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一般叫“御林军”,或许各朝代称呼有些不同。
御林军,历史上还称为“羽林军”,羽林军是中国古代最为著名并且历史悠久的皇帝禁军。不同的历史时期,其隶属系统、机构统领、职能权力和地位都不一样。汉武帝刘彻刚登基时受母系亲戚压制,没有实权,为了拿到实权,刘彻假装带一帮武士在羽林中打猎玩耍,实际上是在训练一支真正听命于自己的军队,这就是羽林军的来历。因为羽林军是直接受皇帝指挥的御用部队,所以后朝就改称为御林军了。明朝设立亲军都尉府,统领中、左、右、前、后五卫,专事对皇城的保卫。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造守卫金牌,或镀金铜牌,牌上有篆文“守卫”、“随驾”字样,存尚宝司,军士值班领取佩带,下值时交回。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建锦衣卫,设南北镇抚十四司,其编制将军、力士、校尉,专门为皇帝护驾,并有巡查缉捕任务,是御林军。
西汉
羽林,初名“建章营骑”,以警卫建章宫得名,后改为羽林,取其“为国羽翼,如林之盛”之义。《汉书》曰:“武帝太初元年,初置建章营骑,后更名羽林骑,属光禄勋。又取从军死事之子孙,养羽林官,教以五兵,号羽林孤儿。”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恐中尉之权太重,又于光禄勋置羽林、期门,而后南北二军之势始均”。也就是说,“羽林”是隶属“光禄勋”的一支禁卫军(学者多认为汉之“羽林”属“南军”,但也有学者有异议)。守卫建章宫,故称为建章营骑。后来改称羽林骑。设羽林监,掌送从。西汉时期,羽林骑、羽林孤儿在两千人左右,作为皇帝的宿卫和仪仗部队。羽林和期门,地位较其它部队高,士兵都是职业兵、贵族兵。
东汉
东汉,“南军”名称已不复存在,但是“光禄勋”和“卫尉”仍然存在。“光禄勋”下设七署,其中两署:羽林中郎将所属“羽林郎”128人,为皇帝的宿卫侍从;羽林左、右监所属羽林左骑800人、羽林右骑900人,担任宿卫侍从和“出充车骑”。羽林郎的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选自六郡、三辅地区的良民。(二)选自从军死事之子孙。(三)选自征战有功者。《后汉书·百官志》曰:“羽林郎,掌宿卫侍从,常选汉阳、陇西、安定、北地、上郡、西河六郡良家补之。” 值得特别指出的是:西汉大将军霍去病并不曾担任“羽林郎”,因为霍大将军生活在公元前140—前117年,这个时候,世界上还没有“羽林”,更没有“羽林郎”。“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王维的诗只是一种“穿越”。
魏晋南北朝
历代沿设羽林监,魏、西晋时领营兵,东晋无营兵。南朝因之。北朝魏、齐有羽林监,北周大司马所属有左右羽林率。
隋朝
隋文帝开皇初年改革官制,始设兵部为掌管全 国军事行政的最高机关。兵部隶于尚书省,置兵部尚书一人为长,下设兵部、职方、驾部、库部四司,各置侍郎二人,分理本司军务。又创设十二卫府,即左右卫、左右武卫、左右武侯府、左右领左右府、 左右监门府、左右领军府,为统领全国军队的最高机构,内掌宫禁宿卫,外统全国府兵,基本职责是“禁卫九重”。每卫府置大将军一人,将军二人为正副长官,下辖若干膘骑府和车骑府。另设太子东宫十率、即左右卫率、左右宗卫率、左右虞侯率、左右内率、左右监门率,专掌东宫宿卫,并分统部分府兵。 炀帝大业三年(607),改十二卫府为十六卫府,重定卫府称号为:左右羽卫、左右骁卫、左右武 卫、左右屯卫、左右御卫、左右侯卫、左右备身府、左右监门府,其设官与职责大体如前。除府兵以外,中央军队还有禁兵、骁果等。禁兵是专事宿卫的亲兵.分为内卫和外卫。左右卫、左右领左右府辖下的多数卫士和左右武侯府所统约启从卫士,属于内卫;其余禁兵则为外卫。内外卫禁兵和番上宿卫的内外军府兵、相互制约,共同保卫皇宫与京师安全。骁果是炀帝时招募民丁组成的军队,上隶于不统府兵的左右 备身府,同府兵一样,番上宿卫,大部成为皇帝亲近的内军。
