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孟子仁政主张的看法

越详细越好,先谢谢各位了!... 越详细越好,先谢谢各位了! 展开
 我来答
百度网友1b78d70b4
推荐于2016-11-06 · TA获得超过1.3万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529
采纳率:5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孟子和他的王道

春秋末期,随着专制中央集权的逐步确立,广大被剥削阶级发出了不堪重负的呻吟。尤其是奴隶,农民等劳动人民,重重的政治枷锁套在他们身上,战争,压抑,管制,使得处于社会底层的劳动人们无法喘息,这引发了广大仁人志士的深切怜悯。究竟人民与君王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关系,人民与君主在国家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孟子继承了儒家思想,用他的王道学说回答了这一系列的问题,他的这一学说,把孔子的仁政思想推上了一个新台阶。

“礼崩乐坏”的尴尬
孔门弟子3000,可谓桃李天下,孔子死后,儒家逐渐蔚为大观,孟子无疑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学大师,被后人尊为“亚圣”

像那个时代的许多知识分子一样,孟子“道既通”满怀希望的踏上游宦之路。 辗转于齐、宋、鲁、腾、魏。从孟子的生平及其交游看,他很早就成为了一个名士,长期周游于列国,在列强最高统治集团外面转悠,宣传他的仁政思想,他这种宣传也仅仅是止于“转悠”。这个时候,各个诸侯正忙于群雄逐鹿,哪里有心情听他的所谓“仁政”这些话顶多是说说而已,实际上并不顶用。

孟子继承并且发扬了孔子的社会批判思想,他对历史的看法是:“一治一乱”圣王在世,天下太平,暴君在位,天下大乱。“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民无所安息”发展到今天“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目前正处于一个空前的衰乱时期,孟子为之痛惜不已。

除此之外,孟子还对当时连绵不绝的战争进行了强烈的抨击:“今夫天下之人牧,为尝不嗜杀人者。”统治者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不惜:“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这样的乱世,他也不恤愤怒的呐喊:“善战者服上刑,连诸侯者次之”

与孔子一样,孟子也以天下为己任,把改造社会视为自己的责任所在,他对未来充满着信心,既然历史的发展是“一治一乱”乱到一定程度,自然会有圣人出现,天下自然会太平下来。 他在对现实的批判中,却也容入了自己的希望。

“王道”学说及其实现
孔子思想体系中的两大内容是仁与礼孟子更多的继承了孔子学说中“仁”的学说。

那么何谓“仁”?孟子指出:“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仁与人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他们互为表里,而二者合起来就是“道”。“仁”的思想是孟子思想体系的灵魂,他从各个方面反复对仁进行阐释与完善。

孟子指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是与生俱来的,称之为“四端”。它们是“仁、义、礼、智”四德的基础,这就是孟子的“性善论”。其作为孟子社会理想的支撑点,在两个方面同时显示意义。

人人都有“恻隐之心”,作为统治者,只要“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于掌上”是件轻松易举的事,“行仁政而王,莫之以御”提醒统治者要施行“仁政”。为政必须依仁而行,不仁只能自取灭亡。仁政是孟子政治学说和他的社会理想的最基本内容,而性善论则做为其内在的依据做着最好的阐释。通俗一点的说,在孟子看来,正是由于人性的善良——尤其是那些统治者本身善良,仁政才有实现的可能。

仁政的理想最终指向了“王道”,这是孟子政治理想的最高境界。孟子在其著述中精辟地阐述:“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 不入 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减轻人民负担,遵循自然规律,人们丰衣足食,虽死无憾,这就是“王道”。它是一个很大的范畴,大体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最清明的社会政治;二是比较完善的伦理道德。前者是其主要部分,孟子曾反复地进行论述。

齐宣王曾向孟子请教“王政”。孟子的答案是:“……文王之治岐也,耕者九一,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择梁无禁,罪人不 老而无妻为鳏,老而无夫为寡,老而无子为独,幼而无父为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所谓的王政,除了轻徭薄役,减少刑罚之外,还把对鳏寡孤独,穷民无告者的深切怜悯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仁政”首先得把这些考虑进去。

