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个回答
展开全部
1、受众不同:
福德的受众不光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他人。功德是戒定慧,是善果,不能转赠他人。
福德中不包含功德,但功德中却有可能包含福德。福德可以与他人一起享受,如果修持清净心,福德就可能转化为功德。
2、修行成果不同:
佛教认为福德再大也脱离不了六道,但功德却可以帮助精进修持佛法的人脱离六道。功德不是虚幻的意象,是增益于三乘道业之解脱。
学人因有功德受用,可以远离贪瞋痴无明的系缚,心能安定而得自在,于道业上的修习更臻成熟,就生起种种不可思议的解脱功德。
3、用心不同:
功德在智了其空,那就是功德。做了这么多事情,心里头痕迹都没有,那就是功德。
做的这些好事,念念不忘,我做了这个好事,我做了那个好事,那就是福德。
做善事是福德,杀戮自然不算功德。只要将人的行为归正了,这种福德自然就会深厚。这也就是有为的积德和无为的积德。这些积德的范畴,都是属于福德的范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功德
参考资料来源:凤凰网-一日禅:福德与智慧缺一不可
展开全部
多数人往往以为造桥铺路、济贫救世、捐献巨额款项与寺庙,于梁柱片瓦上凿名刻字流芳百世……等等,自认这些钱财的布施是为来世造作大功德、大福德,心中欣喜雀跃,受惠者也赞许他是『功德无量』。其实这些布施行事只是在培植修集未来世的『福德』资粮,非属『功德』内涵。
『功德』是指有关解脱、出离三界方面的受用。
因为有了解脱见地与定力正受、解脱正受故,学人可以在此生获得受用,『功德』不是虚幻的意象,是增益于三乘道业之解脱。学人因有功德受用,可以远离贪瞋痴无明的系缚,心能安定而得自在,于道业上的修习更臻成熟,就生起种种不可思议的解脱功德。
其次,具有功德受用的人。若能令人在解脱生死方面直接受益,也是『功德』。
『福德』是指五阴身所受的依报或是正报。
(正报:异熟果报之身;依报:即世界国土。谓诸众生各各随其果报之身,依之而住。)如:持五戒不犯及修十善业道,来世受生于欲界天,获得欲界天之广大天身,成就欲界天身之异熟果报;修禅定证量而成就色界天身之异熟果报;布施钱财济世救贫,来生得布施的果报,所以饶富资财、眷属和乐,培植修集这些善业是名福德。
而学佛者行善之目的,在于修集今世或未来世亲证三乘菩提之福德资粮;学人若欲求开悟明心,入七住位菩萨数,首重于累积福德资粮——孝顺父母、尊敬师长、慈心不杀、归依三宝、修学佛法正知正见,并且随缘随分随力修集六度十善,护持三宝、护持正法,以此培植深厚福德。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功德』是指有关解脱、出离三界方面的受用。
因为有了解脱见地与定力正受、解脱正受故,学人可以在此生获得受用,『功德』不是虚幻的意象,是增益于三乘道业之解脱。学人因有功德受用,可以远离贪瞋痴无明的系缚,心能安定而得自在,于道业上的修习更臻成熟,就生起种种不可思议的解脱功德。
其次,具有功德受用的人。若能令人在解脱生死方面直接受益,也是『功德』。
『福德』是指五阴身所受的依报或是正报。
(正报:异熟果报之身;依报:即世界国土。谓诸众生各各随其果报之身,依之而住。)如:持五戒不犯及修十善业道,来世受生于欲界天,获得欲界天之广大天身,成就欲界天身之异熟果报;修禅定证量而成就色界天身之异熟果报;布施钱财济世救贫,来生得布施的果报,所以饶富资财、眷属和乐,培植修集这些善业是名福德。
而学佛者行善之目的,在于修集今世或未来世亲证三乘菩提之福德资粮;学人若欲求开悟明心,入七住位菩萨数,首重于累积福德资粮——孝顺父母、尊敬师长、慈心不杀、归依三宝、修学佛法正知正见,并且随缘随分随力修集六度十善,护持三宝、护持正法,以此培植深厚福德。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功德
(1).功业与德行。
《礼记·王制》:“有功德於民者,加地进律。” 元 张宪 《咸淳师相》诗:“谀言佞语颂功德,边事军声听寂寥。”
赵朴初 《金缕曲·周总理逝世周年感赋》:“雪侮霜欺香益烈,功德长留天地,却身与云飞无际。”
(2).佛教语。《大乘义章·十功德义三门分别》:
“功谓功能,能破生死,能得涅盘,能度众生,名之为功。此功是其善行家德,故云功德。”
(3).多泛指念佛、诵经、布施等事。
《南史·循吏传·虞愿》:“陛下起此寺,皆是百姓卖儿贴妇钱,佛若有知,当悲哭哀愍。罪高佛图,有何功德!”《水浒传》第六十回:“寨内扬起长幡,请附近寺院僧众上山做功德,追荐 晁天王 。”《红楼梦》第八八回:“老太太因明年八十一岁,是个‘暗九’,许下一场九昼夜的功德。”
(4).指做好事、有益的事。
明 何景明 《与李空同论诗书》:“ 空同子 功德我者厚矣!” 明 胡应麟 《诗薮外编·六朝》:“功德词林,故自匪浅。”
福德
(1).福分和德行。
《北史·元嵩传》:“ 任城康王 大有福德,文武顿出其门。” 清 龚自珍 《壬癸之际胎观三》:“寳应出,福德聚,主天下;宝应不出,福德不聚,主大国。”
(2).指福分,福气。