唐代
唐代的“左右羽林军”可以说是“北衙禁军”之首,它的产生比较复杂。它可以说是大唐第一支真正意义上的“北衙禁军”,它的独立建制,标志着北衙禁军独立并壮大的过程的开始。(“北衙禁军”指的是屯驻于宫城以北,以保卫皇帝和皇家为主要职责的皇帝私兵;与国家军队“南衙府兵”相对。北衙禁军是伴随着唐初军队国家化的完成而出现的,是皇帝私人需求凸显的产物。真正意义上的北衙禁军形成于贞观十二年,以招募制和私属化为基本特色,这两个特点决定了唐前期北衙禁军发展的整体思路。) 唐太宗时,于玄武门置“左右屯营”,成份混杂,统属复杂;唐高宗龙朔二年,改“北门(玄武门)左右屯营”为“左右羽林军”;垂拱元年五月十七日羽林军正式独立建制,取消了以往以南衙诸卫将军检校羽林军的制度,羽林军正式升格为行政系统上独立的北衙禁军,定额兵士六千人。高宗、武则天两朝羽林军的建立和官署的完善使北衙禁军在建制上脱离南衙十二卫,这种走向与同时期“关中本位政策”的瓦解以及皇权的强化紧密相连。这一时期,北衙禁军开始大规模消解府兵的职任和人员,在中央宿卫方面承担了主要角色。再往后,北衙禁军成分越来越复杂,除了“北衙六军”,还有“神威”、“英武”、“射生”和著名的“神策军”。值得一提的是,“左右羽林军”在武则天时期,曾被改称“左右羽林卫”。
辽金
辽金多承唐制,“左右羽林军(卫)”应为虚衔。具体资料暂不详。
明朝
明代实行“卫所制”(军籍世袭,卫所兵有定籍,兵农合一,屯守兼备)。明代的卫所极其庞大复杂,分为直属皇帝的“亲军京卫”和“五军都督府”下辖的卫所。皇帝亲军上直“二十六卫”中,有“羽林左卫”、“羽林右卫”和“羽林前卫”。这时的“羽林”,只是一种名号了,只是为诸多皇帝亲军中的一支所按的好听的名号而已,并无特别之处。明朝之后军队皆无“羽林”。
希望能够帮到您!
御林军,历史上还称为“羽林军”,羽林军是中国古代最为著名并且历史悠久的皇帝禁军。不同的历史时期,其隶属系统、机构统领、职能权力和地位都不一样。汉武帝刘彻刚登基时受母系亲戚压制,没有实权,为了拿到实权,刘彻假装带一帮武士在羽林中打猎玩耍,实际上是在训练一支真正听命于自己的军队,这就是羽林军的来历。因为羽林军是直接受皇帝指挥的御用部队,所以后朝就改称为御林军了。明朝设立亲军都尉府,统领中、左、右、前、后五卫,专事对皇城的保卫。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造守卫金牌,或镀金铜牌,牌上有篆文“守卫”、“随驾”字样,存尚宝司,军士值班领取佩带,下值时交回。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建锦衣卫,设南北镇抚十四司,其编制将军、力士、校尉,专门为皇帝护驾,并有巡查缉捕任务,是御林军。
西汉
羽林,初名“建章营骑”,以警卫建章宫得名,后改为羽林,取其“为国羽翼,如林之盛”之义。《汉书》曰:“武帝太初元年,初置建章营骑,后更名羽林骑,属光禄勋。又取从军死事之子孙,养羽林官,教以五兵,号羽林孤儿。”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恐中尉之权太重,又于光禄勋置羽林、期门,而后南北二军之势始均”。也就是说,“羽林”是隶属“光禄勋”的一支禁卫军(学者多认为汉之“羽林”属“南军”,但也有学者有异议)。守卫建章宫,故称为建章营骑。后来改称羽林骑。设羽林监,掌送从。西汉时期,羽林骑、羽林孤儿在两千人左右,作为皇帝的宿卫和仪仗部队。羽林和期门,地位较其它部队高,士兵都是职业兵、贵族兵。
东汉