孟子情形地认识到若要使一个国家的百姓有“恒心”则国家必须有“恒产”否则则四民不安。“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人们首先能活下来,然后才能言及仁义,这与“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竟然有某些互通之处。因此孟子特别提醒国君们要注意本国的经济生产:“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豸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其天,勿夺其田,数家之口可以无饥矣”五亩之宅,百亩之田,八口之家,耕织并重,不夺农时,减轻剥削,老有所养,幼有所教,这就是孟子理想中的王道乐土。

仁政是王道学说的中心思想与先决条件,孟子不断地从各个角度,不同层面上进行探讨。

孟子发挥了孔子的孝道思想,也把孝作为“仁政”的根本。“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他指出:“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守身与孝顺父母是根本,一切都应该由此入手。

孔子的仁爱主张在孟子这里得到了全面的发扬光大,从而进入了“王道”的阶段。与孔子的仁爱比较,基本精神虽然一致,内容却更加丰富全面。孟子的许多设想要比孔子细致精确很多,在王道境界中,俊杰在位,赏罚分明,赋税徭役适度,人民丰衣足食,于是对国家也就出于内心的拥护:“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为了这一理想的实现,孟子劝导人民依礼而行,请求统治者爱民亲民,扶植小农经济,减轻农民负担,这就是王道学说的基本内容。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刀具烟
2006-10-07 · TA获得超过2366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059
采纳率:0%
帮助的人:256万
展开全部
一、行仁政
孟子的“德治”思想以“性善论”为基础。他说:“人性之善也,
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告子上》下
引《孟子》只注篇名)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
是非之心,而“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
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公孙丑上》)。因此,“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
弗思耳矣”(《告子上》),“仁义礼智根于心”(《尽心上》)。

君主的善性体现在治理国家上,就能够倾听百姓的呼声,关心百
姓的疾苦。“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
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公孙
丑上》)。孟子把是否能以“德治”思想治理国家提升到国家存亡兴
废的高度来认识,“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
所以兴废存亡者亦然”(《离娄上》)。在《孟子》一书中,关于孟
子劝诫诸侯国君实行“仁政”的史实,有许多记载。从总体上看,孟
子的仁政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政治上,要以民为本。他最早
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下》)的思想,这在中
国古代社会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他总结历代王朝兴废存亡的经验和教
训,明确得出:“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
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离娄上》)他还一再告诫统治者要与民同忧共乐,“乐以天下,
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梁惠王下》)。孟子反对用
严刑峻法治理国家,提倡君主“省刑罚”,教育百姓去修养孝悌忠信,
主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2.经济上,要“制
民之产”。他清醒地认识到人们如果没有“恒产”就没有“恒心”,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梁惠王上》),所以,贤明
的君主应该使百姓的产业上足以事父母,下足以养妻儿。好的年成可
以丰衣足食,遇到坏年成,至少不至于饿死。“制民之产”就要重新
划分田地,使百姓有自己的田地,同时,要保证百姓“不违农田”、
“勿夺其时”、“薄税敛”,做到“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
给”((《告子下》),“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梁惠王上》)。
人民有“恒产”,就为统一天下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3.军事上,
要兴仁义之师。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战争不断,人民苦不堪
言。孟子认为这些战争都是“率土地而食人肉”(《离娄上》),他
严厉地批评当时的统治者“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
但是,孟子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的大一统已经是大势所趋,所以,他
并不一般地反对战争,而是主张兴仁义之师。国君使人民有“恒产”,
又爱民如子,就可以“以天下之至仁伐至不仁”,被征伐国家的人民
也翘首以待,这样就可以轻而易举地统一中国。

二、正君心
以“德治”思想治理国家,首先就要求君主自身有道德。孟子认
为,“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
(《离娄上》)。然而,许多君主却实行各种不人道的政策,在孟子
看来,君主的恶行是由于环境的影响和主观放纵自己造成的。为了确
保君主能够不丧失生而具有的善性,孟子要求大臣通过各种途径来
“正君心”。孟子说:“惟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离娄上》)
只要端正了国君的思想和行为,国家就安定了。大臣的义务就是“务
引其君以当道,志于仁而已”(《告子下》),大臣“责难于君”、
“陈善闭邪”才是对君主的“恭敬”,如果君主有错误,大臣首先要
反复劝说,如果反复劝说,君主仍然不听,就离开这样的君主,他甚
至提出“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万章下》)的
思想。因此,孟子认为,武王伐纣并不是弑君,而是诛“一夫”。孟
子严厉谴责那些侍奉无道之君的大臣是“富桀”、“辅桀”,因为这
些大臣“事君无义”。

