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读后感2000字
11个回答
2013-09-12
展开全部
《爱的教育》读后感对《爱的教育》说——上学的时候,看到你立在学校的书架上;上班后看到你在单位的书架上;逛书店的时候,看到你在书店的书架上不知道有多少次无动于衷,说不清多少次与你擦肩而过。今天的我,要说得只有遗憾,假如我第一次看到你就走进你的世界,我的心会怎样;假如我十二年前就抓住你,能减少我刚走上工作岗位后的多少困惑;假如我后来不再错过你,我前进的足迹中又该减少多少个坑坑洼洼、曲曲折折我想说的除了遗憾还是遗憾幸运的是我今天抓住了你,偶然的幸运使我深深的实实在在的抓住了你,给我们大家带来幸运、快乐、
之所以说偶然,是因为我并没有打算要去细细品读这本书,只因为所教的北师大版的语文三年级上册中有一篇课文《意大利的爱国少年》的注释中写着“节选自阿米契斯(意大利)的《爱的教育》”学习课文时我只是像平常一样的向学生推荐“同学们课下可以找这本书来读一读”便没有再放在心上。幸运的是哪一天我路过新华书店时,走进新华书店,又一次偶然看到了这本书,当时拿出来也只是随意翻翻,真正吸引我走进去的是一封安利柯的父亲写给儿子的信,父亲在信中,很严肃的告诉儿子,为什么要尊敬母亲,怎样尊敬母亲。我读过很多这种题材的书,《傅雷家书》也读过,可是这封朴素的信,使我产生了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我想读给我的学生听多么适合。因为他们和安利柯差不多同龄,但是他们有时候对待父母的态度比安利柯的情况要严重的多,有的甚至小小年纪与父母吵架,有的言谈之中不满意,甚至看不起自己的母亲,有的甚至母亲接自己,在深秋的寒风中冻得发抖,儿子却对母亲说出“冻死你才好呢!”我买了不同版本的《爱的教育》奖励给几个爱读书的学生,而且在班里读了这封信,又把个别的学生叫到我的办公室,单独读给他听,然后和他交流后来又和家长取得联系,他的妈妈亲口向我说起了孩子的转变。开始,认为这本书是教育孩子有爱心,学会爱父母,爱别人的继续读下去我才发现,这样的认为太肤浅了,因为我从安利柯父母的做法中感受到了,孩子存在一切问题的根源,是因为有时候我们做大人的还不知道,是谁首先缺少了真正的爱心,而需要接受《爱的教育》。有的家长当着孩子的面就口无遮拦地对老师说孩子的一些缺点,甚至当着小朋友,或客人的面张口就说孩子的短处,当时真的感觉到孩子有时是多么弱小,多么无助,有些做法对他们来说多么不公平或者当父母在质问孩子的时候,“我说了多少遍为什么你忘带?我怎么对你说的,你为什么写不好?我不是让你好好检查为什么还出错?为什么不好好写?我嘱咐你多少遍了,为什么记不住?你为什么不动脑筋?”用孩子自己在日记中的话说“唠叨地我的头都快炸了”我们大人有没有冷静的问一下自己“为什么,孩子会有这些问题?”根源在哪儿?三年级的孩子存在缺点,学习中做事中遇到困难也是很正常的,我们大人给了这幼小的心灵多少力量的源泉,多少耐心的帮助,孩子不如别人,是他自己不想吗?他做不到除了人之间的正常差异,有没有大人的根源呢?我们以一次家长的签字为例,有的家长读了孩子稚嫩的作文,认认真真和孩子分析了原因,帮助孩子改正了不足,还激励孩子的努力方向,签字满满的工工整整的。家长是多付出了一些精力,可是孩子得到的是什么?得到了力量,得到了方法,得到了新的目标,从失败中得到了成功的体验,得到了父母真正的细腻的爱,可以说受益无穷。可是有的家长只写了两个字“读了。”此为惜墨如金者;“写得太少”“不认真”“不会想象”“想象力太差”“不会写”此为批评者;还有“多读多写”“多动脑筋”“多想象”这也可以算指正者了。咱们冷静的比一比,这一次签字给孩子带来的差距有多大。如果说其他方面的恐怕会更多,所以对孩子的爱,什么是真正的爱,怎样爱,什么时候孩子最需要你的真正的爱有许多困惑在《爱的教育》中能找到现成的答案,从中深刻的思考也可以使我们得到更多的启示。所以我觉得这本书中更多内容是需要读给每个家长听的,于是我要求我们班每个家长要和孩子一起读《爱的教育》,共同接受爱的洗礼。爸爸妈妈孩子都要写出读后感。
二、反思《爱的教育》
这一次许多家长孩子都受益匪浅,使我潸然泪下的不仅仅是《爱的教育》还有一篇篇充满真爱的爸爸妈妈的读后感,更有真正沐浴在真爱的阳光中孩子们的幸福和喜悦。慢慢的我们大家都在发生着改变,这种改变使我们面前的一张张孩子的脸,一张张大人的都洋溢制发自内心的笑容。
这本书使许多家长,努力改变着自己,从态度上,从语气上,从方法上孩子也丛书中找到了自己学习的榜样。李依宁在读后感中写道:读了《爱的教育》,我的收获很大,我知道了怎样才是一位高尚的人。如果我是安利柯,我就把杨嘉宁当作代洛西,把王冕卿当作卡隆于老师还是老师,我们一起学,那该多好啊。这本书改变了我的学习做事的态度,也改变了我的生活,让我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安利柯是好小孩,我的理想就是变成和他一样的人。我在加油卡上真诚地写下了我的理想,决心要成为一位有名气的作家。安利柯已经是我的榜样了。他不完美,可是它能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不断改正自己的缺点。杨嘉宁写道:读完《爱的教育》后,我感觉我与书中的安利柯相比,真是差的太远了,比如说他就很爱自己的父母,而我有时侯却做不到。现在,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富有,可是我们却不太懂得爱自己的父母了,好像有一些事情是他们应该给我们做的一样。爸爸妈妈给我们的爱越多,我们的爱却像溪水一样流的越远。难道我们就只知道爱自己吗?这本书悄悄改变了爸爸妈妈,也改变着我,使我们都成为真正有爱心,有快乐的人,让我们共同用爱心来温暖世界吧!王雅楠在日记中写道:读完爱的教育我改变了对同学的态度,比如,我以前从来不帮助同学也不借给别人东西用,现在我不那样小气了,因为你对别人好,别人也对你好。冯翔宇写道:《爱的教育》中有好孩子也有坏孩子,他们就像两面镜子,映出了我的优点和缺点,告诉我应该怎样做人,怎样学习,怎样和别人相处。我知道了,会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人,才会成为优秀的人。杨鑫海说:读了《爱的教育》我的变化很大,比如,吃饭的时候,以前我是看着妈妈一趟一趟把热气腾腾的饭菜,端上来。现在的我可大不一样了,现在妈妈做饭,我就把勺子筷子摆好,妈妈做好饭,我给妈妈递盘子,然后再把饭菜端到桌子上,做好吃饭的准备。
王祎琳说:看了卡隆的表现,我觉得自己差远了,总是有点胆小怕事。我决心向他学习,做一个辨别是非,敢说敢做的勇敢的孩子。
李海舟说:“读了《爱的教育》之后,我觉得自己没有卡隆那么有正义感,没有泼来可西那么孝敬父母,没有代洛西学习那么好,也没有少年鼓手的勇气与他们相比我差的太远了,所以我正在努力学习他们的优点,做个好孩子。爸爸妈妈读了这本书后,也都变了个人似的,经常赏识我了,我一有进步就鼓励我表扬我。我要努力和爸爸妈妈共建爱的家园。
周宇星说,读完这本书我们都很感动,爸爸妈妈对我比以前更好了,过去妈妈要求这要求那,有时候烦死我了,也只是敢怒不敢言。现在妈妈像变了个人似的,生气的时候,只是在心里,不批评我,常常会和我商量一下,交流一下,我也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每天比原来快乐多了,我真得感谢这本书给我带来更多的幸福。
王成轶说,原来一打上课铃,同学们就一拥而上,挤在门口,像一群狮子在争夺一块香喷喷的肉,我也想快点进去。现在仔细一想,这样挤,大家就容易受伤,每次我都会像卡隆那样提醒同学们。在家里现在也不和爸爸妈妈还嘴了,有什么想法就和爸爸妈妈心平气和的交流。
赵嘉玺说,以前我做错了事情,怕爸爸妈妈批评,总爱说谎。读了这本书我变了因为书中每个人从头到尾都没有说过谎,连那个最坏的勿兰蒂也没有说过谎,我想他被开除了都没有说过一次谎,我还没有到他那样的地步。在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下,我已经努力改好了,我真高兴。
刘培泽说,现在我去同学家里,都会很有礼貌的摁门铃。到哪里玩,都对妈妈说清楚,不让妈妈着急。但吃饭,穿衣服自己做得还不够好,我要努力改。
家长的感受也很深赵嘉玺的妈妈刘敏写道,和孩子一起读《爱的教育》,很有感触。反思自己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实在汗颜!失之耐心,不能细致感受一颗童心。浮躁,拿出一副家长的样子来,大有说一不二之势让孩子无条件服从殊不知,孩子很多智慧的火花就这样在我们的呵斥和武断中悄然消失了。我们不知多少次失去一颗颗天真、活泼、积极向上、满是爱的心!
王子煦的爸爸王爱东写道,按照儿子的要求读了《爱的教育》后感触颇深。经常与大家谈起该怎样教育好孩子,但总是毫无章法,说得多,做得少。
“爱的教育”这四个字,说来容易,做起来又何其难!因此,倍受感动的是在安利柯的生活中,父母老师如此细腻的用行动教会孩子怎样去爱。以前,孩子想买书就买,只是满足他就是了,缺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如果老师在学校对每个孩子在学习、生活上付出了很多,而当孩子回到家中,家长又不能身体力行,做好孩子的楷模的话,单凭老师的努力,成效颇微。读完该书后,儿子得反响也比较大,我们一起交流了四次,让他感到“书中自有黄金屋的道理”,改变了他周末、周日爱看动画片的习惯。
周宇星的妈妈展淑萍写道一篇文章中说,世上有很多东西,给予他人时,往往越分越少,而有一样东西往往越分越多,那是什么呢?那就是爱。是的,爱不只有索取,而是付出、给予及分享。一个人只有拥有爱的能力,才能真正的体会生活的美好。
《爱的教育》中一篇篇感人肺腑的美文,使我和孩子都感动了。有一次,孩子在读到《卡隆的妈妈》一文时,竟然躲在被窝中哭出声来。我再次深思,是什么使儿子如此动情。读了这本书后,儿子好像长大了好多。让孩子在被人爱中学会爱人,当你摔倒了是谁把你拉起来并安慰你;是谁在你取得好成绩是为你鼓掌喝彩和祝贺;是谁把自己心爱的玩具拿来和你分享;是谁在你比赛前鼓励你说你能行是同学、是朋友,还有很多很多孩子,你能体会到这所有的爱吗?我希望孩子能在爱中成长,把爱升华到对祖国对社会的爱,从而产生一种责任感。努力做一名好学生是对老师的一种爱;体谅理解家长;能看到同学的优点来改正自己的缺点;主动帮助有需要的同学;等等。
让孩子在爱的行为中成长,由此产生动力,用自己的能力更好的回报爱你的人,给予需要你爱的人。
刘培泽同学的爸爸刘焕三在读后感中写道:“读完了《爱的教育》这本书,我开始反思自己对孩子的教育。仔细的想一想,自己还是对孩子要求过于严格了一些,而且和儿子交流谈心也不多,有时甚至耐不住性子吹胡子瞪眼大发脾气。这是不对的。儿子已经快9岁了,他在一天一天的长大,慢慢的开始有自己的思想。我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儿子的好爸爸,但同时更希望成为儿子的朋友,而且是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关于自己的儿子,我认为他还是非常喜欢学习的,而且也能学好。虽然现在有点过于贪玩,但我并没有过多的责备过他,因为顽皮是孩子的天性。我也没有给他过多的要求,只是告诉他必须做到两条:一是上课必须认真听讲,二是作业必须认真完成。希望儿子能够做到。
薄尊莹的爸爸薄纯杰写道:通过读书中部分内容,很佩服安利柯的父母,每当孩子生活学习中做得不对时,都能及时用书信与孩子沟通,让孩子认识到哪些地方做得不好,引导在以后的生活中改正。反思一下自己,当孩子表现不好时,很多情况下只是训斥孩子,既不能身先示范做好表率,又不能换位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今后自己要不断学习改进。孩子良好品格地养成,需要老师和家长的辛勤地培育浇灌。读一本好书,可以使人受到很多启发教育。以后要多读书、读好书,让自己和孩子一同成长。
李明臻的妈妈张燕写道通过阅读,使我认识到,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真心的对待孩子,也会换来孩子的真心。回想九年来对待孩子的态度:孩子淘气时对他的叱责;不听话时对他的冷淡;作业不会做时对他的打骂;成绩不好时对他的讥笑。我感到深深的后悔和自责,一直以来,特别是孩子上学以来,忽视了与孩子的交流,不知道孩子到底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总是感觉你已经上学了,长大了,应该懂事了。经常拿大人的标准来要求孩子,当孩子达不到要求时,就认为是孩子没有认真的对待这件事,没有专心的去做,进而去批评孩子甚至是打骂孩子,而不是从自身找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读了《爱的教育》使我认识到,孩子就是孩子,他不是成年人,要以对待孩子的态度去对待他,要爱他,尊重他,要把他当成一个“人”来对待,而不是把他当成你的个人财产。我相信在以后的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我不会再象以前那样对待我的孩子。我会把他当成我的朋友,加强与孩子的交流,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让孩子也把我当成朋友,而不是只会训斥他的妈妈。当他淘气时,我会心平气和的给他讲道理;当他不会做作业时,我会耐心给他讲解并提醒他上课要认真听讲;当他考试成绩不好时,我会鼓励他继续努力;当他遇到困难时,我会给他力量,帮他解决困难。我会象《爱的教育》里的安利柯的父母和老师一样,通过自己的言行,教育他要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尊敬师长,善待老人,不忽略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因为那些
小事将促成一个人将来的品行。
李明臻的爸爸李振杰写道:当我们阅读这本书时,可以慢慢思考些什么,这些思考可以使我们能够深刻体会一下爱的教育。爱的教育并非易事,当父母的能把握好这个度,那爱的教育则发挥了他应有的作用,而不正当运用爱的教育,这爱就成了溺爱,盲目的爱,将会起到反作用。反思以往对孩子的爱,往往是孩子想要什么,就赶紧给他买,家里有什么好吃的,先给他吃,有什么好玩的先给他玩。不管做什么事,都是以孩子为中心,一家人围着孩子转,养成了孩子以“我”为中心,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我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的坏习惯。孩子在这种溺爱的环境中,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很少帮助爸
爸妈妈干一点家务活,偶尔干一点
活,也会问,有报酬吗?让家长哭笑不得。
爱孩子是每一个人都会的,但是什么才是真正的爱孩子,怎样爱孩子才能让他健康的成长,并不是每个家长都能做到的。通过阅读《爱的教育》我深深的体会到,热爱孩子就要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正直,诚实,自信,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影响孩子,以实际行动告诉孩子,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要学会爱自己,更要爱他人。
李依宁的妈妈张倩红写道,今天,读了《爱的教育》里《我的决心》这篇文章,我被文章里的“我”深深地打动了,他只是一个很普通的孩子,但在生活中他是一个有心的孩子,通过观察生活中发生的一些极其普通的事,他感受到了大人在繁忙的生活中给予他的关爱,于是他不再抱怨,而是知道用心去爱别人,要求上进,他的品德是高尚的,我想他一定能快乐起来,而且能把快乐带给别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亲人给予孩子过多的关爱,很多孩子逐渐养成了只知索取、不知回报的习惯,因此要多引导孩子接受爱的教育,让爱在他们的心里扎根,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杨鑫海的家长吕霞丛书中摘出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和孩子共勉,并运用其中的教育方法。
杨嘉宁的妈妈张学霞写道读完这本书,我被字里行间自然流露出的浓浓的爱意深深感动着,对自己教育孩子的不足之处进行着深刻的反省。
以前我总怪孩子不懂的爱,太自私,从不深入想一想为什么。我对待孩子缺乏耐心,孩子犯了错误,不是静下心来想想原因,告诉孩子以后怎样避免,而是高声呵斥,孩子顶嘴申辩,这样问题不但没有解决,反而激化了矛盾,久而久之孩子对顶嘴吵闹就习以为常。我们虽在物质生活上给孩子的很多,甚至应有尽有,但是却没有真正走到孩子的心里去,没有成为孩子真正的朋友,孩子对我们的爱怎么会不打折呢?
