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提问的方式是指什么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为什么要进行课堂提问?是为了通过问题使学生统一认识,了解问题的标准答案,还是为了协助和促进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构建意义,达到理解,发展思维?提问,是为了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还是为了让所有的学生都经历思考?在提问的过程中,教师是倾听期待中的答案,还是在关注说出这个答案的学生的思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做出回答的学生思维过程到底是怎么样的?其他同学能听懂这个学生的回答吗?他们也经历了同样的思考过程吗? 这些涉及到提问的原则、方法等方面的问题,我们是否都考虑过。
提问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师生信息交流最重要的手段。好的提问能发展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学习。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G·卡尔汉认为:“提问是老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学生从老师的提问中,了解课文的重点、难点,以及教师的启发引导等信息。教师则可从学生的回答中得到教学效果的信息,从而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设置一个个的问题,可以不断引起学生认识上的矛盾,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课堂提问是一门学问,有很多东西需要我们去学习。对此,我有一些体会和看法,想和大家进行探讨。
在我们了解了提问的意义之外,我们首先谈一谈课堂提问的原则。
1. 目的性原则
教师设计课堂上所提的问题,必须围绕教学目的,为完成本堂课的教学任务服务。提问,不能为问而问,不能脱离课文内容而乱提问。
有很多教师提问目的不明确(可能是教学目的不明确造成的),所提出的问题,东一榔头西一棒槌。要干什么?不知道;要达到什么目的?不知道。好像只是为了把课文讲完。比如,我们要学生回答文学常识,是要一位同学回答呢,还是要同学齐答?是要看你设问的目的。是想检查某一层次学生掌握的效果呢;还是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渲染学习气氛……
(1)要提出质量高的问题,首先必须明确这一节课要让学生了解什么内容;学到什么知识;要训练学生什么能力。即教学目标要明确。然后,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提问。比如,在进行《驿路梨花》一课的教学时,这一节课,我们是要对学生进行读和说的训练来理解文章的主题呢?还是要学生理解记叙的顺序,进而学习层层设疑的写法?或是要学生学习景物描写的作用,进而进行写作训练?首先我们必须搞清楚。如果我们这一节课要让学生了解文章内容,进而理解文章主题,我觉得可以这样提问:小茅屋的主人是谁?然后分析题目的含义,学生是可以归纳出文章的主题的。有很多老师对《驿路梨花》一文的记叙顺序有争议,如果要让学生理解文章的顺序,最简洁的办法就是:请同学们把表示时间的词语找出来,然后再将在这一时间里谁做了什么找出来,就会很容易得出结论——本文的记叙顺序是顺叙。一节课的问题设置是这样,一个环节的问题设置也是这样。也要做到目的明确。比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文章很长,要使学生尽快地认真阅读课文,怎么办?我提出了一个问题:文中所记事件发生在哪一个季节?如果粗读,是很难回答的。所以,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认真仔细地阅读全文。必须找到“次早五更起来,父女两个先打火做饭,吃罢,收拾了……天色微明……”以及“又选了十斤实膘的肥肉,也细细的切做臊子,把荷叶包了……”等,才能回答。如果为了调动学生阅读、思考的积极性,应该尽量提出一些能够引起争论的问题。比如,孔乙己最终死了没有(《孔乙己》)?你认为作者是喜爱百草园呢,还是喜爱三味书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老人与酒保是否父子关系(《一个老人的问题》)?只有争论,才能激发学生积极阅读思考;只有争论,才能激发学生说和写。《孔乙己》这篇文章很长,又很难懂,如果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很难进行教学的。学生围绕孔乙己生死的问题,经过认真阅读,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争论的越激烈,就越能调动学生阅读思考,最后争论结束,也就意味着结论的得出。这个设问的价值所在:学生要解答这个问题,就必须考虑孔乙己生存的可能性,如果没有了生存的依托,那他就只能死亡。通过争论,学生会对孔乙己的生活环境(当时的社会环境:阶级矛盾、人际关系)进行分析;会对孔乙己的性格(嗜酒、懒惰、自命清高——腿被打折也不脱长衫)进行分析。他的死亡是不可避免的。