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文学是人学?

 我来答
红尘客栈厨师
高粉答主

2019-03-01 · 醉心答题,欢迎关注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515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14万
展开全部

因为好的文学作品往往是揭示了人性中共同的东西。

“文学是人学”理论对中国的文学研究影响深远。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的“人文精神大讨论”,都能看到其不断延伸的轨迹。

好的文学作品之所以特别,往往是揭示了人性中共同的东西。比如,作家路遥写《平凡的世界》时,长期在窑洞闭门创作,一写就是6年,甚至很少见到太阳,“对自己很残酷”,但写出了在冷硬如铁的现实里洋溢的诗意理想以及人性的温暖。

扩展资料:

钱钱谷融的《论“文学是人学”》、《〈雷雨〉人物谈》、《艺术·人·真诚》等文章一再获奖,直到2011年,华东师范大学面向全国评选学术原创奖,《论“文学是人学”》还以其学术原创性贡献,从众多新成果中脱颖而出,赢得大奖。

他觉得他说的许多观点,无非是常识。“知识分子要有底线,要独立于天地之间,有如陈寅恪所讲‘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钱谷融说。

对钱谷融而言,文学的本质就是诗,关乎心灵和情感。他评价最高的现代作家是鲁迅,理由是“鲁迅本质上是一个诗人,他的小说、散文作品里都有一种诗意”。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文学要顺应当下阅读习惯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钱谷融:坎坷路走到圆满,留下的远不止“文学是人学”

匿名用户
推荐于2017-11-25
展开全部
 高尔基曾经作过这样的建议:把文学叫做“人学”。我们在说明文学必须以人为描写的中心,必须创造出生动的典型形象时,也常常引用高尔基的这一意见。这句话的含义是极为深广的。我们简直可以把它当做理解一切文学问题的一把总钥匙,谁要想深入文艺的堂奥,不管他是创作家也好,理论家也好,就非得掌握这把钥匙不可。理论家离开了这把钥匙,就无法解释文艺上的一系列的现象;创作家忘记了这把钥匙,就写不出激动人心的真正的艺术作品来。这句话也并不是高尔基一个人的新发明,过去许许多多的哲人,许许多多的文学大师都曾表示过类似的意见。而过去所有杰出的文学作品,也都充分证明着这一意见的正确。高尔基正是在大量地阅读了过去杰出的文学作品,和广泛地吸收了过去的哲人们、文学大师们关于文学的意见后,才能以这样明确简括的语句,说出了文学的根本特点的。
1 </b>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匿名用户
2013-12-13
展开全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10月28日第6版刊出了杨泽文《生态批评:颠覆“文学是人学”》的书评,从颠覆“文学是人学”这一“狭窄”命题的角度,阐释和肯定了鲁枢元《生态批评的空间》(以下简称“鲁著”)一著的学术价值。文章开头即明确立论:在文学界,正是由于对“文学是人学”这个著名命题长期狭窄的理解,才严重局限了创作与批评的视野,以至于在作家和批评家的心目中,人类是“社会生活”的中心、世界的中心和地球的中心,其结果是我们的文学只关注“人”而缺少关注“自然”。作者从这一基点出发,指出“以人为中心的”文学正在“日益萎顿”并“将无法获得重生”;而以颠覆这样后果严重的“人学观念”为己任的生态批评,则成了拯救文学的唯一武器,因为杨说你“惊愕也好,抵触也罢,最终还得接受”。呵呵。鄙视一下先。一,生态批评离不开“人”,离不开人和社会的文明生态是什么?生态是“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人,作为地球“生物”的一员,人的生存状态,人与人之间、人与其所处的环境——自然和社会——之间环环相扣、和谐统一的关系,应该就是人的生态;对这一生态的关注和考察,想必自是“生态学”的份内之事。所以,让人不明白的是,怎么“文学生态学”就独能“颠覆”“人学”了呢?颠覆了人学的生态批评,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态”批评呢?试想,没有人的自然,即便“生态”了又为谁?在人类诞生之前,或者说在人类的文明诞生之前,“生态”的意义何在?价值何在?鲁著罗列人类从“燧木取火”到狩猎农耕机械电子各时代对环境层层加码的破坏,似乎想说明人类文明于自然生态之“罪”。但让人疑惑的是,如若没有这样的“罪”,人还会是那个有思考、会创造的 “人”吗?那不是猴子或者猩猩狒狒猿猿了吗?所以,“生态”原本就包含了“人”,或者说,人是生态学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因为自然是人的自然,生态是为人的生态。可以这样说,生态学如若不从人出发并以人为本,就不存在生态学;而且那样的话,环境的恶化、生态的失衡,又“关卿何事”?生态批评刻意于颠覆“人”,隔离人,怎么说都是一厢情愿的。 所以,我以为,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学,是将“人学”融入其中的生态学,是加法,而不是简单粗暴的减法。二、“文学是人学”的内涵和新文学的“人学”本质人既是社会环境中的人,也是自然环境中的人;人有社会属性,也有自然属性。20世纪的中国文学有大量关注“社会人”或人的社会属性的文本,也有大量关注“自然人”或人的自然属性——人的喜怒哀乐、吃喝拉撒、生老病死,人的田园生活——的文本。比如郁达夫的自怜,比如周作人的苦茶,比如沈从文的湘西,比如张爱玲的大“隐”于市。从现有的生态批评出发,否定新文学于人的“自然”的创造,似乎并不严谨。 另外一个角度,新文学批评中的“人学”,从周作人《人的文学》开始,基本就是多元的。新文学提倡对人的关注,就是提倡对人性、即“人的自然本性”(朱光潜语)的关注,新文学所应表现的人性,即是除却“神性”和“兽性”之外的所有“人的自然本性”,包括人的生存的需要,温饱的需要,发展的需要,融入社会的需要,回归自然的需要,等等。换言之,只要文学是对人的这样一些自然本性、自然需求的关注,没有人为的“神化”人或“兽化”人,没有让人高大成“不食人间烟火”的神或低俗成“下半生生存”的兽,这样的文学就是合乎人的自然本性的,就是天然的,从而也就是生态的——无论它是关注人的自然属性,还是关注人的社会属性,因为自然和社会,都是人的自然生存状态,人的自然生存环境。三、鲁著对人的“精神污染”的关注即是“人学”的关注鲁著也有大量章节将目光投向人的“精神污染”,称之为人的精神生态。我以为,此“生态”本质上已经不是纯自然纯田园纯环境的彼“生态”,而更与人学主张中对人的精神病苦的关注大同无异,同样注目的是人的灵魂层面,或者说人学的本质层面,而不仅是人的肉体、物质或社会那样的纯生态或次生态层面。或者说,对生态的考察,在生态批评家的批评话语中,也最终落实到了“人”这样一个精神终极或价值终端。 本来,人对生态的特殊关注就是因为生态的恶化影响到了人的生存和发展,这是一种从人出发的关注;最终对人的自然生态和精神生态的关注,则更是一种为人的关注——这不是典型的“以人为中心”又是什么?可见,鲁著并没有刻意于营构一个与“人学”简单对立的批评模式,生态批评的不能弃“人”而存在,生态批评的不能弃“以人为本”而存在,应该是生态学的题中应有之义。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匿名用户
2013-12-13
展开全部
因为文学也是语言表达的一种,文学的影响力是巨大的,甚至可以影响一个民族的精神,所以鲁迅先生在抗日的最关键时期,选择弃医从文,来唤醒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共同对抗外敌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RS109
2018-10-23
知道答主
回答量:2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452
展开全部
不知道不明了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1条折叠回答
收起 更多回答(3)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