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告诉我永济市那段中条山有什么历史故事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永济,古称蒲坂,隶属于运城地区,位于山西省东南端。永济地处黄河中游,曾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是炎黄子孙最早繁衍生息之地。早在六、七十万年前,这里就有人类居住,后为尧、舜建都之地。《史记•五帝本记》: “舜耕历山﹙历山即河东中条山﹚,历山之人皆让衅,鱼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据《蒲洲府志》记载“汉置蒲坂县”。隋后,蒲坂并入河东县,北周武成元年﹙公元559年﹚改为蒲州,清雍正六年﹙1728年﹚始为永济县。 永济,傍山依水,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豪杰辈出,经济繁荣,文化发达,人文会萃。许多古代的思想家、文学家、诗人都生长在这里,如柳宗元、张巡、王维、卢伦、吕温等。他们为后代留下许多不朽的著作和壮丽的诗篇,为蒲坂增添了异彩。 家喻户晓《西厢记》的故事发生地就在永济城外的普救寺,距离普救寺不远的蒲州旧城外就是鹳雀楼,当年唐代的著名诗人王之涣风尘仆仆来到蒲坂,登上鹳雀楼,俯视汹涌奔腾的黄河,面对祖国大好河山,触景生情,感慨万分,写下《登鹳雀楼》这一千古绝句。 刚到永济城时恰好黄昏,但见乌云上下翻腾如泰山压顶一般滚而来,大有“黑云压城城欲摧”之状,似顷刻间就有大雨如注随后而来,奇怪的是大街上的人却沉着安定,悠闲自在,丝毫未见大雨前的紧张气氛。再仔细看那片乌云好像在原地没有动,伫立良久观之,时隐时现的乌云原来是山峰,恰似水墨宣染的国画破墨一样,后来才知道这就是中条山。 永济城区坐落在中条山脚下,而中条山主峰海拔在1800米左右,且山势险峻,岩壁如削。在黄昏或空气飘有大量浮尘的情况下,会产生一种折射现象,宛如一场海市蜃楼,误以为乌云压顶山雨欲来之状。难怪北宋文学家王禹苒在《中条山》这首诗里是这样描写道: “ 崛起巨流边, 奔腾欲上天。 远临沧海尽, 高与太行连。 大块横为脊, 他山立似拳。 土膏经舜来, 石险任秦鞭。 洞黑狂吹雨, 峰青冷罩烟。 城外的鹳雀楼是由北周的军事设施演变为风景名胜,再加上这里生态良好又是鸟类栖息之地,更是风流雅士趋之若骛之所。从岑参的《宿蒲津关东店忆杜陵别业》诗中也可证明当时的繁华; “关门锁归客,一夜梦还家。月落河上晓,谣闻秦树鸦”。 于是在盛唐的某一天,王之涣与好友数人一起在蒲津关渡口附近鹳雀楼里饮酒听歌,一边喝着美酒,一边听着美姬莺喉低婉的歌唱,不禁诗兴大发,看着窗外炎炎的烈日和远处的中条山,便随口吟出;“白日依山尽”,然后又俯下身窗外,看见波涛滚滚黄河上千帆竟过,百柯争流场面,便脱口而出第二句“黄河入海流”。有此两佳句还需将诗的文眼和主题点出,便缓步登楼一边迈台阶一边思索,当来到楼的最高处,往外一看景色绝佳,令人心邝神怡,立刻豁然开朗看的更远。于是便随口说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绝句。 唐代河东诗人畅当也作过《登鹳雀楼》诗,他是这样描写的; “迥临飞鸟上,高出世人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这首诗与王之涣的诗形式和内容相当,但不如王之涣的诗高古直白流畅略逊一筹。畅当这首诗与王之焕登鹳雀楼的诗中都有“山”。诗中所指的“山”就是中条山。 韩愈的《条山苍》诗曰: “条山苍,河水黄。浪波纭纭去,松柏在山岗。” 显然“白日依山尽”中的山,是诗境中的山,当然也是眼前可以看到的的中条山。诗人在创作过程中虚实结合,远近结合,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使诗的意境更悠远,更耐人寻味。这也就是这首诗的魅力所在。 我曾在夏日的傍晚到姑苏城外寒山寺体味“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意境,坐在河边,看着运河上往来繁忙的驳船,船舱里闪着幽暗的灯光,甲板上的女人蹲在炉火旁做一家人的晚饭,那种镌刻在郊外,雕刻在人心,古意盎然的诗句现在不断被喧嚣的城市吞没,已经变得漫漶不清了。 文人的诗句,尤其是唐人的诗句,总是有一种巨大号召力,不到诗歌中描写的地方去一趟,就算你没有读过这首诗,没有读过诗,那就是没有文化,没文化,在今天,就是一种文雅的贬义词,就是愚昧无知的潜台词。 这次到永济县,走风陵渡,过潼关,然后登上西岳华山,才理解:“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杰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王之涣当年也一定是:过秦汉之故乡,观嵩山华岳之高,凝天地之灵气,集古人之陈迹。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