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仪出身官吏之家,父亲是郭敬之。早年未受重用,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时,被封为朔方节度使(灵武,在今宁夏灵武西),奉诏讨伐,联合朔方军李光弼分兵进军河北,会师常山(河北正定),击败史思明,收复河北。此时郭子仪建议皇帝,北取范阳,直捣叛军虎穴,以减轻潼关之围,但是玄宗不允。此后种下日后晚唐藩镇割据的局面,日后亦成为唐朝灭亡之远因。天宝十五载(756年)与回纥联军平定河曲,次年春天收复河东(今山西永济)、冯翊(今陕西大荔),并进攻潼关,大败崔乾佑,唐军死伤过万人。崔乾佑退保蒲津。安禄山为其子安庆绪所杀。
至德二载(757年),奉诏引兵赴凤翔,途中在白渠留运桥(今三原东南)击败李归仁铁骑五千人,五月,与安守忠、李归仁战于清渠(今西安以西)失利,退保武功(今武功西北),九月,随元帅广平王李俶率唐与回纥合兵十五万人,再与安守忠、李归仁交战于香积寺(今长安县西南)之北,回纥兵绕到敌人后方,前后夹击,杀敌六万人,张通儒逃往陜郡,最后收复首都长安(今西安),唐军威仪再度得以重现长安。
其后,唐军乘胜东进,于新店(今河南三门峡市西南)大败严庄、张通儒等十五万人,迫使安庆绪渡黄河,退回相州。东郡洛阳复归。以功加司徒,封代国公。史思明从范阳率军救安庆绪,双方大战于安阳河(今安阳北)北列阵接战,厮杀难分难解,最后唐兵退溃。此场战役的主要指挥者宦官鱼朝恩,其并无领导才能,并将战役失败之责归于郭子仪。郭子仪被召还长安,解除兵权,处于闲官。宝应元年(762年),太原(今太原西南)、绛州(今山西新绛)军兵叛乱,朝廷恐惧,封子仪为汾阳王,出镇绛州。又遭宦官程元振离间,解除兵权。
广德元年(763年),吐蕃趁安史之乱攻占河陇地区,程元振知情不报,仆固怀恩勾引吐蕃、回纥入侵,同年十月,吐蕃攻到奉天,一度直逼长安,朝廷再度启用子仪为关内副元帅。此时吐蕃军已渡渭水,迫唐代宗弃长安东奔陕州,子仪循秦岭至商州(陕西商州)收集散兵数千人,以智取胜,白天击鼓张旗,夜间多处燃火,吐蕃不解其意,乃撤兵西去,于是长安光复。十二月,代宗回长安,郭子仪到浐水迎接。代宗羞愧说:“用卿不早,故及于此。”
广德二年(764年),朔方节度使仆固怀恩谋反,引回纥、吐蕃十万军进攻关中。子仪埋伏于乾陵(陕西乾县),回纥、吐蕃军知其有备,不战而退。永泰元年(765年)十月,吐蕃、回纥再度联兵内侵,子仪在泾阳(今属陕西)被回纥所围。子仪在回纥素有威望,亲率数十骑到前线,亲自说服回纥大帅药葛罗与唐结盟,反将吐蕃打回去,稳住关中,长安之危遂解。大历元年(766年),屯军于河中,使军粮充裕。大历八年,吐蕃十万之众强攻泾、邠(今彬县),子仪遣兵马使浑瑊出兵宜禄(今长武),结果首战失利,遂召诸将检讨战败原因,再兵分三路,连克百城(今甘肃灵台西南)、潘原(平凉东)等地,吐蕃败退。大历十四年(780年),唐德宗李适继位,子仪被尊为“尚父”。建中二年(781年)六月,郭子仪去世。
郭了仪首先攻打河北一带的叛军,把安禄山手下的大将史思明打得落花流水。安禄山听说史思明吃了败仗,气得什么似的,说:“我就不相信郭子仪长了两个脑袋。”他亲自挑选了2 万骑兵攻打郭子仪,史思明也带着一队叛军从范阳赶来助战。郭子仪见叛军势大,就率领唐军退进城里坚守。叛军在城外,攻城攻不动,想撤兵回去,又怕唐军从城里杀出来,弄得进也不是,退也不是。夜里连觉也睡不安稳,不知道什么时候,唐军就来袭击他们的兵营。没几天,叛军就个个疲劳不堪。唐军在城里却得到充分休息,兵强马壮,斗志昂扬。郭子仪见时机已到,就发布了总攻的命令。这一仗直打得叛军人仰马翻,血流成河,连史思明也中了一箭,从马上跌下来,一瘸一拐地跑回去。
唐肃宗由灵武回到了长安。唐军又接着向洛阳进军。安庆绪调集15 万大军,在新店拦截唐军。郭子仪采取诱敌之计,派出2000 骑兵和叛军打了一阵,假装抵挡不住,往后退去,把叛军引到有埋伏的地方,切断他们的退路,杀得他们七零八落。安庆绪在洛阳无法坚持,只好退到黄河北边去,洛阳也被唐军收复了。
唐肃宗听说郭子仪打了胜仗,亲自带着仪仗队到灞上迎接。他握着郭子仪的手说:“我有了你,就好比鱼儿有了水,大唐的天下能够保住,全是你的功劳啊!”
