点题。第三,限定了本文议论“骨气”的范畴——只谈“我们中国人”的“骨气”。“我们”二字带有一种亲切感和民族自豪感。
第2段谈什么叫做“有骨气”。
“骨气”是一个很抽象的名词,指一种刚强不屈的气概。而什么叫做“有骨气”,就似乎很难以一言而蔽之来阐述清楚了。作者因此并不单刀直入地去做一些牵强附会的解释,而是巧妙地采用了大思想家孟子的“几句很好的话”,先从谈论何谓“大丈夫”入手,逐步说明什么叫做“有骨气”。所谓“大丈夫”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继而再用这三种大丈夫的英雄气概为“有骨气”做出精辟的诠注。这一笔又恰到好处地点明了本文命题的意义之所在,为下文进一步从不同角度全面展开论证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孟子的这三句话可以看作是全篇的“纲”,它贯穿于文章的始终,使三个论据显得十分有力,论证的条理清晰可辨,因而令人信服地阐明了中心论点。
第3段,作者纵观中华民族的漫长历史,点明“我们是有着优良革命传统的民族”,把“有骨气”上升到民族传统精神的高度来议论,使中心论点具有不可辩驳、锐不可当的气势。
综上所述,开头第一部分紧扣文题,理清概念,蓄足气势,为下文展开论证做了必要而又充足的准备。
第二部分(第4—9段)作者选用三个典型事例,通过摆事实的方法,从不同角度证明中心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第4段是一个过渡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这段虽小,却能充分体现出作者的写作态度十分严谨,一丝不苟。论证的语言非常周密恰当,既把握住了论点的准确性,又把握住了使用论据的原则性。
第5段至第9段是全文的重点部分。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入手,以三个有骨气的人的典型事例为论据,采用叙述与议论相结合的方法,充分证明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个中心论点。
第一个论据(第5—6段);作者选用了南宋名将文天祥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一个民族英雄的典型事例。
第5段用的是夹叙夹议的写作方法。
先简叙事实:在元军破城攻入的危急关头,南宋丞相文天祥率众坚决抵抗;不幸战败被俘,文天祥大义凛然,忠贞不贰,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对待敌人的劝降。一个民族英雄的形象跃然纸上。
诗句后,作者紧接引发了关于“人总是要死的,就看怎样死法”的议论,自问自答。这是作者对人生价值的阐释,是对文天祥“丹心一片,永垂青史”的赞颂,是对读者的启发和引导。由于作者及时穿插了议论,并恰当地运用了设问句式,使文章的语言论辩性很强,极富说服力。
最后讲述了故事的结局:文天祥在阴湿的地牢里,受尽折磨,坚决拒绝高官厚禄的收买,慷慨就义。
这一段语言平实、简洁,语气沉稳,语意直白,感情充沛,观点鲜明,论证有力。
第6段是对第5段的概括、补充和小结。
第1句是这样写的:“孟子说的几句话,在文天祥身上都表现出来了”。这就明确地表达了作者的本意;文天祥不仅“富贵不淫”,而且“贫贱不移,威武不屈,”是集大丈夫气概于一身的英雄典范。
第2句不仅补充介绍了文天祥的另一首名诗《正气歌》,并且再次赞颂了文天祥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首反抗压迫,英勇斗争的《正气歌》,再一次证明文天祥是一位“值得我们学习的”有骨气的民族英雄。
这样写不但丰富和加强了第一个论据,使论证更加完整、充分,而且使文章结构十分严谨,前后呼应。
第一个论据可看作是三个论据中的主要论据,是重点部分的重点。
第二个论据(第7—8段)作者选用了一个流传千百年的故事,一个穷人“贫贱不能移”的典型事例。
先简述故事的梗概:中国古代一个穷人宁愿饿死也决不吃嗟来之食。
然后予以论证。论证过程分三步完成。首先,稍加评论:这则故事“很有名,传说了千百年,也是有积极意义的”,接着进行分析:为什么那位穷人不肯吃嗟来之食?第一,看别人的脸色吃舍来的饭,“这个味道是不好受的”。第二,“吃他的饭就要替他办事”。最后阐明观点:“那位穷人是有骨气的”。
为了突出和强化中心论点,作者又单独成段,添上一笔:“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中国人民的骨气”。直截了当地用事实支持中心论点,论证有力,观点鲜明,说理性强。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这句话具有双关语的语言特色。从字面上看,“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那个古代中国人的骨气。从内涵来理解,是赞颂了六十年代初期,面对严重的经济困难,中国人民决不向超级大国低头的英雄气概。
