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15世纪的意大利
想了解一下15、16世纪意大利的情况,比如1、政治方面,经济方面,生活方式方面,2、那时候的婚姻制度是怎么样的,3、教会和王权是什么关系,4、是有许多小国?(什么性质?像...
想了解一下15、16世纪意大利的情况,
比如
1、政治方面,经济方面,生活方式方面,
2、那时候的婚姻制度是怎么样的,
3、教会和王权是什么关系,
4、是有许多小国?(什么性质?像是中国的诸侯国?)
5、那时候战争频繁么,内部还是外部?
6、当时有什么官职,社会各阶级的地位如何
粘贴不介意,只是文要对题就好……当然最好还是对这个有了解的人士帮逐条回答下了……以上
谢谢!会考虑再追加100…… 展开
比如
1、政治方面,经济方面,生活方式方面,
2、那时候的婚姻制度是怎么样的,
3、教会和王权是什么关系,
4、是有许多小国?(什么性质?像是中国的诸侯国?)
5、那时候战争频繁么,内部还是外部?
6、当时有什么官职,社会各阶级的地位如何
粘贴不介意,只是文要对题就好……当然最好还是对这个有了解的人士帮逐条回答下了……以上
谢谢!会考虑再追加100…… 展开
14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中世纪末期的意大利,仍保持了等级制度,但是他们的权力和义务都是有限的,“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这种复杂的等级关系使得欧洲封建国家长期处在割据状态。意大利也是如此。从西罗马帝国灭亡,意大利地区分裂成多个小城邦国,这一格局一直持续到拿破仑入侵。
1 文化上正是文艺复兴在在佛罗伦斯,罗马等城邦产生积极影响的年代,可以查到关于文艺复兴的资料很多,不写了
经济上即使是在文艺复兴的圣地佛罗伦萨,底层人民的生活方式也没有什么和中世纪不一样的地方。主要是封建制的庄园式自然经济。后世影响巨大的地中海贸易圈和手工业工厂基本上还没有出现。
2 婚姻上,贵族彼此之间保持着一夫一妻制度,但是领主们对领民有着占有权。教士们禁欲,不许结婚。
3 王权基本上谈不到,极多的城邦基本上都受到教皇国的强烈影响,或者说,教皇国可以视为以教皇为最高领主的封建城邦或小国的松散组合,类似于其他西欧国家中封建国王与自由市之间的关系。由于没有世俗君主与之竞争,教会成为这些城邦的最高权威。
4 是由许多的小国,比之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还乱
5 战争在15早期是不多的,内战发生的时候总是伴着外国势力的影响。等到15世纪末期,神圣罗马帝国、西班牙与法国为争夺意大利而进行的“意大利战争”爆发,意大利主要城邦都被卷入,从1494年一直打到1559年。
6 官职上,各个国家(城邦)不一样,没法说啊
贴一个文章,讲的是意大利战争之前意大利诸城邦的形式,可以看看
意大利诸邦
意大利于1494年15世纪正经历着文艺复兴洗礼的意大利是一个经济繁荣发达,文化辉煌灿烂的富庶之地,然而它在政治上却是四分五裂,残破不堪。罗马教廷、威尼斯、佛罗伦萨、那不勒斯和米兰是五个旗鼓相当的国家,尽管规模和性质有很大差异,但大致上维持着政治势力上的均势。除此以外,略逊一筹的小国,如埃斯特家族的费拉拉,贡萨加家族的曼托瓦和罗韦雷家族的乌尔比诺,以及波洛尼亚、佩鲁贾、锡耶纳等共和国,地位也都不尽相同,各有自己当地的特色,都对丰富多彩的意大利文明作过贡献,实际上也都是意大利孱弱的根源,统一的障碍。更致命的是,意大利诸国的统治者们在发生内争时总是习惯寻求外国的支持,使得国外列强对意大利事务越来越感兴趣。与此同时,川流不息的新知探求者从欧洲各地汇集而来,其中不仅有穷苦的学者,而且有在本国地位显赫有权有势的人物。此外还有前往各主要宫廷的外交人员和商务客人。所有这些人都在他们自己的国家制造了一种印象:意大利是一个艺术的宝库,它富庶而分裂,军事力量薄弱——是不难击败又获利颇丰的战利品。
[编辑] 教宗国
自从天主教大分裂结束,教廷从阿维尼翁迁回罗马之时起,它就不遗余力的试图将在教皇宗主权之下的所有意大利土地置于教廷直接控制之下。文艺复兴的光辉也让这里为之眼花缭乱,从尼古拉五世开始,教廷进入了一个世俗的荣誉和艺术的光辉使宗教信仰黯然失色的发展过程。教宗们专心致志于尘世的尊荣,甚或更加卑鄙的一味追求扩大家族势力,即使君士坦丁堡的陷落(1453年)也未能改变。到“教会三恶魔”西克斯特四世、诺森八世和亚历山大六世的时代,这些文艺复兴舞台上的伟大人物均不能掩盖罗马日益衰落的现实,寡廉鲜耻的任人唯亲、巧取豪夺和横征暴敛,以及罗马涅一次次遭受的蹂躏,预示着基督教即将到来的分崩离析。
[编辑] 威尼斯共和国
15世纪,威尼斯共和国在亚平宁半岛上不断取得土地,它的疆域由阿尔卑斯山直至波河,由阿达河直至伊松佐河,成了意大利政治的重要因素。它在国内的统治稳定而健康,各个阶级都能从繁荣的对外贸易和工商业中获利。由于财富殷实,总能按时关饷,供养雇佣兵扩充国防的方针也很成功。但威尼斯作为新兴国家,不免引起邻国的嫉妒,它的利益是以侵害其他国家为前提而获得的。罗马教皇、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米兰、曼托瓦和弗拉拉都因它的兴起损失大量财富,对它贪得无厌的领土欲望感到不安。威尼斯的海外利益又不免使它与奥斯曼土耳其对峙,争夺东地中海的控制权;而随着绕好望角到印度的航线的开辟,出现了打破它香料贸易垄断的致命前景。尽管如此,15世纪末,威尼斯从外表上看,还是一个富丽堂皇,奢侈糜费,政治清明,公民团结的城市。
[编辑] 佛罗伦斯共和国
佛罗伦萨共和国的大权在15世纪后期,逐渐落入美第奇家族的一小撮人手里。统治阶级中大多数人自愿接受“僭主”统治,大多数市民对此也无异议。事实证明,与大金融银行家合作,对工商业者很有利。第三代“僭主”洛伦佐·德·美第奇治下,佛罗伦萨进入黄金时代,成为文艺复兴的典范。城市粮食供应充足,慈善事业兴旺,娱乐享受人人参与,艺术家和学者得到慷慨赞助,美第奇府邸成为各地游客向往的宝库。洛伦佐晚年是意大利和平的保护人,他国争端都请求他调解仲裁。与外交上的天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佛罗伦萨军事上的软弱。美第奇家族的政治资本就是巨大的声望,至少在形式上保持了佛罗伦萨的独立和自由,但是他们的地位自始至终是不稳固的。
[编辑] 那不勒斯王国
那不勒斯在15世纪还是一个封建王国,保留着诺曼征服留下的烙印。法国安茹家族在西西里王国的统治已宣告结束。阿拉贡的阿方索五世和费兰特以卓越的才能建立起权威,他们改革财政,靠佛罗伦萨资本扩大贸易。对立的安茹派贵族遭到无情镇压,安茹的勒内的领土要求也被抵制。但阿拉贡王室治下的那不勒斯,始终是意大利政治中的不安因素。在宗主权问题上,那不勒斯国王与罗马教廷摩擦不断;威尼斯和那不勒斯在亚得里亚海上竞争激烈,威尼斯竭力想取得阿普里亚的几个港口。这些局部的冲突很容易引来外敌干涉,威尼斯和罗马一直在鼓励安茹家族重申对那不勒斯的要求,国内外的安茹派也不断请求法国出兵。即使在这样的隐忧之下,费兰特之子,好战的野心家卡拉布里亚公爵阿方索仍然不顾一切的扩充势力,其女婿吉安·加莱亚佐·斯福尔扎的米兰公国就是他的目标。
[编辑] 米兰公国