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为训练学生结合文章内容,筛选文章重要语言信息作答。我提问:你认为作者是喜爱百草园呢,还是喜爱三味书屋?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学生进行了大量的阅读,找出大量的信息不仅分析了两个地方的作者不同的生活及态度,还找出一些很含蓄很隐蔽的语言,如:告别百草园的文字,学生逃课的文字,以及“我就只读书”、“真是人声鼎沸”、 “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等。对它们进行分析,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2)要分析课堂提问的类型,有针对性地设计有较高思维价值的问题。在进行问题设计时,教师应该关注几种提问类型对学生思维发展的不同价值,有目的地设计不同思维类型、不同思维水平的问题,使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在课堂中获得发展思维的机会。
在设计提问时,首先要控制知识水平的问题数量。低认知水平的问题,以事实为导向、以记忆为指标,不要求学生展开具有创造性的或批判性的思考。如果这一类问题大量充斥课堂,会导致学生对阅读活动的误解,使学生误以为:阅读就是对文本信息的被动接受;我作为学生,与作者不能进行平等的对话;书是权威的,印在书上的文字就是要告诉我们特定信息和道理的;我们只需要了解书中的信息、记住书中的道理就完成了学习的任务。在这种背景下开展的阅读教学,学生的思维闸门是关闭的,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无从谈起。
2. 系统性原则:整体设计课堂提问,将学生思维不断引向深入。
提问,应从整体考虑,使提问成为一个问题之间彼此有着内在联系的系统,由浅入深,由点到面,层层推进,步步提高。所提的问题富有系统性,不能杂乱无章,不能漫无中心,不能太琐碎。如果教师设计问题的目的不十分明确,就会导致课堂上的提问凌乱而没有层次感。其课堂表现是,学生紧紧跟随教师的提问,一个接一个地回答问题,看起来似乎思维很活跃,但学生却没有办法找到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无法形成对课文的整体印象。这样的提问内容和提问方式,无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使学生只在头脑中留下一些关于课文的支离破碎的印象,不但无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而且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混乱而不清晰的状态。有效的课堂提问,应该避免数量过多,过于琐细。要在准确把握文本的基础上,设计围绕课文理解的核心问题、关键问题。要设计一系列问题,使所有问题环环相扣,分析和综合相结合,部分和整体相结合,由具体到抽象,使学生在阅读的同时经历思维不断走向深入的过程。
在进行《小桔灯》的教学中我是这样设置问题的:
(1) 小姑娘一家有几口人?他们的家境如何?她的父亲是干什么的?
说明:贫苦的家境很可能就是她的父亲从事革命工作的重要原因,也是小姑娘性格形成的基础,她的性格形成无疑也是受了她父亲(革命者)的影响。
(2) 小姑娘具有怎样的性格?
(3) 小姑娘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性格?
(4)文章为何以《小桔灯》为题?小桔灯微弱的光为什么会使作者感到眼前有无限光明?
说明:这是本文的难点,小姑娘性格的形成从小处讲,是家庭环境的影响:一是家庭困难,二是父亲以及他所接触的一些革命者,他们的行为和思想无疑对小姑娘性格的形成影响至深;从大的方面讲,小姑娘的父亲和他所接触的人,代表着千千万万的革命者,代表着当时革命的势力,必将燎原的星星之火。革命者的思想和品质对小姑娘的影响根深蒂固,逐渐的变成了她的思想和品质。作者在黑暗中行进,小桔灯的微弱的光却使作者看到无限的光明,亦即作者透过小姑娘的优秀品质看到了千千万万革命者的优秀品质,看到了中国的希望与未来。文章以小桔灯为题,含蓄而意义深远。
要引领学生,使他们的学习逐步走向深入,需要教师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进而提出相应深刻的问题。
有时候教师提出的问题比较随意和肤浅,也会影响学生思维的发展而且降低了作品的价值。在学习《变色龙》时,很多教师在分析了主人公奥楚蔑洛夫的几次变化之后,总结了文章的中心就草草结束。我觉得这是不太好的。我认为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学习,还应该提问:奥楚蔑洛夫在众人面前变来变去,而众人却为什么毫无察觉。
说明:这是一篇小说,在讲读本课时,不应该只简单地分析完主人公的形象就草草结束,因为这不能体现小说的特点和它伟大的使命。所以,一定要分析赫留金和围观者的性格,以及他们性格形成的根本原因。奥楚蔑洛夫性格的形成是他的上层逐级作用的结果。对于奥楚蔑洛夫何以在众人面前变来变去,而众人却毫无察觉,正因为他们已经习以为常,在他们身上或多或少也具有这些东西,这也正是为奥楚蔑洛夫这样的人性格形成提供了滋生和蔓延的土壤。众人的容忍和仿效已经形成了一种不可救药的社会风气,这种社会风气形成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沙皇的黑暗统治。所以,要改变这种风气,就必须要根治,即推翻沙皇的黑暗统治。《变色龙》的社会意义应在于此。因而如若只是分析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就远远不够了。因为它对读者影响和震撼,尤其是启发是远远不够的,就会大大地消弱文章的艺术感染力和它的社会价值,以及巨大的号召力。
