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富差距》——电影《秋菊打官司》观后感
展开全部
[《贫富差距》——电影《秋菊打官司》观后感]
很幸运的借杨老师的推荐了解了台湾辅仁大学“文学与艺术跨学科课程”中《中国电影中的城市影像》的简要内容,《贫富差距》——电影《秋菊打官司》观后感。从短暂的文字中可以了解到作为台湾重要的高等学府,辅仁大学在对城市的研究中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而电影也成为了其中之一。这不得不让笔者感慨今天国内的建筑与规划教育在研究方式方面是何等的狭窄与匮乏。老谋子的这部《秋菊打官司》是该课程推荐的内地影片之一,影片中对农村与城市、贫穷与富有、弱势与强势进行了重点的描述,反映着那个时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现实状况。而通过某些方面的观察与联想,似乎也能体现着包括台湾在内的全球各发达地区在诸多方面与内地欠发达地区之间所存在的那种微妙的差距。
影片以秋菊带着丈夫去医院检查为开头,讲述了因为丈夫被打,秋菊找村长理论却被侮辱。为了讨个说法,她先后来到县和市公安局报案,却都未果。不服判决的秋菊最后向人民法院起诉。难料除夕之夜,秋菊难产,在村长和村民的帮助下,秋菊才连夜赶到医院,顺利生产。自此秋菊与村长的矛盾化解,官司也不再提了。可当秋菊家庆贺孩子满月时,却传来市法院的判决,村长被拘留。望着远处警车扬起的烟尘,秋菊感到深深的茫然和失落。
在影片中,导演极力对比着农村与城市、县城与大城市的差距:
从物质方面来看,在秋菊所在的小村庄,村民们都居住在泥土墙砌成的平房内,房前不大不小的坝院内屯晒着辣椒、玉米等当地农产品。而整个村庄则沿着山势分布在山沟的各处,布局分散而凌乱。从秋菊每次拉着两轮小车、最后追警车的片段来看,村庄距离到乡里的道路仍然有着很长的一段距离,而至于到县城的距离,那就更不知道有多远了。这一切分明的表达着村庄的偏远与落后。
对于县城,影片中那四处悬挂的各种时尚海报表达着这里的人们正在努力的追赶着时髦,因此他们的生活状态也一定是相对较好的。但那种“中西合璧”“纵横古今”的排布方式却在透露这里一知半解的文化思想水平。而那个自称“告死状的写过六个,四个判了死刑,两个判了无期”却最后闷世闹出
“村长打人,犯了故意杀人罪”笑话的张老汉更是把这种思想表现到了淋漓尽判神致,毕竟他所代表的是这个县城里最有文化的人。
而当秋菊乘坐大巴车来到大城市的那一刻,所有之前的那些“玩意”都成了小儿科。尽管导演并未给这里有过哪怕1秒的高楼大厦,但街道上簇拥着的忙碌人群,车水马龙的交通仍然体现着城市出众的繁华。就连那个痛宰秋菊“30块钱”的骗子三轮车夫,也从那在影片中近乎夸张的价钱里,隐约的显示着城里人富裕的生活状态。
而所有的这些都在从物质的层面表达着从农村到大城市的巨大差距。看过影片的观众不会忘记秋菊在外的每一次讨价还价,无论那价钱在观众看来究竟是高还是低;而每次出门前,秋菊都要拉上的那一大车的红辣椒鲜明的表达着对于这样一个小村庄的村民来说,出这样一趟远门是非常不容易的,因此当丈夫抱怨那句:“还没过年呢,辣子都卖得差不多了”的时候,或许很多的观众心中都与她丈夫有着同样的心态:给了钱了也就行了,何必呢?花钱、费时、还得不到要求,为的也不就是个理么,值得这么倾家荡产的玩么?的确,对于这样一个乡下的普通农民来说,这样的花销是非常巨大的,而这也正正的体现着那个时代的城乡贫富差距。作为国家各项改革的前沿,大城市掌握着最快捷的信息,拥有着最优越的条件和最优惠的政策扶持。当机遇来临,大量的财富将聚集到大城市,把大城市建设得繁花似锦。而在同时,由于交通、信息的阻碍,政策的缺失,居于次要地位的普通城市就只能吃大城市留下的“剩菜剩饭”,发展必然相对滞后,到了更下一级的城市、县城,情况又变得愈加严重,直到最后,当资本流动的乡镇所在地时,已经是寥寥无几,而位于大山深处的小村庄因为完全没有新鲜资本、思想的注入,落后与贫穷成为了必然。加之上世纪80年代的国家社会福利政策仍然不够完善,农业税等压在农民头上的压力很重,形成了自城市到农村财富成抛物线式递减的状况。
在另一方面,影片中的对话反复表达着来自小山村的秋菊是那样“淳朴”。一个读过中学的人居然不会写一个简单的诉讼状,这在我们今天看来似乎是天方夜谭。但回到故事本身我们可以发现,就那样一个偏远的小山村,是很难有完善、发达的教育体系的。当地的小学和中学或许都在村里,或者中学位于镇上,但可以想象,也许加起来的老师不掘罩亏过区区几人、十几人、几十人,这样的教育很难达到观众所理解的那种水平,而秋菊自称读过中学,却写不出一份诉讼书自然也是情有可原的了,观后感《《贫富差距》——电影《秋菊打官司》观后感》。而前文也已经提到的那位张老汉,作为县城最有文化的代表,不是也在犯着低级错误。我们且抛开他的那个司法错误不说,仅凭着警察同志的几句阅读,我们又怎么能保证,在那份仅有的两页纸上真真正正的没有一个错别字?!
