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的特征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元曲分为元杂剧和元散曲;元曲兴起并代表这一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就其本身而言则是由于元曲确立并完善了体制形式,曲的体制具体表现为以下六个方面:宫调、曲牌、曲韵、平仄(zè)、对仗、衬字;
元杂剧:
元杂剧又称北杂剧、北曲、元曲。元曲包括元杂剧和元代散曲两个部分,它在金院本的基础上孕育发展而形成的,正当南戏盛行之际,北杂剧走向成熟。13世纪后半期是元杂剧雄踞剧坛最繁盛的时期。四折一楔子的结构形式是其显著的特色之一,“一人主唱”是元杂剧的又一显著特点。元杂剧唱与说白紧密相连,“曲白相生”。元杂剧还有一些特点,如剧本注重舞台性,角色分工类型化,漠视生活外部形态真实,以类型化、象征化的手法,表现剧作的内在情绪,作家流逸的情思与本质性的真实生活相结合等等。完全具备了戏曲的本质特征,它走完了戏曲的综合历程,是严谨、完整、统一的,又是个性鲜明的戏曲艺术。元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之下,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并在唐宋以来话本、词曲、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创造了成熟的文学剧本。这比之以滑稽取笑为主的参军戏或宋杂剧可说已起了质的变化。
元散曲:
一、 元代人称为乐府。
二、 散曲之名最早见于文献,是明代朱有墩《诚斋乐府》,此书所说的散曲专指小令,不包括套数。
三、 明代中叶以后,散曲的范围逐渐扩大,把套数也包括进来。
四、 20世纪以来的学者的论文,把小令、套数都看作散曲。散曲作为文体概念做终被确定下来。
产生与发展
一、 散曲的产生
1、 发源于金词
根据学者研究散曲产生于金元之际,产生于民歌俚谣。金代的词已经出现曲的特点,倾向俚俗、率直、诙谐、浅白。金词对大量北方俚歌俗调的吸收,金词中的许多词牌实际上已经是亦词亦曲,很多词在文学风格上已经接近后代的曲。
2、 散曲输入文坛成为散曲文学的主要途径。金末元初文人没有科举取仕这条路可走,加上但是避世——玩世的社会思潮的影响,他们出入秦楼楚馆,而大量名妓会制乐府、唱曲,她们将民间的歌曲大量修改、传唱。文人与她们诗酒相乐、丝竹相和,久而久之,必然导致民歌时调与文人创作的结合。
3、 乐曲的变化。宋金之际,北方少数民族相继入主中原,他们带来的胡曲番乐与汉族地区原有的音乐相结合,孕育出一种新的乐曲。散曲便应运而生。
体制
一、 小令
又称“叶儿”,是散曲体制的基本单位。其名称源于唐代的酒令。单片只曲,调短字少是最基本的特征。除了单片只曲,还有一种联章体,又称重头小令,由同题同调的数支小令组成,最多可达百支,用以合咏一事或分咏数事。如关汉卿的双调《大德歌·春》。
二、套数
又称套曲、散套、大令,是从宋大曲、宋曲诸宫调发展而来的。体制特点有三。
1、 是由同一宫调的若干首曲牌连缀而成。
2、 各曲同押一韵。
3、通常在结尾部分还有[尾声]
三、带过曲
由同一宫调的不同曲牌组成。
元曲的声请特点:
元曲的宫调各具声情,音乐韵律皆可从其宫调中显现,元人芝庵〔唱论〕:大凡声音各应于律吕。分做作六宫十一调,共计十七宫调。如下:
仙吕宫唱:〔清新绵邈〕
南吕宫唱:〔感叹伤悲〕
中吕宫唱:〔高下闪赚〕
黄钟宫唱:〔富贵缠绵〕
正宫唱:〔惆怅雄壮〕
道宫唱:〔飘逸清幽〕
大石唱:〔风流蕴藉〕
小石唱:〔绮丽妩媚〕
高平唱:〔条物滉漾〕
般射唱:〔拾缀坑堑〕
歇指唱:〔急并虚歇〕
商角唱:〔悲伤宛转〕
双调唱:〔健捷激袅〕
商调唱:〔凄怆怨慕〕
角调唱:〔呜咽悠扬〕
宫调唱:〔典雅沉重〕
越调唱:〔陶写冷笑〕
元杂剧:
元杂剧又称北杂剧、北曲、元曲。元曲包括元杂剧和元代散曲两个部分,它在金院本的基础上孕育发展而形成的,正当南戏盛行之际,北杂剧走向成熟。13世纪后半期是元杂剧雄踞剧坛最繁盛的时期。四折一楔子的结构形式是其显著的特色之一,“一人主唱”是元杂剧的又一显著特点。元杂剧唱与说白紧密相连,“曲白相生”。元杂剧还有一些特点,如剧本注重舞台性,角色分工类型化,漠视生活外部形态真实,以类型化、象征化的手法,表现剧作的内在情绪,作家流逸的情思与本质性的真实生活相结合等等。完全具备了戏曲的本质特征,它走完了戏曲的综合历程,是严谨、完整、统一的,又是个性鲜明的戏曲艺术。元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之下,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并在唐宋以来话本、词曲、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创造了成熟的文学剧本。这比之以滑稽取笑为主的参军戏或宋杂剧可说已起了质的变化。
元散曲:
一、 元代人称为乐府。
二、 散曲之名最早见于文献,是明代朱有墩《诚斋乐府》,此书所说的散曲专指小令,不包括套数。
三、 明代中叶以后,散曲的范围逐渐扩大,把套数也包括进来。
四、 20世纪以来的学者的论文,把小令、套数都看作散曲。散曲作为文体概念做终被确定下来。
产生与发展
一、 散曲的产生
1、 发源于金词
根据学者研究散曲产生于金元之际,产生于民歌俚谣。金代的词已经出现曲的特点,倾向俚俗、率直、诙谐、浅白。金词对大量北方俚歌俗调的吸收,金词中的许多词牌实际上已经是亦词亦曲,很多词在文学风格上已经接近后代的曲。
2、 散曲输入文坛成为散曲文学的主要途径。金末元初文人没有科举取仕这条路可走,加上但是避世——玩世的社会思潮的影响,他们出入秦楼楚馆,而大量名妓会制乐府、唱曲,她们将民间的歌曲大量修改、传唱。文人与她们诗酒相乐、丝竹相和,久而久之,必然导致民歌时调与文人创作的结合。
3、 乐曲的变化。宋金之际,北方少数民族相继入主中原,他们带来的胡曲番乐与汉族地区原有的音乐相结合,孕育出一种新的乐曲。散曲便应运而生。
体制
一、 小令
又称“叶儿”,是散曲体制的基本单位。其名称源于唐代的酒令。单片只曲,调短字少是最基本的特征。除了单片只曲,还有一种联章体,又称重头小令,由同题同调的数支小令组成,最多可达百支,用以合咏一事或分咏数事。如关汉卿的双调《大德歌·春》。
二、套数
又称套曲、散套、大令,是从宋大曲、宋曲诸宫调发展而来的。体制特点有三。
1、 是由同一宫调的若干首曲牌连缀而成。
2、 各曲同押一韵。
3、通常在结尾部分还有[尾声]
三、带过曲
由同一宫调的不同曲牌组成。
元曲的声请特点:
元曲的宫调各具声情,音乐韵律皆可从其宫调中显现,元人芝庵〔唱论〕:大凡声音各应于律吕。分做作六宫十一调,共计十七宫调。如下:
仙吕宫唱:〔清新绵邈〕
南吕宫唱:〔感叹伤悲〕
中吕宫唱:〔高下闪赚〕
黄钟宫唱:〔富贵缠绵〕
正宫唱:〔惆怅雄壮〕
道宫唱:〔飘逸清幽〕
大石唱:〔风流蕴藉〕
小石唱:〔绮丽妩媚〕
高平唱:〔条物滉漾〕
般射唱:〔拾缀坑堑〕
歇指唱:〔急并虚歇〕
商角唱:〔悲伤宛转〕
双调唱:〔健捷激袅〕
商调唱:〔凄怆怨慕〕
角调唱:〔呜咽悠扬〕
宫调唱:〔典雅沉重〕
越调唱:〔陶写冷笑〕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5-06-05 · 知道合伙人文学行家
关注
展开全部
1、民间性.元曲是人民群众的戏曲,与圣殿神曲、宫廷诗剧不同,它是市民和农人的艺术;
2、广泛性.元曲题材极为广泛,绝不局限于朝政权位、贵胄家事之类,涉及士农工商,妇幼老弱各种人间生活;
3、深刻性.元曲反映各种社会矛盾深刻而直白,不以人情世态掩盖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
4、典型性.元曲塑造的人物形象,多样而复杂,既是现实生活的典型,又有人间普遍的理想;
5、曲折性.元曲有大悲剧,也有大喜剧,悲与喜相互转换、涵融,追求团圆结局;
6、艺术性.元曲以唱、做、念、打等艺术硬功将歌、话、舞、斗紧密结合,虚拟与实演相生,形态与神理兼备. (山西日报)
元曲是元朝文学的主流.蒙古人统一中国后,给汉人以残酷的
和非常不平等的待遇,形成长期剧烈的民族冲突,他们破坏了
中国古代传统的文化制度,从前看作是上品的读书儒生,这时
却下降到(七匠、八娼、九儒、十丐)的地步了,这使得中国
的学术思想沦入了黑暗时期,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却是一个重
要的时期,前人所认为卑不足道的民间文学,大大地发展起来
,代替了正统文学的地位,而放出了异样的光彩,这一新兴的
文学,正是大众所欣赏的曲子与歌剧.