3.启发性原则
提问,应富有启发性,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启迪学生联想所学的知识,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方法,解决疑难问题。所提问题,不能太空泛,太深奥,应该具有适度性,让学生通过思考可以“摘下果实”。实施这个原则,要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同一个难度层次的问题,不同地区的学生,对于难度系数的判定也会不同。
4.民主性原则
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问题的难易程度以中等水平的学生为依据,调动全班学生的积极性,不能仅仅局限于少数尖子学生,应该让全班学生都参与讨论教师与学生在平等基础上展开生动活泼的讨论,在民主融洽的气氛中解决问题。学生回答错了,教师不要训斥,不要嘲笑讽刺,要循循善诱加以纠正。
很多教师都习惯于这样实施课堂提问:在提出问题之后,只要有学生回答出了预设的答案,就继续开展下面的教学活动。其实,在教师满足于某一位或某几位学生能够说出课前预设的问题答案的同时,实际上却使更多的学生失去了思考问题、锻炼思维的机会。在很多时候,语文课堂呈现出来的状态是:教学进程太顺利了,顺利得令人惊叹。但是.顺利的背后,付出的是许多学生丧失了思考空间的代价。因为一部分学生的正确答案,掩盖了其他学生没有机会经历思考的事实。
5. 趣味性原则
所提问题,新颖生动,富有情趣,可以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不要提那些枯燥无味的问题。
我们搞清楚课堂提问的原则之后,认真钻研,才能提出有助于学生发展的、告知力量的问题。
然后我们来谈一谈课堂提问的方法。
课堂提问的方法有很多,非常多的教师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有很多提法不同,其实指的是同一种方法。还有的提问方法之间又有一定的联系或是相交。
1.渐进型提问
在提问时,先易后难,由浅入深,由简到繁,逐级而上。前一个问题是后一个问题的基础和前提,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深入和继续。层层设问,能有力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如上述《小橘灯》的问题设计。
2.集散型提问
集中一点发问,回答发散,同中求异,点上长花。既能激发学生围绕一个问题发表意见,又能使全体学生加入答问的行列,甚至形成热烈讨论的气氛。如上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提问。
3. 训练型提问
把课堂提问与语言文字训练紧密结合起来,体现语文工具学科的特点。教学时不能把“写的是什么”作为讨论的基调,而应多涉及“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等有关语言文字训练的问题。
4. 引申型的提问
从课文中的中心事件引申开去,借题发挥,创造一种新的境界,从而巧设疑障,启发思维。如《最后一课》:小弗朗士在放学之后又会是怎样的情形?他是如何对待老师的?再看到林子中的美景时,又会是怎样的心情?
5. 设悬型提问
教学中巧设悬念,模拟章回小说“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结构,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6.曲折型提问。
教师不直接问,正面问,而是拐弯问,迂回问,即“问在此而意在彼”,这能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活跃学习气氛的效果。
7.引发型提问
这类问题多用于讲读课文的导语,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情感,引发学生钻研讨论问题的动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8.疏导型提问
这类问题多用于初读课文,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课文的字、词、句、读课文,可以了解记叙文要素,以便掌握梗概。提问模式是:通读课文,简略说一下本文主要内容是什么,结合课文的具体语言环境理解生字、词语是什么意思
9.深究型提问
这类提问多用于细读课文,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探索文章的中心思想,逐步理清文章的思路,深究重点段落的句子含义。一般要求学生回答出“为什么”、“说明了什么”、“表示了什么”。
10.辨析型提问
这类提问多用于精读课文,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字、词、句、段的比较,鉴别、选择、运用,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辨析能力。
11. 矛盾型提问
问题是思维的路标。矛盾型提问旨在思维上设置对立面,激发学生认识上的冲突、论争。当学生在头脑中存在矛盾时,学生最爱思考,思维最活跃。
