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名句原文与翻译,尽量详细,不少有100条。
康杰老师出事故了,发个论语卷子让填空,让翻译。一共有100条啊,网上找了半天找不到。各位老手帮忙找下,总结一下,有原文和翻译就行,注释大可不要。尽量全一点,不胜感激!康中...
康杰老师出事故了,发个论语卷子让填空,让翻译。
一共有100条啊,网上找了半天找不到。
各位老手帮忙找下,总结一下,有原文和翻译就行,注释大可不要。
尽量全一点,不胜感激!
康中高二的,都谢谢我!!血本啊!!! 展开
一共有100条啊,网上找了半天找不到。
各位老手帮忙找下,总结一下,有原文和翻译就行,注释大可不要。
尽量全一点,不胜感激!
康中高二的,都谢谢我!!血本啊!!! 展开
4个回答
展开全部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学了又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2.巧言令色, 鲜仁矣! 【译文】 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3.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 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4.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 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5.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 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6.<<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7.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 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8.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 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 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很危险了。
10.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 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
11.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译文】 把正直无私的人提拔起来,把邪恶不正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会服从了;把邪恶不正的人提拔起来,把正直无私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不会服从统治了。
12.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译文】 他用六十四人在自己的庭院中奏乐舞蹈,这样的事他都忍心去做,还有什么事情不可狠心做出来呢?
13.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译文】已经做过的事不用提了,已经完成的事不用再去劝阻了,已经过去的事也不必再追究了。
14.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译文】 孔子讲到“韶”这一乐舞时说:“艺术形式美极了,内容也很好。”谈到“武”这一乐舞时说:“艺术形式很美,但内容却差一些。”
15.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 早晨得知了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16.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译文】 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乡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
17.放于利而后行,多怨. 【译文】 为追求利益而行动,就会招致更多的怨恨。
18.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文】 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19.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 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
20.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译文】 父母在世,不远离家乡;如果不得已要出远门,也必须有一定的地方。
21.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译文】父母的年纪,不可不知道并且常常记在心里。一方面为他们的长寿而高兴,一方面又为他们的衰老而恐惧。
22.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译文】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23.德不孤,必有邻. 【译文】 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会有思想一致的人与他相处。
24.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译文】腐朽的木头无法雕刻,粪土垒的墙壁无法粉刷。
2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译文】 聪敏勤勉而好学,不以向他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为耻。
26.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译文】 有一个叫颜回的学生好学,他从不迁怒于别人,也从不重犯同样的过错。
27.君子周急不继富. 【译文】君子只是周济急需救济的人,而不是周济富人的人。
28.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 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译文】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29.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译文】 质朴多于文采,就像个乡下人,流于粗俗:文采多于质朴,就流于虚伪、浮夸。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才是个君子。
3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 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3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译文】 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
32.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译文】 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这对我能有什么因难呢?
3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 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34.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 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35.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译文】 他这个人,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
36.子不语:怪,力,乱,神. 【译文】 孔子不谈论怪异、暴力、变乱、鬼神。
3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 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品德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3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 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
39.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译文】 鸟快死了,它的叫声是悲哀的;人快死了,他说的话是善意的。
40.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译文】 可以把年幼的君主托付给他,可以把国家的政权托付给他,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而不动摇屈服。
4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译文】 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
42.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也,耻也. 【译文】 坚定信念并努力学习,誓死守卫并完善治国与为人的大道。不进入政局不稳的国家,不居住在动乱的国家。天下有道就出来做官;天下无道就隐居不出。国家有道而自己贫贱,是耻辱;国家无道而自己富贵,也是耻辱。
43.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译文】不在那个职位上,就不考虑那职位上的事。
44.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译文】有君子去这些地方住,就不闭塞落后了。
45.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文】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不分昼夜地向前流去。
46.吾未见好德者如好色者也. 【译文】我没有见过像好色那样好德的人。
47.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译文】年轻人是值得敬畏的,怎么就知道后一代不如前一代呢?如果到了四五十岁时还默默无闻,那他就没有什么可以敬畏的了。
48.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的知识学问就不巩固。做人主要讲求忠诚,守信用。不要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如果有了过错,就不要害怕改正。”
49.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61."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无兄弟也? 【译文】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只要对待所做的事情严肃认真,不出差错,对人恭敬合乎于礼的规定,那么,天下人就都是自己的兄弟了。君子何愁没有兄弟呢?
62.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译文】自古以来人总是要死的,如果老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那么国家就不能存在了。
63.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译文】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助长别人的恶处。小人则与此相反。
64.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译文】君子以文章学问来结交朋友,依靠朋友帮助自己培养仁德。
65.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 【译文】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当合理,说话不顺当合理,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礼乐也就不能兴盛。礼乐不能兴盛,刑罚的执行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不知怎么办好。
66.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译文】自身正了,即使不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会去干,自身不正,即使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不会服从。
67.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译文】求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求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68.言必信,行必果.【译文】说到一定做到,做事一定坚持到底.
69.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译文】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
70.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译文】为君子办事很容易,但很难取得他的欢喜。不按正道去讨他的喜欢,他是不会喜欢的。但是,当他使用人的时候,总是量才而用人;为小人办事很难,但要取得他的欢喜则是很容易的。不按正道去讨他的喜欢,也会得到他的喜欢。但等到他使用人的时候,却是求全责备。
71.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译文】君子安静坦然而不傲慢无礼,小人傲慢无礼而不安静坦然。
76.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译文】可以同他谈的话,却不同他谈,这就是失掉了朋友;不可以同他谈的话,却同他谈,这就是说错了话。有智慧的人既不失去朋友,又不说错话。
77.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译文】志士仁人,没有贪生怕死而损害仁的,只有牺牲自己的性命来成全仁的。
7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译文】做工的人想把活儿做好,必须首先使他的工具锋利。
79.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译文】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80.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译文】君子求之于自己,小人求之于别人。
81.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译文】君子不凭一个人说的话来举荐他,也不因为一个人不好而不采纳他的好话。
82.小不忍,则乱大谋. 【译文】 小事情不忍耐,就会败坏大事情。
79、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译文】人能够使道发扬光大,不是道使人的才能扩大。
80、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81、君子忧道不忧贫.
82、当仁,不让于师。【译文】面对着仁德,就是老师,也不同他谦让。
83、有教无类。【译文】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类。
84、道不同,不相为谋。【译文】主张不同,不互相商议。
85、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译文】不怕贫穷,而怕财富不均;不怕人口少,而怕不安定。
86、既来之,则安之。
87、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损矣。【译文】有益的交友有三种,有害的交友有三种。同正直的人交友,同诚信的人交友,同见闻广博的人交友,这是有益的。同惯于走邪道的人交朋友,同善于阿谀奉承的人交朋友,同惯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这是有害的。
88、侍于君子有三愆(qiān):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gǔ)。【译文】侍奉在君子旁边陪他说话,要注意避免犯三种过失:还没有问到你的时候就说话,这是急躁;已经问到你的时候你却不说,这叫隐瞒;不看君子的脸色而贸然说话;这是瞎子。
89、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译文】生来就知道的人,是上等人;经过学习以后才知道的,是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难再去学习的,是又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难还不学习的人,这种人就是下等的人了。
90、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译文】每天学到一些过去所不知道的东西,每月都不能忘记已经学会的东西,这就可以叫做好学了。
91、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译文】做官还有余力的人,就可以去学习,学习有余力的人,就可以去做官。”
92、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译文】纣王的不善,不像传说的那样厉害。所以君子憎恨处在下流的地方,使天下一切坏名声都归到他的身上。
93、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译文】 君子的过错好比日月蚀。他犯过错,人们都看得见;他改正过错,人们都仰望着他。
94、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译文】 不懂得天命,就不能做君子;不知道礼仪,就不能立身处世;不善于分辨别人的话语,就不能真正了解他。
【译文】一国军队,可以夺去它的主帅;但一个男子汉,他的志向是不能强迫改变的。
50.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译文】 到了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51.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译文】 聪明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52.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译文】粮食不嫌舂得精,鱼和肉不嫌切得细。
53.食不语,寝不言. 【译文】吃饭的时候不说话,睡觉的时候也不说话。
54.寝不尸,居不容. 【译文】(孔子)睡觉不像死尸一样挺着,平日家居也不像作客或接待客人时那样庄重严肃。
55.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译文】没能事奉好人,怎么能事奉鬼呢?
