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政治必修一总结和知识点
广东揭阳的第一节是神奇的货币(我要求是全本书的总结)好的话追加200有的可以发我邮箱841255150@qq.com...
广东揭阳的 第一节是 神奇的货币(我要求是全本书的总结)好的话追加200
有的可以发我邮箱 841255150@qq.com 展开
有的可以发我邮箱 841255150@qq.com 展开
5个回答
展开全部
1、商品的含义: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商品的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
使用价值概念: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注意:有使用价值不一定是商品,商品必须有使用价值。)
(2)商品的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注意: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交换,是因为都耗费了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3)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二者缺一不可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是商品,没有价值的东西也不是商品。任何人不能同时兼得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消费者购买商品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销售者是为了实现商品的价值。
(二)货币的本质。
1、货币的产生: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货币的含义和本质:
(1)含义: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的商品。
(2)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一般等价物:能表现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商品。)了解
3、货币的职能
(1)两个基本职能——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
A、价值尺度职能
(1)含义:就是以货币作为尺度来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职能。
(原因:货币之所以能成为价值尺度,是因为货币也是商品,也有价值。)
(2)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所谓价格是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叫做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在其他因素不变情况下,商品价格与价值成正比。
(3)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只是观念上的货币,不需要现实货币。
B、流通手段:
(1)含义: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叫做流通手段。
(2)要注意流通手段与商品流通的区别。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商品流通。流通手段强调的是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商品流通强调的是商品如何交换。
(3)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
(2)货币在发展过程中又有了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的职能。
4、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计算公式。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的价格总额(即待售商品的数量×价格水平)/ 货币流通速度
(这表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例,而同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例。)
5、纸币的产生和发展:
(1)纸币是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而产生的。
(2)纸币的含义:它必须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注意:纸币本身没有价值,它只是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这里需要强调两点:一是由国家或特定地区发行的。二是国家强制使用的。纸币没有价值,之所以能代替货币行使流通手段,最主要原因就在于国家的强制力。)
6、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1)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国家有权发行纸币,但不能任意发行任何数量的纸币。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数量为限度。
(2)通货膨胀指的是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全面、持续的物价上涨的现象。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会引起物价上涨,影响人民的生活或社会经济秩序。
(注意:通货膨胀的产生原因很多,不仅仅与纸币的发行量太多有关,也与其他因素有关,如成本上升、总需求太大等。)
(3)通货紧缩是一种与通货膨胀相反的经济现象,表现为物价全面、持续的下跌的经济现象。通常伴随着经济衰退。
二、信用工具和外汇
(一)信用工具:
1、结算的方式:(1)现金结算 (2)转账结算。
2、常用信用工具:
(1)信用卡:
A、含义:具有消费、转帐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
B、优点:信用卡可以集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能减少现金的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增强消费安全,给持卡人带来诸多便利。
C、其中银行信用卡是指商业银行对信贷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
(2)支票: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受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支票主要分为转帐支票和现金支票两种。
(二) 外汇和汇率:
1、外汇: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2、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判断汇率升高和跌落的标准:如果用100单位外汇可以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汇的汇率升高,外币升值,人民币汇率下降,人民币贬值;反之,亦然。
3、汇率变化对经济的影响:(即:货币升值和贬值的利弊分析)
(1)本币升值,意味着同量外币兑换的本币更少,影响有:A出口减少,进口增加;B外资投资成本增加;C导致国内生产下降、失业增加;D本国外汇储备贬值,但有利于偿还外债;E有利于本国企业走出去
(2)本币贬值,意味着同量外币兑换的本币更多,影响有:A出口增加,进口减少;B外资投资成本降低;C增强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D本国消费相对便宜,外国游客增加。
4、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的含义及意义: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对人民生活安定,对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1、从产生看: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
2、从本质看:货币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从职能看: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两个基本职能;
从重要性看:在一定意义上,货币是财富的象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任然存在商品货币关系,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各种经济活动都离不开货币。
树立正确的金钱观:(1)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一定意义上是财富的象征;(2)对金钱要取之有道,要通过正当手段赚钱,靠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致富。(3)用之有益,要把钱用到有利于国家,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他人的地方。(4)用之有度。花钱要有所节制,要分轻重缓急。
第二课 多变的价格
一、影响价格的因素
价格由价值决定,并受供求关系及其它的影响(即价格由市场形成)
(一)供求影响价格
1.供求影响价格
(1)引起价格变动和差异的因素有 气候、时间、地域、生产,甚至 宗教信仰、习俗等文化因素也有影响(间接因素);(2)这些因素对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该商品的供求关系 (直接因素)来实现的
2.供求如何影响价格
①供不应求,价格升高。买方不得不接受较高的价格以满足自身的需要,出现“物以稀为贵”的现象,这就是“卖方市场”。(即由卖者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卖者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
②供过于求,价格降低。卖方不得不以较低的价格处理他们过剩的存货,出现“货多不值钱”的现象,这就是“买方市场”。(即是买者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买者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
(二)价值决定价格
1.价格和价值的关系
价格是由价值决定的,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值越大,价格越高
2.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3.劳动生产率及其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和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个别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总量成正比
4.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
(1)基本内容:商品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提示: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有商品经济就有价值规律)
(2)表现形式: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为什么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即为什么没违背价值规律---等价交换原则?为什么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
价格和供求相互影响、相互制约造成价格上下波动,价格不可能无限上涨,也不可能无限下跌,始终以价值为基础,围绕价值波动.从单个交换过程来看,经常价格与价值不相符,但是从一个较长时间看,商品的平均价格还是和商品价值相符的可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而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而且是唯一可能的表现形式,等价交换存在于商品多次交换的平均数中
二、价格变动的影响
(一)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1、价格变动会引起需求量的变动 (一般来说,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1)某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时,人们会减少对它的购买
(2)某种商品的价格下降时,人们会增加对它的购买
2、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
(1)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
(2)价格变动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3、相关商品的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
(1)在可替代的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消费者将减少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将增加对其替代品的需求量;反之亦然。
(2)在有互补关系的商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消费者将减少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同时将减少对其互补商品的需求量;反之亦然。
(名词解释:替代品是指如果两种商品功用相同或相近,可以满足消费者的同一需要,这两种商品就互为替代品;互补商品是两种商品必须组合在一起才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这两种商品就是互补商品。)
(二)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1、调节生产规模 2、提高劳动生产率 3、促使企业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的产品
第三课 多彩的消费
1、影响消费的因素 (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收入、物价总体水平)
⑴、居民收入是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
A、其他条件不变,则人们当前可支配收入(当前收入)越多,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量就越大。 因此要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必须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增加居民收入。
B、一般地,未来预期收入(未来收入)越高,预期支出的可能性就会越大。
C、社会收入差距与社会总体消费水平有密切的联系。人们的收入差距过大,总体消费水平会降低;反之,收入差距缩小,会使总体消费水平提高。
⑵、物价水平也是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 :一般说来,物价上涨人们会减少对商品的消费量;物价下跌,则购买力普遍提高,会增加对商品的消费量。
2、消费的类型
(1)按照消费对象不同可分为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
(2)按照交易方式不同可分:钱货两清的消费 、贷款消费、租赁消费
(3)按照消费的目的分: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享受资料消费
3、消费结构
消费结构与消费水平的关系:消费结构的完善和优化意味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
恩格尔系数与消费水平成反比
4、消费心理:
⑴ 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 ⑵ 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
⑶ 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 ⑷ 求实心理主导的消费
5、做理智的消费者——践行正确的消费原则
⑴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⑵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⑶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⑷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第四课 生产与经济制度
一.发展生产、满足消费
1.生产与消费
(1)生产决定消费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对生产起着重要的反作用,消费的发展能促进生产的发展(动力)。①只有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这种产品的生产过程才算最终完成。②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③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④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3)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及各环节间的关系