《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他有个花枝也似女儿,献在一个奢遮去处,这个女儿不受福德,却跟一个碾玉的待诏逃走了。”
【ZDIC.NET 汉 典 网】
【功德】
功是指善行,德是指善心。又世人拜佛诵经布施供养等,都叫功德。
[佛学常见辞汇 - 陈义孝编]
做善事算功德。
杀戮不可以为功德。
(1).功业与德行。
《礼记·王制》:“有功德於民者,加地进律。” 元 张宪 《咸淳师相》诗:“谀言佞语颂功德,边事军声听寂寥。”
赵朴初 《金缕曲·周总理逝世周年感赋》:“雪侮霜欺香益烈,功德长留天地,却身与云飞无际。”
(2).佛教语。《大乘义章·十功德义三门分别》:
“功谓功能,能破生死,能得涅盘,能度众生,名之为功。此功是其善行家德,故云功德。”
(3).多泛指念佛、诵经、布施等事。
《南史·循吏传·虞愿》:“陛下起此寺,皆是百姓卖儿贴妇钱,佛若有知,当悲哭哀愍。罪高佛图,有何功德!”《水浒传》第六十回:“寨内扬起长幡,请附近寺院僧众上山做功德,追荐 晁天王 。”《红楼梦》第八八回:“老太太因明年八十一岁,是个‘暗九’,许下一场九昼夜的功德。”
(4).指做好事、有益的事。
明 何景明 《与李空同论诗书》:“ 空同子 功德我者厚矣!” 明 胡应麟 《诗薮外编·六朝》:“功德词林,故自匪浅。”
福德
(1).福分和德行。
《北史·元嵩传》:“ 任城康王 大有福德,文武顿出其门。” 清 龚自珍 《壬癸之际胎观三》:“寳应出,福德聚,主天下;宝应不出,福德不聚,主大国。”
(2).指福分,福气。
《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他有个花枝也似女儿,献在一个奢遮去处,这个女儿不受福德,却跟一个碾玉的待诏逃走了。”
【ZDIC.NET 汉 典 网】
【功德】
功是指善行,德是指善心。又世人拜佛诵经布施供养等,都叫功德。
[佛学常见辞汇 - 陈义孝编]
做善事算功德。
杀戮不可以为功德。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六祖坛经云:
公曰:‘弟子闻达摩初化梁武帝,帝问云:“朕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设斋,有何功德?”达摩言:“实无功德。”弟子未达此理,愿和尚为说。’
师曰:‘实无功德,勿疑先圣之言。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设斋,名为求福,不可将福便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
师又曰:‘凡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无滞,常见本性其实妙用,名为功德。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若觅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轻,常行普敬,心常轻人,吾我不断即自无功;自性虚妄不实,即自无德;为吾我自大,常轻一切故。善知识!念念无间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善知识!功德须自性内见,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是以福德与功德别,武帝不识其理,非我祖师有过。’
公曰:‘弟子闻达摩初化梁武帝,帝问云:“朕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设斋,有何功德?”达摩言:“实无功德。”弟子未达此理,愿和尚为说。’
师曰:‘实无功德,勿疑先圣之言。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设斋,名为求福,不可将福便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
师又曰:‘凡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无滞,常见本性其实妙用,名为功德。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若觅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轻,常行普敬,心常轻人,吾我不断即自无功;自性虚妄不实,即自无德;为吾我自大,常轻一切故。善知识!念念无间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善知识!功德须自性内见,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是以福德与功德别,武帝不识其理,非我祖师有过。’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功德和福德的分别是功德是用于解脱之道的‘善业’,福德是用于世俗的善业。 杀戮不是善业。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