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中国可持续发展建立在资源的 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上。国家保护整 个生命支撑系统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保护生物多 样性;解决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等重大生态环境问题 ;保护自然资源,保持资源的可持续供给能力,避 免侵害脆弱的生态系统;发展森林和改善城乡生态 环境;预防和控制环境破坏和污染,积极治理和恢 复已遭破坏和污染的环境;同时积极参与保护全球 环境、生态方面的国际合作活动。到2000年,使环境 污染基本得到控制,重点城市的环境质量有所提高 ,自然生态恶化的趋势有所减缓,逐步使资源、环 境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互协调。到2000年的具体目 标如下:
(a)工业废水排放量控制在300亿吨 左右,工业废水处理率达到84%,城市污水集中处理 率达到20%左右;
(b)二氧化硫排放量控制在2100~ 2300万吨,工业废气处理率达到90%,城市居民燃气 化率达60%,集中供热面积达到4.7亿平方米;
(c)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 45%-50%,控制有毒有害废物污染;
(d)交通干线噪声等效声级维持1990 年水平,城市环境噪声达标率比1990年提高15~20个百 分点;
(e)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大力植 树造林,1991~2000年净增有林地面积1900万公顷左右, 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15%~16%左右;
(f)预防和控制荒漠化扩展;加强 水土保持工作,今后每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4万 平方公里;
(g)保护耕地资源,控制建设占用 耕地,2000年耕地保有量不少于1.22亿公顷,扩大耕地 面积,1991~2000年新增耕地面积330万公顷;
(h)全国各类自然保护区面积达到 1亿公顷,占国土面积的7%;同时注意保护所有自 然生态系统。
2.4 保证上述目标实现的主要对策 应包括: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深化改革 开放,加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b)加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特 别是规范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行为的政策体系、 法律法规体系、战略目标指标体系的建设,以及资 源环境、生态综合动态监测和管理系统、社会经济 发展计划统计系统,信息支撑系统,以及发展教育 事业,提高全社会可持续发展意识和实施能力在内 的能力建设;
(c)实行计划生育,提高人口素质 ,控制人口数量,改善人口结构;
(d)因地制宜,有步骤地推广可持 续农业技术;
(e)重点开发清洁煤技术,大力发 展可再生和清洁能源;
(f)调整产业结构与布局,推动资 源的合理利用,减少产业发展对交通运输的压力;
(g)大力推广清洁生产工艺技术, 努力实现废物产出最小量化和再资源化,节约资源 、能源,提高效率;
(h)加速“小康住宅”建设,改善 城乡居民居住环境条件;
(i)组织开发、推广重大环境污染 控制技术与装备;
(j)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和污水处 理,保护、扩大植被资源,以生物资源合理利用支 持物种保护和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努力提高土 地生产力,减少自然灾害。
(a)工业废水排放量控制在300亿吨 左右,工业废水处理率达到84%,城市污水集中处理 率达到20%左右;
(b)二氧化硫排放量控制在2100~ 2300万吨,工业废气处理率达到90%,城市居民燃气 化率达60%,集中供热面积达到4.7亿平方米;
(c)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 45%-50%,控制有毒有害废物污染;
(d)交通干线噪声等效声级维持1990 年水平,城市环境噪声达标率比1990年提高15~20个百 分点;
(e)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大力植 树造林,1991~2000年净增有林地面积1900万公顷左右, 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15%~16%左右;
(f)预防和控制荒漠化扩展;加强 水土保持工作,今后每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4万 平方公里;
(g)保护耕地资源,控制建设占用 耕地,2000年耕地保有量不少于1.22亿公顷,扩大耕地 面积,1991~2000年新增耕地面积330万公顷;
(h)全国各类自然保护区面积达到 1亿公顷,占国土面积的7%;同时注意保护所有自 然生态系统。
2.4 保证上述目标实现的主要对策 应包括: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深化改革 开放,加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b)加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特 别是规范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行为的政策体系、 法律法规体系、战略目标指标体系的建设,以及资 源环境、生态综合动态监测和管理系统、社会经济 发展计划统计系统,信息支撑系统,以及发展教育 事业,提高全社会可持续发展意识和实施能力在内 的能力建设;
(c)实行计划生育,提高人口素质 ,控制人口数量,改善人口结构;
(d)因地制宜,有步骤地推广可持 续农业技术;
(e)重点开发清洁煤技术,大力发 展可再生和清洁能源;
(f)调整产业结构与布局,推动资 源的合理利用,减少产业发展对交通运输的压力;
(g)大力推广清洁生产工艺技术, 努力实现废物产出最小量化和再资源化,节约资源 、能源,提高效率;
(h)加速“小康住宅”建设,改善 城乡居民居住环境条件;
(i)组织开发、推广重大环境污染 控制技术与装备;
(j)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和污水处 理,保护、扩大植被资源,以生物资源合理利用支 持物种保护和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努力提高土 地生产力,减少自然灾害。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