①社会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这样相互联系的四个环节。②各环节间的关系:A.直接生产过程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B.分配和交换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纽带,对生产和消费有重要的影响;C.消费是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的最终目的和动力。
2.大力发展生产力
(1)我国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原因
A.解决主要矛盾的要求(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B.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C.才能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D.才能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状态,缩小历史遗留下来的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赶上以至超过发达国家,充分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E.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2)如何大力发展生产力
①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心一意谋发展。②必须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必须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④通过改革,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调整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
二.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1.公有制为主体
(1)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内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地位、范围
①地位: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②范围: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3)国有经济的含义、地位及作用
①含义:由社会全体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以国家所有的形式存在)的公有制形式。它同较高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②地位:国民经济的支柱
③作用: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具有关键作用。
(4)集体经济的含义、地位及作用
①含义:由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公有制经济。它是我国农村的主要经济形式,并广泛存在于城乡的工业和服务业中。
②地位: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作用:可以体现共同富裕的原则,可以广泛吸收社会资金,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公共积累和国家税收。对于发挥公有制的主体作用具有重大意义,对于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作用。
(5)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含义:不同所有制经济按照一定原则实行联合生产或经营的经济形式。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集体成分,都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注意:股份制经济不一定是混合所有制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不能笼统地说是公有还是私有。
(6)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
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都可以作为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
股份制作为现代资本的组织形式有利于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从而提高企业和资本运作效率,股份制企业,如果国家和集体控股,则具有明显的公有性。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可以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作用。
注意:公有制实现形式就是公有资产的组织形式、经营方式。股份合作制是劳动和资本联合的一种集体经济的实现形式。
(7)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体现
第一,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 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即体现在控制国民经济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稀缺资源的能力上。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2.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1)个体经济的含义、地位及作用
①含义:由劳动者个人或家庭占有生产资料,从事个体劳动和经营,以劳动者自己的劳动为基础,劳动成果直接归劳动者所有和支配。
②地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作用:在利用分散的资源、发展商品生产、促进商品流通、扩大社会服务、方便人民生活、增加就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私营经济的含义、地位及作用
①含义:以生产资料私有和雇佣劳动为基础,以取得利润为目的的所有制形式。
②地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作用:可以集中和利用一部分私人资金,为发展生产和满足人民生活需要服务;可以吸收劳动者就业,增加劳动者个人收入和国家税收,对提高国家的总和经济实力有积极作用。
(3)外资经济的含义、地位及作用
①含义:是指外国投资者和港澳台投资者根据我国法律、法规在我国大陆设立的独资企业以及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企业中的外商投资部分。
②地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作用:有利于引进境外的资金和先进技术,学习境外的先进管理经验;有利于扩大就业,扩大出口,增加财政收入。
注意:民营经济是除国有经济以外的其它所有制经济,是相对于官营经济而言的。
社会主义经济是指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
(4)理解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因和意义
理解: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①原因: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②意义:实践证明,它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③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第五课企业与劳动者
一、公司的经营
(一)公司的类型
1、企业
(1)含义: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的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经济组织
(2)地位: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加者,是国民经济的细胞。
(3)所有制类型:
①从性质看: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以及混合所有制企业构成社会主义企业体系
②从投资方式和组织形式看:企业包括公司制企业、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
2、公司
(1)含义:公司是依法设立的,全部资本由股东出资,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
(2)设立:成立公司必须按照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规定,办理一定的登记手续,取得法律上的承认。
(法人:是相对于自然人而言。自然人是以生命为存在特征的个人,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是社会组织在法律上的人格化)
3、公司的类型:我国法定的公司形式有两种,即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4.通常都设有一定的组织机构,包括:决策机构即公司的股东大会及其选出的董事会,负责处理公司的重大经营管理事宜;执行机构即总经理,负责公司的日常经营;监督机构即监事会,负责对董事会和总经理的工作进行监督
5.公司制的优点:二者都具有独立法人地位、有限责任制度、科学管理制度等优点
4、公司的组织机构:
公司设有相应的组织机构,对整个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统一的指挥、协调、监督和控制,实现既定的经营目标。这些机构之间权责明确、互相制衡,可以有效地提高公司的运行效率和管理的科学性,使公司的发展具有充分的活力。
(二)公司的经营和发展
1、公司经营的直接目的
(1)直接目的:利润
(2)意义:保持一定的营利目的,公司才能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
2、公司经营成功的因素:
(1)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2)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科技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①这是企业发展的最重要的方法和途径,也是提高我国整体竞争力与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主要途径;
②企业取得优势最根本的是掌握核心技术,加强自主创新
(3)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①企业形象的含义:企业形象是企业的产品、服务在社会中留下的印象,以及所受到的评价和认可;
②企业信誉和形象的表现: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③企业信誉和形象的作用: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才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④树立企业信誉与形象的途径:开展正当竞争和反对不正当竞争
3、企业兼并和破产
兼并:经营管理好、经济效益好的企业吞并那些长期亏损甚至资不抵债企业的经济现象;
意义:可以扩大优势企业的规模,增强优势企业的实力实现以优带劣的调整,把劣势转化为优势;提高社会资源的利用率;
破产:对那些长期亏损、资不抵债而又扭亏无望的企业,按照法定程序实施破产结算的经济现象;
意义:强化企业的风险意识,促使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可以及时淘汰落后企业,有利于资源合理配置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可以实现优势互补,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
二、新时代的劳动者
(一)劳动和就业
1、劳动
(1)含义:劳动是劳动者的脑力和体力的支出,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活动。
(2)意义:劳动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源泉,劳动创造文明,创造了财富,促进人的发展,推动历史前进。
2、商品的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
使用价值概念: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注意:有使用价值不一定是商品,商品必须有使用价值。)
(2)商品的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注意: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交换,是因为都耗费了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3)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二者缺一不可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是商品,没有价值的东西也不是商品。任何人不能同时兼得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消费者购买商品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销售者是为了实现商品的价值。
(二)货币的本质。
1、货币的产生: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货币的含义和本质:
(1)含义: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的商品。
(2)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一般等价物:能表现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商品。)了解
3、货币的职能
(1)两个基本职能——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
A、价值尺度职能
(1)含义:就是以货币作为尺度来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职能。
(原因:货币之所以能成为价值尺度,是因为货币也是商品,也有价值。)
(2)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所谓价格是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叫做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在其他因素不变情况下,商品价格与价值成正比。
(3)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只是观念上的货币,不需要现实货币。
B、流通手段:
(1)含义: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叫做流通手段。
(2)要注意流通手段与商品流通的区别。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商品流通。流通手段强调的是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商品流通强调的是商品如何交换。
(3)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
(2)货币在发展过程中又有了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的职能。
4、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计算公式。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的价格总额(即待售商品的数量×价格水平)/ 货币流通速度
(这表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例,而同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例。)
5、纸币的产生和发展:
(1)纸币是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而产生的。
(2)纸币的含义:它必须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注意:纸币本身没有价值,它只是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这里需要强调两点:一是由国家或特定地区发行的。二是国家强制使用的。纸币没有价值,之所以能代替货币行使流通手段,最主要原因就在于国家的强制力。)
6、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1)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国家有权发行纸币,但不能任意发行任何数量的纸币。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数量为限度。
(2)通货膨胀指的是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全面、持续的物价上涨的现象。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会引起物价上涨,影响人民的生活或社会经济秩序。
(注意:通货膨胀的产生原因很多,不仅仅与纸币的发行量太多有关,也与其他因素有关,如成本上升、总需求太大等。)
(3)通货紧缩是一种与通货膨胀相反的经济现象,表现为物价全面、持续的下跌的经济现象。通常伴随着经济衰退。
二、信用工具和外汇
(一)信用工具:
1、结算的方式:(1)现金结算 (2)转账结算。
2、常用信用工具:
(1)信用卡:
