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性德的生平

 我来答
匿名用户
2014-02-21
展开全部
他啊,三个部分。一个是朋友情谊、一个是爱情佳话、还有是家世前程。 人物生平   纳兰性德纳兰性德于顺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公元1655年1月19日)生于北京,其父是康熙时期权倾朝野的宰相明珠,母亲觉罗氏为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一品诰命夫人。而其家族那拉氏隶属正黄旗,为清初满族最显赫的八大姓之一,即后世所称的“叶赫那拉氏”。纳兰性德的曾祖父名金台什,为叶赫部贝勒,其妹孟古姐姐,于明万历十六年嫁努尔哈赤为妃,生皇子皇太极。其后纳兰家族与皇室的姻戚关系也非常紧密。因而可以说,他的一生注定是富贵荣华,繁花著锦的。也许是造化弄人,纳兰性德偏偏是“虽履盛处丰,抑然不自多。于世无所芬华,若戚戚于富贵而以贫贱为可安者。身在高门广厦,常有山泽鱼鸟之思”。   纳兰性德因生于腊月,小时称冬郎,自幼天资聪颖,读书过目不忘,数岁时即习骑射,17岁入太学读书,为国子监祭酒徐文元赏识,推荐给其兄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徐乾学。纳兰成德18岁参加顺天府乡试,考中举人,19岁 准备参加会试,但因病没能参加殿试。尔后数年中他更发奋研读,并拜徐乾学为师。在名师的指导下,他在两年中,主持编纂了一部1792卷编的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受到皇上的赏识,也为今后发展打下了基础。他又把熟读经史过程中的见闻和学友传述记录整理成文,用三四年时间,编成四卷集《渌水亭杂识》,其中包含历史、地理、天文、历算、佛学、音乐、文学、考证等方面知识。表现出他相当广博的学识基础和各方面的意趣爱好。 纳兰风光   纳兰性德22岁时,再次参加进士考试,考中二甲第七名。康熙皇帝破格授他三等侍卫的官职,以后升为二等,再升为一等。作为皇帝身边的御前侍卫,以英俊威武的武官身份参与风流斯文的诗文之事。随皇帝南巡北狩,游历四方,奉命参与重要的战略侦察,随皇上唱和诗词,译制著述,因称圣意,多次受到恩赏,是人们羡慕的文武兼备的年少英才,帝王器重的随身近臣,前途无量的达官显贵。   但作为诗文艺术的奇才,他在内心深处厌倦官场庸俗和侍从生活,无心功名利禄。虽“身在高门广厦,常有山泽鱼鸟之思”。他诗文均很出色,尤以词作杰出,著称于世。24岁时,他把自己的词作编选成集,名为《侧帽集》,又著《饮水词》,再后有人将两部词集增遗补缺,共349首,编辑一处,合为《纳兰词》。传世的《纳兰词》在当时社会上就享有盛誉,为文人、学士等高度评价, 成为那个时代词坛的杰出代表。时人云,“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可见其词的影响力之大。    纳兰性德在交友上,纳兰性德最突出的特点是其所交“皆一时俊异,于世所称落落难合者”,这些不肯落俗之人,多为江南汉族布衣文人,如顾贞观、严绳孙、朱彝尊、陈维崧、姜宸英等等。纳兰性德对朋友极为真诚,不仅仗义疏财,而且敬重他们的品格和才华,就象平原君食客三千一样,当时许多的名士才子都围绕在他身边,使得其住所渌水亭(现宋庆龄故居内恩波亭)因文人骚客雅聚而著名,客观上也促进了康乾盛世的文化繁荣。究其原因,纳兰性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和汉族知识分子学到他所倾慕的汉文化知识,而更重要的是他自身有着不同于一般满清贵族纨绔子弟的远大理想和高尚人格,这就显然使得他的举动背离了社会主流,从而成为后世的一个研究焦点。   1674年,纳兰性德二十岁时,娶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为妻,赐淑人。是年卢氏年方十八,“生而婉娈,性本端庄”。成婚后,二人夫妻恩爱,感情笃深,新婚美满生活激发他的诗词创作。但仅三年,卢氏因难产而亡,这给纳兰性德造成极大痛苦,从此“悼亡之吟不少,知己之恨尤深”。沉重的精神打击使他在以后的悼亡诗词中一再流露出哀惋凄楚的不尽相思之情和怅然若失的怀念心绪。纳兰性德后又续娶官氏,并有侧室颜氏。值得一提的是,传言纳兰而立之年,在顾贞观的帮助下,纳江南才女沈宛。沈宛,字御蝉,浙江乌程人,著有《选梦词》。集中悼亡之作“丰神不减夫婿”。