东汉,“南军”名称已不复存在,但是“光禄勋”和“卫尉”仍然存在。“光禄勋”下设七署,其中两署:羽林中郎将所属“羽林郎”128人,为皇帝的宿卫侍从;羽林左、右监所属羽林左骑800人、羽林右骑900人,担任宿卫侍从和“出充车骑”。羽林郎的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选自六郡、三辅地区的良民。(二)选自从军死事之子孙。(三)选自征战有功者。《后汉书·百官志》曰:“羽林郎,掌宿卫侍从,常选汉阳、陇西、安定、北地、上郡、西河六郡良家补之。” 值得特别指出的是:西汉大将军霍去病并不曾担任“羽林郎”,因为霍大将军生活在公元前140—前117年,这个时候,世界上还没有“羽林”,更没有“羽林郎”。“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王维的诗只是一种“穿越”。
魏晋南北朝
历代沿设羽林监,魏、西晋时领营兵,东晋无营兵。南朝因之。北朝魏、齐有羽林监,北周大司马所属有左右羽林率。
隋朝
隋文帝开皇初年改革官制,始设兵部为掌管全 国军事行政的最高机关。兵部隶于尚书省,置兵部尚书一人为长,下设兵部、职方、驾部、库部四司,各置侍郎二人,分理本司军务。又创设十二卫府,即左右卫、左右武卫、左右武侯府、左右领左右府、 左右监门府、左右领军府,为统领全国军队的最高机构,内掌宫禁宿卫,外统全国府兵,基本职责是“禁卫九重”。每卫府置大将军一人,将军二人为正副长官,下辖若干膘骑府和车骑府。另设太子东宫十率、即左右卫率、左右宗卫率、左右虞侯率、左右内率、左右监门率,专掌东宫宿卫,并分统部分府兵。 炀帝大业三年(607),改十二卫府为十六卫府,重定卫府称号为:左右羽卫、左右骁卫、左右武 卫、左右屯卫、左右御卫、左右侯卫、左右备身府、左右监门府,其设官与职责大体如前。除府兵以外,中央军队还有禁兵、骁果等。禁兵是专事宿卫的亲兵.分为内卫和外卫。左右卫、左右领左右府辖下的多数卫士和左右武侯府所统约启从卫士,属于内卫;其余禁兵则为外卫。内外卫禁兵和番上宿卫的内外军府兵、相互制约,共同保卫皇宫与京师安全。骁果是炀帝时招募民丁组成的军队,上隶于不统府兵的左右 备身府,同府兵一样,番上宿卫,大部成为皇帝亲近的内军。
唐代
唐代的“左右羽林军”可以说是“北衙禁军”之首,它的产生比较复杂。它可以说是大唐第一支真正意义上的“北衙禁军”,它的独立建制,标志着北衙禁军独立并壮大的过程的开始。(“北衙禁军”指的是屯驻于宫城以北,以保卫皇帝和皇家为主要职责的皇帝私兵;与国家军队“南衙府兵”相对。北衙禁军是伴随着唐初军队国家化的完成而出现的,是皇帝私人需求凸显的产物。真正意义上的北衙禁军形成于贞观十二年,以招募制和私属化为基本特色,这两个特点决定了唐前期北衙禁军发展的整体思路。) 唐太宗时,于玄武门置“左右屯营”,成份混杂,统属复杂;唐高宗龙朔二年,改“北门(玄武门)左右屯营”为“左右羽林军”;垂拱元年五月十七日羽林军正式独立建制,取消了以往以南衙诸卫将军检校羽林军的制度,羽林军正式升格为行政系统上独立的北衙禁军,定额兵士六千人。高宗、武则天两朝羽林军的建立和官署的完善使北衙禁军在建制上脱离南衙十二卫,这种走向与同时期“关中本位政策”的瓦解以及皇权的强化紧密相连。这一时期,北衙禁军开始大规模消解府兵的职任和人员,在中央宿卫方面承担了主要角色。再往后,北衙禁军成分越来越复杂,除了“北衙六军”,还有“神威”、“英武”、“射生”和著名的“神策军”。值得一提的是,“左右羽林军”在武则天时期,曾被改称“左右羽林卫”。
辽金
辽金多承唐制,“左右羽林军(卫)”应为虚衔。具体资料暂不详。
明朝
明代实行“卫所制”(军籍世袭,卫所兵有定籍,兵农合一,屯守兼备)。明代的卫所极其庞大复杂,分为直属皇帝的“亲军京卫”和“五军都督府”下辖的卫所。皇帝亲军上直“二十六卫”中,有“羽林左卫”、“羽林右卫”和“羽林前卫”。这时的“羽林”,只是一种名号了,只是为诸多皇帝亲军中的一支所按的好听的名号而已,并无特别之处。明朝之后军队皆无“羽林”。
希望能够帮到您!
