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应该怎样配合学校教育孩子
展开全部
那么如何才能让我们的孩子在未来的日子里过上幸福的生活呢?这始终是家长担忧的问题,也是老师们经常讨论的话题,要想对孩子进行成功的教育,学校教育固然很重要,但家庭教育更是不可忽视的。但在现实中却正在被很多家长忽略,那么在对孩子实施家庭教育时,我们作为家长的应该注意些什么呢?本人就有关孩子教育方面的问题谈自己浅陋的认识,供大家参考: 一、了解孩子的意志品质是教育的基础 家长应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和意志培养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因为受环境的影响,经常出现情绪波动,意志疲软的毛病。所谓情绪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而意志是人们为了达到既定目标,自觉克服困难,不断调节、支配个人行动的一种心理过程。它与认知过程相对应,是人心理的活动的驱动部分。很多成人都是如此,更何况是年幼的孩子呢。现代的中学生的学习不单单是对知识的学习。他们在认知水平不断发展的同时,情绪和意志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还有必要加强对意志品质的磨练。在这一点上,孩子们的主要表现有如下的特点: 1.自尊心的影响意志品质的变化。中学生自我意识迅速发展,有着强烈的自尊心,很爱“面子”。这有其积极的一面,如要求自己在学习中不甘落后;也可能带来消极的影响,如在生活中比穿戴、讲排场。由于强烈的自尊心,表现在情绪上,一旦自尊心受到威胁或伤害,中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不安、焦虑或愤怒;表现在意志上,中学生会努力维护自身的形象,对于别人的嘲笑、蔑视反应强烈,很容易产生破罐破摔的心理;对于教师和家长的忽视、压制以及不公平对待非常敏感,这样很容易萌发报复动机;对老师和家长过于严厉的管教,反应更是异常激烈,这样很有可能导致孩子们形成逆反心理。因此,家长对孩子不仅要对孩子实施管的义务,还要赋予教育的责任,要不失时机地进行正确引导。 2.欢乐与焦虑的心境交替变化影响意志品质。由于中学生主客观矛盾的增多和青春期生理发育,其心境常常在欢乐和焦虑两种氛围中波动,欢乐源于青春的活力,焦虑主要由于学习负担所致,多元的压力使孩子们的情绪出现焦虑状况,经常处于患得患失境地,在学校,孩子们因为学习压力过大,本来就已经心急如焚,而回家后家长和家人继续给他们施压,孩子们的心理防线就可能被打破,久而久之,孩子们就会出现心理扭曲,做一些让家长和老师意想不到的事情来。 所以,教育学生控制意志变化,增强意志控制力,随时调整情绪,不断稳定情绪是非常重要的。中学生的情绪虽然比之成人易生易消,但毕竟比孩童时期有较大的抑扬,并逐渐趋于稳定。我们要利用孩子们情绪的调控能力逐渐提高的良好时机,对他们因势利导地进行正确指导,使他们的情绪和意志逐步由倾向性向定型化转化。现在很多孩子已能把个人目的和社会价值联系起来,并逐步学会了使个人目的自觉服从于社会利益。中学生克服困难的毅力随年级升高正在逐步增强,这同中学生责任感的培养和集体舆论的约束有很大关系,我们应该认真对待。 总的说来,中学生的情意品质还不够成熟,在挫折和失败面前,还是容易表现出迷茫和动摇,并产生悲观、畏难等消极情绪,我们家长和老师不可忽视。 二、破解孩子的困惑是教育的关键 家长应正确引导学生合理消费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庭收入的增加,一种消费学习正在逐步走进我们的生活,所谓消费学习既是知识方法的学习,也是观念和行为习惯的学习。通过消费学习要让青少年学会合理安排个人开支,了解和学会计划家庭开支,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 现代社会商品信息多、变化快,处于生长发育中的青少年分辨力不够,自制力弱,容易养成不良习惯。现在,青少年中的高消费现象已经不再是稀奇事情,有的孩子有几百上千的压岁钱,手机、MP3、MP4 等高档物品已经走进了孩子们的生活,抽烟赌钱等社会恶习也随之进入了校园,这些东西严重地扭曲了孩子间的人际关系,破坏了正常的教育环境,加重了家长的经济负担,很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理财是人生的重要内容,青少年学好投资理财是走向社会、服务社会的重要基础。