A、含义:具有消费、转帐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
B、优点:信用卡可以集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能减少现金的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增强消费安全,给持卡人带来诸多便利。
C、其中银行信用卡是指商业银行对信贷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
(2)支票: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受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支票主要分为转帐支票和现金支票两种。
(二) 外汇和汇率:
1、外汇: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2、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判断汇率升高和跌落的标准:如果用100单位外汇可以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汇的汇率升高,外币升值,人民币汇率下降,人民币贬值;反之,亦然。
3、汇率变化对经济的影响:(即:货币升值和贬值的利弊分析)
(1)本币升值,意味着同量外币兑换的本币更少,影响有:A出口减少,进口增加;B外资投资成本增加;C导致国内生产下降、失业增加;D本国外汇储备贬值,但有利于偿还外债;E有利于本国企业走出去
(2)本币贬值,意味着同量外币兑换的本币更多,影响有:A出口增加,进口减少;B外资投资成本降低;C增强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D本国消费相对便宜,外国游客增加。
4、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的含义及意义: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对人民生活安定,对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1、从产生看: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
2、从本质看:货币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从职能看: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两个基本职能;
从重要性看:在一定意义上,货币是财富的象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任然存在商品货币关系,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各种经济活动都离不开货币。
树立正确的金钱观:(1)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一定意义上是财富的象征;(2)对金钱要取之有道,要通过正当手段赚钱,靠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致富。(3)用之有益,要把钱用到有利于国家,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他人的地方。(4)用之有度。花钱要有所节制,要分轻重缓急。
第二课 多变的价格
一、影响价格的因素
价格由价值决定,并受供求关系及其它的影响(即价格由市场形成)
(一)供求影响价格
1.供求影响价格
(1)引起价格变动和差异的因素有 气候、时间、地域、生产,甚至 宗教信仰、习俗等文化因素也有影响(间接因素);(2)这些因素对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该商品的供求关系 (直接因素)来实现的
2.供求如何影响价格
①供不应求,价格升高。买方不得不接受较高的价格以满足自身的需要,出现“物以稀为贵”的现象,这就是“卖方市场”。(即由卖者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卖者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
②供过于求,价格降低。卖方不得不以较低的价格处理他们过剩的存货,出现“货多不值钱”的现象,这就是“买方市场”。(即是买者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买者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
(二)价值决定价格
1.价格和价值的关系
价格是由价值决定的,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值越大,价格越高
2.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3.劳动生产率及其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和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个别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总量成正比
4.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
(1)基本内容:商品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提示: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有商品经济就有价值规律)
(2)表现形式: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为什么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即为什么没违背价值规律---等价交换原则?为什么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
价格和供求相互影响、相互制约造成价格上下波动,价格不可能无限上涨,也不可能无限下跌,始终以价值为基础,围绕价值波动.从单个交换过程来看,经常价格与价值不相符,但是从一个较长时间看,商品的平均价格还是和商品价值相符的可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而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而且是唯一可能的表现形式,等价交换存在于商品多次交换的平均数中
二、价格变动的影响
(一)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1、价格变动会引起需求量的变动 (一般来说,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1)某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时,人们会减少对它的购买
(2)某种商品的价格下降时,人们会增加对它的购买
2、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
(1)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
(2)价格变动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3、相关商品的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
(1)在可替代的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消费者将减少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将增加对其替代品的需求量;反之亦然。
(2)在有互补关系的商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消费者将减少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同时将减少对其互补商品的需求量;反之亦然。
(名词解释:替代品是指如果两种商品功用相同或相近,可以满足消费者的同一需要,这两种商品就互为替代品;互补商品是两种商品必须组合在一起才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这两种商品就是互补商品。)
(二)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1、调节生产规模 2、提高劳动生产率 3、促使企业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的产品
第三课 多彩的消费
1、影响消费的因素 (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收入、物价总体水平)
⑴、居民收入是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
A、其他条件不变,则人们当前可支配收入(当前收入)越多,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量就越大。 因此要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必须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增加居民收入。
B、一般地,未来预期收入(未来收入)越高,预期支出的可能性就会越大。
C、社会收入差距与社会总体消费水平有密切的联系。人们的收入差距过大,总体消费水平会降低;反之,收入差距缩小,会使总体消费水平提高。
⑵、物价水平也是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 :一般说来,物价上涨人们会减少对商品的消费量;物价下跌,则购买力普遍提高,会增加对商品的消费量。
2、消费的类型
(1)按照消费对象不同可分为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
(2)按照交易方式不同可分:钱货两清的消费 、贷款消费、租赁消费
(3)按照消费的目的分: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享受资料消费
3、消费结构
消费结构与消费水平的关系:消费结构的完善和优化意味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
恩格尔系数与消费水平成反比
4、消费心理:
⑴ 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 ⑵ 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
⑶ 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 ⑷ 求实心理主导的消费
5、做理智的消费者——践行正确的消费原则
⑴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⑵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⑶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⑷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第四课 生产与经济制度
一.发展生产、满足消费
1.生产与消费
(1)生产决定消费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对生产起着重要的反作用,消费的发展能促进生产的发展(动力)。①只有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这种产品的生产过程才算最终完成。②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③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④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3)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及各环节间的关系
①社会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这样相互联系的四个环节。②各环节间的关系:A.直接生产过程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B.分配和交换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纽带,对生产和消费有重要的影响;C.消费是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的最终目的和动力。
2.大力发展生产力
(1)我国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原因
A.解决主要矛盾的要求(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B.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C.才能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D.才能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状态,缩小历史遗留下来的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赶上以至超过发达国家,充分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E.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2)如何大力发展生产力
①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心一意谋发展。②必须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必须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④通过改革,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调整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
二.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1.公有制为主体
(1)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内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地位、范围
①地位: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②范围: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3)国有经济的含义、地位及作用
①含义:由社会全体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以国家所有的形式存在)的公有制形式。它同较高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②地位:国民经济的支柱
③作用: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具有关键作用。
(4)集体经济的含义、地位及作用
①含义:由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公有制经济。它是我国农村的主要经济形式,并广泛存在于城乡的工业和服务业中。
②地位: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作用:可以体现共同富裕的原则,可以广泛吸收社会资金,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公共积累和国家税收。对于发挥公有制的主体作用具有重大意义,对于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作用。
(5)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含义:不同所有制经济按照一定原则实行联合生产或经营的经济形式。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集体成分,都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注意:股份制经济不一定是混合所有制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不能笼统地说是公有还是私有。
(6)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
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都可以作为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
股份制作为现代资本的组织形式有利于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从而提高企业和资本运作效率,股份制企业,如果国家和集体控股,则具有明显的公有性。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可以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作用。
注意:公有制实现形式就是公有资产的组织形式、经营方式。股份合作制是劳动和资本联合的一种集体经济的实现形式。
(7)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体现
第一,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 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即体现在控制国民经济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稀缺资源的能力上。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2.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1)个体经济的含义、地位及作用
①含义:由劳动者个人或家庭占有生产资料,从事个体劳动和经营,以劳动者自己的劳动为基础,劳动成果直接归劳动者所有和支配。