抛开这些,村长的蛮横和倔强无非是照他的话说,他是一个干部。可干部怎么了?干部不都是人民公仆吗?难道给百姓道个歉就有辱了公仆的名号?从这点上说,传统的官本位思想仍然深深的扎根在这些农村的村民身上。不单是这个“倔强”的村长,我想就是换了其他人,结局也应该是一样的。
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农村真正贫穷的原因除了那些政策、财富的倾斜,恐怕更为重要的是在于教育资源的匮乏而使得民众缺乏认识与远见。以如此的方式下去,就算拥有了政策与财富的支持,民众也是很难真正富裕起来的。而从社会的角度来看,或许这也是老谋子希望在这部电影中所反映出的某些东西。
作为这部影片的一个主题,告状是始终贯穿全剧的一条主线,但也正通过告状,我们能够清晰的看到来自乡下的人们与来自城市的人们之间对于法律的理解。秋菊的丈夫被踢,从医院回来的路上她就已经明确的表示了态度:找村长理论。而对于今天生活在城市的人们来说,对待此类事件的第一反应往往是:报警。这分明的表达着农村与城市对待侵权问题的不同态度:对于始终以传统方式生活的中国人来说,小程度的侵权往往是以私了为解决方式的。他们很少诉求于司法系统,这与长久以来传统中国人治强于法治的社会现状和凡是息事宁人的态度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对于偏远、落后的山村来说,以上正是对他们最好的反映。而当这种传统方式在村长蛮横的态度下解决不了的时候,他们才被迫走上司法程序,而这也正是影片中诸多看似令人可笑片段所出现的缘故。
回到城市,在吴律师简短的话语、挂在“律师事务所”牌子的大门片段中发现这种城乡差别已经巨大到了怎样的程度。律师事务所的出现表明着专业的机构已经在城市中有了立足的地位,市民法制意识的增强使得大多数的案件已经开始通过正常的司法程序得到解决。而作为事务所的年轻律师,吴律师代表的新群体在城市的出现体现着整个国家范围内法制程度的一个巨大进步。但这种进步仍仅限于大城市,就是在县城,也似乎从未有人想过要通过规范的司法程序来解决纠纷问题。
所谓的“有问题找警察”,剧中的很多片段都可以体现出民众对于在纠纷中寻求警察帮助的情况已经十分普遍。就连村里出来的秋菊也知道私了不了的问题就得寻求警察同志的帮助。但对于警察,笔者看来他们对待问题的态度以及他们对司法程序的遵从方面做得实在是令人不敢恭维。其一,作为一起打架事件,受害人受伤与否公安部门并未做细致调查,这一细节直到最后才交代。而剧中的李公安自始至终都在扮演调解者的角色。对于该案件,是否能够简单通过调解是应该需要通过调查被害人情况才能决定的。而更高几级的公安部门面对该问题也并未做出应有的调查,而是图省事简单应付就算了结。剧中的小旅馆老板亦曾说秋菊的事情太小,应该得不到重视而无果,这在很大层面上表达那个时候的公安部门在面对问题时所表现出的那种随意和不负责任的态度。毕竟对于普通民众来说,没有谁会觉得自己的事小还四处奔波的。而作为旁观者的他人也会因此而发问:此事小而何事大?