作者的观点不仅在当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即使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仍然具有不可低估的教育意义。
第三个论据(第9段)作者引述了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民主战士闻一多先生的事迹,一个“威武不能屈”的典型实例。
需要注意的是,这段用作论据的内容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事实论据——闻一多的动人事迹;另一部分是理论依据——毛泽东同志的评论。而作者的评论只有段末最后一句话。
这段的论证采用了先叙后议,以叙为主的方法。在叙述中又用了倒叙的顺序。
先叙结果:“民主战士闻一多是在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枪杀的”。
再叙面对国民党的暗杀,面对死亡时闻一多的英雄气概:“毫不在乎,照常工作,而且更加努力”,“大声疾呼,痛斥国民党特务,”坚信“人民民主一定得到胜利”。
这样安排材料的顺序,可以使论据本身说服力更强,文章更具感染力。
叙述事实之后,作者直接引用毛泽东主席的论述作为依据:“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在议论文中,恰当地引用领袖的言论来证明论点,往往可以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综上所述,纵观第二部分,作者从不同的角度选用的三个证据包容了中华民族从古到今各个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三个人物形象代表了从士大夫阶层的平民百姓,从古代文官武将到现代知识分子各种不同类型的典型;三个论据分别围绕孟子说的三个方面阐述了论点。他们都是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做到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表现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英雄气概,充分证明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中心论点。
第三部分(第10段)总结全文,重申中心论点,表明坚定的信念。
这段结尾部分总共有两句话。
第1句话再次重复强调孟子两千多年前的这些话,至今“还有它积极的意义”,提倡“古为今用”。这句话既是总结性的,又分别与前文一一照应,贯彻始终,使全篇结构严谨,一脉相承。
第2句从现实出发,阐明什么是我们无产阶级的英雄气概,无产阶级的骨气:“这就是决不向任何困难低头”。结尾句表明信念:“为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建设的胜利,我们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奋勇前进!”
结尾部分体现了作者的写作宗旨:以“古为今用”的态度,学习前辈的英雄气概,宏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以无产阶级大无畏的斗争勇气,战胜一切困难,推动时代车轮奋勇前进!
本文观点鲜明,论据典型;语言朴实,通俗易懂;真切感人;叙议结合,论证周密;前后照应,结构严谨,不愧为一篇优秀的说理短文
参考资料: http://www.pep.com.cn/200406/ca490080.htm
展开全部
谈骨气
吴晗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战国时代的孟子,有几句很好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所谓大丈夫。大丈夫的这种种行为,表现出了英雄气概,我们今天就叫做有骨气。
我国经过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漫长时期,每个时代都有很多这样有骨气的人,我们就是这些有骨气的人的子孙,我们是有着优良革命传统的民族。
当然,社会不同,阶级不同,骨气的具体含义也不同。这一点必须认识清楚。但是,就坚定不移地为当时的进步事业服务这一原则来说,我们祖先的许多有骨气的动人事迹,还有它积极的教育意义,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南宋末年,首都临安被元军攻入,丞相文天祥组织武装力量坚决抵抗,失败被俘后,元朝劝他投降,他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就看怎样死法,是屈辱而死呢,还是为民族利益而死?他选取了后者,要把这片忠心纪录在历史上。文天祥被拘囚在北京一个阴湿的地牢里,受尽了折磨,元朝多次派人劝他,只要投降,便可以做大官,但他坚决拒绝,终于在公元1282年被杀害了。
孟子说的几句话,在文天祥身上都表现出来了。他写的有名的《正气歌》,歌颂了古代有骨气的人的英雄气概,并且以自己的生命来抗拒压迫,号召人民继续起来反抗。
