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高原病?
展开全部
急性轻症高原病是人们初到高原时发生的急性缺氧反应。在人急速进入高原时发生率是较高的,据近年统计,约占70--92%。急性高原反应如诊治不及时,也可发展成为肺水肿等重症高原病。
急性轻症高原病的发病情况:
(1)初抵高原:指海平面或平原地区人,初次进入高原,一般指海拔3000米以上,但也有少数人在2000多米就出现轻度症状。
(2)重返高原:指久居高原或高原世居者从高原到平原居住一段时间之后,在重返高原后出现了缺氧症状,这与他们在乎原发生了"脱适应"有关。
(3)更高高原:是指已经产生高原习服或适应的人,从一个高度进入更高度时出现症状反应,这在居住中等高度(2000--3000米)的人进人海拔4000米以上时十分常见。
主要临床表现:
在到达高原后数小时或一两天内,发生严重的头痛、头晕、疲乏、烦躁、失眠、心悸、气短、胸部闷胀、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眼花、耳鸣、鼻衄、手足发麻或双手抽搐等,症状轻重因人而异。一般经1周左右症状逐渐消退,但也有持续较久或迁延成慢性高原病的。
常用的疗效较好的有以下几种药物:
(1) 复方党参片:含党参、沙参、当归、丹参、金果榄等。现场应用高原反应保护率达78.8%。
(2) 黄芪茯苓复方或益气活血复方:含黄芪、丹参、当归、川芎。以上制剂均有益气、活血、利尿、安神、抗炎等综合作用。动物实验证明有抗缺氧作用
(3)麦霉片:由麦芽汁经黑曲霉菌发酵后的提取液制成,有提高动物耐氧的能力,可改善心脑功能,现场应用高
原反应保护率达82.9%。临床治疗肺心病、冠心病也有一定疗效。
(4)藏药中紫堇、唐古特青兰,狭叶红景天、冬虫夏草等也有较好的致适应作用。
高 原 病
高原病亦称高山病、高原适应不全,是指人体进入高原低氧环境下发生的一种特发性疾病。返回平原后迅速恢复为其特点。本病常在海拔3 000m以上高原发病。致病因素主要是缺氧、寒冷、干燥、太阳辐射、疲劳,营养不良也可促进本病发生。
高原病是根据发病时间分为急、慢性两种,分型虽未完全统一,但一般采取下列方法分型。
【诊断】
一、急性高原病
1、高原反应 从平原急速进入海拔3 000m高原或从低高原进入更高海拔地区后,发生以头痛、心慌、气促、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称为急性高原反应。此型又称轻型或良性急性高原病。本型发病与进入高原的高度与速度及劳累、情绪紧张、寒冷、体力负荷等因素有关。多发于登山后24小时内,一般在1~2周内即能适应,症状逐渐消失。
2、高原肺水肿 又称肺型或重型急性高原病。是在低氧环境中发生的一种特殊型肺水肿。发病率约为3%。往往在急性高原反应的基础上,多在海拔4 000m以上登山后3~48小时发病。也有迟至3~10天者。其特点为剧烈咳嗽、咳粉红色泡沫痰,有严重的呼吸困难,不能平卧,头痛。严重者少尿,神志不清。转移至低海拔高原或返回平原后症状可迅速减轻,为本病之另一特点。
3、高原昏迷 又称高原脑水肿或高原脑病。其病理机制为脑水肿。发病率低但较易引起死亡。有人称本病为恶性高原病。患者除早期有急性高原反应症状外,常伴有颅内压增高现象,如剧烈头痛、呕吐、神志恍惚、抑郁或兴奋、谵妄等精神症状。患者也可抽搐、嗜睡乃致昏迷。查体可见脉率增快、呼吸不规则,瞳孔对光反应迟钝等危重体征。
二、慢性高原病