有一次孩子对我说“在学校里我觉得我很有能力很棒,但是到了家里我觉得我就不那么好了。”我问:“为什么?”孩子说“你光批评我”。我对孩子的要求是缺点越少越好,眼睛老盯在缺点上,每天都是批评孩子的缺点,孩子在家怎么能有自信呢?安利柯的父母却正好相反,安利柯做出的对老师同学、父母的关爱,家长就及时给予肯定,同时指出自己的希望,怎样做才能一步步走进目标。
田晓宇的妈妈崔东梅写道读完爱的教育,才感觉到自己对孩子的教育实在太浅显了,对自己要求太低了,总是要求孩子做这做那,而自己又是否能真正做到,做的更好,却从来没有认真考虑过.父母是孩子生活中的老师,每天都生活在一起,一言一行,都对孩子有着很大的影响,家长在不经意间的流露,可能给孩子留下很深的印象,甚至会产生很深的误导,所以说以后,我们做家长的会严格要求自己,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给孩子一个更有说服力的教育.
在孩子的学习方面,我们一刻都不会放松,会试着用一些方法,更重要的是要有耐心用平和的心态对待孩子,多帮助他,孩子的自尊心是非常强的,记得有一次我们俩谈话,他告诉我,当老师在说谁是坏孩子的时候,他的心非常紧张,害怕自己被说成是坏孩子,说明他希望自己是好孩子,只是自制力差点,可孩子这种希望是宝贵的,以后我们会跟孩子多沟通,多交流,及时指出他身上存在的缺点,并加以正确的引导.孩子不需要训斥,不需要指责与漫骂,他需要对自己能力的认可、支持与鼓励,这一点我们做家长的也会努力去做到、做好。
王子煦的爸爸王爱东写道,按照儿子的要求读了《爱的教育》后感触颇深。经常与大家谈起该怎样教育好孩子,但总是毫无章法,说得多,做得少。
“爱的教育”这四个字,说来容易,做起来又何其难!因此,倍受感动的是在安利柯的生活中,父母老师如此细腻的用行动教会孩子怎样去爱。以前,孩子想买书就买,只是满足他就是了,缺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如果老师在学校对每个孩子在学习、生活上付出了很多,而当孩子回到家中,家长又不能身体力行,做好孩子的楷模的话,单凭老师的努力,成效颇微。读完该书后,儿子得反响也比较大,我们一起交流了四次,让他感到“书中自有黄金屋的道理”,改变了他周末、周日爱看动画片的习惯。
然而要使每个人的认识转化成行为,还远不像想象的那么简单,有的孩子的确注意奉献自己的爱心,但有时候三年级孩子孩子受她的年龄,知识,阅历等认识水平的影响,他们还不会具体的分析,辨别。比如有一次一个学生在别的学科上做小动作,老师批评指正时,他与老师顶嘴了,于是当我一进教室时,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围过来告他的状,我一听的确是他不对,也批评了他,可是当时的状态出乎我的意外,他也非常激动的和我顶嘴了,。当天中午,他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真诚的向我道歉,我们又谈了很久。可是这件事一直压在我的心里,为什么他会如此激动呢?经过再三考虑,我拨通了她妈妈的电话,经过交谈,我了解到由于种种原因,他的心情非常不好,应该说那时候他是需要用爱心来安抚的,或者说她当时上课走神应该属于正常现象,老师批评指正也正常,同学们告状也是正常现象,我批评教育他要尊重各学科老师,也没有做错可是问题出哪儿呢?当天晚上我经过分析,经过换位思考,觉得心情不好时,走神了,又口不择言,当时他的心理状态可想而知。于是我觉得第二天,我需要进一步处理,我当时问同学们,如果你不小心犯了错误,你愿意所有的同学都去告你的状吗?同学们都说不愿意。我接着问,那昨天的事情,如果你是这位同学,你会什么感受?同学们都认识到这种方式的不当之处,而且还讨论了恰当的方式。后来我总结要真正的把爱心,献给需要的人,我们从点滴的小事做起,从换位思考做起,学会理解、谅解和宽容。
之所以说偶然,是因为我并没有打算要去细细品读这本书,只因为所教的北师大版的语文三年级上册中有一篇课文《意大利的爱国少年》的注释中写着“节选自阿米契斯(意大利)的《爱的教育》”学习课文时我只是像平常一样的向学生推荐“同学们课下可以找这本书来读一读”便没有再放在心上。幸运的是哪一天我路过新华书店时,走进新华书店,又一次偶然看到了这本书,当时拿出来也只是随意翻翻,真正吸引我走进去的是一封安利柯的父亲写给儿子的信,父亲在信中,很严肃的告诉儿子,为什么要尊敬母亲,怎样尊敬母亲。我读过很多这种题材的书,《傅雷家书》也读过,可是这封朴素的信,使我产生了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我想读给我的学生听多么适合。因为他们和安利柯差不多同龄,但是他们有时候对待父母的态度比安利柯的情况要严重的多,有的甚至小小年纪与父母吵架,有的言谈之中不满意,甚至看不起自己的母亲,有的甚至母亲接自己,在深秋的寒风中冻得发抖,儿子却对母亲说出“冻死你才好呢!”我买了不同版本的《爱的教育》奖励给几个爱读书的学生,而且在班里读了这封信,又把个别的学生叫到我的办公室,单独读给他听,然后和他交流后来又和家长取得联系,他的妈妈亲口向我说起了孩子的转变。开始,认为这本书是教育孩子有爱心,学会爱父母,爱别人的继续读下去我才发现,这样的认为太肤浅了,因为我从安利柯父母的做法中感受到了,孩子存在一切问题的根源,是因为有时候我们做大人的还不知道,是谁首先缺少了真正的爱心,而需要接受《爱的教育》。有的家长当着孩子的面就口无遮拦地对老师说孩子的一些缺点,甚至当着小朋友,或客人的面张口就说孩子的短处,当时真的感觉到孩子有时是多么弱小,多么无助,有些做法对他们来说多么不公平或者当父母在质问孩子的时候,“我说了多少遍为什么你忘带?我怎么对你说的,你为什么写不好?我不是让你好好检查为什么还出错?为什么不好好写?我嘱咐你多少遍了,为什么记不住?你为什么不动脑筋?”用孩子自己在日记中的话说“唠叨地我的头都快炸了”我们大人有没有冷静的问一下自己“为什么,孩子会有这些问题?”根源在哪儿?三年级的孩子存在缺点,学习中做事中遇到困难也是很正常的,我们大人给了这幼小的心灵多少力量的源泉,多少耐心的帮助,孩子不如别人,是他自己不想吗?他做不到除了人之间的正常差异,有没有大人的根源呢?我们以一次家长的签字为例,有的家长读了孩子稚嫩的作文,认认真真和孩子分析了原因,帮助孩子改正了不足,还激励孩子的努力方向,签字满满的工工整整的。家长是多付出了一些精力,可是孩子得到的是什么?得到了力量,得到了方法,得到了新的目标,从失败中得到了成功的体验,得到了父母真正的细腻的爱,可以说受益无穷。可是有的家长只写了两个字“读了。”此为惜墨如金者;“写得太少”“不认真”“不会想象”“想象力太差”“不会写”此为批评者;还有“多读多写”“多动脑筋”“多想象”这也可以算指正者了。咱们冷静的比一比,这一次签字给孩子带来的差距有多大。如果说其他方面的恐怕会更多,所以对孩子的爱,什么是真正的爱,怎样爱,什么时候孩子最需要你的真正的爱有许多困惑在《爱的教育》中能找到现成的答案,从中深刻的思考也可以使我们得到更多的启示。所以我觉得这本书中更多内容是需要读给每个家长听的,于是我要求我们班每个家长要和孩子一起读《爱的教育》,共同接受爱的洗礼。爸爸妈妈孩子都要写出读后感。
二、反思《爱的教育》
这一次许多家长孩子都受益匪浅,使我潸然泪下的不仅仅是《爱的教育》还有一篇篇充满真爱的爸爸妈妈的读后感,更有真正沐浴在真爱的阳光中孩子们的幸福和喜悦。慢慢的我们大家都在发生着改变,这种改变使我们面前的一张张孩子的脸,一张张大人的都洋溢制发自内心的笑容。
这本书使许多家长,努力改变着自己,从态度上,从语气上,从方法上孩子也丛书中找到了自己学习的榜样。李依宁在读后感中写道:读了《爱的教育》,我的收获很大,我知道了怎样才是一位高尚的人。如果我是安利柯,我就把杨嘉宁当作代洛西,把王冕卿当作卡隆于老师还是老师,我们一起学,那该多好啊。这本书改变了我的学习做事的态度,也改变了我的生活,让我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安利柯是好小孩,我的理想就是变成和他一样的人。我在加油卡上真诚地写下了我的理想,决心要成为一位有名气的作家。安利柯已经是我的榜样了。他不完美,可是它能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不断改正自己的缺点。杨嘉宁写道:读完《爱的教育》后,我感觉我与书中的安利柯相比,真是差的太远了,比如说他就很爱自己的父母,而我有时侯却做不到。现在,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富有,可是我们却不太懂得爱自己的父母了,好像有一些事情是他们应该给我们做的一样。爸爸妈妈给我们的爱越多,我们的爱却像溪水一样流的越远。难道我们就只知道爱自己吗?这本书悄悄改变了爸爸妈妈,也改变着我,使我们都成为真正有爱心,有快乐的人,让我们共同用爱心来温暖世界吧!王雅楠在日记中写道:读完爱的教育我改变了对同学的态度,比如,我以前从来不帮助同学也不借给别人东西用,现在我不那样小气了,因为你对别人好,别人也对你好。冯翔宇写道:《爱的教育》中有好孩子也有坏孩子,他们就像两面镜子,映出了我的优点和缺点,告诉我应该怎样做人,怎样学习,怎样和别人相处。我知道了,会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人,才会成为优秀的人。杨鑫海说:读了《爱的教育》我的变化很大,比如,吃饭的时候,以前我是看着妈妈一趟一趟把热气腾腾的饭菜,端上来。现在的我可大不一样了,现在妈妈做饭,我就把勺子筷子摆好,妈妈做好饭,我给妈妈递盘子,然后再把饭菜端到桌子上,做好吃饭的准备。
王祎琳说:看了卡隆的表现,我觉得自己差远了,总是有点胆小怕事。我决心向他学习,做一个辨别是非,敢说敢做的勇敢的孩子。
李海舟说:“读了《爱的教育》之后,我觉得自己没有卡隆那么有正义感,没有泼来可西那么孝敬父母,没有代洛西学习那么好,也没有少年鼓手的勇气与他们相比我差的太远了,所以我正在努力学习他们的优点,做个好孩子。爸爸妈妈读了这本书后,也都变了个人似的,经常赏识我了,我一有进步就鼓励我表扬我。我要努力和爸爸妈妈共建爱的家园。
周宇星说,读完这本书我们都很感动,爸爸妈妈对我比以前更好了,过去妈妈要求这要求那,有时候烦死我了,也只是敢怒不敢言。现在妈妈像变了个人似的,生气的时候,只是在心里,不批评我,常常会和我商量一下,交流一下,我也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每天比原来快乐多了,我真得感谢这本书给我带来更多的幸福。
王成轶说,原来一打上课铃,同学们就一拥而上,挤在门口,像一群狮子在争夺一块香喷喷的肉,我也想快点进去。现在仔细一想,这样挤,大家就容易受伤,每次我都会像卡隆那样提醒同学们。在家里现在也不和爸爸妈妈还嘴了,有什么想法就和爸爸妈妈心平气和的交流。
赵嘉玺说,以前我做错了事情,怕爸爸妈妈批评,总爱说谎。读了这本书我变了因为书中每个人从头到尾都没有说过谎,连那个最坏的勿兰蒂也没有说过谎,我想他被开除了都没有说过一次谎,我还没有到他那样的地步。在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下,我已经努力改好了,我真高兴。
刘培泽说,现在我去同学家里,都会很有礼貌的摁门铃。到哪里玩,都对妈妈说清楚,不让妈妈着急。但吃饭,穿衣服自己做得还不够好,我要努力改。
家长的感受也很深赵嘉玺的妈妈刘敏写道,和孩子一起读《爱的教育》,很有感触。反思自己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实在汗颜!失之耐心,不能细致感受一颗童心。浮躁,拿出一副家长的样子来,大有说一不二之势让孩子无条件服从殊不知,孩子很多智慧的火花就这样在我们的呵斥和武断中悄然消失了。我们不知多少次失去一颗颗天真、活泼、积极向上、满是爱的心!