12. 由浅入深,连贯追问
对于课文的关键处要抓住水放,提出一些互相连贯的问题,引导学生的认识由浅入深
13.一问多能,直入重点
课堂教学要力求透彻,讲究效率,用相当的问题取得最好的效果。在具体做法上可适当加大问题的容量,力争做到一问多能。防止和杜绝零打碎敲的问题,避免课堂教学高投入,低效益。
14. 搭桥铺路,化难为易
有些问题难度较大,教师要准备一些铺垫性问题,帮助学生实现思路的接轨。
提问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师生信息交流最重要的手段。好的提问能发展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学习。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G·卡尔汉认为:“提问是老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学生从老师的提问中,了解课文的重点、难点,以及教师的启发引导等信息。教师则可从学生的回答中得到教学效果的信息,从而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设置一个个的问题,可以不断引起学生认识上的矛盾,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课堂提问是一门学问,有很多东西需要我们去学习。对此,我有一些体会和看法,想和大家进行探讨。
在我们了解了提问的意义之外,我们首先谈一谈课堂提问的原则。
1. 目的性原则
教师设计课堂上所提的问题,必须围绕教学目的,为完成本堂课的教学任务服务。提问,不能为问而问,不能脱离课文内容而乱提问。
有很多教师提问目的不明确(可能是教学目的不明确造成的),所提出的问题,东一榔头西一棒槌。要干什么?不知道;要达到什么目的?不知道。好像只是为了把课文讲完。比如,我们要学生回答文学常识,是要一位同学回答呢,还是要同学齐答?是要看你设问的目的。是想检查某一层次学生掌握的效果呢;还是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渲染学习气氛……
(1)要提出质量高的问题,首先必须明确这一节课要让学生了解什么内容;学到什么知识;要训练学生什么能力。即教学目标要明确。然后,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提问。比如,在进行《驿路梨花》一课的教学时,这一节课,我们是要对学生进行读和说的训练来理解文章的主题呢?还是要学生理解记叙的顺序,进而学习层层设疑的写法?或是要学生学习景物描写的作用,进而进行写作训练?首先我们必须搞清楚。如果我们这一节课要让学生了解文章内容,进而理解文章主题,我觉得可以这样提问:小茅屋的主人是谁?然后分析题目的含义,学生是可以归纳出文章的主题的。有很多老师对《驿路梨花》一文的记叙顺序有争议,如果要让学生理解文章的顺序,最简洁的办法就是:请同学们把表示时间的词语找出来,然后再将在这一时间里谁做了什么找出来,就会很容易得出结论——本文的记叙顺序是顺叙。一节课的问题设置是这样,一个环节的问题设置也是这样。也要做到目的明确。比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文章很长,要使学生尽快地认真阅读课文,怎么办?我提出了一个问题:文中所记事件发生在哪一个季节?如果粗读,是很难回答的。所以,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认真仔细地阅读全文。必须找到“次早五更起来,父女两个先打火做饭,吃罢,收拾了……天色微明……”以及“又选了十斤实膘的肥肉,也细细的切做臊子,把荷叶包了……”等,才能回答。如果为了调动学生阅读、思考的积极性,应该尽量提出一些能够引起争论的问题。比如,孔乙己最终死了没有(《孔乙己》)?你认为作者是喜爱百草园呢,还是喜爱三味书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老人与酒保是否父子关系(《一个老人的问题》)?只有争论,才能激发学生积极阅读思考;只有争论,才能激发学生说和写。《孔乙己》这篇文章很长,又很难懂,如果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很难进行教学的。学生围绕孔乙己生死的问题,经过认真阅读,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争论的越激烈,就越能调动学生阅读思考,最后争论结束,也就意味着结论的得出。这个设问的价值所在:学生要解答这个问题,就必须考虑孔乙己生存的可能性,如果没有了生存的依托,那他就只能死亡。通过争论,学生会对孔乙己的生活环境(当时的社会环境:阶级矛盾、人际关系)进行分析;会对孔乙己的性格(嗜酒、懒惰、自命清高——腿被打折也不脱长衫)进行分析。他的死亡是不可避免的。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为训练学生结合文章内容,筛选文章重要语言信息作答。我提问:你认为作者是喜爱百草园呢,还是喜爱三味书屋?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学生进行了大量的阅读,找出大量的信息不仅分析了两个地方的作者不同的生活及态度,还找出一些很含蓄很隐蔽的语言,如:告别百草园的文字,学生逃课的文字,以及“我就只读书”、“真是人声鼎沸”、 “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等。对它们进行分析,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2)要分析课堂提问的类型,有针对性地设计有较高思维价值的问题。在进行问题设计时,教师应该关注几种提问类型对学生思维发展的不同价值,有目的地设计不同思维类型、不同思维水平的问题,使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在课堂中获得发展思维的机会。