米兰公国在维斯孔蒂家族断绝后,转入雇佣兵领袖弗朗切斯科·斯福尔扎手中。他的继承权来自与末代维斯孔蒂公爵私生女的婚姻,更多是出于民意而非法律。有维斯孔蒂血统的奥尔良家族的对米兰似乎拥有更充分的权力,这就为日后路易十二的入侵埋下伏笔。15世纪后半叶,米兰在历代斯福尔扎公爵统治下,繁荣昌盛起来,大兴水利灌溉,农业、丝绸业迅速发展。它还拥有优于意大利除那不勒斯外的任何一个国家的军事组织,控制着法意之间几条主要通道,是抵御外国侵略的屏障,也是对威尼斯领土扩张的钳制。卢多维科·斯福尔扎(摩尔人)当权(1480年)以后,米兰进入它最鼎盛的时期。但年轻的公爵夫妇对凡事都得听从这位叔父摄政非常不满,阿拉贡的伊莎贝拉一再向父亲,那不勒斯王储卡拉布里亚的阿方索抱怨。有此良机,阿方索更适时宣称菲利波·马里亚·维斯孔蒂曾指定阿拉贡王室为米兰公国的继承人。他的进攻似乎即在旦夕。
为建立一个抵抗无论来自意大利本土还是外部强国侵略的防御体系,意大利各国曾制定一套复杂的机构,但从未得到实现。15世纪后半叶半岛的和平主要依靠米兰、佛罗伦萨和那不勒斯之间的密切谅解,和洛伦佐·德·美第奇的不懈努力。正当米兰和那不勒斯关系急剧恶化的时候,洛伦佐于1492年4月去世,这加速了战争的到来。
1 文化上正是文艺复兴在在佛罗伦斯,罗马等城邦产生积极影响的年代,可以查到关于文艺复兴的资料很多,不写了
经济上即使是在文艺复兴的圣地佛罗伦萨,底层人民的生活方式也没有什么和中世纪不一样的地方。主要是封建制的庄园式自然经济。后世影响巨大的地中海贸易圈和手工业工厂基本上还没有出现。
2 婚姻上,贵族彼此之间保持着一夫一妻制度,但是领主们对领民有着占有权。教士们禁欲,不许结婚。
3 王权基本上谈不到,极多的城邦基本上都受到教皇国的强烈影响,或者说,教皇国可以视为以教皇为最高领主的封建城邦或小国的松散组合,类似于其他西欧国家中封建国王与自由市之间的关系。由于没有世俗君主与之竞争,教会成为这些城邦的最高权威。
4 是由许多的小国,比之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还乱
5 战争在15早期是不多的,内战发生的时候总是伴着外国势力的影响。等到15世纪末期,神圣罗马帝国、西班牙与法国为争夺意大利而进行的“意大利战争”爆发,意大利主要城邦都被卷入,从1494年一直打到1559年。
6 官职上,各个国家(城邦)不一样,没法说啊
贴一个文章,讲的是意大利战争之前意大利诸城邦的形式,可以看看
意大利诸邦
意大利于1494年15世纪正经历着文艺复兴洗礼的意大利是一个经济繁荣发达,文化辉煌灿烂的富庶之地,然而它在政治上却是四分五裂,残破不堪。罗马教廷、威尼斯、佛罗伦萨、那不勒斯和米兰是五个旗鼓相当的国家,尽管规模和性质有很大差异,但大致上维持着政治势力上的均势。除此以外,略逊一筹的小国,如埃斯特家族的费拉拉,贡萨加家族的曼托瓦和罗韦雷家族的乌尔比诺,以及波洛尼亚、佩鲁贾、锡耶纳等共和国,地位也都不尽相同,各有自己当地的特色,都对丰富多彩的意大利文明作过贡献,实际上也都是意大利孱弱的根源,统一的障碍。更致命的是,意大利诸国的统治者们在发生内争时总是习惯寻求外国的支持,使得国外列强对意大利事务越来越感兴趣。与此同时,川流不息的新知探求者从欧洲各地汇集而来,其中不仅有穷苦的学者,而且有在本国地位显赫有权有势的人物。此外还有前往各主要宫廷的外交人员和商务客人。所有这些人都在他们自己的国家制造了一种印象:意大利是一个艺术的宝库,它富庶而分裂,军事力量薄弱——是不难击败又获利颇丰的战利品。
[编辑] 教宗国
自从天主教大分裂结束,教廷从阿维尼翁迁回罗马之时起,它就不遗余力的试图将在教皇宗主权之下的所有意大利土地置于教廷直接控制之下。文艺复兴的光辉也让这里为之眼花缭乱,从尼古拉五世开始,教廷进入了一个世俗的荣誉和艺术的光辉使宗教信仰黯然失色的发展过程。教宗们专心致志于尘世的尊荣,甚或更加卑鄙的一味追求扩大家族势力,即使君士坦丁堡的陷落(1453年)也未能改变。到“教会三恶魔”西克斯特四世、诺森八世和亚历山大六世的时代,这些文艺复兴舞台上的伟大人物均不能掩盖罗马日益衰落的现实,寡廉鲜耻的任人唯亲、巧取豪夺和横征暴敛,以及罗马涅一次次遭受的蹂躏,预示着基督教即将到来的分崩离析。
[编辑] 威尼斯共和国
15世纪,威尼斯共和国在亚平宁半岛上不断取得土地,它的疆域由阿尔卑斯山直至波河,由阿达河直至伊松佐河,成了意大利政治的重要因素。它在国内的统治稳定而健康,各个阶级都能从繁荣的对外贸易和工商业中获利。由于财富殷实,总能按时关饷,供养雇佣兵扩充国防的方针也很成功。但威尼斯作为新兴国家,不免引起邻国的嫉妒,它的利益是以侵害其他国家为前提而获得的。罗马教皇、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米兰、曼托瓦和弗拉拉都因它的兴起损失大量财富,对它贪得无厌的领土欲望感到不安。威尼斯的海外利益又不免使它与奥斯曼土耳其对峙,争夺东地中海的控制权;而随着绕好望角到印度的航线的开辟,出现了打破它香料贸易垄断的致命前景。尽管如此,15世纪末,威尼斯从外表上看,还是一个富丽堂皇,奢侈糜费,政治清明,公民团结的城市。
[编辑] 佛罗伦斯共和国
佛罗伦萨共和国的大权在15世纪后期,逐渐落入美第奇家族的一小撮人手里。统治阶级中大多数人自愿接受“僭主”统治,大多数市民对此也无异议。事实证明,与大金融银行家合作,对工商业者很有利。第三代“僭主”洛伦佐·德·美第奇治下,佛罗伦萨进入黄金时代,成为文艺复兴的典范。城市粮食供应充足,慈善事业兴旺,娱乐享受人人参与,艺术家和学者得到慷慨赞助,美第奇府邸成为各地游客向往的宝库。洛伦佐晚年是意大利和平的保护人,他国争端都请求他调解仲裁。与外交上的天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佛罗伦萨军事上的软弱。美第奇家族的政治资本就是巨大的声望,至少在形式上保持了佛罗伦萨的独立和自由,但是他们的地位自始至终是不稳固的。
[编辑] 那不勒斯王国
那不勒斯在15世纪还是一个封建王国,保留着诺曼征服留下的烙印。法国安茹家族在西西里王国的统治已宣告结束。阿拉贡的阿方索五世和费兰特以卓越的才能建立起权威,他们改革财政,靠佛罗伦萨资本扩大贸易。对立的安茹派贵族遭到无情镇压,安茹的勒内的领土要求也被抵制。但阿拉贡王室治下的那不勒斯,始终是意大利政治中的不安因素。在宗主权问题上,那不勒斯国王与罗马教廷摩擦不断;威尼斯和那不勒斯在亚得里亚海上竞争激烈,威尼斯竭力想取得阿普里亚的几个港口。这些局部的冲突很容易引来外敌干涉,威尼斯和罗马一直在鼓励安茹家族重申对那不勒斯的要求,国内外的安茹派也不断请求法国出兵。即使在这样的隐忧之下,费兰特之子,好战的野心家卡拉布里亚公爵阿方索仍然不顾一切的扩充势力,其女婿吉安·加莱亚佐·斯福尔扎的米兰公国就是他的目标。
[编辑] 米兰公国
米兰公国在维斯孔蒂家族断绝后,转入雇佣兵领袖弗朗切斯科·斯福尔扎手中。他的继承权来自与末代维斯孔蒂公爵私生女的婚姻,更多是出于民意而非法律。有维斯孔蒂血统的奥尔良家族的对米兰似乎拥有更充分的权力,这就为日后路易十二的入侵埋下伏笔。15世纪后半叶,米兰在历代斯福尔扎公爵统治下,繁荣昌盛起来,大兴水利灌溉,农业、丝绸业迅速发展。它还拥有优于意大利除那不勒斯外的任何一个国家的军事组织,控制着法意之间几条主要通道,是抵御外国侵略的屏障,也是对威尼斯领土扩张的钳制。卢多维科·斯福尔扎(摩尔人)当权(1480年)以后,米兰进入它最鼎盛的时期。但年轻的公爵夫妇对凡事都得听从这位叔父摄政非常不满,阿拉贡的伊莎贝拉一再向父亲,那不勒斯王储卡拉布里亚的阿方索抱怨。有此良机,阿方索更适时宣称菲利波·马里亚·维斯孔蒂曾指定阿拉贡王室为米兰公国的继承人。他的进攻似乎即在旦夕。
