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祝福》中祥林嫂的细节描写(650字左右) 5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黑压压的乌云聚集来,催走了温暖的太阳.几丝凉风“嗖嗖“地刮着.把几片脱落的黄叶吹的飘飘扬扬,像一个个前摇后摆的醉汉.然后躺在了冰冷的大地.
祥林嫂乞讨了一整天,依然全无收获.就连问灵魂的事儿都没有得到满意的答复.现在的她,已是几天没吃食了,连往常的剩菜残羹都难以讨得了.
这几日的饥渴难奈,使祥林嫂又苍老了几许.皱纹裂得仿佛尖刀刻得一般.苍老无力宛如松皮的手拄着那支竹竿.手指瘦得已跟竹竿颇为相似.只有粗细之分了,身上挂着的单衫随风颤动.头发自走出四叔家便再不曾梳洗过,披头散发,几缕长长的刘海遮住了那双深陷的眼睛,怪有几分吓人.
祥林嫂乞讨了一整天,依然全无收获.就连问灵魂的事儿都没有得到满意的答复.现在的她,已是几天没吃食了,连往常的剩菜残羹都难以讨得了.
这几日的饥渴难奈,使祥林嫂又苍老了几许.皱纹裂得仿佛尖刀刻得一般.苍老无力宛如松皮的手拄着那支竹竿.手指瘦得已跟竹竿颇为相似.只有粗细之分了,身上挂着的单衫随风颤动.头发自走出四叔家便再不曾梳洗过,披头散发,几缕长长的刘海遮住了那双深陷的眼睛,怪有几分吓人.
推荐于2017-11-22
展开全部
祝福》的细节描写
教学小说《祝福》时,我特别注意其细节描写的精妙,一下几点值得一说。
1、鲁四老爷书房里的对联有没有上联?
《祝福》第二段中这样描写:“我回到四叔的书房里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我又无聊赖的到窗下的案头去一翻,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这里留下了许多疑问:鲁迅先生为什么没有写出全副对联?有没有上联?如果有,上联是什么?
我查阅了《四书集注》,认为其上联是:“品节详明德性坚定。”之所以不写上联,一是暗示鲁四老爷思想的陈腐,二是暗示鲁四老爷品节和德性并不怎么样。留下的下联,讽刺了鲁四老爷处事并非“事理通达心气和平”,而是一个脾气粗暴的人。他和“我”一见面就大骂其新党,在祥林嫂死的时候骂道:“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在卫老婆子合伙抢劫祥林嫂时,大怒说:“可恶!”如此等等,足见其心浮气躁也。
2、祥林嫂死的时候到底多少岁?
小说里,祥林嫂死之前的最后一次肖像描写写她四十上下,但究竟是四十以上,还是以下呢?通过细读小说,可以拟出祥林嫂的“大事年表”:
二十六~二十七岁 第一次到鲁镇
二十七~二十八岁 再嫁(做了三个多月的工,被抢回家)
三十~三十一岁 第二次道鲁镇(生了阿毛,两岁被狼叼去)
三十一~三十二岁 捐门槛
三十二~三十三岁 头发花白起来(捐门槛后不到半年)
三十七~三十八岁 死在祝福声中(五年前的花白头发,即今已经全白)
所以,祥林嫂死的时候只有三十七八岁。
3、鲁四老爷的两次皱眉和两个“可恶,然而……”
鲁四老爷在文中着墨不多,但性格鲜明,且是一个重要的角色。他的肖像描写很传神,其中写他的两次皱眉颇有意思。
第一次皱眉是在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时,文章写道:“四叔皱了皱眉,四婶已经知道了他的意思,是在讨厌她是一个寡妇。”第二次是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文章又写道:“当她初到的时候,四叔虽然照例皱过眉,但鉴于向来雇用女工之难,也就并不大反对,只是暗暗地告诫四婶说,这种人虽然似乎很可怜,但是败坏风俗的,用她帮忙还可以,祭祀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一切饭莱,只好自已做,否则,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可见鲁四老爷的皱眉都是因为嫌弃祥林嫂是寡妇,认为她有克夫命,伤风败俗,联系到祥林嫂死时四叔的话:“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一个封建卫道者的形象跃然纸上。
同时,其语言“可恶,然而……”话中有话,耐人寻味。
第一次说“可恶,然而……”是在知道卫婆婆带人来抢走祥林嫂时说的。其中的“可恶”是骂卫婆婆,意思是你竟敢到我这里来抢人!鲁四老爷认为这是有辱他的尊严的,所以说她可恶,但他马上话语一转:“然而……”,其意思是说:“你祥林嫂不该逃出来,既然婆婆来了,你是应该回去的。”显然,他是维护封建道德观念的。
第二次说“可恶”是骂卫老婆子。正如四婶责怪她:“你是什么意思?亏你还会再来见我们。你自己荐她来,又合伙劫她去,闹得沸反盈天的,大家看了成个什么样子?你拿我们家里开玩笑么?”待到老婆子道了歉,陪了罪,作出了解释后,四叔又说:“然而……”意思是“不知者不为罪,你既然不知道她是瞒着婆婆,那就算了。问题严重的是祥林嫂怎么能瞒着婆婆擅作主张跑出来呢?”可见,他是一个十足的封建卫道者。
4、为什么要写祥林嫂两次将阿毛的故事?