王子煦的爸爸王爱东写道,按照儿子的要求读了《爱的教育》后感触颇深。经常与大家谈起该怎样教育好孩子,但总是毫无章法,说得多,做得少。
“爱的教育”这四个字,说来容易,做起来又何其难!因此,倍受感动的是在安利柯的生活中,父母老师如此细腻的用行动教会孩子怎样去爱。以前,孩子想买书就买,只是满足他就是了,缺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如果老师在学校对每个孩子在学习、生活上付出了很多,而当孩子回到家中,家长又不能身体力行,做好孩子的楷模的话,单凭老师的努力,成效颇微。读完该书后,儿子得反响也比较大,我们一起交流了四次,让他感到“书中自有黄金屋的道理”,改变了他周末、周日爱看动画片的习惯。
周宇星的妈妈展淑萍写道一篇文章中说,世上有很多东西,给予他人时,往往越分越少,而有一样东西往往越分越多,那是什么呢?那就是爱。是的,爱不只有索取,而是付出、给予及分享。一个人只有拥有爱的能力,才能真正的体会生活的美好。
《爱的教育》中一篇篇感人肺腑的美文,使我和孩子都感动了。有一次,孩子在读到《卡隆的妈妈》一文时,竟然躲在被窝中哭出声来。我再次深思,是什么使儿子如此动情。读了这本书后,儿子好像长大了好多。让孩子在被人爱中学会爱人,当你摔倒了是谁把你拉起来并安慰你;是谁在你取得好成绩是为你鼓掌喝彩和祝贺;是谁把自己心爱的玩具拿来和你分享;是谁在你比赛前鼓励你说你能行是同学、是朋友,还有很多很多孩子,你能体会到这所有的爱吗?我希望孩子能在爱中成长,把爱升华到对祖国对社会的爱,从而产生一种责任感。努力做一名好学生是对老师的一种爱;体谅理解家长;能看到同学的优点来改正自己的缺点;主动帮助有需要的同学;等等。
让孩子在爱的行为中成长,由此产生动力,用自己的能力更好的回报爱你的人,给予需要你爱的人。
刘培泽同学的爸爸刘焕三在读后感中写道:“读完了《爱的教育》这本书,我开始反思自己对孩子的教育。仔细的想一想,自己还是对孩子要求过于严格了一些,而且和儿子交流谈心也不多,有时甚至耐不住性子吹胡子瞪眼大发脾气。这是不对的。儿子已经快9岁了,他在一天一天的长大,慢慢的开始有自己的思想。我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儿子的好爸爸,但同时更希望成为儿子的朋友,而且是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关于自己的儿子,我认为他还是非常喜欢学习的,而且也能学好。虽然现在有点过于贪玩,但我并没有过多的责备过他,因为顽皮是孩子的天性。我也没有给他过多的要求,只是告诉他必须做到两条:一是上课必须认真听讲,二是作业必须认真完成。希望儿子能够做到。
薄尊莹的爸爸薄纯杰写道:通过读书中部分内容,很佩服安利柯的父母,每当孩子生活学习中做得不对时,都能及时用书信与孩子沟通,让孩子认识到哪些地方做得不好,引导在以后的生活中改正。反思一下自己,当孩子表现不好时,很多情况下只是训斥孩子,既不能身先示范做好表率,又不能换位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今后自己要不断学习改进。孩子良好品格地养成,需要老师和家长的辛勤地培育浇灌。读一本好书,可以使人受到很多启发教育。以后要多读书、读好书,让自己和孩子一同成长。
李明臻的妈妈张燕写道通过阅读,使我认识到,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真心的对待孩子,也会换来孩子的真心。回想九年来对待孩子的态度:孩子淘气时对他的叱责;不听话时对他的冷淡;作业不会做时对他的打骂;成绩不好时对他的讥笑。我感到深深的后悔和自责,一直以来,特别是孩子上学以来,忽视了与孩子的交流,不知道孩子到底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总是感觉你已经上学了,长大了,应该懂事了。经常拿大人的标准来要求孩子,当孩子达不到要求时,就认为是孩子没有认真的对待这件事,没有专心的去做,进而去批评孩子甚至是打骂孩子,而不是从自身找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读了《爱的教育》使我认识到,孩子就是孩子,他不是成年人,要以对待孩子的态度去对待他,要爱他,尊重他,要把他当成一个“人”来对待,而不是把他当成你的个人财产。我相信在以后的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我不会再象以前那样对待我的孩子。我会把他当成我的朋友,加强与孩子的交流,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让孩子也把我当成朋友,而不是只会训斥他的妈妈。当他淘气时,我会心平气和的给他讲道理;当他不会做作业时,我会耐心给他讲解并提醒他上课要认真听讲;当他考试成绩不好时,我会鼓励他继续努力;当他遇到困难时,我会给他力量,帮他解决困难。我会象《爱的教育》里的安利柯的父母和老师一样,通过自己的言行,教育他要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尊敬师长,善待老人,不忽略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因为那些
小事将促成一个人将来的品行。
李明臻的爸爸李振杰写道:当我们阅读这本书时,可以慢慢思考些什么,这些思考可以使我们能够深刻体会一下爱的教育。爱的教育并非易事,当父母的能把握好这个度,那爱的教育则发挥了他应有的作用,而不正当运用爱的教育,这爱就成了溺爱,盲目的爱,将会起到反作用。反思以往对孩子的爱,往往是孩子想要什么,就赶紧给他买,家里有什么好吃的,先给他吃,有什么好玩的先给他玩。不管做什么事,都是以孩子为中心,一家人围着孩子转,养成了孩子以“我”为中心,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我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的坏习惯。孩子在这种溺爱的环境中,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很少帮助爸
爸妈妈干一点家务活,偶尔干一点
活,也会问,有报酬吗?让家长哭笑不得。
爱孩子是每一个人都会的,但是什么才是真正的爱孩子,怎样爱孩子才能让他健康的成长,并不是每个家长都能做到的。通过阅读《爱的教育》我深深的体会到,热爱孩子就要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正直,诚实,自信,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影响孩子,以实际行动告诉孩子,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要学会爱自己,更要爱他人。
李依宁的妈妈张倩红写道,今天,读了《爱的教育》里《我的决心》这篇文章,我被文章里的“我”深深地打动了,他只是一个很普通的孩子,但在生活中他是一个有心的孩子,通过观察生活中发生的一些极其普通的事,他感受到了大人在繁忙的生活中给予他的关爱,于是他不再抱怨,而是知道用心去爱别人,要求上进,他的品德是高尚的,我想他一定能快乐起来,而且能把快乐带给别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亲人给予孩子过多的关爱,很多孩子逐渐养成了只知索取、不知回报的习惯,因此要多引导孩子接受爱的教育,让爱在他们的心里扎根,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杨鑫海的家长吕霞丛书中摘出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和孩子共勉,并运用其中的教育方法。
杨嘉宁的妈妈张学霞写道读完这本书,我被字里行间自然流露出的浓浓的爱意深深感动着,对自己教育孩子的不足之处进行着深刻的反省。
以前我总怪孩子不懂的爱,太自私,从不深入想一想为什么。我对待孩子缺乏耐心,孩子犯了错误,不是静下心来想想原因,告诉孩子以后怎样避免,而是高声呵斥,孩子顶嘴申辩,这样问题不但没有解决,反而激化了矛盾,久而久之孩子对顶嘴吵闹就习以为常。我们虽在物质生活上给孩子的很多,甚至应有尽有,但是却没有真正走到孩子的心里去,没有成为孩子真正的朋友,孩子对我们的爱怎么会不打折呢?
有一次孩子对我说“在学校里我觉得我很有能力很棒,但是到了家里我觉得我就不那么好了。”我问:“为什么?”孩子说“你光批评我”。我对孩子的要求是缺点越少越好,眼睛老盯在缺点上,每天都是批评孩子的缺点,孩子在家怎么能有自信呢?安利柯的父母却正好相反,安利柯做出的对老师同学、父母的关爱,家长就及时给予肯定,同时指出自己的希望,怎样做才能一步步走进目标。
田晓宇的妈妈崔东梅写道读完爱的教育,才感觉到自己对孩子的教育实在太浅显了,对自己要求太低了,总是要求孩子做这做那,而自己又是否能真正做到,做的更好,却从来没有认真考虑过.父母是孩子生活中的老师,每天都生活在一起,一言一行,都对孩子有着很大的影响,家长在不经意间的流露,可能给孩子留下很深的印象,甚至会产生很深的误导,所以说以后,我们做家长的会严格要求自己,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给孩子一个更有说服力的教育.
在孩子的学习方面,我们一刻都不会放松,会试着用一些方法,更重要的是要有耐心用平和的心态对待孩子,多帮助他,孩子的自尊心是非常强的,记得有一次我们俩谈话,他告诉我,当老师在说谁是坏孩子的时候,他的心非常紧张,害怕自己被说成是坏孩子,说明他希望自己是好孩子,只是自制力差点,可孩子这种希望是宝贵的,以后我们会跟孩子多沟通,多交流,及时指出他身上存在的缺点,并加以正确的引导.孩子不需要训斥,不需要指责与漫骂,他需要对自己能力的认可、支持与鼓励,这一点我们做家长的也会努力去做到、做好。
王子煦的爸爸王爱东写道,按照儿子的要求读了《爱的教育》后感触颇深。经常与大家谈起该怎样教育好孩子,但总是毫无章法,说得多,做得少。
“爱的教育”这四个字,说来容易,做起来又何其难!因此,倍受感动的是在安利柯的生活中,父母老师如此细腻的用行动教会孩子怎样去爱。以前,孩子想买书就买,只是满足他就是了,缺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如果老师在学校对每个孩子在学习、生活上付出了很多,而当孩子回到家中,家长又不能身体力行,做好孩子的楷模的话,单凭老师的努力,成效颇微。读完该书后,儿子得反响也比较大,我们一起交流了四次,让他感到“书中自有黄金屋的道理”,改变了他周末、周日爱看动画片的习惯。
然而要使每个人的认识转化成行为,还远不像想象的那么简单,有的孩子的确注意奉献自己的爱心,但有时候三年级孩子孩子受她的年龄,知识,阅历等认识水平的影响,他们还不会具体的分析,辨别。比如有一次一个学生在别的学科上做小动作,老师批评指正时,他与老师顶嘴了,于是当我一进教室时,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围过来告他的状,我一听的确是他不对,也批评了他,可是当时的状态出乎我的意外,他也非常激动的和我顶嘴了,。当天中午,他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真诚的向我道歉,我们又谈了很久。可是这件事一直压在我的心里,为什么他会如此激动呢?经过再三考虑,我拨通了她妈妈的电话,经过交谈,我了解到由于种种原因,他的心情非常不好,应该说那时候他是需要用爱心来安抚的,或者说她当时上课走神应该属于正常现象,老师批评指正也正常,同学们告状也是正常现象,我批评教育他要尊重各学科老师,也没有做错可是问题出哪儿呢?当天晚上我经过分析,经过换位思考,觉得心情不好时,走神了,又口不择言,当时他的心理状态可想而知。于是我觉得第二天,我需要进一步处理,我当时问同学们,如果你不小心犯了错误,你愿意所有的同学都去告你的状吗?同学们都说不愿意。我接着问,那昨天的事情,如果你是这位同学,你会什么感受?同学们都认识到这种方式的不当之处,而且还讨论了恰当的方式。后来我总结要真正的把爱心,献给需要的人,我们从点滴的小事做起,从换位思考做起,学会理解、谅解和宽容。
推荐于2018-02-25
展开全部
《边城》读后感
人向往的是什么?
一片树林、一片大地、一个蓝天,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世界。当人类生存在这个世界的时候,这个世界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变化:一座小屋、一个村庄、一个城镇;一个步伐、一辆自行车、一辆轿车;不知道这个世界是在进步还是在退化?人手所创造的不知道得否满足于他们的心意?人心所追求的到底是什么?当你贫乏的时候,追求的是财富;当你动荡的时候,追求的是安定。而如今这个时代,繁华的城镇里高楼拔地而起、街道上车水马龙、行色匆匆的人们在忙碌中建设着社会的发展。这景象本应符合人类的追求,但经历过农村生活的城镇人们却开始向往农村的环境。这似乎有点矛盾,从落后的农村到发展的城镇,从发展的城镇又到落后的农村。
《边城》所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这样一副画面:“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一只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在如今,城镇的物质建设虽然显得腾飞发达,但是在建设的背后又显露出另一方面的破坏。就像自然环境,是那样的污染不堪:树木被伐、空气干躁、噪声不断、垃圾成堆。这样的环境,使人的身心受了严重的压抑。所以,人又是那么向往农村那种清静、舒畅的生活空间。或许这也是《边城》作者的思路。
并且在现今的时代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显得是那样的陌生和功利。为了自身的利益,大家似乎都卷入你争我夺的潮流当中。在建筑物空间越来越狭小的同时,人与人的心灵同样显得狭窄;在交通便利的今天,人与人来往的途径是那样的便捷,但人的沟通却是那样的艰难。一道墙,不单是隔绝了人与人之间的居住场所,也同时隔绝了人心灵的来往;一扇防盗门,似乎避免了外人的闯入,但同时也囚牢了自己与外界的联络。
而在《边城》里面让我们看到的是人的淳朴、勤俭、友善、和平的景象。“管理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个老人。活了七十年,从二十岁起便守在这溪边,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多少年。年纪虽那么老了,本来应当休息了,但天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不能够同这一分生活离开,他从不思索自己的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在写到主人公翠翠的时候是:“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鹿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文章在写到掌管水码头顺顺时说:“这个大方洒脱的人,事业虽十分顺手,却因欢喜交朋结友,慷慨而又能济人之急,明白出门人的甘苦,理解失意人的心情,为人却那么公正无私,既正直和平,又不爱财”。在说到两位年青人的时候,又写得是那样受人欢迎:“结实如小公牛&hllip;&hllip;豪放豁达,不拘常套小节&hllip;&hllip;和气亲人,不骄惰,不浮华。”而更让人称奇的那只小狗也格外显得乖巧、懂事:“有时又与祖父黄狗一同在船上,过渡时与祖父一同动手,船将岸边,祖父正向客人招呼:‘慢点,慢点’时,那只黄狗便口衔绳子,最先一跃而上,且俨然懂得如何方为尽职似的,把船绳紧衔着拖船拢岸。”
“美丽总是令人忧愁”。《边城》作者在给我们展现这一幅人与自然相得相融,优美和谐图画的同时,却又流露出一副面对人生悲凉命运的无奈与困惑的面孔。
本应该是圆满美好的家庭,在母亲与父亲相聚不得志而前后离世下,翠翠从小就过着与爷爷相依为命的生活,他们的孤单与悲凉时不时的涌流心头。“黄昏来时,翠翠坐在家中屋后白塔下,看天空被夕阳烧成桃花色的薄云”、“听着渡口飘来那生意人杂乱的声音,心中有些几薄薄凄凉。”、“他在日头升起时,感到生活的力量,当日头落下时,又不至思量与日头同时死去的,是那个伴在他身旁的女孩子。他唯一的朋友为一只渡船与一只黄狗,唯一的亲人便只那个女孩子。”其中,还让我们看到不幸的是,作为“水鸭子”的大老却在水中淹死;以歌声让翠翠的心飞翔的二老却离家出走;与翠翠朝暮相处、形影不离的爷爷,又在雷鸣夜晚中悄悄离世&hllip;&hllip;这一切的发生,犹如一个个巨石压抑着翠翠幼小的心灵。在《边城》结尾,作者想通过二老“也许明天回来”来点燃翠翠心灵的一时希望。但“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又岂不是给她一种无限的困惑、迷茫。一个从小就遭受人生悲惨命运的心灵,本想寻得一处关爱、拯救的归宿,却一直得不到实现。这也岂不成了许多人的写照?
