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推荐 《阅读教学如何让学生体会情感》

 我来答
栾珠雨4g
2013-11-01 · 超过79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知道答主
回答量:155
采纳率:83%
帮助的人:64.4万
展开全部
阅读教学如何让学生体会情感 “文章不是无情物”,我们阅读文章不仅要了解内容,还要体会文章中的情感。在教学中,教师要把作者蕴含在文章中的情感转移给学生,通过想象理解把文字转化成意境,从而与作者沟通情感,受到情感的陶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准确体会文章情感,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一、分析文题,把握情感文章的题目是“文眼”,而眼睛又是心灵的窗户。那么,我们分析题目就能把握文章的灵魂——中心。有些文章的题目是点睛之笔,浓缩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分析题目首先弄清题目的意思,判断出题目的中心词和关键词,再看看文章是如何围绕题目记叙内容、展开情节的,文章中的思想感情又是如何从题目得到体现的。例如《飞夺泸定桥》一文,从题目分析,泸定桥是地点,飞夺是事件,这就概括出了全文内容。而“飞”字体现了速度快,“夺”体现了战斗的激烈。教学时,教师首先先让学生找出题眼是什么,然后理解“飞、夺”的含义,指导他们理解为什么飞,怎么夺?让其带着这样的问题去读课文,学生对红军战士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与作者在心灵产生了共鸣。再如某教师在教学《理想的风筝》时,紧紧围绕课题组织教学。课始,围绕课题设疑:这“风筝”承载着怎样的“理想”?课题“理想的风筝”的内涵是什么?课中,紧扣课题感悟,教师借助课文中重点句段,出示刘老师仰望天空的风筝的句子,问学生:注视着自由翱翔的风筝,刘老师心潮澎湃,他的心里可能会想些什么?他将风筝想成谁?学生在品味语言中,情感上进了一层,通过想象、感悟,明白了这自由翱翔的风筝,有刘老师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刘老师对这学生的殷殷期盼,就是刘老师的理想(扣题“理想”),这是刘老师放飞的一只理想的风筝。课尾,圈点课题提炼,这位老师抓住文章结尾处提到的“理想的风筝”,品读它深刻含蓄的内涵。这位老师对课题如此设计,层层推进,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层体会文本的中心。二、反复诵读,领悟情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都是古人读书的经验之谈,说明“读”对学习语文的重要。在阅读中,让学生读出文章中回肠荡气的韵味,慷慨磅礴的气势。把文章情感化成声音移入学生耳际,以声传情,让学生随着作者那跌宕的情感,心潮起伏,形成于作者一致的心境。教学《夹竹桃》一文时,在引导学生重组教材第三、四节中的相关语句,来形象具体地理解“无不奉陪”后,我对最能表现夹竹桃韧性的一句话“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不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就做足了文章。在学生自主感悟的基础上,我分三次读春夏秋三季里其他花的语句:①师:每年春天,迎春花…… 生: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②师:到了夏天,五色梅、石竹花…… 生: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③师:一到秋天,菊花…… 生: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通过对比引读“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这一句话,使夹竹桃的韧性带给学生的冲击一次比一次震撼人心,确实有一唱三叹的力量,使整节课有了一种荡气回肠的美感。有一位老师在讲《鸟的天堂》一文中,“我们便看见一只大鸟飞起来……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我的眼睛真是应接不暇……那歌声真好听。”这两段课文时,先找一名朗读好的学生读,其他同学配合鸟的出现,当这名学生读到“看到一只大鸟时”教室里突然出来一声清脆的鸟叫声,然后就是几声,伴随着“到处是鸟声”教室里真的热闹起来,鸟叫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真有如临其境之感。然后这位老师又让男女声交错着读,他们那高度低错落的声音,唤起学生“应接不暇”之感,而女生那悦耳的朗读又使人仿佛看到了画眉鸟那迷人的神态,听到了那悦耳的叫声。琅琅的书声形成了学生的兴奋,愉快的心境,似乎真正与作者一起坐在小船上畅游、欣赏。叶圣陶先生说:“说理的文章大概只需论理地读,叙事抒情的文章最好还要‘美读’。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教师要和学生一起朗读、感悟,“美读”,读出美文的“音美、情美、意美”。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要让朗朗书声成为孩子们精神的升华和提升。三、推敲文字,感受情感在阅读教学中,心境与画境的相谐,情与景的相融,都会使学生自然投入到文章中去。学生通过对文字的推敲,大胆想象,与作者的情感达成共识,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草原》中“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一句,教学时,我抓住“流”让学生理解。翠色怎么能流?通过一个“流”字,让学生感受作者对茫茫草原那无限的喜爱之情,学生似乎也看到了:“一碧千里的草原像浩瀚的海洋,风吹绿草,此起彼伏,浩浩荡荡的向天边流去。”