②地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作用:在利用分散的资源、发展商品生产、促进商品流通、扩大社会服务、方便人民生活、增加就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私营经济的含义、地位及作用
①含义:以生产资料私有和雇佣劳动为基础,以取得利润为目的的所有制形式。
②地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作用:可以集中和利用一部分私人资金,为发展生产和满足人民生活需要服务;可以吸收劳动者就业,增加劳动者个人收入和国家税收,对提高国家的总和经济实力有积极作用。
(3)外资经济的含义、地位及作用
①含义:是指外国投资者和港澳台投资者根据我国法律、法规在我国大陆设立的独资企业以及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企业中的外商投资部分。
②地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作用:有利于引进境外的资金和先进技术,学习境外的先进管理经验;有利于扩大就业,扩大出口,增加财政收入。
注意:民营经济是除国有经济以外的其它所有制经济,是相对于官营经济而言的。
社会主义经济是指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
(4)理解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因和意义
理解: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①原因: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②意义:实践证明,它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③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第五课企业与劳动者
一、公司的经营
(一)公司的类型
1、企业
(1)含义: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的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经济组织
(2)地位: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加者,是国民经济的细胞。
(3)所有制类型:
①从性质看: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以及混合所有制企业构成社会主义企业体系
②从投资方式和组织形式看:企业包括公司制企业、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
2、公司
(1)含义:公司是依法设立的,全部资本由股东出资,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
(2)设立:成立公司必须按照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规定,办理一定的登记手续,取得法律上的承认。
(法人:是相对于自然人而言。自然人是以生命为存在特征的个人,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是社会组织在法律上的人格化)
3、公司的类型:我国法定的公司形式有两种,即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4.通常都设有一定的组织机构,包括:决策机构即公司的股东大会及其选出的董事会,负责处理公司的重大经营管理事宜;执行机构即总经理,负责公司的日常经营;监督机构即监事会,负责对董事会和总经理的工作进行监督
5.公司制的优点:二者都具有独立法人地位、有限责任制度、科学管理制度等优点
4、公司的组织机构:
公司设有相应的组织机构,对整个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统一的指挥、协调、监督和控制,实现既定的经营目标。这些机构之间权责明确、互相制衡,可以有效地提高公司的运行效率和管理的科学性,使公司的发展具有充分的活力。
(二)公司的经营和发展
1、公司经营的直接目的
(1)直接目的:利润
(2)意义:保持一定的营利目的,公司才能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
2、公司经营成功的因素:
(1)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2)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科技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①这是企业发展的最重要的方法和途径,也是提高我国整体竞争力与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主要途径;
②企业取得优势最根本的是掌握核心技术,加强自主创新
(3)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①企业形象的含义:企业形象是企业的产品、服务在社会中留下的印象,以及所受到的评价和认可;
②企业信誉和形象的表现: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③企业信誉和形象的作用: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才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④树立企业信誉与形象的途径:开展正当竞争和反对不正当竞争
3、企业兼并和破产
兼并:经营管理好、经济效益好的企业吞并那些长期亏损甚至资不抵债企业的经济现象;
意义:可以扩大优势企业的规模,增强优势企业的实力实现以优带劣的调整,把劣势转化为优势;提高社会资源的利用率;
破产:对那些长期亏损、资不抵债而又扭亏无望的企业,按照法定程序实施破产结算的经济现象;
意义:强化企业的风险意识,促使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可以及时淘汰落后企业,有利于资源合理配置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可以实现优势互补,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
二、新时代的劳动者
(一)劳动和就业
1、劳动
(1)含义:劳动是劳动者的脑力和体力的支出,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活动。
(2)意义:劳动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源泉,劳动创造文明,创造了财富,促进人的发展,推动历史前进。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
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的
原因: 1.与资本主义不同:(1)社会生产目的: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2)人与人的关系:平等劳动关系,走向共同富裕(3)分配方式
2.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和由此产生的社会成员之间的根本利益的一致性,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为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生产关系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国有经济:1.外沿: 国有自然资源,国有企业和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
2.地位: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主要经济基础和国民经济领导力量
3.主导作用体现在控制力上:(1)对国民经济命脉占支配地位→保证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2)国有经济要提高自己的整体质量和竞争力
4.主导作用的意义: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国有经济控制经济命脉,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
5.国有经济比重下降,但只要坚持公有制主体,国家控制经济命脉,就不会影响我国社会主义性质
6.主导作用实现方式:国有独资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
集体经济:1.地位:公有制经济重要组成部分
2.优越性: (1)把分散的生产资料组织起来,有助于克服个体经济力量单薄,无力地与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的弱点(2)集体经济组织是独立的经济单位,有充分的自主权,经营方式比较灵活,对市场有较强的适应性,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产品和服务
3.作用: (1)共同富裕原则得以实现(2)吸收社会分散资金(3)缓解就业压力(4)增加公共积累和国家收入
4.农村集体经济: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1) 集体和农户两个经营层次
(2) 实行双层经营体制的理由:铜我国总体水平低相适应,避免过去大规模经营造成的弊端;适应农业生产特点
(3) 内容:a.一方面,在坚持基本生产资料集体所有的前提下农户与集体签订合同,承包一定的土地或生产任务,并根据劳动成果取得劳动收入b.另一方面把集体统一经营和分散经营结合起来,宜统则统,宜分则分,统分结合
(4) 优越性:发挥了集体的优越性和个人的积极性,既能适应分散的小规模经营,又能适应相对集中的规模经营
(5) 作用: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
(6) 家庭承包是双层经营体制的基础;双层经营体制是家庭承包的保障
混合所有制经济:1.含义:由各种不同所有制经济,按照一定原则,实行联合生产和经营的所有制形式2.股份制企业的性质取决于与它相适应得的社会制度和控股权在谁手里
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1.原因:社会化大生产程度有不同层次,生产水平多层次决定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性2.作用: (1)有利于公有制经济发展壮大(2)有力推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以公有制为主体:1.表现: (1)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既有量的优势,又有质的提高(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2.作用:保证经济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1. 个体经济: (1)性质:小商品经济
(2)特点:a.本质特点:以劳动者自己劳动为基础,一般不剥削他人劳动成果直接归劳动者所有和支配b具体特点: (与私营经济比较)规模小,投资少,设备简单,经营灵活(3)作用: a利用分散的资源b发展小商品生产c保存和发展传统技艺d活跃市场e方便人民生活f增加劳动就业
2. 私营经济:(1)性质:资本主义性质
(2)特点: a本质特点:雇佣劳动,剥削他人,以利润为目的b具体特点:(与个体经济比较)规模大,设备先进,生产率高
(3)作用:a集中和利用一部分私人资金b为发展生产和满足人民生活需要服务c吸引劳动者就业d增加劳动者收入和国家财政收入e提高国家综合经济实力
3. 外资经济: (1)资本主义性质(2)外延: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中的境外资本部分以及外商独资企业(3)地位:一种重要的非公经济(4)作用:a节省我国资金b学习国外先进经验c有利于培养人才d加快现代化进程
4. 非公经济作用: (1)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2)加快生产力的发展(3)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要(4)增加就业(5)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5. 非公经济地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
6. 对非公经济政策:鼓励 保护 引导 监督 管理
基本经济制度的必要性:
1. 根本原因: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
2. 具体原因: (1)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a是以社会化大生产的公有制必然在所有制结构中居于主体地位b有社会主义本质决定:保证我国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巩固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逐步消灭剥削,防止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2) 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生产力整体水平低,不平衡,多层次;人口多,底子薄,人民生活水平不高
3. 有“三个有利于”决定∶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为社会主义服务社会主义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三个有利于”的内容: (1)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2)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3)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基本经济制度的作用:1.解放和发展生产力2.促进我国经济建设(3)促进社会进步
三、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 1.范围:社会主义公有制
2.分配客体: 个人消费品(不是生产资料)
3.必然性: (1)生产资料公有制是按劳分配的前提(2)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3)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4. 优越性(作用): (1)激发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2)推动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3)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5. 地位: 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 (1)所有制基础:个体私有制(2)分配主体:个体经营者(3)分配客体: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4)同个体经济相适应
2.按生产要素分配: 资金 技术 土地 劳动力
3.福利性分配
基本分配制度的必然性:1.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2.由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决定
3.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着各种生产要素的所有者,而这些生产要素在生产中各自发挥着相互不可替代的作用 ,所有者凭生产要素的贡献获得自己相应的收入,才能激励人们更有效的使用生产要素,提高其利用效率
→综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就必须按劳分配,发展市场经济就必须承认按生产要素分配,只有将二者结合,才能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第二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一、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资源配置:1.目标:是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最大限度的满足自己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2.必要性:解决人们对资源需求的无限性和资源有限性的矛盾3.两种方式: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在现代商品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主要通过市场调节作用实现
市场: 1.产生:市场是和商品经济同时产生和发展的
2.含义:狭义:商品交换的场所,有形市场 广义: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
3.作用(即价值规律作用):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的变化和相互作用,支配着人们的经济活动,即调节着人、财、物的投放方向和数量比例
市场经济:1.含义:社会化的商品经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2.随着社会化大生产产生和发展
3.有效运行的条件:(1)企业多,自由进入市场,充分竞争(2)灵活的价格(价格是资源配置最集中的表现)
平等性:1.含义:市场上经济活动参加者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
2.决定因素:价值规律的作用,价值规律也是市场经济基本规律
3.内容: (1)经济活动参加者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2)必须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
4.作用:使市场经济有利于实现资源合理配置
竞争性: 1.含义:经济活动参加者之间存在着广泛的竞争
2.原因: (1)竞争是商品经济的必然产物,也是市场经济的特征(2)在市场经济中,市场价格在竞争中形成,所以竞争是商品交换得以进行的前提