《边城》作者沈从文所流露的这些思想,无意之中跟道家的思想又有巧合之处。
在这里,也让我想起两句话,作为结束:
“我们的心如不安息在你的怀中,便不会安宁。”——奥古斯丁
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加西亚·马尔克斯是世界文坛公认的“魔幻现实主义大师”。当我第一次阅读《百年孤独》时,就被叙述开始时那一行迷人的句子吸引住了:“许多年之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将会回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从那个遥远的下午到许多年之后的今天,这是一个充满了巨大诱惑的时间与空间。从将来的角度回忆过去的倒叙手法,一下子造成了艺术上的悬念,令人无法释卷。以这样的开始进行叙述,成为世界小说史上的经典之作。相比之下,马尔克斯的另一部小说《霍乱时期的爱情》的开始就显得平淡了,没有巨大的吸引力。
《百年孤独》让我一直保持着阅读的兴奋。在整部小说中,马尔克斯的叙述出神入化,使我深深着迷。如小说的第七章,在写到霍塞·阿卡迪奥自杀后,他对那股鲜血的流向作了全过程的拟人化追踪叙述,写了近两百字。读来真是独具趣味、令人耳目一新。而在小说中出现的俏姑娘雷梅苔丝白日升天、阿玛兰塔与死神交谈等等情节,光怪陆离的传说成为一种现实的映照。
现实与幻想、传说与神话、直描与隐喻……马尔克斯以极其新颖而独到的叙述艺术,不可思议地创造了一个“变幻想为现实而又不失为真”的神话世界,使我们不仅看到了哥伦比亚乃至整个拉美大陆的历史演变与社会现实,更看到了一个小说大师无限广阔的心灵世界。
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
“道路变得曲曲折折的,眼看着就要到天城山的山顶了。正在这么想的时候,阵雨已经把丛密的杉树林笼罩成白花花的一片,以惊人的速度从山脚下向我追来。”第一次读《伊豆的舞女》时,我就感到了川端康成文字的力量,他几乎不由分说地带着我穿过山道和雨水,来到了那个舞女的面前。“那舞女看上去大约十七岁。她头上盘着大得出奇的旧式发髻……,这使她严肃的鹅蛋脸显得非常小,可是又美又调和”。这是一个美丽的舞女,令川端康成眷恋不已。在追随着舞女旅行于伊豆山水间的日子里,我像川端康成一样变得忧伤而又多情。然而,相聚是缘,离别总是难免的。“我的头脑变成一弘清水,嘀嘀嗒嗒的流出来,以后什么也没留下,只感觉甜蜜的愉快。”与舞女分别后、躺在船上的川端康成的泪水让我同样无以自制,那一瞬间,如烟往事中飘逝而去的友情或者爱情纷至沓来。
《伊豆的舞女》在川端康成的小说中,不是最著名的。他是以《雪国》、《古都》、《千只鹤》三部小说代表作获了1968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的。但是,这篇我最早读到的川端康成的小说,给了我深刻的影像,不能忘怀。由此我感到,阅读的第一感觉总是犹如初恋一般固执而难忘的。而事实上,从《伊豆的舞女》开始,川端康成形成了他的写作风格。那种感伤、精致、淡雅而又优美的艺术特色同样是这三部小说的艺术特色
。-
-
百年孤独读后感
“若干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将会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加西亚·马尔克斯在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百年孤独》的开篇这样写道。布恩地亚上校的记忆犹如一滴墨水坠落在宣纸上,无法停止地渲染开来。
恰如《百年孤独》这个题目给人的感觉一样,开篇这段话,马尔克斯将时间和空间拉长延展,给读者以脱离现实时间的魔幻般的感受。
1965年马尔克斯开始创作《百年孤独》,1967年6月29日小说发表。1982年诺被尔文学奖授予马尔克斯。马尔克斯曾言:“活着为了讲述生活,生活并非一个人的经历,而是他的记忆。”《百年孤独》里描述的那样一个几乎神话般的世界,那里有马尔克斯童年眼中拉美国家真实历史的影射,有近代拉美社会百年变迁的缩影和拉美人民的精神意识,同时也融入了人类百年生存的斗争历史和凝聚的经验和精神,同时还提出了对现代人和社会命运发展前途的思索和探讨。所有这一切的内涵意义使《百年孤独》成为一部具有史诗意义的作品。
小说的情节离奇令人迷惘。在小镇马贡多,布恩地亚家族上演着百年的兴衰史。这个家族由衰转盛,又由盛转衰,一百年的历程,转来转去,又回到原来的样子,一切都逃不出一个诅咒。霍·阿·布恩地亚与表妹乌苏拉近-亲结婚,阿苏拉担心会像姨妈和姨父近-亲结婚那样生出长猪尾巴的孩子而拒绝与霍·阿·布恩地亚同房。布恩地亚于邻居发生口角的时候,布恩地亚因为邻居嘲笑他被乌苏拉拒绝同房而杀了邻居。结果死者的鬼魂搅得布恩地亚一家日夜不宁,布恩地亚家族被-迫迁移到小镇马贡多。起初布恩地亚家族人丁兴旺,但是随着内战的爆发和外敌的入侵,布恩地亚氏的命运急转直下,一代不如一代,甚至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领导的32次土著居民起义都以失败而告终。到了第六代奥雷良诺·布恩地亚的时候,因为与姑妈乌苏拉通婚,结果生下一个带尾巴的女婴,正好应验了一百年前吉普赛人用梵语在羊皮纸上写下的密码,而这个密码的破译者就是第六代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自己。这个无疑充满了讽刺的意味。而这个带尾的女婴,被蚂蚁咬烂以后拖入了蚁穴。随后,小镇马贡多消失在一阵飓风中。
小说的架构是一个往复循环的结构,不管是情节或者是时间,甚至是人物的名字。马尔克斯将布恩地亚家族和读者拖入一个循环的时空中,让布恩地亚家族去经历循环的命运,让读者去感受布恩地亚家族的荣辱兴衰。作品自身的奇幻还不足以实现魔幻现实主义这一风格的完整性,同时读者在作品阅读过程中的镶嵌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转载自百分网http://www.oh100.com,请保留此标记
作为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百年孤独》以复杂的背景和离奇的情节鹤立于拉美文学史之林,作品充满了理想的光辉。遥远的马贡多小镇上发生着离奇的事情:奥雷良诺领导了32次起义结果都失败;第六代奥雷良诺布恩地亚在晚年不断地织裹尸布;奥雷良诺第二则是不断地修理门窗;俏姑娘雷梅苔丝每天要洗好几次澡;小镇马贡多一场骤然而至的雨持续下了四年十一个月又两天,此后十年,马贡多滴雨未下;布恩地亚家族的人对美尔加德斯的磁铁痴迷不已并且反复上当;第七代奥雷良诺是一个出生就有尾巴女婴,却被蚂蚁咬烂后拖进蚁穴;随后一场飓风吹走了马贡多小镇,吹走了一切,比那场持续四年十一个月有两天的暴雨带走的更多……读起来总是给人很虚幻很缥缈如此不真切的感觉。
马贡多百年的变迁和布恩地亚家族的兴衰荣辱,是整个拉美社会变迁的一面镜子。
布恩地亚家族由于内战和外敌,原本安定的生活转瞬消失,家族命运急转直下。与此相对应,在拉丁美洲,内战连连,又有欧美殖民者的入侵。同时,家族的愚昧也拉美自身落后的写照:家族成员的乱-伦与拉美文明程度的低下是相通的。面对落后和愚昧,布恩地亚家族不是追求变革,而只是面对过去,等待着“猪尾巴”的重现。这样不思进取,最终只能导致马贡多的落后,布恩地亚家族的衰败,最后不可避免的被一阵飓风吹光。同样,似乎也在暗示着拉美人民如果不思变革,最后只能面临被淘汰的命运。
小说的结局布恩地亚家族连同小镇马贡多消失在一阵飓风中。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的结尾写道:“就在奥雷良诺·布恩地亚译完羊皮纸手稿的最后瞬间,马贡多这个镜子似的(或者蜃景似的)城镇,将被飓风从地面一扫而光。将从人们的记忆中彻底抹掉,羊皮纸手稿所记载的一切将永远不会重现,遭受百年孤独的家族,注定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了。”作者对于落后和愚昧的态度是彻底否定的,于是安排了一场飓风队旧事物来了一次彻底的清理。“百年孤独”,既是说拉美落后的时间之长,又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作者的心态:对进步和先进的漫长等待。百年孤独,百年的等待。至于这以后,落后和贫穷还会不会出现,没有明确答案,但是马尔克斯的愿望是美好的:“遭受百年孤独的家族,注定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了。”
所谓魔幻现实主义,以荒诞的形式反映现实,不管马贡多发生的一切有多离奇古怪和扑朔迷离,都是取材于马尔克斯对拉美现实的观察和感悟。
对梦想与光荣的向往,对独立与自由的憧憬,在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中,现实中的追求和希望超越于形式的虚幻,找到了最终完美无缺的结合点。
三岛由纪夫称川端康成是个“永恒的旅行者”。从他的《伊豆的舞女》到《雪国》等小说,以及他的一系列散文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作家风尘仆仆、流连于山水之间的身影。他一路行来,把他的见闻、感悟与思想一一传达给我们。于是,我们从中领略到了川端康成笔下的山川之美、人性之美、文学之美。他是一个唯美的作家。无论是述人纪事、还是状物绘景,无不充满了极致的、纯真的文学之美。
作为一个日本作家,川端康成把日本文学之美和东方艺术之美推向了世界,从而确立了他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
余秋雨:《文化苦旅》、《山居笔记》 余氏散文植根于中华文化古老而丰厚的土壤深处,是当代散文创作中一朵瑰丽的奇葩。读惯了家长里短、风花雪月的文字、再读余氏散文,顿觉神清意澈。在他的散文中,厚重与灵动、凝思与抒情、质朴与优美,交织一起,和谐组合,如同一曲既深沉又奔放、酣畅淋漓、回肠荡气的交响乐,飘扬在你心灵的上空,让你不由地感动、唏嘘、赞叹!可以这样说,余氏散文在新时期文艺创作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他开创了散文创作的新纪元。那些故作姿态、无病呻吟的“青春散文”、“小女人散文”之类,只能是流行于一时的产物,绝对成不了文学艺术的经典。而余氏散文的出现,把二十世纪的散文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艺术高度,对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散文创作,必然具有深远的影响。
以我个人的欣赏来看,我对《文化苦旅》的喜爱甚于《山居笔记》。在我的感觉中,《文化苦旅》年轻灵动,而《山居笔记》则沉重练达。也许是余秋雨在漫长的五千年甚至更长的中华文明史中沉浸得太深太久了,以至于他的思维方式、艺术触角都充满了沧海桑田的历史况味。但是不管怎样,这两部著作都是不失珍藏价值的好书
人向往的是什么?
一片树林、一片大地、一个蓝天,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世界。当人类生存在这个世界的时候,这个世界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变化:一座小屋、一个村庄、一个城镇;一个步伐、一辆自行车、一辆轿车;不知道这个世界是在进步还是在退化?人手所创造的不知道得否满足于他们的心意?人心所追求的到底是什么?当你贫乏的时候,追求的是财富;当你动荡的时候,追求的是安定。而如今这个时代,繁华的城镇里高楼拔地而起、街道上车水马龙、行色匆匆的人们在忙碌中建设着社会的发展。这景象本应符合人类的追求,但经历过农村生活的城镇人们却开始向往农村的环境。这似乎有点矛盾,从落后的农村到发展的城镇,从发展的城镇又到落后的农村。
《边城》所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这样一副画面:“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一只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在如今,城镇的物质建设虽然显得腾飞发达,但是在建设的背后又显露出另一方面的破坏。就像自然环境,是那样的污染不堪:树木被伐、空气干躁、噪声不断、垃圾成堆。这样的环境,使人的身心受了严重的压抑。所以,人又是那么向往农村那种清静、舒畅的生活空间。或许这也是《边城》作者的思路。
并且在现今的时代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显得是那样的陌生和功利。为了自身的利益,大家似乎都卷入你争我夺的潮流当中。在建筑物空间越来越狭小的同时,人与人的心灵同样显得狭窄;在交通便利的今天,人与人来往的途径是那样的便捷,但人的沟通却是那样的艰难。一道墙,不单是隔绝了人与人之间的居住场所,也同时隔绝了人心灵的来往;一扇防盗门,似乎避免了外人的闯入,但同时也囚牢了自己与外界的联络。
而在《边城》里面让我们看到的是人的淳朴、勤俭、友善、和平的景象。“管理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个老人。活了七十年,从二十岁起便守在这溪边,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多少年。年纪虽那么老了,本来应当休息了,但天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不能够同这一分生活离开,他从不思索自己的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在写到主人公翠翠的时候是:“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鹿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文章在写到掌管水码头顺顺时说:“这个大方洒脱的人,事业虽十分顺手,却因欢喜交朋结友,慷慨而又能济人之急,明白出门人的甘苦,理解失意人的心情,为人却那么公正无私,既正直和平,又不爱财”。在说到两位年青人的时候,又写得是那样受人欢迎:“结实如小公牛&hllip;&hllip;豪放豁达,不拘常套小节&hllip;&hllip;和气亲人,不骄惰,不浮华。”而更让人称奇的那只小狗也格外显得乖巧、懂事:“有时又与祖父黄狗一同在船上,过渡时与祖父一同动手,船将岸边,祖父正向客人招呼:‘慢点,慢点’时,那只黄狗便口衔绳子,最先一跃而上,且俨然懂得如何方为尽职似的,把船绳紧衔着拖船拢岸。”
“美丽总是令人忧愁”。《边城》作者在给我们展现这一幅人与自然相得相融,优美和谐图画的同时,却又流露出一副面对人生悲凉命运的无奈与困惑的面孔。
本应该是圆满美好的家庭,在母亲与父亲相聚不得志而前后离世下,翠翠从小就过着与爷爷相依为命的生活,他们的孤单与悲凉时不时的涌流心头。“黄昏来时,翠翠坐在家中屋后白塔下,看天空被夕阳烧成桃花色的薄云”、“听着渡口飘来那生意人杂乱的声音,心中有些几薄薄凄凉。”、“他在日头升起时,感到生活的力量,当日头落下时,又不至思量与日头同时死去的,是那个伴在他身旁的女孩子。他唯一的朋友为一只渡船与一只黄狗,唯一的亲人便只那个女孩子。”其中,还让我们看到不幸的是,作为“水鸭子”的大老却在水中淹死;以歌声让翠翠的心飞翔的二老却离家出走;与翠翠朝暮相处、形影不离的爷爷,又在雷鸣夜晚中悄悄离世&hllip;&hllip;这一切的发生,犹如一个个巨石压抑着翠翠幼小的心灵。在《边城》结尾,作者想通过二老“也许明天回来”来点燃翠翠心灵的一时希望。但“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又岂不是给她一种无限的困惑、迷茫。一个从小就遭受人生悲惨命运的心灵,本想寻得一处关爱、拯救的归宿,却一直得不到实现。这也岂不成了许多人的写照?