其二,当前两次的申诉失败,秋菊来到大城市时,她通过关系找到了市公安局长,希望通过他解决这个问题。虽然局长本人始终正直,也算秉公办事的帮了秋菊一把,但问题仍旧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解决。对此,笔者看重的并不是结果本身,而是在得到结果的过程中所遵循的东西,从某种程度说,这还是属于之前所提到的问题。但这一切的结果却在最后得到了解决,这本应该是种好事,但也正因那就台词,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所有的好感都变得荡然无存。而那句“要人命”的台词正是:“你们这个案件,咱们法院的领导比较重视”。从一个侧面,这反映着那个时代中国社会的一种现状:凡事听领导的。领导重视的,好好做;领导不重视的,随便弄。而秋菊的问题在领导重视前是始终没有结果的,当领导发现其重要度,OK,这个问题自然就顺利解决。但所有的问题在于往往有问题的人不是领导,而是普通的民众,我们不可否认在某些情况下有些问题的确很小,但作为维持公共社会治安的机构,他们的职责在于帮助民众解决生活中出现的各种纠纷问题,因此事情无论大小,作为公安人员的他们都必须遵照司法程序严格、合理的解决这些问题,而不是等待着领导的批示才做出行动。或许从这一点看,导演张艺谋是打算用中国的社会制度与西方做一番贫富对比。
《秋菊打官司》这部影片用对比的方式展现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社会的现状。城乡的巨大差异和人们思想的转变与矛盾成为了这个时代的标志。此时的中国城市处在高速发展的转变时期,笔者在对《钟鼓楼》小说一书的评论中就曾提到过该时期城市发展的一些特点,比如改革开放后民众思想的转变、国家经济体制的改革所引起的国民生活方式变化,并由此而影响城市空间格局的巨大变化。但不可否认,在这种高速发展的背后,大量的国民仍旧无法真正从改革中得到实惠,具体的原因在前文已经谈到,在此亦不再赘述。久而久之,思想水平、贫富差距逐渐拉大,形成了独特的社会现象,影响到了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
及由此,笔者联想到在文章开头中提到的话语。作为一个建筑行业内的成员,我们清晰的看到自己与他人间的差距。这种差距在表象上体现在经济水平,而就其深层次的原因,恐怕与民众修养、社会制度、文化传统等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而要想改变这些,恐怕也绝非一日、一方之功,中国人要走的复兴之路还很长。但笔者坚信,无论困难有多大,经历了5000年的风雨,中华民族必然会走向兴盛。
〔《贫富差距》——电影《秋菊打官司》观后感〕随文赠言:【人生舞台的大幕随时都可能拉开,关键是你愿意表演,还是选择躲避。】
很幸运的借杨老师的推荐了解了台湾辅仁大学“文学与艺术跨学科课程”中《中国电影中的城市影像》的简要内容,《贫富差距》——电影《秋菊打官司》观后感。从短暂的文字中可以了解到作为台湾重要的高等学府,辅仁大学在对城市的研究中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而电影也成为了其中之一。这不得不让笔者感慨今天国内的建筑与规划教育在研究方式方面是何等的狭窄与匮乏。老谋子的这部《秋菊打官司》是该课程推荐的内地影片之一,影片中对农村与城市、贫穷与富有、弱势与强势进行了重点的描述,反映着那个时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现实状况。而通过某些方面的观察与联想,似乎也能体现着包括台湾在内的全球各发达地区在诸多方面与内地欠发达地区之间所存在的那种微妙的差距。