在设计提问时,首先要控制知识水平的问题数量。低认知水平的问题,以事实为导向、以记忆为指标,不要求学生展开具有创造性的或批判性的思考。如果这一类问题大量充斥课堂,会导致学生对阅读活动的误解,使学生误以为:阅读就是对文本信息的被动接受;我作为学生,与作者不能进行平等的对话;书是权威的,印在书上的文字就是要告诉我们特定信息和道理的;我们只需要了解书中的信息、记住书中的道理就完成了学习的任务。在这种背景下开展的阅读教学,学生的思维闸门是关闭的,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无从谈起。
2. 系统性原则:整体设计课堂提问,将学生思维不断引向深入。
提问,应从整体考虑,使提问成为一个问题之间彼此有着内在联系的系统,由浅入深,由点到面,层层推进,步步提高。所提的问题富有系统性,不能杂乱无章,不能漫无中心,不能太琐碎。如果教师设计问题的目的不十分明确,就会导致课堂上的提问凌乱而没有层次感。其课堂表现是,学生紧紧跟随教师的提问,一个接一个地回答问题,看起来似乎思维很活跃,但学生却没有办法找到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无法形成对课文的整体印象。这样的提问内容和提问方式,无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使学生只在头脑中留下一些关于课文的支离破碎的印象,不但无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而且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混乱而不清晰的状态。有效的课堂提问,应该避免数量过多,过于琐细。要在准确把握文本的基础上,设计围绕课文理解的核心问题、关键问题。要设计一系列问题,使所有问题环环相扣,分析和综合相结合,部分和整体相结合,由具体到抽象,使学生在阅读的同时经历思维不断走向深入的过程。
在进行《小桔灯》的教学中我是这样设置问题的:
(1) 小姑娘一家有几口人?他们的家境如何?她的父亲是干什么的?
说明:贫苦的家境很可能就是她的父亲从事革命工作的重要原因,也是小姑娘性格形成的基础,她的性格形成无疑也是受了她父亲(革命者)的影响。
(2) 小姑娘具有怎样的性格?
(3) 小姑娘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性格?
(4)文章为何以《小桔灯》为题?小桔灯微弱的光为什么会使作者感到眼前有无限光明?
说明:这是本文的难点,小姑娘性格的形成从小处讲,是家庭环境的影响:一是家庭困难,二是父亲以及他所接触的一些革命者,他们的行为和思想无疑对小姑娘性格的形成影响至深;从大的方面讲,小姑娘的父亲和他所接触的人,代表着千千万万的革命者,代表着当时革命的势力,必将燎原的星星之火。革命者的思想和品质对小姑娘的影响根深蒂固,逐渐的变成了她的思想和品质。作者在黑暗中行进,小桔灯的微弱的光却使作者看到无限的光明,亦即作者透过小姑娘的优秀品质看到了千千万万革命者的优秀品质,看到了中国的希望与未来。文章以小桔灯为题,含蓄而意义深远。
要引领学生,使他们的学习逐步走向深入,需要教师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进而提出相应深刻的问题。
有时候教师提出的问题比较随意和肤浅,也会影响学生思维的发展而且降低了作品的价值。在学习《变色龙》时,很多教师在分析了主人公奥楚蔑洛夫的几次变化之后,总结了文章的中心就草草结束。我觉得这是不太好的。我认为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学习,还应该提问:奥楚蔑洛夫在众人面前变来变去,而众人却为什么毫无察觉。
说明:这是一篇小说,在讲读本课时,不应该只简单地分析完主人公的形象就草草结束,因为这不能体现小说的特点和它伟大的使命。所以,一定要分析赫留金和围观者的性格,以及他们性格形成的根本原因。奥楚蔑洛夫性格的形成是他的上层逐级作用的结果。对于奥楚蔑洛夫何以在众人面前变来变去,而众人却毫无察觉,正因为他们已经习以为常,在他们身上或多或少也具有这些东西,这也正是为奥楚蔑洛夫这样的人性格形成提供了滋生和蔓延的土壤。众人的容忍和仿效已经形成了一种不可救药的社会风气,这种社会风气形成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沙皇的黑暗统治。所以,要改变这种风气,就必须要根治,即推翻沙皇的黑暗统治。《变色龙》的社会意义应在于此。因而如若只是分析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就远远不够了。因为它对读者影响和震撼,尤其是启发是远远不够的,就会大大地消弱文章的艺术感染力和它的社会价值,以及巨大的号召力。
3.启发性原则
提问,应富有启发性,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启迪学生联想所学的知识,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方法,解决疑难问题。所提问题,不能太空泛,太深奥,应该具有适度性,让学生通过思考可以“摘下果实”。实施这个原则,要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同一个难度层次的问题,不同地区的学生,对于难度系数的判定也会不同。