的壮观情景,使学生形成了一个美好恬静的心境,再次与作者产生共鸣。《威尼斯的小艇》是一篇状物的记叙文,一位教师在讲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一节课文时,让学生抓住“挤”、“穿”两个字,来体会感觉,并将桌椅当做众多小艇,演示什么样是挤过去,什么样是穿过去。同时从“左拐右拐”和“平稳”两词中进一步感受作者用词的准确,与作者在情感上达成共识,由衷的对船夫的技术发出赞叹。四、重点句段,体会情感重点句段是课文的精髓所在,如果让学生通过阅读能把握了其中的实质,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些重点句段常常出现在文章的开头、结尾或过渡段中。如《詹天佑》一文开头一句“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其中“爱国”、“杰出”正是全文的中心。也是表达作者情感的主线,学生通过对课文“爱国”和“杰出”具体事例的分析,达到了和作者一致的情感,对詹天佑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再如《夹竹桃》一文的最后一自然段“这样的韧性,又能这样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是作者感情的主线。夹竹桃的“韧性”和引起作者的“幻想”是全文的中心,所以在教学时我紧紧抓住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以这一自然段为突破口,直奔中心,展开教学。我因势利导,指导学生感悟“韧性”和“幻想”的内涵,知道作者爱上夹竹桃的原因,明了作者喜爱夹竹桃的情感。五、抓着细节,品味情感细节描写是指文章中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外貌以及自然景观、场面气氛等细小环节或情节的描写。作者往往不直接表达情感,而会把自己的情感或者文中人物的情感融入这些细节描写之中,让我们在举手投足中感受人物内心的情感世界。文本是由一个个细节组成的,“窥一斑而知全豹”,细节往往是解读文本的突破口。细节可能是一个看似平常但意义深刻的词语,可能是一个普普通通但意犹未尽的标点符号,可能是一句朴实无华但意蕴深刻的句子……只有对文本深入地探究,才能发现细节,把握细节,并以细节为支点,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学效果。教学时,锁定这些细节引发开来,会使得教学内涵丰富。某老师在《理想的风筝》一课教学中关注了课文中的几个词,体会词的表达效果,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细细品味情感。如:出示: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师:自由阅读,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什么?生:刘老师的笑谈残腿,让我们的情感发生了变化。师:谁能发现我们情感变化的真正原因?出示: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是因为 。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头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是因为 。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是因为 。生:“笑”是因为——刘老师很幽默。生:“酸”,悲痛,伤心。“涩”,心里不好受。师:我们心里为什么酸涩?生:笑过之后,我们想到了刘老师的残腿会给刘老师带来许多不便,心中不免多了一份同情,一丝惋惜。师:从“泛”,你又读出了什么?生:“泛”用得很准确,写出了这种感情是“我们”内心自主升起的感情。生:“泛”真实地写出了当时学生心中轻轻涌上而散发开的惋惜之情。生:它形象地写出了学生们听了刘老师自嘲式的“笑谈腿疾”后不由自主产生的同情、惋惜的感情。师:是什么让同学们更加尊敬刘老师?生:刘老师幽默、乐观背后的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热爱,让学生更加尊敬。……在这一教学片段中,这位老师抓住了文本中关于学生表现这个细节描写,精心研读文本,借助几个词语,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品悟,从学生的感情变化中感受了刘老师的坚强、乐观、风趣。这堂课的教学中,这位老师还从“当春风吹绿了大地的时候,人们的身心一齐苏醒,一种舒展的快意便浮上心头”中的 “浮”,让学生品读春天到来后,人们那种难以言喻、油然而生的舒展、轻松感觉;从“漾出的那甜蜜的笑,使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个同我一样的少年”中的“漾”,让学生品读刘老师的满心欢喜和乐观自信。此外,这位老师还关注了本文中的三处省略号,在教学实践中精雕细刻,由浅入深,让学生层层剥落省略号表面的面纱,学生才走进文本,感受到其背后蕴藏的情感意蕴。尤其是“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这句中的省略号,老师不仅让学生体悟了标点符号蕴含的情感,还让学生以作者的角度想对刘老师说些什么,倾诉于笔端,表达了自己的真情。条条大路通罗马。教师要做文本的“知音”,把持文本的“细节”,涵咏 “文心”,把握“文脉”,捕捉“文眼”,艺术地进行文本的二度开发和智慧生成。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体会文章情感的方法很多,只要教师善于引导,紧紧围绕文章中“情”这个中介,那么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学生和作者同鸣的过程,就是学生抒发情感的过程,而这种情感也就会伴随学生对课文理解的深入更强烈,更深刻。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