3.作用: (1)积极作用:a对生产者和经营者形成外在压力,使其改进技术,提高产率,优胜劣汰 b保证价格变化灵敏性,使供求关系很快得到调整 ,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综上,竞争是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必要条件(2)消极作用: a盲目竞争,社会资源的浪费b导致垄断,不利于资源优化配置
4.正确看待竞争:公平竞争,正当竞争,反对不正当竞争
法制性: 1.含义:社会经济运行有健全的法制基础,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经济活动依据市场经济的法规进行
2.必要性:健全的法制是协调和处理矛盾,体现公正平等的依据和准则
3.对经济活动参加者的要求:(1)学法 懂法 守法 用法 (2)及保证自己的经济活动符合法律的规范,又能够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
开放型:1.含义:市场不是相互封闭的,全国是一个统一的大市场,并同世界连在一起
2.决定因素: (1)生产者和经营者为市场需要而进行生产和经营,实实质是为消费者而生产和经营(2)社会分工和生产专业化广泛发展要求具有开放性
3.作用: (1)打破区域封锁(2)生产要素自由流动
4.地位: 市场经济的要求和内在属性
四个特征的关系:1.平等性与竞争性相互制约:没有平等性,竞争不能正常进行;没有竞争就无平等可言
2.法制既是平等和竞争的保证,又是平等性的体现
3.开放是平等和竞争充分展开的前提,也是法制发挥作用的社会条件
4.四个特征既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形式,又是市场经济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四个特征的共同作用(市场经济作用): 1.有效调节社会资源的分配2.引导企业按照社会需要组织生产经营3.对商品生产者实行优胜劣汰的选择
二、国家的宏观调控:
市场的不足:1.市场不是万能的
2.市场具有固有的弱点和缺陷:
(1)自发性:表现:a生产经营者追求自身利益b不正当经济行为
危害:a两极分化b社会矛盾,不利于社会经济健康发展
(2) 盲目性:原因:a生产经营者不可能掌握社会各方面信息b无法控制经济变化的趋势
危害:a经济波动b资源浪费
(3) 滞后性:原因:a事后调节b时间差
危害:a经济波动b资源浪费
宏观调控的必要性:1.市场不是万能的,市场有其固有的缺陷和弱点2.不仅要有市场调节,还要有宏观调控3.宏观调控可以克服市场的缺陷4.二者结合,保证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 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宏观调控的手段:1.经济手段: (1)含义: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而影响和调节社会经济活动的措施
(2)外沿: 经济政策:价格、税收、信贷、利率、汇率、产品销售、产业、扶贫、货币等政策
经济计划:年度计划、五年计划、十年规划
(3)作用:经济政策: 调动企业、经营者和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生产的发展
经济计划:有利于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经济发展起重调控作用
2.法律手段:(1)含义: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
(2)市场经济法制性
(3)作用:a有效维护经济活动参加者的合法权利b调整社会经济关系c规范生产经营者的活动和市场秩序d保证经济正常运行
3.行政手段:(1)含义: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行政命令、指示、指标、规定等行政措施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2)特点:直接、迅速(3)注意:a必须反映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b不能片面强调和过多运用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的必要性:1.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2.市场经济是我国对外开放走向世界的需要
社会主义舒畅经济的基本特征:1.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公有制意义:(1)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有坚实的经济基础(2)劳动人民在社会生活中的主人翁地位得以实现(3)防止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3.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原因:(1)各部门各企业以及劳动者之间利益上的一致性,国家能够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办大事(2)国有经济导向作用(3)中共作为我国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的领导核心,有能力将全国人民的意志统一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第一节 企业是市场的主体
一、 企业:
含义: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而是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的经济组织
特点: 1.以盈利为目的2.从事生产经营活动3.独立经营,独立核算4.是人和物相结合的经济组织
地位:最重要的市场主体
作用: 1.市场经济活动主要参加者2.社会生产和流通的直接承担着3.推动社会经济技术进步的主要力量
重要性:企业素质的高低以及企业是否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直接关系着国民经济状况的好坏和社会的长治久安
企业法人:1.依法成立2.有必要的财产3.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4.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大中型企业的地位和特点:1.地位:我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2.基本特点: (1)大规模采用及其生产(2)较系统利用现代科学技术(3)劳动分工精细,协作关系严密(4)适应能力强(5)外部联系广泛
二、公司:
含义: 依法设立的,由法定数额所组成的,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
特点: 1.从事生产流通或其他服务性活动的经济组织2.自主经营,独立核算
优点: 1.是大中型企业普遍采取的企业组织形式2.有利于企业经营管理3.有利于按照国际惯例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
法人治理结构: 股 东 大 会
↓ ↓
( 所有权 ) 董事会 ← 监事会(监督权)
↑ ↑
总经理(日常经营权)
(“→”表示制约关系)
分类: 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
1.相同点:(1)都是依法设立的企业法人(2)股东都附有有限责任(3)公司都以其全部资产对债务负责(4)组织机构大体相同(5)都有名称和章程
2.不同点:(1)资本是否划分为等额股份(2)是否可以发行股票,公开募股机子(3)资本是否一定是货币(股份公司是)(4)股东人数有无限制(5)注册资本数额、设立程序、适用范围不同
三、国有大中型企业:
地位: 国民经济的支柱
支柱作用的表现:1.在国民经济的关键和重要部门中处于支配地位,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2.再过财政收入主要来源的国有经济中,贡献最大,为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发挥重大作用3.拥有雄厚的资产、一流技术水平、较高的经营管理水平和良好的企业素质→壮大国有经济,巩固公有制主体地位,巩固社会主义主义制度,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四、经济效益:
经济效益:1.含义:企业的生产总值和生产成本之间的比值
2.地位:衡量一切经济活动的最终的综合指标
提高经济效益:1.含义: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以最小的资源消耗,生产出最多的适合市场需要的商品和劳务
2.原因: (1)企业以盈利为目的(2)经济效益是企业一切活动的根本出发点
3.重要性: (1)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对企业)
(2)充分利用有限资源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对人民)(3)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增强综合国力,巩固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对国家)
4.方法和途径: (1)a依靠科技进步,采用先进技术,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企业b提高职工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c由粗放向集约转变→a要求b;a导致c(2)a采用现代管理方法,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高产率,按价值规律和国情办事b以最少的消耗生产出最多的实行市场需要的产品→a导致b
兼并、联合和破产:1.依据: (1)激烈的市场竞争(2)优胜劣汰原则
2.作用:(1)提高企业经济效益(2)优化产业结构(3)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力杠杆
3.兼并: (1)重要性:把国有企业推向市场,让其参与市场竞争,接受优胜劣汰选择的有效形式(2)意义:a减轻国家财政负担b有利于把劣势转化为优势,从而实现生产的集中和优化,提高总体效益(3)核心: 竞争
4.“强强联合”:(1)目的:大企业为了增强市场竞争力,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2)作用:a实现优势互补,优化资源配置b降低生产成本c提高产率d促进生产技术的研究与开发e扩大市场占有额f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g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
5.破产: (1)依据:a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竞争的必然结果b增强我国企业竞争力的现实需要(2)作用: A积极作用: a强化企业的风险意识,激发企业活力,改善管理,改进技术,提高产率b有胜列塔,资源优化配置B消极作用: a企业所有者、经营者和管理者利益损失b有可能影响社会稳定,造成社会动荡
第二节 企业的经营者
一、 国有企业经营者的地位:
厂长(经理)的地位:中心地位
1.厂长(经理)依法行使职权 ,受法律保护
2.中心地位的表现: (1)统一指挥,全面负责企业的生产和经营管理工作,对企业两个文明建设负全面责任(2)决策权和生产指挥权(3)其他领导受其领导,对其负责
3.中心地位的重要性:使生产经营活动有序进行,使企业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4.厂长与职代会的关系: (1)厂长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中心地位和指挥作用,必须建立在民主管理的基础之上(2)内容:a厂长必须依靠职工群众履行企业各项义务b支持职代会、工会等的工作c执行职代会决定
职代会的地位:1.性质: 是企业实行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使职工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企业民主管理的机构
2.权力和作用: (1)审议企业重大决策(2)监督行政领导(3)维护职工合法利益
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地位: 1.作用: 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在本企业的贯彻执行实行监督
2.体现: (1)保证党的领导,贯彻方针政策,企业向社会主义方向发展(2)支持厂长行使职权,权责统一,有效组织经营(3)发动带领群众开展民主管理活动,保证职工主人翁地位,与厂长领导相统一,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发展(4)领导思想政治工作和群众工作,推动两个文明健康协调发展
国有企业领导体制: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坚持完善厂长(经理)负责制,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
企业与国家、职工的关系:
1.企业与国家的关系:是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1)努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增强国有企业的活力,促进国有经济的发展(2)从全局出发,维护整体利益,自觉地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为维护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贡献力量
2.企业与职工的关系:是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1)把自我积累放在首位,增强企业的发展能力,使企业能保持持续稳定的发展(2)关心群众生活,照顾职工现实利益→综上:充分调动企业职工和管理者的生产积极性,使企业获得更大的发展
二、企业经营者的素质:
要求: 1.国有企业经营者首先应该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团结职工群众,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沿着正确方向发展(2)任何企业的经营者都应该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有利于两个文明建设(3)良好的业务素质: 在优胜劣汰的竞争环境中求生存,求发展
三、企业的信誉和形象:
意义: 是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使企业经营成败的重要因素
集中表现: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正当竞争和不正当竞争:1.正当竞争: (1)手段:提高质量,改进技术,降低成本,创立名牌,提高信誉(2)作用和结果::a社会作用:保护国家集体和消费者的利益,提高产率,促进技术进步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b法律结果:受法律鼓励和保护2.不正当竞争:(1)手段:躲避法律或直接违法,弄虚作假,欺诈,损人利己(2)危害和后果:a社会危害:损害其他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利益扰乱经济秩序,不增加社会财富,造成巨大浪费b法律后果:受法律制裁
第一节 三大产业
一、农业:
GDP: 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在其领土范围内,本国居民和外国居民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总量的货币表现
GNP: 一国在一定时期内,所有部门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总量的货币表现
农业的地位:国民经济的基础
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重要性:
1.农业的地位和作用决定:国民经济中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 (1)农业是人类社会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2)农业是工业等其他物质生产部门与一切非物质生产部门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条件(3)农业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保障
2.由我国农业现状决定: (1)技术装备水平与劳动生产率水平较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灾能力差(2)农产品供给尤其是粮食供给处于基本平衡但偏紧的状态(3)可耕地少,人口多的具体国情
3.由建国以来我国历史经验证明:农业发展快,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就快
农业基础地位的重要性:1. 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会的安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我国在国际竞争中能否保持独立自主的地位2. 我们要高度重视农业生产,在经济发展的任何阶段,农业的基础地位都不能削弱而只能加强
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途径:1. 含义:粗放向集约转变
2. 核心: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3.走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道路:
(1)靠政策
(2)靠科技:靠科技:a教育,提高全体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科技素质b农业、科技、教育结合,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才能推动农业现代化
(3)靠投入:资金投入和物质投入,国家、集体和农民个人共同投入
(4)靠产业化经营::a措施: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b目标:把农业生产改造为与市场经济相衔接的社会大生产c重要性:现代化农业的重要保证
(5)靠产业结构调整
二、工业:
分类: 1. 重工业: 生产资料 2. 轻工业: 消费资料
地位 :国民经济的主导 表现在: 工业是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技术改造的物质基础