阿毛的故事非常凄惨,对祥林嫂来说,可谓刻骨铭心。小说写她两次全过程叙述阿毛的悲惨故事,意在强化这一点。鲁迅先生的高明之处在于,两次叙述内容完全相同,但叙述的词语有小小的变化。
第一次叙述如下:
“我真傻,真的,”祥林嫂抬起她没有神采的眼睛来,接着说。“我单知道下雪的时候野兽在山坳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我一清早起来就开了门,拿小篮盛了一篮豆,叫我们的阿毛坐在门槛上剥豆去。他是很听话的,我的话句句听;他出去了。我就在屋后劈柴,掏米,米下了锅,要蒸豆。我叫阿毛,没有应,出去口看,只见豆撒得一地,没有我们的阿毛了。他是不到别家去玩的;各处去一问,果然没有。我急了,央人出去寻。直到下半天,寻来寻去寻到山坳里,看见刺柴上桂着一只他的小鞋。大家都说,糟了,怕是遭了狼了。再进去;他果然躺在草窠里,肚里的五脏已经都给吃空了,手上还紧紧的捏着那只小篮呢。……” 她接着但是呜咽,说不出成句的话来。
第二次叙述如下:
“我真傻,真的,”她说,“我单知道雪天是野兽在深山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我一大早起来就开了门,拿小篮盛了一篮豆,叫我们的阿毛坐在门槛上剥豆去。他是很听话的孩子,我的话句句听;他就出去了。我就在屋后劈柴,淘米,米下了锅,打算蒸豆。我叫,‘阿毛!’没有应。出去一看,只见豆撒得满地,没有我们的阿毛了。(他是不到别家去玩的)各处去一向,都没有。我急了,央人去寻去。直到下半天,几个人寻到山坳里,看见刺柴上挂着一只他的小鞋。大家都说,完了,怕是遭了狼了;再进去;果然,他躺在草窠里,肚里的五脏已经都给吃空了,可怜他手里还紧紧的捏着那只小篮呢。……”她于是淌下眼泪来,声音也呜咽了。
两次叙述处理是极有难度的。既不能简单重复,也不能在情节上有丝毫出入。简单重复,即一字不差的粘贴,给人的感觉是失真:“这么长的故事,祥林嫂怎么会背诵似的一字不漏?”情节上有出入,又不能生动地反映这件事在祥林嫂内心烙下的深深的印迹。要兼顾这两点,鲁迅先生给我们极好的典范。由此可见鲁迅先生的艺术匠心。
教学小说《祝福》时,我特别注意其细节描写的精妙,一下几点值得一说。
1、鲁四老爷书房里的对联有没有上联?
《祝福》第二段中这样描写:“我回到四叔的书房里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我又无聊赖的到窗下的案头去一翻,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这里留下了许多疑问:鲁迅先生为什么没有写出全副对联?有没有上联?如果有,上联是什么?
我查阅了《四书集注》,认为其上联是:“品节详明德性坚定。”之所以不写上联,一是暗示鲁四老爷思想的陈腐,二是暗示鲁四老爷品节和德性并不怎么样。留下的下联,讽刺了鲁四老爷处事并非“事理通达心气和平”,而是一个脾气粗暴的人。他和“我”一见面就大骂其新党,在祥林嫂死的时候骂道:“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在卫老婆子合伙抢劫祥林嫂时,大怒说:“可恶!”如此等等,足见其心浮气躁也。
2、祥林嫂死的时候到底多少岁?