56.未知生,焉知死?【译文】还不知道活着的道理,怎么能知道死呢?
57.夫人不言,言必有中.【译文】这个人平日不大开口,一开口就说到要害上。
58.过犹不及. 【译文】过分和不足是一样的。
59.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译文】 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
60.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译文】 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
2.巧言令色, 鲜仁矣! 【译文】 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3.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 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4.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 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5.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 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6.<<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7.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 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8.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 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 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很危险了。
10.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 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
11.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译文】 把正直无私的人提拔起来,把邪恶不正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会服从了;把邪恶不正的人提拔起来,把正直无私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不会服从统治了。
12.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译文】 他用六十四人在自己的庭院中奏乐舞蹈,这样的事他都忍心去做,还有什么事情不可狠心做出来呢?
13.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译文】已经做过的事不用提了,已经完成的事不用再去劝阻了,已经过去的事也不必再追究了。
14.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译文】 孔子讲到“韶”这一乐舞时说:“艺术形式美极了,内容也很好。”谈到“武”这一乐舞时说:“艺术形式很美,但内容却差一些。”
15.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 早晨得知了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16.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译文】 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乡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
17.放于利而后行,多怨. 【译文】 为追求利益而行动,就会招致更多的怨恨。
18.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文】 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19.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 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
20.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译文】 父母在世,不远离家乡;如果不得已要出远门,也必须有一定的地方。
21.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译文】父母的年纪,不可不知道并且常常记在心里。一方面为他们的长寿而高兴,一方面又为他们的衰老而恐惧。
22.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译文】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23.德不孤,必有邻. 【译文】 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会有思想一致的人与他相处。
24.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译文】腐朽的木头无法雕刻,粪土垒的墙壁无法粉刷。
2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译文】 聪敏勤勉而好学,不以向他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为耻。
26.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译文】 有一个叫颜回的学生好学,他从不迁怒于别人,也从不重犯同样的过错。
27.君子周急不继富. 【译文】君子只是周济急需救济的人,而不是周济富人的人。
28.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 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译文】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29.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译文】 质朴多于文采,就像个乡下人,流于粗俗:文采多于质朴,就流于虚伪、浮夸。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才是个君子。
3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 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3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译文】 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
32.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译文】 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这对我能有什么因难呢?
3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 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34.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 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35.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译文】 他这个人,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
36.子不语:怪,力,乱,神. 【译文】 孔子不谈论怪异、暴力、变乱、鬼神。
3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 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品德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3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 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
39.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译文】 鸟快死了,它的叫声是悲哀的;人快死了,他说的话是善意的。
40.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译文】 可以把年幼的君主托付给他,可以把国家的政权托付给他,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而不动摇屈服。
4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译文】 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
42.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也,耻也. 【译文】 坚定信念并努力学习,誓死守卫并完善治国与为人的大道。不进入政局不稳的国家,不居住在动乱的国家。天下有道就出来做官;天下无道就隐居不出。国家有道而自己贫贱,是耻辱;国家无道而自己富贵,也是耻辱。
43.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译文】不在那个职位上,就不考虑那职位上的事。
44.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译文】有君子去这些地方住,就不闭塞落后了。
45.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文】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不分昼夜地向前流去。
46.吾未见好德者如好色者也. 【译文】我没有见过像好色那样好德的人。
47.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译文】年轻人是值得敬畏的,怎么就知道后一代不如前一代呢?如果到了四五十岁时还默默无闻,那他就没有什么可以敬畏的了。
48.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的知识学问就不巩固。做人主要讲求忠诚,守信用。不要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如果有了过错,就不要害怕改正。”
49.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61."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无兄弟也? 【译文】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只要对待所做的事情严肃认真,不出差错,对人恭敬合乎于礼的规定,那么,天下人就都是自己的兄弟了。君子何愁没有兄弟呢?
62.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译文】自古以来人总是要死的,如果老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那么国家就不能存在了。
63.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译文】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助长别人的恶处。小人则与此相反。
64.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译文】君子以文章学问来结交朋友,依靠朋友帮助自己培养仁德。
65.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 【译文】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当合理,说话不顺当合理,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礼乐也就不能兴盛。礼乐不能兴盛,刑罚的执行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不知怎么办好。
66.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译文】自身正了,即使不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会去干,自身不正,即使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不会服从。
67.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译文】求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求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68.言必信,行必果.【译文】说到一定做到,做事一定坚持到底.
69.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译文】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
70.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译文】为君子办事很容易,但很难取得他的欢喜。不按正道去讨他的喜欢,他是不会喜欢的。但是,当他使用人的时候,总是量才而用人;为小人办事很难,但要取得他的欢喜则是很容易的。不按正道去讨他的喜欢,也会得到他的喜欢。但等到他使用人的时候,却是求全责备。
71.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译文】君子安静坦然而不傲慢无礼,小人傲慢无礼而不安静坦然。
76.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译文】可以同他谈的话,却不同他谈,这就是失掉了朋友;不可以同他谈的话,却同他谈,这就是说错了话。有智慧的人既不失去朋友,又不说错话。
77.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译文】志士仁人,没有贪生怕死而损害仁的,只有牺牲自己的性命来成全仁的。
7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译文】做工的人想把活儿做好,必须首先使他的工具锋利。
79.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译文】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80.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译文】君子求之于自己,小人求之于别人。
81.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译文】君子不凭一个人说的话来举荐他,也不因为一个人不好而不采纳他的好话。
82.小不忍,则乱大谋. 【译文】 小事情不忍耐,就会败坏大事情。
79、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译文】人能够使道发扬光大,不是道使人的才能扩大。
80、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81、君子忧道不忧贫.
82、当仁,不让于师。【译文】面对着仁德,就是老师,也不同他谦让。
83、有教无类。【译文】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类。
84、道不同,不相为谋。【译文】主张不同,不互相商议。
85、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译文】不怕贫穷,而怕财富不均;不怕人口少,而怕不安定。
86、既来之,则安之。
87、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损矣。【译文】有益的交友有三种,有害的交友有三种。同正直的人交友,同诚信的人交友,同见闻广博的人交友,这是有益的。同惯于走邪道的人交朋友,同善于阿谀奉承的人交朋友,同惯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这是有害的。
88、侍于君子有三愆(qiān):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gǔ)。【译文】侍奉在君子旁边陪他说话,要注意避免犯三种过失:还没有问到你的时候就说话,这是急躁;已经问到你的时候你却不说,这叫隐瞒;不看君子的脸色而贸然说话;这是瞎子。
89、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译文】生来就知道的人,是上等人;经过学习以后才知道的,是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难再去学习的,是又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难还不学习的人,这种人就是下等的人了。
90、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译文】每天学到一些过去所不知道的东西,每月都不能忘记已经学会的东西,这就可以叫做好学了。
91、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译文】做官还有余力的人,就可以去学习,学习有余力的人,就可以去做官。”
92、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译文】纣王的不善,不像传说的那样厉害。所以君子憎恨处在下流的地方,使天下一切坏名声都归到他的身上。
93、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译文】 君子的过错好比日月蚀。他犯过错,人们都看得见;他改正过错,人们都仰望着他。
94、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译文】 不懂得天命,就不能做君子;不知道礼仪,就不能立身处世;不善于分辨别人的话语,就不能真正了解他。
【译文】一国军队,可以夺去它的主帅;但一个男子汉,他的志向是不能强迫改变的。
50.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译文】 到了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51.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译文】 聪明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52.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译文】粮食不嫌舂得精,鱼和肉不嫌切得细。
53.食不语,寝不言. 【译文】吃饭的时候不说话,睡觉的时候也不说话。
54.寝不尸,居不容. 【译文】(孔子)睡觉不像死尸一样挺着,平日家居也不像作客或接待客人时那样庄重严肃。
55.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译文】没能事奉好人,怎么能事奉鬼呢?