作用: 1. 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技术和装备(2)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能源和原材料(3)为满足人民生活需要提供各种消费品(4)国家积累的主要来源(5)加强国防的重要条件
重要性: 1. 一个国家工业的发展水平,直接决定这个国家技术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
2. 要实现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大力发展工业
三、第三产业:
层次: 1. 流通部门 2. 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 3. 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 4. 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
发展条件: 1. 科学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提高2. 社会分工细化和专业化程度提高3. 一二产业产率高,就业人口比重下降,为第三产业提供劳动力4. 居民消费水平提高,消费结构变化,提供市场5.国际经济技术交流
作用: 1. 方便消费者,提高人民生活质量2. 促进一二产业3. 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
重要性: 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
1.第三产业在世界各国蓬勃发展,成为全球性的经济发展趋势
2.第三产业的繁荣与发展程度高低,已成为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主要标志之一
发展第三产业的必要性: 1. 由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
2.由目前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的现状决定: 原因:(1)一二产业产率低,劳动力束缚(2)认识上重视工业,轻视流通、服务行业
发展第三产业的意义:1. 有效推进我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
2. 扩大就业领域和就业人数,保证社会安定
3. 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发展第三产业的途径、措施:1. 发展现代服务业2. 改组改造传统服务业3. 面向居民消费,促进服务业的市场化和社会化4. 明显增加服务业增加值明显增加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和服务业从业人员占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
四、三大产业的关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
1.第一产业为二三产业奠定基础
2.一二产业为第三产业创造条件
3.第三产业发展促进一二产业进步
第二节 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
一、 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
权利和义务统一的意义: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有劳动者享有的权利和劳动者履行的义务构成,是通过劳动者实现权利和履行义务体现出来的
权利: 1. 内容: (1)劳动权是公民享有的各项权利的基础(2)具体权利:a平等就业和选择就业b取得劳动报酬c休息,休假d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e接受职业技能培训f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g提请劳动争议处理h其他权利
2. 意义:(1)保障和落实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前提(2)充分发挥劳动者积极性、创造性和智慧,使他们成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主力军的保证
义务: 1. 完成劳动任务
2. 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
3. 提高职业技能: (1)职业技能的高低直接影响劳动生产率水平和产品质量好坏,一个国家的劳动者技能水平代表这个国家经济实力甚至是生产力水平(2)劳动者职业技能的提高是劳动者迎接21世纪挑战的需要,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4.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 (1)性质: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在职业活动中的体现 (2)基本要求: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3)作用:a促进人们形成对本职工作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的
原因: 1.与资本主义不同:(1)社会生产目的: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2)人与人的关系:平等劳动关系,走向共同富裕(3)分配方式
2.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和由此产生的社会成员之间的根本利益的一致性,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为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生产关系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国有经济:1.外沿: 国有自然资源,国有企业和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
2.地位: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主要经济基础和国民经济领导力量
3.主导作用体现在控制力上:(1)对国民经济命脉占支配地位→保证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2)国有经济要提高自己的整体质量和竞争力
4.主导作用的意义: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国有经济控制经济命脉,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
5.国有经济比重下降,但只要坚持公有制主体,国家控制经济命脉,就不会影响我国社会主义性质
6.主导作用实现方式:国有独资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
集体经济:1.地位:公有制经济重要组成部分
2.优越性: (1)把分散的生产资料组织起来,有助于克服个体经济力量单薄,无力地与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的弱点(2)集体经济组织是独立的经济单位,有充分的自主权,经营方式比较灵活,对市场有较强的适应性,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产品和服务
3.作用: (1)共同富裕原则得以实现(2)吸收社会分散资金(3)缓解就业压力(4)增加公共积累和国家收入
4.农村集体经济: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1) 集体和农户两个经营层次
(2) 实行双层经营体制的理由:铜我国总体水平低相适应,避免过去大规模经营造成的弊端;适应农业生产特点
(3) 内容:a.一方面,在坚持基本生产资料集体所有的前提下农户与集体签订合同,承包一定的土地或生产任务,并根据劳动成果取得劳动收入b.另一方面把集体统一经营和分散经营结合起来,宜统则统,宜分则分,统分结合
(4) 优越性:发挥了集体的优越性和个人的积极性,既能适应分散的小规模经营,又能适应相对集中的规模经营
(5) 作用: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
(6) 家庭承包是双层经营体制的基础;双层经营体制是家庭承包的保障
混合所有制经济:1.含义:由各种不同所有制经济,按照一定原则,实行联合生产和经营的所有制形式2.股份制企业的性质取决于与它相适应得的社会制度和控股权在谁手里
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1.原因:社会化大生产程度有不同层次,生产水平多层次决定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性2.作用: (1)有利于公有制经济发展壮大(2)有力推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以公有制为主体:1.表现: (1)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既有量的优势,又有质的提高(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2.作用:保证经济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1. 个体经济: (1)性质:小商品经济
(2)特点:a.本质特点:以劳动者自己劳动为基础,一般不剥削他人劳动成果直接归劳动者所有和支配b具体特点: (与私营经济比较)规模小,投资少,设备简单,经营灵活(3)作用: a利用分散的资源b发展小商品生产c保存和发展传统技艺d活跃市场e方便人民生活f增加劳动就业
2. 私营经济:(1)性质:资本主义性质
(2)特点: a本质特点:雇佣劳动,剥削他人,以利润为目的b具体特点:(与个体经济比较)规模大,设备先进,生产率高
(3)作用:a集中和利用一部分私人资金b为发展生产和满足人民生活需要服务c吸引劳动者就业d增加劳动者收入和国家财政收入e提高国家综合经济实力
3. 外资经济: (1)资本主义性质(2)外延: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中的境外资本部分以及外商独资企业(3)地位:一种重要的非公经济(4)作用:a节省我国资金b学习国外先进经验c有利于培养人才d加快现代化进程
4. 非公经济作用: (1)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2)加快生产力的发展(3)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要(4)增加就业(5)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5. 非公经济地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
6. 对非公经济政策:鼓励 保护 引导 监督 管理
基本经济制度的必要性:
1. 根本原因: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
2. 具体原因: (1)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a是以社会化大生产的公有制必然在所有制结构中居于主体地位b有社会主义本质决定:保证我国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巩固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逐步消灭剥削,防止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2) 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生产力整体水平低,不平衡,多层次;人口多,底子薄,人民生活水平不高
3. 有“三个有利于”决定∶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为社会主义服务社会主义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三个有利于”的内容: (1)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2)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3)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基本经济制度的作用:1.解放和发展生产力2.促进我国经济建设(3)促进社会进步
三、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 1.范围:社会主义公有制
2.分配客体: 个人消费品(不是生产资料)
3.必然性: (1)生产资料公有制是按劳分配的前提(2)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3)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4. 优越性(作用): (1)激发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2)推动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3)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5. 地位: 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 (1)所有制基础:个体私有制(2)分配主体:个体经营者(3)分配客体: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4)同个体经济相适应
2.按生产要素分配: 资金 技术 土地 劳动力
3.福利性分配
基本分配制度的必然性:1.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2.由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决定
3.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着各种生产要素的所有者,而这些生产要素在生产中各自发挥着相互不可替代的作用 ,所有者凭生产要素的贡献获得自己相应的收入,才能激励人们更有效的使用生产要素,提高其利用效率
→综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就必须按劳分配,发展市场经济就必须承认按生产要素分配,只有将二者结合,才能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第二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一、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资源配置:1.目标:是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最大限度的满足自己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2.必要性:解决人们对资源需求的无限性和资源有限性的矛盾3.两种方式: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在现代商品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主要通过市场调节作用实现
市场: 1.产生:市场是和商品经济同时产生和发展的
2.含义:狭义:商品交换的场所,有形市场 广义: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
3.作用(即价值规律作用):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的变化和相互作用,支配着人们的经济活动,即调节着人、财、物的投放方向和数量比例
市场经济:1.含义:社会化的商品经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2.随着社会化大生产产生和发展
3.有效运行的条件:(1)企业多,自由进入市场,充分竞争(2)灵活的价格(价格是资源配置最集中的表现)
平等性:1.含义:市场上经济活动参加者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
2.决定因素:价值规律的作用,价值规律也是市场经济基本规律
3.内容: (1)经济活动参加者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2)必须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
4.作用:使市场经济有利于实现资源合理配置
竞争性: 1.含义:经济活动参加者之间存在着广泛的竞争
2.原因: (1)竞争是商品经济的必然产物,也是市场经济的特征(2)在市场经济中,市场价格在竞争中形成,所以竞争是商品交换得以进行的前提
3.作用: (1)积极作用:a对生产者和经营者形成外在压力,使其改进技术,提高产率,优胜劣汰 b保证价格变化灵敏性,使供求关系很快得到调整 ,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综上,竞争是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必要条件(2)消极作用: a盲目竞争,社会资源的浪费b导致垄断,不利于资源优化配置
4.正确看待竞争:公平竞争,正当竞争,反对不正当竞争
法制性: 1.含义:社会经济运行有健全的法制基础,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经济活动依据市场经济的法规进行
2.必要性:健全的法制是协调和处理矛盾,体现公正平等的依据和准则
3.对经济活动参加者的要求:(1)学法 懂法 守法 用法 (2)及保证自己的经济活动符合法律的规范,又能够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
开放型:1.含义:市场不是相互封闭的,全国是一个统一的大市场,并同世界连在一起
2.决定因素: (1)生产者和经营者为市场需要而进行生产和经营,实实质是为消费者而生产和经营(2)社会分工和生产专业化广泛发展要求具有开放性
3.作用: (1)打破区域封锁(2)生产要素自由流动
4.地位: 市场经济的要求和内在属性
四个特征的关系:1.平等性与竞争性相互制约:没有平等性,竞争不能正常进行;没有竞争就无平等可言
2.法制既是平等和竞争的保证,又是平等性的体现
3.开放是平等和竞争充分展开的前提,也是法制发挥作用的社会条件