小说里,祥林嫂死之前的最后一次肖像描写写她四十上下,但究竟是四十以上,还是以下呢?通过细读小说,可以拟出祥林嫂的“大事年表”:
二十六~二十七岁 第一次到鲁镇
二十七~二十八岁 再嫁(做了三个多月的工,被抢回家)
三十~三十一岁 第二次道鲁镇(生了阿毛,两岁被狼叼去)
三十一~三十二岁 捐门槛
三十二~三十三岁 头发花白起来(捐门槛后不到半年)
三十七~三十八岁 死在祝福声中(五年前的花白头发,即今已经全白)
所以,祥林嫂死的时候只有三十七八岁。
3、鲁四老爷的两次皱眉和两个“可恶,然而……”
鲁四老爷在文中着墨不多,但性格鲜明,且是一个重要的角色。他的肖像描写很传神,其中写他的两次皱眉颇有意思。
第一次皱眉是在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时,文章写道:“四叔皱了皱眉,四婶已经知道了他的意思,是在讨厌她是一个寡妇。”第二次是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文章又写道:“当她初到的时候,四叔虽然照例皱过眉,但鉴于向来雇用女工之难,也就并不大反对,只是暗暗地告诫四婶说,这种人虽然似乎很可怜,但是败坏风俗的,用她帮忙还可以,祭祀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一切饭莱,只好自已做,否则,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可见鲁四老爷的皱眉都是因为嫌弃祥林嫂是寡妇,认为她有克夫命,伤风败俗,联系到祥林嫂死时四叔的话:“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一个封建卫道者的形象跃然纸上。
同时,其语言“可恶,然而……”话中有话,耐人寻味。
第一次说“可恶,然而……”是在知道卫婆婆带人来抢走祥林嫂时说的。其中的“可恶”是骂卫婆婆,意思是你竟敢到我这里来抢人!鲁四老爷认为这是有辱他的尊严的,所以说她可恶,但他马上话语一转:“然而……”,其意思是说:“你祥林嫂不该逃出来,既然婆婆来了,你是应该回去的。”显然,他是维护封建道德观念的。
第二次说“可恶”是骂卫老婆子。正如四婶责怪她:“你是什么意思?亏你还会再来见我们。你自己荐她来,又合伙劫她去,闹得沸反盈天的,大家看了成个什么样子?你拿我们家里开玩笑么?”待到老婆子道了歉,陪了罪,作出了解释后,四叔又说:“然而……”意思是“不知者不为罪,你既然不知道她是瞒着婆婆,那就算了。问题严重的是祥林嫂怎么能瞒着婆婆擅作主张跑出来呢?”可见,他是一个十足的封建卫道者。
4、为什么要写祥林嫂两次将阿毛的故事?
阿毛的故事非常凄惨,对祥林嫂来说,可谓刻骨铭心。小说写她两次全过程叙述阿毛的悲惨故事,意在强化这一点。鲁迅先生的高明之处在于,两次叙述内容完全相同,但叙述的词语有小小的变化。
第一次叙述如下:
“我真傻,真的,”祥林嫂抬起她没有神采的眼睛来,接着说。“我单知道下雪的时候野兽在山坳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我一清早起来就开了门,拿小篮盛了一篮豆,叫我们的阿毛坐在门槛上剥豆去。他是很听话的,我的话句句听;他出去了。我就在屋后劈柴,掏米,米下了锅,要蒸豆。我叫阿毛,没有应,出去口看,只见豆撒得一地,没有我们的阿毛了。他是不到别家去玩的;各处去一问,果然没有。我急了,央人出去寻。直到下半天,寻来寻去寻到山坳里,看见刺柴上桂着一只他的小鞋。大家都说,糟了,怕是遭了狼了。再进去;他果然躺在草窠里,肚里的五脏已经都给吃空了,手上还紧紧的捏着那只小篮呢。……” 她接着但是呜咽,说不出成句的话来。
第二次叙述如下:
“我真傻,真的,”她说,“我单知道雪天是野兽在深山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我一大早起来就开了门,拿小篮盛了一篮豆,叫我们的阿毛坐在门槛上剥豆去。他是很听话的孩子,我的话句句听;他就出去了。我就在屋后劈柴,淘米,米下了锅,打算蒸豆。我叫,‘阿毛!’没有应。出去一看,只见豆撒得满地,没有我们的阿毛了。(他是不到别家去玩的)各处去一向,都没有。我急了,央人去寻去。直到下半天,几个人寻到山坳里,看见刺柴上挂着一只他的小鞋。大家都说,完了,怕是遭了狼了;再进去;果然,他躺在草窠里,肚里的五脏已经都给吃空了,可怜他手里还紧紧的捏着那只小篮呢。……”她于是淌下眼泪来,声音也呜咽了。
两次叙述处理是极有难度的。既不能简单重复,也不能在情节上有丝毫出入。简单重复,即一字不差的粘贴,给人的感觉是失真:“这么长的故事,祥林嫂怎么会背诵似的一字不漏?”情节上有出入,又不能生动地反映这件事在祥林嫂内心烙下的深深的印迹。要兼顾这两点,鲁迅先生给我们极好的典范。由此可见鲁迅先生的艺术匠心。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