为建立一个抵抗无论来自意大利本土还是外部强国侵略的防御体系,意大利各国曾制定一套复杂的机构,但从未得到实现。15世纪后半叶半岛的和平主要依靠米兰、佛罗伦萨和那不勒斯之间的密切谅解,和洛伦佐·德·美第奇的不懈努力。正当米兰和那不勒斯关系急剧恶化的时候,洛伦佐于1492年4月去世,这加速了战争的到来。
展开全部
15世纪的意大利之前,曾经是罗马帝国中心地带的意大利中部与南部,已经变得比北部远为贫穷。罗马城此时大部分为废墟,而教皇国则是一个缺乏纪律的松散统治区域。教宗权移动到到法国的亚维农,部分原因也是这个。有段期间那不勒斯、西西里、萨丁尼亚被外国统治。
意大利北部则繁荣多了,有些城邦还是当时欧洲最富裕的国家。十字军东征造成通到黎凡特 (Levant) 的长久商业连系,而且第四次十字军东征对拜占庭帝国作为意大利商业对手的伤害性很大。主要贸易路线从东边经过拜占庭帝国或阿拉伯而至热那亚、比萨和威尼斯。在黎凡特购买到的奢侈品,例如香料、染料、丝织品,被进口到意大利,然后转卖到欧洲各地。而且,这些内陆城邦受益于波河河谷的肥沃农地。从法国,德国,低地国家,陆路与海运贸易路线把羊毛,小麦,和贵重金属之类的物品带入这个地区。从埃及延伸到波罗的海庞大贸易使这些城邦有足够的盈余投资在矿业和建筑上。因此,虽然意大利北部在资源上比欧洲其他地方还要少,却能够达到很高的发展水平。佛罗伦斯因为织品商业而变成北意大利最富裕的城市之一。羊毛从北欧和西班牙进口,来自东方的染料则用来作高级衣料。
意大利商队的贸易路线覆盖地中海地区并向外延伸,这也是他们文化和知识交流的主要渠道。意大利的一部分文明也来自于君士坦丁堡,刚刚接受基督教的西班牙和保存上古时期 (the classical era) 知识的阿拉伯地区。十字军东征引领欧洲人开始接触到由阿拉伯人保存的古典事物。但是在这段期间很重要的是西班牙15世纪的收复失地运动,以及萨拉曼卡学派的阿拉伯语学者将阿拉伯著作进行翻译的成果。阿拉伯的科学、哲学和数学的思想也从埃及和地中海东部地区传入了意大利北部。北部地方也与罗马帝国残留的文明接壤,如果有足够耐心去仔细搜寻的话,还会发现远古时期的手稿,建筑学的原理和一些艺术形式。
意大利北部于14世纪分裂为几个好站的城邦,其中最强大的几个是米兰、佛罗伦斯、比萨、锡耶纳、热那亚和威尼斯。意大利北部在教宗和神圣罗马帝国为了争夺谁才拥有至高主权而发起的长期纷争中进一步被分裂。每个城邦会和其中一方结盟,然而城邦内部又会分裂成两个派系。每个城邦之间战事频仍,不过来自于意大利之外的入侵则较少。在这个军队主要是由佣兵所组成的时代,尽管这些城邦人口不多,它们却能够维持庞大的军力。最终较有力量的城邦就并吞了邻近较小的地区。佛罗伦斯在1406年兼并了附近地区,威尼斯拿下帕多瓦省 和维罗纳,于此同时米兰则并吞了邻近许多区域包含了帕维亚与帕尔马。
在文艺复兴开始的时期,可见到的几乎都是各城邦间因地位竞争而引起持续不断的陆上与海上战争。在陆地战争的部分,是以被称为Condottieri的陆军佣兵团为主,这些士兵们在欧洲各地形成拉锯战。但特别在德国与瑞士,许多雇佣兵不愿意过份的冒生命危险,且战争变成大型的围城计划与多个经过策划谋略的激战。双方的雇佣兵也都很有兴趣将冲突形成拉锯战,因为这样他们的雇佣期限就会继续下去。雇佣兵也成为一股威胁雇主的力量,如果没有付钱给他们,这些雇佣兵就会换个雇主。假使一个城邦很明显的得完全依靠雇佣兵,也会形成让雇佣兵掌握兵权的诱惑-这样的状况在许多时机中都发生过。
在海上的部分,意大利的城邦派出了许多舰队参与战斗。主要参与战争的包含了比萨、热那亚与威尼斯。但是长期的冲突下来热那亚人取得了比萨。威尼斯向敌人证实了自己的军力更有威力,不过在一开始虽是旗鼓相当,但是最后威尼斯的舰队仍在1380年袭击并摧毁了热那亚人。自此开始威尼斯就获得独尊的地位。
在陆地上,十几年来佛罗伦斯与米兰的战争让它们逐渐合并成为具有优势的参战者,这两股势力终于决定不理会两者的差异性,且在1454年同意了维持和平的签订的洛迪和约(Peace of Lodi),为此地区带来本世纪首次平静的关系,也维持了接下来十四年的和平盛世。而因为威尼斯在海上获得了无须争议的霸权,也史无前例的使得十五世纪的多数期间是能维持在和平的状态。
从十四世纪晚期开始,佛罗伦斯最重要的家族就是奥比奇家族(Albizzi),而他们主要的敌手就是美第奇家族,这个家族一开始是由乔凡尼·德·美第奇所主掌,接着是他的儿子科西莫·德·美第奇。美第奇家族掌控了欧洲最大的银行与佛罗伦斯和其他地方各类庞大的企业体系。在1433年奥比奇家族曾流放科西莫·德·美第奇。然而隔年美第奇的执政团在选举中获得赞成票使得科西莫得以归来,美第奇家族成为本地的第一家族,且在接下来的三个世纪都掌握了这样的地位和权力。佛罗伦斯仍是共和体制,但是政府组织却都是稳固的在美第奇与他们同伙的掌控下,科西莫·德·美第奇虽然并不具有官方的身份,但却毫无疑问的是这个地区的领导人。
科西莫·德·美第奇受到全体公民高度的欢迎,主要是因为他为这个城镇带来了稳定与繁荣。他最重要的贡献就是在佛罗伦斯与米兰进行了十多年的战争后,与法兰西斯柯·斯福札(Francesco Sforza)进行了洛迪和约的协商工作,除了结束战争之外也带来了意大利北部的和平。科西莫也是一位重要的艺术活动赞助者,虽然有些现代的历史学家认为他对艺术的赞助是被过份夸赞了。
科西莫体弱多病的儿子皮耶罗·德·美第奇(Piero de' Medici)继承了家业,但是在接手的五年之后就过世了。在1469年统治权交到了科西莫21岁的孙子洛伦佐一世·德·美第奇手上,他就是后来变得相当知名的“伟大的洛伦佐。洛伦佐是家族里第一位早年就接受传统人文教育的成员,他最为人所熟知的就是成为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艺术赞助者。在洛伦佐的管理之下,美第奇家族的统治在七十个新兴的议会团体中正式稳定的以然正式稳定,当然这些团体也是由洛伦佐带领。此时共和体制仍继续维持,但实际上却已经失去了所有的权力。在商业表现的部分,洛伦佐并没有像他的祖先那么样的成功,美第奇家族的商业帝国逐渐缓慢的在腐蚀当中。洛伦佐继续与米兰维持同盟合作,但与教廷的关系却开始变质。接着在1478年,罗马教皇代理人与帕齐家族(Pazzi)联盟,为的是尝试刺杀洛伦佐。虽然这个阴谋失败了,但是洛伦佐的弟弟朱利亚诺却也因此身亡。刺杀行动的失败导致教廷掀起一场战争,而宣战所持的正当理由是要推翻洛伦佐所掌握的集权政治。
意大利北部则繁荣多了,有些城邦还是当时欧洲最富裕的国家。十字军东征造成通到黎凡特 (Levant) 的长久商业连系,而且第四次十字军东征对拜占庭帝国作为意大利商业对手的伤害性很大。主要贸易路线从东边经过拜占庭帝国或阿拉伯而至热那亚、比萨和威尼斯。在黎凡特购买到的奢侈品,例如香料、染料、丝织品,被进口到意大利,然后转卖到欧洲各地。而且,这些内陆城邦受益于波河河谷的肥沃农地。从法国,德国,低地国家,陆路与海运贸易路线把羊毛,小麦,和贵重金属之类的物品带入这个地区。从埃及延伸到波罗的海庞大贸易使这些城邦有足够的盈余投资在矿业和建筑上。因此,虽然意大利北部在资源上比欧洲其他地方还要少,却能够达到很高的发展水平。佛罗伦斯因为织品商业而变成北意大利最富裕的城市之一。羊毛从北欧和西班牙进口,来自东方的染料则用来作高级衣料。