唐代宗即位,他让郭子仪去挡住吐蕃人。郭子仪分析了形势,决定采用声东击西的战术。他派大将长孙全绪到蓝田城(现在陕西蓝田)东面,白天擂鼓呐喊,夜里点燃火把,好像要进攻的样子。吐蕃军果然上了当,都奔到蓝田城东面准备迎战。郭子仪却率领唐军绕到蓝田城西边发起进攻。唐军一边往前冲,一边齐声高喊:“郭老令公率领大军来了!”吐蕃军一听到郭子仪的名字,魂儿都吓没了,赶紧逃了回去。
郭子仪打退吐蕃兵不久,回纥又反了。郭子仪见了药葛罗,对他说:“过去唐朝和回纥两家曾经签订过互不攻打的盟约,唐朝并没有对不起你们的地方,你们为什么要违背盟约,进攻长安呢?”药葛罗理短,只好说:“我们上了仆固怀恩的当了,现在您既然来了,我们哪儿还敢反叛朝廷呢?”郭子仪说:“既然这样,我也不怪你。现在吐蕃的兵马就在面前,请你们协助唐军杀退吐蕃军,两家的关系就能像过去一样继续交好。”药葛罗连连点头答应。两个人当时就喝酒盟誓,订下了盟约。
吐蕃王听说回纥军倒向了唐朝,不敢继续呆下去,当天夜里就带着军队逃走了。郭子仪不用一兵一卒,就瓦解了回纥和吐蕃的联盟,解除了唐朝一大威胁。过了不久,回纥人也退兵回去了。
郭子仪一生中经历了唐朝4 个皇帝,始终忠心耿耿。他为了国家的安定统一,四处征战,在马鞍上过了一辈子。所以不光汉族老百姓爱戴他,就是吐蕃和回纥人也很佩服他。现在舞台上经常上演的《单骑退回纥》、《打金枝》、《满床笏》等剧目,讲的就是郭子仪的故事。
至德二载(757年),奉诏引兵赴凤翔,途中在白渠留运桥(今三原东南)击败李归仁铁骑五千人,五月,与安守忠、李归仁战于清渠(今西安以西)失利,退保武功(今武功西北),九月,随元帅广平王李俶率唐与回纥合兵十五万人,再与安守忠、李归仁交战于香积寺(今长安县西南)之北,回纥兵绕到敌人后方,前后夹击,杀敌六万人,张通儒逃往陜郡,最后收复首都长安(今西安),唐军威仪再度得以重现长安。
其后,唐军乘胜东进,于新店(今河南三门峡市西南)大败严庄、张通儒等十五万人,迫使安庆绪渡黄河,退回相州。东郡洛阳复归。以功加司徒,封代国公。史思明从范阳率军救安庆绪,双方大战于安阳河(今安阳北)北列阵接战,厮杀难分难解,最后唐兵退溃。此场战役的主要指挥者宦官鱼朝恩,其并无领导才能,并将战役失败之责归于郭子仪。郭子仪被召还长安,解除兵权,处于闲官。宝应元年(762年),太原(今太原西南)、绛州(今山西新绛)军兵叛乱,朝廷恐惧,封子仪为汾阳王,出镇绛州。又遭宦官程元振离间,解除兵权。
广德元年(763年),吐蕃趁安史之乱攻占河陇地区,程元振知情不报,仆固怀恩勾引吐蕃、回纥入侵,同年十月,吐蕃攻到奉天,一度直逼长安,朝廷再度启用子仪为关内副元帅。此时吐蕃军已渡渭水,迫唐代宗弃长安东奔陕州,子仪循秦岭至商州(陕西商州)收集散兵数千人,以智取胜,白天击鼓张旗,夜间多处燃火,吐蕃不解其意,乃撤兵西去,于是长安光复。十二月,代宗回长安,郭子仪到浐水迎接。代宗羞愧说:“用卿不早,故及于此。”
广德二年(764年),朔方节度使仆固怀恩谋反,引回纥、吐蕃十万军进攻关中。子仪埋伏于乾陵(陕西乾县),回纥、吐蕃军知其有备,不战而退。永泰元年(765年)十月,吐蕃、回纥再度联兵内侵,子仪在泾阳(今属陕西)被回纥所围。子仪在回纥素有威望,亲率数十骑到前线,亲自说服回纥大帅药葛罗与唐结盟,反将吐蕃打回去,稳住关中,长安之危遂解。大历元年(766年),屯军于河中,使军粮充裕。大历八年,吐蕃十万之众强攻泾、邠(今彬县),子仪遣兵马使浑瑊出兵宜禄(今长武),结果首战失利,遂召诸将检讨战败原因,再兵分三路,连克百城(今甘肃灵台西南)、潘原(平凉东)等地,吐蕃败退。大历十四年(780年),唐德宗李适继位,子仪被尊为“尚父”。建中二年(781年)六月,郭子仪去世。
据《旧唐书·郭子仪传》载:“薨,时年八十五,德宗闻之,震悼,废朝五日……陪葬建陵,……旧令一品坟高丈八,而诏特加十尺。”该墓在陵西南2公里的坡阳村,墓前有清毕沅书的郭子仪墓石碑。今墓已夷为平地。
安史之乱时任朔方节度使,在河北打败史思明。后连回纥收复洛阳、长安两京,功居平乱之首,晋为中书令,封汾阳郡王。代宗时,叛将仆固怀恩勾引吐蕃、回纥进犯关中地区,郭子仪正确地采取了结盟回纥,打击吐蕃的策略,保卫了国家的安宁。郭子仪戎马一生,屡建奇功,以84岁的高龄才告别沙场。天下因有他而获得安宁达2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