展开全部
先秦时期
三代夏、商时期,中央政府并无常备武力,若要进行军事行动,军队是临时动员平民与奴隶组成。
至周代,方有常备军设置。《周礼·夏官·司马》篇曰:“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周天子直辖武力有六军,其余诸侯国依国家大小拥有一至三军不等武力。六军任务为拱卫天子、守备王畿、征伐不臣诸侯与蛮夷,性质相当于禁军,六军统率将领则分别委由朝廷大臣(卿士)任之。后世“六军”一词亦成为禁军代称,如唐白居易作《长恨歌》:“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秦朝
秦朝以卫尉掌皇宫诸门屯兵,中尉掌京师驻兵。
汉朝
汉代初期,延袭为南、北二军。以卫尉率南军,守卫宫城;中尉统北军,屯卫帝都。
汉武帝时,于南军新设两支天子侍卫禁兵,一曰“建章营骑”,二曰“期门骑”,后改称“羽林”、“虎贲”。羽林、虎贲皆以中郎将为长官。“建章营骑”以其卫守建章宫,后更名“羽林骑”,取“为国羽翼,如林之盛”之义。汉武帝又取阵亡将士子弟于羽林骑中扶养,别成一支曰“羽林孤儿”。
“期门骑”,取“皇帝微行,期诸殿门”之义,汉平帝时更名为“虎贲骑”,取“若虎贲兽”,“贲”者奔也,如虎奔驱攫兽而噬,言其猛烈。
汉武帝元鼎六年时,于北军新设八禁兵,各以校尉统领之,曰“中垒”、“屯兵”、“步兵”、“越骑”、“长水”、“胡骑”、“射声”、“虎贲”。南、北二军,因南军常随侍帝侧,故较受重视。
东汉,南军羽林、虎贲及北军八校尉,皆延设之,尤以北军中侯为卫戍宫城之最高武官。汉灵帝时,为讨伐西羌及黄巾贼,中平五年于洛阳西园招募壮丁成立一支战时赴外出征的禁军“西园军”,以中常侍蹇硕为首统率,设八校尉,八校尉分别为:上军校尉蹇硕,中军校尉袁绍,下军校尉鲍鸿,典军校尉曹操,助军左校尉张融,助军右校尉冯芳,左军校尉淳于琼,右军校尉夏牟,史称“西园八校尉”,西园军亦为中国募兵制之始。
三国
魏文帝曹丕在既有的“虎豹骑”(分属虎营、豹营的骑兵团)中,选编精锐组成侍卫队,称“武卫军”。而魏国的虎豹骑最初就是由曾任汉朝禁军指挥官之一的曹操编组成,长官历来由曹氏一族的曹纯、曹真、曹休出任;此为曹魏禁军的由来。
虎豹骑在历史上最有名的几次参战记录有:
一、官渡之战陷入胶着时,虎豹骑随曹操疾行,成功突袭,烧毁袁绍集中于乌巢的粮草;袁绍二子相争后期,虎豹骑破斩袁谭;北征乌桓时,虎豹骑取下蹋顿首级。
二、马超在父亲马腾为曹操当廷所罪死后,联合西凉雄师与曹操军团在关中对恃时,由许褚指挥的虎豹骑在潼关之战阵中斩杀西凉大将成宜、李堪。
三、赤壁之战前,刘备率部与民撤往江陵途中,虎豹营一昼夜疾行,追上刘军旋投入战斗,刘备全军覆没。
隋唐
隋朝的禁军有十二卫(左右翊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屯卫,左右候卫、左右御卫)和东宫六率(太子左右卫率、太子左右司御率、太子左右清道率)。
唐朝沿袭隋朝十二卫(其中左右翊卫改称左右卫﹑左右屯卫改称左右威卫,左右候卫改称左右金吾卫、左右御卫改称左右领军卫),并增加四卫(左右千牛卫、左右监门卫),称南衙十六卫。
