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加分:一道语文题,急!!!!~~~

语文新课标(配苏教版)寒假作业,P36,最后一题。“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是为什么?这是到阅读题里的一个小题(这首诗被选文引用),需结合上下文... 语文新课标(配苏教版)寒假作业,P36,最后一题。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是为什么?
这是到阅读题里的一个小题(这首诗被选文引用),需结合上下文。
展开
问号JJ
2010-01-30 · TA获得超过318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71
采纳率:0%
帮助的人:61.8万
展开全部
结合诗人此时的情况,十分思念家乡和亲人。之所以不敢问来人是因为,惟恐“来人”回答他这不是他的家乡,从而感到失落和悲哀。

相信我哦!!!!
fishlrade
2010-01-30 · TA获得超过225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63
采纳率:0%
帮助的人:74.9万
展开全部
作者: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这是宋之问从泷州(今广东罗定县)贬所逃归,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时写的一首诗。

前两句追叙贬居岭南的情况。贬斥蛮荒,本就够悲苦的了,何况又和家人音讯隔绝,彼此未卜存亡,更何况又是在这种情况下经冬历春,捱过漫长的时间。作者没有平列空间的悬隔、音书的断绝、时间的久远这三层意思,而是依次层递,逐步加以展示,这就强化和加深了贬居遐荒期间孤孑、苦闷的感情,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断”字“复”字,似不着力,却很见作意。作者困居贬所时那种与世隔绝的处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以及度日如年、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都历历可见,鲜明可触。这两句平平叙起,从容承接,没有什么惊人之笔,往往容易为读者轻易放过。其实,它在全篇中的地位、作用很重要。有了这个背景,下两句出色的抒情才字字有根。

宋之问的家乡一说在汾州(今山西汾阳附近),一说在弘农(今河南灵宝西南),离诗中的“汉江”都比较远。所谓“近乡”,只是从心理习惯而言,正象今天家居北京的人,一过了黄河就感到“近乡”一样(宋之问这次也并未逃归家乡,而是匿居洛阳)。按照常情,这两句似乎应该写成“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作者笔下所写的却完全出乎常情:“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仔细寻味,又觉得只有这样,才合乎前两句所揭示的“规定情景”。因为作者贬居岭外,又长期接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音书断”的时间越长,这种思念和担心也越向两极发展,形成既切盼音书,又怕音书到来的矛盾心理状态。这种矛盾心理,在由贬所逃归的路上,特别是渡过汉江,接近家乡之后,有了进一步的戏剧性发展:原先的担心、忧虑和模糊的不祥预感,此刻似乎马上就会被路上所遇到的某个熟人所证实,变成活生生的残酷现实;而长期来梦寐以求的与家人团聚的愿望则立即会被无情的现实所粉碎。因此,“情更切”变成了“情更怯”,“急欲问”变成了“不敢问”。这是在“岭外音书断”这种特殊情况下心理矛盾发展的必然。透过“情更怯”与“不敢问”,读者可以强烈感触到诗人此际强自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这种抒写,是真切、富于情致和耐人咀嚼的。

宋之问这次被贬泷州,是因为他媚附武后的男宠张易之,可以说罪有应得。但这首诗的读者,却往往引起感情上的某种共鸣。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作者在表达思想感情时,已经舍去了一切与自己的特殊经历、特殊身分有关的生活素材,所表现的仅仅是一个长期客居异乡、久无家中音信的人,在行近家乡时所产生的一种特殊心理状态。而这种心理感情,却具有极大的典型性和普遍性。形象大于思维的现象,似乎往往和作品的典型性、概括性联结在一起。这首诗便是一例。人们爱拿杜甫《述怀》中的诗句“自寄一封书,今已十月后。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和这首诗作类比,这正说明性质很不相同的感情,有时可以用类似方式来表现,而它们所概括的客观生活内容可以是不相上下的。

参考资料: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9459519.html?si=1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逐梦残翼
2010-01-30 · TA获得超过576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45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因为他被贬官了怕被别人嘲笑 而且他是因为他媚附武后的男宠张易之,可以说罪有应得。怕到了家乡别人看不起他所以想要问又不敢问。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梦幻精灵_寧兒
2010-01-31 · TA获得超过1356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22
采纳率:0%
帮助的人:91万
展开全部
被贬的人,多年不与家人通信息,无日无夜不思念家人;他也深知这期间的家人也在深深地惦记着他。在归途中,他多想早些到家,多想见到一个乡人,先探知一眼家中的情况,这是人之常情。但诗人却说:“近乡情更怯”,一个“怯”字反映作者的复杂矛盾心情。他生怕听到一些坏消息,谁知一些家中的情况,这是人之常情。他生怕听到一些坏消息,谁知这一段时间家中会发生什么不幸的事呢。因此反而“不敢问来人”。这是宋之问的心情,这一心情也代表了许多长年在外,而回家的人在路上的心情,而这一繁纷复杂的心理活动,仅用二十个字表现出来,不能不说是脍炙人口之作。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2)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