1、慢性高原红细胞增多症 高原移居人或世居人凡血红蛋白≥200g/L,红细胞≥6.5×10⒓/L(650万/mm3)及红细胞比容≥0.65(已排除其他原因)的患者,称为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患者常有头昏、头痛、记忆力减退、心悸、气短、胸闷且活动后加重。也可有食欲不振、视力减退及鼻出血、结膜充血、面部毛细血管显露等多血面容。
2、高原心脏病 是指高原移居人和世居人出现右室肥大(部分患者尚可合并左室大),严重者可发生心力衰竭的一类心脏病。幼儿多见,心脏常呈弥漫性或球形扩大,成人肺动脉明显突出。患者早期常有头昏、头痛、失眠、心悸、活动后呼吸困难、胸闷、胸痛及心前区不适。晚期则可出现心衰症状和体征。
3、高原血压异常 有高原高血压与高原低血压两种。凡在平原血压正常,进入高原后,中、青年人收缩压>18.7kPa,舒张压>12.0kPa并有相应症状,返回平原后恢复正常者,称高原高血压;进入高原后,血压低于12.O/6.67kPa,持续2周以上者,称高原低血压。一般初到高原者,易产生高血压,1年左右为波动期,久居或世居者,易产生高原低血压。
4、慢性高原病混合型 本病指高原红细胞增多症、高原高血压及高原心脏病三型中,有两型同时存在者,称为混合型。最常见的是红细胞增多症合并心脏病和红细胞增多症合并高血压。
【治疗】
1、高原反应一般无需特殊治疗即可逐渐缓解。可给予镇静剂,吸氧后多可缓解。必要时返回平原即可自愈。
2、高原肺水肿应早期充分吸氧(6L~8L/分钟),呋塞米(速尿)20~40mg静脉注射。绝对卧床,保暖。烦躁不安可给予镇静剂。也可采用O.25g氨茶碱溶于50%葡萄糖液40ml静注;或选用糖皮质激素及抗菌药物。一旦病情稳定,应转移至较低海拔处治疗为妥。
3、高原昏迷患者易致死亡,首先应连续给氧(95%的氧和5%二氧化碳)。清醒后仍应间断给氧。可用高渗葡萄糖、甘露醇、糖皮质激素、细胞色素C等积极治疗以减轻脑水肿。也可交替使用可拉明、安钠加、洛贝林等中枢神经兴奋药物。注意水、电解质平衡,病情稳定后转至低海拔处继续治疗。
4、高原心脏病症状较轻者,可作一般对症处理。有心衰时宜用速效药物,如毛花苷丙(西地兰)、醋毒毛花苷K小量注射。
5、高原血压异常者,可按一般高血压患者治疗。对高原低血压并伴有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者,可选用生理剂量的糖皮质激素替代疗法。
6、高原红细胞增多症者,用低流量给氧,静滴低分子右旋糖酐。症状严重时,可放血300ml~500ml暂时缓解症状以备转移至低海拔处治疗
急性轻症高原病的发病情况:
(1)初抵高原:指海平面或平原地区人,初次进入高原,一般指海拔3000米以上,但也有少数人在2000多米就出现轻度症状。
(2)重返高原:指久居高原或高原世居者从高原到平原居住一段时间之后,在重返高原后出现了缺氧症状,这与他们在乎原发生了"脱适应"有关。
(3)更高高原:是指已经产生高原习服或适应的人,从一个高度进入更高度时出现症状反应,这在居住中等高度(2000--3000米)的人进人海拔4000米以上时十分常见。
主要临床表现:
在到达高原后数小时或一两天内,发生严重的头痛、头晕、疲乏、烦躁、失眠、心悸、气短、胸部闷胀、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眼花、耳鸣、鼻衄、手足发麻或双手抽搐等,症状轻重因人而异。一般经1周左右症状逐渐消退,但也有持续较久或迁延成慢性高原病的。
常用的疗效较好的有以下几种药物:
(1) 复方党参片:含党参、沙参、当归、丹参、金果榄等。现场应用高原反应保护率达78.8%。