但应该让孩子了解家庭收入和支出。一部分家长、特别是独生子女的家长,常常在家庭经济紧张的情况下,千方百计地满足孩子的各种消费需求,造成家庭经济紧张。让孩子了解家庭的收支情况,理解家长在开销上的节省和限制,树立良好的理财观念。让孩子了解家庭的收入和支出,有助于孩子克服攀比心理和乱花钱的毛病。 常言道:吃饭量家底,穿衣看自身。尽管现在家长出去打工挣的钱较以前多了起来,但还是应该培养孩子们的艰苦朴素的良好品质。树立“适度消费”的观念。有钱也需树立节俭观念,不可超前消费。要使孩子认识到,自己还没有真正通过劳动为社会、为家庭创造财富,衣食住行和接受教育要靠父母和国家承担,所以没有理由在生活消费上提出过高的要求。父母要有正确的消费观念、消费行为,引导青少年不攀比,不追求时髦,不追名牌。 有的孩子做事总要别具一格,吃饭要上馆,住宿要到外面独居。有时间就去网吧。久而久之,孩子的品质也在家长的放纵下发生改变。 疼爱孩子应该在心中,不应该放在表面上,更不能理解为多给几个钱就是爱。对于孩子的不适当要求,家长要敢于说“不”。培养孩子节俭的美德。让孩子明白“别人有的我也可以没有”,“人穷不一定志短,有钱未必有志”。 允许孩子在一定条件下自己计划花钱。单纯限制不是解决孩子乱花钱的好办法。对于上初中的孩子,家长可以考虑在家庭经济条件允许的范围内,由孩子掌握自己的日常开支,这有助于帮助孩子学会计划花钱。 在指导孩子自主消费的过程中,家长可以给孩子提出建议:①量入为出,避免攀比;②学会计划,适当存款;③比较价格,科学购物;④明智选择,自我保护。不受广告诱惑。在生活中,经常会有虚假广告,如果你发现了,就要直接告诉孩子,广告的宣传不一定都是真实的,不必为广告的宣传所迷惑。即使广告本身没有问题,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和可能购物消费,否则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依靠自己的力量帮助别人。有一些孩子喜欢用父母的劳动所得大方地“献爱心”、“帮助别人”,这是不值得提倡的。应当教育孩子:靠自己的力量帮助别人才有意义。让孩子知道帮助别人的方式有多种多样,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鼓励别人也是奉献爱心。在自己还没有创造财富、不能以金钱来帮助别人时,可以选择其它的帮助方式。帮助孩子理解“施舍不是帮助”。作为家长不仅要理解孩子在学校生活的难处,更要理解孩子心理成熟发展的重要性。 三、化解孩子的心理疑虑是重点 家长应教育孩子做事不半途而废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见到孩子们尤其是独生子女做件事不是虎头蛇尾,就是半途而废,不能善始善终。对此,家长不可视而不见或迁就放任。 孩子们做事情不能坚持到底,主要是心理上有疑虑,严重的心理障碍是阻碍孩子健康成长的主要原因,很多家长在孩子做事半途而废后,不是进行正确指导,而是不理不睬,放任自流,寄希望于未来,更有的家长还觉得孩子的麻烦事情真多。这种疑虑长时间的在孩子生活中出现,其后果是十分危险的 一般地讲,做事不能有头有尾的孩子,往往心理比较脆弱,意志力较差,情绪不稳,注意力也不太集中和长久。从整体上看,这样的孩子自立自理的习惯少,能力也差。由于孩子做事很少成功,养成自信心不足,甚至严重的自卑感,或马马虎虎,对人对事都抱一种不在乎的无所谓态度。产生这样现象的原因比较复杂。从生活实践中来看,主要原因有这几种: 一是家长在做一些事情的时候,也常有不善始善终的情况,这会影响到孩子。因为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其言行及作风习惯,都可能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二是孩子的意志力比较差,不愿动脑筋,做事一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因此作为家长不能要求不严,更不能凡事甚至包 办代替。三是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太高,孩子的实际能力无法达到。 我们应怎样教育孩子做事不半途而废呢? 以下几点要求请家长们注意: ①父母要做好表率。父母首先要做事完完整整,不半途而废,并注意让孩子模仿,同时经常提醒孩子注意父母做事是怎样坚持到底的。 ②父母要注意孩子的意志力和竞胜心的培养。对于意志力差和竞胜心不强的孩子,家长应注意激励培养他。孩子有了较强的意志力,有了不甘落后的竞胜心,那么做事就有了驱动力,从而就有了要把一件事做完的想法。 ③父母要指导监督孩子做事。孩子做事的全过程中,父母在关键时刻要给予指导和提示,这不是代替而是帮助孩子想办法,以防孩子碰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灰心丧气。当孩子想不出办法又不愿去想,有偷懒或依赖父母的迹象时,父母不可给予帮助,而应注意说服鼓励。必要时给以批评并监督孩子独立地做完某件事。这样长期坚持下去,孩子的能力提高了,习惯养成了,做事也不再半途而废了。 ④父母老师让孩子做事时,应注意适合孩子的实际水平。如果过难,使孩子尽最大能力亦不能成功,他就会伤心失望。如果偶然一件事还不致于的话,那么连续几件这样的事就很可能使孩子不再去想,不愿去做,而丧失自信心。 每个家长都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养成做事半途而废的习惯,所以我们要积极引导、讲究方法、从自身做起及时纠正孩子的坏习惯,让孩子形成做事有头有尾、坚持到底的好习惯。 四、溶解孩子的心理障碍是难点,父母应该正确对待孩子的逆反心 随着孩子一天天地长大,烦恼就增强了,觉得孩子越大越不听父母的话,越难管教,孩子的要求得不到满足,与父母产生对立情绪,出现所谓“逆反心理”。这种心理的出现严重的影响了师生和父子关系,这种逆反心理在中学阶段的孩子中出现的情况最多,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 逆反心理的对待方法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1、由孩子的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所引起,家长越是不想让孩子知道的事情和得到的东西,他们就越想知道和得到,这时家长要学会与孩子在情感上交流的技巧。 2、由于做父母的教养方法不当,采取“专制”的方法教育,而该时期的孩子独立意识强,故意要显示自己的能耐,加上情绪不稳定,所以显示“抗上”的逆反心理。家长要针对孩子自尊心强的特点,尊重他们的“自决权",即使出了些差错也不要过多责怪。 3、 多数家长缺乏心理学知识,不掌握孩子心理发展的规律,孩子一旦和家长发生抵触, 做家长的总喜欢摆出长辈的样子。采取“高压”政策,会导致孩子的逆反心理逐渐升级,有的甚至出现说谎、逃学等不良行为。家长应该经常与孩子谈心,交换彼此想法,对孩子说话要真诚、恳切。 总之,对孩子的逆反心理,做家长的只有通过亲切的心理交流和正确疏导,才能彻底矫正。 五、和解父子关系是起点 家长批评孩子应注意方法 批评是教育孩子不可缺少的重要方法之一,如何批评孩子是一门艺术。恰当的批评可以帮助孩子改正错误,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否则,就会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起到相反的效果。家长在批评孩子时应注意掌握以下原则: (1)就事论事。批评孩子要客观,就孩子所做的这件事本身讲道理,提出要求,不要加入过多的感情色彩,借此发泄。批评孩子时不可唠唠叨叨,将孩子以前的错事也说出来,或者进而给孩子的这次行为下了某种不负责任的结论,这常常引起孩子的反感。 (2)避免说教。 批评孩子时,用语要有针对性,要讲他错在哪里,这种错误有哪些害处,以后怎样改正,批评用语要易于被孩子理解和接受,不要泛泛讲大道理。总是讲大道理,时间久了,孩子容易引起厌烦情绪。 (3)保护自尊。批评孩子不可用易于损伤孩子自尊心的恶语,如“蠢货”。“没出息的东西”。“不要脸的玩意”等。另外,尽量避免在众人面前批评孩子,尤其对那些较敏感的孩子。 (4)适当鼓励。 在孩子接受了批评并作出积极的反应后,家长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强化他的积极行动,不可置之不理。 (5)防微杜渐,培养良好的习惯.在孩子面前,家长还是应该有家长的风度和形象的,切切不可把成年人中的一些不太文明的行为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如在孩子面前不要打牌,不能放纵孩子的坏习惯等 六、缓解家庭矛盾是支点 家长教育孩子应不存误区 俗话说:"可怜天下父母心。"