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铁路每年盈利多少
1个回答
2013-11-22
展开全部
月20日,铁道部组织了“中国铁路投融资改革论坛”,铁道部副部长陆东福表示,铁道部确立了“政府主导,多元化投资,市场化运作”的铁路投融资改革总体思路,通过组建规范的铁路公司,实行市场化运作。而发改委官员称,将进一步深化铁路价格改革,允许铁路实行管制下的适度灵活的定价制度。
铁路在我国的交通运输体系中举足轻重。铁道部以往公布的数据显示,2001年铁路完成的客、货周转量占全社会比重分别为36.3%和54.6%,而铁路建设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根据2004年初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的要求,中国铁路历程要从2003年底的7.3万公里增加到2020年的10万公里,完成这个目标需要2万亿元,平均每年的投资额在1000亿元以上,目前每年500亿左右的投资规模远远不能满足资金需求,投融资改革亟待推出。
铁道部2005年7月22日出台的《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参与铁路建设经营的实施意见》,明确了铁路向非公资本开放铁路建设、铁路运输、铁路运输装备制造、多元经营等四大领域,同时提出了探索合资铁路经营机制在内的七项措施。
至此,铁路投融资的政策门槛基本解决,只要主导部门有足够的决心,则外资和民营资本的进入以及多种融资方式都值得期待。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铁路投资长期以来严重不足的深层次矛盾就此解决。
在铁路投融资体制背后,隐藏的最大问题是政企不分,这个问题不解决,铁路公司化运作的瓶颈就难以消除,而之前的网运分离、网运合一等一系列改革的失败,都可以溯源于此,目前正在进行的主业辅业分离、辅业改制也很难走远。铁道部显然看到了这一点,2004年11月,铁道部组建了中国铁路建设投资公司,开始了政企分开的探索,更深层次的改革却非铁道部力所能及,铁道部行政与经营职能的彻底分离,监管与经营职能的分立,都不能指望铁道部的自主改革完成——铁路改革需要更高层次的主体推进。
近期,本报特邀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所长董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技术经济部部长郭励弘、中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基础设施研究中心主任史立新共聚21世纪北京圆桌论坛第58期,就铁路投融资改革与铁路整体改革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锋。
铁路投融资困境
铁路投融资的金融工具最重要的是不能单打一,它涉及到股权、债权等各种可能的金融创新工具及其搭配,使用方式也应该是滚动的。
《21世纪》:我国铁路投资的历史和现状如何?
为什么要进行投融资体制改革?董焰:铁路融资困难,是由于面临着国民经济新的发展要求,需求增大而给铁道部带来的资金紧张的问题。铁道部也想走出资金的困境,走多元化融资渠道,这一点在其政策发布和对外招商融资的行动中得到了证明。在目前的体制框架下,铁道部也在积极筹集资金,争取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当然,也不是完全靠体制改革才能解决资金问题。国家和地方政府可以加大投资力度,毕竟铁路是关系国际民生的重要部门。
曹远征:对于大陆国家来说轨道交通毫无疑问具有重要意义,铁路要实现跨越式发展,按照铁道部2020年规划,需要20000亿元投资,现在筹集到的不超过10000亿,缺口在一半以上。这就要求必须进行市场化融资,而前提就是要实行政企分离。因为只有经营公司化,有真正意义上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才能谈到融资问题。