意大利商队的贸易路线覆盖地中海地区并向外延伸,这也是他们文化和知识交流的主要渠道。意大利的一部分文明也来自于君士坦丁堡,刚刚接受基督教的西班牙和保存上古时期 (the classical era) 知识的阿拉伯地区。十字军东征引领欧洲人开始接触到由阿拉伯人保存的古典事物。但是在这段期间很重要的是西班牙15世纪的收复失地运动,以及萨拉曼卡学派的阿拉伯语学者将阿拉伯著作进行翻译的成果。阿拉伯的科学、哲学和数学的思想也从埃及和地中海东部地区传入了意大利北部。北部地方也与罗马帝国残留的文明接壤,如果有足够耐心去仔细搜寻的话,还会发现远古时期的手稿,建筑学的原理和一些艺术形式。
意大利北部于14世纪分裂为几个好站的城邦,其中最强大的几个是米兰、佛罗伦斯、比萨、锡耶纳、热那亚和威尼斯。意大利北部在教宗和神圣罗马帝国为了争夺谁才拥有至高主权而发起的长期纷争中进一步被分裂。每个城邦会和其中一方结盟,然而城邦内部又会分裂成两个派系。每个城邦之间战事频仍,不过来自于意大利之外的入侵则较少。在这个军队主要是由佣兵所组成的时代,尽管这些城邦人口不多,它们却能够维持庞大的军力。最终较有力量的城邦就并吞了邻近较小的地区。佛罗伦斯在1406年兼并了附近地区,威尼斯拿下帕多瓦省 和维罗纳,于此同时米兰则并吞了邻近许多区域包含了帕维亚与帕尔马。
在文艺复兴开始的时期,可见到的几乎都是各城邦间因地位竞争而引起持续不断的陆上与海上战争。在陆地战争的部分,是以被称为Condottieri的陆军佣兵团为主,这些士兵们在欧洲各地形成拉锯战。但特别在德国与瑞士,许多雇佣兵不愿意过份的冒生命危险,且战争变成大型的围城计划与多个经过策划谋略的激战。双方的雇佣兵也都很有兴趣将冲突形成拉锯战,因为这样他们的雇佣期限就会继续下去。雇佣兵也成为一股威胁雇主的力量,如果没有付钱给他们,这些雇佣兵就会换个雇主。假使一个城邦很明显的得完全依靠雇佣兵,也会形成让雇佣兵掌握兵权的诱惑-这样的状况在许多时机中都发生过。
在海上的部分,意大利的城邦派出了许多舰队参与战斗。主要参与战争的包含了比萨、热那亚与威尼斯。但是长期的冲突下来热那亚人取得了比萨。威尼斯向敌人证实了自己的军力更有威力,不过在一开始虽是旗鼓相当,但是最后威尼斯的舰队仍在1380年袭击并摧毁了热那亚人。自此开始威尼斯就获得独尊的地位。
在陆地上,十几年来佛罗伦斯与米兰的战争让它们逐渐合并成为具有优势的参战者,这两股势力终于决定不理会两者的差异性,且在1454年同意了维持和平的签订的洛迪和约(Peace of Lodi),为此地区带来本世纪首次平静的关系,也维持了接下来十四年的和平盛世。而因为威尼斯在海上获得了无须争议的霸权,也史无前例的使得十五世纪的多数期间是能维持在和平的状态。
从十四世纪晚期开始,佛罗伦斯最重要的家族就是奥比奇家族(Albizzi),而他们主要的敌手就是美第奇家族,这个家族一开始是由乔凡尼·德·美第奇所主掌,接着是他的儿子科西莫·德·美第奇。美第奇家族掌控了欧洲最大的银行与佛罗伦斯和其他地方各类庞大的企业体系。在1433年奥比奇家族曾流放科西莫·德·美第奇。然而隔年美第奇的执政团在选举中获得赞成票使得科西莫得以归来,美第奇家族成为本地的第一家族,且在接下来的三个世纪都掌握了这样的地位和权力。佛罗伦斯仍是共和体制,但是政府组织却都是稳固的在美第奇与他们同伙的掌控下,科西莫·德·美第奇虽然并不具有官方的身份,但却毫无疑问的是这个地区的领导人。
科西莫·德·美第奇受到全体公民高度的欢迎,主要是因为他为这个城镇带来了稳定与繁荣。他最重要的贡献就是在佛罗伦斯与米兰进行了十多年的战争后,与法兰西斯柯·斯福札(Francesco Sforza)进行了洛迪和约的协商工作,除了结束战争之外也带来了意大利北部的和平。科西莫也是一位重要的艺术活动赞助者,虽然有些现代的历史学家认为他对艺术的赞助是被过份夸赞了。
科西莫体弱多病的儿子皮耶罗·德·美第奇(Piero de' Medici)继承了家业,但是在接手的五年之后就过世了。在1469年统治权交到了科西莫21岁的孙子洛伦佐一世·德·美第奇手上,他就是后来变得相当知名的“伟大的洛伦佐。洛伦佐是家族里第一位早年就接受传统人文教育的成员,他最为人所熟知的就是成为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艺术赞助者。在洛伦佐的管理之下,美第奇家族的统治在七十个新兴的议会团体中正式稳定的以然正式稳定,当然这些团体也是由洛伦佐带领。此时共和体制仍继续维持,但实际上却已经失去了所有的权力。在商业表现的部分,洛伦佐并没有像他的祖先那么样的成功,美第奇家族的商业帝国逐渐缓慢的在腐蚀当中。洛伦佐继续与米兰维持同盟合作,但与教廷的关系却开始变质。接着在1478年,罗马教皇代理人与帕齐家族(Pazzi)联盟,为的是尝试刺杀洛伦佐。虽然这个阴谋失败了,但是洛伦佐的弟弟朱利亚诺却也因此身亡。刺杀行动的失败导致教廷掀起一场战争,而宣战所持的正当理由是要推翻洛伦佐所掌握的集权政治。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15世纪以来,从意大利到美国,科学中心已经发生了四次转移
分别是:
1、意大利曾经是世界近代科技和经济的第一个中心
从公元5世纪到15世纪,欧洲上空弥漫着乌云,教会和骑士横行,人们愚昧无知,社会停滞不前,科学家被禁锢在牢笼里。科学的发现被说成是对上帝的诬蔑,史书上把这漫长的近1000年的历史称为黑暗时代。从13世纪开始,中国四大发明陆续传入欧洲,对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乃至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起了催产作用。马克思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
在这一段时期中,欧洲地中海沿岸开始出现萌芽资本主义。以西方以意大利为代表的新兴资产阶级掀起文艺复兴运动。反封建、反神学,掀起思想解放散文高潮。文艺复兴者号召人们从中世纪的精神桎梏中解放出来,如《神曲》的作者但丁。同时也出现了一批著名的科学家,他们强调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认识自然、认识世界,反对片面地依靠逻辑推理来认识事物。代表人物是反对把地球看成是宇宙中心的哥白尼和开创实验科学的伽利略。
东方的科技成果产生了西方近代科学,近代科技的第一个中心在意大利形成。科技的大发展推动了意大利的经济发展,当时意大利的商业和航运业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一举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
2、英国成为近代世界科技的第二个中心
近代第二次科技中心的转移发生在17世纪初到1830年。世界科技中心从意大利转移到英国。这相当于我国明朝末年到清朝道光年间。16世纪末,先进的德国爆发内战,先进的意大利分裂为许多小国,为英国的发展创造了外部条件。