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在家长不乏其数,他们希望子女将来能出人头地,但苦于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在教育孩子方面仍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特别是我们农村的中学生家长,多是家庭的主心骨,工作量大、家务活重,因此与孩子交流较少,即使关心,也只停留在孩子考了多少分在班级和学校的地位如何上。甚至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入学后,教育的任务就交给班主任和任课老师了,做家长的只要能保证他吃好、穿好,供他完成学业,就尽到父母的义务和责任了。以上都是家庭教育的误区所在。自然,班主任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沟通的桥梁,但家长也应该积极主动地担负起教育孩子、指导孩子、提高孩子素质的责任责任,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教育孩子的效果。这里家长如何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走出教育误区,是非常重要的。 误区一:"老师,这孩子我是管不了了,只有交给您了!就当您多养了一个。您打他骂他都没有关系的,只要能教成人,我就谢天谢地了"家长误认为能"管"住孩子,就是成功的教育 这是笔者家访时常能听到的一句话,家长说这话时的心情多半是焦虑的、无奈的。他们错误地认为,父母能管住子女,家庭教育就算成功了,否则就是失败的。甚至在开家长会时,家长们往往在一起切磋如何"管"孩子的经验。家长的观念错就错在一个"管"字上,为什么不把孩子当朋友平等对待而当犯人一样看管呢?有些家长害怕孩子放学不按时回家,每天"跟踪服务",甚至还时常有家长在上课时在教室外张望,看其孩子在不在认真听课,还美其名甲" 突击检查",弄得学生、老师都很反感,也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棍棒出孝子"是一种简单粗暴的封建家教方式,可至今仍有不少父母拿它作为教育的金科玉律。这种打骂等简单教育方式下的孩子自控力差,当着家长的面老老实实,一离开父母就如同脱缰的野马,加上在家中找不到温暖,容易与社会上的不良分子结伙,甚至走了犯罪的道路。 教育孩子如同"大禹治水",宜"疏"忌"堵",对孩子出现的问题需要堵,但更需要导。中学生正处于人生的第二次"断乳期",逆反心理比较严重,家长的种种管束如唠叨、爱打听行踪等,常使他们感到心烦。长此以往,孩子与家长就服对立情绪,有了冲突与磨擦。家长应树立正确的"孩子观",把孩子当作朋友,尊重他们的人格和自主精神,多给孩子一些"自由度 "。孩子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生活,感到自己的独立要求得到理解,就能和家长格外亲切,两代人的感情就会得到协调,双方以一种平等的方式交流思想。切忌采用打骂等简单的家教方式。打骂会使孩子形成双重人格,孩子怕挨打就会编瞎话,久而久之,孩子易养成说谎的毛病。家长应讲清道理,让孩子知道为什么受惩罚,使他们心服口服,甘愿受罚,有资料表明,爱护关心孩子与通情达理的父母培养出的儿童善于处理各种冲突,对自己充满信心,能正确对待自己的得失,很少有严重的心理障碍。家长应多给孩子一些肯定,人都是渴望得到赞扬的,得到赞扬后,人的心情舒畅,信心倍增,他会喜欢给他赞扬的人,喜爱做给他带来赞扬的事。 误区二:"儿子,别那么傻,这本你爸从北京买来的资料不要带到班上去,给同学们看了,你考试就得不到第一了。"--教孩子不正当的"竞争"意识 这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在日记中写下的一句话,他对妈妈的话不理解,感到很苦恼,但从那以后,他确实不再将那本资料往学校带了,怕惹妈妈生气。笔者很忧虑,这个学生还能算是品学兼优吗?这些现象在毕业班更为明显:优生怕耽误自己的学习,不愿帮助后进同学补课;严格保密"参考书"、"习题集",其至用别的封面包得严严实实;同学问题目,明明 会做的,推说自己也不会等等。这样会把孩子教成自私自利的人 有句话说得好:"体育不好是废品品。智育不好是次品,德育不好是危险品。"