56.未知生,焉知死?【译文】还不知道活着的道理,怎么能知道死呢?
57.夫人不言,言必有中.【译文】这个人平日不大开口,一开口就说到要害上。
58.过犹不及. 【译文】过分和不足是一样的。
59.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译文】 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
60.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译文】 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
展开全部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学了又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2.巧言令色, 鲜仁矣! 【译文】 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3.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 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4.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 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5.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 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6.<<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7.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 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8.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 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 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很危险了。
10.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 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
11.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译文】 把正直无私的人提拔起来,把邪恶不正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会服从了;把邪恶不正的人提拔起来,把正直无私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不会服从统治了。
12.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译文】 他用六十四人在自己的庭院中奏乐舞蹈,这样的事他都忍心去做,还有什么事情不可狠心做出来呢?
13.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译文】已经做过的事不用提了,已经完成的事不用再去劝阻了,已经过去的事也不必再追究了。
14.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译文】 孔子讲到“韶”这一乐舞时说:“艺术形式美极了,内容也很好。”谈到“武”这一乐舞时说:“艺术形式很美,但内容却差一些。”
15.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 早晨得知了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16.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译文】 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乡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
17.放于利而后行,多怨. 【译文】 为追求利益而行动,就会招致更多的怨恨。
18.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文】 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19.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 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
20.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译文】 父母在世,不远离家乡;如果不得已要出远门,也必须有一定的地方。
21.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译文】父母的年纪,不可不知道并且常常记在心里。一方面为他们的长寿而高兴,一方面又为他们的衰老而恐惧。
22.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译文】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23.德不孤,必有邻. 【译文】 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会有思想一致的人与他相处。
24.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译文】腐朽的木头无法雕刻,粪土垒的墙壁无法粉刷。
2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译文】 聪敏勤勉而好学,不以向他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为耻。
26.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译文】 有一个叫颜回的学生好学,他从不迁怒于别人,也从不重犯同样的过错。
27.君子周急不继富. 【译文】君子只是周济急需救济的人,而不是周济富人的人。
28.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 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译文】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29.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译文】 质朴多于文采,就像个乡下人,流于粗俗:文采多于质朴,就流于虚伪、浮夸。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才是个君子。
3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 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3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译文】 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
32.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译文】 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这对我能有什么因难呢?
3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 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34.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 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35.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译文】 他这个人,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
36.子不语:怪,力,乱,神. 【译文】 孔子不谈论怪异、暴力、变乱、鬼神。
3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 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品德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3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 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
39.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译文】 鸟快死了,它的叫声是悲哀的;人快死了,他说的话是善意的。
40.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译文】 可以把年幼的君主托付给他,可以把国家的政权托付给他,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而不动摇屈服。
4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译文】 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
42.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也,耻也. 【译文】 坚定信念并努力学习,誓死守卫并完善治国与为人的大道。不进入政局不稳的国家,不居住在动乱的国家。天下有道就出来做官;天下无道就隐居不出。国家有道而自己贫贱,是耻辱;国家无道而自己富贵,也是耻辱。
43.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译文】不在那个职位上,就不考虑那职位上的事。
44.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译文】有君子去这些地方住,就不闭塞落后了。
45.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文】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不分昼夜地向前流去。
46.吾未见好德者如好色者也. 【译文】我没有见过像好色那样好德的人。
47.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译文】年轻人是值得敬畏的,怎么就知道后一代不如前一代呢?如果到了四五十岁时还默默无闻,那他就没有什么可以敬畏的了。
48.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的知识学问就不巩固。做人主要讲求忠诚,守信用。不要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如果有了过错,就不要害怕改正。”
49.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61."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无兄弟也? 【译文】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只要对待所做的事情严肃认真,不出差错,对人恭敬合乎于礼的规定,那么,天下人就都是自己的兄弟了。君子何愁没有兄弟呢?
62.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译文】自古以来人总是要死的,如果老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那么国家就不能存在了。
63.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译文】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助长别人的恶处。小人则与此相反。
64.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译文】君子以文章学问来结交朋友,依靠朋友帮助自己培养仁德。
65.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 【译文】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当合理,说话不顺当合理,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礼乐也就不能兴盛。礼乐不能兴盛,刑罚的执行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不知怎么办好。
66.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译文】自身正了,即使不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会去干,自身不正,即使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不会服从。
67.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译文】求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求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68.言必信,行必果.【译文】说到一定做到,做事一定坚持到底.
69.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译文】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
70.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译文】为君子办事很容易,但很难取得他的欢喜。不按正道去讨他的喜欢,他是不会喜欢的。但是,当他使用人的时候,总是量才而用人;为小人办事很难,但要取得他的欢喜则是很容易的。不按正道去讨他的喜欢,也会得到他的喜欢。但等到他使用人的时候,却是求全责备。
71.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译文】君子安静坦然而不傲慢无礼,小人傲慢无礼而不安静坦然。
76.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译文】可以同他谈的话,却不同他谈,这就是失掉了朋友;不可以同他谈的话,却同他谈,这就是说错了话。有智慧的人既不失去朋友,又不说错话。
77.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译文】志士仁人,没有贪生怕死而损害仁的,只有牺牲自己的性命来成全仁的。
7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译文】做工的人想把活儿做好,必须首先使他的工具锋利。
79.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译文】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80.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译文】君子求之于自己,小人求之于别人。
81.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译文】君子不凭一个人说的话来举荐他,也不因为一个人不好而不采纳他的好话。
82.小不忍,则乱大谋. 【译文】 小事情不忍耐,就会败坏大事情。
79、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译文】人能够使道发扬光大,不是道使人的才能扩大。
80、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81、君子忧道不忧贫.
