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鸦片战争 中国为何惨败

 我来答
匿名用户
2014-09-30
展开全部
1840年7月~1842年8月发生的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此战中,英军的火器火力无疑对清军有着极大的优势。
清军当时的军用枪主要是鸟枪和抬枪。鸟枪射程不到100米,射速每分钟1~2发。抬枪是一种重型鸟枪,长7.5尺,木鞘长5尺,发射5钱重铅弹,射程300步,射速每分钟1发。清军的鸟枪制作质量比较粗劣,枪管薄厚不均,枪膛宽窄不一。膛宽则弹出无力,飞行不远;管薄则易膛炸,自伤射手,所以清军兵丁往往不愿使用。根据1840年4月4日《澳门新闻纸》上所云:“中国之火枪,系铸成之枪管,常有炸裂之危险,是以兵丁鸟枪多有厌恶施放。”当时清军更愿意习练安全的弓箭,普遍不敢操作有膛炸危险的火枪,士卒尽量避免当火枪兵,火枪兵则不愿实弹训练,长官为安全起见也很少进行实弹射击。这类火枪不但有膛炸危险,还百分之百地泄露火药气体,火星会溅落到手、脸上,所以发射时枪手皆“闭眼、扭头、缩脖子”。这样的射击方式能命中目标都算是奇迹了。
然而,即使这种质量粗劣的武器,在清军中普及率大概也只有40%~60%,甚至更少,以致闽浙清军在挑选武官的时候,都要以“精习鸟枪”为重要标准。清人总结自身火绳枪的劣势,主要有二:一是(由于使用火绳点火)“临阵忙乱,倘装发偶疏则饴害甚巨”。二是火绳枪对恶劣天气抵抗较差,一遇到潮湿雨天便很难发火,而且在夜间使用容易暴露自身目标。
虽然在前装滑膛枪时代,同样制作工艺精良的前提下,燧发枪的杀伤能力对火绳枪并不占有优势,甚至欧洲有人还曾经认为“燧发枪是能发到士兵手里最糟糕的武器”。但英军的单兵用枪在制作工艺上、在使用火药质量上,以及士兵操作娴熟程度上都超过清军,这无疑提高了前者对后者的火力优势。
在海岸防御作战中,由于清军军事思想落后,炮台选址并不当、炮台构筑方法不合理,都是裸露式建筑。清军在毫无掩蔽的炮台上与英舰对射,伤亡极大。两广总督怡良也说过:“(英舰)但以数十艘连环之炮。攻我在台露处之兵,故将弁兵丁伤亡枕籍。”清军缺乏近代抗登陆作战经验,不能趁英军在换乘和抢滩时攻击,炮台成一字排列,缺乏层次,突破一点而全线溃崩。又忽视后方防御,多次被英军从后方登陆包抄,炮台在前后受敌的情况下被攻占。清军火炮本来就比较粗糙,还缺乏训练,往往连本身武器的性能也难以发挥。比如厦门一战,清军发射200余弹,仅一弹命中英舰火药库;虎门一战,各炮台300门火炮,英舰竟一艘未损。
陆战中,清军基本采用冷热兵器结合的三叠阵,一哨百人,每哨10队,使用火器和冷兵器的人数各半,火器手为前队,内20名操抬枪者为第一叠,30名鸟枪手为第二叠,50名使用藤牌、长矛、弓箭、挑刀等武器的冷兵器手则为后队。这种战术的思路大抵仍然是明末清初时期的思想,使用这样的战术与19世纪的英军作战,自然很难取胜。
海战中,清军妄想抛掷火球、火罐,使用火箭筒,以及接近敌船、爬桅攀船,攻首尾、跃中舱等战术,或使用火攻船攻击英舰。作战时,距离较远时先以船炮轰击,距离近则使用上述火攻武器燃烧敌船,并使用冷兵器“过船杀贼”。但由于双方火炮射程存在差异,且英军船大炮多,清军少有能够在外海作战的船只,这类战术自然无法奏效。
结语
发生在一百多年前的鸦片战争,是百年国耻的开端。清政府盲目自大、落后守旧,导致丧权辱国。而在火器制造上,我们这个火药的发明国却被“学生”超过,自身火器发展从康熙之后一百多年间因为太平盛世失去了前进的动力,陷入停滞甚至倒退。战争中,出现一边倒的战事,清军溃败,最后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回顾这段历史,更让笔者深感和平时代同样不能忽视国防的建设和发展,尤其对于目前正在和平崛起中的中国,一百多前血的教训更不能被忘
匿名用户
2020-12-10
展开全部
英国船坚炮利 战斗力强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格枣c
2014-09-30
知道答主
回答量:18
采纳率:0%
帮助的人:8.9万
展开全部
英国综合国力强大;制度上的差距,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不能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1)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