4.民主性原则
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问题的难易程度以中等水平的学生为依据,调动全班学生的积极性,不能仅仅局限于少数尖子学生,应该让全班学生都参与讨论教师与学生在平等基础上展开生动活泼的讨论,在民主融洽的气氛中解决问题。学生回答错了,教师不要训斥,不要嘲笑讽刺,要循循善诱加以纠正。
很多教师都习惯于这样实施课堂提问:在提出问题之后,只要有学生回答出了预设的答案,就继续开展下面的教学活动。其实,在教师满足于某一位或某几位学生能够说出课前预设的问题答案的同时,实际上却使更多的学生失去了思考问题、锻炼思维的机会。在很多时候,语文课堂呈现出来的状态是:教学进程太顺利了,顺利得令人惊叹。但是.顺利的背后,付出的是许多学生丧失了思考空间的代价。因为一部分学生的正确答案,掩盖了其他学生没有机会经历思考的事实。
5. 趣味性原则
所提问题,新颖生动,富有情趣,可以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不要提那些枯燥无味的问题。
我们搞清楚课堂提问的原则之后,认真钻研,才能提出有助于学生发展的、告知力量的问题。
然后我们来谈一谈课堂提问的方法。
课堂提问的方法有很多,非常多的教师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有很多提法不同,其实指的是同一种方法。还有的提问方法之间又有一定的联系或是相交。
1.渐进型提问
在提问时,先易后难,由浅入深,由简到繁,逐级而上。前一个问题是后一个问题的基础和前提,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深入和继续。层层设问,能有力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如上述《小橘灯》的问题设计。
2.集散型提问
集中一点发问,回答发散,同中求异,点上长花。既能激发学生围绕一个问题发表意见,又能使全体学生加入答问的行列,甚至形成热烈讨论的气氛。如上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提问。
3. 训练型提问
把课堂提问与语言文字训练紧密结合起来,体现语文工具学科的特点。教学时不能把“写的是什么”作为讨论的基调,而应多涉及“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等有关语言文字训练的问题。
4. 引申型的提问
从课文中的中心事件引申开去,借题发挥,创造一种新的境界,从而巧设疑障,启发思维。如《最后一课》:小弗朗士在放学之后又会是怎样的情形?他是如何对待老师的?再看到林子中的美景时,又会是怎样的心情?
5. 设悬型提问
教学中巧设悬念,模拟章回小说“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结构,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6.曲折型提问。
教师不直接问,正面问,而是拐弯问,迂回问,即“问在此而意在彼”,这能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活跃学习气氛的效果。
7.引发型提问
这类问题多用于讲读课文的导语,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情感,引发学生钻研讨论问题的动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8.疏导型提问
这类问题多用于初读课文,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课文的字、词、句、读课文,可以了解记叙文要素,以便掌握梗概。提问模式是:通读课文,简略说一下本文主要内容是什么,结合课文的具体语言环境理解生字、词语是什么意思
9.深究型提问
这类提问多用于细读课文,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探索文章的中心思想,逐步理清文章的思路,深究重点段落的句子含义。一般要求学生回答出“为什么”、“说明了什么”、“表示了什么”。
10.辨析型提问
这类提问多用于精读课文,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字、词、句、段的比较,鉴别、选择、运用,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辨析能力。
11. 矛盾型提问
问题是思维的路标。矛盾型提问旨在思维上设置对立面,激发学生认识上的冲突、论争。当学生在头脑中存在矛盾时,学生最爱思考,思维最活跃。
12. 由浅入深,连贯追问
对于课文的关键处要抓住水放,提出一些互相连贯的问题,引导学生的认识由浅入深
13.一问多能,直入重点
课堂教学要力求透彻,讲究效率,用相当的问题取得最好的效果。在具体做法上可适当加大问题的容量,力争做到一问多能。防止和杜绝零打碎敲的问题,避免课堂教学高投入,低效益。
14. 搭桥铺路,化难为易
有些问题难度较大,教师要准备一些铺垫性问题,帮助学生实现思路的接轨。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