82、当仁,不让于师。【译文】面对着仁德,就是老师,也不同他谦让。
83、有教无类。【译文】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类。
84、道不同,不相为谋。【译文】主张不同,不互相商议。
85、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译文】不怕贫穷,而怕财富不均;不怕人口少,而怕不安定。
86、既来之,则安之。
87、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损矣。【译文】有益的交友有三种,有害的交友有三种。同正直的人交友,同诚信的人交友,同见闻广博的人交友,这是有益的。同惯于走邪道的人交朋友,同善于阿谀奉承的人交朋友,同惯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这是有害的。
88、侍于君子有三愆(qiān):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gǔ)。【译文】侍奉在君子旁边陪他说话,要注意避免犯三种过失:还没有问到你的时候就说话,这是急躁;已经问到你的时候你却不说,这叫隐瞒;不看君子的脸色而贸然说话;这是瞎子。
89、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译文】生来就知道的人,是上等人;经过学习以后才知道的,是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难再去学习的,是又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难还不学习的人,这种人就是下等的人了。
90、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译文】每天学到一些过去所不知道的东西,每月都不能忘记已经学会的东西,这就可以叫做好学了。
91、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译文】做官还有余力的人,就可以去学习,学习有余力的人,就可以去做官。”
92、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译文】纣王的不善,不像传说的那样厉害。所以君子憎恨处在下流的地方,使天下一切坏名声都归到他的身上。
93、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译文】 君子的过错好比日月蚀。他犯过错,人们都看得见;他改正过错,人们都仰望着他。
94、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译文】 不懂得天命,就不能做君子;不知道礼仪,就不能立身处世;不善于分辨别人的话语,就不能真正了解他。
【译文】一国军队,可以夺去它的主帅;但一个男子汉,他的志向是不能强迫改变的。
50.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译文】 到了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51.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译文】 聪明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52.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译文】粮食不嫌舂得精,鱼和肉不嫌切得细。
53.食不语,寝不言. 【译文】吃饭的时候不说话,睡觉的时候也不说话。
54.寝不尸,居不容. 【译文】(孔子)睡觉不像死尸一样挺着,平日家居也不像作客或接待客人时那样庄重严肃。
55.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译文】没能事奉好人,怎么能事奉鬼呢?
56.未知生,焉知死?【译文】还不知道活着的道理,怎么能知道死呢?
57.夫人不言,言必有中.【译文】这个人平日不大开口,一开口就说到要害上。
58.过犹不及. 【译文】过分和不足是一样的。
59.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译文】 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
60.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译文】 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
2.巧言令色, 鲜仁矣! 【译文】 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3.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 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4.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 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5.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 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6.<<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7.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 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8.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 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 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很危险了。
10.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 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
11.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译文】 把正直无私的人提拔起来,把邪恶不正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会服从了;把邪恶不正的人提拔起来,把正直无私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不会服从统治了。
12.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译文】 他用六十四人在自己的庭院中奏乐舞蹈,这样的事他都忍心去做,还有什么事情不可狠心做出来呢?
13.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译文】已经做过的事不用提了,已经完成的事不用再去劝阻了,已经过去的事也不必再追究了。
14.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译文】 孔子讲到“韶”这一乐舞时说:“艺术形式美极了,内容也很好。”谈到“武”这一乐舞时说:“艺术形式很美,但内容却差一些。”
15.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 早晨得知了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16.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译文】 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乡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
17.放于利而后行,多怨. 【译文】 为追求利益而行动,就会招致更多的怨恨。
18.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文】 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19.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 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
20.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译文】 父母在世,不远离家乡;如果不得已要出远门,也必须有一定的地方。
21.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译文】父母的年纪,不可不知道并且常常记在心里。一方面为他们的长寿而高兴,一方面又为他们的衰老而恐惧。
22.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译文】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23.德不孤,必有邻. 【译文】 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会有思想一致的人与他相处。
24.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译文】腐朽的木头无法雕刻,粪土垒的墙壁无法粉刷。
2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译文】 聪敏勤勉而好学,不以向他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为耻。
26.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译文】 有一个叫颜回的学生好学,他从不迁怒于别人,也从不重犯同样的过错。
27.君子周急不继富. 【译文】君子只是周济急需救济的人,而不是周济富人的人。
28.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 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译文】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29.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译文】 质朴多于文采,就像个乡下人,流于粗俗:文采多于质朴,就流于虚伪、浮夸。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才是个君子。
3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 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3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译文】 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
32.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译文】 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这对我能有什么因难呢?
3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 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34.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 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35.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译文】 他这个人,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
36.子不语:怪,力,乱,神. 【译文】 孔子不谈论怪异、暴力、变乱、鬼神。
3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 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品德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3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 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
39.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译文】 鸟快死了,它的叫声是悲哀的;人快死了,他说的话是善意的。
40.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译文】 可以把年幼的君主托付给他,可以把国家的政权托付给他,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而不动摇屈服。
4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译文】 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
42.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也,耻也. 【译文】 坚定信念并努力学习,誓死守卫并完善治国与为人的大道。不进入政局不稳的国家,不居住在动乱的国家。天下有道就出来做官;天下无道就隐居不出。国家有道而自己贫贱,是耻辱;国家无道而自己富贵,也是耻辱。
43.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译文】不在那个职位上,就不考虑那职位上的事。
44.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译文】有君子去这些地方住,就不闭塞落后了。
45.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文】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不分昼夜地向前流去。
46.吾未见好德者如好色者也. 【译文】我没有见过像好色那样好德的人。
47.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译文】年轻人是值得敬畏的,怎么就知道后一代不如前一代呢?如果到了四五十岁时还默默无闻,那他就没有什么可以敬畏的了。
48.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的知识学问就不巩固。做人主要讲求忠诚,守信用。不要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如果有了过错,就不要害怕改正。”
49.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61."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无兄弟也? 【译文】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只要对待所做的事情严肃认真,不出差错,对人恭敬合乎于礼的规定,那么,天下人就都是自己的兄弟了。君子何愁没有兄弟呢?
62.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译文】自古以来人总是要死的,如果老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那么国家就不能存在了。
63.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译文】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助长别人的恶处。小人则与此相反。
64.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译文】君子以文章学问来结交朋友,依靠朋友帮助自己培养仁德。
65.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 【译文】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当合理,说话不顺当合理,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礼乐也就不能兴盛。礼乐不能兴盛,刑罚的执行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不知怎么办好。
66.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译文】自身正了,即使不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会去干,自身不正,即使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不会服从。
67.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译文】求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求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68.言必信,行必果.【译文】说到一定做到,做事一定坚持到底.
69.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译文】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
70.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译文】为君子办事很容易,但很难取得他的欢喜。不按正道去讨他的喜欢,他是不会喜欢的。但是,当他使用人的时候,总是量才而用人;为小人办事很难,但要取得他的欢喜则是很容易的。不按正道去讨他的喜欢,也会得到他的喜欢。但等到他使用人的时候,却是求全责备。
71.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译文】君子安静坦然而不傲慢无礼,小人傲慢无礼而不安静坦然。
76.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译文】可以同他谈的话,却不同他谈,这就是失掉了朋友;不可以同他谈的话,却同他谈,这就是说错了话。有智慧的人既不失去朋友,又不说错话。
77.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译文】志士仁人,没有贪生怕死而损害仁的,只有牺牲自己的性命来成全仁的。
7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译文】做工的人想把活儿做好,必须首先使他的工具锋利。
79.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译文】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80.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译文】君子求之于自己,小人求之于别人。
81.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译文】君子不凭一个人说的话来举荐他,也不因为一个人不好而不采纳他的好话。
82.小不忍,则乱大谋. 【译文】 小事情不忍耐,就会败坏大事情。
79、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译文】人能够使道发扬光大,不是道使人的才能扩大。
80、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81、君子忧道不忧贫.