君主也要采取各种措施来确保各级官吏能够保持自己的善性以执
行君主的仁政,这也是至关重要的。孟子提出,君主在选拔官吏时要
任贤使能、除暴安良,“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
立于其朝矣”(《公孙丑上》)。

在选拔官吏时,要善于倾听百姓的意见,孟子说:“国君进贤,……
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
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
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
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
然后杀之。”(《梁惠王下》)这样,才能选拔出真正执行君主仁政
的各级官吏,惩治那些贪污腐败、鱼肉百姓的官吏。

总之,通过君主、大臣、人民之间的相互监督与校正,就可以保
证“仁政”的实行,孟子这种建立双向互动、相互监督的机制,以确
保实现“德治”的思想,是相当可贵的。

三、修德性
除了通过外在的监督来保证仁政的施行之外,无论是君主还是大
臣都要自觉地修养自己的德性,“圣人之行不同也,或远或近,或去
或不去,归洁其身而已矣。”(《万章上》)孟子的这一思想实际上
是《大学》“自天子以至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思想的进一步深
化和发展。孟子提出了存心、养心、尽心等比较系统的道德修养方法。

1、存心。就是保持自己的善心。孟子认为,能否保持自己的善心,
是君子与小人的首要区别,“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
以仁存心,以礼存心”(《离娄下》)。如果失去了善心,就一定要
把它找回来,“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告子上》)。

2、养心。就是不断地培养自己的善心。养心的途径主要有两条:
“寡欲”和“养浩然之气”。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
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
(《尽心下》)节制感官欲望,即使失去一点善心,也不会很多;如
果不节制感官欲望,即使有一些善心,也会很快失去。孟子把欲望与
善对立起来,有一定的道理,后来的宋明理学家更是主张以“惟微”
的“道心”去主宰“惟危”的人心,从而达到很高的道德境界。孟子
还提出“养浩然之气”的积极措施。“浩然之气”是一种道德精神力
量,是结合“义”与“道”,经过平日修养积累而形成的。有了这种
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就可以“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
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滕文公下》),
真正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尽心。通过不断的存心和养心,最终使人的善心达到完美的状
态,“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
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尽心上》)。
将心之善性修养到很高的境界时,就认识到人性之善,知道人性之善,
就明白了天道,从而达到事天行善的天人合一境界。道德修养达到这
一境界的君主和大臣,就可以实行仁政,最终使天下归于至善,实现
太平盛世。

当然,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又由于孟子思想中有不少空想的色
彩,他的“德治”思想是不可能实现的。不过,他的思想在一定程度
上又的确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和要求,不仅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积
极的意义,而且影响了其后两千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使得一批又一批
志士仁人去犯颜直谏、舍身取义、为民请命。孟子的仁政思想,也使
得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变得不那么可望而
不可及,从而在理论上进一步完善了儒家的外王之学。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五蕴六尘
高赞答主

2006-10-07 · 觉得我说的对那就多多点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4.3万
采纳率:43%
帮助的人:2.4亿
展开全部
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政”,“仁政”学说是对孔子“仁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就是“爱人”。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就是“仁政”。“仁政”的基本精神也是对人民有深切的同情和爱心。
��孟子的"仁政"在政治上提倡“以民为本”,孟子认为,对一个国家来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还说:国君有过错,臣民可以规劝,规劝多次不听,就可以推翻他。孟子反对兼并战争,他认为战争太残酷,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在经济上,孟子主张“民有恒产”,让农民有一定的土地使用权,要减轻赋税。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孟子说“侧隐之心,人皆有之。”
他认为善性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本性,也是区别人和动物的一个根本标志。他还强调要重视对人的教育,强调客观环境对人的影响。
��孟子认为人只有在逆境中奋斗,才能激发出强烈的进取精神。人只有在犹患中才能生存,贪图安乐就必然会导致灭亡。孟子非常重视人格修养,他认为人生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正义”。为了“正义”可以舍去生命,即他说的“舍生取义”。
��孟子的思想影响深远,他的“民本思想”成为后来改革者、革命者的理论依据。
他的人格标准,激励着历代仁人志士不畏权贵,为真理和正义而勇敢抗争。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2条折叠回答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