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提高道德素质。要提高道德素质,首先,家长自身要改变"重智轻德"的倾向,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人的成长受多种因素制约和影响,不应只重视孩子的学习进步,更要关心孩子的思想品德进步。培养孩子高尚的思想情操,胜过任何物质财富。家长是孩子最接近的榜样,不论家长本人的品德修养如何,孩子都把他们看作榜样而予以模仿。家长是孩子模仿的第一个教师,经常和孩子生活在一起,家长的言谈举止、思想作风、为人处事的态度等等,时时都在影响着孩子。家长必须以身作则,处处严格要求自己,给孩子做出表率,不要把社会中的不正之风带到家庭中去。在孩子面前,不能做不该做的事情,如,打牌赌钱等不良事情,最好不要让孩子们看到,以免丧失家长的威严或者给孩子们带来负面影响。其次,家长要将正确的竞争观渗入家庭教育中去,一方面要鼓励孩子与能人、先进人物较量,正确对待胜负,另一方面要教育孩子懂得只有有益于社会进步的竞争才是道德的,必须凭借自己的真实本领取胜,不能采取不道德的手段来取得暂时的领先。学生有正当的"竞争"意识,是件好事,有利于破除中庸思想,发展学生的个性和提高社会生存能力。但上述那位家长教育给孩子的"竞争"意识,恐怕就会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一块绊脚石。现代社会分工更细,没有一项高科技成果是能靠哪一个人独立完成的,知识经济时代更需要团结合作精神。 误区三:"为了你读重点,我们都省吃俭用,你再学习不好,怎么对得起这些钱呀!"——激励孩子的办法比较消极 随着择校生增多,出现了很多不良现象,也给我们的班主任工作带来诸多麻烦。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出现这样的现象:每逢开学,一些重点中学的校长办公室、教务处里挤满了家长,原来他们是在为其子女花高价办理借读手续。初中一般要几千元,高中则要上元,成绩低的甚至交纳的更多。这些学生多数正式录取在教学质量稍差些的普通中学,却不愿去读,导致重点中学班级容量加大,每班将近七十人,"连根针也插不进去了"。这些借读生进校后,底子薄,学习比较吃力,心理压力大,一进校就带上了自卑的帽子,而且班级人数多,班主任、老师的精力有限,对走读生关注得较少。某些家长常拿这样的话来刺激孩子:"为了你能读重点,家里可是负债累累,你再学习不好,怎么对得起这些钱呀!"家长的初衷是好的,是想让孩子懂得父母的用心良苦,以激励他们努力学习,但这些话会给孩子幼小的心灵投下多么大的阴影啊!一些学生在成绩达不到家长的要求时,自信心受到打击,长期这样下去易患精神忧郁症,甚至产生轻生念头。学生的作文中常流露出诸如此类的压力,思想包袱非常重。其实孩子在哪里学习都一样,只要学习的方法正确,无论在哪里学习都能取得好的成绩。 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要以正面鼓励为主,不要总是拿经济问题给孩子过多的压力。家长首先不要有自卑心理,要树立孩子的自信心。常言道"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一时的失误并不能说明孩子的智商和能力就差,要允许孩子犯错。在西方,年轻人被认为是"拥有犯错误的权利"的人。孩子入学成绩偏低,说明学习基础还是比较薄弱,难免有跟不上的苦恼,家长应从孩子的实际出发,帮助他(她)一起找原因,树立自信心,并告诉孩子:"你能行!"家长是孩子最亲密的人,如果连父母都不想信他,他还有自信吗?这样的例子笔者接触过不少,有位女同学在家长的鼓励和帮助下,克服了种种困难增强了自信心,成绩由入学的倒数第二名提高到毕业时的前五名,如愿以偿地考上了重点高中。而一位入学成绩与她相当的学生,父母觉得花了那么多的钱,很心疼,常常拿经济问题来对他施加压力,导致他心理负担日益加重,不能继续正常的学习,不得不休学在家。对比两者,就知道自信心对于一个人的发展是多么重要!树立自信心也是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催化剂。其次家长对孩子应做出恰如其分的要求。如要求过高,超过了孩子的天资或其他主客观条件,良好的愿望难免会落空,家长为此会作出一些不近人情的行为。在这方面,发生的悲剧还少吗?夏斐之死令人痛心,徐力殺母更是值得深思。