16世纪末、17世纪初的英国思想家、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在《伟大的复兴》中重点论述了知识的价值,提倡科学实验,提倡研究自然科学,在英国乃到欧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时的英国政府重视科学技术,批准成立了皇家学会等学术活动中心。17世纪,出现了著名科学家牛顿,他作为一个“跨世纪人才”,发表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巨著(1687年)。他的这部著作以科学实验和观察事实作基础,但明显受欧氏几何体系的影响。牛顿的科学思想成为英国科学革命理论的顶峰。牛顿发现的三大定律,使天体和地上物体的运动规律被统一在一个经典力学的框架中,上帝和天堂失去容身之地。
科学上的最新成就成为技术革命的先导,出现了专业化的和大机器生产。纺织业的发展要求纺织业的机械化,纺织业的机械化也带动了所有工业部门的机械化。英国政府鼓励人们从事工具机的发明和改进工作,涌现出许多发明成果。如蒸汽机的出现。瓦特在前人发明的基础上,发明完善了高效蒸汽机,解决了一系列工艺问题和配套设备问题,将蒸汽机推进市场。
纺织机械技术和蒸汽机技术引起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改变了整个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面貌。英国的资本主义得到极大程度的发展,英国的经济进入了极度繁荣的时期,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为英国的海外扩张创造了条件,开始了所谓的大英帝国“日不落”的历史。然而从19世纪末开始,英国的工业优势不断衰退,导致英国在科研开发的投入相对下降,再加上英国的学术界过分重视理论轻视应用,重视科学轻视技术的传统,英国在国际经济、科技等方面的地位不断下滑。
3、近代科技的第三个中心在法国
这个中心的形成始于在18世纪初,19世纪初进入高峰。这一阶段,英国的经济仍然处于繁荣的状态,法国则由于其特殊的政治情况成为激烈的大革命场所。以狄德罗为首的一批启蒙运动的哲学家形成了法国百科全书派。他们宣传自由平等和人道主义,提倡民主和科学,出现了一次思想大解放,彻底反封建的运动。另一方面,在牛顿的学说的影响下,也出现了一批科学家和科研成果。例如著名数学家及力学家拉格朗日,数学家和天文学家拉普拉斯,开创定量分析、创立燃烧氧化学说、推翻支配化学发展长达百年之久的燃素说的现代化学之父拉瓦锡,在这段时期还产生了公度量衡、科学教学制度和公立中学。但是,法国的研究工作过分地学院式,教育制度培养的人才相当部分是科学家、数学家、哲学家的类型,不善于将科学转化为生产力,再加上社会又过于动荡,影响了法国的经济发展。
4、近代科技的第四个中心在德国
在19世纪后期,1875年—1895年的20年间,世界科技中心转移到德国,世界的经济中心随之也转移到了德国。在1830年英国产业革命达到高潮时,德国仍然是个落后的农业国。德国人不甘落后,大批德国人去英国和法国留学并且学成回国。由于德国人重视理性、重视应用,德国政府重视知识,整顿教育制度,创办专科学院和大学。科教结合,聘请著名科学家和教育家主持柏林大学,开创教学、科研相统一的高教体系。1839年后,一大批著名的科学家涌现,如世界著名的数学家雅可比、高斯,发现电学中的欧姆定律的物理学家欧姆,发展了农业急需的肥料技术和有机化学的化学家李比希,在柏林大学成立规模较大的有机化学实验室后,在英国人W.H.柏金发明合成颜料的基础上,对香料、颜料和医药合成做出重要工作的李比希的学生霍夫曼等等。
德国特别注意科学技术和工业的结合,出现一批善于将科技成果转换为产品的企业家。例如,克虏伯将英国的炼钢法用来发展德国的钢铁和武器工业,还有西门子,既是发明家又是企业家。德国的煤和煤化学工业、钢铁工业、化学工业,特别是有机合成工业在世界上遥遥领先。德国还特别注意综合利用,出现了联合企业,成立了康采恩式的生产体制。当时德国的一些企业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企业,德国只用了40年就完成了英国100年才完成的工业化过程,德国的经济发展势头保持了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德国工业化的进程,充分地证明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一次和二次大战使德国的经济基础受到重创,人才和资金也受到严重的损失。
19世纪的欧洲大陆,法德两个中心带动了欧洲经济的普遍繁荣。在这一段时期,出现了很多重大的科研成果。英国的著名物理学家、化学家和物理化学家法拉第(1791—1867)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动机,麦克思威尔创立了完整的电磁理论并预言电磁波的存在,出现了第二次物理学理论的大综合。但是,英国科学家们浇灌的第二次科学革命之花,却在德国结出第二科技革命之果。这主要是德国发明家应用电磁理论,发明了实用型的发电机,其意义和作用相当于瓦特的蒸汽机,由此导致以电气化为特征的第二次技术革命。德国科技和经济这时迅速超过英法,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德国造就了一批克虏伯、西门子、詹斯这样集科学家、工程师、企业家于一身的人才。19世纪还出现了三大发现,即生物进化论、细胞理论和能量守恒。科学已经走向成熟,基础科学的研究明显地走到了生产的前面。
5、世界科技的第五个中心在美国(20世纪)
美国在独立战争后的宪法中,明确了对科学技术的方针。美国的领袖人物和历任首脑人物都重视科学技术,有的本身就是科学家。如本杰明·富兰克林和第三任总统杰弗逊。美国政府很早就明确以教育带动科研,对教育采取特殊优惠政策,赠予美国一批大学土地,每州至少建立一所传统农业和机械院校。在这样的环境下,出现了大发明家爱迪生,爱迪生在西门子发明电机、贝尔发明电话之后,发明了电灯,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发电厂,引起了世界乃到全世界的一场电力技术革命。一次大战和二次大战期间,美国又得到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机会。美国采取拿来主义,采用移民政策大批吸收人才,一批著名科学家被吸引到美国。如提出相对论的爱因斯坦,著名物理学家费米。40年代末,美国还留下了不少来自中国的科技人才,如杨振宁、李政道,钱学森等人。
人们曾经将美苏在二次大战后的做法归结成美国抢人,苏联抢机器。可见美国对人才的高度重视。美国政府利用战争中获得的资金大幅度地增加对科技的投入,研究开发经费投入每四年翻一番。二次大战期间,从1939年的一亿多美元增长到15亿美元。这一系列的措施导致了美国完成和完善了欧洲的钢铁、化工和电力三大技术,发展了汽车、飞机和无线电技术这三大文明,领先进行了第三次技术革命,包括原子能(1942年)、计算机(1940年)、空间技术(1957年)、微电子技术(1970年)。