史立新:铁路在我国非常重要,但发展相对滞后。第一,在货运方面,煤炭占铁路货运的40%多,原因是以公路运输煤炭、石油、钢铁、矿物等等重要原材料的社会成本都大于铁路。第二,在客运方面,铁路运力大且价格相对低廉,而且中长途的旅客客源比较稳定。中国铁路的发展比较滞后,现在的运能处于紧绷状态,周转运输密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倍,居全球第一。也就是说中国的设施设备利用率是全世界最高的,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局部地区还是有货运不出,旅客买票难。
作为基础设施,铁路这种资源垄断的属性导致其推广成本和投资都很大。另外从盈利的角度考虑,尤其国土开发型的新项目,资金回收期比较长,尽管盈利期长、稳定,但是盈利率并不高。国家要对它实行价格管制,尽管有调价空间,但是价格弹性不大。
包括铁路在内,我国其他基础设施的已经进行的改革解决的都是资金问题,而不是效率低下的问题,改革初衷都围绕着怎么去融资发展,怎么解决短缺问题,这是我国基础设施改革的一个共性。
董焰:经过研究和探讨,对于铁路建设专项基金我们的主张不能取消,从今年的情况来看,财政部保留建设基金势在必行,也是一个无可奈何的选择,因为找不出更好的办法替代。铁路建设基金在八五期间合计615亿元人民币,占整个铁道部投资的50%多;九五期间,开发银行加大了贷款力度,铁路建设基金2384.8亿在总额里占1/3,达到879亿,平均来说铁路建设基金占投资42%以上。建设基金由铁路运输附加费构成,铁路虽然经营很好,但是根据我的计算,由于价格受国家控制,而建设资金又挤占了运价上升的空间,导致铁路效益很差,铁路的整个固定资产资金年利润率只有0.2%。
预计今后几年,建设基金还将占资金需求的1/3以上,加上银行贷款额接近400亿,铁路债券每年保持150亿的发行额,总计850亿左右的承价才能保证铁路的建设筹资的总额在950亿-1000亿之间,尤其是今年铁道部又和许多部、省签订了一系列项目协议,这又需要一大笔投资,这种情况和铁路的中长期、跨越式发展规划是不相适应的。按铁道部安排,2003-2007年建设总需求是4500亿,2008-2010年最少3000亿,2011-2015年要5000亿,2016-2020年要6000到7000亿,总体上约为17000亿-18000亿,筹集如此之多的资金是有相当的困难的。
《21世纪》:2004年1月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按照规划,我国铁路平均每年至少需要投入1000亿元,而铁道部提供的数据表明,近几年来,我国铁路建设投资规模基本保持在500亿元至600亿元之间,如此巨大的资金缺口,不得不求助于投融资体制改革,诸位对改革的前景和路径如何判断?
董焰:最近,铁路部门出台文件“开放四个领域”,欢迎国内外各种所有制的主体来投资。在和地方合作的协议中,以铁道部控股的情况下,各出50%,把一部分资金需求转移到省,把铁路的中长期规划和各省修建铁路的意愿结合起来,让地方政府出资兴建铁路。
同时,铁道部发展计划司授权组织各省、区落实“十五”末项目的融资问题,在70多个项目中有1/3得到落实,当中又有1/2具备开工条件。地方资金也有困难,也要拓宽资金来源,他们还要承担铁路部门不愿承担的征地拆迁补偿的巨大费用。
曹远征:总体而言,铁路投融资的金融工具最重要的是不能单打一,它涉及到股权、债权等各种可能的金融创新工具及其搭配,使用方式也应该是滚动的。我们希望,第一,铁路债券成为债市主体,形成滚动发行、长短期限和结构各方搭配全面得当的融资方式,这样一方面铁路可以获得资金,另一方面健全了中国债券市场,重要的是让铁路债券成为主体债而不是分期的,割裂的债券。第二,积极推进资产证券化,并可以引入保险资金等。
史立新:投融资体制的改革现在有两个方向。投融资体制改革,首先政府是直接提供者,完全市场化也做不到。二是投资如何去带动发展。我们强调通过PPP即公私合营的方式,在这种框架下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而政府发挥作用,也要体现在社会投资环境包括政策环境和体制环境的改造上,比如税收和金融。
如何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对民营企业开放投资战略调整应该有清晰模式。民营和国外资本能否进入还要拆分开来,比如广州到北京的行包车现在就被个人承包。
《21世纪》:我国铁路投融资体系能否真正实现多元化?实现多元化是否要以打破垄断为前提?