影片以秋菊带着丈夫去医院检查为开头,讲述了因为丈夫被打,秋菊找村长理论却被侮辱。为了讨个说法,她先后来到县和市公安局报案,却都未果。不服判决的秋菊最后向人民法院起诉。难料除夕之夜,秋菊难产,在村长和村民的帮助下,秋菊才连夜赶到医院,顺利生产。自此秋菊与村长的矛盾化解,官司也不再提了。可当秋菊家庆贺孩子满月时,却传来市法院的判决,村长被拘留。望着远处警车扬起的烟尘,秋菊感到深深的茫然和失落。
在影片中,导演极力对比着农村与城市、县城与大城市的差距:
从物质方面来看,在秋菊所在的小村庄,村民们都居住在泥土墙砌成的平房内,房前不大不小的坝院内屯晒着辣椒、玉米等当地农产品。而整个村庄则沿着山势分布在山沟的各处,布局分散而凌乱。从秋菊每次拉着两轮小车、最后追警车的片段来看,村庄距离到乡里的道路仍然有着很长的一段距离,而至于到县城的距离,那就更不知道有多远了。这一切分明的表达着村庄的偏远与落后。
对于县城,影片中那四处悬挂的各种时尚海报表达着这里的人们正在努力的追赶着时髦,因此他们的生活状态也一定是相对较好的。但那种“中西合璧”“纵横古今”的排布方式却在透露这里一知半解的文化思想水平。而那个自称“告死状的写过六个,四个判了死刑,两个判了无期”却最后闷世闹出
“村长打人,犯了故意杀人罪”笑话的张老汉更是把这种思想表现到了淋漓尽判神致,毕竟他所代表的是这个县城里最有文化的人。
而当秋菊乘坐大巴车来到大城市的那一刻,所有之前的那些“玩意”都成了小儿科。尽管导演并未给这里有过哪怕1秒的高楼大厦,但街道上簇拥着的忙碌人群,车水马龙的交通仍然体现着城市出众的繁华。就连那个痛宰秋菊“30块钱”的骗子三轮车夫,也从那在影片中近乎夸张的价钱里,隐约的显示着城里人富裕的生活状态。
而所有的这些都在从物质的层面表达着从农村到大城市的巨大差距。看过影片的观众不会忘记秋菊在外的每一次讨价还价,无论那价钱在观众看来究竟是高还是低;而每次出门前,秋菊都要拉上的那一大车的红辣椒鲜明的表达着对于这样一个小村庄的村民来说,出这样一趟远门是非常不容易的,因此当丈夫抱怨那句:“还没过年呢,辣子都卖得差不多了”的时候,或许很多的观众心中都与她丈夫有着同样的心态:给了钱了也就行了,何必呢?花钱、费时、还得不到要求,为的也不就是个理么,值得这么倾家荡产的玩么?的确,对于这样一个乡下的普通农民来说,这样的花销是非常巨大的,而这也正正的体现着那个时代的城乡贫富差距。作为国家各项改革的前沿,大城市掌握着最快捷的信息,拥有着最优越的条件和最优惠的政策扶持。当机遇来临,大量的财富将聚集到大城市,把大城市建设得繁花似锦。而在同时,由于交通、信息的阻碍,政策的缺失,居于次要地位的普通城市就只能吃大城市留下的“剩菜剩饭”,发展必然相对滞后,到了更下一级的城市、县城,情况又变得愈加严重,直到最后,当资本流动的乡镇所在地时,已经是寥寥无几,而位于大山深处的小村庄因为完全没有新鲜资本、思想的注入,落后与贫穷成为了必然。加之上世纪80年代的国家社会福利政策仍然不够完善,农业税等压在农民头上的压力很重,形成了自城市到农村财富成抛物线式递减的状况。
在另一方面,影片中的对话反复表达着来自小山村的秋菊是那样“淳朴”。一个读过中学的人居然不会写一个简单的诉讼状,这在我们今天看来似乎是天方夜谭。但回到故事本身我们可以发现,就那样一个偏远的小山村,是很难有完善、发达的教育体系的。当地的小学和中学或许都在村里,或者中学位于镇上,但可以想象,也许加起来的老师不掘罩亏过区区几人、十几人、几十人,这样的教育很难达到观众所理解的那种水平,而秋菊自称读过中学,却写不出一份诉讼书自然也是情有可原的了,观后感《《贫富差距》——电影《秋菊打官司》观后感》。而前文也已经提到的那位张老汉,作为县城最有文化的代表,不是也在犯着低级错误。我们且抛开他的那个司法错误不说,仅凭着警察同志的几句阅读,我们又怎么能保证,在那份仅有的两页纸上真真正正的没有一个错别字?!