82、当仁,不让于师。【译文】面对着仁德,就是老师,也不同他谦让。
83、有教无类。【译文】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类。
84、道不同,不相为谋。【译文】主张不同,不互相商议。
85、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译文】不怕贫穷,而怕财富不均;不怕人口少,而怕不安定。
86、既来之,则安之。
87、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损矣。【译文】有益的交友有三种,有害的交友有三种。同正直的人交友,同诚信的人交友,同见闻广博的人交友,这是有益的。同惯于走邪道的人交朋友,同善于阿谀奉承的人交朋友,同惯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这是有害的。
88、侍于君子有三愆(qiān):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gǔ)。【译文】侍奉在君子旁边陪他说话,要注意避免犯三种过失:还没有问到你的时候就说话,这是急躁;已经问到你的时候你却不说,这叫隐瞒;不看君子的脸色而贸然说话;这是瞎子。
89、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译文】生来就知道的人,是上等人;经过学习以后才知道的,是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难再去学习的,是又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难还不学习的人,这种人就是下等的人了。
90、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译文】每天学到一些过去所不知道的东西,每月都不能忘记已经学会的东西,这就可以叫做好学了。
91、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译文】做官还有余力的人,就可以去学习,学习有余力的人,就可以去做官。”
92、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译文】纣王的不善,不像传说的那样厉害。所以君子憎恨处在下流的地方,使天下一切坏名声都归到他的身上。
93、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译文】 君子的过错好比日月蚀。他犯过错,人们都看得见;他改正过错,人们都仰望着他。
94、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译文】 不懂得天命,就不能做君子;不知道礼仪,就不能立身处世;不善于分辨别人的话语,就不能真正了解他。
【译文】一国军队,可以夺去它的主帅;但一个男子汉,他的志向是不能强迫改变的。
50.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译文】 到了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51.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译文】 聪明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52.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译文】粮食不嫌舂得精,鱼和肉不嫌切得细。
53.食不语,寝不言. 【译文】吃饭的时候不说话,睡觉的时候也不说话。
54.寝不尸,居不容. 【译文】(孔子)睡觉不像死尸一样挺着,平日家居也不像作客或接待客人时那样庄重严肃。
55.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译文】没能事奉好人,怎么能事奉鬼呢?
56.未知生,焉知死?【译文】还不知道活着的道理,怎么能知道死呢?
57.夫人不言,言必有中.【译文】这个人平日不大开口,一开口就说到要害上。
58.过犹不及. 【译文】过分和不足是一样的。
59.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译文】 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
60.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译文】 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论语学而篇第一
孔子
【本篇引语】
《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原文】
1·1 子曰(1):“学(2)而时习(3)之,不亦说(4)乎?有朋(5)自远方来,不亦乐(6)乎?人不知(7),而不愠(8),不亦君子(9)乎?”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评析】
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本章这三句话是人们非常熟悉的。历来的解释都是:学了以后,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也高兴吗等等。三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前后句子也没有什么连贯性。但也有人认为这样解释不符合原义,指出这里的“学”不是指学习,而是指学说或主张;“时”不能解为时常,而是时代或社会的意思,“习”不是温习,而是使用,引申为采用。而且,这三句话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相互连贯的。这三句的意思是:自己的学说,要是被社会采用了,那就太高兴了;退一步说,要是没有被社会所采用,可是很多朋友赞同我的学说,纷纷到我这里来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再退一步说,即使社会不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做,不也就是君子吗?(见《齐鲁学刊》1986年第6期文)这种解释可以自圆其说,而且也有一定的道理,供读者在理解本章内容时参考。
此外,在对“人不知,而不愠”一句的解释中,也有人认为,“人不知”的后面没有宾语,人家不知道什么呢?当时因为孔子有说话的特定环境,他不需要说出知道什么,别人就可以理解了,却给后人留下一个谜。有人说,这一句是接上一句说的,从远方来的朋友向我求教,我告诉他,他还不懂,我却不怨恨。这样,“人不知”就是“人家不知道我所讲述的”了。这样的解释似乎有些牵强。
总之,本章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这些思想主张在《论语》书中多处可见,有助于对第一章内容的深入了解。
【原文】
1·2 有子(1)曰:“其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鲜(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5)。君子务本(6),本立而道生(7)。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8)?”
【译文】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评析】
有若认为,人们如果能够在家中对父母尽孝,对兄长顺服,那么他在外就可以对国家尽忠,忠是以孝弟为前提,孝弟以忠为目的。儒家认为,在家中实行了孝弟,统治者内部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的事情;再把孝弟推广到劳动民众中去,民众也会绝对服从,而不会起来造反,这样就可以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
这里所提的孝悌是仁的根本,对于读者理解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哲学、伦理思想非常重要。在春秋时代,周天子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余庶子则分封为诸侯,诸侯以下也是如此。整个社会从天子、诸侯到大夫这样一种政治结构,其基础是封建的宗法血缘关系,而孝、悌说正反映了当时宗法制社会的道德要求。
孝悌与社会的安定有直接关系。孔子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的全部思想主张都是由此出发的,他从为人孝悌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之事这点上,说明孝悌即为仁的根本这个道理。自春秋战国以后的历代封建统治者和文人,都继承了孔子的孝悌说,主张“以孝治天下”,汉代即是一个显例。他们把道德教化作为实行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把老百姓禁锢在纲常名教、伦理道德的桎梏之中,对民众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产生了极大影响,也对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刻影响。孝悌说是为封建统治和宗法家族制度服务的,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和分析判别,抛弃封建毒素,继承其合理的内容,充分发挥道德在社会安定方面所应有的作用。
【原文】
1·3 子曰:巧言令色(1),鲜(2)矣仁。”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评析】
上一章里提出,孔子和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仁,仁的表现之一就是孝与悌。这是从正面阐述什么是仁的问题。这一章,孔子讲仁的反面,即为花言巧语,工于辞令。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这表明,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实际行动,特别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力戒空谈浮言,心口不一。这种踏实态度和质朴精神长期影响着中国人,成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华内容。
【原文】
1·4 曾子(1)曰:“吾日三省(2)吾身。为人谋而不忠(3)乎?与朋友交而不信(4)乎?传不习乎?”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评析】
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而本章所讲的自省,则是自我修养的基本方法。
在春秋时代,社会变化十分剧烈,反映在意识领域中,即人们的思想信仰开始发生动摇,传统观念似乎已经在人们的头脑中出现危机。于是,曾参提出了“反省内求”的修养办法,不断检查自己的言行,使自己修善成完美的理想人格。《论语》书中多次谈到自省的问题,要求孔门弟子自觉地反省自己,进行自我批评,加强个人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改正个人言行举止上的各种错误。这种自省的道德修养方式在今天仍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因为它特别强调进行修养的自觉性。