曹远征:铁路是一个调度系统,由于自然垄断的性质无法克服,只能通过监管来减轻。中国的铁路在全世界是调度效率最高的,所以在运力紧张的情况下支线肯定排后。支线需要大量投资才能与干线做成平行线竞争,这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不上算的。美国之所以有平行线模式,是因为铁路运力富裕,要与公路竞争。在能源日益紧张的今天,我们不可能发展美国的模式,公路对铁路没有竞争性替代的话,铁路的垄断就会一直存在,这不是靠一般意义的打破垄断就能做到的。
史立新:实际上准入包括三部分,一是准入的门槛,从政府的角度设计门槛。二是投资者愿不愿意进不进,进去以后要符合日常监管的规则。第三就是退出涉及到保护各方利益的问题,既要保护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也要保护投资者利益,这里有一个规则,不是简单的盈利模式的问题,如果谈到盈利模式,就谈到具体的融资技术了。
投资主体多元化程度不高的原因比较多,对资源垄断型产业而言,抑制垄断比打破垄断更重要,打破垄断的成本过高,硬拆未必就好,所以说才有监管,政府监管可以抑制垄断企业对市场其他主体的破坏。铁路资源的垄断性是客观存在的。国际上有四种到五种铁路的模式,一种是美国式的,平行线竞争,竞争十分充分。再一个模式是欧洲网运分开模式,第三是日本区域公司模式,第四个是我们现在这种包括前苏联的形式。
郭励弘:发改委的投资体制改革很明确,就是项目审批制度
铁路在我国的交通运输体系中举足轻重。铁道部以往公布的数据显示,2001年铁路完成的客、货周转量占全社会比重分别为36.3%和54.6%,而铁路建设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根据2004年初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的要求,中国铁路历程要从2003年底的7.3万公里增加到2020年的10万公里,完成这个目标需要2万亿元,平均每年的投资额在1000亿元以上,目前每年500亿左右的投资规模远远不能满足资金需求,投融资改革亟待推出。
铁道部2005年7月22日出台的《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参与铁路建设经营的实施意见》,明确了铁路向非公资本开放铁路建设、铁路运输、铁路运输装备制造、多元经营等四大领域,同时提出了探索合资铁路经营机制在内的七项措施。
至此,铁路投融资的政策门槛基本解决,只要主导部门有足够的决心,则外资和民营资本的进入以及多种融资方式都值得期待。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铁路投资长期以来严重不足的深层次矛盾就此解决。
在铁路投融资体制背后,隐藏的最大问题是政企不分,这个问题不解决,铁路公司化运作的瓶颈就难以消除,而之前的网运分离、网运合一等一系列改革的失败,都可以溯源于此,目前正在进行的主业辅业分离、辅业改制也很难走远。铁道部显然看到了这一点,2004年11月,铁道部组建了中国铁路建设投资公司,开始了政企分开的探索,更深层次的改革却非铁道部力所能及,铁道部行政与经营职能的彻底分离,监管与经营职能的分立,都不能指望铁道部的自主改革完成——铁路改革需要更高层次的主体推进。
近期,本报特邀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所长董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技术经济部部长郭励弘、中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基础设施研究中心主任史立新共聚21世纪北京圆桌论坛第58期,就铁路投融资改革与铁路整体改革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锋。
铁路投融资困境
铁路投融资的金融工具最重要的是不能单打一,它涉及到股权、债权等各种可能的金融创新工具及其搭配,使用方式也应该是滚动的。
《21世纪》:我国铁路投资的历史和现状如何?
为什么要进行投融资体制改革?董焰:铁路融资困难,是由于面临着国民经济新的发展要求,需求增大而给铁道部带来的资金紧张的问题。铁道部也想走出资金的困境,走多元化融资渠道,这一点在其政策发布和对外招商融资的行动中得到了证明。在目前的体制框架下,铁道部也在积极筹集资金,争取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当然,也不是完全靠体制改革才能解决资金问题。国家和地方政府可以加大投资力度,毕竟铁路是关系国际民生的重要部门。
曹远征:对于大陆国家来说轨道交通毫无疑问具有重要意义,铁路要实现跨越式发展,按照铁道部2020年规划,需要20000亿元投资,现在筹集到的不超过10000亿,缺口在一半以上。这就要求必须进行市场化融资,而前提就是要实行政企分离。因为只有经营公司化,有真正意义上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才能谈到融资问题。
史立新:铁路在我国非常重要,但发展相对滞后。第一,在货运方面,煤炭占铁路货运的40%多,原因是以公路运输煤炭、石油、钢铁、矿物等等重要原材料的社会成本都大于铁路。第二,在客运方面,铁路运力大且价格相对低廉,而且中长途的旅客客源比较稳定。中国铁路的发展比较滞后,现在的运能处于紧绷状态,周转运输密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倍,居全球第一。也就是说中国的设施设备利用率是全世界最高的,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局部地区还是有货运不出,旅客买票难。
作为基础设施,铁路这种资源垄断的属性导致其推广成本和投资都很大。另外从盈利的角度考虑,尤其国土开发型的新项目,资金回收期比较长,尽管盈利期长、稳定,但是盈利率并不高。国家要对它实行价格管制,尽管有调价空间,但是价格弹性不大。
包括铁路在内,我国其他基础设施的已经进行的改革解决的都是资金问题,而不是效率低下的问题,改革初衷都围绕着怎么去融资发展,怎么解决短缺问题,这是我国基础设施改革的一个共性。
董焰:经过研究和探讨,对于铁路建设专项基金我们的主张不能取消,从今年的情况来看,财政部保留建设基金势在必行,也是一个无可奈何的选择,因为找不出更好的办法替代。铁路建设基金在八五期间合计615亿元人民币,占整个铁道部投资的50%多;九五期间,开发银行加大了贷款力度,铁路建设基金2384.8亿在总额里占1/3,达到879亿,平均来说铁路建设基金占投资42%以上。建设基金由铁路运输附加费构成,铁路虽然经营很好,但是根据我的计算,由于价格受国家控制,而建设资金又挤占了运价上升的空间,导致铁路效益很差,铁路的整个固定资产资金年利润率只有0.2%。
预计今后几年,建设基金还将占资金需求的1/3以上,加上银行贷款额接近400亿,铁路债券每年保持150亿的发行额,总计850亿左右的承价才能保证铁路的建设筹资的总额在950亿-1000亿之间,尤其是今年铁道部又和许多部、省签订了一系列项目协议,这又需要一大笔投资,这种情况和铁路的中长期、跨越式发展规划是不相适应的。按铁道部安排,2003-2007年建设总需求是4500亿,2008-2010年最少3000亿,2011-2015年要5000亿,2016-2020年要6000到7000亿,总体上约为17000亿-18000亿,筹集如此之多的资金是有相当的困难的。
《21世纪》:2004年1月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按照规划,我国铁路平均每年至少需要投入1000亿元,而铁道部提供的数据表明,近几年来,我国铁路建设投资规模基本保持在500亿元至600亿元之间,如此巨大的资金缺口,不得不求助于投融资体制改革,诸位对改革的前景和路径如何判断?
