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者是南宋的袁枢,他的《通鉴纪事本末》就采用这种体例。纪事本末体,既不同于编年体之以纪年为主,也不同于纪传体之以传人为主,而是以记事为主,把历史上的大事,详其首尾,集中表述其过程。无论是编年体还是纪传体,在记事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一)纪事本末体概述
纪事本末体,是以事件为中心的著史体裁。它与编年体、纪传体,合称为古代三大史体。 纪事本末体裁,每事一题,为一专篇,把分散的材料,按时闲先后加以集中敍述,兼有编年体和纪传体的优点,详於记事,方便阅读。
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正式创立此种体例。其后,用此体改编或创作的史书很多,明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元史纪事本末》、张鉴《西夏纪事本末》、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近人黄鸿寿《清史纪事本末》等,贯通古今,自成系统。这是朝代的纪事本末。
另外,清代每一重大军事、外交行动结束,将有关诏谕奏报按时闲顺序汇编成书,称为方略。《四库全书》也将其列入“纪事本末体”内,这是专史的纪事本末。总计29种方略,可分为3类:一类为平定叛乱,削除地方割据势力,统一和巩固边疆的活动;一类为镇压农民和少数民族起义起事的;一类为处理外交洋务问题的。
纪事本末类史书,以事为题,事与事之闲缺乏联系,读者无法从中寻出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是其缺点。
(一)纪事本末体概述
纪事本末体,是以事件为中心的著史体裁。它与编年体、纪传体,合称为古代三大史体。 纪事本末体裁,每事一题,为一专篇,把分散的材料,按时闲先后加以集中敍述,兼有编年体和纪传体的优点,详於记事,方便阅读。
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正式创立此种体例。其后,用此体改编或创作的史书很多,明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元史纪事本末》、张鉴《西夏纪事本末》、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近人黄鸿寿《清史纪事本末》等,贯通古今,自成系统。这是朝代的纪事本末。
另外,清代每一重大军事、外交行动结束,将有关诏谕奏报按时闲顺序汇编成书,称为方略。《四库全书》也将其列入“纪事本末体”内,这是专史的纪事本末。总计29种方略,可分为3类:一类为平定叛乱,削除地方割据势力,统一和巩固边疆的活动;一类为镇压农民和少数民族起义起事的;一类为处理外交洋务问题的。
纪事本末类史书,以事为题,事与事之闲缺乏联系,读者无法从中寻出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是其缺点。
展开全部
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者是南宋的袁枢,他的《通鉴纪事本末》就采用这种体例。纪事本末体,既不同于编年体之以纪年为主,也不同于纪传体之以传人为主,而是以记事为主,把历史上的大事,详其首尾,集中表述其过程。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这种体是以“事”为纲的本末体史书,
第一部就是《通鉴纪事本末》啦,开创了编年、纪传、纪事本末三足鼎立的体例。简单来说就是便于分段查看。
其优点是每一历史事件独立成篇,各篇按时间顺序编写,能够完整地反映历史事件的全过程,可补编年体与纪传体之不足。缺点在于不能表明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
作者袁枢编纂《通鉴纪事本末》的原因之一是为了解决读《资治通鉴》的困难
由于《通鉴》记述了1300多年的史实,取材宏富,但它只是每年记述,对于一件事情连续好几年的,它未能连贯记述,如果要了解其全貌,就要翻阅好几卷,读者很不方便。
袁枢根据《资治通鉴》记载的重要史实,以事件为中心,按照《通鉴》原来的年次,分类编辑,抄上原文,把司马光的史论也抄上,每事标以醒目的题目,而袁氏本人没有发表意见,也没有加上一句话。