不少家长认真分析孩子的智商、学习基础等主客观条件,对孩子做出了恰如其分或比较符合客观实际的发展目标,而且按照孩子的成长规律及实际情 况不断为其制定新的发展目标,并提出合理要求,做到既严格要求,又耐心说服;既允许孩子犯错误,更允许孩子改正错误,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第三,家长应采取恰当的激励方式。可以说学生的每一次考试都是对孩子的心理磨练,其实大多数孩子是比较懂事的,能懂得父母的用心良苦,他们也希望考个好成绩。我们可以换一种方式让孩子了解到家中经济的困难,父母挣钱的不易,从而在学习上更加努力,以报答父母的一片苦心。可以安排学生假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陪父母上一天班或做一天家务,了解父母工作的辛苦、家务活的繁重,并要求学生写出切身感受,让同学从中懂得今天能坐在教室里听课,是多么来之不易,对父母也不再要求这,要求那了,还会与父母分担忧愁,在节假日勤工俭学,以补贴家用,同时在学习上更加刻苦。这样做,比单纯的说教效果要好得多。 误区四:"孩子成绩不好,花钱请家教,成绩就会上去了。"——不遵循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 家长们虽然重视子女的教育,却不甚了解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往往得不偿失。孩子成绩不理想,父母便不惜重金为其请家教,甚至专人辅导。家教确实会使某些孩子成绩提高很快,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不良后果,这是家长们万万没想到的。学生因晚上家教时间占用过多,老师布置的任务只有拖到很晚才能完成,因而睡眠不足,上课打瞌睡,没有听懂,再请家教补,造成一种恶性循环。适当补缺补差是可行的,但如果长时间地请家教,只会导致孩子的依赖心里,上课不认真听讲了,心想反正有家教辅导,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俗话说:"欲速则不达。"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味地强化、灌输只会使学生被动地接受,从而产生厌学情绪。对于这类学生的家长,笔者首先向他们解释课堂45 分钟的重要性,如果课堂上没有认真听讲,课后两个小时补不回来。其次睡眠不足会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青少年阶段是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这时如果不注意劳逸结合,会导致体质下降,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并且向他们建议适当减少家教。诚然,对一些薄弱学科适当补缺补差是可以的。要注重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课后有不懂的问题可以主动请教任课教师。今后的学习道路还很长,而且到了大学、研究生学习阶段,主要靠自学,如果在中学不培养自学能力,进入高等院校学习后,也会感到极不适应。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的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总之,家庭教育要与学校教育相协调,若脱离学校教育另搞一套,就会造成极大的浪费,又会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两败俱伤。家庭和学校作为儿童教育过程的两种主要的教育力量,如果能相互支持,形成合力,就会推动教育的步伐。 班主任工作是复杂而细致的,它需要用心去做,用技巧去处理好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一名中小学教师不做班主任,就不会尝到真正当教师的滋味。"以上是笔者三十多年来班主任工作中的点滴体会,不足之处颇多,望广大读者赐教。 七、分解实施计划是要点,培养亲情,是教化孩子的重要内容 教育孩子是个周期很长的工作,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就是这个道理,我们家长教育孩子要有个长期的计划,不可以随心所欲,没有计划。