《边城》作者沈从文所流露的这些思想,无意之中跟道家的思想又有巧合之处。
在这里,也让我想起两句话,作为结束:
“我们的心如不安息在你的怀中,便不会安宁。”——奥古斯丁
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加西亚·马尔克斯是世界文坛公认的“魔幻现实主义大师”。当我第一次阅读《百年孤独》时,就被叙述开始时那一行迷人的句子吸引住了:“许多年之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将会回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从那个遥远的下午到许多年之后的今天,这是一个充满了巨大诱惑的时间与空间。从将来的角度回忆过去的倒叙手法,一下子造成了艺术上的悬念,令人无法释卷。以这样的开始进行叙述,成为世界小说史上的经典之作。相比之下,马尔克斯的另一部小说《霍乱时期的爱情》的开始就显得平淡了,没有巨大的吸引力。
《百年孤独》让我一直保持着阅读的兴奋。在整部小说中,马尔克斯的叙述出神入化,使我深深着迷。如小说的第七章,在写到霍塞·阿卡迪奥自杀后,他对那股鲜血的流向作了全过程的拟人化追踪叙述,写了近两百字。读来真是独具趣味、令人耳目一新。而在小说中出现的俏姑娘雷梅苔丝白日升天、阿玛兰塔与死神交谈等等情节,光怪陆离的传说成为一种现实的映照。
现实与幻想、传说与神话、直描与隐喻……马尔克斯以极其新颖而独到的叙述艺术,不可思议地创造了一个“变幻想为现实而又不失为真”的神话世界,使我们不仅看到了哥伦比亚乃至整个拉美大陆的历史演变与社会现实,更看到了一个小说大师无限广阔的心灵世界。
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
“道路变得曲曲折折的,眼看着就要到天城山的山顶了。正在这么想的时候,阵雨已经把丛密的杉树林笼罩成白花花的一片,以惊人的速度从山脚下向我追来。”第一次读《伊豆的舞女》时,我就感到了川端康成文字的力量,他几乎不由分说地带着我穿过山道和雨水,来到了那个舞女的面前。“那舞女看上去大约十七岁。她头上盘着大得出奇的旧式发髻……,这使她严肃的鹅蛋脸显得非常小,可是又美又调和”。这是一个美丽的舞女,令川端康成眷恋不已。在追随着舞女旅行于伊豆山水间的日子里,我像川端康成一样变得忧伤而又多情。然而,相聚是缘,离别总是难免的。“我的头脑变成一弘清水,嘀嘀嗒嗒的流出来,以后什么也没留下,只感觉甜蜜的愉快。”与舞女分别后、躺在船上的川端康成的泪水让我同样无以自制,那一瞬间,如烟往事中飘逝而去的友情或者爱情纷至沓来。
《伊豆的舞女》在川端康成的小说中,不是最著名的。他是以《雪国》、《古都》、《千只鹤》三部小说代表作获了1968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的。但是,这篇我最早读到的川端康成的小说,给了我深刻的影像,不能忘怀。由此我感到,阅读的第一感觉总是犹如初恋一般固执而难忘的。而事实上,从《伊豆的舞女》开始,川端康成形成了他的写作风格。那种感伤、精致、淡雅而又优美的艺术特色同样是这三部小说的艺术特色
。-
-
百年孤独读后感
“若干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将会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加西亚·马尔克斯在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百年孤独》的开篇这样写道。布恩地亚上校的记忆犹如一滴墨水坠落在宣纸上,无法停止地渲染开来。
恰如《百年孤独》这个题目给人的感觉一样,开篇这段话,马尔克斯将时间和空间拉长延展,给读者以脱离现实时间的魔幻般的感受。
1965年马尔克斯开始创作《百年孤独》,1967年6月29日小说发表。1982年诺被尔文学奖授予马尔克斯。马尔克斯曾言:“活着为了讲述生活,生活并非一个人的经历,而是他的记忆。”《百年孤独》里描述的那样一个几乎神话般的世界,那里有马尔克斯童年眼中拉美国家真实历史的影射,有近代拉美社会百年变迁的缩影和拉美人民的精神意识,同时也融入了人类百年生存的斗争历史和凝聚的经验和精神,同时还提出了对现代人和社会命运发展前途的思索和探讨。所有这一切的内涵意义使《百年孤独》成为一部具有史诗意义的作品。
小说的情节离奇令人迷惘。在小镇马贡多,布恩地亚家族上演着百年的兴衰史。这个家族由衰转盛,又由盛转衰,一百年的历程,转来转去,又回到原来的样子,一切都逃不出一个诅咒。霍·阿·布恩地亚与表妹乌苏拉近-亲结婚,阿苏拉担心会像姨妈和姨父近-亲结婚那样生出长猪尾巴的孩子而拒绝与霍·阿·布恩地亚同房。布恩地亚于邻居发生口角的时候,布恩地亚因为邻居嘲笑他被乌苏拉拒绝同房而杀了邻居。结果死者的鬼魂搅得布恩地亚一家日夜不宁,布恩地亚家族被-迫迁移到小镇马贡多。起初布恩地亚家族人丁兴旺,但是随着内战的爆发和外敌的入侵,布恩地亚氏的命运急转直下,一代不如一代,甚至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领导的32次土著居民起义都以失败而告终。到了第六代奥雷良诺·布恩地亚的时候,因为与姑妈乌苏拉通婚,结果生下一个带尾巴的女婴,正好应验了一百年前吉普赛人用梵语在羊皮纸上写下的密码,而这个密码的破译者就是第六代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自己。这个无疑充满了讽刺的意味。而这个带尾的女婴,被蚂蚁咬烂以后拖入了蚁穴。随后,小镇马贡多消失在一阵飓风中。
小说的架构是一个往复循环的结构,不管是情节或者是时间,甚至是人物的名字。马尔克斯将布恩地亚家族和读者拖入一个循环的时空中,让布恩地亚家族去经历循环的命运,让读者去感受布恩地亚家族的荣辱兴衰。作品自身的奇幻还不足以实现魔幻现实主义这一风格的完整性,同时读者在作品阅读过程中的镶嵌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转载自百分网http://www.oh100.com,请保留此标记
作为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百年孤独》以复杂的背景和离奇的情节鹤立于拉美文学史之林,作品充满了理想的光辉。遥远的马贡多小镇上发生着离奇的事情:奥雷良诺领导了32次起义结果都失败;第六代奥雷良诺布恩地亚在晚年不断地织裹尸布;奥雷良诺第二则是不断地修理门窗;俏姑娘雷梅苔丝每天要洗好几次澡;小镇马贡多一场骤然而至的雨持续下了四年十一个月又两天,此后十年,马贡多滴雨未下;布恩地亚家族的人对美尔加德斯的磁铁痴迷不已并且反复上当;第七代奥雷良诺是一个出生就有尾巴女婴,却被蚂蚁咬烂后拖进蚁穴;随后一场飓风吹走了马贡多小镇,吹走了一切,比那场持续四年十一个月有两天的暴雨带走的更多……读起来总是给人很虚幻很缥缈如此不真切的感觉。
马贡多百年的变迁和布恩地亚家族的兴衰荣辱,是整个拉美社会变迁的一面镜子。
布恩地亚家族由于内战和外敌,原本安定的生活转瞬消失,家族命运急转直下。与此相对应,在拉丁美洲,内战连连,又有欧美殖民者的入侵。同时,家族的愚昧也拉美自身落后的写照:家族成员的乱-伦与拉美文明程度的低下是相通的。面对落后和愚昧,布恩地亚家族不是追求变革,而只是面对过去,等待着“猪尾巴”的重现。这样不思进取,最终只能导致马贡多的落后,布恩地亚家族的衰败,最后不可避免的被一阵飓风吹光。同样,似乎也在暗示着拉美人民如果不思变革,最后只能面临被淘汰的命运。
小说的结局布恩地亚家族连同小镇马贡多消失在一阵飓风中。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的结尾写道:“就在奥雷良诺·布恩地亚译完羊皮纸手稿的最后瞬间,马贡多这个镜子似的(或者蜃景似的)城镇,将被飓风从地面一扫而光。将从人们的记忆中彻底抹掉,羊皮纸手稿所记载的一切将永远不会重现,遭受百年孤独的家族,注定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了。”作者对于落后和愚昧的态度是彻底否定的,于是安排了一场飓风队旧事物来了一次彻底的清理。“百年孤独”,既是说拉美落后的时间之长,又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作者的心态:对进步和先进的漫长等待。百年孤独,百年的等待。至于这以后,落后和贫穷还会不会出现,没有明确答案,但是马尔克斯的愿望是美好的:“遭受百年孤独的家族,注定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了。”
所谓魔幻现实主义,以荒诞的形式反映现实,不管马贡多发生的一切有多离奇古怪和扑朔迷离,都是取材于马尔克斯对拉美现实的观察和感悟。
对梦想与光荣的向往,对独立与自由的憧憬,在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中,现实中的追求和希望超越于形式的虚幻,找到了最终完美无缺的结合点。
三岛由纪夫称川端康成是个“永恒的旅行者”。从他的《伊豆的舞女》到《雪国》等小说,以及他的一系列散文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作家风尘仆仆、流连于山水之间的身影。他一路行来,把他的见闻、感悟与思想一一传达给我们。于是,我们从中领略到了川端康成笔下的山川之美、人性之美、文学之美。他是一个唯美的作家。无论是述人纪事、还是状物绘景,无不充满了极致的、纯真的文学之美。
作为一个日本作家,川端康成把日本文学之美和东方艺术之美推向了世界,从而确立了他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
余秋雨:《文化苦旅》、《山居笔记》 余氏散文植根于中华文化古老而丰厚的土壤深处,是当代散文创作中一朵瑰丽的奇葩。读惯了家长里短、风花雪月的文字、再读余氏散文,顿觉神清意澈。在他的散文中,厚重与灵动、凝思与抒情、质朴与优美,交织一起,和谐组合,如同一曲既深沉又奔放、酣畅淋漓、回肠荡气的交响乐,飘扬在你心灵的上空,让你不由地感动、唏嘘、赞叹!可以这样说,余氏散文在新时期文艺创作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他开创了散文创作的新纪元。那些故作姿态、无病呻吟的“青春散文”、“小女人散文”之类,只能是流行于一时的产物,绝对成不了文学艺术的经典。而余氏散文的出现,把二十世纪的散文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艺术高度,对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散文创作,必然具有深远的影响。
以我个人的欣赏来看,我对《文化苦旅》的喜爱甚于《山居笔记》。在我的感觉中,《文化苦旅》年轻灵动,而《山居笔记》则沉重练达。也许是余秋雨在漫长的五千年甚至更长的中华文明史中沉浸得太深太久了,以至于他的思维方式、艺术触角都充满了沧海桑田的历史况味。但是不管怎样,这两部著作都是不失珍藏价值的好书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西游记读后感
读了《西游记》我深有感触,文中曲折的情节和唐僧师徒的离奇经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书作者吴承恩为读者讲述了唐僧以及其他的三个徒弟一路上历尽艰险、降妖伏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取得了真经的故事。正是这离奇的故事情节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心,致使此书成为了我国古代的四大名著之一。
《西游记》塑造了四个鲜明的人物形象:唐僧-诚心向佛、顽固执着,孙悟空-正义大胆、本领高超是妖怪们的克星,猪八戒-贪财好色,但又不缺乏善心,沙僧-心地善良、安于天命。这四个人物形象各有特点,性格各不相同,恰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使我不得不佩服作者写作技艺的高超,也许作者善于刻画人物形象便是他的精妙之处。其中我最喜欢的便是孙悟空,因为他神通广大、技艺高超,一路保护唐僧成功地取得了真经,他就成了我心目中的英雄。而且在他身上还有一种叛逆心理,以及他敢于和强大势力做斗争的勇敢的精神令我十分欣赏。
书中写唐僧师徒经理了八十一个磨难有让我联想到了他们的执着、不畏艰险、锲而不舍的精神。这着实是一种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再想想自己的半途而废、虎头蛇尾,我不禁惭愧自己当初为何不能像他们一样坚持到底呢?也许这就是我所缺少的,只要我能把一件事情从头做到尾,不管我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只要我尽力去做了,这对我来说也是一种成功啊!因为我去做了,而且坚持到了最后。
那四本厚厚的名著,是每个自诩热爱中国古代文化的人必须修读的。我自然不能免俗,刀光剑影,勾心斗角,爱恨缠绵,都不适合此时阅读,于是再次翻开了《西游记》,进入了光怪陆离色彩斑斓的神话世界。 这是一部所有人都爱读的经典大作,每个人都能在解读它时获取不同的感受和启示。有人喜欢它鲜明的人物个性;有人喜欢它瑰丽的整体形象;有人喜欢它活泼诙谐的语言;有人干脆把它当作道德修养小说或政治寓言。但在我看来,它什么都不是,它只是“游戏之作”,是一个单纯的神话世界。我在读这本小说时常常有一种共鸣感,想必这是我内心深处对于自由的欲望在呼喊吧! 一、自由 在经历了又一个个性受制约的学期后,孙悟空这个形象完全激发了我内心潜在的,但根深蒂固的向往——对彻底的自由的向往。孙悟空破土而出,“不优麒麟辖,不优凤凰管,又不优人间王位所拘束”,闯龙宫,闹冥司,在花果山自在称王,可以说已经达到人性摆脱一切束缚,彻底自由的状态。孙悟空其实就是自由的化身,他的品质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向往自由,他始终在追求自由,他的一切斗争也都是为了自由。这样一个鲜活的形象给予了我一种寻找自由、追逐自由的力量和勇气。总之,我觉得现代人对于自己的生存状态,尤其是精神方面较为安于现状,缺乏一种开拓进取,寻找更大自由的精神。 二、神话 如今也是一个远离神话的时代。日常生活过于现实,使充满幻想的事物遭到排斥。神话绝非幼稚的产物,它有深邃的哲学意义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谢林在他的名著《艺术哲学》中说:“神话乃是各种艺术的必要条件的原始质料。《西游记》是中国神话小说的颠峰,也是神话文化的至高境界,然后中国的神话文化渐渐没落了,神话不被人重视,连《西游记》也少有人问津,只有孩子们会被孙悟空征服,于是也只有孩子们抱有对未来浪漫的、梦幻般的希望。” 三、英雄 “英雄”有许多不同解释。《辞海》中说英雄是杰出的人物,曹操说英雄要有包容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胸。我认为,英雄是那些顽强地掌握自己命运,并为崇高理想而奋斗的人。孙悟空无疑是英雄的典型,他为了自由,为了自己的尊严,不怕与一切进行斗争。正因为这种对抗的差距悬殊,发自内心而拼尽全力的抗争才显得悲壮。明知不可为而为的勇士才能凸现出其英雄本色。 复读《西游记》,让我觉得其不属于一般名著的特点。我相信,也希望它永 远向大家展示着“自由、神话、英雄”三个主题,给大家带来激励和源自内心的力量。
=================
《红楼梦》读后感
作者:心月方舟 来源:不详 录入:匿名 日期:2005-2-27 字数:1516
纵观人类情恋的演变史,大体可分为史前情感史,古代情感史和现代情感史三个阶段。如果文学史正是人类情感史的一种反映再现,那么《红楼梦》一书在时代中的位置就更加清晰了。宛若一座拱桥,她正好横跨在古代情感史的终结和现代情感史的开端之上。由此看来,《红楼梦》一书和我们这个时代的距离也更加鲜明。作品呈现的古典画卷如此全面逼真地保存着过去时代的影响,使我们得以从中品位出古代人和现代人在情感领域巨大而微妙的异同。我们悲喜交加地看到,人类情感史和理性史一样是在向前进化着,尽管进化的轨迹是如此沉重而迟缓,一步一个脚印,前仆后继,包括血和生命的代价,转眼间焦头烂额,各奔东西。
现代人仍能从灰飞烟灭中感受到强烈的力与美,同时我们不得不承认,这种共鸣的感情中正夹杂着水中望月、雾里看花的疏远与隔膜。这个时代一多半的男人择偶时会选择薛宝钗,至于癫狂情痴的怡红公子,失去他显赫的门第,他在一多半女人的眼里简直就是一文不值。现代人的眼泪肯定越来越少,比过去至少少一条黄河的水份。不知道这意味着情感的荒芜干旱还是精神上的愉悦幸福。人们在情感上变得聪明多变,也更加蒙昧狡猾。他们经常处于言不由衷、情感与理智相悖离的状态,胸怀理想但并不听从理想的召唤。他们有七情六欲,但往往跟情感背道而驰。如果说古典情感时代个人情爱的悲剧来自家族和社会,几无可调,但毕竟是在前进着。作品力所能及地完成了时代赋予的使命,为古典情感史划下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句号。
珠泪滚滚冲跨了红楼,雕梁画栋堆满了石头,昔日的富贵温柔埋进了荒野冢。幸亏木石前盟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设想宝、黛一旦结合接踵而来的男耕女织、柴米油盐的家庭生活对出弹得破的宝哥哥和林妹妹而言,不啻于另一场崭新的噩梦,至于金玉良缘则不过是张有名无实的过期银票。貌合神离、行尸走肉般的夫妻生活,不是陷入了另一种苦难方式么?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烟般的风花雪月一去不复返了。理想和现实的双重毁灭、精神和肉体都无法取得胜利。恋爱变成病根,女人成了婆姨,男人成了女婿,大观园内一群贵族男女成了世人叹为观止的情爱玩偶。
然而,现代人并不见得会比古人轻松到那里去,相反,他们保存精神之爱的难度更大,阻力不仅来自社会,更主要来自人心本身,它蕴藏的愚蠢和激情似乎仍然大有潜力。斩断了旧问题,繁杂的新问题又在涌现,时代的问号就像一只此起彼伏的九头怪。
人类是万物之灵长,但有时结解决一个难题,却要耗费数千年之久。从《红楼梦》一书到当代文学,这近三百年的时间也许离集体解疑这个问题所需要的时间还差很远,人们仍在迷茫,情感的艰难状态仍然是一个悬念。
《红楼梦》是那个时代一位具有最高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人所能写出的最好的文学巨著。我们在磋叹惋惜的同时又不得不承认,我们这个仍在发光的思想,正在离我们这个时代渐行渐远,早从书中不可弥补的疑难断层开始,它已经在做这种反向运动。
……
情感不会过时,过时的是情感方式。每个时代都有悲剧,不尽相同的是悲剧的性质。从这层意义上来讲,现代人需要有总结他们情感史的巨著,有的已经出现,有的仍在以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静悄悄的孕育着。谁知道呢?未知的一切对创造者构成巨大的挑战和诱惑,奋斗的最终也许只是一个不完美的句号,但他们毕竟已经展开了一幅相对和谐和完整的新生活图卷。
为报答三生石畔神瑛使者的灌溉之恩,下世为人的绛珠仙子决定把一生的眼泪偿还给他。这一感人至深的引子,使得书的字里行间洋溢着古典美的哀婉和感伤。华丽唯美的描情绘景、工整严谨的诗词行文,无边的现实主义的写作规范……不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作者都将古典文学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潮。
------- 读《水浒传》有感
作者:匿名 来源:不详 录入:佐尔丹 日期:2005-4-6 字数:1008
《水浒传》一书记述了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好汉从聚义梁山泊,到受朝廷招安,再到大破辽兵,最后剿灭叛党,却遭奸人谋害的英雄故事。读完全书,印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的只有两个字:忠,义。
忠,即是对自己的祖国,对自己身边的亲人,朋友尽心竭力。宋江在种种威逼利诱之下,仍然对自己的祖国忠心耿耿,这就是忠;林冲的妻子在林冲被逼上梁山之后,对高俅之子的凌辱,宁死不屈,最终上吊自杀,这也是忠。在当今这个社会中,相信很多人都能做到一个“忠”字,但是,却很少有人能够做到一个“义”字。
一个“义”字,包括了太多的内容。《水浒传》中一百零八好汉为兄弟,为朋友赴汤蹈火,两肋插刀,就只为了一个“义”字;为人民除暴安良,出生入死,也只为一个“义”字。由此可见,一个“义”字虽然只有三笔,有时却要用一个人的生命去写。在现实生活中,给人让座几乎谁都可以做得到,但救人于危难之中却不是谁都可以做到的。因为它需要有相当的勇气,甚至是一命换一命的决心。
义,可以解释为正义。一个具有强烈的正义感的人,就是一个精神高尚的人。古往今来有多少英雄好汉,舍生取义。难道是他们不怕死吗?他们为了正义,为了真理可以奋不顾身,因为强烈的正义感清楚地告诉他们,什么是不该做的,什么是值得用生命去奋斗的。一个没有正义感的人,是不会理解这些的。因为他的正义感已被麻木所吞噬,奋斗的激情已经被冻结,只是他的灵魂被社会中一些丑恶的东西同化了。
我还清楚地记得《水浒传》英雄中有一个黑大汉,他生性鲁莽,性情暴躁,经常为小事与他人发生冲突,甚至搞出人命案。但他却能够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令那些丧尽天良的家伙们闻风丧胆。在现实生活中,虽然没有这样惊心动魄的大事发生,但“义”字却渗透着我们的生活。对朋友讲义气,是小义。对素不相识的人或事物也用一种正义的眼光去看待,就是实际意义上的大义。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大义的民族,当日本侵华,多少义气凛然的革命烈士,用他们的满腔热血,誓死不屈,才成就了今日蒸蒸日上的祖国。董存瑞舍身炸暗堡,黄继光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机枪,这些都是炎黄子孙大义的延续,是中国历史上挥之不去的光辉。
一个人,可以不相信神,却不可以不相信“神圣”。当前,我们青少年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因此,这也是我们民族大义的根本所在。让我们相信这一份“神圣”,用自己的双手去维护这一份“神圣”。
==============
-《三国演义》读后感
《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五大时期,便是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
黄巾之乱是从桃园三结义开始,讲了黄巾起义之后,东汉政府的反击,出现了刘备,曹操等英雄,而东汉政权也快灭亡了.