第一部就是《通鉴纪事本末》啦,开创了编年、纪传、纪事本末三足鼎立的体例。简单来说就是便于分段查看。
其优点是每一历史事件独立成篇,各篇按时间顺序编写,能够完整地反映历史事件的全过程,可补编年体与纪传体之不足。缺点在于不能表明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
作者袁枢编纂《通鉴纪事本末》的原因之一是为了解决读《资治通鉴》的困难
由于《通鉴》记述了1300多年的史实,取材宏富,但它只是每年记述,对于一件事情连续好几年的,它未能连贯记述,如果要了解其全貌,就要翻阅好几卷,读者很不方便。
袁枢根据《资治通鉴》记载的重要史实,以事件为中心,按照《通鉴》原来的年次,分类编辑,抄上原文,把司马光的史论也抄上,每事标以醒目的题目,而袁氏本人没有发表意见,也没有加上一句话。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通鉴纪事本末》,南宋袁枢撰,第一部纪事本末体的史书。
袁枢,字机仲,建州建安人。他将《通鉴》史料由按年编排改为按事编排,以历史事件为中心重新归类列目,一事一篇,每事各详起讫,自为标题,每篇各编年月,自为首尾。该书成于淳熙元年(1174年),宋孝宗阅后赞“治道尽在是矣”,次年刻板印行。至明末,张溥附史论于《通鉴纪事本末》各篇之后。
《通鉴纪事本末》起自“三家分晋”,终于“世宗征淮南”,记一千三百六十二年史事,共分四十二卷,编有二百三十九个事目,六十六个附目,总计三百零五事。
袁枢新创立的纪事本末体,克服了编年体记事割裂、首尾难稽和纪传体叙事重复、主次难分的缺点,把与某事相关的散见于不同时段的史料集中编次,清楚阐述重大历史事件的始末原委,有利于从总体上把握历史事件及其发展线索,于史学贡献颇巨。纪事本末体是史书体裁上的一个重要突破,中国传统史学从此出现编年、纪传、纪事本末三种基本体裁。但纪事本末体的缺点也是明显的,它无法反映事与事之间的联系,无法提供整个历史发展的背景和脉络。因此编年、纪传、纪事本末三体,各有所长,亦各有不足,可互相补充。
袁枢,字机仲,建州建安人。他将《通鉴》史料由按年编排改为按事编排,以历史事件为中心重新归类列目,一事一篇,每事各详起讫,自为标题,每篇各编年月,自为首尾。该书成于淳熙元年(1174年),宋孝宗阅后赞“治道尽在是矣”,次年刻板印行。至明末,张溥附史论于《通鉴纪事本末》各篇之后。
《通鉴纪事本末》起自“三家分晋”,终于“世宗征淮南”,记一千三百六十二年史事,共分四十二卷,编有二百三十九个事目,六十六个附目,总计三百零五事。
袁枢新创立的纪事本末体,克服了编年体记事割裂、首尾难稽和纪传体叙事重复、主次难分的缺点,把与某事相关的散见于不同时段的史料集中编次,清楚阐述重大历史事件的始末原委,有利于从总体上把握历史事件及其发展线索,于史学贡献颇巨。纪事本末体是史书体裁上的一个重要突破,中国传统史学从此出现编年、纪传、纪事本末三种基本体裁。但纪事本末体的缺点也是明显的,它无法反映事与事之间的联系,无法提供整个历史发展的背景和脉络。因此编年、纪传、纪事本末三体,各有所长,亦各有不足,可互相补充。
参考资料: http://cul.shangdu.com/introduction/20080724-9028/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我国历史编纂三大体裁,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呵呵。但是纪事本末体的史书还是比较少的。其优点是记述的历史事件前后清晰,来龙去脉表达明了。是古代一般学者治史重要的参考资料。但是长期以来,各代中央的官方史书还是继承了史记的体裁体例,以纪传体为主。形成了现在的官方二十五史。这可能和我国史学的目的出发点有关系吧。
中国的历史态度,一直以来是以记录各时期的行政策略为主。所以纪传体比较而言能够清晰地记录各时期重要历史人物的言行。以资于读者的参考。而这是纪事本末体所不擅长表述的。所以这也是纪事本末体史书不被重视的缺点吧。
中国的历史态度,一直以来是以记录各时期的行政策略为主。所以纪传体比较而言能够清晰地记录各时期重要历史人物的言行。以资于读者的参考。而这是纪事本末体所不擅长表述的。所以这也是纪事本末体史书不被重视的缺点吧。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