另一个故事是古代有一个穷人,饿得快死了,有人丢给他一碗饭,说:“嗟,来食!”(喂,来吃!)饿人拒绝了“嗟来”的施舍,不吃这碗饭,后来就饿死了。不食嗟来之食这个故事很有名,传说了千百年,也是有积极意义的。那人摆着一副慈善家的面孔,吆喝一声“喂,来吃!”这个味道是不好受的。吃了这碗饭,第二步怎样呢?显然,他不会白白施舍,吃他的饭就要替他办事。那位穷人是有骨气的:看你那副脸孔、那个神气,宁可饿死,也不吃你的饭。
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中国人民的骨气。
还有个例子。民主战士闻一多是在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枪杀的。在这之前,朋友们得到要暗杀他的消息,劝告他暂时隐蔽,他毫不在乎,照常工作,而且更加努力。明知敌人要杀他,在被害前几分钟还大声疾呼,痛斥国民党特务,指出他们的日子不会很长久了,人民民主一定得到胜利。毛主席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高度赞扬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孟子的这些话,虽然是在2000多年以前说的,但直到现在,还有它积极的意义。当然我们无产阶级有自己的英雄气概,有自己的骨气,这就是决不向任何困难低头,压不扁,折不弯,顶得住,吓不倒,为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建设的胜利,我们一定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奋勇前进!
吴晗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战国时代的孟子,有几句很好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所谓大丈夫。大丈夫的这种种行为,表现出了英雄气概,我们今天就叫做有骨气。
我国经过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漫长时期,每个时代都有很多这样有骨气的人,我们就是这些有骨气的人的子孙,我们是有着优良革命传统的民族。
当然,社会不同,阶级不同,骨气的具体含义也不同。这一点必须认识清楚。但是,就坚定不移地为当时的进步事业服务这一原则来说,我们祖先的许多有骨气的动人事迹,还有它积极的教育意义,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南宋末年,首都临安被元军攻入,丞相文天祥组织武装力量坚决抵抗,失败被俘后,元朝劝他投降,他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就看怎样死法,是屈辱而死呢,还是为民族利益而死?他选取了后者,要把这片忠心纪录在历史上。文天祥被拘囚在北京一个阴湿的地牢里,受尽了折磨,元朝多次派人劝他,只要投降,便可以做大官,但他坚决拒绝,终于在公元1282年被杀害了。
孟子说的几句话,在文天祥身上都表现出来了。他写的有名的《正气歌》,歌颂了古代有骨气的人的英雄气概,并且以自己的生命来抗拒压迫,号召人民继续起来反抗。
另一个故事是古代有一个穷人,饿得快死了,有人丢给他一碗饭,说:“嗟,来食!”(喂,来吃!)饿人拒绝了“嗟来”的施舍,不吃这碗饭,后来就饿死了。不食嗟来之食这个故事很有名,传说了千百年,也是有积极意义的。那人摆着一副慈善家的面孔,吆喝一声“喂,来吃!”这个味道是不好受的。吃了这碗饭,第二步怎样呢?显然,他不会白白施舍,吃他的饭就要替他办事。那位穷人是有骨气的:看你那副脸孔、那个神气,宁可饿死,也不吃你的饭。
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中国人民的骨气。
还有个例子。民主战士闻一多是在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枪杀的。在这之前,朋友们得到要暗杀他的消息,劝告他暂时隐蔽,他毫不在乎,照常工作,而且更加努力。明知敌人要杀他,在被害前几分钟还大声疾呼,痛斥国民党特务,指出他们的日子不会很长久了,人民民主一定得到胜利。毛主席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高度赞扬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孟子的这些话,虽然是在2000多年以前说的,但直到现在,还有它积极的意义。当然我们无产阶级有自己的英雄气概,有自己的骨气,这就是决不向任何困难低头,压不扁,折不弯,顶得住,吓不倒,为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建设的胜利,我们一定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奋勇前进!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