董卓之乱是讲董卓入京前后的故事,从何进与十常侍对战到少帝逃出京城,结果被董卓救驾.董卓入京后收买了猛将吕布,又废少帝,立献帝,大权独揽,实施暴政,逼得群雄联军伐董卓,虽然后来联军失败了,但是董卓最后也被吕布所杀.
群雄割据是讲董卓死后,中原诸侯群龙无首,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互相厮杀,最主要分为三个战区,即北方的袁绍与公孙瓒,江东地区孙策的崛起,中原地区曹操,刘备,吕布,袁术之间的战争.
再后来的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我就不一一细说了,最主要的我想谈谈自己对三国演义的一些认识和看法.
在《三国演义》中,我最欣赏的就是曹操了,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对于人才的求贤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赏的地方,曹操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于公元210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贤令》.曹操在令中一开始就总结历史经验,认为自古以来的开国皇帝和中兴之君,没有一个不是得到贤才和他共同来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贤才,又往往不出里巷,这绝不是机遇,而是当政的人求,访得来的.有鉴于此,曹操立足现实,指出现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贤最迫切的时刻.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虑出身,帮他把那些出身贫贱而被埋没的贤才发现和推举出来,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后来,曹操于公元214和217年又下了两道《求贤令》,反复强调他在用人上"唯才是举"的方针.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官吏在选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责备,即使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也受有关系,只要真有才能就行.经过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当时各地投奔到曹操门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而且对于有才干的人曹操还能做到不计前嫌,比如陈琳本来是袁绍的部下,曾经替袁绍起草檄文,骂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绍失败后,陈琳归降曹操.曹操问他说:"你从前为袁绍写檄之,骂我一个人就可以了,为什么要骂到我的祖宗三代,陈琳连忙谢罪.曹操爱惜他的文才,不仅对他不处罪,还照样任用他.
曹操的成功不仅因为他的杰出才能和善于招揽人才,还在于他有着豁达的胸襟和广阔的胸怀.在赤壁的惨败之后,曹操并未一筹莫展,而是笑着说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据",并且三次大笑展现出他对待挫折的乐观态度.曹操同时也是个很有文学情趣的人,喜欢作文赋诗,即使大战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许多诗作都是乐府中的名篇.
-----------
读《三国演义》有感
怀着激动的心情,我第三次翻开了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
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画的淋漓尽致,细细品味,让读者仿佛进入了一种境界。
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以智和勇来依次展开的,但是我认为智永远是胜过勇的。比如:在西城,孔明用空城计吓退了司马懿率领的十五万大军。此种例子举不胜数。
可是在故事中也有“智不划谋,勇不当敌,文不拿笔,武不动枪”的。像汉室刘禅,整日饮酒作乐,不理朝政,心甘情愿的把蜀国献出,最后竟然上演了让天下人耻笑的事情,乐不思蜀。谁会想到一个国家的统治者能做出这样的时移俗易的事情来呢?
有勇无谋,大敌当前,只能拼死征战。吕布,颜良都是典型的例子:如果吕布在白门楼听从谋士的计策,何必被曹操吊死在城门上呢?如果颜良把刘备在河北的事情和关羽说清楚,哪儿至于被义气的关羽所砍呢?古人云:大勇无谋,祸福占其,祸居上,福临下,入阵必中计,死无不目。
再谈谈国家,魏,曾经煊赫一时;蜀,曾经功成不居;吴,曾经名震江东。这么来看,从国家就可以反映出国君的性格。曹操,欺压百姓;刘备,爱民如子;孙权,称霸江东。
如果说魏国在三国里智谋最强,一点也不为过。曹操的用兵堪称举世无双,司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两个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点:曹操多疑,司马懿太过阴险。再说蜀国,首当其冲的必定是伏龙诸葛亮。他那过人的机智,娴熟的兵阵,无不让后人叹为观止。还有像凤雏庞统、姜维、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认为都不如孔明。吴,一个占据三江六郡的国度,能算得上是有谋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时期的周瑜就熟读兵书,精通布阵。经过一番刻苦的努力,终于当上了水军大都督,总统水兵。不过他太过于嫉妒,死正中年时。从这些人物和国家我们不难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关系着成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只要踏踏实实,仔仔细细(的)地走好追求成功过程中的每一段路,相信成功一定会不远的。
读了《西游记》我深有感触,文中曲折的情节和唐僧师徒的离奇经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书作者吴承恩为读者讲述了唐僧以及其他的三个徒弟一路上历尽艰险、降妖伏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取得了真经的故事。正是这离奇的故事情节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心,致使此书成为了我国古代的四大名著之一。
《西游记》塑造了四个鲜明的人物形象:唐僧-诚心向佛、顽固执着,孙悟空-正义大胆、本领高超是妖怪们的克星,猪八戒-贪财好色,但又不缺乏善心,沙僧-心地善良、安于天命。这四个人物形象各有特点,性格各不相同,恰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使我不得不佩服作者写作技艺的高超,也许作者善于刻画人物形象便是他的精妙之处。其中我最喜欢的便是孙悟空,因为他神通广大、技艺高超,一路保护唐僧成功地取得了真经,他就成了我心目中的英雄。而且在他身上还有一种叛逆心理,以及他敢于和强大势力做斗争的勇敢的精神令我十分欣赏。
书中写唐僧师徒经理了八十一个磨难有让我联想到了他们的执着、不畏艰险、锲而不舍的精神。这着实是一种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再想想自己的半途而废、虎头蛇尾,我不禁惭愧自己当初为何不能像他们一样坚持到底呢?也许这就是我所缺少的,只要我能把一件事情从头做到尾,不管我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只要我尽力去做了,这对我来说也是一种成功啊!因为我去做了,而且坚持到了最后。
那四本厚厚的名著,是每个自诩热爱中国古代文化的人必须修读的。我自然不能免俗,刀光剑影,勾心斗角,爱恨缠绵,都不适合此时阅读,于是再次翻开了《西游记》,进入了光怪陆离色彩斑斓的神话世界。 这是一部所有人都爱读的经典大作,每个人都能在解读它时获取不同的感受和启示。有人喜欢它鲜明的人物个性;有人喜欢它瑰丽的整体形象;有人喜欢它活泼诙谐的语言;有人干脆把它当作道德修养小说或政治寓言。但在我看来,它什么都不是,它只是“游戏之作”,是一个单纯的神话世界。我在读这本小说时常常有一种共鸣感,想必这是我内心深处对于自由的欲望在呼喊吧! 一、自由 在经历了又一个个性受制约的学期后,孙悟空这个形象完全激发了我内心潜在的,但根深蒂固的向往——对彻底的自由的向往。孙悟空破土而出,“不优麒麟辖,不优凤凰管,又不优人间王位所拘束”,闯龙宫,闹冥司,在花果山自在称王,可以说已经达到人性摆脱一切束缚,彻底自由的状态。孙悟空其实就是自由的化身,他的品质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向往自由,他始终在追求自由,他的一切斗争也都是为了自由。这样一个鲜活的形象给予了我一种寻找自由、追逐自由的力量和勇气。总之,我觉得现代人对于自己的生存状态,尤其是精神方面较为安于现状,缺乏一种开拓进取,寻找更大自由的精神。 二、神话 如今也是一个远离神话的时代。日常生活过于现实,使充满幻想的事物遭到排斥。神话绝非幼稚的产物,它有深邃的哲学意义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谢林在他的名著《艺术哲学》中说:“神话乃是各种艺术的必要条件的原始质料。《西游记》是中国神话小说的颠峰,也是神话文化的至高境界,然后中国的神话文化渐渐没落了,神话不被人重视,连《西游记》也少有人问津,只有孩子们会被孙悟空征服,于是也只有孩子们抱有对未来浪漫的、梦幻般的希望。” 三、英雄 “英雄”有许多不同解释。《辞海》中说英雄是杰出的人物,曹操说英雄要有包容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胸。我认为,英雄是那些顽强地掌握自己命运,并为崇高理想而奋斗的人。孙悟空无疑是英雄的典型,他为了自由,为了自己的尊严,不怕与一切进行斗争。正因为这种对抗的差距悬殊,发自内心而拼尽全力的抗争才显得悲壮。明知不可为而为的勇士才能凸现出其英雄本色。 复读《西游记》,让我觉得其不属于一般名著的特点。我相信,也希望它永 远向大家展示着“自由、神话、英雄”三个主题,给大家带来激励和源自内心的力量。
=================
《红楼梦》读后感
作者:心月方舟 来源:不详 录入:匿名 日期:2005-2-27 字数:1516
纵观人类情恋的演变史,大体可分为史前情感史,古代情感史和现代情感史三个阶段。如果文学史正是人类情感史的一种反映再现,那么《红楼梦》一书在时代中的位置就更加清晰了。宛若一座拱桥,她正好横跨在古代情感史的终结和现代情感史的开端之上。由此看来,《红楼梦》一书和我们这个时代的距离也更加鲜明。作品呈现的古典画卷如此全面逼真地保存着过去时代的影响,使我们得以从中品位出古代人和现代人在情感领域巨大而微妙的异同。我们悲喜交加地看到,人类情感史和理性史一样是在向前进化着,尽管进化的轨迹是如此沉重而迟缓,一步一个脚印,前仆后继,包括血和生命的代价,转眼间焦头烂额,各奔东西。
现代人仍能从灰飞烟灭中感受到强烈的力与美,同时我们不得不承认,这种共鸣的感情中正夹杂着水中望月、雾里看花的疏远与隔膜。这个时代一多半的男人择偶时会选择薛宝钗,至于癫狂情痴的怡红公子,失去他显赫的门第,他在一多半女人的眼里简直就是一文不值。现代人的眼泪肯定越来越少,比过去至少少一条黄河的水份。不知道这意味着情感的荒芜干旱还是精神上的愉悦幸福。人们在情感上变得聪明多变,也更加蒙昧狡猾。他们经常处于言不由衷、情感与理智相悖离的状态,胸怀理想但并不听从理想的召唤。他们有七情六欲,但往往跟情感背道而驰。如果说古典情感时代个人情爱的悲剧来自家族和社会,几无可调,但毕竟是在前进着。作品力所能及地完成了时代赋予的使命,为古典情感史划下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句号。
珠泪滚滚冲跨了红楼,雕梁画栋堆满了石头,昔日的富贵温柔埋进了荒野冢。幸亏木石前盟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设想宝、黛一旦结合接踵而来的男耕女织、柴米油盐的家庭生活对出弹得破的宝哥哥和林妹妹而言,不啻于另一场崭新的噩梦,至于金玉良缘则不过是张有名无实的过期银票。貌合神离、行尸走肉般的夫妻生活,不是陷入了另一种苦难方式么?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烟般的风花雪月一去不复返了。理想和现实的双重毁灭、精神和肉体都无法取得胜利。恋爱变成病根,女人成了婆姨,男人成了女婿,大观园内一群贵族男女成了世人叹为观止的情爱玩偶。
然而,现代人并不见得会比古人轻松到那里去,相反,他们保存精神之爱的难度更大,阻力不仅来自社会,更主要来自人心本身,它蕴藏的愚蠢和激情似乎仍然大有潜力。斩断了旧问题,繁杂的新问题又在涌现,时代的问号就像一只此起彼伏的九头怪。
人类是万物之灵长,但有时结解决一个难题,却要耗费数千年之久。从《红楼梦》一书到当代文学,这近三百年的时间也许离集体解疑这个问题所需要的时间还差很远,人们仍在迷茫,情感的艰难状态仍然是一个悬念。
《红楼梦》是那个时代一位具有最高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人所能写出的最好的文学巨著。我们在磋叹惋惜的同时又不得不承认,我们这个仍在发光的思想,正在离我们这个时代渐行渐远,早从书中不可弥补的疑难断层开始,它已经在做这种反向运动。
……
情感不会过时,过时的是情感方式。每个时代都有悲剧,不尽相同的是悲剧的性质。从这层意义上来讲,现代人需要有总结他们情感史的巨著,有的已经出现,有的仍在以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静悄悄的孕育着。谁知道呢?未知的一切对创造者构成巨大的挑战和诱惑,奋斗的最终也许只是一个不完美的句号,但他们毕竟已经展开了一幅相对和谐和完整的新生活图卷。
为报答三生石畔神瑛使者的灌溉之恩,下世为人的绛珠仙子决定把一生的眼泪偿还给他。这一感人至深的引子,使得书的字里行间洋溢着古典美的哀婉和感伤。华丽唯美的描情绘景、工整严谨的诗词行文,无边的现实主义的写作规范……不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作者都将古典文学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潮。
------- 读《水浒传》有感
作者:匿名 来源:不详 录入:佐尔丹 日期:2005-4-6 字数:1008
《水浒传》一书记述了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好汉从聚义梁山泊,到受朝廷招安,再到大破辽兵,最后剿灭叛党,却遭奸人谋害的英雄故事。读完全书,印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的只有两个字:忠,义。
忠,即是对自己的祖国,对自己身边的亲人,朋友尽心竭力。宋江在种种威逼利诱之下,仍然对自己的祖国忠心耿耿,这就是忠;林冲的妻子在林冲被逼上梁山之后,对高俅之子的凌辱,宁死不屈,最终上吊自杀,这也是忠。在当今这个社会中,相信很多人都能做到一个“忠”字,但是,却很少有人能够做到一个“义”字。
一个“义”字,包括了太多的内容。《水浒传》中一百零八好汉为兄弟,为朋友赴汤蹈火,两肋插刀,就只为了一个“义”字;为人民除暴安良,出生入死,也只为一个“义”字。由此可见,一个“义”字虽然只有三笔,有时却要用一个人的生命去写。在现实生活中,给人让座几乎谁都可以做得到,但救人于危难之中却不是谁都可以做到的。因为它需要有相当的勇气,甚至是一命换一命的决心。
义,可以解释为正义。一个具有强烈的正义感的人,就是一个精神高尚的人。古往今来有多少英雄好汉,舍生取义。难道是他们不怕死吗?他们为了正义,为了真理可以奋不顾身,因为强烈的正义感清楚地告诉他们,什么是不该做的,什么是值得用生命去奋斗的。一个没有正义感的人,是不会理解这些的。因为他的正义感已被麻木所吞噬,奋斗的激情已经被冻结,只是他的灵魂被社会中一些丑恶的东西同化了。
我还清楚地记得《水浒传》英雄中有一个黑大汉,他生性鲁莽,性情暴躁,经常为小事与他人发生冲突,甚至搞出人命案。但他却能够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令那些丧尽天良的家伙们闻风丧胆。在现实生活中,虽然没有这样惊心动魄的大事发生,但“义”字却渗透着我们的生活。对朋友讲义气,是小义。对素不相识的人或事物也用一种正义的眼光去看待,就是实际意义上的大义。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大义的民族,当日本侵华,多少义气凛然的革命烈士,用他们的满腔热血,誓死不屈,才成就了今日蒸蒸日上的祖国。董存瑞舍身炸暗堡,黄继光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机枪,这些都是炎黄子孙大义的延续,是中国历史上挥之不去的光辉。
一个人,可以不相信神,却不可以不相信“神圣”。当前,我们青少年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因此,这也是我们民族大义的根本所在。让我们相信这一份“神圣”,用自己的双手去维护这一份“神圣”。
==============
-《三国演义》读后感
《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五大时期,便是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
黄巾之乱是从桃园三结义开始,讲了黄巾起义之后,东汉政府的反击,出现了刘备,曹操等英雄,而东汉政权也快灭亡了.