4.四个特征既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形式,又是市场经济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四个特征的共同作用(市场经济作用): 1.有效调节社会资源的分配2.引导企业按照社会需要组织生产经营3.对商品生产者实行优胜劣汰的选择
二、国家的宏观调控:
市场的不足:1.市场不是万能的
2.市场具有固有的弱点和缺陷:
(1)自发性:表现:a生产经营者追求自身利益b不正当经济行为
危害:a两极分化b社会矛盾,不利于社会经济健康发展
(2) 盲目性:原因:a生产经营者不可能掌握社会各方面信息b无法控制经济变化的趋势
危害:a经济波动b资源浪费
(3) 滞后性:原因:a事后调节b时间差
危害:a经济波动b资源浪费
宏观调控的必要性:1.市场不是万能的,市场有其固有的缺陷和弱点2.不仅要有市场调节,还要有宏观调控3.宏观调控可以克服市场的缺陷4.二者结合,保证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 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宏观调控的手段:1.经济手段: (1)含义: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而影响和调节社会经济活动的措施
(2)外沿: 经济政策:价格、税收、信贷、利率、汇率、产品销售、产业、扶贫、货币等政策
经济计划:年度计划、五年计划、十年规划
(3)作用:经济政策: 调动企业、经营者和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生产的发展
经济计划:有利于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经济发展起重调控作用
2.法律手段:(1)含义: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
(2)市场经济法制性
(3)作用:a有效维护经济活动参加者的合法权利b调整社会经济关系c规范生产经营者的活动和市场秩序d保证经济正常运行
3.行政手段:(1)含义: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行政命令、指示、指标、规定等行政措施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2)特点:直接、迅速(3)注意:a必须反映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b不能片面强调和过多运用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的必要性:1.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2.市场经济是我国对外开放走向世界的需要
社会主义舒畅经济的基本特征:1.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公有制意义:(1)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有坚实的经济基础(2)劳动人民在社会生活中的主人翁地位得以实现(3)防止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3.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原因:(1)各部门各企业以及劳动者之间利益上的一致性,国家能够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办大事(2)国有经济导向作用(3)中共作为我国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的领导核心,有能力将全国人民的意志统一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第一节 企业是市场的主体
一、 企业:
含义: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而是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的经济组织
特点: 1.以盈利为目的2.从事生产经营活动3.独立经营,独立核算4.是人和物相结合的经济组织
地位:最重要的市场主体
作用: 1.市场经济活动主要参加者2.社会生产和流通的直接承担着3.推动社会经济技术进步的主要力量
重要性:企业素质的高低以及企业是否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直接关系着国民经济状况的好坏和社会的长治久安
企业法人:1.依法成立2.有必要的财产3.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4.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大中型企业的地位和特点:1.地位:我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2.基本特点: (1)大规模采用及其生产(2)较系统利用现代科学技术(3)劳动分工精细,协作关系严密(4)适应能力强(5)外部联系广泛
二、公司:
含义: 依法设立的,由法定数额所组成的,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
特点: 1.从事生产流通或其他服务性活动的经济组织2.自主经营,独立核算
优点: 1.是大中型企业普遍采取的企业组织形式2.有利于企业经营管理3.有利于按照国际惯例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
法人治理结构: 股 东 大 会
↓ ↓
( 所有权 ) 董事会 ← 监事会(监督权)
↑ ↑
总经理(日常经营权)
(“→”表示制约关系)
分类: 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
1.相同点:(1)都是依法设立的企业法人(2)股东都附有有限责任(3)公司都以其全部资产对债务负责(4)组织机构大体相同(5)都有名称和章程
2.不同点:(1)资本是否划分为等额股份(2)是否可以发行股票,公开募股机子(3)资本是否一定是货币(股份公司是)(4)股东人数有无限制(5)注册资本数额、设立程序、适用范围不同
三、国有大中型企业:
地位: 国民经济的支柱
支柱作用的表现:1.在国民经济的关键和重要部门中处于支配地位,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2.再过财政收入主要来源的国有经济中,贡献最大,为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发挥重大作用3.拥有雄厚的资产、一流技术水平、较高的经营管理水平和良好的企业素质→壮大国有经济,巩固公有制主体地位,巩固社会主义主义制度,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四、经济效益:
经济效益:1.含义:企业的生产总值和生产成本之间的比值
2.地位:衡量一切经济活动的最终的综合指标
提高经济效益:1.含义: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以最小的资源消耗,生产出最多的适合市场需要的商品和劳务
2.原因: (1)企业以盈利为目的(2)经济效益是企业一切活动的根本出发点
3.重要性: (1)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对企业)
(2)充分利用有限资源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对人民)(3)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增强综合国力,巩固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对国家)
4.方法和途径: (1)a依靠科技进步,采用先进技术,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企业b提高职工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c由粗放向集约转变→a要求b;a导致c(2)a采用现代管理方法,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高产率,按价值规律和国情办事b以最少的消耗生产出最多的实行市场需要的产品→a导致b
兼并、联合和破产:1.依据: (1)激烈的市场竞争(2)优胜劣汰原则
2.作用:(1)提高企业经济效益(2)优化产业结构(3)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力杠杆
3.兼并: (1)重要性:把国有企业推向市场,让其参与市场竞争,接受优胜劣汰选择的有效形式(2)意义:a减轻国家财政负担b有利于把劣势转化为优势,从而实现生产的集中和优化,提高总体效益(3)核心: 竞争
4.“强强联合”:(1)目的:大企业为了增强市场竞争力,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2)作用:a实现优势互补,优化资源配置b降低生产成本c提高产率d促进生产技术的研究与开发e扩大市场占有额f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g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
5.破产: (1)依据:a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竞争的必然结果b增强我国企业竞争力的现实需要(2)作用: A积极作用: a强化企业的风险意识,激发企业活力,改善管理,改进技术,提高产率b有胜列塔,资源优化配置B消极作用: a企业所有者、经营者和管理者利益损失b有可能影响社会稳定,造成社会动荡
第二节 企业的经营者
一、 国有企业经营者的地位:
厂长(经理)的地位:中心地位
1.厂长(经理)依法行使职权 ,受法律保护
2.中心地位的表现: (1)统一指挥,全面负责企业的生产和经营管理工作,对企业两个文明建设负全面责任(2)决策权和生产指挥权(3)其他领导受其领导,对其负责
3.中心地位的重要性:使生产经营活动有序进行,使企业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4.厂长与职代会的关系: (1)厂长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中心地位和指挥作用,必须建立在民主管理的基础之上(2)内容:a厂长必须依靠职工群众履行企业各项义务b支持职代会、工会等的工作c执行职代会决定
职代会的地位:1.性质: 是企业实行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使职工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企业民主管理的机构
2.权力和作用: (1)审议企业重大决策(2)监督行政领导(3)维护职工合法利益
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地位: 1.作用: 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在本企业的贯彻执行实行监督
2.体现: (1)保证党的领导,贯彻方针政策,企业向社会主义方向发展(2)支持厂长行使职权,权责统一,有效组织经营(3)发动带领群众开展民主管理活动,保证职工主人翁地位,与厂长领导相统一,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发展(4)领导思想政治工作和群众工作,推动两个文明健康协调发展
国有企业领导体制: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坚持完善厂长(经理)负责制,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
企业与国家、职工的关系:
1.企业与国家的关系:是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1)努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增强国有企业的活力,促进国有经济的发展(2)从全局出发,维护整体利益,自觉地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为维护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贡献力量
2.企业与职工的关系:是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1)把自我积累放在首位,增强企业的发展能力,使企业能保持持续稳定的发展(2)关心群众生活,照顾职工现实利益→综上:充分调动企业职工和管理者的生产积极性,使企业获得更大的发展
二、企业经营者的素质:
要求: 1.国有企业经营者首先应该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团结职工群众,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沿着正确方向发展(2)任何企业的经营者都应该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有利于两个文明建设(3)良好的业务素质: 在优胜劣汰的竞争环境中求生存,求发展
三、企业的信誉和形象:
意义: 是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使企业经营成败的重要因素
集中表现: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正当竞争和不正当竞争:1.正当竞争: (1)手段:提高质量,改进技术,降低成本,创立名牌,提高信誉(2)作用和结果::a社会作用:保护国家集体和消费者的利益,提高产率,促进技术进步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b法律结果:受法律鼓励和保护2.不正当竞争:(1)手段:躲避法律或直接违法,弄虚作假,欺诈,损人利己(2)危害和后果:a社会危害:损害其他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利益扰乱经济秩序,不增加社会财富,造成巨大浪费b法律后果:受法律制裁
第一节 三大产业
一、农业:
GDP: 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在其领土范围内,本国居民和外国居民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总量的货币表现
GNP: 一国在一定时期内,所有部门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总量的货币表现
农业的地位:国民经济的基础
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重要性:
1.农业的地位和作用决定:国民经济中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 (1)农业是人类社会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2)农业是工业等其他物质生产部门与一切非物质生产部门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条件(3)农业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保障
2.由我国农业现状决定: (1)技术装备水平与劳动生产率水平较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灾能力差(2)农产品供给尤其是粮食供给处于基本平衡但偏紧的状态(3)可耕地少,人口多的具体国情
3.由建国以来我国历史经验证明:农业发展快,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就快
农业基础地位的重要性:1. 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会的安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我国在国际竞争中能否保持独立自主的地位2. 我们要高度重视农业生产,在经济发展的任何阶段,农业的基础地位都不能削弱而只能加强
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途径:1. 含义:粗放向集约转变
2. 核心: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3.走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道路:
(1)靠政策
(2)靠科技:靠科技:a教育,提高全体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科技素质b农业、科技、教育结合,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才能推动农业现代化
(3)靠投入:资金投入和物质投入,国家、集体和农民个人共同投入
(4)靠产业化经营::a措施: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b目标:把农业生产改造为与市场经济相衔接的社会大生产c重要性:现代化农业的重要保证
(5)靠产业结构调整
二、工业:
分类: 1. 重工业: 生产资料 2. 轻工业: 消费资料
地位 :国民经济的主导 表现在: 工业是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技术改造的物质基础
作用: 1. 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技术和装备(2)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能源和原材料(3)为满足人民生活需要提供各种消费品(4)国家积累的主要来源(5)加强国防的重要条件
重要性: 1. 一个国家工业的发展水平,直接决定这个国家技术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
2. 要实现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大力发展工业
三、第三产业:
层次: 1. 流通部门 2. 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 3. 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 4. 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
发展条件: 1. 科学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提高2. 社会分工细化和专业化程度提高3. 一二产业产率高,就业人口比重下降,为第三产业提供劳动力4. 居民消费水平提高,消费结构变化,提供市场5.国际经济技术交流