唐高祖从太原起义的军队中选拔出三万禁军,负责皇宫的守卫工作,称为“元从禁军”,因驻守在皇城北面,故又称为北衙。唐太宗时,从大户人家挑选健壮青年,扩充禁军,号飞骑,再从中挑选善骑射者,称为百骑。武则天时,扩百骑为千骑。唐中宗时,扩千骑为万骑。唐玄宗时,禁军扩大为四支,称为北门四军。后演变为左右羽林、左右龙武、左右神武、左右神策、左右神威等十军。其中如神策军即戍守各地,任务不限于宿卫。
两宋
北宋太祖赵匡胤,即是官拜五代后周禁军统领,经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由禁军拥护为开国皇帝。之后赵匡胤再邀集诸多拥护他之高级武官杯酒释兵权,建立北宋中央集权之东京禁军。宋太宗再分置多职、互相制约以听皇帝号令,扼阻前朝唐代藩镇割据地方之祸。
北宋称正规军为禁军或禁兵。从各地招募,或从厢军、乡兵中选拔,由中央政府直接掌握,分隶三衙。除防守京师外,并分番调戍各地,使将不得专其兵。每发一兵,均须枢密院颁发兵符。禁军士兵实行募兵制,且沿五代朱梁定制,文面刺字,社会地位低于一般人民,一旦入伍,终身服役,直至老疾退役。北宋亦有厢军、乡兵和蕃兵,但厢军俸钱只有禁军的一半,故战力不高。
《宋史·兵志》:“宋之兵制,大概有三:天子之卫兵,以守京师,备征戍,曰禁军;诸州之镇兵,以分给役使,曰厢军;选于户籍或应募,使之团结训练,以为在所防守,则曰乡兵。”
北宋的禁军数目非常大,所养兵员为历朝之冠。据钱穆《国史大纲》说,宋开国之初禁军有二十万左右,以后则愈增愈多,至北宋中叶,禁兵增至八十余万人。《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庆历八年》:“向因夏人阻命,诸路增置禁军约四十二万余人,通三朝旧兵且八九十万人,其乡军义勇、州郡厢军、诸军小分剩员等不在此数。”
三代夏、商时期,中央政府并无常备武力,若要进行军事行动,军队是临时动员平民与奴隶组成。
至周代,方有常备军设置。《周礼·夏官·司马》篇曰:“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周天子直辖武力有六军,其余诸侯国依国家大小拥有一至三军不等武力。六军任务为拱卫天子、守备王畿、征伐不臣诸侯与蛮夷,性质相当于禁军,六军统率将领则分别委由朝廷大臣(卿士)任之。后世“六军”一词亦成为禁军代称,如唐白居易作《长恨歌》:“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秦朝
秦朝以卫尉掌皇宫诸门屯兵,中尉掌京师驻兵。
汉朝
汉代初期,延袭为南、北二军。以卫尉率南军,守卫宫城;中尉统北军,屯卫帝都。
汉武帝时,于南军新设两支天子侍卫禁兵,一曰“建章营骑”,二曰“期门骑”,后改称“羽林”、“虎贲”。羽林、虎贲皆以中郎将为长官。“建章营骑”以其卫守建章宫,后更名“羽林骑”,取“为国羽翼,如林之盛”之义。汉武帝又取阵亡将士子弟于羽林骑中扶养,别成一支曰“羽林孤儿”。