(2) 黄芪茯苓复方或益气活血复方:含黄芪、丹参、当归、川芎。以上制剂均有益气、活血、利尿、安神、抗炎等综合作用。动物实验证明有抗缺氧作用
(3)麦霉片:由麦芽汁经黑曲霉菌发酵后的提取液制成,有提高动物耐氧的能力,可改善心脑功能,现场应用高
原反应保护率达82.9%。临床治疗肺心病、冠心病也有一定疗效。
(4)藏药中紫堇、唐古特青兰,狭叶红景天、冬虫夏草等也有较好的致适应作用。
高 原 病
高原病亦称高山病、高原适应不全,是指人体进入高原低氧环境下发生的一种特发性疾病。返回平原后迅速恢复为其特点。本病常在海拔3 000m以上高原发病。致病因素主要是缺氧、寒冷、干燥、太阳辐射、疲劳,营养不良也可促进本病发生。
高原病是根据发病时间分为急、慢性两种,分型虽未完全统一,但一般采取下列方法分型。
【诊断】
一、急性高原病
1、高原反应 从平原急速进入海拔3 000m高原或从低高原进入更高海拔地区后,发生以头痛、心慌、气促、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称为急性高原反应。此型又称轻型或良性急性高原病。本型发病与进入高原的高度与速度及劳累、情绪紧张、寒冷、体力负荷等因素有关。多发于登山后24小时内,一般在1~2周内即能适应,症状逐渐消失。
2、高原肺水肿 又称肺型或重型急性高原病。是在低氧环境中发生的一种特殊型肺水肿。发病率约为3%。往往在急性高原反应的基础上,多在海拔4 000m以上登山后3~48小时发病。也有迟至3~10天者。其特点为剧烈咳嗽、咳粉红色泡沫痰,有严重的呼吸困难,不能平卧,头痛。严重者少尿,神志不清。转移至低海拔高原或返回平原后症状可迅速减轻,为本病之另一特点。
3、高原昏迷 又称高原脑水肿或高原脑病。其病理机制为脑水肿。发病率低但较易引起死亡。有人称本病为恶性高原病。患者除早期有急性高原反应症状外,常伴有颅内压增高现象,如剧烈头痛、呕吐、神志恍惚、抑郁或兴奋、谵妄等精神症状。患者也可抽搐、嗜睡乃致昏迷。查体可见脉率增快、呼吸不规则,瞳孔对光反应迟钝等危重体征。
二、慢性高原病
1、慢性高原红细胞增多症 高原移居人或世居人凡血红蛋白≥200g/L,红细胞≥6.5×10⒓/L(650万/mm3)及红细胞比容≥0.65(已排除其他原因)的患者,称为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患者常有头昏、头痛、记忆力减退、心悸、气短、胸闷且活动后加重。也可有食欲不振、视力减退及鼻出血、结膜充血、面部毛细血管显露等多血面容。
2、高原心脏病 是指高原移居人和世居人出现右室肥大(部分患者尚可合并左室大),严重者可发生心力衰竭的一类心脏病。幼儿多见,心脏常呈弥漫性或球形扩大,成人肺动脉明显突出。患者早期常有头昏、头痛、失眠、心悸、活动后呼吸困难、胸闷、胸痛及心前区不适。晚期则可出现心衰症状和体征。
3、高原血压异常 有高原高血压与高原低血压两种。凡在平原血压正常,进入高原后,中、青年人收缩压>18.7kPa,舒张压>12.0kPa并有相应症状,返回平原后恢复正常者,称高原高血压;进入高原后,血压低于12.O/6.67kPa,持续2周以上者,称高原低血压。一般初到高原者,易产生高血压,1年左右为波动期,久居或世居者,易产生高原低血压。
4、慢性高原病混合型 本病指高原红细胞增多症、高原高血压及高原心脏病三型中,有两型同时存在者,称为混合型。最常见的是红细胞增多症合并心脏病和红细胞增多症合并高血压。
【治疗】
1、高原反应一般无需特殊治疗即可逐渐缓解。可给予镇静剂,吸氧后多可缓解。必要时返回平原即可自愈。