董焰:最近,铁路部门出台文件“开放四个领域”,欢迎国内外各种所有制的主体来投资。在和地方合作的协议中,以铁道部控股的情况下,各出50%,把一部分资金需求转移到省,把铁路的中长期规划和各省修建铁路的意愿结合起来,让地方政府出资兴建铁路。
同时,铁道部发展计划司授权组织各省、区落实“十五”末项目的融资问题,在70多个项目中有1/3得到落实,当中又有1/2具备开工条件。地方资金也有困难,也要拓宽资金来源,他们还要承担铁路部门不愿承担的征地拆迁补偿的巨大费用。
曹远征:总体而言,铁路投融资的金融工具最重要的是不能单打一,它涉及到股权、债权等各种可能的金融创新工具及其搭配,使用方式也应该是滚动的。我们希望,第一,铁路债券成为债市主体,形成滚动发行、长短期限和结构各方搭配全面得当的融资方式,这样一方面铁路可以获得资金,另一方面健全了中国债券市场,重要的是让铁路债券成为主体债而不是分期的,割裂的债券。第二,积极推进资产证券化,并可以引入保险资金等。
史立新:投融资体制的改革现在有两个方向。投融资体制改革,首先政府是直接提供者,完全市场化也做不到。二是投资如何去带动发展。我们强调通过PPP即公私合营的方式,在这种框架下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而政府发挥作用,也要体现在社会投资环境包括政策环境和体制环境的改造上,比如税收和金融。
如何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对民营企业开放投资战略调整应该有清晰模式。民营和国外资本能否进入还要拆分开来,比如广州到北京的行包车现在就被个人承包。
《21世纪》:我国铁路投融资体系能否真正实现多元化?实现多元化是否要以打破垄断为前提?
曹远征:铁路是一个调度系统,由于自然垄断的性质无法克服,只能通过监管来减轻。中国的铁路在全世界是调度效率最高的,所以在运力紧张的情况下支线肯定排后。支线需要大量投资才能与干线做成平行线竞争,这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不上算的。美国之所以有平行线模式,是因为铁路运力富裕,要与公路竞争。在能源日益紧张的今天,我们不可能发展美国的模式,公路对铁路没有竞争性替代的话,铁路的垄断就会一直存在,这不是靠一般意义的打破垄断就能做到的。
史立新:实际上准入包括三部分,一是准入的门槛,从政府的角度设计门槛。二是投资者愿不愿意进不进,进去以后要符合日常监管的规则。第三就是退出涉及到保护各方利益的问题,既要保护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也要保护投资者利益,这里有一个规则,不是简单的盈利模式的问题,如果谈到盈利模式,就谈到具体的融资技术了。
投资主体多元化程度不高的原因比较多,对资源垄断型产业而言,抑制垄断比打破垄断更重要,打破垄断的成本过高,硬拆未必就好,所以说才有监管,政府监管可以抑制垄断企业对市场其他主体的破坏。铁路资源的垄断性是客观存在的。国际上有四种到五种铁路的模式,一种是美国式的,平行线竞争,竞争十分充分。再一个模式是欧洲网运分开模式,第三是日本区域公司模式,第四个是我们现在这种包括前苏联的形式。
郭励弘:发改委的投资体制改革很明确,就是项目审批制度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