“期门骑”,取“皇帝微行,期诸殿门”之义,汉平帝时更名为“虎贲骑”,取“若虎贲兽”,“贲”者奔也,如虎奔驱攫兽而噬,言其猛烈。
汉武帝元鼎六年时,于北军新设八禁兵,各以校尉统领之,曰“中垒”、“屯兵”、“步兵”、“越骑”、“长水”、“胡骑”、“射声”、“虎贲”。南、北二军,因南军常随侍帝侧,故较受重视。
东汉,南军羽林、虎贲及北军八校尉,皆延设之,尤以北军中侯为卫戍宫城之最高武官。汉灵帝时,为讨伐西羌及黄巾贼,中平五年于洛阳西园招募壮丁成立一支战时赴外出征的禁军“西园军”,以中常侍蹇硕为首统率,设八校尉,八校尉分别为:上军校尉蹇硕,中军校尉袁绍,下军校尉鲍鸿,典军校尉曹操,助军左校尉张融,助军右校尉冯芳,左军校尉淳于琼,右军校尉夏牟,史称“西园八校尉”,西园军亦为中国募兵制之始。
三国
魏文帝曹丕在既有的“虎豹骑”(分属虎营、豹营的骑兵团)中,选编精锐组成侍卫队,称“武卫军”。而魏国的虎豹骑最初就是由曾任汉朝禁军指挥官之一的曹操编组成,长官历来由曹氏一族的曹纯、曹真、曹休出任;此为曹魏禁军的由来。
虎豹骑在历史上最有名的几次参战记录有:
一、官渡之战陷入胶着时,虎豹骑随曹操疾行,成功突袭,烧毁袁绍集中于乌巢的粮草;袁绍二子相争后期,虎豹骑破斩袁谭;北征乌桓时,虎豹骑取下蹋顿首级。
二、马超在父亲马腾为曹操当廷所罪死后,联合西凉雄师与曹操军团在关中对恃时,由许褚指挥的虎豹骑在潼关之战阵中斩杀西凉大将成宜、李堪。
三、赤壁之战前,刘备率部与民撤往江陵途中,虎豹营一昼夜疾行,追上刘军旋投入战斗,刘备全军覆没。
隋唐
隋朝的禁军有十二卫(左右翊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屯卫,左右候卫、左右御卫)和东宫六率(太子左右卫率、太子左右司御率、太子左右清道率)。
唐朝沿袭隋朝十二卫(其中左右翊卫改称左右卫﹑左右屯卫改称左右威卫,左右候卫改称左右金吾卫、左右御卫改称左右领军卫),并增加四卫(左右千牛卫、左右监门卫),称南衙十六卫。
唐高祖从太原起义的军队中选拔出三万禁军,负责皇宫的守卫工作,称为“元从禁军”,因驻守在皇城北面,故又称为北衙。唐太宗时,从大户人家挑选健壮青年,扩充禁军,号飞骑,再从中挑选善骑射者,称为百骑。武则天时,扩百骑为千骑。唐中宗时,扩千骑为万骑。唐玄宗时,禁军扩大为四支,称为北门四军。后演变为左右羽林、左右龙武、左右神武、左右神策、左右神威等十军。其中如神策军即戍守各地,任务不限于宿卫。
两宋
北宋太祖赵匡胤,即是官拜五代后周禁军统领,经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由禁军拥护为开国皇帝。之后赵匡胤再邀集诸多拥护他之高级武官杯酒释兵权,建立北宋中央集权之东京禁军。宋太宗再分置多职、互相制约以听皇帝号令,扼阻前朝唐代藩镇割据地方之祸。
北宋称正规军为禁军或禁兵。从各地招募,或从厢军、乡兵中选拔,由中央政府直接掌握,分隶三衙。除防守京师外,并分番调戍各地,使将不得专其兵。每发一兵,均须枢密院颁发兵符。禁军士兵实行募兵制,且沿五代朱梁定制,文面刺字,社会地位低于一般人民,一旦入伍,终身服役,直至老疾退役。北宋亦有厢军、乡兵和蕃兵,但厢军俸钱只有禁军的一半,故战力不高。