董卓之乱是讲董卓入京前后的故事,从何进与十常侍对战到少帝逃出京城,结果被董卓救驾.董卓入京后收买了猛将吕布,又废少帝,立献帝,大权独揽,实施暴政,逼得群雄联军伐董卓,虽然后来联军失败了,但是董卓最后也被吕布所杀.
群雄割据是讲董卓死后,中原诸侯群龙无首,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互相厮杀,最主要分为三个战区,即北方的袁绍与公孙瓒,江东地区孙策的崛起,中原地区曹操,刘备,吕布,袁术之间的战争.
再后来的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我就不一一细说了,最主要的我想谈谈自己对三国演义的一些认识和看法.
在《三国演义》中,我最欣赏的就是曹操了,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对于人才的求贤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赏的地方,曹操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于公元210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贤令》.曹操在令中一开始就总结历史经验,认为自古以来的开国皇帝和中兴之君,没有一个不是得到贤才和他共同来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贤才,又往往不出里巷,这绝不是机遇,而是当政的人求,访得来的.有鉴于此,曹操立足现实,指出现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贤最迫切的时刻.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虑出身,帮他把那些出身贫贱而被埋没的贤才发现和推举出来,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后来,曹操于公元214和217年又下了两道《求贤令》,反复强调他在用人上"唯才是举"的方针.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官吏在选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责备,即使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也受有关系,只要真有才能就行.经过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当时各地投奔到曹操门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而且对于有才干的人曹操还能做到不计前嫌,比如陈琳本来是袁绍的部下,曾经替袁绍起草檄文,骂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绍失败后,陈琳归降曹操.曹操问他说:"你从前为袁绍写檄之,骂我一个人就可以了,为什么要骂到我的祖宗三代,陈琳连忙谢罪.曹操爱惜他的文才,不仅对他不处罪,还照样任用他.
曹操的成功不仅因为他的杰出才能和善于招揽人才,还在于他有着豁达的胸襟和广阔的胸怀.在赤壁的惨败之后,曹操并未一筹莫展,而是笑着说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据",并且三次大笑展现出他对待挫折的乐观态度.曹操同时也是个很有文学情趣的人,喜欢作文赋诗,即使大战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许多诗作都是乐府中的名篇.
-----------
读《三国演义》有感
怀着激动的心情,我第三次翻开了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
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画的淋漓尽致,细细品味,让读者仿佛进入了一种境界。
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以智和勇来依次展开的,但是我认为智永远是胜过勇的。比如:在西城,孔明用空城计吓退了司马懿率领的十五万大军。此种例子举不胜数。
可是在故事中也有“智不划谋,勇不当敌,文不拿笔,武不动枪”的。像汉室刘禅,整日饮酒作乐,不理朝政,心甘情愿的把蜀国献出,最后竟然上演了让天下人耻笑的事情,乐不思蜀。谁会想到一个国家的统治者能做出这样的时移俗易的事情来呢?
有勇无谋,大敌当前,只能拼死征战。吕布,颜良都是典型的例子:如果吕布在白门楼听从谋士的计策,何必被曹操吊死在城门上呢?如果颜良把刘备在河北的事情和关羽说清楚,哪儿至于被义气的关羽所砍呢?古人云:大勇无谋,祸福占其,祸居上,福临下,入阵必中计,死无不目。
再谈谈国家,魏,曾经煊赫一时;蜀,曾经功成不居;吴,曾经名震江东。这么来看,从国家就可以反映出国君的性格。曹操,欺压百姓;刘备,爱民如子;孙权,称霸江东。
如果说魏国在三国里智谋最强,一点也不为过。曹操的用兵堪称举世无双,司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两个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点:曹操多疑,司马懿太过阴险。再说蜀国,首当其冲的必定是伏龙诸葛亮。他那过人的机智,娴熟的兵阵,无不让后人叹为观止。还有像凤雏庞统、姜维、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认为都不如孔明。吴,一个占据三江六郡的国度,能算得上是有谋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时期的周瑜就熟读兵书,精通布阵。经过一番刻苦的努力,终于当上了水军大都督,总统水兵。不过他太过于嫉妒,死正中年时。从这些人物和国家我们不难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关系着成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只要踏踏实实,仔仔细细(的)地走好追求成功过程中的每一段路,相信成功一定会不远的。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4-02-26
展开全部
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感
近期,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感触很深。读时的心情是随着保尔??柯察金的成长、命运而起伏。细细品味着这本书,品味着保尔的精神。越发觉得我们应从保尔精神中汲取营养,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记得书中有段名言脍炙人口:“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应该为碌碌无为而悔恨……
差不多没有一个人甘心平平庸庸的生活,因为即使是小草也在努力着为春天增添一丝绿色,希望在春回大地的彩卷上留下自己的身影。但是却未必人人都会炼就一块好钢。
那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相信大家的脑海里一定会出现那烈焰熊熊的炼钢场面。其实,人生就如同炼钢!没有什么东西是与生俱来的,“铁”变成“钢”,只有一种途径——炼!有人说保尔是天生的英雄,其实,在这个世界上是没有天生的英雄的。保尔之所以能够成为英雄,完全是由于自身的努力——在战火纷飞的战场,面对生与死的考验,他没有后退;在疾风暴雪的建设工地,面对常人难以忍受的劳动强度和饥寒,他没有倒下;在双目失明、疾病缠身的情况下,面对书稿丢失、身体每况愈下的无情打击,他仍没有屈服,终于从一个出身贫苦的少年,成长为一名具有崇高理想、高尚品格和顽强作风的共产主义战士。
人生,可以说是一段曲折而坎坷不平的路。在人生的旅途中,你会遇到重重的困难,要去面对失败的打击和不被人理解的痛苦,等等。但是,这一切都是短暂的。在突破障碍、战胜困难后,回顾走过的道路,我们就会领悟到,那是磨炼人生的火焰。多少英雄、伟人,都是在熊熊燃烧的火焰中锻炼出来的,正如人们常说的:“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和保尔相比,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实在是微不足道的,我们有什么理由唉声叹气、裹足不前呢?
一个人只有树立崇高的理想,造就优良的素质,并有执着的追求,在正确的生活目标,他才不会被生活所拖累,不会被不幸所压倒,他才会在苦难的熊熊烈焰中坚强起来,成熟起来,去热爱生活,去充实自己,迎接美好的明天。
当今的社会是竞争激烈的信息社会,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从国际社会来看,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国际围绕经济和科技展开的竞争日趋激烈,各国都着眼于抢占21世纪发展的制高点,这就使我国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中国“赶上时代”的步伐正在加快,这就使我们中华民族面临着走向全面振兴的机遇和挑战。国家需要学识渊博、意志坚强、处事果断、敢于创新的人才。所以,我们别无选择,只能是跨越知识的坎坷,勇往直前!
21世纪的钟声已经敲响,我们站在新世纪的门槛上,寻找往日的英雄情结,重塑“保尔精神”,意义非同小可。为了我们伟大祖国的繁荣昌盛,让我们以保尔为榜样,去炼就人生,乐观地拥抱未来吧!
“人最宝贵的东西就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而已。人的一是生应该这样来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过去的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他在临死的时候就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保尔??柯察金的内心独白
读《童年》有感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童年,不管它是快乐的,还是令人厌烦的,它都使我们一生难以忘怀。童年反映了我们儿时的喜怒哀乐,我想这么些个喜怒哀乐早已在我们幼小、纯洁的心灵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童年》这本书中的小主人公阿廖沙的童年又是怎样令人忘怀,令人感慨的呢?
读过《童年》的人都了解,它反映了主人公阿廖沙在父亲去世后,随母亲寄住在外祖父家中度过的岁月。
阿廖沙在幼年时,父亲就永远地离开了他,不得不使他感到孤独寂寞,也不得不让人产生怜悯之情。幸好阿廖沙的外祖母非常疼爱他并且经常讲述优美故事来使他受到熏陶。可同时,他也亲眼目睹了两个舅舅为夺得家产争吵打架,明争暗斗以及在生活琐事上表现出来的自私、贪婪。这种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善与恶、爱与恨早已在他的心灵上留下了记印。
童年是每个人漫漫人生的开端,儿童的心灵、思想是天真无邪的。平常的人和事物都会影响到儿童。如果受到了好的影响,那么会使人一生受用。反之,则会让人丧失目标、困惑迷惘。这就好像一个人做某一件事情,如果连开头都把握不好,那么后面又怎会很好地继续下去呢?
阿廖沙寄住在外祖母家时又接触到了一种小市民的社会生活,而这个阶层的人的所作所为令人不堪。,甚至令人感到厌恶。然而,阿廖沙单纯、完美的心灵并未受这些消极态度的同化,始终保持着自己高尚的思想。这种思想贯穿了他的一生,体现了他所有的内在美。阿廖沙的童年就是如此,让人不由得在同情他的同时产生一种敬佩之情。
童年属于你,同样也属于我。当我们在内心感到空旷时,回想一下童年时代的自己,它会净化你的灵魂,让你生出无限感慨。
读《名人传》有感
翻开《名人传》,在首篇的引言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周围的空气多沉重。老大的欧罗巴在重浊与腐败的气氛中昏迷不醒,鄙俗的物质主义镇压着思想,阻挠着政府与个人的行动。社会在乖巧卑下的自私自利中而死,人类喘不过气来。打开窗子罢!让自由的空气重新进来!呼吸一下英雄们的气息。”
显然,罗曼??罗兰要用英雄主义的精神来矫正时代的偏向。在罗曼??罗兰看来,真正的英雄、真正的伟大是痛苦和孤独,是自我同无形物的抗争。在同一引言中他还说:“我称为英雄的,并非以思或强力称雄的人;而只是靠心灵伟大的人。”他正是紧紧抓住了英雄伟人痛苦的心灵,把战胜苦难作为衡量英雄的一把闪亮标尺。而他的《名人传》就是揭示人类历史上三位苦难英雄的心灵传记,他们是19世纪德国伟大音乐家贝多芬、文艺复兴时代意大利著名雕塑家米开朗琪罗、俄国文坛巨子托尔斯泰。
他在《贝多芬传》的结尾这样写道:
“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好似他用那句豪语来说明的——那是可以总结他的一生,可以成为一切英勇心灵的箴言:用痛苦换来欢迎。”确实,“用痛苦换来欢乐”正是罗曼??罗兰追踪贝多芬一生命运的视野,这句话构成了《贝多芬传》内在的紧张和扣人心魂的思想魅力之所在。
是什么支持着贝多芬?是不向皇权低头的品质,是不被金钱收买的决心,是扼住命运咽喉的勇气!正是依靠着这些超凡的精神力量,贝多芬越过了人生的无数个痛苦险峰,达到了对人生最清醒的领悟。
如果说《贝多芬传》是英雄主义的号召,是力的颂歌,那么《托尔斯泰传》则是一首安魂曲、一支哀歌,一阕送葬曲。贝多芬伟大的痛苦是因为他在人生的盛年遭到厄运,托尔斯泰伟大的痛苦在他自身主观意志的选择。
《复活》是托尔斯泰暮年的又一部力作,罗曼??罗兰所说:“妻子、儿女、朋友、敌人都没有理解他,都认为他是堂??吉诃德,因为他们都看不见他与之斗争的那个敌人,其实这个敌人就是他自己。”
“托尔斯泰,你是否依照你所宣扬的主义而生活!”他痛苦地回答:“我羞愧欲死,我是罪人,我应当被人蔑视。”终于,在82岁的暮年,托尔斯泰在一个寒冷的冬夜,独自逃出了家门,在一个无名的小城一病不起。弥留之际,他号啕大哭,对守在他周围的人们说道;
“大地上千百万的生灵在受苦;为何大家都在这里只照顾一个列夫??托尔斯泰?”