高新技术的研究成果导致了高新技术产业群的形成和发展,美国1929—1969年的40年间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0%以上,表明战后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第一生产力。自70年代以来,以微电子技术和基因重组技术为特征,可以说,美国领导了一场世界范围的技术革命,形成了一个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生产技术为主导的包括新材料、新能源技术、航天技术和海洋技术为内容的高技术体系。并在80年代后期迅速地商业化和产业化,为美国赢得大量的利润。尽管7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地位相对日本、西欧有所下降,但近几年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机会,推行“信息高速公路”带来了新的全球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推动了经济复苏,应该说,美国的经济至今是全世界经济活动中心之一。这种状况还将维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
16世纪意大利
文艺复兴是14世纪至16世纪欧洲文化和思想发展的一个历史时期,是欧洲历史上一次重大的新文化运动,是人类历史上一个百花齐放、硕果累累、群星争艳、人才济济的光辉时代。恩格斯称之为《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巨人》的时代。
文艺复兴最早源于意大利。意大利在当时的欧洲已经率先完成了从封建主义走向资本主义过渡的阶级准备、思想准备和物质准备。马克思曾说,《资本主义生产,最早是在意大利发展》。14、15世纪的意大利佛罗伦萨等地,随着工场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富裕的匠师和大作坊主成为了新兴资产阶级。他们需要取得与自身经济地位相适应的社会地位,需要将本阶级的价值观、思想文化提升为社会主流。但当时的资产阶级还是刚刚登上历史舞台、正在成长的新生力量,为抗衡并最终战胜其时顽固、保守、愚昧而残暴的天主教会,必须找到一种强大的思想武器来武装自己。它必须能唤起大众的觉醒意识,同时应以非暴力、非革命的面目出现。于是,资产阶级将目光投向了古希腊、古罗马时期。他们认为,那是欧洲人都引以为豪的光辉时代,是欧洲文化史上的一个高峰,那时盛极一时的古典自然科学、哲学、文学、艺术和罗马法将可用以同天主教会作斗争的实用的、有效的武器。于是,资产阶级积极倡导《复活》、《再生》古希腊、古罗马文化,掀起了从文化到社会各领域的变革活动。《文艺复兴》即由此得名。
分别是:
1、意大利曾经是世界近代科技和经济的第一个中心
从公元5世纪到15世纪,欧洲上空弥漫着乌云,教会和骑士横行,人们愚昧无知,社会停滞不前,科学家被禁锢在牢笼里。科学的发现被说成是对上帝的诬蔑,史书上把这漫长的近1000年的历史称为黑暗时代。从13世纪开始,中国四大发明陆续传入欧洲,对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乃至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起了催产作用。马克思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
在这一段时期中,欧洲地中海沿岸开始出现萌芽资本主义。以西方以意大利为代表的新兴资产阶级掀起文艺复兴运动。反封建、反神学,掀起思想解放散文高潮。文艺复兴者号召人们从中世纪的精神桎梏中解放出来,如《神曲》的作者但丁。同时也出现了一批著名的科学家,他们强调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认识自然、认识世界,反对片面地依靠逻辑推理来认识事物。代表人物是反对把地球看成是宇宙中心的哥白尼和开创实验科学的伽利略。
东方的科技成果产生了西方近代科学,近代科技的第一个中心在意大利形成。科技的大发展推动了意大利的经济发展,当时意大利的商业和航运业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一举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
2、英国成为近代世界科技的第二个中心
近代第二次科技中心的转移发生在17世纪初到1830年。世界科技中心从意大利转移到英国。这相当于我国明朝末年到清朝道光年间。16世纪末,先进的德国爆发内战,先进的意大利分裂为许多小国,为英国的发展创造了外部条件。
16世纪末、17世纪初的英国思想家、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在《伟大的复兴》中重点论述了知识的价值,提倡科学实验,提倡研究自然科学,在英国乃到欧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时的英国政府重视科学技术,批准成立了皇家学会等学术活动中心。17世纪,出现了著名科学家牛顿,他作为一个“跨世纪人才”,发表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巨著(1687年)。他的这部著作以科学实验和观察事实作基础,但明显受欧氏几何体系的影响。牛顿的科学思想成为英国科学革命理论的顶峰。牛顿发现的三大定律,使天体和地上物体的运动规律被统一在一个经典力学的框架中,上帝和天堂失去容身之地。
科学上的最新成就成为技术革命的先导,出现了专业化的和大机器生产。纺织业的发展要求纺织业的机械化,纺织业的机械化也带动了所有工业部门的机械化。英国政府鼓励人们从事工具机的发明和改进工作,涌现出许多发明成果。如蒸汽机的出现。瓦特在前人发明的基础上,发明完善了高效蒸汽机,解决了一系列工艺问题和配套设备问题,将蒸汽机推进市场。
纺织机械技术和蒸汽机技术引起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改变了整个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面貌。英国的资本主义得到极大程度的发展,英国的经济进入了极度繁荣的时期,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为英国的海外扩张创造了条件,开始了所谓的大英帝国“日不落”的历史。然而从19世纪末开始,英国的工业优势不断衰退,导致英国在科研开发的投入相对下降,再加上英国的学术界过分重视理论轻视应用,重视科学轻视技术的传统,英国在国际经济、科技等方面的地位不断下滑。
3、近代科技的第三个中心在法国
这个中心的形成始于在18世纪初,19世纪初进入高峰。这一阶段,英国的经济仍然处于繁荣的状态,法国则由于其特殊的政治情况成为激烈的大革命场所。以狄德罗为首的一批启蒙运动的哲学家形成了法国百科全书派。他们宣传自由平等和人道主义,提倡民主和科学,出现了一次思想大解放,彻底反封建的运动。另一方面,在牛顿的学说的影响下,也出现了一批科学家和科研成果。例如著名数学家及力学家拉格朗日,数学家和天文学家拉普拉斯,开创定量分析、创立燃烧氧化学说、推翻支配化学发展长达百年之久的燃素说的现代化学之父拉瓦锡,在这段时期还产生了公度量衡、科学教学制度和公立中学。但是,法国的研究工作过分地学院式,教育制度培养的人才相当部分是科学家、数学家、哲学家的类型,不善于将科学转化为生产力,再加上社会又过于动荡,影响了法国的经济发展。