可以说,有很多家长教育孩子本来就没有什么计划,他们做其他事情都有个安排和打算,唯独教育孩子没有计划,这是导致教育失败的根本原因,我们家长要十分重视对孩子的计划教育,要把亲情和计划有机地结合起来。亲情,这个充满温馨、甜蜜的字眼,让人欢喜,倍感亲切。然而,眼下这个字眼却时不时让人觉得烦心和沉重。 没错,亲情是生活的雨露和阳光。当我们刚刚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是父母用亲情的深爱哺育我们长大;当我们遇到挫折的时候,是亲情的温暖情怀给我们安慰和新的自信。毫无疑问,正是因为生活中有了亲情,温暖才时时环绕着我们;正是因为生活中有了亲情,我们的心灵才有了寄托和归宿。 可是,不知你发现了没有,随着年龄的增长,那暖暖的,甜甜的亲情,有时像吃腻的某种糖果,虽说是美味,却不愿入口。我们不再像从前那样,把亲情送上的每滴关爱“笑纳”, 而是渴望亲情中融入更多的理解和理性。 所谓“天下父母心”,哪个不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许许多多的家长这班那课给孩子们报了一大堆,认为是在“寸金难买寸光阴”,可没想过把他们少得可怜的一点休息时间全给“卖光”了,这时的孩子,不再觉得亲情的可爱和可亲;不再感谢大人们刻意为他们作出的“合理”安排。他们闷闷不乐的打发着那些被家长们“卖了”的本该属于自己支配的“美好时光”。许多同学碰到过这样的情景:当自己好不容易找到一点看电视或看小说的时间时,父母会马上出现在身边说:“又看电视,又看闲书,也不知道抓紧时间看看英语,学学正课。”这时,尽管心里很清楚父母是为自己好,可是一样还会认为他们很烦人,要是没有这份亲情该多好! 一位同学说,
2023-06-30
展开全部
家长应该与学校保持积极的沟通和配合,以确保孩子能够得到全面的教育和发展。以下是家长配合学校教育孩子的一些建议:1. 参加家长会和家长教师互动活动:家长应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家长会、家长教师互动活动,了解学校的教学和管理情况,与教师交流,共同关注孩子的学习和成长。2. 关注孩子的学习情况:家长应该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进展和问题,与孩子讨论课程内容,鼓励他们完成作业,定期检查和辅导他们的学习。3. 积极参与孩子的学校活动:家长可以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如运动会、家长进校日等,与孩子共同参与并享受校园生活。4.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价值观:家长应该关注孩子的学习习惯的培养,鼓励他们保持专注、按时完成作业和复习,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如尊重师长、团结友爱等。5. 积极参与学校管理和决策:家长可以积极参与学校的管理和决策,如参选学校家委会成员,参与学校的教育改革和活动规划等,为孩子和其他学生的福祉做出贡献。6. 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家长应注意孩子的身心健康,关心他们的日常生活和情绪变化,尽量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总之,家长应该与学校密切配合,共同关注孩子的学习和成长,为孩子提供支持、鼓励和引导,从而使他们能够得到全面的教育。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21-07-22 · 百度认证:长沙县志和培训学校有限公司
长沙县志和培训学校
志和学校成立于2003年,是一所针对孩子叛逆、孩子不爱学习、孩子早恋、孩子奢侈消费、孩子亲情淡漠、孩子自卑自恋、孩子离家出走等青少年进行心理辅导、思想教育、行为矫正、素质培训和文化培训的机构
向TA提问
关注
展开全部
(一)向孩子解释行为规范
(二)以周围的孩子或成人作榜样
(三)奖励和赞许良好的行为
(四)对不好的行为进行严肃谈话
(五)细心和耐性的纠正与教育
(六)家园配合,共同教育
(二)以周围的孩子或成人作榜样
(三)奖励和赞许良好的行为
(四)对不好的行为进行严肃谈话
(五)细心和耐性的纠正与教育
(六)家园配合,共同教育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