作用: 1. 方便消费者,提高人民生活质量2. 促进一二产业3. 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
重要性: 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
1.第三产业在世界各国蓬勃发展,成为全球性的经济发展趋势
2.第三产业的繁荣与发展程度高低,已成为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主要标志之一
发展第三产业的必要性: 1. 由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
2.由目前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的现状决定: 原因:(1)一二产业产率低,劳动力束缚(2)认识上重视工业,轻视流通、服务行业
发展第三产业的意义:1. 有效推进我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
2. 扩大就业领域和就业人数,保证社会安定
3. 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发展第三产业的途径、措施:1. 发展现代服务业2. 改组改造传统服务业3. 面向居民消费,促进服务业的市场化和社会化4. 明显增加服务业增加值明显增加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和服务业从业人员占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
四、三大产业的关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
1.第一产业为二三产业奠定基础
2.一二产业为第三产业创造条件
3.第三产业发展促进一二产业进步
第二节 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
一、 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
权利和义务统一的意义: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有劳动者享有的权利和劳动者履行的义务构成,是通过劳动者实现权利和履行义务体现出来的
权利: 1. 内容: (1)劳动权是公民享有的各项权利的基础(2)具体权利:a平等就业和选择就业b取得劳动报酬c休息,休假d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e接受职业技能培训f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g提请劳动争议处理h其他权利
2. 意义:(1)保障和落实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前提(2)充分发挥劳动者积极性、创造性和智慧,使他们成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主力军的保证
义务: 1. 完成劳动任务
2. 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
3. 提高职业技能: (1)职业技能的高低直接影响劳动生产率水平和产品质量好坏,一个国家的劳动者技能水平代表这个国家经济实力甚至是生产力水平(2)劳动者职业技能的提高是劳动者迎接21世纪挑战的需要,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4.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 (1)性质: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在职业活动中的体现 (2)基本要求: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3)作用:a促进人们形成对本职工作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一、神奇的货币
1.商品
⑴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两个条件:劳动产品、用于交换
⑵两个基本属性
①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反映:人与物的关系,即人怎样利用物
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不是特有属性
②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反映:人与人的关系,即人与人之间的劳动交换
是商品的社会属性、特有属性、本质属性
③关系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二者缺一不可,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⑶商品的交换过程
物物交换→以一般等价值物为媒介的交换→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
①一般等价物本身是商品,有价值
②金银为什么能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
体积小,价值大,易于分割,不易磨损,便于保存和携带
2.货币的产生和本质
⑴产生: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⑵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⑶本质:一般等价物
3.货币的基本职能
⑴价值尺度职能
①含义:货币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的职能
②原因:货币本身是商品,有价值
③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⑵流通手段(购买手段)
①流通手段的含义: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②商品流通的含义: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③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只能是现实的货币
⑶货币还具有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的职能
4.纸币
⑴产生:纸币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在铸币的基础上产生的(金银条块→铸币→纸币)
⑵含义: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
⑶纸币只是货币的一种符号,没有价值,也不是商品,不是一般等价物
⑷职能:是按照它所代替的金属货币的价格执行流通手段职能
⑸发行
①决定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实际货币量的因素
待销售的商品量、价格水平、货币流通次数(速度)
②公式
待销售商品量×价格水平 商品价格总额
货币流通次数(速度) 货币流通次数(速度)
⑹通货膨胀
①含义: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全面、持续的物价上涨的现象
②引起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之一: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
③特征:纸币贬值,物价上涨
⑺通货紧缩
①含义: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全面、持续的物价下降的现象
②直接原因:经济相对萎缩,即需求下降
⑻通货紧缩比通货膨胀好,消费者可以得到更多的实惠,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5.信用工具
⑴结算方式:现金结算、转账结算
⑵信用卡
①含义:具有消费、转账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
②功能: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
③作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增强消费安全,给持卡人带来诸多便利
⑶支票: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用于同城),包括转账支票、现金支票
6.外汇
⑴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⑵汇率又称汇价,是两国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⑶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的意义
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
对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
具有重要意义
二、多变的价格
1.影响价格的因素
⑴供求影响价格
①因素:气候、时间、地域、生产条件、政策、宗教信仰、文化习俗等
②当供过于求时,价格下跌,买方市场;当供不应求时,价格上涨,卖方市场
⑵价值决定价格
①价值与价格的关系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值决定价格
其他条件不变,商品的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商品的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
②价值是由劳动形成的,价值量是由劳动量形成的,价值量是用劳动时间衡量的
劳动时间分为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③商品价值量的确定: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而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
④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
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⑤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长,价值量大,价格高,与个别劳动时间无关
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处于有利地位,否则相反
商品生产者要处于有利地位,就要缩短劳动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
⑥劳动生产率:劳动者的生产效率,通常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表示
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个别劳动时间缩短,商品价值总量减少,与商品价值量无关
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商品价值量减少,与商品价值总量无关
1.商品
⑴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两个条件:劳动产品、用于交换
⑵两个基本属性
①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反映:人与物的关系,即人怎样利用物
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不是特有属性
②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反映:人与人的关系,即人与人之间的劳动交换
是商品的社会属性、特有属性、本质属性
③关系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二者缺一不可,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⑶商品的交换过程
物物交换→以一般等价值物为媒介的交换→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
①一般等价物本身是商品,有价值
②金银为什么能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
体积小,价值大,易于分割,不易磨损,便于保存和携带
2.货币的产生和本质
⑴产生: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⑵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⑶本质:一般等价物
3.货币的基本职能
⑴价值尺度职能
①含义:货币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的职能
②原因:货币本身是商品,有价值
③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⑵流通手段(购买手段)
①流通手段的含义: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②商品流通的含义: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③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只能是现实的货币
⑶货币还具有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的职能
4.纸币
⑴产生:纸币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在铸币的基础上产生的(金银条块→铸币→纸币)
⑵含义: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
⑶纸币只是货币的一种符号,没有价值,也不是商品,不是一般等价物
⑷职能:是按照它所代替的金属货币的价格执行流通手段职能
⑸发行
①决定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实际货币量的因素
待销售的商品量、价格水平、货币流通次数(速度)
②公式
待销售商品量×价格水平 商品价格总额
货币流通次数(速度) 货币流通次数(速度)
⑹通货膨胀
①含义: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全面、持续的物价上涨的现象
②引起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之一: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
③特征:纸币贬值,物价上涨
⑺通货紧缩
①含义: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全面、持续的物价下降的现象
②直接原因:经济相对萎缩,即需求下降
⑻通货紧缩比通货膨胀好,消费者可以得到更多的实惠,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5.信用工具
⑴结算方式:现金结算、转账结算
⑵信用卡
①含义:具有消费、转账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
②功能: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
③作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增强消费安全,给持卡人带来诸多便利
⑶支票: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用于同城),包括转账支票、现金支票
6.外汇
⑴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⑵汇率又称汇价,是两国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⑶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的意义
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
对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
具有重要意义
二、多变的价格
1.影响价格的因素
⑴供求影响价格
①因素:气候、时间、地域、生产条件、政策、宗教信仰、文化习俗等
②当供过于求时,价格下跌,买方市场;当供不应求时,价格上涨,卖方市场
⑵价值决定价格
①价值与价格的关系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值决定价格
其他条件不变,商品的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商品的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
②价值是由劳动形成的,价值量是由劳动量形成的,价值量是用劳动时间衡量的
劳动时间分为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③商品价值量的确定: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而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
④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
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⑤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长,价值量大,价格高,与个别劳动时间无关
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处于有利地位,否则相反
商品生产者要处于有利地位,就要缩短劳动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
⑥劳动生产率:劳动者的生产效率,通常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表示
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个别劳动时间缩短,商品价值总量减少,与商品价值量无关
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商品价值量减少,与商品价值总量无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