2、高原肺水肿应早期充分吸氧(6L~8L/分钟),呋塞米(速尿)20~40mg静脉注射。绝对卧床,保暖。烦躁不安可给予镇静剂。也可采用O.25g氨茶碱溶于50%葡萄糖液40ml静注;或选用糖皮质激素及抗菌药物。一旦病情稳定,应转移至较低海拔处治疗为妥。
3、高原昏迷患者易致死亡,首先应连续给氧(95%的氧和5%二氧化碳)。清醒后仍应间断给氧。可用高渗葡萄糖、甘露醇、糖皮质激素、细胞色素C等积极治疗以减轻脑水肿。也可交替使用可拉明、安钠加、洛贝林等中枢神经兴奋药物。注意水、电解质平衡,病情稳定后转至低海拔处继续治疗。
4、高原心脏病症状较轻者,可作一般对症处理。有心衰时宜用速效药物,如毛花苷丙(西地兰)、醋毒毛花苷K小量注射。
5、高原血压异常者,可按一般高血压患者治疗。对高原低血压并伴有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者,可选用生理剂量的糖皮质激素替代疗法。
6、高原红细胞增多症者,用低流量给氧,静滴低分子右旋糖酐。症状严重时,可放血300ml~500ml暂时缓解症状以备转移至低海拔处治疗
展开全部
从平原地区进入高原地区的旅游者,由于对空气中低氧环境的不适应,可能会引起种种身体的异常表现,称之为高原适应不全症,又称之为高原病或高山病。
对高原不适的反应,可能因人而异,年龄性别,特别是不同的身体健康状态,都可能影响反应的表现。通常情况下,海拔3000米以下地区,一般旅游者都可以在较短时间内适应;4200-5330米,有些人可逐渐适应,有部分人难以适应;5330米以上,对来自平原地区的人是较难适应的,海拔越高,越难适应。
为了适应高原的缺氧环境,旅游者在进入高原前一段时间应进行较强的体能锻炼,例如快速登白云山,反复在越秀山的百步梯上下行走,以增加心肺功能,对高原旅游,适应高原缺氧环境有帮助。
高原病可分为急性高原病和慢性高原病,旅游者主要出现的是急性高原病。急性高原病有如下表现:
急性高原反应,这是平原旅游者进入3000米以上高原的可能反应,表现为头痛、头晕、心悸、气促。有些较重的表现还发展成食欲下降、恶心、呕吐、疲乏、胸闷、腹痛或腹泻,有的甚至口唇发绀和面部浮肿。
如果旅游者短时间内进入4000米以上高度,加上活动量大,身体难以适应,则有可能发生高原肺水肿和高原脑水肿。高原肺水肿症状有头痛、胸闷、咳嗽、不能平卧、呼吸困难甚至昏迷。高原脑水肿表现为剧烈头痛,呕吐、嗜睡、昏睡直至昏迷。
对高原不适的反应,可能因人而异,年龄性别,特别是不同的身体健康状态,都可能影响反应的表现。通常情况下,海拔3000米以下地区,一般旅游者都可以在较短时间内适应;4200-5330米,有些人可逐渐适应,有部分人难以适应;5330米以上,对来自平原地区的人是较难适应的,海拔越高,越难适应。
为了适应高原的缺氧环境,旅游者在进入高原前一段时间应进行较强的体能锻炼,例如快速登白云山,反复在越秀山的百步梯上下行走,以增加心肺功能,对高原旅游,适应高原缺氧环境有帮助。
高原病可分为急性高原病和慢性高原病,旅游者主要出现的是急性高原病。急性高原病有如下表现:
急性高原反应,这是平原旅游者进入3000米以上高原的可能反应,表现为头痛、头晕、心悸、气促。有些较重的表现还发展成食欲下降、恶心、呕吐、疲乏、胸闷、腹痛或腹泻,有的甚至口唇发绀和面部浮肿。
如果旅游者短时间内进入4000米以上高度,加上活动量大,身体难以适应,则有可能发生高原肺水肿和高原脑水肿。高原肺水肿症状有头痛、胸闷、咳嗽、不能平卧、呼吸困难甚至昏迷。高原脑水肿表现为剧烈头痛,呕吐、嗜睡、昏睡直至昏迷。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