4、近代科技的第四个中心在德国
在19世纪后期,1875年—1895年的20年间,世界科技中心转移到德国,世界的经济中心随之也转移到了德国。在1830年英国产业革命达到高潮时,德国仍然是个落后的农业国。德国人不甘落后,大批德国人去英国和法国留学并且学成回国。由于德国人重视理性、重视应用,德国政府重视知识,整顿教育制度,创办专科学院和大学。科教结合,聘请著名科学家和教育家主持柏林大学,开创教学、科研相统一的高教体系。1839年后,一大批著名的科学家涌现,如世界著名的数学家雅可比、高斯,发现电学中的欧姆定律的物理学家欧姆,发展了农业急需的肥料技术和有机化学的化学家李比希,在柏林大学成立规模较大的有机化学实验室后,在英国人W.H.柏金发明合成颜料的基础上,对香料、颜料和医药合成做出重要工作的李比希的学生霍夫曼等等。
德国特别注意科学技术和工业的结合,出现一批善于将科技成果转换为产品的企业家。例如,克虏伯将英国的炼钢法用来发展德国的钢铁和武器工业,还有西门子,既是发明家又是企业家。德国的煤和煤化学工业、钢铁工业、化学工业,特别是有机合成工业在世界上遥遥领先。德国还特别注意综合利用,出现了联合企业,成立了康采恩式的生产体制。当时德国的一些企业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企业,德国只用了40年就完成了英国100年才完成的工业化过程,德国的经济发展势头保持了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德国工业化的进程,充分地证明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一次和二次大战使德国的经济基础受到重创,人才和资金也受到严重的损失。
19世纪的欧洲大陆,法德两个中心带动了欧洲经济的普遍繁荣。在这一段时期,出现了很多重大的科研成果。英国的著名物理学家、化学家和物理化学家法拉第(1791—1867)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动机,麦克思威尔创立了完整的电磁理论并预言电磁波的存在,出现了第二次物理学理论的大综合。但是,英国科学家们浇灌的第二次科学革命之花,却在德国结出第二科技革命之果。这主要是德国发明家应用电磁理论,发明了实用型的发电机,其意义和作用相当于瓦特的蒸汽机,由此导致以电气化为特征的第二次技术革命。德国科技和经济这时迅速超过英法,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德国造就了一批克虏伯、西门子、詹斯这样集科学家、工程师、企业家于一身的人才。19世纪还出现了三大发现,即生物进化论、细胞理论和能量守恒。科学已经走向成熟,基础科学的研究明显地走到了生产的前面。
5、世界科技的第五个中心在美国(20世纪)
美国在独立战争后的宪法中,明确了对科学技术的方针。美国的领袖人物和历任首脑人物都重视科学技术,有的本身就是科学家。如本杰明·富兰克林和第三任总统杰弗逊。美国政府很早就明确以教育带动科研,对教育采取特殊优惠政策,赠予美国一批大学土地,每州至少建立一所传统农业和机械院校。在这样的环境下,出现了大发明家爱迪生,爱迪生在西门子发明电机、贝尔发明电话之后,发明了电灯,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发电厂,引起了世界乃到全世界的一场电力技术革命。一次大战和二次大战期间,美国又得到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机会。美国采取拿来主义,采用移民政策大批吸收人才,一批著名科学家被吸引到美国。如提出相对论的爱因斯坦,著名物理学家费米。40年代末,美国还留下了不少来自中国的科技人才,如杨振宁、李政道,钱学森等人。
人们曾经将美苏在二次大战后的做法归结成美国抢人,苏联抢机器。可见美国对人才的高度重视。美国政府利用战争中获得的资金大幅度地增加对科技的投入,研究开发经费投入每四年翻一番。二次大战期间,从1939年的一亿多美元增长到15亿美元。这一系列的措施导致了美国完成和完善了欧洲的钢铁、化工和电力三大技术,发展了汽车、飞机和无线电技术这三大文明,领先进行了第三次技术革命,包括原子能(1942年)、计算机(1940年)、空间技术(1957年)、微电子技术(1970年)。
高新技术的研究成果导致了高新技术产业群的形成和发展,美国1929—1969年的40年间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0%以上,表明战后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第一生产力。自70年代以来,以微电子技术和基因重组技术为特征,可以说,美国领导了一场世界范围的技术革命,形成了一个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生产技术为主导的包括新材料、新能源技术、航天技术和海洋技术为内容的高技术体系。并在80年代后期迅速地商业化和产业化,为美国赢得大量的利润。尽管7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地位相对日本、西欧有所下降,但近几年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机会,推行“信息高速公路”带来了新的全球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推动了经济复苏,应该说,美国的经济至今是全世界经济活动中心之一。这种状况还将维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
16世纪意大利
文艺复兴是14世纪至16世纪欧洲文化和思想发展的一个历史时期,是欧洲历史上一次重大的新文化运动,是人类历史上一个百花齐放、硕果累累、群星争艳、人才济济的光辉时代。恩格斯称之为《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巨人》的时代。
文艺复兴最早源于意大利。意大利在当时的欧洲已经率先完成了从封建主义走向资本主义过渡的阶级准备、思想准备和物质准备。马克思曾说,《资本主义生产,最早是在意大利发展》。14、15世纪的意大利佛罗伦萨等地,随着工场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富裕的匠师和大作坊主成为了新兴资产阶级。他们需要取得与自身经济地位相适应的社会地位,需要将本阶级的价值观、思想文化提升为社会主流。但当时的资产阶级还是刚刚登上历史舞台、正在成长的新生力量,为抗衡并最终战胜其时顽固、保守、愚昧而残暴的天主教会,必须找到一种强大的思想武器来武装自己。它必须能唤起大众的觉醒意识,同时应以非暴力、非革命的面目出现。于是,资产阶级将目光投向了古希腊、古罗马时期。他们认为,那是欧洲人都引以为豪的光辉时代,是欧洲文化史上的一个高峰,那时盛极一时的古典自然科学、哲学、文学、艺术和罗马法将可用以同天主教会作斗争的实用的、有效的武器。于是,资产阶级积极倡导《复活》、《再生》古希腊、古罗马文化,掀起了从文化到社会各领域的变革活动。《文艺复兴》即由此得名。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当时的意大利处于城邦林立的状态,各城市都是一个独立或半独立的国家,即城邦,14世纪后各城市逐渐从共和制走向独裁。独裁者耽于享乐,信奉新柏拉图主义,希望摆脱宗教禁欲主义的束缚,大力保护艺术家对世俗生活的描绘。与此同时圣方济各会的宗教激进主义力图屏弃正统宗教的经院哲学,歌颂自然的美和人的精神价值。罗马教廷也在走向腐败,历届教皇的享乐规模比世俗独裁者还要厉害,他们也在保护艺术家,允许艺术偏离正统的宗教教条。哲学、科学都在逐渐地朝着比较宽松的气氛中发展,也酝酿着宗教改革的前奏。