可惜他们的爱情因纳兰性德的家庭原因以悲剧告终,沈宛回归江南。纳兰性德作为一代风流才子,他的爱情生活因而被后人津津乐道,也有捕风捉影的各种市井流言,最为盛传的是表妹入宫一事,但终不可考。 诗人性格    纳兰性德诗人落拓无羁的性格,以及天生超逸脱俗的秉赋,加之才华出众,功名轻取的潇洒,与他出身豪门,钟鸣鼎食,入值宫禁,金阶玉堂,平步宦海的前程,构成一种常人难以体察的矛盾感受和无形的心理压抑。加之爱妻早亡,后续难圆旧时梦,以及文学挚友的聚散,使他无法摆脱内心深处的困惑与悲观。对职业的厌倦,对富贵的轻看,对仕途的不屑,使他对凡能轻取的身外之物无心一顾,但对求之却不能长久的爱情,对心与境合的自然合谐状态,他却流连向往。他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暮春,抱病与好友一聚,一醉,一咏三叹,然后便一病不起,七日后于五月三十日(7月1日)溘然而逝。   纳兰性德虽然只有短短三十一年生命,但他却是清代享有盛名的大词人之一。在当时词坛中兴的局面下,他与阳羡派代表陈维崧、浙西派掌门朱彝尊鼎足而立,并称“清词三大家”。然而与之区别的,纳兰性德是入关不久的满族显贵,能够对汉族文化掌握并运用得如此精深,是不得不令人大为称奇的。   纳兰性德词作现存348首(一说342首),内容涉及爱情友谊、边塞江南、咏物咏史及杂感等方面。尽管以作者的身份经历,他的词作数量不多,眼界也并不算开阔,但是由于诗缘情而旖旎,而纳兰性德是极为性真的人,因而他的词作尽出佳品,倍受当时及后世好评。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就给其极高赞扬:“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而况周颐也在《蕙风词话》中誉其为“国初第一词手”。   纳兰性德24岁将自己的词作结集为《侧帽》后更名为《饮水》,后人多称纳兰词。纵观纳兰性德词风,清新隽秀、哀感顽艳,颇近南唐后主。而他本人也十分欣赏李煜,他曾说:“花间之词如古玉器,贵重而不适用;宋词适用而少贵重,李后主兼而有其美,更饶烟水迷离之致。”此外,他的词也受《花间集》和晏几道的影响。 编辑本段作品赏析   纳兰性德著有《通志堂文集》二十卷,但大的的成就是在词上。他的词清新婉丽,独具真情锐感,直指本心,在他生前刻本出版后产生过“家家争唱”的轰动效应。在他身后,纳兰被誉为“满清第一词人”、“第一学人”,清 纳兰性德家词话和学者均对他评价甚高,王国维赞曰“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到了民国时候,纳兰还是很出名的才子早逝的典例。有此为证:张恨水先生的《春明外史》中写到一位才子,死于三十岁的壮年,其友恸道:“看到平日写的词,我就料他跟那纳兰容若一样,不能永年的……”   在改革开放之前的一段时期里,研究界只关注社会性而忽略艺术性,认为纳兰性德的词,或写爱情或写友情,根本没有哪一首批评上层建筑,也没有哪一首关心劳苦大众,就连他那些描写边塞风光的词,也因笼罩着思乡怀人之愁郁,套不上“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套子。 所以,当代每个选本在评论纳兰词时都要说些“内容单薄狭窄”、“思想境界不高”之类的话;在当代人编的书里,纳兰与纳兰词成了文学史的花边,成了可有可无的一抹闲笔。   这样的观点,在改革开放之后被重新审视,纳兰词的艺术性得到广泛的认可与重视。尤其自1985年值纳兰性德逝世三百周年纪念之际,承德纳兰性德研究会成立,把纳兰研究推向一个高潮。1997年8月由台湾历史文学学会和承德纳兰性德研究会共同发起组织的“海峡两岸少数民族文学研讨会”在承德举行,纳兰性德研究是此次会议的重要议题,交流了一批有较高质量的学术论文,纳兰的家世、生平、思想及创作等得到日益全面而精深的研究。 而对于普通大众,纳兰性德与纳兰词更得到了人们广泛的认可与喜爱,甚至有人概括为“社会现象”之说。
匿名用户
推荐于2017-11-26
展开全部
纳兰,一笑倾城…… 纳兰性德(1655-1685):清词人。原名成德,字容若,号
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大学士明珠之子。康熙进士,官一等侍卫。
善骑射,好读书。词以小令见长,多感伤情调,间有雄浑之作。也能
诗。有《通志堂集》。词集名《纳兰词》,有单行本。又与徐乾学编
刻唐以来说经诸书为《通志堂经解》。(《辞海》1989年版)