在本章中,曾子还提出了“忠”和“信”的范畴。忠的特点是一个“尽”字,办事尽力,死而后已。如后来儒家所说的那样,“尽己之谓忠”。“为人谋而不忠乎,是泛指对一切人,并非专指君主。就是指对包括君主在内的所有人,都尽力帮助。因此,“忠”在先秦是一般的道德范畴,不止用于君臣关系。至于汉代以后逐渐将“忠”字演化为“忠君”,这既与儒家的忠有关联,又有重要的区别。“信”的涵义有二,一是信任、二是信用。其内容是诚实不欺,用来处理上下等级和朋友之间的关系,信特别与言论有关,表示说真话,说话算数。这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石。
【原文】
1·5 子曰:“道(1)千乘之国(2),敬事(3)而信,节用而爱人(4),使民以时(5)。”
【译文】
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评析】
孔子在本章中所说的话,主要是对国家的执政者而言的,是关于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他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即要求统治者严肃认真地办理国家各方面事务,恪守信用;节约用度,爱护官吏;役使百姓应注意不误农时等。这是治国安邦的基本点。
康有为说,孔子的学说是“爱人”,泛爱一切人。但本章里所说的“爱人”则非此意。他所说的“人”不是百姓,而是官吏,是有地位的人;而“民”才是百姓,是被治者役使的对象。可见,“爱人”不是爱一切人,而只是爱统治集团中的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的思想是合理的,反映了孔子的社会思想。但这与“爱人”与否则无太大干系。从另一个角度说,孔子这里是为统治者治理国家、统治百姓出谋划策。
鲁迅曾经指出:“孔夫子曾经计划过出色的治国的方法,但那都是为了治民众者,即权势者设想的方法,为民众本身的,却一点也没有。”(《且介亭杂文二集·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这是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看待孔子治国方略的。因而颇具尖锐性。
【原文】
1·6 子曰:“弟子(1)入(2)则孝,出(3)则弟,谨(4)而信,泛(5)爱众,而亲仁(6),行有馀力(7),则以学文(8)。”
【译文】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评析】
本篇第二章中曾提到孝悌的问题,本章再次提及这个问题。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果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而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则摆在第二位。
孔子办教育,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放在第一位,而文化学习只是第二位的。事实上,历史上的任何阶级,无论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教育都是为其政治服务的,尤其重视学生的道德品行和政治表现,把“德”排在“识”的前面,这是阶级的需要。他们就是要培养适应本阶级要求的各方面人才。
【原文】
1·7 子夏(1)曰:“贤贤(2)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4);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译文】
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评析】
上一章有“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一句。本章中子夏所说的这段话,实际是对上章的进一步发挥。子夏认为,一个人有没有学问,他的学问的好坏,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识,而是要看他能不能实行“孝”、“忠”、“信”等传统伦理道德。只要做到了后面几点,即使他说自己没有学习过,但他已经是有道德修养的人了。所以,将这一章与前一章联系起来阅读分析,就更可以看到孔子教育重在德行的基本特点。
【原文】
1·8 子曰:“君子(1),不重(2)则不威;学则不固(3)。主忠信(4)。无(5)友不如己者(6);过(7)则勿惮(8)改。”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评析】
本章中,孔子提出了君子应当具有的品德,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庄重威严、认真学习、慎重交友、过而能改等项。作为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从外表上应当给人以庄重大方、威严深沉的形象,使人感到稳重可靠,可以付之重托。他重视学习,不自我封闭,善于结交朋友,而且有错必改。以上所提四条原则是相当重要的。作为具有高尚人格的君子,过则勿惮改就是对待错误和过失的正确态度,可以说,这一思想闪烁着真理光辉,反映出孔子理想中的完美品德,对于研究和理解孔子思想有重要意义。
【原文】
1·9 曾子曰:“慎终(1)追远(2),民德归厚矣。”
【译文】
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导致老百姓日趋忠厚老实了。”
【评析】
孔子并不相信鬼神的存在,他说“敬鬼神而远之”,就证明了这一点。尽管他没有提出过人死之后有所谓灵魂的存在这种主张,但他却非常重视丧祭之礼。在孔子的观念中,祭祀已经被异化,不单是祭祀亡灵,而是把祭祀之礼看作一个人孝道的继续和表现,通过祭祀之礼,,可以寄托和培养个人对父母和先祖尽孝的情感。因此,本章仍是继续深化“孝”这一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内容。
儒家重视孝的道德,是因为孝是忠的基础,一个不能对父母尽孝的人,他是不可能为国尽忠的。所以忠是孝的延伸和外化。关于忠、孝的道德观念,在《论语》书中时常出现,表明儒家十分重视忠孝等伦理道德观念,希望把人们塑造成有教养的忠孝两全的君子。这是与春秋时代宗法制度相互适应的。只要做到忠与孝,那么,社会与家庭就可以得到安定。
【原文】
1·10 子禽(1)问于子贡(2)曰:夫子(3)至于是邦(4)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5)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6)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7)异乎人之求之与?”
【译文】
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到了一个国家,总是预闻这个国家的政事。(这种资格)是他自己求得呢,还是人家国君主动给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温良恭俭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这种资格也可以说是求得的),但他求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
【评析】
本章通过子禽与子贡两人的对话,把孔子的为人处世品格勾划出来。孔子之所以受到各国统治者的礼遇和器重,就在于孔子具备有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的道德品格。例如,这五种道德品质中的“让”,在人格的塑造过程中,就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让”是在功名利权上先人后己,在职责义务上先己后人。让用之于外交如国事访问,也是合乎客观需要的一个重要条件。孔子就是因具有这种品格,所以每到一个国家,都受到各国国君的礼遇。孔子认为,好胜,争取名声;夸功,争取名利;争不到便怨恨别人,以及在名利上贪心不足,都不符合让的原则。据此可知,让这一基本原则形成社会风尚的可贵之处是:就人情而言,长谦让名利地位之风,人们就多学别人所长而鉴人所短。前者可以导人于团结、亲睦、向善;后者则诱人嫉贤妒能。二者的社会效果截然相反。
【原文】
1·11 子曰:“父在,观其(1)志;父没,观其行(2);三年(3)无改于父之道(4),可谓孝矣。”
【译文】
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评析】
这一章仍然谈的是有关“孝”的问题,把“孝”字具体化了。鲁迅曾经说过:“只要思想未遭锢蔽的人,谁也喜欢子女比自己更强,更健康,更聪明高尚,--更幸福;就是超越了自己,超越了过去。超越便须改变,所以子孙对于祖先的事,应该改变,‘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当然是曲说,是退婴的病根。”(《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在本章中孔子说一个人当父亲死后,三年内都不能改变他父亲所制定的那一套规矩,这就是尽孝了。其实,这样的孝,片面强调了儿子对父亲的依从。宋儒所作的注说,如不能无改于父之道,所行虽善亦不得为孝。这样,无改于父之道则成了最大的善,否则便是不善。这样的判定原则,正如鲁迅所说的,,是歪曲的。历史在发展,社会在前进,人们的思想观念,言行举止都不能总停留在过去的水平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后代超过前代,这是历史的必然。
【原文】
1·12 有子曰:“礼(1)之用,和(2)为贵。先王之道(3),斯(4)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5)之,亦不可行也。”
【译文】
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评析】
和是儒家所特别倡导的伦理、政治和社会原则。《礼记·中庸》写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杨遇夫《论语疏证》写道:“事之中节者皆谓之和,不独喜怒哀乐之发一事也。和今言适合,言恰当,言恰到好处。”孔门认为,礼的推行和应用要以和谐为贵。但是,凡事都要讲和谐,或者为和谐而和谐,不受礼文的约束也是行不通的。这是说,既要遵守礼所规定的等级差别,相互之间又不要出现不和。孔子在本章提出的这个观点是有意义的。在奴隶社会,各等级之间的区分和对立是很严肃的,其界限丝毫不容紊乱。上一等级的人,以自己的礼仪节文显示其威风;下一等级的人,则怀着畏惧的心情唯命是从。但到春秋时代,这种社会关系开始破裂,臣弑君、子弑父的现象已属常见。对此,由子提出“和为贵”说,其目的是为缓和不同等级之间的对立,使之不致于破裂,以安定当时的社会秩序。
但从理论上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又感到,孔子既强调礼的运用以和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要以礼节制之,可见孔子提倡的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这是有其合理性的。
【原文】
1·13 有子曰:“信近(1)于义(2),言可复(3)也;恭近于礼,远(4)耻辱也;因(5)不失其亲,亦可宗(6)也。”
【译文】
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评析】
孔子的弟子有子在本章所讲的这段话,表明他们对“信”和“恭”是十分看重的。“信”和“恭”都要以周礼为标准,不符合于礼的话绝不能讲,讲了就不是“信”的态度;不符合于礼的事绝不能做,做了就不是“恭”的态度。这是讲的为人处世的基本态度。
【原文】