所谓元曲,实包含两个部份:一是散曲,一是杂剧.散曲可以说是元代的新体诗,杂
剧是元代的歌剧;散曲可以独立,同时又是构成元代歌剧的主要部份;双方关系非常
密切,但它们却各有诗的与戏剧的独立生命.
曲是词的替身,无论从音乐的基础或是形式的构造上,都是从词演化出来的,词本起
于民间,流传于歌女伶工之口,既便于书写情怀,又宜于歌唱,原是一种通俗文学.
他们在旧的歌曲中求变化,在新起于民间的小调中求资料,接着有乐师来正谱,文人
来修辞,后来作者渐多,曲调日富,渐渐的形成一种与词不同的的体裁,而成为一种
继词而起的便于歌唱的新兴文学了.
大凡一种新文学体裁的发展,都是由简而繁,由不规则而规则,散曲中最先产生的是
小令,由小令而变成合调,在变而为套曲,小令就是民间流行的小调,经过文学的陶
冶,变成为曲中的小令;由小令合调再进一步,将曲的形式再扩大其组织的,是谓套
曲,通称为套数,亦名散套,也有称为大令的.
由元曲作品精神的发展来看,大略可分为前后两期.这两期的界限正当元人统一中国
不久的时代.前期的作品,比较鲜明的表现着曲中特有的民间文学的通俗性、口语化
,以及北方民歌中所表现的直率爽朗的精神与质朴自然的情致,宋亡之后,由于南北
文学的合流,在后期的作品里,渐渐的离开民间文学的精神,在修辞和表现方面,注
重含蓄琢练的手法,而步入于雅正典丽的阶段.因此,前期作品中高远的意境,清新
的语言,泼刺的精神,到了后期便渐渐的减少了.我们读了关汉卿、马 致远诸家之作
,再读张可久、乔吉之作,这一种演变的状态,是非常明显的.
2、广泛性.元曲题材极为广泛,绝不局限于朝政权位、贵胄家事之类,涉及士农工商,妇幼老弱各种人间生活;
3、深刻性.元曲反映各种社会矛盾深刻而直白,不以人情世态掩盖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
4、典型性.元曲塑造的人物形象,多样而复杂,既是现实生活的典型,又有人间普遍的理想;
5、曲折性.元曲有大悲剧,也有大喜剧,悲与喜相互转换、涵融,追求团圆结局;
6、艺术性.元曲以唱、做、念、打等艺术硬功将歌、话、舞、斗紧密结合,虚拟与实演相生,形态与神理兼备. (山西日报)
元曲是元朝文学的主流.蒙古人统一中国后,给汉人以残酷的
和非常不平等的待遇,形成长期剧烈的民族冲突,他们破坏了
中国古代传统的文化制度,从前看作是上品的读书儒生,这时
却下降到(七匠、八娼、九儒、十丐)的地步了,这使得中国
的学术思想沦入了黑暗时期,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却是一个重
要的时期,前人所认为卑不足道的民间文学,大大地发展起来
,代替了正统文学的地位,而放出了异样的光彩,这一新兴的
文学,正是大众所欣赏的曲子与歌剧.
所谓元曲,实包含两个部份:一是散曲,一是杂剧.散曲可以说是元代的新体诗,杂
剧是元代的歌剧;散曲可以独立,同时又是构成元代歌剧的主要部份;双方关系非常
密切,但它们却各有诗的与戏剧的独立生命.
曲是词的替身,无论从音乐的基础或是形式的构造上,都是从词演化出来的,词本起
于民间,流传于歌女伶工之口,既便于书写情怀,又宜于歌唱,原是一种通俗文学.
他们在旧的歌曲中求变化,在新起于民间的小调中求资料,接着有乐师来正谱,文人
来修辞,后来作者渐多,曲调日富,渐渐的形成一种与词不同的的体裁,而成为一种
继词而起的便于歌唱的新兴文学了.
大凡一种新文学体裁的发展,都是由简而繁,由不规则而规则,散曲中最先产生的是
小令,由小令而变成合调,在变而为套曲,小令就是民间流行的小调,经过文学的陶
冶,变成为曲中的小令;由小令合调再进一步,将曲的形式再扩大其组织的,是谓套
曲,通称为套数,亦名散套,也有称为大令的.
由元曲作品精神的发展来看,大略可分为前后两期.这两期的界限正当元人统一中国
不久的时代.前期的作品,比较鲜明的表现着曲中特有的民间文学的通俗性、口语化
,以及北方民歌中所表现的直率爽朗的精神与质朴自然的情致,宋亡之后,由于南北
文学的合流,在后期的作品里,渐渐的离开民间文学的精神,在修辞和表现方面,注
重含蓄琢练的手法,而步入于雅正典丽的阶段.因此,前期作品中高远的意境,清新
的语言,泼刺的精神,到了后期便渐渐的减少了.我们读了关汉卿、马 致远诸家之作
,再读张可久、乔吉之作,这一种演变的状态,是非常明显的.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