其实,托尔斯泰发出的是对苍生的疑问,也是对痛苦心灵的回应,在这里我们分明又听到了贝多芬对生命的欢乐歌唱。
这就是罗曼??罗兰在《名人传》里留给我们的永恒的精神光芒。
近期,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感触很深。读时的心情是随着保尔??柯察金的成长、命运而起伏。细细品味着这本书,品味着保尔的精神。越发觉得我们应从保尔精神中汲取营养,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记得书中有段名言脍炙人口:“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应该为碌碌无为而悔恨……
差不多没有一个人甘心平平庸庸的生活,因为即使是小草也在努力着为春天增添一丝绿色,希望在春回大地的彩卷上留下自己的身影。但是却未必人人都会炼就一块好钢。
那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相信大家的脑海里一定会出现那烈焰熊熊的炼钢场面。其实,人生就如同炼钢!没有什么东西是与生俱来的,“铁”变成“钢”,只有一种途径——炼!有人说保尔是天生的英雄,其实,在这个世界上是没有天生的英雄的。保尔之所以能够成为英雄,完全是由于自身的努力——在战火纷飞的战场,面对生与死的考验,他没有后退;在疾风暴雪的建设工地,面对常人难以忍受的劳动强度和饥寒,他没有倒下;在双目失明、疾病缠身的情况下,面对书稿丢失、身体每况愈下的无情打击,他仍没有屈服,终于从一个出身贫苦的少年,成长为一名具有崇高理想、高尚品格和顽强作风的共产主义战士。
人生,可以说是一段曲折而坎坷不平的路。在人生的旅途中,你会遇到重重的困难,要去面对失败的打击和不被人理解的痛苦,等等。但是,这一切都是短暂的。在突破障碍、战胜困难后,回顾走过的道路,我们就会领悟到,那是磨炼人生的火焰。多少英雄、伟人,都是在熊熊燃烧的火焰中锻炼出来的,正如人们常说的:“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和保尔相比,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实在是微不足道的,我们有什么理由唉声叹气、裹足不前呢?
一个人只有树立崇高的理想,造就优良的素质,并有执着的追求,在正确的生活目标,他才不会被生活所拖累,不会被不幸所压倒,他才会在苦难的熊熊烈焰中坚强起来,成熟起来,去热爱生活,去充实自己,迎接美好的明天。
当今的社会是竞争激烈的信息社会,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从国际社会来看,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国际围绕经济和科技展开的竞争日趋激烈,各国都着眼于抢占21世纪发展的制高点,这就使我国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中国“赶上时代”的步伐正在加快,这就使我们中华民族面临着走向全面振兴的机遇和挑战。国家需要学识渊博、意志坚强、处事果断、敢于创新的人才。所以,我们别无选择,只能是跨越知识的坎坷,勇往直前!
21世纪的钟声已经敲响,我们站在新世纪的门槛上,寻找往日的英雄情结,重塑“保尔精神”,意义非同小可。为了我们伟大祖国的繁荣昌盛,让我们以保尔为榜样,去炼就人生,乐观地拥抱未来吧!
“人最宝贵的东西就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而已。人的一是生应该这样来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过去的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他在临死的时候就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保尔??柯察金的内心独白
读《童年》有感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童年,不管它是快乐的,还是令人厌烦的,它都使我们一生难以忘怀。童年反映了我们儿时的喜怒哀乐,我想这么些个喜怒哀乐早已在我们幼小、纯洁的心灵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童年》这本书中的小主人公阿廖沙的童年又是怎样令人忘怀,令人感慨的呢?
读过《童年》的人都了解,它反映了主人公阿廖沙在父亲去世后,随母亲寄住在外祖父家中度过的岁月。
阿廖沙在幼年时,父亲就永远地离开了他,不得不使他感到孤独寂寞,也不得不让人产生怜悯之情。幸好阿廖沙的外祖母非常疼爱他并且经常讲述优美故事来使他受到熏陶。可同时,他也亲眼目睹了两个舅舅为夺得家产争吵打架,明争暗斗以及在生活琐事上表现出来的自私、贪婪。这种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善与恶、爱与恨早已在他的心灵上留下了记印。
童年是每个人漫漫人生的开端,儿童的心灵、思想是天真无邪的。平常的人和事物都会影响到儿童。如果受到了好的影响,那么会使人一生受用。反之,则会让人丧失目标、困惑迷惘。这就好像一个人做某一件事情,如果连开头都把握不好,那么后面又怎会很好地继续下去呢?
阿廖沙寄住在外祖母家时又接触到了一种小市民的社会生活,而这个阶层的人的所作所为令人不堪。,甚至令人感到厌恶。然而,阿廖沙单纯、完美的心灵并未受这些消极态度的同化,始终保持着自己高尚的思想。这种思想贯穿了他的一生,体现了他所有的内在美。阿廖沙的童年就是如此,让人不由得在同情他的同时产生一种敬佩之情。
童年属于你,同样也属于我。当我们在内心感到空旷时,回想一下童年时代的自己,它会净化你的灵魂,让你生出无限感慨。
读《名人传》有感
翻开《名人传》,在首篇的引言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周围的空气多沉重。老大的欧罗巴在重浊与腐败的气氛中昏迷不醒,鄙俗的物质主义镇压着思想,阻挠着政府与个人的行动。社会在乖巧卑下的自私自利中而死,人类喘不过气来。打开窗子罢!让自由的空气重新进来!呼吸一下英雄们的气息。”
显然,罗曼??罗兰要用英雄主义的精神来矫正时代的偏向。在罗曼??罗兰看来,真正的英雄、真正的伟大是痛苦和孤独,是自我同无形物的抗争。在同一引言中他还说:“我称为英雄的,并非以思或强力称雄的人;而只是靠心灵伟大的人。”他正是紧紧抓住了英雄伟人痛苦的心灵,把战胜苦难作为衡量英雄的一把闪亮标尺。而他的《名人传》就是揭示人类历史上三位苦难英雄的心灵传记,他们是19世纪德国伟大音乐家贝多芬、文艺复兴时代意大利著名雕塑家米开朗琪罗、俄国文坛巨子托尔斯泰。
他在《贝多芬传》的结尾这样写道:
“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好似他用那句豪语来说明的——那是可以总结他的一生,可以成为一切英勇心灵的箴言:用痛苦换来欢迎。”确实,“用痛苦换来欢乐”正是罗曼??罗兰追踪贝多芬一生命运的视野,这句话构成了《贝多芬传》内在的紧张和扣人心魂的思想魅力之所在。
是什么支持着贝多芬?是不向皇权低头的品质,是不被金钱收买的决心,是扼住命运咽喉的勇气!正是依靠着这些超凡的精神力量,贝多芬越过了人生的无数个痛苦险峰,达到了对人生最清醒的领悟。
如果说《贝多芬传》是英雄主义的号召,是力的颂歌,那么《托尔斯泰传》则是一首安魂曲、一支哀歌,一阕送葬曲。贝多芬伟大的痛苦是因为他在人生的盛年遭到厄运,托尔斯泰伟大的痛苦在他自身主观意志的选择。
《复活》是托尔斯泰暮年的又一部力作,罗曼??罗兰所说:“妻子、儿女、朋友、敌人都没有理解他,都认为他是堂??吉诃德,因为他们都看不见他与之斗争的那个敌人,其实这个敌人就是他自己。”
“托尔斯泰,你是否依照你所宣扬的主义而生活!”他痛苦地回答:“我羞愧欲死,我是罪人,我应当被人蔑视。”终于,在82岁的暮年,托尔斯泰在一个寒冷的冬夜,独自逃出了家门,在一个无名的小城一病不起。弥留之际,他号啕大哭,对守在他周围的人们说道;
“大地上千百万的生灵在受苦;为何大家都在这里只照顾一个列夫??托尔斯泰?”
其实,托尔斯泰发出的是对苍生的疑问,也是对痛苦心灵的回应,在这里我们分明又听到了贝多芬对生命的欢乐歌唱。
这就是罗曼??罗兰在《名人传》里留给我们的永恒的精神光芒。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父与子:作者:(俄)屠格涅夫。类型:爱情/伦理。本文作者:愿咸与恒。
个人还是更喜欢《罗亭·贵族之家》一些,不过父与子还是不错的。
男主角应该有两个,阿尔卡季和巴扎罗夫,两人是好友。巴扎罗夫随阿尔卡季回到了阿尔卡季的家,小住了一段。故事就从这里开始。
巴扎罗夫很快就和阿尔卡季的伯父发生了冲突。两人怎么都看对方不顺眼,主要还是互相看不惯对方的人生观。好在,在冲突还没有进一步发展之前,巴扎罗夫和阿尔卡季和进城去赴宴了。
另外,阿尔卡季的父亲在丧偶后,又和另一位很年轻的女子费涅奇卡相好,两人生了一个儿子,不过没有正式结婚(因为费涅奇卡的地位比较低,而阿尔卡季一家是大地主)。
两人在进城后在宴会上又结识了另一位上流社会的夫人奥金佐娃,奥金佐娃长得非常漂亮,已经是寡妇,还有一个妹妹卡佳(屠格涅夫的小说总喜欢在一个人物出场之初,就把这个人物的身世背景交待得清清楚楚)。阿尔卡季和巴扎罗夫都对她心生爱慕。
随后应奥金佐娃之邀,两人到其府上又小住了一段。卡加喜欢阿尔卡季,阿尔卡季和巴扎罗夫因为奥金佐娃心生嫌隙。巴扎罗夫被爱情折磨得很痛楚,在临走之前的一个晚上,巴扎罗夫向奥金佐娃表白,但他知道他们之间是不可能有结果的,她不可能和他结婚。奥金佐娃虽然受到触动,但正像巴扎罗夫所想的那样,不可能为了爱情不顾一切(还是很现实)。
阿尔卡季和巴扎罗夫又回到了阿尔卡季的家,巴扎罗夫沉浸在失恋的痛苦之中。他很同情费涅奇卡,因为她没有名分。在一个秋天的早晨,巴扎罗夫吻了费涅奇卡(这算什么啊)。结果被阿尔卡季的伯父看见,伯父本来就看巴扎罗夫不顺眼,这下终于找到了一个由头。他向巴扎罗夫提出决斗。
巴扎罗夫是一个未来的乡村医生,本来不同意,但是伯父说他不同意就是对自己的侮辱。巴扎罗夫觉得很麻烦,但还是怀着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觉得无所谓。决斗如期举行,巴扎罗夫觉得真像一场闹剧。闹剧的结局很清楚,没有人死亡。巴扎罗夫毫发未伤,阿尔卡季的伯父被打伤了一条腿。
没有人来追究什么,两人也算是和解了。巴扎罗夫也离开了阿尔卡季家,回到了自己家中。阿尔卡季这段时间又去找奥金佐娃,他以为自己爱上的是奥金佐娃,但后来直觉却告诉他,自己真正爱上的卡佳(这样不是更圆满)。
巴扎罗夫回到家后,因为一次意外患上了伤寒,这在当时是绝症。临终之前,奥金佐娃来见了他最后一面。
然后是一次家族的聚会,阿尔卡季和卡佳订婚了,阿尔卡季的父亲也终于鼓起勇气承担了自己的责任,和费涅奇卡结婚了(费涅奇卡和卡佳相处得很好)。阿尔卡季的伯父的伤也好了,马上就要离开这里去首都去生活了。一派温馨的场面,只是阿尔卡季的心中因为巴扎罗夫充斥着一种淡淡的惆怅……
奥金佐娃后来又结婚了,丈夫是一个很好的人,两人相敬如宾,只是没有爱情。而在遥远的首都,一个已步入老年的英俊男子受到大家的尊敬,过着安静舒适的生活,只是再多金碧辉煌也无法填补他心中无法排遣的孤独,他就是阿尔卡季的伯父。在一个荒凉的郊外,有一座孤独的坟墓,一对老夫妻常常来这里祭奠,哭泣。
最后的笔触还是很让人伤感,带着些许希望,带着些许无奈。也许不会有人知道巴扎罗夫的经历,年复一年的春暖花开,年复一年的鸢飞草长。活过的痕迹最终还是会淹没在沧海桑田之中。
屠格涅夫又讲述了一个迷茫的人的故事,迷茫,有时带给人安慰,有时让人痛苦。有时追求的东西太多,就好像什么也没有做一样,一无所获。
个人还是更喜欢《罗亭·贵族之家》一些,不过父与子还是不错的。
男主角应该有两个,阿尔卡季和巴扎罗夫,两人是好友。巴扎罗夫随阿尔卡季回到了阿尔卡季的家,小住了一段。故事就从这里开始。
巴扎罗夫很快就和阿尔卡季的伯父发生了冲突。两人怎么都看对方不顺眼,主要还是互相看不惯对方的人生观。好在,在冲突还没有进一步发展之前,巴扎罗夫和阿尔卡季和进城去赴宴了。
另外,阿尔卡季的父亲在丧偶后,又和另一位很年轻的女子费涅奇卡相好,两人生了一个儿子,不过没有正式结婚(因为费涅奇卡的地位比较低,而阿尔卡季一家是大地主)。
两人在进城后在宴会上又结识了另一位上流社会的夫人奥金佐娃,奥金佐娃长得非常漂亮,已经是寡妇,还有一个妹妹卡佳(屠格涅夫的小说总喜欢在一个人物出场之初,就把这个人物的身世背景交待得清清楚楚)。阿尔卡季和巴扎罗夫都对她心生爱慕。
随后应奥金佐娃之邀,两人到其府上又小住了一段。卡加喜欢阿尔卡季,阿尔卡季和巴扎罗夫因为奥金佐娃心生嫌隙。巴扎罗夫被爱情折磨得很痛楚,在临走之前的一个晚上,巴扎罗夫向奥金佐娃表白,但他知道他们之间是不可能有结果的,她不可能和他结婚。奥金佐娃虽然受到触动,但正像巴扎罗夫所想的那样,不可能为了爱情不顾一切(还是很现实)。
阿尔卡季和巴扎罗夫又回到了阿尔卡季的家,巴扎罗夫沉浸在失恋的痛苦之中。他很同情费涅奇卡,因为她没有名分。在一个秋天的早晨,巴扎罗夫吻了费涅奇卡(这算什么啊)。结果被阿尔卡季的伯父看见,伯父本来就看巴扎罗夫不顺眼,这下终于找到了一个由头。他向巴扎罗夫提出决斗。
巴扎罗夫是一个未来的乡村医生,本来不同意,但是伯父说他不同意就是对自己的侮辱。巴扎罗夫觉得很麻烦,但还是怀着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觉得无所谓。决斗如期举行,巴扎罗夫觉得真像一场闹剧。闹剧的结局很清楚,没有人死亡。巴扎罗夫毫发未伤,阿尔卡季的伯父被打伤了一条腿。
没有人来追究什么,两人也算是和解了。巴扎罗夫也离开了阿尔卡季家,回到了自己家中。阿尔卡季这段时间又去找奥金佐娃,他以为自己爱上的是奥金佐娃,但后来直觉却告诉他,自己真正爱上的卡佳(这样不是更圆满)。
巴扎罗夫回到家后,因为一次意外患上了伤寒,这在当时是绝症。临终之前,奥金佐娃来见了他最后一面。
然后是一次家族的聚会,阿尔卡季和卡佳订婚了,阿尔卡季的父亲也终于鼓起勇气承担了自己的责任,和费涅奇卡结婚了(费涅奇卡和卡佳相处得很好)。阿尔卡季的伯父的伤也好了,马上就要离开这里去首都去生活了。一派温馨的场面,只是阿尔卡季的心中因为巴扎罗夫充斥着一种淡淡的惆怅……
奥金佐娃后来又结婚了,丈夫是一个很好的人,两人相敬如宾,只是没有爱情。而在遥远的首都,一个已步入老年的英俊男子受到大家的尊敬,过着安静舒适的生活,只是再多金碧辉煌也无法填补他心中无法排遣的孤独,他就是阿尔卡季的伯父。在一个荒凉的郊外,有一座孤独的坟墓,一对老夫妻常常来这里祭奠,哭泣。
最后的笔触还是很让人伤感,带着些许希望,带着些许无奈。也许不会有人知道巴扎罗夫的经历,年复一年的春暖花开,年复一年的鸢飞草长。活过的痕迹最终还是会淹没在沧海桑田之中。
屠格涅夫又讲述了一个迷茫的人的故事,迷茫,有时带给人安慰,有时让人痛苦。有时追求的东西太多,就好像什么也没有做一样,一无所获。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