1·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1)有道(2)而正(3)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评析】
本章重点提到对于君子的道德要求。孔子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他在工作方面应当勤劳敏捷,谨慎小心,而且能经常检讨自己,请有道德的人对自己的言行加以匡正。作为君子应该克制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道德品质方面,这是值得借鉴的。
【原文】
1·15 子贡曰:“贫而无谄(1),富而无骄,何如(2)?”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3),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4)’,其斯之谓与?”子曰:“赐(5)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6)。”
【译文】
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评析】
孔子希望他的弟子以及所有的人们,都能够达到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这样的理想境界,因而在平时对弟子的教育中,就把这样的思想讲授给学生。贫而乐道,富而好礼,社会上无论贫或富都能做到各安其位,便可以保持社会的安定了。孔子对子贡比较满意,在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子贡能独立思考、举一反三,因而得到孔子的赞扬。这是孔子教育思想中的一个显著特点。
【原文】
1·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
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评析】
这段话是孔子对自己学生所传授的为人处世之道。有的解释者说,这是孔子安贫乐道、不求名位的思想。这种解释可能不妥。这不符合孔子一贯的主张。在孔子的观念中,“学而优则仕,是一种积极入世的态度。这里的潜台词是:在了解别人的过程中,也使别人了解自己。
孔子
【本篇引语】
《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原文】
1·1 子曰(1):“学(2)而时习(3)之,不亦说(4)乎?有朋(5)自远方来,不亦乐(6)乎?人不知(7),而不愠(8),不亦君子(9)乎?”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评析】
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本章这三句话是人们非常熟悉的。历来的解释都是:学了以后,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也高兴吗等等。三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前后句子也没有什么连贯性。但也有人认为这样解释不符合原义,指出这里的“学”不是指学习,而是指学说或主张;“时”不能解为时常,而是时代或社会的意思,“习”不是温习,而是使用,引申为采用。而且,这三句话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相互连贯的。这三句的意思是:自己的学说,要是被社会采用了,那就太高兴了;退一步说,要是没有被社会所采用,可是很多朋友赞同我的学说,纷纷到我这里来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再退一步说,即使社会不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做,不也就是君子吗?(见《齐鲁学刊》1986年第6期文)这种解释可以自圆其说,而且也有一定的道理,供读者在理解本章内容时参考。
此外,在对“人不知,而不愠”一句的解释中,也有人认为,“人不知”的后面没有宾语,人家不知道什么呢?当时因为孔子有说话的特定环境,他不需要说出知道什么,别人就可以理解了,却给后人留下一个谜。有人说,这一句是接上一句说的,从远方来的朋友向我求教,我告诉他,他还不懂,我却不怨恨。这样,“人不知”就是“人家不知道我所讲述的”了。这样的解释似乎有些牵强。
总之,本章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这些思想主张在《论语》书中多处可见,有助于对第一章内容的深入了解。
【原文】
1·2 有子(1)曰:“其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鲜(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5)。君子务本(6),本立而道生(7)。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8)?”
【译文】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评析】
有若认为,人们如果能够在家中对父母尽孝,对兄长顺服,那么他在外就可以对国家尽忠,忠是以孝弟为前提,孝弟以忠为目的。儒家认为,在家中实行了孝弟,统治者内部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的事情;再把孝弟推广到劳动民众中去,民众也会绝对服从,而不会起来造反,这样就可以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
这里所提的孝悌是仁的根本,对于读者理解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哲学、伦理思想非常重要。在春秋时代,周天子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余庶子则分封为诸侯,诸侯以下也是如此。整个社会从天子、诸侯到大夫这样一种政治结构,其基础是封建的宗法血缘关系,而孝、悌说正反映了当时宗法制社会的道德要求。
孝悌与社会的安定有直接关系。孔子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的全部思想主张都是由此出发的,他从为人孝悌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之事这点上,说明孝悌即为仁的根本这个道理。自春秋战国以后的历代封建统治者和文人,都继承了孔子的孝悌说,主张“以孝治天下”,汉代即是一个显例。他们把道德教化作为实行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把老百姓禁锢在纲常名教、伦理道德的桎梏之中,对民众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产生了极大影响,也对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刻影响。孝悌说是为封建统治和宗法家族制度服务的,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和分析判别,抛弃封建毒素,继承其合理的内容,充分发挥道德在社会安定方面所应有的作用。
【原文】
1·3 子曰:巧言令色(1),鲜(2)矣仁。”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评析】
上一章里提出,孔子和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仁,仁的表现之一就是孝与悌。这是从正面阐述什么是仁的问题。这一章,孔子讲仁的反面,即为花言巧语,工于辞令。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这表明,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实际行动,特别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力戒空谈浮言,心口不一。这种踏实态度和质朴精神长期影响着中国人,成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华内容。
【原文】
1·4 曾子(1)曰:“吾日三省(2)吾身。为人谋而不忠(3)乎?与朋友交而不信(4)乎?传不习乎?”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评析】
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而本章所讲的自省,则是自我修养的基本方法。
在春秋时代,社会变化十分剧烈,反映在意识领域中,即人们的思想信仰开始发生动摇,传统观念似乎已经在人们的头脑中出现危机。于是,曾参提出了“反省内求”的修养办法,不断检查自己的言行,使自己修善成完美的理想人格。《论语》书中多次谈到自省的问题,要求孔门弟子自觉地反省自己,进行自我批评,加强个人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改正个人言行举止上的各种错误。这种自省的道德修养方式在今天仍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因为它特别强调进行修养的自觉性。
在本章中,曾子还提出了“忠”和“信”的范畴。忠的特点是一个“尽”字,办事尽力,死而后已。如后来儒家所说的那样,“尽己之谓忠”。“为人谋而不忠乎,是泛指对一切人,并非专指君主。就是指对包括君主在内的所有人,都尽力帮助。因此,“忠”在先秦是一般的道德范畴,不止用于君臣关系。至于汉代以后逐渐将“忠”字演化为“忠君”,这既与儒家的忠有关联,又有重要的区别。“信”的涵义有二,一是信任、二是信用。其内容是诚实不欺,用来处理上下等级和朋友之间的关系,信特别与言论有关,表示说真话,说话算数。这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石。
【原文】
1·5 子曰:“道(1)千乘之国(2),敬事(3)而信,节用而爱人(4),使民以时(5)。”
【译文】
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评析】
孔子在本章中所说的话,主要是对国家的执政者而言的,是关于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他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即要求统治者严肃认真地办理国家各方面事务,恪守信用;节约用度,爱护官吏;役使百姓应注意不误农时等。这是治国安邦的基本点。
康有为说,孔子的学说是“爱人”,泛爱一切人。但本章里所说的“爱人”则非此意。他所说的“人”不是百姓,而是官吏,是有地位的人;而“民”才是百姓,是被治者役使的对象。可见,“爱人”不是爱一切人,而只是爱统治集团中的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的思想是合理的,反映了孔子的社会思想。但这与“爱人”与否则无太大干系。从另一个角度说,孔子这里是为统治者治理国家、统治百姓出谋划策。
鲁迅曾经指出:“孔夫子曾经计划过出色的治国的方法,但那都是为了治民众者,即权势者设想的方法,为民众本身的,却一点也没有。”(《且介亭杂文二集·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这是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看待孔子治国方略的。因而颇具尖锐性。
【原文】
1·6 子曰:“弟子(1)入(2)则孝,出(3)则弟,谨(4)而信,泛(5)爱众,而亲仁(6),行有馀力(7),则以学文(8)。”
【译文】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评析】