《宋史·兵志》:“宋之兵制,大概有三:天子之卫兵,以守京师,备征戍,曰禁军;诸州之镇兵,以分给役使,曰厢军;选于户籍或应募,使之团结训练,以为在所防守,则曰乡兵。”
北宋的禁军数目非常大,所养兵员为历朝之冠。据钱穆《国史大纲》说,宋开国之初禁军有二十万左右,以后则愈增愈多,至北宋中叶,禁兵增至八十余万人。《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庆历八年》:“向因夏人阻命,诸路增置禁军约四十二万余人,通三朝旧兵且八九十万人,其乡军义勇、州郡厢军、诸军小分剩员等不在此数。”
追答
皇宫侍卫专从上三旗子弟中选拔,设领侍卫内大臣统领,掌管皇帝身边的侍从和守卫,康熙年间增置汉侍卫,从武举中选拔(后凡是武举出身的侍卫,统称汉侍卫,不论其是否为汉人)。
在皇帝身边日常侍从、值宿的高级侍卫,称为御前侍卫、御前行走,稍次一级的是乾清门侍卫、乾清门行走。这类高级侍从的首领称为御前大臣。御前大臣在宗室王公中选任,掌翊卫近御并兼管奏章事务。雍正以后,御前大臣常以军机大臣兼任。御前侍卫、御前行走、乾清门侍卫、乾清门行走员职责是在内廷侍值、稽查官员出入、带领被引见的官员入殿、扈从皇帝出行,这类高级侍卫都属于高级武官,而非普通卫士,御前侍卫居武官二品。乾清门侍卫则侍立于皇帝所在的殿外檐下,而非专门守卫乾清门。乾清门侍卫从一等优秀侍卫中的满族成员中选拔,可以提升为御前侍卫。御前侍卫、乾清门侍卫以外的侍卫亲军中的侍卫,一概称为大门上侍卫,或三旗侍卫。汉侍卫只能在大门上侍卫中供职,最高荣耀是提拔为乾清门侍卫。同时,由各旗子弟组建骁骑营、护军营、前锋营协作承担宿卫、清跸、宫门启闭和皇城夜巡之职;内务府三旗也选拔兵丁编为本府前锋、护军、骁骑三营,分掌内廷与御苑的守卫。步军营掌管京城九门的守卫与治安;巡捕营掌管北京城区外围的治安。
此外,清廷设有特种兵:火器营(组建于康熙二十七年,原称汉军火器兼练大刀营,相当于明朝神机营)、健锐营(创建于乾隆十四年),用于对外作战,使用枪炮、搭设云梯攻城;虎枪营、善扑营、上虞备用处等军事侍从机构,掌管随侍皇帝游猎。
紫禁城设置九门提督,为镇守皇城最高司令官;统帅之军队扎营于丰台大营(今河北省宛平县境)。
清朝晚期,清廷在在内忧外患的压迫下创建新式禁卫军:神机营,用西方近代武器装备,兵员从八旗原有的禁卫军诸营中选拔。但是由于清王朝的腐败和种种积重难返的问题,这支新建的禁卫军与近代化劲旅的要求相去甚远。
外国的禁军
日本
日本战前成立了近卫师团守卫皇宫,并担当“禁军”的角色。
战后日本皇军面临解散,所以把部分近卫师团改编为禁卫府,但几个月后随即被废止。皇宫的守卫改由皇宫警察负责。战后日本被宪法限制只能保留自卫队,自卫队中由警务科相当于宪兵。
英国
英国的禁军,可称为御林军,为一支在英国君主居住的白金汉宫的守备队伍。平时负责宫内的保安,目前只作为宫廷的特色之一,从前负责的防务工作已经交由伦敦警察厅负责。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