抛开这些,村长的蛮横和倔强无非是照他的话说,他是一个干部。可干部怎么了?干部不都是人民公仆吗?难道给百姓道个歉就有辱了公仆的名号?从这点上说,传统的官本位思想仍然深深的扎根在这些农村的村民身上。不单是这个“倔强”的村长,我想就是换了其他人,结局也应该是一样的。
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农村真正贫穷的原因除了那些政策、财富的倾斜,恐怕更为重要的是在于教育资源的匮乏而使得民众缺乏认识与远见。以如此的方式下去,就算拥有了政策与财富的支持,民众也是很难真正富裕起来的。而从社会的角度来看,或许这也是老谋子希望在这部电影中所反映出的某些东西。
作为这部影片的一个主题,告状是始终贯穿全剧的一条主线,但也正通过告状,我们能够清晰的看到来自乡下的人们与来自城市的人们之间对于法律的理解。秋菊的丈夫被踢,从医院回来的路上她就已经明确的表示了态度:找村长理论。而对于今天生活在城市的人们来说,对待此类事件的第一反应往往是:报警。这分明的表达着农村与城市对待侵权问题的不同态度:对于始终以传统方式生活的中国人来说,小程度的侵权往往是以私了为解决方式的。他们很少诉求于司法系统,这与长久以来传统中国人治强于法治的社会现状和凡是息事宁人的态度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对于偏远、落后的山村来说,以上正是对他们最好的反映。而当这种传统方式在村长蛮横的态度下解决不了的时候,他们才被迫走上司法程序,而这也正是影片中诸多看似令人可笑片段所出现的缘故。
回到城市,在吴律师简短的话语、挂在“律师事务所”牌子的大门片段中发现这种城乡差别已经巨大到了怎样的程度。律师事务所的出现表明着专业的机构已经在城市中有了立足的地位,市民法制意识的增强使得大多数的案件已经开始通过正常的司法程序得到解决。而作为事务所的年轻律师,吴律师代表的新群体在城市的出现体现着整个国家范围内法制程度的一个巨大进步。但这种进步仍仅限于大城市,就是在县城,也似乎从未有人想过要通过规范的司法程序来解决纠纷问题。
所谓的“有问题找警察”,剧中的很多片段都可以体现出民众对于在纠纷中寻求警察帮助的情况已经十分普遍。就连村里出来的秋菊也知道私了不了的问题就得寻求警察同志的帮助。但对于警察,笔者看来他们对待问题的态度以及他们对司法程序的遵从方面做得实在是令人不敢恭维。其一,作为一起打架事件,受害人受伤与否公安部门并未做细致调查,这一细节直到最后才交代。而剧中的李公安自始至终都在扮演调解者的角色。对于该案件,是否能够简单通过调解是应该需要通过调查被害人情况才能决定的。而更高几级的公安部门面对该问题也并未做出应有的调查,而是图省事简单应付就算了结。剧中的小旅馆老板亦曾说秋菊的事情太小,应该得不到重视而无果,这在很大层面上表达那个时候的公安部门在面对问题时所表现出的那种随意和不负责任的态度。毕竟对于普通民众来说,没有谁会觉得自己的事小还四处奔波的。而作为旁观者的他人也会因此而发问:此事小而何事大?
其二,当前两次的申诉失败,秋菊来到大城市时,她通过关系找到了市公安局长,希望通过他解决这个问题。虽然局长本人始终正直,也算秉公办事的帮了秋菊一把,但问题仍旧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解决。对此,笔者看重的并不是结果本身,而是在得到结果的过程中所遵循的东西,从某种程度说,这还是属于之前所提到的问题。但这一切的结果却在最后得到了解决,这本应该是种好事,但也正因那就台词,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所有的好感都变得荡然无存。而那句“要人命”的台词正是:“你们这个案件,咱们法院的领导比较重视”。从一个侧面,这反映着那个时代中国社会的一种现状:凡事听领导的。领导重视的,好好做;领导不重视的,随便弄。而秋菊的问题在领导重视前是始终没有结果的,当领导发现其重要度,OK,这个问题自然就顺利解决。但所有的问题在于往往有问题的人不是领导,而是普通的民众,我们不可否认在某些情况下有些问题的确很小,但作为维持公共社会治安的机构,他们的职责在于帮助民众解决生活中出现的各种纠纷问题,因此事情无论大小,作为公安人员的他们都必须遵照司法程序严格、合理的解决这些问题,而不是等待着领导的批示才做出行动。或许从这一点看,导演张艺谋是打算用中国的社会制度与西方做一番贫富对比。
《秋菊打官司》这部影片用对比的方式展现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社会的现状。城乡的巨大差异和人们思想的转变与矛盾成为了这个时代的标志。此时的中国城市处在高速发展的转变时期,笔者在对《钟鼓楼》小说一书的评论中就曾提到过该时期城市发展的一些特点,比如改革开放后民众思想的转变、国家经济体制的改革所引起的国民生活方式变化,并由此而影响城市空间格局的巨大变化。但不可否认,在这种高速发展的背后,大量的国民仍旧无法真正从改革中得到实惠,具体的原因在前文已经谈到,在此亦不再赘述。久而久之,思想水平、贫富差距逐渐拉大,形成了独特的社会现象,影响到了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
及由此,笔者联想到在文章开头中提到的话语。作为一个建筑行业内的成员,我们清晰的看到自己与他人间的差距。这种差距在表象上体现在经济水平,而就其深层次的原因,恐怕与民众修养、社会制度、文化传统等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而要想改变这些,恐怕也绝非一日、一方之功,中国人要走的复兴之路还很长。但笔者坚信,无论困难有多大,经历了5000年的风雨,中华民族必然会走向兴盛。
〔《贫富差距》——电影《秋菊打官司》观后感〕随文赠言:【人生舞台的大幕随时都可能拉开,关键是你愿意表演,还是选择躲避。】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