本篇第二章中曾提到孝悌的问题,本章再次提及这个问题。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果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而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则摆在第二位。
孔子办教育,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放在第一位,而文化学习只是第二位的。事实上,历史上的任何阶级,无论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教育都是为其政治服务的,尤其重视学生的道德品行和政治表现,把“德”排在“识”的前面,这是阶级的需要。他们就是要培养适应本阶级要求的各方面人才。
【原文】
1·7 子夏(1)曰:“贤贤(2)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4);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译文】
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评析】
上一章有“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一句。本章中子夏所说的这段话,实际是对上章的进一步发挥。子夏认为,一个人有没有学问,他的学问的好坏,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识,而是要看他能不能实行“孝”、“忠”、“信”等传统伦理道德。只要做到了后面几点,即使他说自己没有学习过,但他已经是有道德修养的人了。所以,将这一章与前一章联系起来阅读分析,就更可以看到孔子教育重在德行的基本特点。
【原文】
1·8 子曰:“君子(1),不重(2)则不威;学则不固(3)。主忠信(4)。无(5)友不如己者(6);过(7)则勿惮(8)改。”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评析】
本章中,孔子提出了君子应当具有的品德,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庄重威严、认真学习、慎重交友、过而能改等项。作为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从外表上应当给人以庄重大方、威严深沉的形象,使人感到稳重可靠,可以付之重托。他重视学习,不自我封闭,善于结交朋友,而且有错必改。以上所提四条原则是相当重要的。作为具有高尚人格的君子,过则勿惮改就是对待错误和过失的正确态度,可以说,这一思想闪烁着真理光辉,反映出孔子理想中的完美品德,对于研究和理解孔子思想有重要意义。
【原文】
1·9 曾子曰:“慎终(1)追远(2),民德归厚矣。”
【译文】
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导致老百姓日趋忠厚老实了。”
【评析】
孔子并不相信鬼神的存在,他说“敬鬼神而远之”,就证明了这一点。尽管他没有提出过人死之后有所谓灵魂的存在这种主张,但他却非常重视丧祭之礼。在孔子的观念中,祭祀已经被异化,不单是祭祀亡灵,而是把祭祀之礼看作一个人孝道的继续和表现,通过祭祀之礼,,可以寄托和培养个人对父母和先祖尽孝的情感。因此,本章仍是继续深化“孝”这一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内容。
儒家重视孝的道德,是因为孝是忠的基础,一个不能对父母尽孝的人,他是不可能为国尽忠的。所以忠是孝的延伸和外化。关于忠、孝的道德观念,在《论语》书中时常出现,表明儒家十分重视忠孝等伦理道德观念,希望把人们塑造成有教养的忠孝两全的君子。这是与春秋时代宗法制度相互适应的。只要做到忠与孝,那么,社会与家庭就可以得到安定。
【原文】
1·10 子禽(1)问于子贡(2)曰:夫子(3)至于是邦(4)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5)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6)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7)异乎人之求之与?”
【译文】
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到了一个国家,总是预闻这个国家的政事。(这种资格)是他自己求得呢,还是人家国君主动给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温良恭俭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这种资格也可以说是求得的),但他求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
【评析】
本章通过子禽与子贡两人的对话,把孔子的为人处世品格勾划出来。孔子之所以受到各国统治者的礼遇和器重,就在于孔子具备有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的道德品格。例如,这五种道德品质中的“让”,在人格的塑造过程中,就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让”是在功名利权上先人后己,在职责义务上先己后人。让用之于外交如国事访问,也是合乎客观需要的一个重要条件。孔子就是因具有这种品格,所以每到一个国家,都受到各国国君的礼遇。孔子认为,好胜,争取名声;夸功,争取名利;争不到便怨恨别人,以及在名利上贪心不足,都不符合让的原则。据此可知,让这一基本原则形成社会风尚的可贵之处是:就人情而言,长谦让名利地位之风,人们就多学别人所长而鉴人所短。前者可以导人于团结、亲睦、向善;后者则诱人嫉贤妒能。二者的社会效果截然相反。
【原文】
1·11 子曰:“父在,观其(1)志;父没,观其行(2);三年(3)无改于父之道(4),可谓孝矣。”
【译文】
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评析】
这一章仍然谈的是有关“孝”的问题,把“孝”字具体化了。鲁迅曾经说过:“只要思想未遭锢蔽的人,谁也喜欢子女比自己更强,更健康,更聪明高尚,--更幸福;就是超越了自己,超越了过去。超越便须改变,所以子孙对于祖先的事,应该改变,‘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当然是曲说,是退婴的病根。”(《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在本章中孔子说一个人当父亲死后,三年内都不能改变他父亲所制定的那一套规矩,这就是尽孝了。其实,这样的孝,片面强调了儿子对父亲的依从。宋儒所作的注说,如不能无改于父之道,所行虽善亦不得为孝。这样,无改于父之道则成了最大的善,否则便是不善。这样的判定原则,正如鲁迅所说的,,是歪曲的。历史在发展,社会在前进,人们的思想观念,言行举止都不能总停留在过去的水平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后代超过前代,这是历史的必然。
【原文】
1·12 有子曰:“礼(1)之用,和(2)为贵。先王之道(3),斯(4)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5)之,亦不可行也。”
【译文】
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评析】
和是儒家所特别倡导的伦理、政治和社会原则。《礼记·中庸》写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杨遇夫《论语疏证》写道:“事之中节者皆谓之和,不独喜怒哀乐之发一事也。和今言适合,言恰当,言恰到好处。”孔门认为,礼的推行和应用要以和谐为贵。但是,凡事都要讲和谐,或者为和谐而和谐,不受礼文的约束也是行不通的。这是说,既要遵守礼所规定的等级差别,相互之间又不要出现不和。孔子在本章提出的这个观点是有意义的。在奴隶社会,各等级之间的区分和对立是很严肃的,其界限丝毫不容紊乱。上一等级的人,以自己的礼仪节文显示其威风;下一等级的人,则怀着畏惧的心情唯命是从。但到春秋时代,这种社会关系开始破裂,臣弑君、子弑父的现象已属常见。对此,由子提出“和为贵”说,其目的是为缓和不同等级之间的对立,使之不致于破裂,以安定当时的社会秩序。
但从理论上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又感到,孔子既强调礼的运用以和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要以礼节制之,可见孔子提倡的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这是有其合理性的。
【原文】
1·13 有子曰:“信近(1)于义(2),言可复(3)也;恭近于礼,远(4)耻辱也;因(5)不失其亲,亦可宗(6)也。”
【译文】
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评析】
孔子的弟子有子在本章所讲的这段话,表明他们对“信”和“恭”是十分看重的。“信”和“恭”都要以周礼为标准,不符合于礼的话绝不能讲,讲了就不是“信”的态度;不符合于礼的事绝不能做,做了就不是“恭”的态度。这是讲的为人处世的基本态度。
【原文】
1·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1)有道(2)而正(3)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评析】
本章重点提到对于君子的道德要求。孔子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他在工作方面应当勤劳敏捷,谨慎小心,而且能经常检讨自己,请有道德的人对自己的言行加以匡正。作为君子应该克制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道德品质方面,这是值得借鉴的。
【原文】
1·15 子贡曰:“贫而无谄(1),富而无骄,何如(2)?”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3),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4)’,其斯之谓与?”子曰:“赐(5)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6)。”
【译文】
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评析】
孔子希望他的弟子以及所有的人们,都能够达到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这样的理想境界,因而在平时对弟子的教育中,就把这样的思想讲授给学生。贫而乐道,富而好礼,社会上无论贫或富都能做到各安其位,便可以保持社会的安定了。孔子对子贡比较满意,在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子贡能独立思考、举一反三,因而得到孔子的赞扬。这是孔子教育思想中的一个显著特点。
【原文】
1·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
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评析】
这段话是孔子对自己学生所传授的为人处世之道。有的解释者说,这是孔子安贫乐道、不求名位的思想。这种解释可能不妥。这不符合孔子一贯的主张。在孔子的观念中,“学而优则仕,是一种积极入世的态度。这里的潜台词是:在了解别人的过程中,也使别人了解自己。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