这是一个谜一样的人物,他有着一段极富戏剧色彩的人生经历,许多在别人看来非常矛盾、不可思议的事情却和谐地交融在他的生命中:

生为满族人却痴迷汉文化;身为权相明珠之子、康熙帝一等侍卫,身处喧红闹紫、高门广厦之中,心却游离于繁华热闹之外;地道的满族八旗子弟,结交的却都是大他十几岁甚至几十岁的汉族落拓文人;走在仕途,却一生为情所累。

生于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中的他却过得并不快乐,翻开他的《饮水词》,满篇的“眼泪”、“伤心”、“惆怅”、“断肠”……刚刚而立之年、风华正茂之时,却因一场寒疾而匆匆离开了这个世界……

纳兰性德,就是在今天也不是一个让人陌生的名字。很多人认识纳兰是因为他的词,他的悼亡词、塞外词、出世词,无一不情真意切,让人感叹。可是对词人本身的故事,大家了解的并不多。 

父亲仕途上的福星

1655年,纳兰性德出生时,其父明珠只是皇帝侍卫队中的一名普通军官,母亲虽是皇族,却已家道中落。可是,在纳兰出生后,明珠开始不断升迁,从内务府郎中到总管,再到内院侍读学士,既而升任刑部尚书、兵部尚书、吏部尚书,直至后来成为康熙帝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清国第二号人物。

正是因为生活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纳兰可以接受到较好的教育。在父亲的藏书楼里,他最爱读《左传》、《春秋》、《史记》一类的历史书,那些发生在许多年前的惊心动魄的往事,令他激动,惹他不安,他从先圣、先贤们的丰功伟绩中开始悄悄地营建自己的人生理想,“吾本忧时人,志欲吞鲸鲵”,他想长大后为社稷成就一番大业。 

大清国的一等侍卫

崇尚武功是满族人祖祖辈辈的思维定式。他们的天下就是从马背上得来的,勇武、强悍的巴图鲁才是他们崇尚的英雄标准。尽管他们已经住进了北京的四合院,生活上也一天天趋于汉化,可是明珠不能让自己的儿子成为一副弱不禁风的样子,虽然他公务繁忙,还是决定亲自训练儿子的武功。 
先是各种基本功:压腿、劈叉、弯腰、倒立、翻筋斗……反反复复地练,然后就是拳术、刀枪、剑棍,经冬历夏,风雨无阻。后来,明珠还请来专门的师傅对他进行严格训练,几年以后,纳兰的武功大有长进。十多岁的纳兰,已经是武功超群,骑射百发百中了。

十九岁中举,二十一岁通过殿试的纳兰性德已经是京城小有名气的才子诗人了,可是他没有任文职,而是成了皇帝侍卫队中的一员。清朝的侍卫制度使侍卫成为满清贵话子弟通往辉煌前程的必由之路。当侍卫这几年,玄烨的目光愈来愈多地停留在这个与自己同年的侍卫身上,很快就把他从三等侍卫提升到一等侍卫,并寻找各种机会向他表示自己的好意,赠送各种礼物给他,并准备在适当的时候把他放到更能显示出他光彩的位置。

但是正是因为侍卫可以每日出入宫廷,他目睹了朝廷内部为争权夺利而朝廷的党争,他开始对仕途感到失望。功名、荣誉、光宗耀祖……这些曾经诱惑过他,令他向往,为之奋斗过的东西现在变得不重要了,他已不再需要它们。

一生中的两位红粉知己

纳兰的婚姻在那个年代同样是由父母安排的。新婚之夜,当纳兰揭开新人的盖头时,在灼灼红烛的照耀和一身鲜红的软缎旗袍衬托下,他的新娘卢氏清丽妩媚地像一朵刚刚出水的芙蓉,简直就像是吹花嚼蕊的天仙降到了人间。卢氏望着身旁这个面色苍白、清瘦但却气质高雅的年轻公子,情不自禁地把温柔的身子向丈夫身边靠了靠,这对青年一见钟情。

渌水亭畔留下他们携手并肩漫步入徜徉的身影;花间草坪时常传来他们轻轻的笑声;书房里,妻子铺纸研墨,丈夫秉笔挥毫……年轻的夫妻沉浸在甜蜜的爱河里,纳兰有一种觅到知己的幸福感。这段日子,纳兰成德很少作诗填词,他在抓紧时间享受爱情。 

第二位红粉知己是他的朋友从南方带来的一位汉家才女——沈若。一位是倾慕汉家文化的忧郁词人,一位是长在世代书香的聪慧女子,两个志趣相同、气质相近、互相倾慕、心有灵犀的青年男女终于走到一起。一种重新觅到红颜知己的幸福感再一次回到纳兰性德的身上。那颗因为孤寂而变得疲惫衰老的心一下子又年轻起来。这次婚姻因为明珠的反对,使二人婚后的日子乐少苦多,最终沈若带着身孕返回家乡。一年之后,纳兰的寒疾发作,一位至情至性的贵族永远地闭上了他的双眼。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