15世纪,意大利封建制城邦国陆续放弃民主政治,恢复封建君主独裁制。
中世纪,教会势力的发展常常威协王权,两者是既有合作又有斗争的,教权时有膨胀而凌驾于王权,从而导致矛盾激化。14世纪的意大利并不是一个统一国家,而是分散为许多封建制的城市国家(城市及周围农村,还包含一些小城镇),类似于公元前六世纪的城邦。
15世纪,文艺复兴造就了多那太罗(Donatello)、波提切利(Botticelli)、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拉斐尔(Raffello)和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等艺术天才。到了16世纪早期,意大利大部分领土处于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之下。城邦制开始慢慢退出意大利舞台。
15世纪时意大利还是城邦制度,到16世纪初才结束的。
15~16世纪,意大利还没有君主集权制,土地归大大小小的封建领主所有,这个时候没有首都,教皇兼任意大利最高首脑
后来为了推动资本化进程才有了君主集权制(跟中国不同)
西西里王国,那不勒斯王国,撒丁王国,教皇国,几个大国
当然,还曾出现过威尼斯,热那亚这些小城邦
15世纪,意大利封建制城邦国陆续放弃民主政治,恢复封建君主独裁制。
中世纪,教会势力的发展常常威协王权,两者是既有合作又有斗争的,教权时有膨胀而凌驾于王权,从而导致矛盾激化。14世纪的意大利并不是一个统一国家,而是分散为许多封建制的城市国家(城市及周围农村,还包含一些小城镇),类似于公元前六世纪的城邦。
15世纪,文艺复兴造就了多那太罗(Donatello)、波提切利(Botticelli)、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拉斐尔(Raffello)和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等艺术天才。到了16世纪早期,意大利大部分领土处于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之下。城邦制开始慢慢退出意大利舞台。
15世纪时意大利还是城邦制度,到16世纪初才结束的。
15~16世纪,意大利还没有君主集权制,土地归大大小小的封建领主所有,这个时候没有首都,教皇兼任意大利最高首脑
后来为了推动资本化进程才有了君主集权制(跟中国不同)
西西里王国,那不勒斯王国,撒丁王国,教皇国,几个大国
当然,还曾出现过威尼斯,热那亚这些小城邦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1.经济:尼德兰,意大利北部地区出现资本主义的萌芽,生产力发展,商品经济发展,最终使资本主义工商业出现并发展。
政治:欧洲社会由中世纪进入近代后,意大利城邦国家正处于分裂割据状态。当时的意大利分裂为五个国家,即南部的那不勒斯王国,北部的米兰公国,东北部的威尼斯共和国,中部的佛罗伦萨共和国。五个国家相互抗衡,不断发生纠纷和战争,各方在争斗中无所不用其极,道德与和平几乎成为奢谈,意大利的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重重的阻力。
2. 在15,16世纪,据说,意大利的妒性之风极盛,丈夫对妻子防范之法层出不穷,惩治犯奸的法律了严厉异常。
3.十二、十三世纪开始的西欧王权的加强,民族和民族国家的形成运动,到十五、十六世纪大体完成。这一漫长过程的结束,终结了教会在中古盛期所确立的“万流归宗”的地位,王权的加强、民族国家的胜利必然意味着教皇势力的衰落。
总之,教权与王权的冲突,以王权的最终胜利而告终。教皇作为西欧最高效忠对象的地位消失,各国王权成为各国臣民最高的效忠对象。王权的加强,民族意识的萌动,是西欧经济发展的结果,又反过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4.意大利战争是15世纪末期至16世纪中叶神圣罗马帝国、西班牙与法国为争夺意大利进行的一系列战争的总称,也是奥地利哈布斯堡王室与法国瓦卢瓦王室为争夺欧洲霸权而爆发的一次大规模战争。
意大利战争起先为法国、西班牙和神圣罗马帝国(在其它国家干预之下)为争夺意大利而进行的封建战争,后来演变为法西两国争夺欧洲霸权的战争。战争主要在意大利领土上进行。意大利政治上的分裂状态和境内各国间的纠纷使外国列强的侵略计划易于得逞。
战争始于1494年,在1559年结束,除对战双方外,意大利主要城邦都被卷入。战争主要在意大利本土进行,也偶有战役发生在法国和德意志境内。
5.新兴资产阶层兴起,旧贵族阶层没落。
政治:欧洲社会由中世纪进入近代后,意大利城邦国家正处于分裂割据状态。当时的意大利分裂为五个国家,即南部的那不勒斯王国,北部的米兰公国,东北部的威尼斯共和国,中部的佛罗伦萨共和国。五个国家相互抗衡,不断发生纠纷和战争,各方在争斗中无所不用其极,道德与和平几乎成为奢谈,意大利的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重重的阻力。
2. 在15,16世纪,据说,意大利的妒性之风极盛,丈夫对妻子防范之法层出不穷,惩治犯奸的法律了严厉异常。
3.十二、十三世纪开始的西欧王权的加强,民族和民族国家的形成运动,到十五、十六世纪大体完成。这一漫长过程的结束,终结了教会在中古盛期所确立的“万流归宗”的地位,王权的加强、民族国家的胜利必然意味着教皇势力的衰落。
总之,教权与王权的冲突,以王权的最终胜利而告终。教皇作为西欧最高效忠对象的地位消失,各国王权成为各国臣民最高的效忠对象。王权的加强,民族意识的萌动,是西欧经济发展的结果,又反过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4.意大利战争是15世纪末期至16世纪中叶神圣罗马帝国、西班牙与法国为争夺意大利进行的一系列战争的总称,也是奥地利哈布斯堡王室与法国瓦卢瓦王室为争夺欧洲霸权而爆发的一次大规模战争。
意大利战争起先为法国、西班牙和神圣罗马帝国(在其它国家干预之下)为争夺意大利而进行的封建战争,后来演变为法西两国争夺欧洲霸权的战争。战争主要在意大利领土上进行。意大利政治上的分裂状态和境内各国间的纠纷使外国列强的侵略计划易于得逞。
战争始于1494年,在1559年结束,除对战双方外,意大利主要城邦都被卷入。战争主要在意大利本土进行,也偶有战役发生在法国和德意志境内。
5.新兴资产阶层兴起,旧贵族阶层没落。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